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下属的新闻新媒体中心,其第一次报道于1958年5月15日。
1958年5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屏幕上第一次出现《图片报道》。11月2日,电视新闻的另一种形式《简明新闻》出现。从1960年开始,北京电视台有了固定的《电视新闻》栏目。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
央视新闻节目在中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实现全面覆盖。并在全球建有70个海外台站,包括海外分台、中心站及各区域记者站等多个报道力量层级。截至2013年10月27日,“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粉丝量和订阅用户数总量突破4100万。
2019年12月,央视新闻正式入驻B站。2024年2月7日,央视新闻宣布基于HarmonyOSNEXT鸿蒙星河版,启动央视新闻鸿蒙原生应用开发。
截至2024年2月,央视新闻客户端累计下载量超2.1亿,社交平台矩阵用户数超7.9亿,引领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机构介绍
中国中国中央电视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试播,9月2日正式播出。初名北京电视台,1978年5月1日更名为中央电视台,英文简称CCTV。
中央电视台拥有近40万小时的节目资源,日播出量达240小时,其中自制节目量约占总播出量的76.5%,使用中、英、法、西班牙四种语言和粤语、闽南话等方言向国内外播出。全国人口覆盖率达90%,观众超过11亿人。第4套节目(中文国际频道)、第9套节目(英语频道)通过卫星传送覆盖全球。
中国中央电视台拥有相当规模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设施,其中移动地面卫星系统(DSNG)可随时随地对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节目制作、播出传输、卫星转发、新闻回传全面实现数字化;多媒体联网系统部分实现资源共享,初步形成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管理体系。
中央电视台现为国家副部级事业单位,内设15个中心(室),拥有职工近万名。直属单位包括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等,"央视国际网络"为中国六大新闻网站之一。《中国电视报》平均期发行量达300多万份,居全国报刊之首。《电视研究》是全国第一份公开出版的电视专业理论刊物。由中国中央电视台独资经营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是以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为主,兼营电视技术服务、调查咨询、广告代理等业务,并广泛涉及实业投资和资本运作的大型集团公司,也是经国家批准的唯一经营电视节目版权国际交易的公司,建立了覆盖全球36个国家并拥有145家公司的节目营销网络,在江苏无锡、南海区、山东威海、河北涿州市等地建有不同规模的影视节目基地。截止2000年底,全台固定资产总额达54亿元。2001年年收入达60.9977亿元(不含转入次年5.5亿元),名列全国新闻媒体之首。
发展历程
初期发展
《图片报道》
《图片报道》是中国电视新闻的最初形态。1958年5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屏幕上第一次出现《图片报道》,内容是介绍我国制造的小轿车,题为《“东风牌”小轿车》,节目长度约4分钟。《图片报道》的稿源,有的来自新华社,有的是电视台记者自拍的。播出时由播音员解说图片内容。
《简明新闻》
电视新闻的另一种形式是《简明新闻》。这是一种口语形态的消息类新闻节目,始于1958年11月2日,稿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提供。这种新闻节目安排在晚间电视节目的结束前播出,由中国第一位电视播音员沈力在演播室出图像直播,每次约5分钟。由于直播口语形态的新闻节目稿源有保障,制作播出程序简单,所以基本上可以做到每次播出时都有《简明新闻》。
《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是电视新闻片,这种新闻每条约二三分钟,每次播出约三四条。由于设备条件的限制,《电视新闻》不定期播出,每星期约播出两三次。1958年5月29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新闻片《朱德副主席为石景山钢铁厂扩建工程剪彩》。6月1日,播出了《中共中央〈红旗〉杂志创刊》。这是北京电视台的屏幕上最早出现的电视新闻片。从1960年开始,北京电视台有了固定的《电视新闻》栏目,作为每天晚上同观众见面的第一个节目。每次播出四五条,约10分钟。
中期发展
《新闻联播》
1976年,十年动乱接近尾声,中国的电视事业也走过了18个年头。北京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由“文化大革命”前的200多人增加到了600多人。地方电视台的建设方兴未艾,省、市电视台已增加到36座。电视机的社会拥有量达到60万台。3月29日,全国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创办全国电视新闻联播节目,成为这次会议的一个议题。7月1日,《全国电视台新闻节目联播》开始试办, 1978年1月1日,《新闻联播》正式开播。在没有电子录像设备的情况下,创办之初的《新闻联播》以直播形式播出,播出时间固定为19时至19时20分。
《新闻联播》诞生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1978年。历史的机遇和巧合,使得它忠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并成为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创新的真实写照,成为全中国收视群体最庞大的电视新闻栏目。
《新闻联播》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合力打造的大型新闻栏目,其发展离不开地方电视台的大力支持。1981年4月13日至21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全国电视新闻工作座谈会,着重讨论了全国电视台如何共同办好《新闻联播》的问题。会议做出两项规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都是中央电视台的集体记者,有责任、有义务向中央电视台提供新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视台必须转播《新闻联播》节目。
党的十二大之前,中央的重大新闻都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时播出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中发布。1982年9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央明确提出,从该日起,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时间从原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20点提前到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时间的19点。
1996年1月1日起,《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时效性进入争分夺秒的新时期。2007年底,《新闻联播》连续推出海霞、李梓萌、康辉、郭志坚四名新播音员,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栏目开播近30年来第一次集中推出新面孔。2008年2月,《新闻联播》成立编辑部,这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第一次为一个栏目成立专门的编辑部。它的成立提高了《新闻联播》整合国内外重大新闻资源的能力。
其他栏目
《新闻联播》创办以后,以建设全国最有影响的新闻舆论中心为目标,中国中央电视台又推出了《午间新闻》《晚间新闻》和《早间新闻》栏目,形成了每天四次新闻播报的传播格局。
1993年初,在分析论证了国内外电视发展总趋势的基础上,中央电视台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建设世界一流大台”的奋斗目标。《东方时空》《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多个优秀新闻栏目的成功、新闻滚动播出架构的形成、大型直播报道的勃兴等,体现了20世纪90年代中央电视台新闻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成果。
CNN24小时播出,美国ABC、CBS的早间直播节目都是从早上6∶00开始。而当时的中国中央电视台没有早间节目,第一套节目每天的开播时间是早8∶00,这与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形象和地位很不相称。经过几个月筹备,全新节目样态的《东方时空》于1993年5月1日正式开播。
1994年4月1日,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以新闻舆论监督见长的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正式播出。“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焦点访谈》早期的栏目定位。
1996年4月28日,《东方时空》推出一档“周日特别奉献”新栏目《实话实说》,这是一种新型的节目样态,国外称为“脱口秀”(Talk Show)。《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的形象,丰富了中国电视屏幕,也使中国的电视观众改变了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固有观念。
2023年11月3日起,央视新闻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经济热点部长谈》。
后期发展
大型直播报道的兴起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一直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宣传改革的一个重点。直播报道的“零时差”将电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提高到极致。重大事件直播报道,成为电视台综合实力的体现和标志,是国际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潮流。
1997年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的“直播年”。在已经具备进行大型直播物质条件的情况下,面对众多大事、喜事,这一年先后直播报道了日全食和彗星同现苍穹的天文奇观、举世瞩目的香港回归、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盛况,以及小浪底和三峡两大水利工程截流等。
创办新闻频道,拓展传播空间
1998年春,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中心第一次向台领导正式提出创办新闻频道的申请,此后新闻节目中心一方面为新闻频道的最终推出默默进行着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储备,一方面始终不渝地主动追求着这个梦想,每年都要提交相关的申请报告。
2003年2月下旬,中国中央电视台正式向中央递交了几易其稿的新闻频道总体策划方案。7月1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开播。
重大事件报道彰显大台实力
重大事件因其新闻价值含量和受众关注度高,历来为各新闻机构高度重视。重大事件发生后,媒体在现场与否及其作为如何,往往被国际新闻界看作衡量媒体是否有实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标准。
199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中央电视台动用600多人的转播阵容,首次使用高清晰度直播设备,以及先进的摇臂式摄像机、升降机、音频车等,对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和大游行,在中央电视台第一至第八的所有频道和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网站上向全世界进行了现场直播,并为全国所有上星电视台和国外许多电视机构提供了同步转播信号。12月20日,澳门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中央电视台全面、立体地报道了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报道。2003年5月,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直播珠峰登顶活动过程。2005年“神六”载人航天飞行直播特别报道。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道。2008年对5·12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报道。
节目形式
央视新媒体
央视新媒体以强大的内容资源为主导,辐射电视、PC、移动各端,已率先打造出跨媒体、广覆盖的多屏传播平台。
电视互动是央视新媒体核心优势所在
依托电视端庞大的观众规模,借助二维码等新媒体技术手段,中国中央电视台将多屏互动做得有声有色。CCTV-综艺、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在2013年开始推出二维码互动平台,观众可以通过扫描屏幕下方的二维码参与频道(栏目)互动。2014年,央视又陆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世界杯等重点节目中试水二维码互动,突破了节目内容的单向交流,大大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
海量内容资源奠定央视网领先地位
PC端的央视网是中央重点新闻资讯门户,这里会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新闻资讯,同时也是排名前五的视频网站,有着中国中央电视台海量的视频节目资源。新闻、综艺、体育、电视剧这些中国中央电视台优势频道,在央视网同样占据了优势地位。其中综艺频道集纳了以春晚、网络春晚、《星光大道》为代表的央视和央视网原创综艺资源,体育频道独享奥运会、世界杯等众多重大赛事版权,电视剧频道则享有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8等频道优质剧目的同步网络播出权。
CBOX(CBox网络电视)是中国最大的网络电视直播客户端,聚合了央视旗下海量的独家资源,能够在线提供100多套电视台高清同步直播,1300多套点播栏目。涵盖了CCTV及卫视电视台品牌栏目、影视剧、纪录片、综艺、动画等等各类节目,并能通过时移、回看、预订、智能EPG、搜索等功能,给用户带来方便、优质地观看体验。世界杯期间,拥有独家直播权的“央视影音”的下载量、浏览量、点击量继续一路飙升。
移动端布局成新增长点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成长,央视开始全力布局移动客户端,央视影音、央视新闻、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央视悦动是未来主推APP。“央视影音”移动客户端是PC客户端的有力补充,是口袋里的电视,海量视频随时、随地观看。“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官方客户端,是用户第一时间获悉权威新闻、突发事件的利器。“央视体育”是以体育赛事为核心,内容覆盖全球各大重点赛事的体育类客户端。“央视悦动”则是电视互动社交类产品,能够通过手机、PAD等“第二屏”为电视观众提供电视节目延展性信息流,使观众深度参与电视互动。
社交媒体增强电视观众粘性
电视媒体向社交媒体拓展,可以有效地拉近自身与观众的距离。截至2014年,央视新闻新浪微博粉丝数量高达4000多万,央视财经、体育、综艺、音乐等频道微博同样拥有了庞大、忠诚的粉丝群体。各频道微信平台的关注度也呈现激增的态势。巴西世界杯赛事期间,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官方微信号共吸引了接近367万访客来访,共2314万次点击。
全台办新媒体已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转变传统电视传播思维,建立用户产品思维的一大战略举措。未来,中央电视台还将在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引下,进一步强化新媒体建设,推动台网融合,将自身打造成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
电视端
新闻·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1958年9月2日正式播出,通过亚太1A、鑫诺1号卫星覆盖全国。目前每天平均播出20小时。一套节目荟萃了全台的优秀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精品频道。在第一套节目中,每天播出13次滚动新闻,包括《早间新闻》《新闻30分》《新闻联播》《现在播报》《晚间新闻》《世界报道》《体育新闻》等,保证了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能够及时播发。其中《新闻联播》为收视率最高的栏目,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2)
以经济生活服务报道为主的专业频道,1973年5月正式开播,通过亚太1A、鑫诺1号卫星覆盖全国。每天平均播出20小时左右。它以更具权威性和大众化的节目风格、更加多样化的角度,全面提升节目的实用性、服务性和娱乐性,全方位地报道发生在中国及世界各地的重要经济新闻,力求成为广大观众了解和从事经济活动的参谋,为观众构建便利的经济生活服务信息网。拥有《经济半小时》《生活》《中国财经报道》《幸运52》《为您服务》《健康之路》等名牌栏目。
综艺频道(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
以播出戏曲和音乐节目为主的戏曲·音乐频道,1995年11月30日正式播出,通过亚洲2号卫星覆盖全国。1999年8月30日正式改版为戏曲音乐综艺频道,每天平均播出17小时以上,其中首播节目时长占49.4%。改版后的戏曲·音乐·综艺频道加强了节目内容和整体包装,在保留原有的《中国音乐电视》《每周一歌》《戏苑百家》《戏迷园地》《梨园群英》等栏目的基础上,推出了许多新栏目,如〈电视诗歌散文》《朋友》《新视听》《艺术入门》《艺术手门》《艺文手册》《演艺网站》《八面来风》《音画时尚》《精彩十分》《交响世界》《国乐飘香》《走进幕后》《戏曲采风》《戏曲神韵》《学唱京剧》等。
PC端(电脑端)
央视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拥有全牌照业务资质的大型互联网文化企业。央视网深入落实总台“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移动优先”发展战略、“5G+4K/8K+AI”战略布局,以新闻为龙头,以视频为重点,以用户为中心,建设“网(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端(移动客户端)+新媒体集成播控平台+市场端口连接”融媒体传播体系,助力总台构建“多屏覆盖、无处不在”的用户入口。
社交媒体
2012年11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上线。2015年11月1日,央视新闻微博上线三周年,各微博平台用户总数超过1亿。三年来,央视新闻发布微博六万多条,总阅读量数以十亿计,央视新闻新媒体总用户数突破1.83亿。
2013年4月1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上线。10月24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账号订阅户突破500万,继续领跑媒体微信公众账号,用户数成为资讯类微信公众账号第一名。
移动端(APP)
2013年7月23日,基于“自有平台”的央视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完成了从“两微试水”到“自有平台”的战略转型。
2022年2月,央视新闻整合总台资源,上线广播功能。
2024年2月7日,央视新闻宣布基于HarmonyOSNEXT鸿蒙星河版,启动央视新闻鸿蒙原生应用开发。结合总台"5G+4K/8K+AI"技术、大小屏融合理念,为用户提供更全面的内容服务和体验。
机构影响
央视新闻节目积极发挥优势,努力拓展手段,不断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和新媒体传播能力。在国际舆论场和新媒体舆论场两个领域中,越来越多地获得了海内外受众的关注,越来越深入地赢得了海内外受众的认同,越来越强地凸显出中国国家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节目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获得显著提升。
一、全球布点、有效覆盖,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的传播力显著提高。
1、重点栏目落地率和到达率全面提高
截至2013年,《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晚间新闻》《朝闻天下》等多个品牌栏目已经实现了在我国内地和港澳台地区的全面覆盖,节目的到达率、收视率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仅以今年数据为例,《新闻联播》平均到达率达7940万观众,平均收视率达3.16%;《焦点访谈》平均到达率达4950万观众,平均收视率达2.17%;《晚间新闻》平均到达率达2420万观众,平均收视率达0.63%;《朝闻天下》平均到达率达4220万观众,平均收视率达0.43%。
2、“三驾马车”有力推升国际传播能力
央视由海外记者报道、与海外媒体和国际机构新闻交换以及对外视频发稿三方面构成的国际传播能力,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对外合作方面,央视通过海外台站的对外合作及与国际传媒机构的新闻交换合作,有效提升了央视新闻的海外落地率和影响力。对外视频发稿方面,自2010年底成立“国际视通”对外发稿平台以来,央视对外视频发稿水平获得稳步提升。
二、发力新媒体,央视新闻的影响力全面拓展。
随着新媒体越来越多地介入社会生活,央视主动研判媒介发展形势,深入挖掘电视传播与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共性与契合点,提出了“两个舆论场并重、多渠道传播并举”的多媒体发展思路。
三、报道真相、揭露虚假,央视新闻的公信力不断巩固。
针对当前舆论形势的错综复杂、代表各种利益诉求的声音肆意蔓延,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新闻等各类节目中主动聚焦社会质疑,积极回应公众对新闻事实的高度关切,以事实为依据有力引导舆论,良好体现了国家媒体的社会责任和公信力。
作为国家电视媒体,央视对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目标的追求不会停歇,央视新闻节目对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追求也没有穷尽。面对舆论形势的不断变化、媒体类型的不断拓展、观众需求的不断提升和媒体使命的不断强化,央视将继续恪守国家新闻媒体的基本属性,秉持为党为民发声的根本原则,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与时俱进地满足社会大众的多元化需求。以建设“国际一流媒体”为目标,不断强化自身应有的舆论凝聚力、引导力与海内外影响力,为中国声音的海内外传播积极助力。
参考资料
CCTV新闻节目50年.央视网.2023-09-28
CCTV新闻节目50年.央视网.2023-09-28
中央电视台简介.搜狐新闻.2023-09-28
央视新闻节目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提升.央视网.2023-09-28
央视新闻入驻B站:继学习平台后,年轻人在B站追新闻.新京报网.2023-09-28
总台央视新闻今日正式宣布,将基于HarmonyOSNEXT鸿蒙星河版,启动央视新闻鸿蒙原生应用开发.抖音短视频.2024-02-08
见中国神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2024年创新节目片单发布.央视网.2024-07-30
CCTV新闻节目50年.央视网.2023-09-28
CCTV新闻节目50年.央视网.2023-09-28
11月3日起央视新闻推出融媒体系列报道《经济热点部长谈》.界面新闻.2024-01-13
观点:一张图看懂央视新媒体.央视网.2023-09-28
央视网.央视网.2023-09-28
央视新闻微博上线三周年 小编有话说.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8
央视新闻喊你来听广播啦!.央视新闻客户端.2023-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