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是中国传统经典之一。主要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部原名为《周易》,《传》部为《经》部的注释、原理与用途的介绍。《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著,目前学界一般认为其出现至成熟当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周易》是“六经”之首,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连山》久已亡佚,不可考,《归藏》虽也亡佚,但卦名犹存。
《周易》内容广博,包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辞和爻辞,具有卜、哲学、历史等多重性质。随着朝代流转,《易经》类型可以分为古易、汉易、魏易、唐易、明清易、近代易、现代易。若按流派划分,可分为儒门易、道家易、筮术易等,在儒家论《易》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又有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主要的派别。
《周易》一书蕴含丰富的道理,建立起了中国早期较为成熟的思想文化体系,儒家尊之为“群经之首”,道家崇之为“三玄之一”。《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数学、文学、中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还远播海外,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
书名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主要分为《经》与《传》两部分,《经》部原名为《周易》,《传》部为《经》部的注释、原理与用途的介绍。在春秋时期则已经出现“周易”的说法,比如《春秋左传》中就多次使用“周易”这种说法。但此时对于《周易》的理解并不包含《传》部。而到了战国时期,《易传》成书,于是《周易》才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等到西汉之后,儒家地位大大提高,《周易》开始被称为《易经》。至此,《周易》《易经》《易》三种说法均指同一本书,不再严格区分。学者为了便于研究,区分《经》《传》两部分,会将《经》部称为《周易古经》,《传》部称为《周易大传》。关于书名“周易”一词的含义,目前学术界的解释也并不统一,但总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认为《周易》相传系周人所著,于周代著成,故名《周易》。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周”一字具有周密、周流、普遍、周而复始、变化无常的含义。《周易》的外文译名“The Book of Changes”也正是源自于此。
成书
《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著,最终成形于周代,为“六经”之首,与《连山》《归藏》合称为“三易”。虽然传世文献只有《周易》一本,但1993年在江陵县王家台出土的秦简中,发现了《归藏》一书,目前存世的“三易”当有两本。
学术界对于《周易》的产生时间略有争议,看法各不相同。司马迁、班固、孔颖达以及近代学者顾颉刚均以为《周易》成书于西周初期。但考古学家陈梦家、易学家李镜池则认为《周易》成书于西周末年。而易学家廖平、学者陆侃如则认为《周易》成书于春秋。
此外,学者陈玉森、陈宪等提出《周易》成书并非在先秦时期,而是在西汉时期。但是从目前已经发掘的战国晚期的墓穴中所藏《周易》竹简来看,《周易》成书于西汉的说法并不成立,与此同时,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时期楚简《周易》也与今本《周易》基本相同。可见,战国时期《周易》已经得到广泛流传。
《汉书·艺文志》认为《周易》由占筮时所用之卦后成为一本古籍专著是一个漫长的历程,经历了从伏羲到周文王的漫长经过。古文字学家高亨也认为《周易》一书并非是在某时由某人完成,而是历经数代,由众多卜筮者合力完成的。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周易》从出现到成熟当在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期间。由现当代出土的易学文物来看,距今七八千年的伏羲时代出土的刻在龟甲上的符号文字可以看做是原始八卦的源头;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曾出土过有关易学方面的数字符号以及原始重卦(所谓“重卦”,指的是三爻的经卦两两相重为六爻卦的过程);四千年前尧舜时代已有“日”型铭文,可视为离卦的原始卦名;而三千年前商朝时代出现了众多六爻一卦的数字重卦。由此可见此时期则是《周易风水》出现的萌芽期。陕西岐山出土的卜甲易卦和扶风县出土的卜骨易卦可以看出西周初期甲骨、青铜易卦的兴起,因此此时可以判定为《易经》产生的发展期。大约在西周中后期所铸的中方鼎上第一次将卜辞与卜卦相结合,镌刻于鼎上。陕西长安西仁村出土的陶拍易卦更能看出此时的数字易卦与《易经》中所记载的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一致。由此《易经》产生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完善。
学界普遍认为,《易经》符号部分与文字部分的作者应该分开讨论。从八卦作者来看,汉以来学者多尊伏羲作八卦一说,但伏羲为神话时期人物,因而八卦作者目前暂无定论。而六十四卦的创作之人,也就是重卦之人,孔颖达曾总结过四种说法:伏羲、神农、大禹和周文王姬昌。关于《卦辞》《爻辞》作者历来学者说法也皆不同,有周文王所作之说,也有周公所作之说。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周易》重卦之人为周文王姬昌,卦爻辞为周公旦所作。
书籍性质
卜筮书
按照《周礼》记载,周代设史官掌管卜筮之书,其中便包括《周易》。在《左传》《国语》等书中,关于《周易》的记载有22处,其中和卜筮相关的多达16处,超过70%。这说明在春秋时期,《周易》主要被作为卜筮之书使用。在后世易学的发展过程中,朱熹是明确支持《周易》为卜筮之书的人。在朱熹看来,易学起源于卜筮活动,与当时社会整体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相关。上古时期,民众对自然社会的认知不及后世,对待各种自然现象无所适从,于是圣人通过卜筮教化民众。当代学者张桂叶也认为,《周易》原为卜筮之书,只是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筮占功能。
哲学书
魏晋时期的王弼,以老庄注《易》,将《周易》阐发为以道为本,蕴涵有无、本末、动静等富有思辨性的哲学著作。经过王弼的注释,《周易》已不再具有卜筮的功能,转而成为了一部纯粹的哲学意义的书。此种易学研究随着唐代《周易注疏》的成书,在政治上取得了合法地位,同时也深深影响了宋代易学。直到当代,《周易》仍然作为一部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而广为流传,由此不断衍生出的各种不同的哲学体系和成果都对现代人给予着持续的启示作用。
历史书
《周易》中所记载的一些历史事件对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故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史书的意味。晚清风水师、风水学家沈竹礽和近现代学者章太炎最早提出《周易》乃史书之说。当代学者胡朴安所著的《周易古史观》一书继承了二人的观点,同样将《周易》作为史书。他从文字训入手,视经传为一体,把六十四卦的卦辞、爻辞、《彖传》《象传》一概视为记事之史,一字一句都落实到史上,使得整个《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形成了一个古史系统。
思想内容
《周易》分为《经》《传》两部分。
周易古经
古经组成
《周易古经》主要分为上下两经、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上经有三十卦,下经有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每一卦中又包含六爻,加在一起一共是三百八十四爻。
《周易》每一卦都由卦画、卦名、卦辞、爻辞组成。卦画是由六条线条构成的,每个卦画都有自己的卦名,卦名是对于卦画的基本概括,卦辞是对这一卦的解释。一卦分为六爻,每一爻都有独立的含义,而这段解释含义的文字则是爻辞。每一卦都有六个爻辞。爻分阴阳,阴爻为“——”,阳爻为“—”,当爻为阴爻时,这一个爻又用“六”来称呼,为阳爻时则用“九”来称呼。上下两卦又分别从八卦(乾、坤、震、、坎、离、艮、兑)中取一卦。
八卦各有卦形、卦名、取象、卦德。卦形是由不同的“—”或“——”排列组合而成。而八卦卦形也有便于大家记忆的口诀:“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八卦取象的基本含义是八种自然事物: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每一个卦名都有自己的卦德,例如乾三爻都是阳爻,是阳的代表,卦名为乾。《大象传》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则是取象,卦德则是“健”。
卦爻辞
《周易》卦画结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称、对偶,阴阳之道。《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也是以对偶性来分布的。由于《周易》源于卜筮,因此其语言有其特殊性。常用的卦爻常用辞有以下几种,且含义各不相同。
如“吉”,多单用。经常与形容词连用,如大吉、中吉、初吉。“大吉”则是形容程度的,“初吉”“中吉”等则是形容吉的阶段。
每一爻都有自己的解释说明,又称爻辞。一卦有六爻,因此一卦有六条爻辞。六条爻辞各自独立又互有联系,形成整个卦象的解释说明,即“卦辞”。
卦画结构
六十四卦图速览
六十四卦的卦画结构,孔颖达对此有所研究“二二相耦,非覆即变”。“二二相耦”含义则是六十四卦的结构是两个卦即成一对,如“乾”与“坤”,总共分为三十二对。“覆”的含义则是一个卦体,上下颠覆可以形成两个卦象。如“屯”与“蒙”。所谓“变”,就是两个卦画阴阳相反,如“乾”与“坤”。
而六十四卦又有自己的排列顺序,即卦序。但这种排列并不是唯一的,《杂卦传》与《周易》的三十二对对子全同,但对子内部次序不同。如《周易》中是师、比,而《杂卦传》中则是比、师。
《周易》都使用阴阳的对立统一对天、地、人进行说明,包含了深刻的哲学道理。老子曾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但《周易》中所阐释的要比老子时间早得多。《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相对立的事物存在的,同一事物也有对立的两方面。而这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同一事物的对立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是有条件的又是具体的。
周易大传
《周易大传》,又可称作《易传》,主要内容包括文言、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七种十篇,又称“十翼”。传,则有解释、诠释的含义。凡是解释《周易》的传书皆可称为“易传”,由于《周易大传》相传由孔子及其弟子所著,因此后人将《易传》默认为《周易大传》,且成了《周易》中“经”的一部分。具体成书时间与作者目前学界仍未形成共识。根据已出土的史料来看,成书时间不晚于战国末期。
彖传
《彖传》是当前《易传》中的第一种,分为《彖传》上与《彖传》下。“彖”原指卦辞,《彖传》则是用来诠释卦辞的,因此《彖传》也被称作《彖辞传》,兼称《彖》。由于《周易》中卦名与卦辞常常融为一体,因此《彖传》也会解释卦名。
《周易》中含有六十四卦,共有六十四个卦辞,因此《彖传》中也记载了六十四条。《彖传》原本是独立的,但如今现行通行本《周易》,《彖传》除了乾卦外皆附着于每一卦的卦辞之下。《彖传》对于六十四卦卦体的分析主要是从八卦的卦德(八卦的性质)以及卦象(八卦的事物象征)为着眼点。《彖传》对于卦的分析往往是从卦名以及卦义入手,推测卦旨。解释卦辞则是《彖传》的主要内容,解释方法灵活多变,可以先举出卦辞,再对卦辞做解释;也可以先解释卦义,在举出卦辞加以论证;又可以分别引出卦辞,再逐一解释说明。六十四卦中的卦名卦义有些也与卦象有关,《彖传》同样也对其有解释说明。
《彖传》蕴含丰富,对于自然观、政治观、人生观等方面都有重要阐释。
大、小象传
如今通行的《易传》中的《象传》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共有六十四条,分别解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与卦义。《小象传》共三百八十六条,用来揭示《周易》三百八十四条爻辞和两条用辞。与《彖传》一样,除了乾卦之外,《大象传》与《小象传》均在每一卦卦辞之下。《大象传》言辞简洁,运用取象的方法来解释别卦的卦体和卦名,先讨论别卦卦体的组成,再点出卦名,通过卦象来解释卦义。基本由两段构成。一段分析卦象,点出卦名,另一段讲道德启示。除了《乾·大象》的“天行健”之外,《大象传》中基本没有德性象征之说,而事物象征基本同于《彖传》。在思想上,《大象传》呈现的是完全的儒家思想体系,可以从民本论的政治观与反省自身、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两部分来划分。
《小象传》是解释爻辞的,从取义说和爻位说两种来论述。在解释爻辞时,十分重视阐明易理、解释字义、阐释爻德(爻的德性象征)、诠释爻位、阐释爻义。其思想内涵主要体现为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在人生观上主要体现男尊女卑的家庭观念,“修身”的道德观念。
文言传
《文言传》为今本《易传》的另一篇,也可以叫其《文言》。主要是为“乾”“坤”两卦进行阐释说明。在如今通行的《易传》中,《文言》跟随“乾”“坤”二卦一分为二,分别附着于二卦之下,在《彖传》《象传》末尾。《文言传》解释卦辞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卦辞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如《乾·文言》中,则是对“元、亨、利、贞”四字进行逐一的解释,再分别从中引申出四德,用四德来阐释卦辞。第二种方式是运用卦辞的大义,不对卦辞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而是抓住卦辞的特点来进行阐述。
对于爻辞的解释主要有四种方法:一、问答法。先引出爻辞,再以“子曰”作答。二、定义法。先引出爻辞,再用简短的字为其下定义。例如“潜龙勿用,下也。”三、引证法。先正面立论,再引用爻辞证明其论点正确。四、重点阐释法。抓住爻辞中重要的辞、字进行解释说明。在爻位解释方面,《文言传》又有上中下位、当位、相应、重刚、天地人位的思想理念。
在思想方面,《文言传》主要表现在“阳气说”的自然观思想以及人具有天地化育、与天地合德能力的人生观思想。除此之外,《文言传》还有一套进退知度,能取中庸之道的辩证处事方法。
系辞传
《系辞传》又称《系辞》,分为上下两部分。此篇名含义大致分为两种:一是之系卦爻辞在卦爻象之下;一是指总论所系之卦爻辞的大义。主要是解释对卦爻辞的意义以及卦象爻位的解释,另一个就是论证揲求卦的过程。
对于解释对卦爻辞的意义以及卦象爻位的解释,《系辞传》中主要采用取义、取象、爻位三种说法。对于爻象的解释,《系辞传》中有阴阳说和三才说的方法。对于爻位说,又有上中下位、当位、相应等观点。后来的学者从《系辞传》对于卜筮方法的解释中得到启发,提炼出关于宇宙形成的理论,在占筮中产生了哲学。
说卦传
《说卦传》又称为《说卦》,主要讲的是六画卦以及“专说八卦”。第一、二章主要专论六画卦的象数和义理,其中蕴含着顺于天地人的哲学道理,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余章节主要讨论八卦的取象、关系以及卦位,对其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八卦所代表的八种自然事物各有特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这种论点实际上是用解释占筮法的方式形成了一套万物生成论。这种观点也对中国节气变化以及农业生产方面进行了总结归纳。
序卦传与杂卦传
《序卦传》也称《序卦》,《杂卦传》也可简称为《杂卦》。两传都论述了《周易》的卦序和卦义,但观点与侧重有所不同。
《序卦传》是分析《周易》六十四卦顺序,解释卦与卦之间起承转合意义的论述。根据《周易》上经、下经的顺序,《序卦传》也分为上下两篇。《序卦传》分析卦序时,除了乾、坤、咸三卦之外,一般都是根据卦名来解释的。对于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序卦传》则是从揭示前后卦因的各种关系以及前后卦有逆转变化关系来进行分析。通过对于《周易》的研究与探讨,《序卦传》表述了对于自然和社会的理解。
《杂卦传》是《易传》中篇幅最小的一篇论传,主要是以象对举见义的形式解释《周易》六十四卦卦德。《杂卦传》是一篇韵文,音韵和谐。将《周易》六十四卦分成了三十二对,按照相错或相综的关系重新编排了《周易》的卦序。用“对”的方式阐述《周易》,更进一步解释了《周易》卦画形式与卦义对偶的特点。《杂卦传》虽然言简,但是立意深刻,用“以易相明”的方法论述了《周易》用矛盾对立的观点解释世界的意义,说明了刚柔消长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影响
中国影响
目前发现的民国以前研究《周易》的著作,当不少于1600部,新中国成立以后,易学相关著作更多。《周易》对中国古代世界乃至当代的影响可谓是诸多方面,难以言尽,其中最主要的体现在哲学、数学、文学、中医学、经济、法治、美学等方面:
哲学
《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但经过时间的洗礼,后人的解读逐渐的哲学化,它的产生对于后世的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道德经“引易入道”,将《易经》中两两相对的观点充盈于《老子》之中,并建立起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辩证法思想。“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这三个《易经》的重要内涵也贯穿于《老子》之中,认为“道”是一直运行,从不停止的,并将这一观点提升至“常”这一哲学角度。。
除了道家思想之外,儒家思想在《周易》中也可以发现端倪。儒家讲求的本质则是修身、治国、平天下,无论是仁、义、礼、智、信皆是为此服务的。不难发现,《易经·比卦》中所提倡的安稳和谐的社会环境与政治理想与儒家所倡导的思想高度吻合。而在《易经·临卦》里,临的卦爻辞讲的是治国安邦的具体方法,又与儒家仁政爱民、注重德育教化的理念相符合。《易经·观卦》中将重大的祭祀与治国相联系,又要求统治者既要审视本国国情,又要了解他国民生情况,这里也可隐约得见儒家思想。《易经》中极度重视主体的精神与道德的修养思想,但是这种内求思想只是手段,不是目的。这与儒家要求道德品质提升,用来实现社会理想的本质是一样的,“求内”是为了“治外”。因此也可以说《易经》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内容。
战国之后,古代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周易》。如孔颖达编了《周易正义》,推动了《易经》的研究进程。宋代哲学家、理学家如周敦颐、朱熹、程颢等人也对《周易》有很深的研究。如朱熹认为《易经》的本质是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又如明清时期王夫之提到的矛盾双方是相辅相成和互相转化的等等。
数学
中国古代数学家大都有学易的基础,《周易》对古代数学家的知识结构和研究方式都有着深远影响。古代数学家在研究数学时,首先要讨论“源”的问题,而《周易》则总是作为数学的源头被提出,魏晋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就曾说过,古代数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包牺氏画八卦。同时,古代数学家们还从《周易》中引申出了不少数学问题进行研究。
文学
由于中国古典文论一直以来都有着“宗经”的传统,而《周易》又作为六经之首而存在,因此《周易》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周易》中的核心思想“象”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内容,王国维就曾据此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象”分为观物取象和立象尽意两个核心观点,进而将文学分为现实型文学和理想型文学。此外,《周易》中的“易”,本身就有“变通”之意,对于中国文学中文体与文风的变易同样影响深远。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正是《周易》穷则思变思想的体现。
中医学
孙思邈曾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大医”。《周易》中所蕴涵的丰富的哲学思维,特别是其对事物变易及阴阳对立的论述,对于中医学的产生与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而《黄帝内经》本身深受《周易》的影响。张景岳曾说:“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周易》中许多哲理对于《内经》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养生学、预防学以及各个学派的产生都有重大的影响。
经济
《周易》除了对哲学、法治、美学有一定的影响之外,其中蕴含的经济思想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启示,特别是其阴阳两仪的动静对待观念。依据这一观念,人类经济活动总源头太极的第一个创化,是从消费者的主观价值中找出稳定的合理主观价值,其后分别有私有及公共消费财的后续创化。在社会伦理共识的护持下,有着社会福利的创化。且由现在的使用,继续创化延伸出将来的准备使用价值。
此外,《周易·系辞上》讲“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其中,“三极”便是指的天地人三才,这一观念也是《周易》对经济学的得要启示。而《周易》所讲的“五行”思想,也已经成功运用在了企业的小循环上面。
法治
《周易》对于社会治理的思想是以礼治为主体,法治为手段,德治为目的。卜筮一事在中国古代地位重大,甚至可以说超越王权,帝王在出征、祭祀等重大活动中均会预先占卜,以测吉凶。其次,礼治与人事吉凶相符合,有礼则吉,无礼则凶。另外《系辞传》与《坤卦》中提到的“君子以成德为行”、“君子以厚德载物”等也可以看出以礼治国在《周易》中有所体现。《周易》中还有两个卦《讼卦》与《噬嗑》均是讨论司法与刑法的。在其中主要体现了严明法纪、改过自新、部分罪行可处罚金、尽量减少争讼等法治思想。
美学
《周易》对于中国古典美学也产生极大的启发。例如“天人合一”的观点一直贯穿于《周易》之中,这种思维虽然本身不是用来说明美学意义的,但是这个思维却让中国古代艺术家、美学家总结归纳出了人心与外景是和谐统一的,个人的情感可以在外物中得到寄托或宣泄。其次,“阴阳和谐”思维对于中国美学影响也极其深远,例如宋词中的派别“婉约派”与“豪放派”、西汉长信宫灯与兵马俑都属于一阴一阳。再次,“象”贯穿于《周易》整本书中,而其所象征的对象几乎包括了世间万物。除了象征外,隐喻也是《周易》所体现的美学思维。
国际影响
东南亚
《周易》成书以来,对东南亚周边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朝鲜半岛,朝鲜王朝理学家徐敬德和思想家李滉受到来自中国宋朝思想家的影响,最早对《周易》进行阐释。目前丁若镛等人编译的《周易四笺口诀》是全球馆藏数量最多的韩译本《周易》。
日本对于《周易》的研究在江户时代盛极一时。江户时代,日本曾出版过千余部关于《周易》的著作。截至2022年今井宇三郎等人编译的《新释汉文大系:易经》是全球馆藏数量最多的日译本《周易》。
在越南,越南文人黎贵惇同时从新儒学及现代性批判的视角对《周易》进行阐释,并由此提出了政治和社会改良建议。目前吴必素翻译的《易经全集》是全球馆藏数量最多的越译本《周易》。
欧美
在欧美国家,第一批研究《周易》的是耶稣会士。其中,法国传教士白晋是第一位深入研究《周易》的西方人,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受到白晋的启发,成为了西方知识界第一位正式研究《周易》的学者。
18世纪初,法国传教士雷孝思组织耶稣会士用拉丁语翻译了《周易》。此外,《周易》的译注本还有英国传教士麦丽芝、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英译本,法国汉学家霍道生、比利时汉学家哈雷的法译本等。在全球的《周易风水》译本中,馆藏数量最多的是由贝恩斯根据卫礼贤德译本翻译的英语版《易经》。
国际学术界对于《周易》的研究涉及语文学、宗教学、哲学等主题,已基本覆盖传统人文科学及社会科学领域,同时也涉及到了诸多自然科学领域。
衍生作品
影视
由于《周易》衍生作品繁多,仅列举部分。
书籍
由于《周易》衍生作品繁多,仅列举部分。
评价
正面评价
古代学者认为《周易》是圣人之书,蕴藏无穷道理。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意思是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可见孔子对于易学的热爱。《汉书》的作者班固认为:“《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在朱熹的《易本义》里,他指出:“至哉《易》乎!其道至大而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正统著作放在经部第一的位置,其提要指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现代哲学家冯友兰临终时也提到:“一定要注意《周易》哲学”。
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对《周易风水》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就人类心灵所创造的图形和形象来找出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这是一种崇高的业。”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谈到:“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遍西方人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当代学者夏华评价道:“周易内容广博,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他认为易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原地区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习惯,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获缺的精神媒介。”
不足之处
当代学者朱安群、徐奔在编纂《周易》时提及其不足之处:“但《周易》毕竟是在宗法社会最后成型的,它的价值体系(包括服务取向)和当代人的价值观相去甚远。”他们指出,《周易》中存在着“非理性因素、机械循环论、巫术神秘主义。”
自汉代学者将五行学说融入《周易》之后,《周易》一书与很多民间的神秘学产生了关联,如风水、阴阳宅,相面、看手相等等。当代学者杨军、高厦谈到当代人对《周易风水》的认识时曾说:“从当代人们对《周易》的认识来看,其影响有利也有弊。”“而不利的,则是人们提及《周易》便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
版本
今本《周易》
今本《周易》是经由王弼注释过后流传至今的版本,也是目前广泛流传的版本。内容包括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同时也包含经卦、筮法、占法、卦序等。西汉时刘向校皇家书籍时所校《周易》以及晋朝发现的汲冢书《周易》,均与今本文字基本相同。这表明《周易》自成书以后,在流传的过程中内容和结构均十分稳定。
竹书《周易》
上海博物馆藏有1994年收藏的战国楚竹书《周易》。2004年发行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可见目前最早的《周易》文本。对于楚竹书《周易》的卦序与今本《周易》中否相同,目前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此外,清华大学在2008年7月收藏的战国竹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存有《筮法》和《别卦》两篇。从六十四卦卦序角度看,《别卦》排列顺序与马王堆汉墓帛书《周易》一致,应是处于同一系统。
帛书《周易》
长沙马王堆帛书《周易》于1973年12月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分为经文和传文两个部分,经文在1984年发表在《文物》上,题名为《马王堆帛书〈六十四卦〉释文》。
于1984年在《文物》发表,据其记载,《周易》古经与今本《周易》古经主体部分即卦爻辞部分基本相同,最大差别在于帛本具有同今本很不相同的卦序。
研究流派
《周易》在产生之初,主要是用作卜筮。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易学受到各家学派的重视,被不断地加以阐释,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阐释出自儒家和道家,自孔子赞易之后,历代儒家对于《周易》的注解可谓卷浩繁。易学在不断阐释分化过程中主要被分为三家,一为儒门易,一为道家易,还有一个则是势力仍存的筮术易。其中,儒门易可细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两个派别:
象数派
象数派注重的是对《易经》卦象、卦变的研究,通过所理解的道理来推导人事吉凶。象数派的代表人物有汉代的孟喜、京房、焦赣,宋代的陈抟、邵雍等人。焦延寿的著述已经失传,孟喜和京房的易学观点被易学界称为孟京易学,属于汉代的官方易学。发展到东汉,象数派日渐式微,直到宋代,才又得以显露头角,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华山道士陈抟及其继承人邵雍。这一派别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各种图式解说《周易》原理。二是尽量回避和排除阴阳灾异说和天人感应说。
义理派
义理派注重发掘《周易》的卦名、卦爻辞和卦爻象中所蕴含的意义和道理。义理派的代表人物是魏时的王弼,宋代的胡瑗、程颐、李光、杨万里。王弼一般被认为是义理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可以被分成许多不同的类别,但每一个类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义理。所以,人们接触这些事物时,能够按其特征联想到它的相貌,知道了它的义理也就可以明了它的特征。王弼之后的义理派代表人物中,胡本人无著作传世,只有其门人根据他的讲述所作的记录编写而成的《周易口义》,程颐的著作有《程氏易传》。南宋时期李光、杨万里的易学突出特点是“引史证经”,指的是在解释经文时引古今王朝兴替的历史事件,来证明义理学派的儒理是正确的。
参考资料
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 (1982).豆瓣电影.2023-05-13
一眉道人 (1989).豆瓣电影.2023-05-13
寻龙诀 (2015).豆瓣电影.2023-05-13
鬼打鬼之黄金道士 (1992).豆瓣电影.2023-05-13
天机算 天机算 (2007).豆瓣电影.2023-05-13
卜案 (2012).豆瓣电影.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