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经

郑经

郑经,(1642年10月25日—1681年3月17日),又名郑锦、朱经,字贤之、元之,号式天,小名"锦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县石井镇人。延平王郑成功的长子,在父亲死后袭封大明延平王的爵位,持招讨大将军印,成为台湾实际上的统治者。

虽是长子,郑经的继承之路却并不平坦,郑成功病逝承天府的时候,郑经在镇守厦门,听说叔叔郑袭准备继位的消息,前来台湾征讨郑袭,自封"招讨大将军世子"。因为郑氏内斗,康熙帝二年(1663年)清朝与荷兰联手进攻金门与厦门,金、厦两岛相继沦陷,郑经撤退台湾,将"东都"改为"东宁"。在陈永华等人的辅佐下,郑经安抚当地百姓,兴办学校,重用人才,发展贸易,台湾境内政通人和。三藩之乱兴起,郑经与耿精忠勾结,攻取厦门、泉州,占领大片土地,后来清朝平定三藩,郑经退回台湾。

郑经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返回台湾后,纵情酒色,不闻军政,将台湾事务全部交给长子郑克臧和大臣陈永华。康熙二十年(1681年)3月17日,郑经于台湾承天府去世,时年40岁,谥号文王。

人物生平

镇守金厦

郑经,福建泉州市府南安县石井镇人,生于海商兼官的大家族。

1661年(顺治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郑成功舰队亲自率领一百艘战船,2万5千名水师将士,从福建省金门县的料罗湾水道出发,东渡驱荷收复台湾。为了保证和巩固军队的后方,支援完成郑成功渡海复台等渡海战斗,年轻的的郑经接受了这一军事重任。他一面积极备战,严防清兵乘机南下渡江进攻金、厦二岛,一面还要及时准备组织与调动全部人力、物力,增援郑成功大军复台东渡的战斗。1661年旧历五月上旬,郑成功率领一支大军,准备围攻荷兰人在台湾建造的安平古堡,驻守台湾的荷兰总督负隅顽抗,战斗剧烈紧张的时候,郑经派遣大将黄安率领六镇军将士们和20艘战舰为第二梯队的东征部队成功到达台湾。这不但解除了郑成功的后顾之忧,使之能全力以赴驱荷复台,而且为此后开发建设台湾输送了一支有生力量。

康熙元年(1662年),郑经和四弟郑睿的乳母私通一事被揭露。郑成功非常生气,郑成功、郑经父子反目,郑成功命堂兄郑泰到思明县斩杀妻子董氏、乳母陈氏、郑经及刚生下来的孙子郑克臧,郑泰与洪旭等人提议仅斩陈氏(陈昭娘)及其子郑克臧复命。郑成功不同意,便发生诸将联合抗命事件。

东征靖难

按照封建纲常秩序,嫡长子郑经是理所应当的继承者,可乱伦一事被郑成功知道后,父子已然反目,郑经不再是郑成功心中的接班人。

郑成功逝世之后,台湾中的一些将领议举由郑成功的异母弟兄郑袭来代摄王爵。但郑袭的亲信野心很大,说服拥有兵权的黄昭附与萧拱宸,准备拥立郑袭为延平王,并且伪造了郑成功的遗命,数落了郑经的罪状。此事被黄安知道,于是派人秘密潜到金门县,告诉郑经。郑经闻讯,立即召集部将开会研究对策。由郑泰、洪旭、黄廷、冯澄世等四人出面,拥立郑经即位,奉明永历为正统。郑经一面准备发兵台湾;一面派遣礼官郑斌资谕台湾。黄昭、萧拱宸则以郑袭之名复函,谴责郑经"乱伦",并伪言郑袭"承先王遗命继统"。

康熙帝元年(1662年)十月,郑经率领周全斌冯锡范、陈永华等统兵前往台湾平定内乱。 因策略得当,当场斩杀了郑袭的亲信黄昭,进城后,杀掉萧拱宸、李应清、曹从龙等人,都是当初拥立郑袭的人,结束这场叔侄内斗,对叔叔郑袭,郑经仍对他和以前一样。

郑成功致力于经营台湾的愿景不同,此时的郑经还把目光放在大陆的东南沿岸。继承台湾之后,郑经没有把台湾视为大本营,大部分时间都在厦门市。1662年六月,郑经杀死当初暗中勾结郑袭的伯父郑泰。郑泰死后,其弟郑鸣骏、其子郑缵绪即率所部入泉州市降清。祸不双至,此时的清王朝开始借助荷兰人的力量。荷兰人在被赶出台湾后,也无时不想着恢复台湾。双方自然一拍即合。当时负责福建省地区军务的,是靖南王耿继茂。按照荷兰人的说法是,他与荷兰人签订了一份协议,规定只要击败郑经,荷兰人可以重新得到他们在台湾的城堡,也就是变相占有台湾,不过这个协议并未见于相关的中国文献中。1663年,靖南王耿继茂以一百艘战船的规模,连同荷兰的十四艘精锐战舰,于十月悍然向郑经的金门、厦门市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先前经历过郑袭、郑泰的两次内乱,实力受损严重,以至于郑经的军队很快不支,只好败退到铜山,后来又不得不进入台湾岛。在铜山的时候,清军曾多次前来劝降,皆被郑经拒绝。

治理台湾

康熙三年(1664年)三月,在诸多将领叛变降清的情况下,郑经与副将洪旭等人率军乘船东渡,于月初十日抵达台湾。到达台湾后,郑经承袭郑成功的政策,大力整改台湾,安置了一部分原明朝的皇族宗室,仿照明朝在台湾建立行政体制,设立六部以统一管理台湾政务。任命洪磊吏部、杨英管户部、叶亨管礼部、陈绳武管兵部、柯平管刑部、谢贤管工部。这几个人都是郑经用心安排的,其中杨英是台湾早期屯垦的重要人物。早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他就曾多次献计献策,屯垦时执行的各项具体条令政策,大部分都出自于他手。到进入了郑经掌权时代,杨英获得重任,成为了明郑政权的财政部长。而负责管治刑部的柯平是明郑政权的"烈士遗孤",他的父亲是郑成功麾下大将柯晨枢,在当年奉命率部攻打泉州市时力战身亡。他的牺牲曾让郑成功痛惜不已,对柯平大力培养。柯平热衷于司法审判工作,早年就在郑成功的军中,做的就是执行军法、审判等工作。到达台湾后,郑成功颁布的法令条例中有关严肃军队纪律、整顿吏治风气等条文都是他的手笔。八月,郑经改东都为东宁,把政事委于陈永华,陈永华从多个方面着手改善台湾,郑经在台湾的很多政绩,例如开办学堂、兴修水利、安抚当地民众、发展商贸等都离不开陈永华的辅佐。

康熙帝六年(1667年)到康熙八年(1669年),清政府又接连两次派人到台湾商议招抚,然而郑经均始终坚持"照朝鲜事例",均以失败告终。

郑经退守到台湾后,试图通过海上贸易活动提升实力,可清朝不会坐视不管,而郑氏集团对付清朝的经济封锁也有一套有效的办法,即千方百计发展与大陆和海外的贸易。对两岸之间的贸易,采取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大陆沿海设立一 些走私、透越的据点,从而将货物转运台湾。1666年,郑经利用江胜占据厦门、 邱辉占据濠江区(在广东潮阳区)的有利时机,私设市场,派兵维护秩序,平稳物价,让两岸商人进行交易,向大陆输送台湾物产以发展台湾经济。同时,郑氏为了维持大陆的贸易活动,还采取收买清军守边官兵的做法,使边禁如同虚设,有些官兵还帮助郑氏进行走私活动。英国东印度公司和郑经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缔结海上通商条约。郑经因此通过英国获得发射药和兵器,英国人帮助郑军训练炮兵,借助英国人,郑经更是建立并发展出一支实力强大的海军部队。1675年7月9日,双方又增订了补充协议10条。这些协议的主要内容是:郑氏保护英商在台的生活、航行及贸易自由,英商可以购买台湾所产砂糖和皮货的1/3或者更多,输台商品征收3%的关税,英国公司必须派人为郑氏制造和管理火器, 英商必须输入一定数量的郑氏所需要的火药、武器、铁、布匹等货物。

西攻福建

而这时候的清王朝对于海权没有概念。在郑经败退台湾后的几年,除了清代沿海的北洋水师时不时地严打台湾走私船外,双方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

以明朝延平王身份坐镇台湾的郑经用十几年发展生产、拓展商路,终成十七世纪下半叶东亚一方霸主。此时的郑经自然不甘心偏安一隅。作为郑成功的儿子,他心中其实也传承着父亲临终时还念念不忘的理想:抗清复明,光复山河。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决定应吴三桂议之约起兵反叛,同时派遣使者黄铺赴台湾力约郑经渡海西征,共举反清大旗。耿精忠在信中允诺说,他不但要把泉州、漳州市二府让给郑经,还会把福建省的水军交给郑经指挥。耿精忠称,"如此一来,你带领水师部队,我统率陆路部队,江、浙二省唾手可得。"郑经听到这番话大喜过望,即任陈永华辅佐其长子郑克臧留守台湾,派侍卫冯锡范督各水师部队先行,他自己亲统大军随后到达厦门市。但耿精忠听说郑军此次派来的兵力不过几千,船不过百只后大失所望,他认为郑经不可能实现之前的作战计划。耿精忠也开始暗自后悔,不但决定不再将部队转交给郑经指挥,更是正式拒绝郑经继续在泉州府、在漳州二府内招募士兵,郑经听后勃然大怒,令冯锡范和刘国轩率军向精忠所控制地区进攻,耿、郑两军顿时交恶。

郑军采取"声东击西,多路进攻"的策略。康熙帝十三年(1674年)六月,郑军轻而易举地攻下海澄县同安区。泉、漳二府向郑经投降,耿精忠闻报大惊,急派大将王进领兵3万,试图夺回泉州市。郑经派刘国轩为帅,两军对垒十余天后,刘国轩决定速战速决,郑军绕到王进军后烧其营垒,王进见后院起火,无心恋战,率军败退到莆田市(今莆田市)。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漳州守将黄芳度再次降清,郑经闻知大怒,亲自指挥四路大军再度围攻漳州城,黄芳度死守城门不出,郑军在攻城时死伤惨重,双方相持长达四个月之久,黄芳度因孤军无援,最后投井而死,郑经攻占漳州市城后,怒气难消,竞将黄芳度尸体斩首示众,还处死了黄芳度的全族。

耿精忠见郑经兵锋正盛,便主动与郑经修好,双方约定以枫亭为界,郑经虽暂时放弃了耿精忠所辖区域,但把目光转移到了广东省地区,在刘国轩的率领下,郑军向粤东地区进攻。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广东潮州府总兵刘进忠因响应耿精忠反清,尚可喜尚可喜派兵前往讨伐,将潮州城团团围住。由于此时郑经已占据漳、泉二府,闽粤之间的交通线已被切断,刘进忠孤立无援,情急之下向郑经投降,并转而向尚可喜反攻,接连攻下附近的澄海区揭阳市、潮阳三县。郑军趁胜攻下普宁市海丰县二县,这样潮州府也落入郑经手中。郑经再接连攻下龙川县、和平、河源市等县后与刘国轩部会师于惠州;与此同时,另两路郑军在邱辉何祐的带领下相继攻下喝石镇和陆丰市。郑经之地盘已扩展到北至福建省枫亭,南到广东惠州的闽南地区、粤东一带。

康熙十五年(1676年)三月,耿精忠所属长汀古城守将刘应麟秘密派人去到漳州面见郑经,打算献出汀州,投靠郑经。郑经得到汀州后一举拿下邵武。这样,郑经坐拥七府二岛,实力达到顶峰。郑经在东南沿岸的动作被清代关注,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四月间向郑军发起大规模反扑。康熙十五年九月,清军收复了耿精忠控制下的建宁,延平二府,耿精忠只得向清军投降,至此郑经开始直面清军。郑经先派骑兵3万人渡海进攻福州市,却于十月十五日(11月20日)在乌龙江被清军击败,其他领地也相继战败失守,至此郑经只得被迫退回厦门。

晚年生活

郑经战败后,试图继续坚守厦门。他马上派出一部分精锐军队去防守福建省、粤东、浙南沿海的岛屿,稳定军心,等刘国轩返回厦门,郑经任命他统帅大军,准备大举反攻闽南,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和谈中,清朝爱新觉罗·杰书向郑经许诺,只要郑经同意撤离沿海岛屿,退守台湾,就答应台湾成为清朝藩属,与台湾"通商贸易,永无嫌猜",郑经并没有同意。十一月,鉴于和议未成,郑军又虎视耽耽,康亲王杰书迁徒沿海居民,自福宁到绍安,每二十里设一寨堡,禁止百姓出入。郑经则多次攻击泉州、舟山市台州市温州市、广东沿海等地,但要么被清军击退,要么很快离开,没有实际扩大地盘。

在康熙十七年二月十八日(1678年3月10日),郑经派人攻下虎渡桥,切断漳州、泉州两地的联系,经过约有三个月时间的包围,于六月初十攻陷海澄县,但接下来漳州、泉州一带的战斗都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战况陷入僵局。到了九月,郑经手下大将刘国轩汇集二十八镇兵力攻漳州。两军决战于龙虎、螺松二山之间,郑军先胜后败,被破十六座军营。清军乘胜收复长泰区、同安。随后,清朝将领赉塔给郑经信称,如果郑军肯退守在台湾,郑氏即可永据台湾,从此不必乘船登岸,不必再剃发,不必易衣冠,只需称臣纳贡。十二月,清朝再度恢复迁界令,北从福州、南到诏安县,沿海的百姓重被迁入内地,每至十里或相距二十里的近水之险要隘处都添设炮台,稽查防范。

福建省总督姚启圣在他人建议下,将漳州卫改为"修来馆",招抚郑军,上至文武百官,下到普通士兵,不仅有赏银,还会做好安置,这一举动大大动摇了郑军的军心,郑军的很多人前来投靠清廷。

康熙十九年(1680年)正月,清朝福建提督万正色率师渡海进攻金、厦。郑经以右武卫林陛率军抵御,刘国轩部从海澄赶来支援,连连败退,郑经率诸将回到台湾。八月,清贝子赖塔复致书郑经,同意台湾以附属国的身份向清朝纳贡。郑经同意,请要求保留海澄为互市地。福建总督姚启圣没有答应,和议再次搁置。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

为政举措

发展垦殖

郑经继立后,军政方面基本上仍沿袭其父所制定的政策律令,略有变更。土地方面,继续"分配诸镇荒地,寓兵于农"促进封建土地占有关系迅速发展。郑经注意奖励农业,发展多种经营。为了鼓励垦荒,郑经规定新垦的田地可以三年不起税。由于台湾的土地极为肥沃,开垦农田的收获很高,所以,有许多大陆移民入台垦荒。经过多年的开发,台湾募民垦田,加上各镇士兵和文武官员的积极开垦,到17世纪末,台湾耕地面积已近2万甲(每甲约折合11亩3分多),比荷兰统治时全部耕地增加了一倍多。台湾的作物以稻谷和甘蔗为主,喜米一年可以两熟,有的一年三熟,百姓不用担心口粮问题,耕地面积的扩大,使谷米的产量逐年递增。郑经执行"拓地招垦"的政策,奖励官员种植甘燕,发展糖业,由福建输入大宗燕苗,广泛种植,成绩斐然。当时台湾蔗糖除供应大陆外,远销日本波斯(今伊朗),每年输30万担,比荷兰统治时期增加近4倍。此外,由于自然条件优越,梓、栗、桔、柚、西瓜、槟榔、椰子龙眼、荔枝等果树的种植也有相应的发展。郑经治台时,不仅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还发展了淡水养鱼,出现了十年之后"年大丰熟"的景象。

郑经治台时,也改变了手工业的落后状况。他要求陈永华改变当地煮盐的原始方法,修建盐埕,引海水曝晒,引进先进煮盐法,提高盐产量,盐业得到相应的发展。原始森林开始有效利用,造船业也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兴起。传入大陆的烧炭、烧瓦、插燕、煮糖等生产技术,促进台湾手工业发展。

兴修水利

土地的开垦,农副业的发展,必然要求水利建设跟上去。郑氏统治时期,台湾兴修的陂潭达20多处,仅在安平和凤山修建的水利工程,就有北岭旗陂、三镇陂、甘棠潭等15处。其中北岭旗陂规模最大,周围200余丈,灌溉面积达百余甲。由于耕作技术的改进和水利灌溉的保证,促进了农业的显著发展。

开办教育

郑经继位后,陈永华在倡议建孔子庙、兴儒学文化的同时,提出积极兴办地方学校、培养人才等的主张。

在郑经的支持下,台湾于1666年创立学院,以陈永华为主持人,叶亨为国子助教。郑经在明代台湾时兴办起来的小学教育,是第一次把在明朝的国家教育管理行政机构、学制标准和入学考选的制度移植应用到台湾。学院相当于国子监,为中央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府官学、州学等为国家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由府尹主办、以知州为主持,相当于中等教育。社学则为国家初等教育。当时在台湾中有着许多是明朝的遗老,如明代太仆寺正卿的沈光文太常寺辜朝荐、光荣禄寺卿诸葛、都察院右都御史徐孚远、郭贞一、兵部员外郎王忠孝、浙江巡抚卢若腾、龙溪举人李茂春等,都是博学鸿儒,他们都来台后都担任了很多教育工作,为台湾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为了补充官员的不足,郑经在台湾实行科举制,鼓励学生读书,为儒学在台湾的传播打下了基础。

治乡抚藩

政制方面,改东都府为东宁郡,改天兴,升万年二县府为州。南北二路及澎湖设安抚司。将东宁郡划分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各坊均置“签首”,理民事。并将汉族人民居住集中的地区分为二十四里,各设“总理”一职。里内施行自治性质的保甲制度,百姓十户为一牌,设“牌长”;十牌为一甲,置“甲首”;十甲为 一保,设“保长"。这些基层官吏的职责是劝农桑、禁赌诘盗与整理户籍,凡百姓有婚嫁生死迁徙等事,皆有保长报于总理;仲春之月,再由总理汇报知县,考察这些官吏的善恶,然后决定奖罚。

郑经入台后,巡勘台湾各地,平等对待进入台湾的汉族民众和台湾的土著,宣扬各民族和平相处,不搞民族歧视,设宴招待各番社的酋长,并赠以烟草、布帛。郑经还特别重视台湾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在新港、目加溜湾、欧王、麻豆四大番社开设学校,教授土著子弟汉文,传播中原传统文化。他严禁部下官兵侵占土著的田地,确保军队于百姓关系的和睦,除了在粮食最为紧缺的时候发生过冲突,其余时间都能和平相处

为了帮助土著发展农业,他派人教土著使用牛、犁、镰、锄等农具。

人物作品

《东壁楼集》是郑经于1664年-1674年所著诗集,共八卷,约480首诗作,其中包括《自序》、《题东壁楼景自叙》(西郭楼台近水滨,青山白云相与邻。试问阁中谁隐者,昔日先朝一汉臣)、《忆在铜陵时有感作》(岭上青松带雪寒,虽逢岁暮不凋残。夜深忽忆前时事,说与傍人仔细看)等,1664年-1674年正是郑军出海入闽的十年,是研究这个时期郑经个人经历以及明郑政权状况的可靠资料。

《延平二王遗集》从名字可以看出其中收录的是两代延平王郑成功、郑经父子的作品,虽然此集所在是否真为郑成功父子做作学术界尚且存疑,不过仍被视为台湾文献的瑰宝。其中郑经的代表作《满酋使来有不登岸不易服之说愤而赋》,原文如下:王气中原尽,衣冠海外留。 雄图终未已,日日整戈矛。

人际关系

父母

父亲:郑成功,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为河南固始。明朝平国公郑芝龙之长子。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爱国名将、民族英雄。因功受明隆武帝特赐的明朝宗室国姓"朱"后,赐名成功,封为忠孝郡伯,世称曰"郑赐姓"、或"郑国姓"、或"郑成功"等,又有因军功蒙南明永历追封延平王,称之"郑延平"。

生母:姓董太后,名"董酉姑",惠安县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喜欢干政,她不能接受儿子郑经和乳母之间的乱伦私情,因此特别不喜欢郑克臧,甚至认为郑克臧不是她的亲生孙子,母子感情之间发生的一些矛盾问题也开始越来越大。后策划"废长立幼",谋杀郑克臧,立郑克塽

妻妾

正妻:唐王妃,本名不详,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在郑经靖难成功后封唐王妃,却并不受郑经宠爱,二十五岁时郁郁而终。郑克继位后追谥唐王妃为潮文王妃。

妾室:陈昭娘,即郑经四弟的乳母,与郑经私通后生下郑克臧,后被纳为妾;黄和娘,赖氏,李姓许姓柯姓,冯氏,李氏,赵姓张姓刘姓

子女

郑克臧,是郑经之长子,生于康熙二年三月(1663年),郑经和昭娘私通生下。郑经死后,冯锡范便带头以传闻郑克臧不是郑经亲生血脉为由,与郑经之弟郑聪、郑经母亲董氏等人共谋,收回郑克臧的监国官印,并杀掉了当时未满18岁的郑克臧。

郑克塽,郑经的次子,生于康熙九年后(1670年),由黄和娘所生。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死后,继承延平王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清水师提督施琅攻克澎湖后,郑克塽听从刘国轩的建议,归降清朝,移住北京,受封为正黄旗汉军公,死在北京。

郑克壆,恭谨侯,妾室许氏所生。

郑克均,妾室柯氏所生。

郑克,妾室冯氏所生。

郑克,妾室赵氏所生。

郑克圻,妾室张氏所生。

兄弟

郑聪,字哲顺,号怡堂。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三品。

郑明,字哲熙,号熙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

郑睿,字哲圣,号圣之。早卒亡。与郑发合葬在今位于台南市与南区附近的三藩府二郑公子墓。

郑智,字哲锡,号锡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

郑宽,字哲硕,号硕之。不知所终。

郑裕,字哲益,号益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同品。

郑温,字哲念,号念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

郑柔,字哲能,号能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授四品。

郑发,字哲奋,号奋之。早卒亡。与郑睿合葬在今位于台南市与南区附近的三藩府二郑公子墓。

历史评价

陈孔立:对于郑经的表现,我们应当更多地了解明清时代的真实情况,历史主义地看待问题,才能作出公正的判断,而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要求300多年前的古人;作为历史学者,更不要出于现代政治的某种需要,给古人制造冤案。

朱双一:他(郑经)肩负着带领闽粤移民荜路蓝缕、拓殖开垦、生存发展的使命,并为之承受着各方面的巨大压力。郑经在台湾重用有经营长才的陈永华,将大陆的政制、文化以及农耕技术等播迁到台湾,曾使台湾短期内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郑经为此感到欣喜。近年新发现的郑经《东壁楼集》中的近五百首诗,呈现一位继承其父郑成功遗志和"遗民忠义精神",始终奉明正朔,矢志抗清复土,时而孤独消沉,时而慷慨激昂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这是郑经并非"台独分子"的佐证。对历史人物的判断要慎重,与某些"台独"学者针锋相对地争夺对历史、文化的阐释权是不容忽视的。

顾诚:郑经继承父业位为经营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尽管他一直以复明相标榜,但他的功业显然不适合纳入南明的范畴。

吴兴祚:郑锦盘踞厦门市,沿海生灵受其荼毒。

施琅: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不过数百,锦(郑经)智勇俱全无。

杨捷:海逆郑经,三世作贼,流毒闽南地区,王法首诛,天人共愤。

影视形象

2001年参演电视剧《康熙王朝》:刘大印饰演郑经。

2001年参演电影《英雄郑成功》:李修蒙饰演郑经。

2003年参演电视剧《施琅大将军》:张旋波饰演郑经。

相关遗迹

郑经于台南建造的园亭称为"北园别馆",是郑经在台湾的行馆以及安养他母亲于董氏的地方,1960年清政府改建为"海会寺",又名台南开元寺亭,至今已有了将近三百年的悠久历史,历经过几次大修建,在建筑风格上还保有"伽蓝格局",为典型的佛寺形制,为国家二级文化古迹。

参考资料

《清史稿 卷二百二十四 列传十一》.古诗文网.2023-08-22

《清史稿•卷二百六十•列传四十七》.古诗文网.2023-09-01

《平闽纪•卷十三》.中华典藏.2023-09-01

《康熙王朝》.央视网.2023-08-21

《英雄郑成功》.豆瓣电影.2023-08-17

《施琅大将军》.央视网.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