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长信宫灯,为中国西汉时期的铜鎏金青铜器,1968年河北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长信宫灯通高48厘米,宫女高44.5厘米,重15.8千克,整体造型为宫女坐持灯形象,因灯上刻有“长信”字样而得名。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巾帼,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灯无底,通体鎏金,全器采用分铸套接工艺,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由两片捶鍱制成的弧形屏板组成)等部分分别铸造组合而成。灯可拆卸,灯盘可转动,内片灯罩可左右开合,用以调节灯光的亮度与照射角度。宫女体、臂中空,右臂为烟道,可将灯烟导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上刻有铭文9处,共65字。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推测,长信宫灯制作时间的上限应为公元前173年,下限应为公元前159年。灯的最初所有者有阳信县夷侯刘揭、阳信长公主、窦太后三种说法;对于灯的流转过程、灯的铸造时间、灯体是否可以贮水,学术界也存在争议。

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形灯。此灯造型精美,制作精良,设计巧妙,被称为“中华第一灯”。1993年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长信宫灯造型轻巧华丽,铸造工艺精湛,结构巧妙,设计理念环保,展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和审美。长信宫灯多次参与重要展览,此灯被誉为河北博物院“镇院之宝”。

名称

西汉长信宫灯,因此灯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有“长信尚浴”字样,考古人员根据其上的铭文将此灯命名为长信宫灯。

出土挖掘

196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指战员在河北省满城区陵山上施工时,发现了满城汉墓一号墓(中山靖王刘胜墓),消息上报后,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批示,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指派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共同发掘该墓。5月29日至8月2日,考古工作人员对一号墓进行了清理发掘。

发掘过程中,郭沫若到陵山现场考察,根据西汉墓葬的规制,认定还应有一座刘胜妻子的陵墓,于是考古专家们继续挖掘,果然不久就发现了二号墓,即刘胜妻子窦绾墓。一号墓及二号墓都坐落在主峰的东坡,两墓南北并列,墓门向东,一号墓在南,二号墓在北,墓门相距约120米。

1968年8月13日至9月19日,考古工作人员对二号墓进行了清理发掘。二号墓规模的巨大程度和开凿工整程度超过了一号墓的水平;但随葬品不如一号墓丰富。二号墓的布局与一号墓大同小异,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

二号墓南耳室主要放置各类陶器;北耳室放置车马;中室的随葬器物大部分为明器,少数为实用器物,铜器最多,铁器、漆器次之,还有少量的陶器、玉器和骨器等;后室随葬器物多为铜器、漆器和陶器,少数为玉石器等。棺置于主室(后室)西南部。同时,二号墓中还出土了刻有“窦绾”字样的铜印、朱雀衔环杯、镶玉漆棺、女式金缕玉衣等珍贵文物。

二号墓后室门道内口西侧,放置鎏金的长信宫灯一件,灯俑面向南,可能由于主室顶部石板塌落的震动,致使俑头、灯盘、灯罩脱离俑身,散落在地上经过仔细拼合复原,终成一件精美的铜灯。

基本情况

形制外观

长信宫灯属于釭灯,这种灯体内空腔,取光藏烟于器物内部。此灯通高48厘米,人高45.5厘米。重15.8千克。

此灯的外形作宫女跽坐持灯状,体内中空,无底;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由两片屏板组成)六个部分组合而成。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巾帼。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之顶部,肘部可以拆卸,整个右臂起烟道的作用;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宫女的衣着为内衣广袖,外着长袍,衣袖和领部皆饰以缘。襟由右侧向后掩卷。束带。

此灯通体鎏金,光彩灼。宫灯表面没有过多的修饰物与复杂的花纹,在同时代的宫廷用具中显得较为朴素。

文物结构

长信宫灯一共由六部零件所组合而成,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分上下两部分)、灯盘和灯罩(由两片屏板组成)六个部分组合而成。每一个部位都可以拆卸下来以供清洗、维护。灯的实测总重量为15782克。

头部

宫女头梳髻,发上覆巾帼。

身躯

上身平直,双膝着地,跣足,足尖抵地以撑全身。

右臂

右臂高举,袖口形成灯之顶部,肘部可以拆卸,整个右臂起烟道的作用;左臂伸向右方,手持灯盘。宫女的衣着,从衣领、袖口观察,内衣广袖,外着长袍,衣袖和领部皆饰以缘。襟由右侧向后掩卷。束带。

灯座

灯座分上下两部分,可以拆卸。上部形如豆座,上面可以直接插入灯盘底部,上部灯座实测重量262克;下部形如豆盘,盘口与上部的底座相扣。宫女左手紧握灯座底部的圆形座柄。

灯盘

灯盘直壁平底,壁分内外两重,形成宽0.9、深1.8厘米的凹槽一周,两片屏板嵌于凹槽之中,可以左右推动。盘心有一蜡,系安插蜡烛之用。盘的口沿饰宽带纹一周,底部形似圈足,置于灯座上。灯盘有一平出方柄,原系安装木柄,銎中朽木尚存。柄长5.5厘米,灯盘高4、径16.3厘米。灯盘实测容量为265毫升,重量1235克。

灯罩

灯罩由内外两片弧形屏板组成,合拢成圆形,高10.4、直径14.8厘米。内片屏板角部稍残,外片一角有直角形缺口,与灯盘方柄相扣。两片屏板实测重量为490克。

铭文

在长信宫灯灯座、灯盘、灯罩屏板及宫女的右臂和衣角等处刻有铭文9处,共65字。内容包括灯的重量、容量、铸造时间和所有者等。

铸造工艺

分铸套接

长信宫灯的铸造工艺采用分别铸造,统一组装的形式,头部、灯座、身躯、右臂、灯罩、灯盘分开铸造,每个部件完成后进行统一组装。每一个部件都可以拆卸下来以供清洗、维护,这也更加易于零部件损耗后的更换和灯具的携带。导烟管分为两半,这种结构设计便于拆卸组装和清洗烟垢,组装也简单、牢固。

在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编的《中国艺术史图典》中提到:对“长信宫”灯值得注意的是,盘心有一蜡签,和经有关冶铸工艺史学者研究此灯的头部、右臂、身躯连同左手都由失蜡铸成,内范基本依铸件外形制作,甚至左手握灯座处内空形状亦与手指外形相同,所以铸件壁厚均匀。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认为,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鎏金工艺

长信宫灯通体鎏金。青铜器外部鎏金的设计手法,不仅让长信宫灯的外观看起来更加华丽,鎏金的外壳相当于给青铜穿了一层保护衣,使得青铜器具的保存时间更加长久,不易腐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的《中国机械史(图志卷)》中提到,鎏金技术至迟始于战国时代,它是把液态汞金齐涂布于铜器等器物的表面。再经加热烘烤,令汞发而使金均匀地附着其上的工艺。当代学者冯认为,长信宫灯至今仍金光耀目,足见西汉时鎏金技术之精湛。

用途

长信宫灯是浴室用灯。由铭文中的“尚浴”二字可知,这是一件在洗浴时使用的灯具。长信宫灯是燃油灯,其燃料主要是动物油脂。灯盘中心立有尖乳状烛钎,用来插灯芯,战国、秦汉时期的灯芯用麻蕡等硬纤维做成,可以直接插在灯盏中心。 

相关研究

铭文研究

释义

上部灯座底部周边刻:“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灯盘实测容量为265毫升,重量1235克;上部灯座实测重量262克。根据实测结果,铭文所载的容量当系指灯盘的容量,而重量则为灯盘和上部灯座重量的总和。

灯座外侧刻“阳信县家”,表明是“阳信家”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写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认为,“阳信家”应即阳信夷侯刘揭之家。

下部灯座外侧面刻:“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实测总重量为15782克,此处铭文所刻的重量当为灯的总重量;铭文中的“第一”应该是该灯最初的编号。

灯罩屏板内片左侧刻“阳信家”;右侧刻“并二斤二两”。铭文所载重量显系指两片屏板重量的总和,两片屏板实测重量为490克。

铭文中除了“并重二钧十二斤”记录的是器物的总重外,其余三条铭文都是有关部件的重量。在西汉青铜器铭文的书写惯例中,所有者铭文后均标记器物的总重。汉代青铜器一般分别铸造铜器构件,最后进行整器组装,在此过程中,会对某些构件进行单独的重量标记,有时对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的总重会冠以“并重”加以标记(如铭文“并重二斤二两”“并二斤二两”),而铜器所有者的名称和器物总重一般会在最后进行标记。

当代学者杜小钰、孙凯认为,“阳信县家”的铭文刻写标明是为了“阳信家”所造,各处铭文可能是整器组装前分别刻写于主要构件上的,方便“阳信家”铜灯的组装。

长信宫灯上记录编号的铭文共有两处:一处是“阳信家,并重二钧十二斤,七年,第一”;一处是“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当代学者李学勤认为,当时长信宫同组器物中此灯编号为第一百八十九。但是当代学者杜小钰、孙凯认为,从这一行铭文标记的是部件重量来看,将其是做铜灯部件的编号似乎更为合理,此编号是灯盘和上部灯座在单独铸造时的编号。铭文中的“第一”可能才是铜灯的编号,也即当时为阳信家制造的铜器中此灯编号第一。

背景信息

“长信尚浴”的刻痕较浅字迹相对潦草,“阳信家”用整齐的字迹篆刻了六处。根据铭文的字迹对比可以看出,灯具上的铭文是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点篆刻的。从铭文的内容看,此灯的所有者几经变化,最后辗转到窦绾手中,灯上刻“阳信家”字样有六处,这应是该灯最初的主人所刻的。

灯上的这些铭文,从字体、刻工和内容等观察,不是一次刻成的。“阳信家”字迹较工整,“长信尚浴,容一升少半升,重六斤,百八十九,今内者卧”则嫌潦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编写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认为,铭文中“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等字样,应是该灯入“长信宫”后所刻的。长信宫是皇太后居住的宫殿。刘彻的皇后太穆皇后刘胜的祖母,刘启时为皇太后。此灯大概是在阳信侯国除以后,没入少府的“内者”(官名),归长信宫尚浴府使用。汉代统治阶级的婚姻多以门第相当,“长信宫”灯又出于窦绾墓,故推测窦可能是窦太后家的人,这件铜灯可能是窦太后送给窦绾使用的。

铭文中的“第一”应为宫灯编号,说明并非只此一件。铭文中“长信尚浴”“今内者卧”,表明了该灯被没入“长信宫”后加刻的。

设计特点

尺度适宜

长信宫灯高度为48厘米,置于书案上的总高度约为70余厘米,有精致的灯罩,灯光从灯罩的一侧照出,也与人们跪坐时眼睛的视线基本适宜。灯的高度,符合人体尺度特征,与人们当时的喜欢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相适应。

消烟除尘

长信宫灯,设计十分科学,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宫女铜像体内中空,下垂的右手衣袖罩于铜灯顶部,形成灯罩,也可以自由开合。它不仅提升了造型的美观程度,而且促进了灯盘内的空气流通,帮助燃烧,巧妙地利用宫女的形体作为导烟管,利用虹吸原理净化灯烛燃烧的烟气。烟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炱附着于体腔以保持室内的清洁。防止环境污染时汉代灯具在功能方面最先进的发明创造。长信宫灯的头部和右臂可以组装拆卸,便于清除烟灰和擦洗。烟道还起着加强空气对流,使燃烧充分,增高温度,增大发光强度的作用。

挡风调光

长信宫灯的灯盘分上下两部分,可以转动来调整灯光的方向。在灯盘沟槽上,形成一个宽0.9厘米、深1.8厘米的环形凹槽轨道,槽内嵌灯罩,它可以调整出光口开口的大小来控制灯光的亮度,还可挡风。

便于清洗

长信宫灯的可拆卸设计,很好地解决了烟道清洗的难题。宫女的头和右臂都可以拆卸,这样就能方便地清除内部的烟尘。这也更加易于零部件损耗后的更换和灯具的携带。

装饰富丽

长信宫灯采用了鎏金工艺作装饰。通体鎏金,虽经2000多年的岁月剥蚀,至今依然金光灿灿,富丽豪华。

相关争议

最初所有者的争议

阳信夷侯说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认为,长信宫灯的最初所有者是阳信夷侯刘揭父子之家。西汉初年,刘揭在消灭吕雉的势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被封为阳信夷侯。公元前151年,刘揭之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而遭到废黜,封国与家财被朝廷没收,此灯被送入皇太后窦漪的宫殿长信宫。中山靖王刘胜章德窦皇后之孙,刘胜的妻子窦绾可能是窦太后娘家的亲人。当代学者郭沫若推测,窦绾还有可能是窦皇后的侄孙女。所以长信宫灯很有可能是章德窦皇后赠与窦绾的,可能是作为赏赐,也可能是作为陪嫁。窦绾死后便将宫灯随她入葬。

当代学者秦进才、张玉支持这种说法。阳信侯刘揭父子完全有可能、有资格拥有这些铜器。有可能,是说刘揭父子生活的时代与铜器的制作年代相符;有资格,是说以他们的身份、地位可以购买或制造这样的铜器。并推断,汉初列侯多居长安附近,刘揭父子也不例外,因此阳信侯刘中意被免时,这些带有“阳信家”铭文的铜器被十分便利地没收了,并归为少府等为皇帝、皇后、皇太后服务的机构所使用,其中有的为长信浴府所用,在上面潦草地刻上了“长信尚浴”“今内者卧”灯字样,后来又被转赐给其他亲属。中山靖王刘胜夫人窦绾得到了“长信宫”灯,并把它作为随葬品埋入了陵墓。长信宫灯之命名,是因为上面有长信浴府的铭文。阳信家铜器的最初所有者较为可信的当是阳信侯刘揭父子。

阳信长公主说

参与调查、发掘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学者贠安志,以及当代学者丰州、李光军、王丕忠、赵化成、韩若春等人,推定长信宫灯为刘彻之姊阳信长公主家之物。后来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章德窦皇后,灯上才加刻有“今内者卧”和“长信尚浴”字样。

1981年5月,陕西茂陵出土了18件西汉铜器,其中有16件铭文有“阳信县家”字样,而这批铜器的发掘者和研究者都认为,“阳信家”乃是武帝之姊阳信长公主之家,并提出长信宫灯上所刻的“阳信家”也应是阳信长公主之家。

当代学者秦进才、张玉认为,根据文献孤证和如淳注而把阳信县家铜器的最初所有者推定为阳信长公主,是难以使人信服的。

长信宫窦太后说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长信宫灯最先属于皇太后所居的长信宫,后来转由内者管理,到刘启七年(公元前150年)归于阳信公主家,最后又转归中山王后所有。当代学者李学勤也认为,该灯应先属于窦皇后长信宫所有,后转入阳信公主手中最终落入中山王宫。窦太后把刻有“长信”标志的宫灯赐予阳信县家,阳信家在原刻旁加刻自己的名号,并标明接受长信宫灯的时间是“七年”。后来,阳信县家把这件宫灯转赠或赠于中山王厝刘胜之妻窦绾。阳信长公主系窦太后之孙女,景帝王皇后之女、武帝之姊。长信宫灯上的阳信家“七年”,可定为刘启前元七年。三个相关人物铭文的先后刻写顺序对应于该器所属关系的变化,即长信尚浴(——今内者卧)——阳信家。

当代学者杜小钰、孙凯认为,“长信尚浴”是主管皇太后沐浴事宜的职官。“今内者卧”,今指当今内者为少府属官,主管公众坐卧帷帐等事,在各宫6都设有,长信宫灯铭文中的“内者”,当为长信宫内者,“卧”为内者之名。认为长信尚浴和长信宫内者都是西汉初期皇太后之女官,而他们又都是长信詹事的属官。很可能参与长信宫器物的制造。西汉初期的长信宫内,建有专门负责青铜用器制造的工官体制并使相应宫官参与其事。认为“长信尚浴”和“今内者卧”极有可能就是负责铜器制造的工官的标记。并推测,此灯可能是刘启七年(公元前150年)窦太后让其宫官“长信尚浴”和“内者卧”制造并赠与其孙女阳信长公主。其后,阳信长公主又把灯转送给她的弟弟中山靖王刘胜。

铸造时间争议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认为,铭文所载“七年”,应为该灯始作的时间,汉代列侯在国中可自立纪年,铭文“七年”可能是刘恒七年(公元前173年),也可能是阳信县夷侯刘揭或其子中意七年(前159年)。文帝七年亦即刘揭七年,因此长信宫灯制作时间的上限应为公元前173年,下限应为公元前159年。

当代学者盛文林所编的《文物艺术鉴赏》一书中认为,长信宫灯于公元前172年铸造。

当代学者杜小钰、孙凯认为,此灯可能是刘启七年(公元前150年)窦太后让其宫官“长信尚浴”和“内者卧”制造并赠与其孙女阳信长公主。

河北博物院网站对于长信宫灯的介绍中称,该灯大约制成于公元前151年,距今已经2200多年。

是否贮水的争议

不能贮水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长信宫灯无底。当代学者冯犇湲在《中国古代设计史学科范氏反思——基于长信宫灯文本书写的个案探究》一文中认为,宫女体内中空但底座开口,不能盛水,也不存在烟烬溶于清水的可能。经实物勘察和多方求证,可以确信长信宫灯的灯身底座完全不密封,底部为开口状,不能贮水。这一答案,与《满城汉墓发掘报告》“无底”和尚刚在《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2版)》中不能“不能贮水”的定论是一致的。

当代学者尚刚认为,长信宫灯属于单吸烟管的一类,且底部有空,不能贮水。当代学者孙机在《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中,上臂内是烟管,下臂还要起支承灯座的作用。此灯虽只有单烟管,但灯体底部有打孔,对气压可起调节作用。不过灯体内因此不能贮水,消烟的作用就比不上能贮水的那一种了。

可以贮水

身体贮水:当代学者赵农在《中国艺术设计史》认为,长信宫灯中间空洞而封闭,利用虹吸的物理原理,将灯油的烟气排放到身体中贮存的水里,使烟气得到自然净化。王强主编出版的《中国设计全集·第16卷·用具类编·灯具篇》中介绍,该灯以宫女身躯为体,体内中空,以盛放清水,灯盘中心有一支可插烛的支钉,烟烬溶于清水,有烟而无尘。当代学者南璞、李正认为,宫女的跪坐处盛放清水,清水可以过滤烟尘,吸收杂质,将烟雾净化后排出,减轻烟尘的污染,也为照明者提供一个清爽的室内环境。跪坐的姿态也使长信宫灯的底部面积增大,灯具的整体稳定性增加,增加清水的储存量,能够清理更多的烟尘。宫女右臂和躯体形成“虹管”状排烟道,中空的体腔内可以装水,不仅起到排烟、储尘的环保功能,同时还巧妙借用弧状导演管加强空气对流,促使燃烧更充分,以增大发光强度。当代学者赵阳秋认为,灯火燃烧时的烟烬,通过宫女手臂纳入其体内,灯座可以盛水,这样体内大量积聚的灯烟便可溶于水中,达到净化空气的作用。结构十分精巧。

水盘贮水:当代学者杨鑫、刘威认为,长信宫灯的设计制造充分融入了环保的观念,中空的灯体设计使得灯油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废烟气通过灯罩上方的虹管导入到灯腹内的水盘中,使废烟气溶解于清水,减少了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当代学者窦金花、王亦敏认为,长信宫灯内部设有水盘,水盘里的水能够很好地将固体与气体分离,烟尘中各种杂质的异味通过水的过滤,变成了比较干净的烟雾,释放于空气中,减轻了对空气的污染,精巧的结构设计很好地解决了室内污染的问题,体现了当时人们的低碳环保理念。当代学者徐腾飞、李兆宇认为,烟经底层水盘过滤后,有烟而无尘。

保护与馆藏

收藏与保护

长信宫灯,1968年出土后收藏与河北博物院。河北省博物院1953年4月建于保定市,1982年搬迁到石家庄市,1986年与原省展览馆合并。满城陵山汉墓出土文物,是河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1993年,长信宫灯被鉴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国宝级文物)。

2002年1月,长信宫灯于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重要展出历史

1971年7月,长信宫灯参加在北京故宫慈宁宫举办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的部分出土文物展览”。

1973年5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首站在巴黎美术馆小宫殿开幕。展览持续了4个月,观众达36.5万。随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开始了第二站展出。伊丽莎白·亚历山德拉·玛丽·温莎和首相希思都参观了展览。第一批赴英法展品的目录中包括长信宫灯。此后展品又转道北美,赴加拿大和美国展出。在美国的展览历时8个多月,观众达180万人,是这轮展览中规模最大的。

1976年,在东京京都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代青铜器展”。长信宫灯是本次展览会的亮点。

1994年7月16日,河北省文物赴德国展出。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60件满城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为主体的《世界文明摇篮之一——中国》展览,在德国著名的旅游城市西尔德斯海姆市举行开幕式,展览至11月结束,接待观众11万人次,之后移至德国南部曼海姆继续展出。

1996年7月3日,河北省文物发展中心与韩国戈孙株式会社联合举办的《河北汉代王室文物展》,在韩国首都汉城展出。共展出86件(套)文物,其中有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等。展览分为青铜馆长信宫灯馆、镶嵌工艺馆、陶器馆、博山香炉馆和金缕玉衣馆六个展室。展览在汉城景福宫——韩国传统工艺美术馆展出,时间为7月3日至9月30日,共78天,参观人数达15万人次。结束后,于10月8日,该展览又移至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广域市,在釜山市立博物馆继续展出,时间为10月8日至97年2月9日,共173天,参观人数达14.2万余人次。

2018年12月11日,河北博物院在南区二楼“满城汉墓”第二展厅特设“长信宫灯”独立展区正式开展,讲述国宝背后的故事。

2019年5月13日至8月1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汇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全部47国及希腊、埃及两个文明古国伙伴,共451组文物。长信宫灯更是本次展览中万众瞩目的焦点。

2021年9月30日,“长信宫灯”入驻河南博物院“国宝特展”展厅,“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展在河南博物院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一个月。为“国宝特展”第二期展览。

影响与评价

后世影响

长信宫灯,是集形式与使用功能于一体,加上精密科学的工艺技术制作出的杰出环保艺术作品,对中国的工艺美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给现代设计也带来了一些启示与思考;该灯很好地把设计和科技联系起来,既重视外在形态又注重实际功能,实现了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在当时的社会带动了设计思想的演变与发展,对后世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该灯具备的实用性特征,让当时的设计思想更为丰富多样,而强调实用是社会成熟和发达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正好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另一个层次中的直接表现,这给后来的魏晋南北朝以及盛唐时期的设计思想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该灯对产品可用性的考虑,对现代灯具设计也具有良好的启示。

相关评价

《满城汉墓发掘报告》评价长信宫灯:“长信宫”灯的设计十分精巧,宫女的造型极其生动,灯的各部分作有机的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同时又可以拆卸。灯盘可以转动,灯罩可以开合,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随意调节照度的大小和照射的方向。烛火的烟炱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进入体内,使烟炱附着于体腔以保持室内的清洁。这件铜灯的出土,为我们增添了一件十分重要的历史文物。它既是封建时代阶级压迫的象征,同时也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古代艺术珍品。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精湛纯熟的技术水平。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来华访问时也曾参观过长信宫灯,并感慨道:“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了环保,真了不起。”

当代学者马承源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认为,这是迄今发现的汉代铜灯中的最精之作。

当代学者赵农在《中国艺术设计史》对“长信宫”灯的评价:其设计思想超越了时空,亦是难得的超凡脱俗的佳作。

当代学者尚刚认为,融美观与适用于一身,构思之巧、制作之精,其设计原则至今仍可视为典范,范式反思的作者认为长信宫灯亦在此列。

当代学者秦进才、张玉认为,满城汉墓出土的长信宫灯以其优美的造型,独特的设计,精湛的技艺,形成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装饰性与实用性的和谐统一,不仅是一件国之瑰宝,而且成为了汉代燕赵地区乃至中国古代的标志性艺术珍品。

当代学者吴杏全认为,长信宫灯把人物塑形与灯的功能性、实用性融合为一体;将生活的实用、科学的结构、美观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代表了汉代造灯艺术的最高水平。达到了实用性与审美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

当代学者卢兆荫认为,长信宫灯的结构复杂,设计精巧,形象优美,是一件十分罕见的艺术品。

当代学者盛文林认为,长信宫灯形象秀美,设计精妙,将灯的实用功能、净化空气的科学原理和优美的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整个造型自然优美,舒展自如,轻巧华丽,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体现了古代匠师的创造才能以及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长久以来,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我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堪称“中华第一灯”。

当代学者李兆宇认为,长信宫灯的外观造型不但拥有极高的艺术美,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汉代艺术的深沉雄大,极具艺术价值。长信宫灯凭借实际生活中的实用性、科学性、美观性,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反映出了汉代造灯工艺的高超水准,使其成为民族美学价值的载体。长信宫灯改变了过去以来青铜器给人留下的神秘厚重之感,整个灯的造型和风格舒展自如、端庄大方,属于一件实用且美观的珍宝,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闪烁着灿烂的艺术设计之光,不仅拥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也是先秦以来中国古代灯具发展成果的结晶,不管是艺术、美学还是历史研究方面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当代学者刘煜认为:长信宫灯是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

当代学者章顺凯认为,西汉的“简约”设计观念在“长信宫灯”上得到了直观体现,除了衣纹,灯具整体表面不施加任何装饰图案,具有较强的体块感,尽显出简约大气与清雅脱俗之美感。长信宫灯体现出了设计者对自然法则的透彻领悟、设计构思的独具匠心以及制作技艺的高超。长信宫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器物”设计的巅峰之作,这不仅是因为其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的造型和巧妙的设计构思。

当代学者杨鑫、刘威认为,从长信宫灯的设计中可以充分的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尽可能保障了明火照明的使用安全,并减少了废烟气的污染,全面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当中的“人贵论”。长信宫灯是中国古代青铜灯具中功能性和审美性的完美结合体,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青铜灯具的代表,是因其在造型和功能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当代学者南翎璞、李正认为,在西汉长信宫灯已经具备环保功能,能够避免燃烧带来的环境污染。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设计者李剑英认为,长信宫灯造型轻巧华丽,设计巧妙环保。

河南博物院展览介绍词认为:长信宫灯一改以往青铜器皿的神秘厚重,整个造型及装饰风格都显得舒展自如、轻巧华丽。精湛的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向我们呈现出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和审美。

河北博物院网站对于长信宫灯的评价:长信宫灯改变了人们对于青铜器的看法,整个造型和装饰风格都显得很轻巧,但是又不失华丽,是一件既实用、又美观的灯具珍品。宫女铜像的体内是中空的,中空的右臂与衣袖形成铜灯灯罩,可以自由开合,燃烧产生的烟雾可以通过宫女的右臂沉淀在于宫女体内,不会大量飘散到周围环境中,这个环保理念也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长信宫灯也被誉为“中华第一灯”。

河北博物院副院长徐艳红认为,长信宫灯是蜚声海内外的国宝文物,因其设计之精巧,工艺水平之高,被誉为“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还为今天的我们了解汉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河北博物院的“明星”——长信宫灯,以其精湛的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

相关事件

参与《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主题活动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国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摄制的文物纪录片,讲述从385万余件文物中精选的100件文物,分为4季,每季25集,每集5分钟讲述1件文物。由《如果国宝会说话》节目组和全国多家博物馆联合推出的“青少年走近国宝”系列活动,在陕西临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首发,央视新闻新媒体全程网络直播,引发线上线下广大网友关注热议。2018年8月9日,“青少年走近国宝”系列主题活动迎来第二站——河北博物院。央视新闻新媒体全程直播,40万观众在线观看互动。博物院里,大家近距离“对话”了“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被誉为河北博物院“镇院之宝”的长信宫灯。据当天央视新闻直播平台的统计数据显示,微博最高在线人次为34.6万,在移动网、头条、微博等平台累计点击量达178.8万。

奥运火种灯原型

2021年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火炬接力火种灯的创意源于“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

纪念邮票

1973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的编号邮票66-77“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邮票,内容属古代工艺美术,共十二枚。其中编号为73的8分邮票,尺寸为31mm*38.5mm,图案为“长信宫灯”。

2000年10月,国家邮政总局再次发行出土文物“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朱雀衔环杯”“蟠龙纹铜壶”一套4枚邮票。

纪念币

199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出土文物(青铜器)金银纪念币(第2组),其中《长信宫灯》金币,面值50元,重量1/2盎司,直径27毫米;《长信宫灯》银币,面值5元,重量15克,直径33毫米。

其他

满城汉墓中出土的“金缕玉衣”“长信宫灯”图片及介绍文字编入了初中历史课本古代史部分。

参考资料

..2024-02-02

长信宫灯.河北博物院.2024-01-29

跽坐.汉典.2024-02-02

【如果国宝会说话】长信宫灯——来自汉代的一束光.河北博物院.2024-01-29

国宝长信宫灯“做客”河南博物院 来看古人的环保意识有多强.人民网.2024-02-02

国家文物局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复函.国家文物局.2024-02-02

长信宫灯.河南博物院.2024-01-30

《如果国宝会说话》走进河北博物院,“长信宫灯”解锁汉朝环保新概念.河北博物院.2024-01-29

东西问·解密丨文物外交50年,中国如何与世界互相“展”与“览”?.中国新闻网.2024-01-31

公告|长信宫灯特展.河北博物院.2024-01-29

长信宫灯“领衔主演“,我院文物惊艳亮相国博亚洲文明展.河北博物院.2024-01-29

“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亮相河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2024-01-29

北京冬奥会火种灯:创意来自西汉长信宫灯.新华网.2024-01-30

徐艳红:长信宫灯—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智慧”.河北博物院.2024-01-29

《如果国宝会说话》走进河北博物院.河北博物院.2024-01-29

编号邮票66-77 文化大革命期间出土文物.中国邮票目录.2024-01-30

独家|金银币发行40周年之1992.搜狐网.2024-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