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
李光地 (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湖头人,清代康熙重臣,也是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1642年李光地出生于福建安溪县一座大户人家,李光地4岁认字,5岁入幼学,7岁由外祖父授学,13岁读遍儒家经典,精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等学术领域。14岁被山贼所掳,逃出后归家勤学,十八岁《性理》,十九岁时纂《四书解》并考取岁试第二名,后纂写《历像要义》一部,1666年李光地参加乡试并中举人,1670年,李光地中进士,改选庶吉士授编修,随后任掌院学士,后在三藩之乱期间,用蜡丸密信康熙帝,后三藩之乱平定后任“超授侍读学士”,后因坚守安溪和围攻泉州有功绩,任翰林学士,晋升永州总兵,1678年,还在守孝的李光地被任内阁学士,守孝期满返京加授礼部侍郎,并成为太子的老师,再因收复台湾有功,李光地被封为翰林院掌院学士,1688年至1689年,李光地因被弹劾与康熙帝的不满而降职,罢免掌院学士职务,并且改任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后改任兵部右侍郎。之后李光地因赈灾、治水有功,先后任职授工部左侍郎、顺天督学、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和吏部尚书和文渊阁大学士。晚年李光地再少参政,多注重于文学图书的校对和纂写,李光地曾多次向康熙帝乞求告官归乡,康熙帝不准,1718年,李光地因疝疾突发,寿终于北京,享年七十七,谥号“文贞”。
在长达48年的官场生涯中,李光地几经波折,遭遇凶险,但始终保持谦惧之心,在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治理水患、发展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曾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李光地的理学、经学、易学思想都对后世造成了一定影响。李光地的著作有《榕村语录》、《榕村语录续集》、《榕村全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642年9月29日,李光地出生于安溪县的一座大户人家,李光地出生时,天亮如白昼,遂取名为“光地”,李光地4岁时还没进入私塾就开始了认字,5岁就入了幼学,7岁时,学于外祖父家,13岁已遍读四书五经,被乡里誉为“神童”。14岁时李光地被土匪掳掠作为人质,历经13个月才被放回,归家后志于勤学,李光地十八岁纂(zuǎn)写《性理》一部,十九岁时纂《四书解》一部。
入仕途径
1662年,李光地与几个弟弟居住在妙峰山开始勤奋读书,并纂写《历像要义》一部,次年,二十二岁的李光地岁试考取第二名,并且可以在三年后参与乡试,1666年,李光地参加乡试,高中举人,25岁李光地开始深入研读律吕之书,并在27岁时泉州府城紫云寺西斋读书,修订《礼记纂编》1670年,李光地28岁时,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之后,李光地在康熙帝九年(1670)四月至康熙十一年(1672)九月期间,在翰林院庶常馆度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后李光地因成绩优异,晋升为翰林院编修职务,后又在翰林院学习多年,职位也是不断地升迁,从编修一路升迁到掌院学士,在此期间的康熙十二年 (1673年)十一月,靖南王耿精忠、吴三桂吴三桂发动三藩之乱叛乱,此时李光地正在家中探亲。。
为官经历
上疏蜡丸
1673年,李光地作为考官会试工作,随后便向朝廷申请回家探亲,同年五月回到家乡福建省,回到家乡后三藩之乱爆发,镇守云南省、贵州省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省的平南王尚之信,拥兵自重,1673年,清廷决定撤除“三藩”的封地。得知消息的吴三桂等三人表面答应撤藩,却准备起兵造反。同年11月,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在云南等地起兵反清。
1674年,耿精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发起叛乱,郑经率军攻占福建泉州。那时,李光地与家人躲藏在山谷之间。尽管郑锦和耿精忠派人前来招安,但李光地都予以拒绝。1675年,清廷对耿精忠的平叛陷入了胶着状态,同年五月,李光地向朝廷上疏《密陈机宜》,上疏中建议派出奇兵来“避实击虚”,迅速击败耿精忠,这封上疏写完后用蜡泥封裹成丸,所以也被称之为《蜡丸疏》,后派人将置于“蜡丸”中的密疏送往京城以向皇帝陈述破耿之法。1676年春,康熙受到蜡丸后十分感动,并采取了李光地的建议,虽因为时局变化没有真正施行李光地的计划,但是清廷还是大破耿精忠势力,耿精忠投降,1677年三月,李光地因平三藩有功,李光地被任“超授侍读学士”。同年九月,李光地在去京城上任途中行至福州市一带就收到父亲去世的消息,后又从福州回到湖头为父亲守孝。
坚守安溪
1678年三月,李光地因在老家为父守孝期间同安区的蔡寅部起义军打着复明旗号,约万人围攻安溪县。李光地招募百余乡间勇士,坚守并断粮,解除围攻。占据台湾的郑经派将领刘国轩进攻海澄、漳平市等地,断桥阻援,李光地派使者求援被水阻。李光地率军通过小道与李日煌、李光、李光垠合作进攻泉州市,击败刘国轩,上报满洲民族主义将领拉哈达,再次升职为翰林学士,晋升永州总兵。
1678年,拉哈达上疏褒奖李光地于康熙帝,并将还在守孝的李光地提拔为内阁学士,命他守丧期满了之后立即进京。1680年,李光地守孝期满赴京入值之后,直任内阁学士加授礼部侍郎,并成为太子的老师。
协助征台
1681年正月,郑经在台湾病死。同年六月,福建省总督姚启圣疏报郑氏死讯,康熙帝作出攻取台湾决策,但是廷臣多畏首畏尾,海军将领也纷纷上疏,直言台湾不可攻。关键时刻,李光地力主攻取,始终维护康熙帝的决策。随后,李光地又经反复斟酌,举荐了前任水师提督施琅肩负统军攻取台湾重任。七月二十八日,清廷即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总兵官,加太子少保衔,前往福建,命令施琅到任本意直接进取澎湖、台湾,但因受制于其他总督,一直没有发动攻台,1682年5月,李光地上疏送母归家,康熙帝同意了李光地的请求并让李光地参与到施琅收复台湾的计划中去,1683年四月计划攻台,同年6月,攻克澎湖。7月20日,台湾郑氏势力归降,台湾收复。
宦海沉浮
1686年,李光地回到京城,因征台问题上获得康熙嘉奖,并受封翰林院掌院学士,负责在皇帝面前讲学,并兼任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同时担任庶吉士的指导工作。一年后,由于母亲生病,李光地上书请求回家探望。1688年 ,康熙帝的祖母孝庄文皇后文皇太后去世,按规定,朝臣都需要进京奔丧,李光地当时还在安溪,接到讣告后立即出发,然而,礼部官员对李光地提出了弹劾,谴责他在回家探望母亲的途中未能及时来京叩孝庄文皇后梓宫。他身为三品卿员而未能尽到应有的职责,因此被要求交由吏部议处。经过吏部的会议,李光地被降五级调动,后被康熙帝降旨宽免。1689年五月,他奏进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满意,指斥他假冒道学,不能表率翰林,李光地被罢免掌院学士职务,并且改任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同年十二月,李光地改任兵部右侍郎。
1690年春,大同市发生严重荒灾,李光地奉命赈灾,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担任会试副考官,并于同年九月与侍郎博霁、徐廷玺以及原任河督靳辅视察黄河工程情况。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顺天学政。同年四月,李光地的母亲离世,按照礼制李光地需解职回乡丧居以尽孝道,李光地因康熙帝帝要求而解任守制,并于次年完成了《朱子语录四纂》1696年,李光地服丧期满,康熙命其官复原职。次年,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顺天督学。。
晚年生活
1698年,李光地受命考核旗籍,后转任工部左侍郎,同年十二月,李光地被调任直隶巡抚,负责河务处理,时年五十七岁,1700年,康熙帝亲自在李光地的陪同下前往巡视河道治理效果,随后又命李光地在献县(今沧州市献县)修建东西两道长堤,1703年,康熙帝嘉奖李光地处理河务功绩,令李光地任职吏部尚书兼直隶巡抚。
1704年三月,给事中黄鼎、汤右曾等人合疏弹劾李光地抚绥直隶灾民不利,李光地引咎请求罢免,但是都受到了康熙帝的否决,并于次年李光地任文渊阁大学士,负责阐述六艺,纂写朱子全书和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籍,都由李光地校理。李光地入值文渊阁时,正值康熙皇帝潜心理学、历算数学之时。李光地投皇帝所好,在学术上与皇帝有颇多交流,并多有亲自效劳之举。康熙皇帝主持编纂《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性理精义》等书,都是李光地帮忙校对整理,其随时伺候在君侧,准备与康熙帝研讨理学知识。1708年,康熙帝因太子生病而废除了太子,正烦心于立储之事,李光地提出徐徐治理好太子才是天下的福气,1711年,李光地数次上疏请求休致,康熙帝慰留了李光地,1714年,李光地受邀出席千叟宴,并受到康熙帝许多赏赐。1716年,李光地再次提出请求休止。康熙帝暂时批准了他的请假,给予了两年的时间,以便他处理家中的事务,并回京办理公务。1717年四月返京,并多次上疏请求罢官归家,但是都没有被允许,次年正月,阁臣奏定孝惠章皇后谥号,疏中脱漏“章皇后”三字,部议将李光地降三级调用,康熙下旨宽免。
1718年,李光地因疝疾突发,寿终于北京,享年七十七,康熙帝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人物成就
政治成就
李光地为官近五十年,正是清代社会发展转折时期,清初社会生产凋敞、国家尚未统一,逐步走向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康乾盛世”。李光地在这一转折时期,李光地为国勤政、选贤荐才、兴修水利,减赋徭役,这些政治举措对于“康乾盛世”的到来,都起了推动作用。
收复台湾
在耿精忠叛乱和郑经骚扰福建省期间,李光地既不畏耿逆的胁迫,又坚决拒绝郑经诱说,表现了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立场。同时,积极筹划上《蜡丸疏》,又遣人迎接平叛大军,指引道路,平险隘、治浮桥,馈物饷军,为平定叛乱立下大功。
李光地在收复台湾时,力排众议,建议清朝抓住时机进取台湾,同时保举施琅为将,支持施琅利用南风出兵的计划,使进兵台湾的军事行动顺利进行。当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治时,李光地立即放弃自己的消极的错误主张,而提出了派兵防守的积极建议。
育人荐能
李光地的仕宦生涯中,有相当长时间担任学职和职(官职名),在人才的培养选拔、官吏的考察与任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直隶任职期间,他疏请廓清学校和科场积弊,创设义学,亲临授课,循循善诱,大力扶植。在近半个世纪的居官生涯中,由他荐举并受到重用的人才很多,其中成为一代名臣的就不下数十位,故有“本朝诸名公称善育人才者,必以光地为首”之说。
李光地为一方最高学官,读书人学术趋向的端正,风气的培养,都是地方官的责任。李光地在做直隶(今河北省)总督时,到任之初,因本地读书人受社会风气影响,不学习经书、文言文。于是李光地提出学习经学,出版程朱语录及他所编选的《古文精藻》。他通知四方,入学的学生凡是能诵二、三经,以及《小学》和古文百篇以上,允许酌情提拔。
在学政官署及外出视学期间,生童若有经义询问,李光地无不循循善诱,从容解答。李光地既以此鼓励实学,也以之培育人才。首都附近有钱有势人集中,彼此关系错综复杂,对于私情请托,李光地则禀以公心,一概谢绝。此外,其又治理学校、科场积留的弊端,还创设义学,亲临授课。康熙帝中叶以后,直隶文体端正,诗风淳厚,其缘由固然很多,但同李光地的倡导也是分不开的。
黜墨击贪
李光地很痛恨贪官,他上疏举劾贩卖私盐的云南省布政使张霖。又如大贪官、两江总督噶礼的被诛,都是有李光地亲自督办。同时,他还多方保护善类,受其保救的清官贤臣很多。在保护善类一事上,他都是选择最好的时机,对清官贤臣予以奖励和保护,很有成效。
为国勤政
李光地在内阁学士任内,敢于坦陈已见,颇受康熙赏识。在吏部尚书任上,对兵制、官俸、免等多有建言。而蠲免一项,是康熙朝息养生民、发展农业的重要措施,得到康熙皇帝的嘉纳。在直隶巡抚任上,诸如治河、捕蝗等,他都身先属吏,不辞辛劳,或奔忙于治河工地,或遍历郡县视察灾情,为一方官员树立了勤政为民的楷模。
修水利轻徭役
李光地在担任直隶巡抚期间,致力于治理河务和兴修水利。当时京城地区经常受到水灾的困扰,特别是漳河与滹沱河汇合后容易泛滥成灾。康熙帝命令李光地疏通漳河故道,将河水引入运河,以控制沱河的水势。李光地亲自前往当地进行严格考察,并上奏皇帝称霸州市、永清、宛平、良乡、固安县、高阳、献县等地因为疏浚新河而占用了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求免除老百姓的赋税,并得到皇帝的批准。同时,在通州等六州县按规定设置了六百艘红剥船,负责转运南来的漕粮,每艘船给供养田若干。即使遭遇水旱灾荒,根据规定也不能免除租赋。李光地又上奏请求依照民田的制度免除这部分赋税。1700年,皇帝亲临子牙河视察治河工程,下令李光地在献县东西两岸修筑长堤,西堤连接大城,东堤连接静海区,总长约二百余里。李光地还开辟了新河道,将水引入静海的广福楼和焦家口地区。从此,下游水流更加畅通无阻,再也没有发生水灾的困扰。
学术思想
理学思想
尽管李光地的理学思想中标榜了对朱熹的尊奉,但绝不是简单地对朱熹思想进行重复,而是在更高层面上对朱熹思想进行了回归和创新。他们的思想体系从程朱理学的“以理为本”,到阳明心学的“以心为本”进行了否定,最终形成了“以性为本”的理学思想体系,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程。李光地既放弃了陆王心学,也放弃了程朱理学,提出了本体论、性气、理气观、心性论、尊德性、道问学、知行观合理欲观的说法,并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思想体系,兼收并蓄程朱陆王之长,别具一格,可以称之为那个时代理学思想的一位大师。
李光地虽是理学家,但他极重视汉学,认为宋学重理义,汉学重训、考据,各有优点,应该“融贯汉宋、汉宋之学兼收并采”。李光地提出的“汉宋折中”学术方向,为清代汉学的产生作了准备,把中国的学术思想史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易学思想
李光地的易学思想自成一家,在易学领域中创获颇多。李光地的易学成就,首先推崇李光地主持编篡的《周易折中》。此书所采用的上自汉晋,下迄元明的历代诸家易说,多达218家,其中引用宋明理学的易说有159家,可谓集历代各家易说之大成。他的易学专著《周易观彖》与《周易通论》,不仅根据古经文体例对具体卦爻辞进行阐释,也有专门对易学问题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相声相对”的矛盾观、“论道经邦”的政治辩证法、“知险习险”的人生辩证法、并以科学原理解《易》,经由李光地编写的《御撰周易折中》融合不同时代的易学思想,是能够体现清代官方易学最高水平的大成之作。
后人能深刻了解易学发展的脉络,从汉易到宋易的形成发展,其间积累二千多年的易学成就,保留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实为研究《周易》的一部不可或缺的书。李光地的《周易折中》对西方很有影响,鲍威特和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看到的《周易》,即此李氏本。
经学思想
李光地经学思想最为重要的观点是“六经皆理”“经世致用”,他注重实学、实事、实理,强调知行合一。在一定程度上,李光地的思想受到了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与以往对李氏思想的概括不同,该研究将其分为即萌蘖期、发展期、成熟期,提出了“一宗多变”的观点,即以朱熹为主体,但也有多次变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该研究明晰了李光地经学和王守仁心学之间的关系:李光地早期倾向于“俱言王学”,深受王阳明思想影响,初期对程朱理学提出质疑,对王阳明心学抱有“同情”;随后,李光地对王阳明心学进行批判,指出“王学病源”在于“心之即理”,“王学病根”在于“无善无恶为心之体”,呈现了从“俱言王学”到“伯安失之大”的转变过程。尽管李光地早期的王学立场不够彻底,但在坚定“伯安失之大”的时候,则对王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政治思想
李光地的政治思想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可以归入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政治思想的范畴。然而,在受到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影响的同时,他也带有那个时代先进社会思潮的烙印。例如,他反对“一人横行于天下”,认为“当官为救民,非为其君”,这些观点显示出一些新思想的倾向。也提出了民本主义、通变主义、行政改革、完善科举等思想新潮,此外,他认为从以农为本的农业经济转向商品经济的“金币之重”是势不可当的,官府不能与民争利;他还主张扩大地方自主权,实行“高薪养廉”政策等,这些都表达了他在政治上的主张。
李光地为适应清统治者的需要,强调保“本”是为了“安邦”,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李光地这种民本思想与吏治思想是他与康熙帝“义虽君臣,情同朋友”的社会主义基础。
在明清之际近代商品经济萌芽和早期市民阶层反封建斗争的推动下,李光地有对古代民本思想中某些可以转化为民主意识的内容所作的阐发,在客观上具有新的历史意义。如肯定人民反抗暴政推翻暴君的合理性,主张政治必须“征诸庶民”,提出了“合众人之公便是一圣人”等初步民主思想,表现出作为一个杰出思想家和政治家的特殊性格。
文学成就
在易学领域,李光地的文学作品极为丰富。除了主编康熙帝的《御纂周易折中》外,他还著有《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周易观大旨》《象数拾遗》等多部个人著作。李光地治易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以易学为中心,三注《范》,详注《周易参同契》。他对《洪范》《参同契》《中庸》三部书的关注最多。他的著述力图将易学服务于康熙朝政治需要。李光地的易学思想的重要特色是“以易学致用,以性理解释易经”。
李光地生平著作丰富,主要有《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诗所》八卷《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读论语札记》二卷《读孟子杂记》二卷《古乐经传》五卷《阴符经注》一卷《参同契章句》一卷《注解正蒙》二卷《朱子礼纂》五卷《榕村语录》三十卷《榕村文集》四十卷《榕村别集》五卷等。
其他成就
古代天文历算
李光地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虚心向他人,特别是向当时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梅文鼎求教,因而在天文历算的研究上取得不少成就。他在自己的科学论著中,能运用中国传统的天文学知识,并吸收西方天文学的成果,对各种天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李光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还表现在他对科技人才的推荐和培养上。梅文鼎就是经过他多次的推荐和宣扬,才得以知名于天下的。他刊刻算书,普及历算教育,设馆讲学,培养历算人才,为清代历算学界造就了一批骨干力量。学者们认为,李光地的天文历算研究能“贯通古今,洞名根底”几乎涉及清初天文学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
音韵学研究成就
李光地在音韵学上的成就,主要是改良旧时反切,新作“合声”反切和运用等韵学理论来划分音类,表明音读。“和声”反切,拼读没有阻碍,比《广韵》反切优越得多,达到了反切方法的最佳点。李光地在音韵学上能继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有所发明,用自己的见解来创造、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他的音韵学著作,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的音韵学。
诗文创作及理论研究
李光地继承了中国古典文学自《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康熙盛世”的社会生活,大胆揭露了这个时期人民的疾苦、官场的黑暗;寄托了作为一代王朝“名臣”勤政爱民的政治抱负;流露出“名臣”对宦海浮沉生活的厌倦;抒写了去土还乡的真实情感。他的诗作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也可以说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
关于李光地的诗歌创作主张,学者们认为在注文论诗上,李光地继承了儒家“文以载道”“诗贵志高情厚”“人品决定诗品”等一系列见解,是清初颇有建树的诗歌理论家之一。有的学者还从李光地对唐代大儒韩愈诗文的评注中,进一步考察李光地理学思想的内容实质,同时开阔李光地研究的视野。
人物作品
主要著作
作品目录
人物评价
清圣祖康熙康熙帝曾经评价李光地:“”李光地为官谨慎清廉勤恳,学问渊博,我最了解他,了解我的也没有人超过李光地的了。还曾评价李光地:“矢志灭贼,实心为国,深为可嘉。”
清代文史学家全祖望《琦亭集》中评价李光地:“李光地这个人早年出卖朋友陈梦雷,中年丧母不能尽孝,到了晚年,竟然有(外遇的)子女来认祖归宗。”
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评也评价李光地:“学识渊博优秀,一代完美的人。”
清末学者梁启超曾在《梁启超全集》第3卷中评价李光地:“学术领域里的败类,煽动了三百年来的恶风,并且至今仍然有流毒,清初时期,李光地是备受称赞的大儒,然而李光地却出卖了自己的朋友陈梦雷。”
学者李鸿烈曾评价李光地为:“盛世良相。”
清代泉州市知府王者都曾对三藩之乱中的耿精忠评价李光地:“李某(指李光地)才堪王佐,如果不能为大王所用,那必定后患无穷。”
家族成员
人物争议
李光地曾提交一份名为《蜡丸疏》给康熙帝,清圣祖阅读后对此疏深表嘉许,然而,李光地同榜进士侯官陈梦雷却坚称这份奏疏是他与光地共同秘密撰写的,而李光地却擅自删除了他的名字,单独上奏。这件事被称作“蜡丸疏悬案”,已经过去两三百年,至今仍未得到澄清。清代文学家全祖望在《鲒琦亭集》中认为李光地“初年则卖友,中年则夺情,暮年则居然以外妇之子来归,足称三案。”但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李光地卖友存在争议,例如,现代学者王伯兰在《李光地与陈梦雷:试析《蜡丸疏》悬案》中认为,那时陈梦雷在福州耿精忠幕,已和光地睽离经年,绝无共同密拟疏文的可能,现代学者陈其芳在《为李光地翻案》一文中认为,李光地被陈梦雷诬告,又经名家全祖望、章炳麟等人不公正的评价而坏名。
轶事典故
三藩叛乱时,李光地正在其家乡省亲,曾携眷逃匿于山间,却被藩王耿精忠请出,不久又逃走。他的好友、同僚陈梦雷则被迫仍留在耿精忠处任职,并曾几次秘密地向李光地表示愿为内应,引导清军攻灭耿精忠。李光地向朝廷上蜡丸密疏,还建议南下清军可假意去广东,而于途中抄小路出其不意地进攻耿精忠,疏中却不提陈梦雷。康熙帝对此密疏大加赞赏,还破格遥升其为侍讲学士。在耿精忠失败、陈梦雷被捕而判处流放时,陈梦雷曾感不服,并质问过李光地,其只是装聋作哑地不置可否。陈梦雷又曾著书披露此事真相,李光地又指使子弟四处收购此书,以掩盖自己贪功卖友的丑行。
后世纪念
墓葬
李光地的墓地位于安溪县蓬莱镇新坂村柏叶林内。原先的墓地是以石头构建而成,呈现出一个形似“风”字的外观。然而,墓碑、石翁仲、石兽、华表、御制丰碑等在1958年遭到毁坏,石料被用于修建渠道。后来,李光地的后裔进行了修复工作,恢复了墓碑,并重新设计了墓的形式。。
故居
李光地故居坐落在湖头镇中山街,最初由李氏先祖李森建造于明朝时期。清朝初年进行过扩建和重修,现在共有三进院落,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被称为“大宗祠堂”。这里是湖头李氏进行祭祀、行族事的地方,每年春秋两季的祭祀规模都异常宏大。庙内还保存着朱祁镇皇帝的敕文。在第二进大厅中,悬挂着康熙帝所赐的“夹辅高风”匾额;厅中高挂着“急公尚义”的匾额;而在第三进厅堂前,则是正统年间宰相叶向高题赠的“鸣闻天”匾额。厅堂后侧还有疑似由李光地所题的“保世滋大”匾额。1988年,李氏家庙得到海外族亲李氏昆仲的资助,经过修复焕然一新,2020年李光地故居被列为安溪县县级保护文物。
博物馆
在安溪县湖头镇有一个李光地主题文化公园,其中核心部分的阆湖博物馆已建成布馆。阆湖博物馆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有四大展示区。湖头以“李光地文化”为文化品牌,规划以李光地故居建筑群、李光地文化主题公园等为中心,建成以步行为主,集居住、旅游、研究、保护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
阆湖博物馆较为吸引人的展品是动态展示的《榕村雅集图》。这幅画是李光地在1710年创作的,他的别号是“榕村”。画卷中描绘了李光地在故乡安溪湖头与亲友们举办雅集的场景,展现了名相返乡后抚琴聆听、品茗博弈的休闲情趣。此外,画中还有丹顶鹤和流水声、鸟鸣声等自然元素,整幅画配以动态人物动作,仿佛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活力与生机。
研究书目
《清史稿》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李光地的经学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23-10-08
榕村语录 榕村语录续集.豆瓣读书.2024-04-20
周易观彖校笺.豆瓣读书.2023-10-12
中华书局.豆瓣读书.2023-10-12
“一代之完人”——李光地.m.haiwainet.cn.2022-07-07
安溪县县级(含)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泉州市安溪县人民政府.2023-10-08
清明踏青寄追思 名人故居忆先贤.今日头条.2023-10-08
中国文化遗产日,探秘泉州四大博物馆“镇馆之宝”.今日头条.2023-10-16
盘点泉州四大博物馆“镇馆之宝”.今日头条.2023-10-16
清史稿(全四十八册).豆瓣读书.2024-04-23
康熙王朝.豆瓣电影.2023-10-08
御前四宝 的全部演职员.豆瓣电影.2024-05-05
午马生前参演众多作品 曾与张国荣合作.网易.2024-05-05
施琅大将军.豆瓣电影.2023-10-08
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大众网.2024-05-05
皇太子秘史.豆瓣电影.2023-10-08
少林寺传奇之大漠英豪.豆瓣电影.2023-10-08
步步惊心.豆瓣电影.2023-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