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Henan Museum)是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的文物系统国有博物馆,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河南博物院创建于1927年,前身为河南博物馆,最初馆址设在开封市。1961年,河南博物馆从开封市迁至郑州市。1997年,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1998年,河南博物院正式开放运营。如今的河南博物院占地面积为126亩,其中建筑面积为7.8万平方米,由马萧林担任院长。

河南博物院设有基本陈列“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专题陈列“明清河南”等。截至2023年,河南博物院共有藏品178592件(套),馆藏珍贵文物54314件(套)。藏品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及石刻为主,其中妇好鸮尊、杜岭方鼎、贾湖骨笛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武则天金简、四神云气图壁画、春秋云纹铜禁春秋莲鹤方壶玉柄铁剑被评为镇馆之宝,云纹铜禁、莲鹤方壶和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2001年6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5月18日,河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历史沿革

创建初期(1927~1929年)

1927年6月,时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冯玉祥发布《治豫政纲》,其中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在这一主张下,文化教育事业获得大力扶持。这正是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创建的背景。

1927年7月,在冯玉祥的亲自关怀下,河南省政府委派郭须静、徐金泉、何日章三人担任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隶属河南省教育厅,指定开封法院西街前法政学校校舍为馆址(即今开封市三圣庙街)。河南博物馆就此创办。

1928年5月,河南省政府出于呈现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宣传民族共和和世界大同的目的,将河南博物馆改名为“民族博物院”,由河南省政府直接领导,并划拨刘师古堂充公遗产的一部分为博物院专款。河南省民族博物院的办院宗旨是“启发民众知识文明、激增革命思想、促进社会文明”,大量征集历史、自然科学、农业、艺术、生理卫生等方面的实物藏品。同年10月10日,尽管藏品缺乏,民族博物院还是通过大量运用模型等手段,成功举办了第一次陈列展览。

空前发展(1930~1937年)

1930年12月1日,河南省国民政府将“河南省省民族博物院”恢复为“河南博物馆”,并确定为社会教育机关,直属河南省教育厅领导。12月23日,关百益接受教育厅的任命,担任河南博物馆的馆长;民众师范房舍被收回,作为古物陈列室。

1931年1月20日,河南省教育厅颁布了《河南博物馆组织条例》,明确博物馆的宗旨为:“一、发扬固有文化;二、提倡学术研究;三、增长民众知识;四、促进社会文明。”保管部、搜集研究部两个大部被设立,并成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成员包括民政厅厅长、教育厅厅长、河南大学校长、博物馆馆长等7人。原民族博物院的19个陈列室被调整为了7个,大量民族服饰和模型被撤下,增添了更多历史文物。

1930年至1937年这八年,是河南博物馆空前发展的时期,藏品中的历史文物丰富多样且具有河南地方特点,还涌现出了以关百益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员。

停滞时期(1937-1949年)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全面侵华。出于保护文物的考量,河南博物馆将68箱主要文物运至重庆市,整个博物馆的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49年,这批文物又大部分被中国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而博物馆中没被运走的那部分铜器、铁器,在日军占领开封市后大都下落不明。

1940年,日伪时期,河南博物馆被更名为“河南省立博物馆”,设有事务部、保馆部、研究部等部门。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河南省人民政府派谢孟刚为接收委员,接收了日伪当局控制下的河南省省博物馆。不久之后,解放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经济困难,经费拮据,博物馆的运营难以为继。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河南开封。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文博事业,迅速成立了以赵干亭为主的三人管理小组,进驻博物馆,整饬馆务。

重焕生机(1949年~至今)

1949年11月,河南省政府任命省教育厅厅长曲乃生兼任馆长,组织人员整理文物、展室,修缮房舍和相关设施,进行业务活动,博物馆重焕生机。

1953年,中央文化部颁发了《对地方博物馆的方针、任务、性质及发展方向的意见》。根据《意见》,河南博物馆被确定为地志性博物馆。

1961年,河南博物馆由河南开封迁至河南的省会郑州市,获得了较好的陈列展览场地。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博物馆组织瘫痪,业务荒废。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博物馆才重新运转,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80年代以来,博物馆力量不断壮大,机构设置更加合理,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1991年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决定由国家和河南省共同投资,筹建新馆舍。

1997年7月,河南省政府决定,将中原石刻艺术馆与河南博物馆合并,成立河南博物院。

1998年,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的新馆河南博物院落成,正式开放运营。

2022年,河南博物院规划在郑州象湖东侧建设新院,新院建筑面积约19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0亿元。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河南博物院建筑的总设计师为齐康。博物院从正面看如同戴冠的“金字塔”。这一主体建筑的设计以“中原之气”为立意核心,蕴含了中国古文化中“天中地心”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具有“汇宇宙之气,聚天地之灵”的含义。接近正四面锥的造型给人稳定、庄严的视觉感受。

主体建筑冠部的形状为方斗状,中心位置设计了一个透明的圆孔。四周分别镶嵌有四神图案,代表的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天象星座

主体建筑的大斜面上设计了零散的白乳钉图案,这是中国文物青铜器上经常可以看见的纹饰,又营造出“茫茫宇宙,漫天星斗”的情境。围绕着白乳钉的土红色是中国出土文物的主色。主体斜面四周顶部是透明天窗,以及从顶部垂直而下的透明采光带。二者都为深蓝色,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含义。

整个河南博物院建筑群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轴对称、主从有序的布局手法。从总平面上看,主体建筑四隅分布着八座附属建筑,寓意“九鼎定中原”。建筑群呈四面辐射状,寓意中原文明向四周传播。建筑整体平面呈中字形。

馆区布局

河南博物院总占地面积为126亩,其中建筑面积为5.5万平方米,主入口位于南边,次入口在东西两边。馆区东西宽310米,南北长270米,地形较为规整。另有生活区位于馆区的西北角。

馆区总建筑群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五个区,分别为陈列展览区、文物库房区、社会服务区、后勤服务区和设备用房区。

陈列展览区集中于馆区中心部位,为主馆。这是一座中庭式复合陈列展览大厅,地面建筑高达45.5米。围绕中央展览大厅的是四个庭院,为一组临时陈列展览厅和序言大厅。

文物库房区位于主馆北部,两者之间以连廊相接。设备用房区在主馆地下室。馆区南部两翼是社会服务区,北部两翼为后勤服务区。

主入口、主馆、文物库房区都处在博物院的中轴线上,南北部的社会服务区和后勤服务区也各自对称。除此之外,东西门房、广场和卫生间等设施都以对称方式设计,体现了中国式群体建筑布局的精髓。

主馆布局

河南博物院的主馆为主要陈列展览区,共分四层。前三层的布局十分相似,每层有四个重要展厅,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东南四个方位。卫生间、育婴室等公共服务设施位于东北展厅附近。

主馆一层中央展览大厅西南部为第一展厅“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年~4000年)”,西北部为第二展厅“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东北部为第三展厅“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东南部为第四展厅“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此外,整个一层中央展览大厅西部有“中原古代石刻艺术”展厅和“华夏古乐厅”。

主馆二层东北部为第五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东南部为第六展厅“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西南部为第七展厅“盛世华章——隋唐(公元581年~907年)”,西北部为第八展厅“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主馆三层东南部为第九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西南部为第十展厅“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西北部为“明清河南省”专题陈列厅,东北部为“贾湖骨笛”国宝特展。

主馆四层的布局与另外三层不同,主要有两个展厅。西南部为“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展厅,东南部为“中原楚国青铜艺术”展厅。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为基本常设陈列。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有地理优势,历史上曾有二十余个王朝在此建都,从最早的二里头夏都到金朝末年的商丘市。再往前追溯,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沿嵩山一线就有密集的古人类活动点;再到新时期时代,嵩山南北聚落演变发展为早期国家。该陈列就是基于河南省三千余年来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进行设计、展出。展出以中原的建都历史为主线,按照中原文明发展的历史顺序,整合了河南地区的文物优势。

该基本陈列位于主展馆1、2、3层,共分10个展厅,由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东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七部分组成,围绕各个历史时期中原首都文化以及都城中的人文生活进行解读。

第一展厅 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距今10000年~4000年)

第一展厅展示了先民从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时期到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一路走来的历史,介绍的内容包括:从农业起源到确立以农为本、手工业独立并分化出专门的手工业作坊的过程,从平等社会到阶层分化的改变过程,从具有都邑性质的大聚落、大城址的出现到最后城邦林立态势的形成,仰韶文化庙底沟遗址期所形成的早期中国文化圈结构,被称为“双槐树遗址”的距今五千多年的具有都邑性质的双槐树遗址,等等。

该展厅的展品有陶排水管道、白陶、灰陶澄滤器软陶泥钵、玉、彩陶双连壶、花瓣纹彩陶钵、乳钉纹红陶鼎、骨笛石磨盘、石磨棒、栾川人牙齿化石。

第二展厅 中原立国——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046年)

第二展厅展示了夏商时期的活动轨迹和国家演变,涉及地点包括嵩山一线中原龙山文化末期的王城岗遗址、禹州瓦店、巩义花地嘴等典型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夏朝都城,以郑州商城、安阳殷墟为代表的商代都城等,介绍和展示内容包括城、宫殿、礼器等多个层面,全面展示夏商时期都邑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等,以及以中原为核心所形成的强有力的文化辐射。

该展厅的展品有兽面纹铜建筑饰件、“妇好”足铜方鼎、三足提梁铜、“好”汽柱铜形器、刻辞龟甲、“爰”铜方彝、“妇好”鸮尊、“后母辛”四足铜、“妇好”铜方斝、玉坐人形佩、青玉鸟形佩、回字纹铜铙、“祖辛”铜、“息”铜鼎、兽面纹铜钺、兽面纹单柱铜爵、绳纹陶鬲、原始瓷尊、杜岭二号方鼎、兽面纹铜、兽面纹提梁铜卣、玉璋、带翼铜铃、黑陶壶形盉、磨光黑陶、铜爵、乳钉纹铜斝。

第三展厅 宅兹中国——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宅兹中国”为何尊中所铸的铭文,这是古人择中建都实践的最好诠释,也是最早“中国”概念的产生。第三展厅展示了西周时期的历史面貌,介绍、展示内容包括与宗周并立的统治中心洛邑成周,洛阳北窑西周墓出土的精美文物,来自鹿邑长子口墓的具有浓重商朝文化特征的器物,来自三门峡市国贵族墓地和平顶山应国贵族墓地的体现周公制礼作乐、规范宗法礼制的文物组合,等等。

该展厅的展品有“保”铜尊、“长子口”扁足铜圆鼎、龙凤纹玉、骨排箫、铜方觚、“鱼父乙”铜卣、“父丁”铜、“晨肇贮”铜角、“柞伯”铜簋、“邓公”铜簋、“匍”雁形铜盉、“食”铜尊、铜銮铃、玉戚、铜鱼、人面铜马具、金腰带饰、七璜组玉佩、“虢季”铜列簋、“虢季”铜列鼎、“虢季”铜甬钟、蟠龙纹铜盉。

第四展厅 逐鹿中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第四展厅展示了周王东迁后列国纷争、逐鹿中原的历史,介绍、展览内容包括体现东周诸侯国多元文化和霸权争夺的不同形制的鼎,以三晋为代表的中原制器风格和楚国制器风格,诸子百家争鸣、元典创制的中国文化轴心时代。

该展厅的展品有“夫差”铜剑、“三年郑令” 铜铍、龙虎纹镂空仪仗铜戈、石圭侯马盟书、陶排水管道、刻纹铜残片、错银漆蟠螭纹铜方罍、错金银铜豹镇、错金嵌松石兽耳铜方鉴、龙纹三足带盖铜壶、“番子成周”钮钟、蟠纹铜盖鼎、“番子成周” 镈钟、跽坐人铜灯、青玉透雕龙形佩、青玉龙首璜、兽面纹玉饰、“黄君孟”铜鼎、“蔡公子”铜、“黄夫人”形铜盉、“樊夫人”铜匜、楚简、错金银铜辕首、镶红铜龙纹扁壶、蟠螭纹铜盖鼎、垂鳞纹铜升鼎、石编磬、窃曲纹铜簋、蟠螭纹铜鼎、东周王城天子驾六、春秋莲鹤方壶

第五展厅 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第五展厅展示了河南省地区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在全国设36郡,河南独占7个,成为秦朝的辅弼之地。位于河南的芒砀山是汉高祖兴汉的策源地,也是西汉重要的诸侯国——梁国的所在地,反映西汉梁国实力的永城芒山梁王陵中出土的四神云气图壁画和金缕玉衣就位于第五展厅。等到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后,定都洛阳市,之后曹魏晋朝北魏晚期均以此为首都

该展厅的展品有“平安君”铜鼎、玉璧、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铁权、金缕玉衣、青玉勾连云纹戈、玉剑饰、白玉舞人佩、熹平石经、四神云气图壁画、鎏金铜动物、盘龙石砚、带盘牛形铜尊、五凤铜熏炉、鎏金带盖铜炉、袁安碑、金“关中侯印”、鎏金羽纹铜弩机、百戏宴饮车骑出行画像石、二桃杀三士画像石、“泗水捞鼎”画像砖、石辟邪、三角缘神兽铜镜。

第六展厅 帝国霸业——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1年)

第六展厅展示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各方面的情况。秦汉,铁制工具的广泛使用推动了农业的进步,促进了庄园经济的发展,汉代各式各样的陶俑和建筑明器反映了庄园文化的丰富多彩。三杨庄的汉代农庄,再现了躬耕于黄河岸边的汉代农人生活。除农业外,手工业和科技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如冶铁、造纸、纺织、制瓷以及医学、天文学等。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经济、文化交往不断加强,中原地区成为世界的商贸中心。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虽然长期分裂割据,但文学、绘画、石窟艺术等较为兴盛。诸多洛阳市出土的北魏墓志,反映了拓跋宏南迁的史实,揭示了汉帝国形成以来的对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演进历程。

该展厅的展品有商山四皓画像砖、龙纹画像砖、褐绿釉陶桃都树、铜鸠车、黄釉扁壶、元苌墓志、白釉绿彩长颈瓶、淡黄釉绿彩四系罐、绘彩陶甗、红绿釉陶灯、绿釉直颈陶投壶、绘彩陶鼎、三角纹绘彩陶壶、田延和造像、釉陶乐俑群、高海亮造像碑、六博陶俑、陶庄园、七层连阁彩绘陶楼、白虎星座画像石、彩绘舞蹈人物陶仓楼、收租图陶仓楼。

第七展厅 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第七展厅呈现了河南省在隋唐时期的历史、生活。安阳张盛墓出土的文物品类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再现了隋朝贵族官僚的生活场景。唐朝时期,武则天对东都洛阳进行了较多经营,使洛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成为除长安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另一中心。因此武则天金简及其他与武则天相关的遗迹也在第七展厅呈现,揭示了一代女皇与神都洛阳的密切关系。此外,丝路的繁盛使得西方的货币、纹样、服饰、乐器、乐舞理论、香料、宗教等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从展品可见隋唐民众的生活有着浓厚的异域文化色彩。

该展厅的展品有绘彩陶抬腿马、三彩鹰首壶、青釉环形鸡首瓷壶、三彩牛角形杯、海兽葡萄纹铜镜、花银瓶、绘彩陶载物骆驼、三彩骆驼及牵驼胡俑、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含嘉仓刻字铭砖、武则天金简、杨国忠进奉银铤、浮雕莲花蔓草纹方砖、白釉瓷围棋盘、白釉瓷武士俑、白釉黑彩侍吏俑、绘彩陶坐姿伎乐女俑、盘龙石座。

第八展厅 盛世华章——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

第八展厅中的展品带有浓重的隋唐文化色彩。唐朝的众多艺术品都凝聚了当时包容、开放的时代精神。巩义黄冶窑烧制的三彩器是唐代的代表性器物,集中反映了唐代的物质文化。相州窑、登封窑、段店窑、鹤壁窑等窑口烧制的釉色斑斓的各色瓷器,为之后宋代的瓷业高峰奠定了基础。大量出土的唐代文官俑、武士俑、仕女俑等真实反映了唐人生活。不同材质的茶具是唐代茶文化盛行的证明。墓志、壁画与墓室线刻画等体现了唐代书画艺术所具有的独特气象。此外,河南省地区是隋唐时期道教和佛教的传播中心,留存了大量的佛塔、石碑、石刻造像等遗迹遗物,反映了隋唐宗教文化的兼容并蓄。

该展厅的展品有红陶女俑、骑马狩猎纹铜镜、葵式双鸾仙鹤衔绶纹铜镜、三彩骑马披帛女俑、黄釉陶碾、黄釉陶炉、黄釉陶勺、力士雕砖、元结墓碑(拓片)、梵文贝叶佛经、白釉狮首塔式瓷罐、十一面六臂观音石立像、汉白玉弥勒佛坐像、石刻墓门、三彩甲武士俑、三彩武官俑、三彩文官俑、三彩狮面镇墓兽、三彩宝相花纹盘、三彩鸳鸯尊、白釉多足瓷砚、青釉四系瓷罐、越窑青釉四系刻花瓷背壶、花釉蒜头瓷壶。

第九展厅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

第九展厅展示了宋金元时期的历史文化。北宋东京城遗址是国际化的大都市,发达的水系连接着内河航运,直通港口,驶向海上丝绸之路。清明上河图展现了东京城内的繁华场景,民众生活闲适,物质丰富,商品经济发达。在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北宋社会文教兴盛,科举和书院发展。同时,商业的繁荣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宋金元时期的杂剧将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综合运用于舞台,刻画寻常人物,表现市井风情。展厅内造型众多的杂剧戏曲雕砖俑表现了这一时期的乐戏新声。

该展厅的展品有“北宋东京城”、东京汴梁题名记碑(拓片)、七弦琴、金棺、二体石经《周礼》拓片、三彩舍利匣、石刻头像、《清明上河图》模型、舞蹈雕砖俑、持棍人物杂剧雕砖、绘彩提盆男陶俑、石俑、解盐使司大安三年银铤、北宋年号钱。

第十展厅 东京梦华—宋金元时期(公元960年~1368年)

第十展厅有众多瓷器珍品。宋金元时期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黄金时期,官窑兴盛,以汝瓷、钧瓷、张公巷瓷为代表;民窑遍布,以临汝窑、鹤壁集窑、当阳峪窑等民间窑口为代表。各种品类丰富的瓷器被制作出来,白地黑花、印花、剔花、划花、刻花工艺的并存。

该展厅的展品有白地黑花蹴鞠瓷枕、三彩荷叶童子枕、白釉剔花牡丹纹瓷瓶、白釉珍珠地瓷梅瓶、白釉“春夏秋冬”瓷梅瓶、青釉三足瓷炉、三彩听琴图枕、白釉珍珠地《水龙吟》瓷枕、张公巷窑青釉瓷器盖、汝窑天青釉瓷茶船、钧窑天蓝釉荷叶花口瓷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瓷瓶、当阳峪窑白釉红绿彩缠枝花卉纹罐、黑釉凸线纹瓷罐、当阳峪窑绞胎瓷碗、白釉褐彩龙纹玉壶春瓷瓶、钧窑月白釉瓷洗、钧窑玫瑰紫六方瓷花盆。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为基本常设陈列,位于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一楼展厅。该陈列展示了河南在中国革命征程中的功绩、新时代的成就等内容,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打破旧世界”,展示了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河南人民为国家和民族复兴做出的努力。该部分设置的内容有:辛亥首义将领徐万年的相关介绍及实物展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吴焕先的相关介绍及实物展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将领彭雪枫的相关介绍及实物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场景、烈士名录,吉鸿昌就义时穿着的血衣(残片),河南省人民政府印章,等等。

第二部分为“建设新家园”,展示了河南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从农业大省发展为经济大省的历史。该部分展示内容有人民的好公仆、干部的好榜样焦裕禄的相关介绍及实物展示,省人民政府奖给赵清坡的奖状、各类奖章,等等。

第三部分为“走进新时代”,展示了河南自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谱写的新时代篇章。该部分展示内容有河南五大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相关资料、照片,等等。

专题陈列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为常设专题陈列,位于主展馆四楼13厅。丹淅流域是楚文化滥觞之地,楚人在此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包括此展厅展出的淅川东周楚墓青铜器。该专题陈列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食器——自羊牛,鼎及”。石器是先秦时期礼器的主体,多用于宴、祭祀等场合。春秋中期,楚国青铜食器摆脱周式铜器传统的束缚,设计出新颖独特的造型,演变为形态各异的鼎类。该部分的展品有“王子午”鼎、环耳素面敦(duì)、镂孔龙纹铜俎等。

第二部分为“酒器——为酒为,祖妣”。饮酒礼是周代的宴飨和祭祀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器在礼器组合中不可或缺。春秋时期,楚国青铜酒器主要有方壶、圆壶、尊及盉等,以尊缶最具特色。该部分的展品有云纹铜禁、龙耳方壶等。

第三部分为“水器——盥于下,有盘有匜”。青铜水器主要用于礼仪活动中的盥洗仪式,以表恭敬和虔诚。大致可分为盛水器鉴、浴缶、承水器盘和注水器匜等。该部分的展品有“孟滕姬”浴缶、蟠虺纹匜等。

第四部分为“乐器——钟鼓锽,管锵锵”。春秋时期,楚王有作为社稷象征的“九龙之钟”。楚国的王公贵族,也多以随葬编钟来显示其地位。该部分的展品有“王孙浩”编钟、“化阝子受”编钟、乐器支架“神兽”等。

第五部分为“兵器、车器、杂器——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局面的形成,使得楚国造就了一批精良的兵器和完备的车马配件。先进的兵器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精良的造车技术为疆域的开拓、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开辟了道路。该部分的展品有“王孙”戈、龙纹器座等。

明清河南

“明清河南”为常设专题陈列,位于主展馆三楼11厅。在明朝和清朝时期,河南作为京南部门户,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明代河南为封藩重地,清代为直隶省所辖范围。明清两代,农业、手工业水平都已超过前代,商品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此时的河南商路通达,既有万里茶道贯通南北,也有京杭大运河辅助通道;漕运繁忙,会馆林立。该专题陈列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鼎革相承——明清政治措施”,主要展示明清政治的相关资料和实物。1368年明朝建立后,在河南省设立各级地方政权机构,确定军事与法律制度,并分封诸王就藩河南,以加强中央对该地的统治。同时,中央政府采取了移民垦荒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1636年清朝建立后,承袭明制,同时改革土地制度,缓和民族矛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一单元的展品有《饥民图说》木印调板、建筑构件等。

第二单元为“漕舟竞驶——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明清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河南仍为重要的粮食产区,为明清时期手工业、商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河南地处水陆交通要地,有重要的沟通与纽带作用,带动了商品交易市镇的繁荣,社会经济一度呈现繁荣局面。这一单元的展品有陶制明器三进式四合院、明清所制的金首饰等。

第三单元为“文脉绵长---明清河南文化”。明清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已经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且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一些成就。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学兴起。河南省地区出现了一些科学家、文学家、戏曲家及艺术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单元有复原的明清文人书房展出。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为常设专题陈列,位于主展馆一楼西侧15厅。石刻艺术是华族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圆雕、浮雕、刻文记事、塑造形象等,内容丰富。中原大地上的古代石刻艺术品浩如烟海,包括汉代画像石刻、陵墓仪仗、碑志刻石、佛教造像等,凝聚着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该专题陈列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汉代画像石刻。汉代画像石刻多为石阙、石室和陵墓上的装饰性建筑构件。汉代人采用多种雕刻技法,雕刻出了众多作品。河南汉代画像石刻主要分布在南阳市商丘市郑州市许昌市浚县等地,画像内容不同,艺术风格各异。该部分的展品有熊舞画像石、四人头神兽画像石、河伯出行画像石、戏猴白虎铺首衔环画像石门、白虎铺首衔环双狗画像石门等。

第二部分为陵墓石雕。河南省古代陵墓石雕多为古代帝王贵族墓前之仪仗,以石辟邪、岩羊、石马、石狮、石天禄、石翁仲以及神道柱等为主,时代自东汉至明清历代皆备。在艺术风格上,唐以前的陵墓石雕大刀阔斧,线条刚劲有力,气势粗犷而浪漫;宋以后的作品细腻典雅,注重写实,风格内敛。该部分的展品有石狮子、石翁仲等。

第三部分为墓志。古人刻碑铭志的传统始于汉朝,传至明清仍然不衰。河南出土有数以万计的墓志,其中以洛阳市出土的北魏至唐代墓志最多,或歌功颂德、或撰志记事,为多种门类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材料。该部分的展品有司马悦墓志、苏适妻墓志等。

第四部分为佛教造像。北魏迁都洛阳后,开始盛行开窟造像的风气。北魏晚期的造像既蕴含了中国传统的雕刻技法和审美观点,也吸收了外来艺术,呈现出“秀骨清像”式的“中原风格”。东魏北齐的造像技法更加成熟,人物造型比例得当,情态表现开始趋向世俗化。唐代造像风格则是雍容壮阔、庄严深沉。宋朝之后的造像,注重人物的情感和神态的细腻刻画,呈现出完全世俗化的风貌。该部分的展品有天王菩萨于观音菩萨造像、弥勒佛造像碑、丁郎合家造像等。

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

“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为常设专题陈列,位于主展馆四楼14厅。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商业的繁荣,直接影响和推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明清皇室设立了专门的制造管理机构,如明代的内廷作坊,清代造办处,并在景德镇专设御窑厂。全国的能工巧匠聚集在这些机构中,生产出了大量质地精良的工艺品,包括漆器、玉器、珐琅器、牙雕、瓷器等。这些器物大部分供朝廷和皇室支配享用,是皇权的象征和身份的体现。有一批珍贵的工艺品保存至今,在河南博物院陈列展览。该专题陈列分为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为漆器。明清时期,漆器工艺的发展达到顶峰,漆器的制造运用了雕漆、填漆、镶嵌、彩绘、金漆等多种技法,用料考究,工艺繁,成品表现出富丽典雅的风格。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雕漆云龙戏珠圆盒、清代的雕漆桃形盒等。

第二单元为玩赏玉。明清时期,玉石原料充足,因此玩赏陈设类玉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玩赏玉由阴线、阳线、平凸、镂空、俏色等多种传统技法雕琢而成,样式包括各式动物、植物和其他器物造型,质地细腻,光泽莹润。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玉观音等。

第三单元为牙雕。明清时期,中国牙雕工艺经历了六七千年的发展,日臻成熟而达于鼎盛。明代牙雕以人物肖像见长,清代则以陈设品和文房用品为佳。乾隆以后流行刻缕染色象牙雕件,多采用写实手法,造型力求生动逼真。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象牙萝卜、清代的象牙白菜等。

第四单元为珐琅器。珐琅器在元朝时期由西亚传入中国,经明朝宣德景泰两朝的努力,工艺突飞猛进。此器物以金属为胎,施珐琅釉焙烧而成,按照工艺技法不同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透明珐琅和画珐琅等。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清代的珐琅镶玉葫芦、清代的掐丝珐琅龟形熏炉等。

第五单元为瓷器。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尤其是彩瓷获得很大发展。彩瓷不仅沿用了青、白瓷胎釉烧制工艺的全部优秀成果,而且借鉴了自西汉以来发展的低温色釉,并在宋元制瓷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又有突破和创新,烧造出了青花、斗彩、五彩、粉彩等瓷艺珍品。这一单元的展品有明代的青花梵语莲瓣洗、清代的黄釉粉彩云龙纹豆灯。

临时展览

综述

除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外,河南省博物院主办、承办、协办过许多临时展览。2000年以来,河南博物院举办过的临时展览有五十多个。

临时展览的类型多样,有书画展,例如俄罗斯当代经典油画作品展(2001年11月5日-11月24日),中国画艺术大师马翰章先生画展(2002年9月18日-9月26日),河南代表书家周俊杰、李刚田书法展(2006年7月29日-8月1日),多彩坦桑——坦桑尼亚“挺嘎挺嘎”绘画艺术展(2014年1月21日-3月21日),等等。

有器物展,例如金色王朝——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2007年1月25日-2月25日),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2013年9月27日-2014年1月5日),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2016年11月13日-2017年2月22日),窑火神工——鲁山段店窑陶瓷精品展(2018年2月6日-4月20日),等等。

有中原文化展,例如英雄时代——大三国志展(2010年4月1日-5月15日),圣地西藏自治区(2011年7月6日-9月6日),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2012年4月17日-5月27日),哈里森·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2013年7月9日-8月11日),等等。

有外国文物展,例如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2014年1月16日-3月16日),海外英——陈嘉庚先生珍藏外国文物精品展(2015年1月10日-3月10日),欧洲玻璃艺术史珍品展(2015年3月26日-6月14日),等等。

有节庆展览,例如2017河南博物院建院90周年展,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2020年春节期间),扭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2021年春节期间),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2022年1月25日-3月15日),十二生肖拜大年——癸卯新春生肖文化展(2023年1月17日-3月17日),等等。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

2013年9月27日-2014年1月5日,河南博物院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起举办“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该展的主办单位包括河南博物院、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山东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天津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新馆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市博物馆洛阳博物馆虢国博物馆,协办单位包括北大资源郑州市市创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和河南田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展出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主展馆东临展厅。

序厅对“鼎”这一农耕文明的代表性器物做了介绍。展出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华夏定鼎”,介绍中原地区国家诞生、铜鼎成为国之重器的历史,展品有云纹鼎、兽面纹鼎、妇好夔足方鼎等。第二部分名为“钟鸣鼎食”,介绍了夏商周时期鼎与国家政权的联系、用鼎制度,展品有成周鼎、大克鼎、小克鼎等。第三部分名为“问鼎中原”,介绍了东周以来贵族阶层对鼎制的逐级越、用鼎制度的崩溃、诸侯国相继铸鼎带来的多样性鼎文化,展品有九鼎八簋、秦公鼎、楚王酓胐鼎等。第四部分名为“革故鼎新”,介绍了秦统一之后逐渐转变为文化符号的鼎,展品有计量铜鼎、博邑家铜鼎、广平五升铜鼎等。最后是尾厅,总结了鼎这一器物数千年来的演变、作为文化与精神传承的象征、新的时代意义。

2014年3月28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在北京结束初评,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顺利入围前20强。同年5月18日,终评揭晓,河南博物院“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展”荣获第十一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

2020年12月26日-2021年2月28日,河南博物院联合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了“鲁迅的艺术世界——北京鲁迅博物馆馆藏文物展”。展出地点为河南博物院东临展厅。

展览包括“美术家鲁迅”“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鲁迅收藏的金石拓片”“书法家鲁迅”四部分,所有展品均为鲁迅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原件。“美术家鲁迅”部分的展品有鲁迅为《心的探险》《国学季刊》《萌芽月刊》等出版物设计的封面、鲁迅收藏的民间剪纸、画家为鲁迅画的画像,等等。“鲁迅倡导的新兴版画运动”部分展出了许多版画,有陈铁耕创作的《农民》(1932年)、田川宪创作的《杭州西湖》(1930年代)、曹白创作的《鲁迅与祥林嫂》(1935年),等等。“鲁迅收藏的金石拓片”部分的展品有三体石经尚书(残石)、射阳石门、南阳郡汉画像《伏羲》,等等。“书法家鲁迅”部分的展品有鲁迅的一些书信原件、书法作品。

重要馆藏

综述

河南博物院馆内藏品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河南各地的考古发掘,其中以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等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多件,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截至2021年,河南博物院拥有馆内藏品145135件/套,馆藏珍贵文物53337件/套。

河南博物院内的青铜器藏品多为出土的汉代及以前文物,代表性的青铜器藏品有: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商代晚期“司母辛”四足觥,1936年河南辉县出土的春秋蟠螭纹,1975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战国墓出土的战国错金方鉴、错银方罍,东汉时期的连弧四叶纹镜,等等。

河南博物院的陶器藏品丰富,新石器时代至宋代的藏品都有。代表性的陶器藏品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器,例如1956年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钵;汉代的灰陶器,例如1953年河南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灰陶井,河南洛阳金谷园汉墓出土的“小豆万石”灰陶仓等;唐代、宋代的三彩陶器,例如1931年河南洛阳出土的唐代三彩文官俑,1974年河南洛阳新安十里村唐墓出土的唐代三彩鸳鸯尊,1976年河南济源县勋掌村镇安寺前出土的宋代三彩童子傀儡戏枕,等等。

河南博物院的玉器藏品中,汉代以前的藏品较丰富。代表性的玉器藏品有: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出土的西周青玉盘龙形佩,1988年河南光山黄季佗父墓出土的春秋青玉龙首璜,1991年三门峡虢国M2001号墓出土的西周晚期七璜联珠组玉佩,等等。

河南博物院的瓷器藏品中,有隋唐之前的瓷器制品,如1954年河南省人民公园出土的商代青釉瓷尊,1976年河南襄城霍村出土的西周原始青瓷罍,1971年河南省安阳县范粹墓出土的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瓷瓶,等等。其中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瓷瓶被列为中国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之一。更加丰富的是隋唐和宋代的瓷器藏品,如1959年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隋朝白釉瓷熏炉新野县出土的唐代花釉瓷蒜头壶,1960年河南洛阳机瓦厂出土的北宋定窑镂雕八角兽首盘,1976年河南方城拐河菜园窖藏出土的宋代临汝窑豆青釉盘,1978年河南长葛石固窖藏出土的宋代钧窑月白釉花瓣碗,等等。

河南博物院还收藏有众多石刻藏品,如河南南乐宋耿洛村汉墓出土的汉代镂雕盘龙纹石砚,1978年河南省许昌市出土的东汉石辟邪,1971年河南方城金汤寨北宋范氏墓出土的宋代石孔雀,等等。

2007年12月6日,正值河南博物院建院80周年纪念,专家们反复商酌,推出了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分别是贾湖骨笛、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玉柄铁剑春秋莲鹤方壶春秋云纹铜禁、四神云气图壁画、武则天金简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中的贾湖骨笛于1987年在贾湖遗址M282号墓出土,为新石器时代文物,长23.6厘米,七孔,器形完整,且因石化而晶莹亮洁,可以演奏出近似七声音节的乐曲。

1984年-2001年,共有30多支截取丹顶鹤(丹顶鹤)尺骨(翅骨)制成的骨笛相继在河南省舞阳贾湖遗址出土,贾湖遗址为距今7800年-9000年的、华夏族先民聚居的史前聚落遗址。贾湖骨笛是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实物,被称为“中华第一笛”。

贾湖骨笛不仅能够演奏传统的五声或七声调式的乐曲,而且能够演奏富含变化音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乐曲。它的出土,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部中国音乐史,为研究中国音乐与中国乐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于1974年在河南郑州张寨南街出土,为商代早期文物,通高87厘米,口长宽61厘米,耳高17厘米,足高25.5厘米,重约64.25千克

该鼎为多范分铸而成,鼎口为长方形,上面有一对二次铸成的拱形立耳,深腹,腹壁微微内敛,平底,下有四个上粗下细的空柱形足,器身四面和四隅各铸单线兽面纹一组。每面两侧与下部饰乳钉纹,足上部各饰兽面纹。

杜岭方鼎是中国发现时代最早的大型铜方鼎,是研究商代前期青铜冶铸的宝贵资料。

妇好鸮尊

妇好尊于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小屯宫殿宗庙遗址西南侧妇好墓出土,为商代晚期文物,通高46.3厘米,口长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4厘米,重16千克。

妇好鸮尊为盛酒器,形体呈猫头鹰状,昂首、圆目、宽喙、小耳、高冠,双翅并拢,双足与垂尾组成三点支撑,后颈有口,上有盖,内壁铸有“妇好”二字铭文,背面有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弓形銴。此外,整件器物身上装点了各种纹饰,有蝉纹、双头夔纹、纹、盘蛇纹等。

妇好鸮尊蕴含着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是罕见的艺术品。它的出土,是商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体现,是“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物质载体,证明中原地区青铜时代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玉柄铁剑

玉柄铁剑于1990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1号墓(虢季墓)出土,为西周晚期文物,通长34.2厘米,柄长12.2厘米,剑身长22厘米,叶宽3.8厘米,玉剑茎最大直径1.8厘米。

玉柄铁剑的剑身为铁质,与铜芯相接,铜芯部嵌入玉茎内。剑首及茎身结合部镶嵌有绿松石片。该剑出土时已经折为两段,剑身外包着一层丝织品,并被装在用皮革制作的剑鞘内。

玉柄铁剑的出土将中国冶铁史向前推进了200年。它的存在标志着在西周晚期,作为社会生产力新代表的铁器已经萌芽,宣告了封建社会的来临。因此,玉柄铁剑又有“玉柄铁剑”之称。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于1923年在河南省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通高117厘米,口长30.5厘米,口宽24.9厘米。

莲鹤方壶上有冠盖,器身长颈、垂腹、圈足。壶冠呈双层盛开的莲瓣形,中间平盖上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壶颈两侧用附壁回首的龙形怪兽为耳。器身装饰有蟠螭纹,腹部四角各攀附着一立体小兽,圈足下有两个侧首吐舌的卷尾兽承托重器。

莲鹤方壶的花纹和造型展示了当时的社会情形,同时还象征争求解放、迎接曙光的时代精神。这是青铜时代承上启下的绝代珍品,也是河南博物院前身河南省博物馆最早的藏品之一。

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莲鹤方壶名列其中。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于1978年在河南省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为春秋时期文物,纵长131厘米,横长67.6厘米,高28.8厘米,身宽46厘米,重94.2千克

“禁”指的是放置酒器的案。云纹铜禁的器身以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多层镂空云纹,十二只龙形异兽攀缘于禁的四周,另有十二只蹲于禁下为足。

云纹铜禁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这种蜡法工艺最早的文献记载是在唐代初年。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多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于印度。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100年。此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为楚康王时期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的随葬品之一。

云纹铜禁出土后,由中国青铜古器修复界三大圣手之一、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修复。

2002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云纹铜禁名列其中。

四神云气图壁画

四神云气图壁画于1987年在河南省商丘永城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为西汉早期文物,长5.14米,宽3.27米。

柿园汉墓的主人是西汉梁国第二代王——刘买刘买,他是梁国开国藩王、刘恒的次子刘武刘武的儿子。四神云气图壁画被誉为“敦煌之前的敦煌”,上面的内容有龙、白虎朱雀、怪兽、野生灵芝云气纹等。

四神云气图壁画尺寸宏大、文化内涵丰富、绘画艺术高超,为汉代壁画中所罕见。它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格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墓室壁画,更是一部承载西汉初年中国神仙思想的史诗。

武则天金简

武则天金简于1982年在河南省登封嵩山峻极峰北侧石缝中出土,为唐代文物,长36.2厘米,宽8厘米,厚约0.1厘米,重223.5克。

武则天金简呈长方形,正面镌刻了3行63字铭文,字体为双钩楷书。铭文记述了武则天在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前来嵩山祈福,遣宫廷太监胡超向诸神投简以求除罪消灾。

武则天金简铭刻的不只是武则天的内心世界,更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金简, 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武则天所遗留的唯一一件与她本人有关的可移动文物。它的出土对于研究唐代历史、武则天的政治思想、武则天时期的书法、古代投简制度、古代封禅制度等都有重要价值。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于1987年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出土,为北宋时期文物,高19.5厘米,口径5.6厘米,底径8.2厘米。

这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口小底大,器身轮廓呈流畅的"S" 形曲线。釉面光亮,釉层下配以如隐如现的莲花图案,为汝窑传世品中所未见。

汝窑是北宋五大名窑之首。汝官瓷为御用瓷,在历史上烧造时间极短,只在北宋晚期烧了近20年,之后汝窑消失,技术失传。公认的传世汝官瓷仅有67件半,其中天蓝釉器物有四件。而在清凉寺汝官窑的考古发掘中,仅获得一件天蓝釉作品,即为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学术研究

学术活动

河南博物院常围绕馆内陈列展览的主题、内容举办学术活动,活动形式有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学术成果评选、学术委员会会议等。

2020年8月29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在河南博物院举办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从考古发现看黄河中游地区文明起源与形成》,内容为黄河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2021年6月7日上午,河南省博物院“北京大学大美器物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训班开设的课程有《中国古代玉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金银器》《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国古代书画鉴赏》《西域器物之美》《殷周金文掠影》《丝绸之路——古罗马玻璃器》等,由15位专家现场授课,为河南博物院业务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2022年9月15日,2021年度河南省博物馆学优秀成果评选会在河南博物院召开。此次评选活动得到学会成员单位支持和参与,累计收到18家单位43项申报材料。经过紧张有序的评选,共评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

2023年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在河南博物院举办了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殷墟近些年考古发掘新收获》,内容为十余年来殷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工作的主要成果。

学术论文

1995年-2022年,河南博物院的相关学术论文共计有24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史、中国政治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有249篇、专利文献1850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党的生活(河南)、台声、决策探索等。河南博物院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朱慧敏、牛爱红、刘亚奇等。

科研项目

每年,河南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会资助一系列课题(项目),课题成果以研究报告、专著等形式呈现。

以2022年为例,河南博物院学术委员会资助了13个课题,分别为《策展人制度在全供事业类博物馆运行研究》《河南宋金元时期瓷器窖藏研究》《院藏明清时期仿古书画研究》《中原地区史前动物雕塑研究》《汉水中游地区仰韶时期文化交流研究》《AR技术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的应用挑战和创新趋势》《院藏已修复青铜文物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新郑出土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腐蚀产物研究》,《河南博物院志愿者章程与文明创建的关联性研究》《河南音乐文物展策展研究》《河南博物院藏文物类照片档案数字化研究》《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钱币的科技分析》《线上博物馆中虚拟展厅研究》,研究成果都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

《中原文物》

《中原文物》为河南博物院主办刊物,创刊于1977年。此刊原名《河南省文博通讯》,1981年更名为《中原文物》,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2000年,《中原文物》由季刊改为双月刊。郭沫若和赵朴初先生分别为本刊题写了刊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中原文物》现已成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

《中原文物》主要开设的栏目有:考古发现、考古研究、文物研究、专题研究、科技考古、博物馆学研究、学术动态、学术争鸣等。

文物保护

设立文物保护基地

纸质文物保护基地

河南省文物局纸质文物保护与培训重点科研基地,是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科学研究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专门机构。基地设在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于2014年9月正式成立。

基地主要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并在全省推广研究成果。此外还承担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专业培训工作,帮扶省内外文博单位重要项目的修复方案设计及编制工作,对民办博物馆等民间机构及个人收藏者提供技术咨询工作,并承接书画、碑帖拓片及其它纸质文物的修复业务。

金属文物保护基地

河南省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研究基地简称金属基地,建于2010年,隶属于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主任兼任了基地的主任,另设专职副主任1人。

金属文物保护基地设有金相显微镜实验室、无机文物保护修复室,主要负责河南博物院金属文物、无机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研究金属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技术、新材料,融合科学理念、传统技艺和审美需求,最大程度确保修复和保护过程的合理性。

预防性保护

文物预防性保护,指的是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等手段,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藏品的危害,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和档案的目的 。

河南博物院重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投入重点资金以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水平,实施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 库房和展厅中央空调系统的升级改造 、恒湿库房 、微环境控制展柜、 柜架囊匣配置等项目 。

帮扶与交流

河南博物院常与其他博物院合作,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帮扶与交流,并开设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

2020年9月7日, 由河南省文物局主办、河南博物院承办的河南省第五届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河南博物院文保楼培训教室开班。此次培训班持续到九月底,邀请了中国国内纸质文物保护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讲授理论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侧重修复技能的训练,以提高河南省纸质文物保护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技能为目标。

在2018-2020年期间,河南博物院与其他博物馆的帮扶交流工作有:2018年11月13-16日,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赴固始县、信阳两地博物馆调查纸质文物;2018年11月26日,河南博物院与三门峡市博物馆的保护修复合作正式开展;2018年11月19日,河南博物院文物保护技术中心主任刘康一行应邀赴温州博物馆,就温州博物馆一批馆藏陶瓷出现的病害进行分析;2019年4月26日,河南博物院承接开封市博物馆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圆满完工;2020年4月23日,河南博物院与中国航海博物馆在河南博物院文保楼顺利完成文物保护修复合作项目藏品点交工作。

传统修复

河南博物院设有传统技术研究室,下属文保中心,为负责各类文物修复的专业科室。

传统文物修复技艺传自北京,属清宫廷造办处的“歪嘴于”一支。 1952年,河南省博物馆成立文物修复室 ,师从“歪嘴于”传人王德山的王长青先生来到河南省博物馆,专司各类文物的修复及复仿制工作。1979年,王长青之子王琛工作后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这门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 2011年,文物修复室归属文保中心,成为如今的传统技术研究室。

传统技术研究室的工作包括修复青铜器、金银器、铁器、锡器、 陶器、釉陶、三彩、骨器、玉石器、画像砖、玻璃器等,研究各类文物的复仿制及金银错与不同材质的镶嵌技术,编制文物修复保护方案。目前已修复的各类馆藏及外单位文物有近5000余件,其中包括春秋云纹铜禁春秋)、“妇好”鸮尊(商)、“妇好”夔足方鼎(商)、“王子午”鼎(春秋)、龙耳方壶(春秋)、春秋莲鹤方壶(春秋)、 嵌宝石金蝴蝶(明)、 嵌绿松石云纹方豆(战国)、 镶红铜龙纹扁壶(战国)、三彩童稚木偶戏图枕(宋)等。 此外,研究室先后为台湾自然博物、国家钱币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中国科学技术馆等单位复仿制各类文物300余件。

文化活动

华夏古乐团

2000年, 河南博物院成立了华夏古乐团,以对中原音乐文物进行复原研究,同时对古代乐谱、服饰以及演出场景进行舞台化复原和重构。

华夏古乐团推出过不同主题的音乐会,如《弦歌八千载---华夏古乐专题音乐会》《华夏正声—音乐考古复原专题音乐会》《淇水恋歌》《郑风·意象》等,深受好评。另外,乐团还曾赴美国、泰国土耳其意大利韩国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同时在古乐复原与创新方面也进行了多方实践,尤其是在使用传统乐器演绎现代乐曲方面。

2021年,河南博物院申报的“华夏古乐——音乐文物复原展演”的数字化应用与传播项目入选2021年度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储备库拟入库名单。该项目提出通过运用全息影像,AR、VR等数字化技术,增强观众的综合观赏体验,全面提升展演项目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化拍摄制作、5G、互联网传播等技术,对现有的研究及复原展演成果进行数字化传播,搭建起古代音乐文化互联网传播优势平台“云端古乐厅”。

豫博文创

2019年2月,河南博物院成立文创产品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创办公室,豫博文创正式进入大众视野。豫博文创自诞生以来开展过众多线上传播和线下活动。

博物雅堂

2019年,为促进文化文创爱好者之间的相互交流,豫博文创凝聚社会组织力量,开设了“博物雅堂”这一栏目,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文化沙龙和体验活动,来激发传统文化活力。

截至2023年6月3日,博物雅堂已经举办了五十一期。第五十一期博物雅堂内容为河南博物院文创办特别策划的“薪火·独秀”南阳市玉雕非遗艺术文创展,于6月3日在河南博物院一楼艺术厅举办开幕仪式。此次玉雕展主要展出的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项目“镇平玉雕”代表性传承人其得意门生近年来所创作的优秀玉雕作品,致敬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中国玉文化。

考古盲盒

为普及考古发掘知识,致敬考古工作者,豫博文创推出了“失传的宝物”考古盲盒。考古盲盒产品的关键元素由博物馆专家把关,确保对文物的真实微缩还原。盲盒上线即脱销,4个月内达到17万销量,营业额超过1500万元。

2020年12月起,盲盒日志上线,在微信、微博、淘宝等平台同步更新,主要报道考古盲盒的宝物更新、活动预告、活动总结、渠道宣发等内容。

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卫视春晚舞蹈节目《唐宫夜宴》走红。豫博文创便以其中的“仕女”为原型,打造出仕女乐队盲盒。该产品设计中包含的文物元素由华夏古乐团和文物专家共同把关,Q版的创意元素则由外部公司提供灵感,深受欢迎。

文创市集

2020年9月,豫博文创携手30余家优秀的文创企业,以帐篷市集的形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一场文创展,名为“川上曰”文创市集。消费者可以在市集中体验木刻版画、石刻拓印、泥玩具、面塑、叶贴画、皮影、宋式风筝、汴绣、印染画等传统工艺。

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

2000年,河南博物院成立“中原历史文化宣讲团”,在部队、机关、学校等场所开展公益性历史文化主题宣讲活动百余场,受教育人数达30多万人次。宣讲团宣讲的内容丰富,既包括古代文明,也包括近代的英雄事迹。宣讲的形式多样,有讲座、小品、情景剧、朗诵、舞蹈、互动游戏等。

河南博物院称,成立宣讲团的目的在于通过生动活泼的节目形式,来传播河南地区的文化,履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中原国学讲坛

2006年,响应中国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以阎崇年于丹易中天为代表的文化名家掀起的中国国学学习热潮,由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博物院主办,嵩阳文化策划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原国学讲坛成立,以宣讲民族文化、国学经典为主。

2006年5月26日,百家讲坛主讲人姚淦铭应邀在河南博物院作了一场名为《老子的智慧与成功人生》的演讲,自此之后中原国学讲坛正式开启。在2006年至2016年这10年间,共有360位名家举办了520场文化讲座,这些名家包括姚淦铭、二月河王立群文怀沙纪连海、阎崇年、钱逊、于丹、方尔加余秋雨成中英等。郑州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等省会院校设立了中原国学讲坛分会场。

暑期少儿活动节

河南博物院暑期少儿活动节始创于2010年,截至2022年已举办11届。这项活动以“中原文化我传承”为总主题,每年聚焦一个分主题。已经举办的11届活动先后围绕“文物之美”“丝路中原”“古都重宝”“华夏古乐”“老家河南”“黄河文化”等主题,策划开展了系列公益活动。

2022年7月“第十一届暑期少儿活动节”的主题是“中原文化我传承之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篇”,活动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争做红领巾讲解员——展厅里的报告会”,由考古学博物馆学、教育专家、讲解专家带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沉浸式展厅讲解,引导学员学习5000年的中华文明。第二部分为“豫博小工匠·文物修复保护”特色研学课程,引领青少年参与者走进博物馆幕后,通过文物修复专家授课、观摩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修复室工作场景、参与模拟文物修复实践课等形式,了解文物修复。第三部分为“国宝守护人”特训营,有中文班和英文班,5天为一期,由河南博物院首席讲解员授课,课程主题包括考古发掘、文物修复、探究与写作、讲解实践、国宝演绎等,结业时会颁发“国宝守护人”证书。第四部分为“国宝守护人”艺术创作营,共有5大创作主题,创作后举办艺术展。第五部分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博物馆主题研学活动,联合大河教育、象蕴文化等专业研学机构,结合郑州市地区各类博物馆一起开展。

历史教室

河南博物院中的历史教室于2009年成立,在中国的博物馆中是首创,是河南省博物院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公益活动的重要窗口。

历史教室也可称为文物保护观摩实验室,是一个综合性观众参与空间,主要起到三大作用:一是通过文物保护专业人员对文物的讲解和操作,让观众对文物保护工作有比较直观的认识;二是通过文物专家现场讲授文物保护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满足社会公众对文物保护知识的需求;三是让观众亲自动手制造与组合文物古迹模型,感受历史。

历史教室活动分为两大类:常设互动活动和主题教育活动。常设互动活动有四种:一是文物保护观摩,根据观摩对象可分为青铜类、陶器类、纸质类和石器类;二是博物馆教程系列活动,包括馆本教程(镇院之宝系列)、自制书签(甲骨文、兵器)、古建拼接(斗拱、垂花门、牌楼)、彩绘系列(盘子、藻井、四神壁画、补子)和塑形系列(泥条盘筑、瓦当、文物胶画、拼图);三是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分为脸谱知多少和传统玩具(孔明锁、华容道、七巧板竹蜻蜓);四是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包括写春联、印年画、做灯笼、制香囊、做月饼等具有华族传统节日特色的活动。主题教育活动分为纸文化、3D打印、青铜国宝、彩陶系列四种。

董宇辉直播参观博物馆

2024年4月28日,“与辉同行”河南行专场直播,董宇辉与导演王潮歌、考古学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袁广阔走进河南博物馆。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的讲解下,董宇辉观看了国宝级文物。董宇辉表示,在博物馆的观赏体验很好,感觉一路走来看清了小时候历史书上学到的国家、历史朝代的名字,甚至是那些故事典故。

所获荣誉

1999年2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

1999年7月,河南博物院被共青团中央、中国青联命名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

1999年10月,河南博物院被河南省科委、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教委、河南省科协命名为“河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1999年11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1999年12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1999年12月,河南博物院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省青联、省教委等命名为“河南青年科技创新行动教育基地”。

1999年12月,河南博物院被国家科技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2001年6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2002年9月,河南博物院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国防教育基地”。

2002年12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2003年5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命名为“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4年5月,河南博物院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领导小组命名为“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实践基地”。

2006年3月上旬,河南博物院被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评为“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

2007年 6月,河南博物院被河南省直机关评为“2005—2006年度五好党委”。

2008年2月18日,河南博物院驻安阳小营村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先进工作队”。

2008年2月29日,河南博物院社会教育部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荣誉称号”。

2008年3月12日,河南博物院被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为“2007年度全省社科系统先进单位”。

2008年5月18日,河南博物院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09年,河南博物院入选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2010年1月,河南博物院被河南省直属机关工委评为“安康杯”优胜单位、优胜基层单位。

2015年12月17日,2015年度河南外宣“六个一”工程优秀作品获奖名单揭晓。河南博物院获“优秀对外宣传采访基地”,自主拍摄制作的3分钟版宣传片获“优秀对外宣传片”。

2015年12月,《中原文物》被评为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5年12月,河南省博物馆学会荣获2015年度全国社科联先进学会。

2016年12月5日-12月7日,河南博物院在“2016第二届广州国际文物博物馆版权交易博览会”上荣获“最佳人气奖”和“最佳文博传承奖”。

2018年3月11日,河南博物院在2017年度“河之南”文化娱乐盛典上获得“年度特殊贡献奖”,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获“年度最具影响力机构奖”。

2022年3月11日,河南博物院荣获“河南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基地”称号。

2022年4月,河南博物院入选中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

2022年9月3日,河南博物院荣获2021十大年度国家IP文博赛道金奖。

2022年9月,河南博物院获得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最佳组织奖”。

2022年11月,河南博物院入围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一批典型案例。

2024年6月23日,“2024微博文化之夜”年度荣誉揭晓,河南博物院获得“微博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荣誉。

重要事件

1998年8月11日,河南博物院国际网信息中文站点建成开通。这是中国大陆文博界第一个独立建站点的文博单位,同时也是当时唯一被正式列入国际博协世界博物馆网站的中国大陆博物馆站点。同年8月25日,博物院网站英文主页投入使用。

1998年9月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团一行30多人前来参观河南博物院。这是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地区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到内地参观、考察。

1999年3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胡锦涛视察河南博物院。

1999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视察河南博物院。

2001年7月,河南博物院首次派出业务人员参加国际博物馆协会大会,会议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

2008年6月11日,河南博物院春秋莲鹤方壶等7件文物被送至北京,迎接奥运会

2009年4月2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来到河南博物院参观考察。

2010年1月29日,河南博物院携26件文物成功登陆由欧亚基金会支持、荷兰国家人类学博物馆承办的“名品收藏在线”网站。

2018年8月30-9月9日,河南博物院院长、国际动物考古协会理事马萧林土耳其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动物考古协会大会。

2022年12月28日,河南博物院举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报告会。

参考资料

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2023-06-05

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2-10-14

河南博物院简介.河南博物院.2023-06-02

典藏精品.河南博物院.2022-10-15

建院历史.河南博物院.2025-04-17

河南博物院建院历史.河南博物院.2023-05-29

陈列展览.河南博物院.2023-06-05

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5-04-24

北齐白釉绿彩长颈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国考古.2023-06-22

河南博物院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中国官方公布首批83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中国新闻网.2022-10-25

河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打捞”河南博物院尘封历史.河南省人民政府.2022-10-19

主展馆试开放,请收好这份热乎乎的参观攻略.河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02

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河南博物院.2022-10-14

出彩中原——河南红色文化陈列.河南博物院.2023-06-03

丹淅吉金——中原楚国青铜艺术.河南博物院.2023-06-03

九大镇院之宝集结完毕!河南博物院明天全面开放.河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03

明清河南.河南博物院.2023-06-03

中原古代石刻艺术.河南博物院.2023-06-03

巧工遗珍——院藏明清珍宝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3

展览回顾.河南博物院.2023-06-03

俄罗斯当代经典油画作品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3

中国画艺术大师马翰章先生画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3

河南代表书家周俊杰李刚田书法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3

坦桑尼亚绘画艺术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金色王朝--故宫御用金银器特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鼎盛中华——中国鼎文化.河南博物院.2023-06-04

谁调清管度新声——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窑火神工——鲁山段店窑陶瓷精品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英雄时代——大三国志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圣地西藏.河南博物院.2023-06-04

匈奴与中原——文明的碰撞与交融.河南博物院.2023-06-04

福尔曼镜头下的中国——中原大灾难纪实影像.河南博物院.2023-06-04

中部非洲传统兵器艺术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海外撷英——陈嘉庚先生珍藏外国文物精品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欧洲玻璃艺术史珍品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2017河南博物院建院90周年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牛转乾坤——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虎虎生福——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十二生肖拜大年——癸卯新春生肖文化展.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2014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鲁迅的艺术世界.河南博物院.2023-06-22

河南文物之窗丨河南博物院-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文物局.2022-10-15

青铜器.河南博物院.2023-06-22

“司母辛”四足觥.河南博物院.2023-06-22

蟠螭纹镈.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错金方鉴、错银方罍(附勺).河南博物院.2023-06-22

连弧四叶纹镜.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陶器.河南博物院.2023-06-22

彩陶钵.河南博物院.2023-06-22

灰陶井.河南博物院.2023-06-22

“小豆万石”灰陶仓.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三彩文官俑.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三彩鸳鸯尊.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三彩童子傀儡戏枕.河南博物院.2023-06-22

玉器.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青玉盘龙形佩.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青玉龙首璜.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七璜联珠组玉佩.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青釉瓷尊.河南博物院.2023-06-22

原始青瓷罍.河南博物院.2023-06-22

白釉绿彩长颈瓷瓶.河南博物院.2023-06-22

白釉瓷熏炉.河南博物院.2023-06-22

花釉瓷蒜头壶.河南博物院.2023-06-22

定窑镂雕八角兽首盘.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临汝窑豆青釉盘.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钧窑月白釉花瓣碗.河南博物院.2023-06-22

镂雕盘龙纹石砚.河南博物院.2023-06-22

石辟邪.河南博物院.2023-06-22

石孔雀.河南博物院.2023-06-22

贾湖骨笛.河南博物院.2022-10-14

杜岭方鼎.河南博物院.2022-10-14

妇好鸮尊.河南博物院.2022-10-14

玉柄铁剑.河南博物院.2022-10-14

莲鹤方壶.河南博物院.2022-10-14

云纹铜禁.河南博物院.2022-10-14

四神云气图壁画.河南博物院.2022-10-14

武则天金简.河南博物院.2022-10-15

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河南博物院.2022-10-14

学术活动.河南博物院.2023-06-04

中原国学讲坛2020年度第一场讲座开讲.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北大大美器物培训班”开班.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召开2021年度河南省博物馆学优秀成果评选会议.河南博物院.2023-06-04

何毓灵做客河南博物院讲述“殷墟考古发掘新收获”.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掌桥科研.2023-06-04

科研项目.河南博物院.2023-06-04

2022年河南博物院学术委员会资助课题(项目).河南博物院.2023-06-04

《中原文物》.河南博物院.2023-06-04

纸质文物保护基地.河南博物院.2023-06-04

金属文物保护基地.河南博物院.2023-06-04

预防性保护.河南博物院.2023-06-04

帮扶与交流.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省第五届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培训班在豫博开班.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赴固始、信阳两地博物馆调查纸质文物.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与三门峡市博物馆开展保护修复合作.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与温州博物馆开展保护修复合作.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承接开封博物馆书画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圆满完工.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与中国航海博物馆文保修复藏品顺利点交.河南博物院.2023-06-04

传统修复.河南博物院.2023-06-04

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简介.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微信公众号.2023-06-05

入选“国字号”工程项目储备库,河南博物院将打造“云端古乐厅”.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05

“品·点·悟——宋式点茶”博物雅堂第二十五期文化沙龙活动开始报名!.河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05

薪火·独秀|博物雅堂第51期活动开始报名.河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05

宣讲团简介.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中原国学讲坛”风雨十年路.河南博物院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2

河南博物院暑期少儿活动节启幕. 河南工人日报.2023-06-22

河南博物院“第十一届暑期少儿活动节”启幕.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微信公众号.2023-06-22

河南博物院首创中国国内博物馆“历史教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3-06-22

寓教于乐办活动、公益先导飨社会.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丰富多彩的博物馆教育活动——河南博物院历史教室.河南博物院.2023-06-22

“与辉同行”郑州Citywalk:河南每一个城市,都有文明一路走来的痕迹.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今日头条.2024-04-29

河南博物院2006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07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08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10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15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16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18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河南博物院2022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

“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发布 郑州博物馆等6家博物馆入选.河南省人民政府.2022-10-27

点赞!河南博物院文创产品又双叒获奖了!.大河网.2022-10-27

2024#微博文化之夜年度荣誉#重磅揭晓!.新浪微博.2024-06-24

河南博物院2009年大事记.河南博物院.2023-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