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施琅

施琅

施琅(1621年~1696年),原名郎,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

施琅早期是郑芝龙部下左冲锋,顺治帝三年(1646年)跟从芝龙投降清朝,后投郑成功抗清,任左先锋,会兵相继攻占漳浦、云霄县(今均属福建省)等地,顺治八年(1651年),因与郑成功交恶,被夺兵权,遭逮禁,后以计脱逃,复降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在福州击败郑成功,被授予同安副将;顺治十六年(1659年)被授予同安区总兵;康熙帝元年(1662年),升迁水师提督,斩林维,获得战船、军械,不久,夺取浯屿、金门县二岛,加右都督,康熙三年(1664年),加靖海将军;康熙七年(1668年)郑经(又名:郑锦)领军进犯沿海地区,施琅上疏攻之,被裁水师提督,授予内大臣,隶属镶黄旗汉军;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内阁学士李光地推荐,授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决定攻台,命施琅与福建省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清统一台湾之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八月因平定台湾有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海寇潜据台湾,再次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逝世,赠太子少傅,清廷赐予祭葬,谥号襄壮。施琅著作有《平南实录》四卷,《靖海记》两卷,以及一些诗文、碑记等。

现代史学家王政尧认为:施琅亲自督师,先取得了澎湖之战的全面胜利;继之,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景象中,率军进入台湾,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热情欢迎,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了两岸对峙状态;在有关台湾前途的“弃留之争”的关键时刻,施琅以其亲身经历,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对康熙帝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充分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施琅使台湾成为了清朝版图中的一部分,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施琅,明天启元年(1621年)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县,父亲施大宣生有三子:长子施肇科、次子施琅、三子施显,施琅少时就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才能,因为其突出的军事才能,施琅在拜入明总兵郑芝龙部下时,很受重视,被任命为左冲锋。顺治帝三年(1646年),师定福建,施琅跟从郑芝龙投降清朝,在郑芝龙投降清朝后,他的儿子郑成功逃窜并占据海岛,招抚施琅,施琅拒不服从,郑成功抓捕了施琅并囚禁了施琅的家属,施琅使用了计谋才得以逃脱,但是其父亲施大宣、弟弟施显却被郑成功杀害。

再度降清

施琅年少轻狂,在军事方面很有才能,因其才能而据傲,有士兵得罪了施琅逃亡到郑成功处,施琅违抗郑成功的命令追而杀之,郑成功很是生气,逮捕了施琅并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施显,同时下令解除施琅左先锋之职,自此二人之间开始生了嫌隙。后施琅得以逃脱,并在苏茂的帮助下,成功逃到了安平(今福建安海),不久再次降清。

收复台湾

顺治帝十三年(1656年)施琅跟从定远大将军世子济度在福州击败了郑成功,清廷起用施琅为同安副将,顺治十六年,郑成功占据台湾,清廷升施琅为同安总兵。从这时候起,施琅走到了和郑氏集团作战的最前线。康熙帝元年(1662年)施琅迁水师提督,后郑成功病逝于台湾,其子郑经继位,并率士兵进犯海澄,施琅派遣守备汪明等率船师在海门抵御,斩杀了郑经的部将林维,获得了战船、军械,不久,带兵夺取了屿、金门二岛,因功,加右都督,康熙三年(1644年),加靖海将军。

遭受冷落

康熙七年(1668年)施琅密信说郑经进犯,应该立即进攻,朝廷下诏施琅回到京师,问及其具体方略,施琅上疏道“贼兵不满数万,战船也不过数百,郑经智勇俱无。如果先夺取澎湖以扼制他们,寇贼势力则会出现败势;倘若贼寇负隅顽抗,则派重师驻扎台湾港口,而别以奇兵分袭南路打狗港及北路文港海翁堀。贼寇被分散,力量也就被削弱了,台湾不久则可平定。”施琅主张剿抚兼施,从速出兵征台,以免养虎为患,但是其主张却并未得到允许,甚至施琅本人也被免去兵权,留京宿卫长达十三年。

台海之战

康熙帝二十年(1681年)郑经死后,他的儿子联同刘国轩冯锡范用事,因为施琅对于海上的事情非常熟悉,大学士李光地向朝廷推荐施琅,施琅因此复授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给事中孙蕙康、户部尚书梁清标先后上疏暂缓攻台。施琅便以兵精船足,借助风势足以攻克台湾为由上疏,得到康熙帝获准。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师从铜山(今福建东山岛)出发,根据风向和敌方防御情况的情报,乘六月的西南季风向东穿越台湾海峡,连克花屿猫屿草屿,首先夺取地处澎湖主岛以南、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此时刘国轩占据澎湖,防守严密。施琅令把将帅名字写在所在的战船风帆上,用以查看作战时的情况来决定对其赏罚。十六日,双方经过鏖[áo]战,都有损失,施琅也眼睛负伤。十八日,施琅带伤督战,提振士气,一举拿下虎井屿。二十二日,施琅将己方船舰分为八队,每队七船,并亲自率领一对,居中调度。清军分前后左右进攻,大败敌军,杀敌几万人,斩杀郑氏将领数人,焚毁其战船将近二百艘;彻底击溃了郑军水师主力,刘国轩逃回台湾。七月,郑克塽等向施琅投降。八月,施琅统兵入台湾,郑克塽[shuǎng]缴延平王金印,至中秋节时,因施琅有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承袭者可承袭被承袭者的原有爵位,并赐花翎[líng]。

治理台湾

在平定台湾后,由于受朝臣影响,康熙在台湾的弃留问题上态度含糊不清。值此关键时刻,施琅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力主保台。最终,施琅驻军台湾、设官治理的建议被康熙获准。台湾设一府三县,设巡道一人管理。设总兵一人,副将二人,两营共八千名士兵。至此,清廷已将台湾纳入版图,设官治理,驻军守护,郑重宣告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总兵、副将、参、游等官,规定二三年后可以转升内地。对于驻扎在台湾的士兵现给全部饷银,三年之后台湾的经济好转,则不需要依靠内地输送物资了。施琅规定渡台人员不得携带家眷,实行“施侯租田园”政策。

晚年病逝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朝廷命施琅复任,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死在任上,年七十六岁,赠太子少傅,清廷赐予祭葬,谥号襄壮。

主要功绩

献计攻取厦门

施琅拜入郑成功部下后,很得郑成功的信任,此时,盘踞在厦门的郑联、郑彩所部战船、兵力数量均数倍于郑成功。《台湾通史》里记载施琅师“恃才而倔”,即依靠其才能非常的倨傲,顺治七年(1650年),施琅在得到数千士兵之后,进一步夺取了厦门,《台湾外记》记载:“施琅进言:‘郑联是酒色狂徒,无谋之辈,藩主可带领四只巨舰,寄泊在鼓浪屿,敌人见船少,必定不会猜疑。其余者陆续假装是商船,寄泊在岛美、浯屿,或者大胆岛、白石头,部分船只从鼓浪屿转入崎尾,其余船只直入寄厦门港水仙宫前。藩主登岸拜访,态度恭谨,然后伺机而动,这是从前吕蒙夺取荆州市的计谋。’”

攻取台湾

康熙帝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郑经的儿子郑克塽年幼难以主事,故由其部将刘国轩冯锡范主事,内阁大学士李光地上奏称台湾可取,并推荐施琅负责海上之事,施琅因此得以复授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施琅上疏说:“贼船在澎湖停留许久,必定全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经常发生,我们的船只难以过洋。”因此提议大练水师,打造战船,同时派遣间谍为内应,互通消息。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师从桐山出发,攻克了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当时刘国轩盘踞在台湾,施琅用鸟船进击,乘楼船突入敌阵,斩级三千,又以百船分列东西,派遣总兵陈蟒、魏明、董义、康玉率领士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裂寇贼的势力,而施琅则率八队船只扬帆直进,焚敌舰百余,夺取了澎湖,击溃郑军水师主力,刘国轩逃回台湾,七月,郑克塽等向施琅投降,从此台湾成为了清朝疆域的一部分。

力主保台

台湾收复之后,苏拜至福建省同施琅商议关于台湾的处置问题,当时有人说应该把台湾的居民迁走放弃台湾,但是施琅却力主保台,施琅上疏说:“台湾虽然原来属于土番杂处的地方,并未归入清朝的版图,但是多年以来,台湾的居民已不下数万人,而郑氏等贼寇已在此地经营数十年,如果放任台湾,则后患无穷,且放弃台湾,只迁走居民,仅靠有限的船只,需花费数年,同时台湾远隔金门、厦门市,难以制约。”施琅从迁移居民难以实现,以及放弃台湾将滋生寇贼等方面论述了保台的必要性,同时,针对保台后对于台湾具体的管理措施,施琅建议清政府在台湾驻军,设置总兵一员、水师副将一员、陆师参将二员、兵八千名,澎湖设水师副将一员、兵二千名,总共有兵一万名驻防台湾澎湖。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决定派兵镇守台湾,至此台湾被纳入了清朝的版图,成为了中国疆土的一部分。

施琅唯才是举,对曾经的战场对手刘国轩礼遇有加,并向朝廷举荐刘国轩。在施琅的举荐下,刘国轩后任天津总兵。施琅通过收用人才,调动他们积极性,以保持台湾社会安定、稳定;他还组织农民发展农业,鼓励垦荒;同时,通过力请减租减赋、通商兴贩等政策,凝聚人心,刺激当地经济迅速复苏。

人物评价

清圣祖康熙在《粤闽巡视纪略》中说:“将军施琅,熟悉海中各事,任何事情我都同他一起商量!”在《晚闻先生集》中说:“像施琅这样的人,立了如此大的功劳勋,必令永远秉持节,享受荣华终身。”

清末政治家赵尔巽在《清史稿》中说:“台湾的平定,虽然是施琅的主要功劳。但是姚启圣吴兴祚经营规划,平定了各郡县。等到金门县厦门市攻下之后,郑氏仅占有台湾和澎湖,于是将其一同歼灭。先前的准备,不可泯灭,等施琅出师,姚启圣、吴兴想和他共同出师,施琅上疏说未奉督抚共同出军的命令。上命令姚启圣同施琅进取,吴止兴祚不必前行。攻克之后,姚启圣告上疏告捷而后施琅才到,赏赐不及,郁郁发病最终去世。功名之际,有难言之矣。大敌在前,将帅内相互竞争,如果不是圣祖善于驾驭群才,怎么会有此结果。”

清末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建国初海寇进犯内陆,而姚启圣、施琅、蓝理李之芳等将才出。”

现代史学家吴伯娅说:“施琅力主留台守台,巩固边防,维护统一,防止外来侵略,对国家民族作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他的远见卓识造福后人,流芳百世。”

 现代史学家王政尧说:“实现两岸统一本身就是为发展两岸关系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此,施琅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首先,他亲自督师,取得了澎湖之战的全面胜利;继之,在海不扬波,兵不血刃的景象中,率军进入台湾,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受到了台湾人民的热情欢迎,最终以和平方式结束了两岸对峙状态;在有关台湾前途的“弃留之争”的关键时刻,施琅以其亲身经历,上《恭陈台湾弃留疏》,对康熙皇帝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充分展示了他的远见卓识。”

史学家傅衣凌评价施琅说:“郑成功和施琅收复台湾,都是出于民族大义。施琅收复台湾,并不是为了报一家之私仇。这正可以说明,施琅之于郑成功,是同一事业的不乐意的合作者,施琅不自觉地成了郑成功的继承人。”

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评价施琅:“从法理上、建置上而言,台湾真正归入中国版图,是施琅平台之后,施琅力争弃留之后才成为事实的。在台、澎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过程中,施琅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百丈岩仙妈

有一年,施琅母亲病重,任何药物都未见效果,施琅在听说永春百丈岩马氏娘娘施药甚是灵验后,专程拜访,求得药剂后,母亲病果然有好转。康熙帝要施琅统率水师收复台湾,临战前,施琅又来到百丈岩,得到了一块写有“海”和“施”的玉石,施琅在与军作战时,波涛汹涌,施琅将玉石投入海中,很快海浪就平静下去,水师们一鼓作气,打得郑军落花流水,最后郑军全军覆灭,施琅收复了台湾。

施琅与妈祖

康熙二十年(1681年),康熙皇帝命令施琅和福建省总督姚启圣联合发兵攻打台湾,当时施琅选择平海为屯兵之地,但是平海是个小乡镇,饮水是个大难题。于是施琅到平海天妃宫叩拜妈祖,得到了海神妈祖的启示带领士兵挖掘枯井,不一刻工夫,即见泉水涌出;再向下掘进,已现旧井原形,井水丰沛。施琅在平海卫屯兵数月,等到第二年即康熙帝二十一年(1682年)开始攻台,施琅大军进攻澎湖时,激战正酣时,将士们却见台湾的妈祖庙神迹出现,大大鼓舞士气,奋勇杀敌,施琅最终攻克了台湾,之后施琅決定将宁靖王府改建为妈祖庙,这就是台湾最著名的妈祖分灵庙一台南大天后宫。

施琅性格直率,充满自信,富有进取心。同时,施琅性格亦甚沉稳,考虑问题谨慎、周到,不急功近利、鲁莽从事。

相关文物

施琅之墓

施琅墓在惠安黄塘虎窟村西北500米处鹤顶山的斜坡上。墓坐北朝南,占地15186平方米,系与两位夫人合,墓垵为砖石结构,中竖花岗石墓碑。在此外,在墓南1公里处还立有墓道碑1座,其外以亭罩住。整座陵墓规模恢宏,设置布局严整,为福建省其他历史人物墓葬所未有。

施琅故居

施琅故居靖海侯府位于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整个故居被围墙围了起来,范围大约2500余平方米,仅剩一座两层楼房及原泉州市农业学校的废弃房,其余附属建筑已破败,原为三落(现存二落)双护大型建筑,墙体大多采用“出砖入石”和“一斗一卧”。在老宅与东面围墙之间的空地上,另有一块1984年的碑文,简介了施琅1684年率师统一台湾,被封靖海将军、靖海侯,故宅有一部分曾为“崇正书院”。

绩光铜柱

绩光铜柱坊位于同安洪塘乡顶溪头村,是康熙年间为靖海侯施琅建立的德政坊。主要是表彰施琅收复台湾,统一中国的政绩。这座坊坐南朝北,石构,四柱三开间。明间为双层楼阁,鸱吻重檐。顶层正中嵌置饰有镂空蟠龙纹的‘恩荣’题匾。正面匾额横镌楷书‘绩光铜柱’,下坊板镌施琅生前所获官阶爵禄,横架梁上有双龙火珠纹饰。梁上还有浮雕大舜耕田、太公钓鱼等人物图像。坊柱方形,四柱基部前、后各附夹石雕狮座一对。在上世纪90年代,因环城路的修建,就整体往东移动了约10米。

 

研究书目

清史稿

台湾通史

个人作品

《恭陈台湾弃留疏》写于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值清廷在降伏台湾郑氏势力之后,做出弃守台湾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施琅以力主固守台湾为宗旨,从将台湾纳入版图的重大意义,弃台不守的严重后果,驻军台、澎,设官治理,台湾断不可放弃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施琅的主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合乎民意,深得民心,因而最终为清廷采纳,成为清圣祖治理台湾的正确决策。从而宣告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靖海纪事》是施琅有关出征台湾及其善后处理的奏疏汇编,它如实地记录了施琅征台的战略策略思想,战术战役的筹画,澎湖之役的实战过程,以及平定台湾郑氏之后对台湾的弃留、钱粮的征收、投诚人员的安置等问题的态度和意见;从中还反映出康熙执政期间清政府在对待和处理台湾显肃皇后等一系列问题上的方针和政策。该书由其子施世纶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辑成。后该书收录至《从征实录 靖海纪事》(2019年版,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是研究清史、台湾史、海峡两岸关系史的重要文献资料。

施琅著有《平南实录》四卷。

相关文艺

参考资料

施琅.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库.2025-03-07

施琅.文明风.2025-03-07

耕凿从今九壤同——简论施琅在发展两岸关系方面的重要贡献.中华文史网.2023-05-27

【施琅】.故宫博物院.2023-05-27

..2023-06-19

施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中华网.2024-04-23

..2023-05-27

施琅对清朝统一台湾的贡献.中华文史网.2023-05-27

永春民间掌故.永春县人民政府.2023-05-27

妈祖故事|妈祖陪神——施琅.湄洲妈祖祖庙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5-27

施琅.文明风.2024-05-09

施琅墓规模恢宏 背后史料曝光.中国新闻网.2023-05-27

施琅故居.博雅文化旅游网.2023-05-27

矗立于图画中的泉州府古牌坊.泉州市人民政府官网.2023-05-27

厦门同安东路互通立交主线桥4月将建成.闽南网.2024-05-23

清史稿(全四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30

台湾通史.豆瓣读书.2024-04-30

..2023-06-19

筹海初集 靖海纪事.豆瓣读书.2024-04-30

鹿鼎记.豆瓣电影.2023-05-27

康熙王朝.豆瓣电影.2023-05-27

施琅大将军.豆瓣电影.2023-05-27

鹿鼎记.豆瓣电影.2023-05-27

鹿鼎记.豆瓣电影.2023-05-27

鹿鼎记.豆瓣电影.2023-05-27

天下长河.豆瓣电影.2023-05-27

鹿鼎记.豆瓣读书.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