明清
“明清”是明朝和清朝的合称。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1636年-1912年),是由满族人在远东建立的朝代,被普遍认为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清是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时期,这一时期皇权高度集中,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加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思想受严格控制。
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清朝末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历史沿革
明朝建立
公元1351年5月,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郭子兴响应,聚众起义,攻占州。不久,贫苦农民出身濠州人朱元璋受汤和邀请投奔郭子兴,屡立战功,受郭子兴器重和信任。之后,朱元璋离开濠州,发展自己的势力。公元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公元1363年,陈友谅势力被完全消灭。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称朱橚,史称西吴。公元1367年,攻下苏州市,张士诚自尽,后又灭浙江省的方国珍。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西历元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后进行明成祖北伐和西征,同年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之后朱元璋又相继消灭四川省的明升和云南省的梁王孛儿只斤·把匝剌瓦尔密、辽东的纳哈出。又派兵八次深入漠北,大败北元。天下至此初定。
明朝前期
明太祖即位后一方面减轻农民负担,恢复社会的经济生产,改革元朝留下的糟糕吏治,惩治贪污的官吏,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明太祖确立里甲制,配合赋役黄册户籍登记簿册和鱼鳞图册的施行,落实赋税劳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维持。同时朱元璋多次派军明成祖北伐蒙古,取得多次胜利,最终在贝尔湖灭亡北元朝廷,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之罪名杀胡惟庸,总计株连者达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此后,明太祖又借大将军蓝玉张狂跋扈之名对其诛杀,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余人,史称蓝玉案。加上空印案与郭桓案合称明初四大案。此时除汤和、郭英与耿炳文外功臣几乎全数被杀。明太祖通过打击功臣、设立锦衣卫加强特务监视等一系列方式加强皇权。公元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谋削藩。周王、代王、齐王、朱柏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的精兵,准备削除燕王。结果朱棣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以“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起兵,最后率军南下,占领京师,是为靖难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明成祖时期武功昌盛,明成祖先是出击安南,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设立交趾布政司。明成祖之后又亲自五入漠北攻打北元分裂后的鞑靼[dá]与瓦剌。公元1405年开始指派宦官郑和下西洋,向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建立朝贡体制。
郑和下西洋,其规模空前,最远到达东非索马里地区,扩大明朝对南洋、西洋各国的影响力。文治方面,朱棣修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在三年时间内即告完成。公元1405年明成祖将北平市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平国子监等衙门。公元1416年明成祖公布迁都的想法,得到认同,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公元1420年宣告完工,隔年迁都。因为永乐年间天下大治,并且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所以有学者将这段时期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驾崩后,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即明仁宗,年号洪熙。治偏向保守固本,任用“三杨”等贤臣辅佐朝政,停止郑和下西洋和对外战争以积蓄民力,鼓励生产,宽行省狱,力行节俭。明仁宗驾崩后长子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年号宣德。他基本继承父亲的路线,实行德政治国,并且发起最后一次下西洋。同时,明宣宗打破朱元璋留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规矩,设立内书堂教宦官读书,为朱祁镇时期的太监专权埋下隐患。
明朝中期
• 危机与内乱
公元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岁的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年号正统。此时太监王振开始干政,公元1442年限制王振权势的诚孝张皇后去世,当时明英宗仅十五岁,王振更加揽权。元老重臣“三杨”死后,王振专横跋扈。公元1435年蒙古西部的瓦剌逐渐强大,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绰罗斯·也先率军南下伐明。王振耸使明英宗领兵二十万御驾亲征。大军离燕京后,兵士乏粮劳顿。八月初大军才至大同市。王振得报前线各路溃败,惧不敢战,又令返回。回师至土木堡(今河北省省张家口市怀来县),被瓦剌军追上,士兵死伤过半,随从大臣有五十余人阵亡。朱祁镇突围不成被俘,王振为将军樊忠所怒杀,史称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转折点。
兵部侍郎于谦拥戴明英宗弟朱祁钰即位,以求长君,即明代宗,年号景泰。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整顿边防积极备战,同时决定坚守北京,随后两京、河南省、山东省等地勤王部队陆续赶到。同年十月,瓦剌军直逼北京城下,绰罗斯·也先安置明英宗于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率领各路明军奋勇抗击,屡次大破瓦剌军,也先率军撤退。明朝取得明京师保卫战的胜利,于谦力排众议,加紧巩固国防,拒绝求和,并于次年击退瓦剌多次侵犯。也先于公元1450年 释放朱祁镇。然而明代宗因为皇权问题,不愿意接受明英宗,先是不愿遣使迎驾,又把明英宗困于南宫(今南池子)软禁,并废皇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不久见济病死,没有儿子的明李豫也迟迟不肯再立朱见深为太子,俨然有夺正之貌,英宗、代宗兄弟因而严重对公元1457年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联盟,欲拥戴明英宗复辟。趁着明代宗重病之际发动兵变。徐有贞率军攻入紫禁城,石亨等人占领东华门,立明英宗于皇极殿,改元天顺。他们贬明代宗为王,并且逮处死于谦及大学士王文,史称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后,略有新政,废除自明太祖时残酷的殉葬制度。之后因为内部政变流放徐有贞,因为曹石之变诛杀石亨、曹吉祥等人,并且以李贤等贤臣掌。公元1464年明英宗去世后,朱见深即位,即明宪宗,年号成化。明宪宗为于谦冤昭雪,恢复李豫帝号,平反夺门一案,人多称快。但明宪宗口吃内向,因此很少廷见大臣,终日沉溺于亦妻亦母的万贞儿,宠信宦官汪直、梁芳等人,晚年好方术。以至奸当权,西厂横恣,朝纲败坏,民不聊生。明宪宗直接颁诏封官,是为传奉官。这使得传奉官泛滥,舞弊成风,直到朱祐樘才全被裁撤。他也是皇庄的始置者。该举措事实上鼓励豪强门阀兼并土地,危害不浅。
• 中兴与祸乱
公元1487年朱见深去世,其子朱樘继位,即明孝宗,年号弘治。使得自朱祁镇以来的陋习得以去除,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明孝宗先是将明宪宗时期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尽数罢去,逮捕治罪。并选贤举能,将能臣委以重任。明孝宗勤于政事,每日两次视朝。明孝宗对宦官严加节制,锦衣卫与东厂也谨慎行事,用刑宽松。明孝宗力行节俭,不大兴土木,减免税赋。朱祐樘的励精图治,使得弘治时期成为明朝中期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明史也称明孝宗“恭俭有制,勤政爱民”,被称为弘治中兴。公元1505年明孝宗去世,其子朱厚照即位,是为明武宗,年号正德。明武宗的荒游逸乐导致正德年间战事频生,先后发生鞑靼达延汗(明史称鞑靼小王子)进犯、宁夏安化王朱寘鐇谋反、山东省刘六刘七民变、江西省宁王朱宸濠谋反等重大事件。公元1520年明武宗假藉出征江西宁王为由而南下游玩,以大将军朱寿为名前往南京,亲自俘虏已被王守仁击败的宁王。班师回京途中,于南直隶淮安市(江苏淮安)泛舟取乐时落水染病,1521年于豹房驾崩。
明武宗驾崩后,朱祐樘之侄、朱祐杬之子朱厚熜入嗣大统,是为明世宗。登基前后,引起明世宗大礼议之争。公元1534年后明完颜雍即不视朝,但仍悉知帝国事务,事无巨细仍出于世宗决断。世宗皇帝信奉道教,信用方士,在宫中日夜祈祷。先是将道士邵元节入京,封为真人及礼部尚书。邵死后又大宠方士陶仲文。公元1542年十月,乾清宫发生杨金英、邢翠莲等宫女十余人与宁嫔王氏趁明世宗熟睡之际企图将其勒死,但未成功,此即壬寅宫变。此事后,直至世宗驾崩前一晚,世宗迁离大内移居西内。嘉靖一朝,国家外患不断。北方鞑靼趁明朝衰弱而占据河套平原。公元1550年鞑靼首领俺答汗进犯大同市,宣大总兵仇鸾重金收买俺答,让其转向其他目标。结果俺答转而直攻北京,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之后西去,明朝军队在追击过程中战败,此为庚戌之变。世宗时期明朝宣布海禁,由日本浪人与中国海盗组成的倭寇与沿海居民合作走私,先并且后袭扰山东省、浙江省、福建省与广东省等地区。戚继光与俞大猷平定浙闽粤等地的倭寇,为后来隆庆开关建立好背景。另外葡萄牙人在公元1557年开始移民澳门,但及至明亡,葡萄牙人及澳门始终为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公元1566年世宗驾崩,皇太子朱载坖即位,即明穆宗,年号隆庆,翌年为隆庆元年。
后期的反思
明穆宗即位后,即启用在藩邸的老师高拱、张居正。隆庆初年,陆上与蒙古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海上开放民间贸易,史称隆庆开关;因为这两项措施,明朝又重现中兴气象,史称隆庆新政。隆庆六年,李恒皇帝因中风突然驾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由于赵顼年幼,于是由太后摄政。重臣高拱由于与太后信任的宦官冯保对抗而被罢官,相反张居正得到冯保的鼎力支持。张居正辅政十年,推行改革,在内政方面,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官冗员,整顿邮传和政。经济上,清丈全国土地,抑制豪强地主,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加强武备整顿,平定西南骚乱,重用抗倭名将戚继光总督、昌、保三镇练兵镇守长城,使边境安然。张居正还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变水患为水利。同时张居正严惩贪官污吏,裁汰冗员,但他自己本身也贪污受贿罪。万历五年秋,张居正父亲去世,按常理他需要丁忧(解职回乡守孝三年),但张居正以为改革事业未竟,不愿丁忧。他的政敌借此大做文章,此即为夺情之争。最后在赵顼和两太后的力挺下张居正被夺情起复(免于在家守孝),使得其改革并未被中断。但是,这成为了他的政敌之借口。同时,张居正利用自己的职权让自己的儿子顺利通过科举进入翰林院。张居正死后立刻被反对改革的政敌清算。张府一些来不及退出的人被囚禁于内,饿死十余口。生前官爵也被剥夺。
怠政与灭亡
张居正死后初期,神宗尚能保持对朝政的兴趣,但不久就开始怠政。万历十五年(1587年)后,神宗就开始连续不上朝。自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早朝也经常看不到赵顼。神宗整日在深宫中不理政事。同时,神宗还好营建,经常大兴土木。在他一岁时就开始筹建两周王陵。万历十七年,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称神宗沉湎于酒、色、财、气,神宗不欲外人得知,留中不发,从此皇帝将奏折留中,无限期扣押不予处理,遂成惯例。朱翊钧还派太监为矿监和税监搜刮富商财产,同时由于深受神宗信任的辽东总兵李成梁后期的腐化堕落大肆谎报军情,骗取军功封赏,在军事打击目标上偏袒努尔哈赤所部,导致明朝末年边患严重,并最终导致满清入主中国。由于赵顼不理朝政,缺官现象非常严重。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共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廿五名。神宗委顿于上,百官党争于下,明廷完全陷入空转之中。官僚队伍中党派林立,互相倾轧,如东林党、宣党、昆党、齐党、浙党等名目众多,但其所议议题却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布局而已。因此明史言:“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
在军事方面,以万历三大征最为功勋卓著,但损兵折将极大。万历四十六年(1617年),后金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反明,两年后(1619年)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明朝对后金从此转为战略防御。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朱翊钧去世。其长子朱常洛登基是为明光宗,光宗仅在位一个月,八月二十九日,又因服用李可灼的红丸,九月一日五更时猝死,时年39岁。
朱由校在位期间,政治更加腐败黑暗。明熹宗早期大量启用东林党人,结果导致东林党与其它党斗争不断,明熹宗因此对朝政失去耐心,魏忠贤借此机会干预政治,将齐楚浙党的势力集结,号为阉党。公元1625年明熹宗下诏,烧毁全国书院。大量东林党人入狱,甚至处死。由于阉党水平低下,政理不修。国家内部饥荒频传,民变不断,外患持续,明朝已经陷入风雨飘摇之境地。1626年北京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天启大爆炸,造成2万多人死伤。当时东北地区方的后金逐步占领辽东地区。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率军攻打宁远县,明军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凭借坚城固守抗敌,最终击败后金军,并击伤努尔哈赤,史称“宁远之战”。不久后,努尔哈赤死去,其子皇太极即位。
公元1627年朱由校不慎落水病重,不久因霍维华之药而去世,其五弟信王朱由检继位,即崇祯,年号崇祯。明思宗即位后,锐意铲除魏忠贤的势力以改革朝政。他下令停建生祠,逼客氏客氏移居宫外,最后押到浣衣局处死。下令魏忠贤去凤阳县守陵,魏忠贤于途中与党羽李朝钦一起自缢,明思宗将其首级悬于河间老家,阉党其它分子也被贬黜或处死。然而党争内斗激烈,明思宗不信任百官,他刚愎自用,加强集权。
公元1627年,澄城县饥民暴动,拉开明末民变的序幕,随后王自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事,最后发展成雄踞陕西、河南省的李自成与先后占领湖广、四川省的张献忠(最后成立大西政权)。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国大顺,三月,李自成率军北伐攻陷大同市、宣府、居庸关,最后攻克北京。崇祯在煤山遗址自缢,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结束。
明清鼎革
公元1644年,驻守山海关区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爱新觉罗·多尔衮指挥八旗劲旅,兼程入关,以吴三桂为前导,击败大顺农民军,进占北京。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杀农民军,北方的地主、官僚纷纷迎降,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建立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弘光、隆武、绍武、永历)。此外还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清朝于1645年灭大顺、南明弘光;1646年灭大西、南明隆武、南明绍武;1662年灭南明永历;1664年消灭大顺残余势力。清朝入关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李自成死后,余部与明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明抗清。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县,次年几乎收复湖南省全境。江西省金声桓和在广州市李成栋先后反正,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何腾蛟、瞿式耜先后牺牲。公元1652年,李定国率军8万东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下桂林市,又攻入湖南、广东省,“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刘文秀亦出击四川省,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张煌言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孙可望同李定国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孙可望投清后,云贵高原虚实尽为清军所知。1658年,吴三桂率清军攻入云南省,1662年南明永历被杀,南明灭亡。
清军进军江南剃发令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清廷残酷镇压,在扬州市、嘉定、江阴等地进行了大肆屠城,史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此后清军各地“剃发易服”,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1659年,清军占领中国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湖广填四川”。
明延平王郑成功在1661年收复了当时为荷兰帝国的台湾。永历帝被害后,郑成功之子郑经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尊前明宁靖王朱术桂为永历正统象征。公元1683年,清代统一台湾,1684年设立台湾府。
平乱与统一
公元1662年康熙帝8岁即位,康熙帝对内于1682年平定了三藩之乱,公元1683年平定台湾郑氏政权,设立台湾府,使中国重新归于统一;公元1685年至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雅克萨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遏制了俄罗斯帝国对华侵略的野心;公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回疆、准噶尔汗国等反动贵族的叛乱。自康熙时期至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在北起外兴安岭,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西起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东抵鄂霍次克海、库页岛和台湾广大而神圣的领土内,实现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
康熙帝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鼓励垦荒,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公元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公元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帝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更名田”。康熙帝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进行一系列统一战争,使局势趋向稳定,清政府的统治大为巩固,又通过一系列的文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
康乾盛世
公元1723年雍正帝盛年登基,在位13年。对外方面,雍正初年青海省亲王罗卜藏丹津意图复兴和硕特汗国而乱,隔年年羹尧与岳钟琪等人平定。为此雍正帝占领部分西康省地区,又在西宁市与拉萨市分置办事大臣与驻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区。听从西林觉罗·鄂尔泰建议推行改土归流,废除具自治性质的土司,以地方官管理少数民族。将蒙古国并入清朝;于公元1727年与俄罗斯帝国签订恰克图条约,确立塞北疆界。公元1729年听从张廷玉建议,以傅尔丹与岳钟琪兵分二路于科布多省对抗准噶尔汗国汗噶尔丹策零,最后于和通泊之战战败。公元1732年噶尔丹策零东征喀尔喀蒙古,兵至杭爱山,被喀尔喀亲王博尔济吉特·策棱击败。公元1734年清准和谈,以阿尔泰山为界,西北大致和平。
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紫禁城隆宗门内北侧。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
爱新觉罗·弘历执政60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确为一代有为之君。
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乾隆帝于公元1757年粉碎了准噶尔汗国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公元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清平大小和卓之战。公元1762年,清朝设伊犁府,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公元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东北、河北等地的达斡尔族、满族等。这些驻军为保卫祖国、开发边陲作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1771年,西迁伏尔加河下游的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在杰出领袖渥巴锡的率领下,为摆脱俄罗斯帝国的统治,踏上了回归祖国的征途。他们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历经艰险,万里跋涉,终于回到祖国。土尔扈特部回归,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清朝于公元1792年打退了廓尔喀对西藏自治区的进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达赖喇嘛、克珠杰·格勒巴桑布去世后认定转世灵童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在“康乾盛世”时,社会经济发展非常快。首先是耕地面积迅速增加,至雍正时方达到九亿多亩,恢复并超过了明朝万历时期。加上农业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大增加,中国人口在“康乾盛世”时突破三亿。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政治日渐腐败。爱新觉罗·颙琰和爱新觉罗·旻宁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相继爆发白莲教和天理教等农民起义。
明清经济
农业:棉花推广,高农产品引进,农产品商业化,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手工业:工具革新(纱绸机的出现),技术提高(双色印套技术),分工细密,规模大,资本主义萌芽。
商业:国内市场扩大,农产品种类增多,国际长途贩运贸易发展,江浙地区出现了以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
多民族国家
帝王世系
明朝世系
清朝世系
参考资料
于谦的诗品与人品.m.toutiao.com.2022-06-07
热血 丹心.m.toutiao.com.2022-06-14
热血 丹心.m.toutiao.com.2022-06-14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优势.m.toutiao.com.202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