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市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是中国当代文化学者、作家、理论家、散文家、探险家,被日本《朝日新闻》评为“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文化思想家”,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与夏坚勇的《湮没的辉煌》一同被学术界誉为“双璧”。
1968年8月,余秋雨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毕业后,他被安排潜入外文书库独自编写《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之后,他的《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等一系列学术专著先后出版。1985年2月,余秋雨被多位学术前辈王元化、蒋孔阳等一同推举,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1991年7月,余秋雨获准辞去一切职务,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他根据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顾贞观读书界。后他又开始了小说的创作,分别出版了小说《冰河》《空岛》。2019年,余秋雨出版了他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
余秋雨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市十大高教精英”等荣誉称号,凭《山居笔记》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2015年11月,被选为世界余氏宗亲会名誉会长。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6年8月23日,余秋雨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浙江省慈溪市),出生时因为一直下着小雨,又值秋季,便取名为秋雨。四岁时,便进入乡村小学念书,接触到了《红楼梦》《春》《秋》等著作。
余秋雨11岁时,随全家借住到上海,并报考了上海的中学。就读期间正值困难时期,余秋雨为了能读到自己想读的书,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到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看完书再走回家。这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余秋雨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但入学后以下乡参加农业劳动为主。期间,余秋雨的父亲因“文革”被关押,余秋雨也成为了被“批斗”的对象。余秋雨对这样的生活感到迷茫,从家中带来的外国名著给予了他慰藉。1968年8月,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文学系。
创作生涯
创作开端
1971年,余秋雨被安排潜入外文书库独自编写《戏剧理论史稿》,对抗当时以“八个革命样板戏”为全国“生死命符”的文化专制主义。1975年8月,余秋雨在《学习与批判》上发表了旧文《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第一部分。在文革即将结束的那年,他被批判为“右倾翻案”,被迫躲藏,直至“文革”结束。1983年之后,余秋雨的《戏剧思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学术专著先后出版。其中,《戏剧理论史稿》先后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1987年,余秋雨论著《艺术创造工程》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包含作者对于艺术创造过程的思考。
创作转型
1991年7月,余秋雨获准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包括多种荣誉职务和挂名职务。辞职后,他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系统考察中国文化的全部重要遗址。他根据考察沿途所写的“文化大散文”《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快速风靡全球华文读书界。
1999年,散文集《霜冷长河》由时报出版社出版,书中收录了关于友情、名誉、谣言、嫉妒、善良、年龄等诸多经典之作。同年,余秋雨跟随香港特别行政区凤凰卫视节目摄制组,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进行历史考察。他根据此次旅程,写下了日记《千年一叹》和散文集《行者无疆》,并在《千年一叹》中剖析了伊斯兰教等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2004年3月,余秋雨参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的设计、研讨和审核。同年,余秋雨又出版“记忆文学”《借我一生》,主要着眼于余秋雨童年和“文革”时期的经历。同年,出版散文集《笛声何处》,该作品讲述昆曲的兴衰过程,同时对昆曲剧目的四大代表作《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进行解读。
余秋雨出版的多部历史文化散文,展现了他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深刻的思考、诗意的文辞,成为了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作家、文化学者。
下笔不休
2013年6月,余秋雨将之前著作的《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改写为《文化苦旅丛书:吾家小史》,该作品讲述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百年间的悲喜沉浮,以及余秋雨的心灵成长历程。2013年11月,余秋雨的散文《吾家小史》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2014年,余秋雨又开始小说的创作,相继出版了小说《冰河》《空岛》。随后余秋雨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阐发了他对中华文化和中医的理解。2015年3月,余秋雨应邀在中国台湾从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到高雄市进行“环岛巡回演讲”。2017年6月,余秋雨散文集《泥步修行》出版,余秋雨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泥步修行》的三个部分。
2019年,一向以长篇文化大散文见长的余秋雨一反常态,出版了他的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余秋雨对此表示,这是考虑到当代读者有限的阅读时间。9月,余秋雨将文集《中国文化课》在喜马拉雅FM上播出的音频课程整理成文,对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作出系统梳理。
2020年4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余秋雨的散文集《余秋雨文学十卷:中国文脉》,汇集了余秋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十部文学著作。
获职生涯
1985年2月,余秋雨被多位学术前辈王元化、蒋孔阳等一同推举,直接晋升为正教授,成为了当时全国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次年,因文化部在上海戏剧学院举行的三次民意测验中,余秋雨均名列第一,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高校校长。1992年2月开始,余秋雨又先后被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知名大学聘为荣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2010年,余秋雨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2012年10月12日,中国艺术研究院为余秋雨设立了“秋雨书院”,他担任书院院长,同时被聘为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2016年12月12日,余秋雨又被聘为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现任上海图书馆理事长。
人物作品
散文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学术著作
以上作品参考资料:
小说
创作特点
主要思想
主体意识
余秋雨在创作时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他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及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幽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切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构成了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
理性回归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强烈的理性色彩。多年的学术生涯赋予他一种理性分析能力,其作品往往体现出以深刻的理性意识把握中国群体文化人格,洞察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史,并借此思考如何重建健全文化人格、重建文明等人文基本命题。
余秋雨的理性批判通常是在对历史作出思考后而发出的感慨。他理性分析客观世界,解剖主观本体,展现出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挑战的严密逻辑和先锋精神。这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一个风云数百年的朝代,总是以一群强者英武的雄姿开头,而打下最后一个句点的,却常常是一些文质彬彬的凄怨灵魂!”,余秋雨从承德避暑山庄看到了一个王朝的盛衰,以理性的思考纠正偏见。
在对历史进行评价和判断时,余秋雨的理性批判也能够为当代生活提供一些参考。在《抱愧山西》一文中,余秋雨观照古今并理性认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山西不应该继续贫困,应该找出一条适合经济发展的道路,走向繁荣。
注重文明
中华文明之脉在不断发生改变,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与创新,中华文明之脉如何得以传承,这些都是余秋雨所关切的。余秋雨根据这些思考,在《中国文脉》中给出了建设路径: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学会尊重传统,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转化传统,发扬传统。
余秋雨对待文明,始终保持着平等、开放、真诚自省的态度,他对其他古文明的审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待的。他在《千年一叹》中通过金字塔指出,“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明在现代强权下的普遍遭遇,从另一方面理解了中国曾经的苦难。
忧患意识
强烈的忧患意识是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精神特质之一。他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有文化良知的中国人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忧患意识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和对现代都市文化的惋惜两个方面。在《道士塔》和《莫高窟》中,余秋雨通过敦煌艺术毁于道士手中、敦煌研究专家只能从外国博物馆买取敦煌相关文献等内容,抒发了对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研究的忧虑之情。
在《上海人》一文中,余秋雨分析了上海人以自我为中心、对现实和大是大非的冷漠态度。他旨在找到重塑上海文化之路,借此表明“失落了上海文明,是全民族的悲哀”的忧患,呼唤一种更自由更强健更热烈更宏伟的文化建构。
艺术特色
散文小说化
余秋雨常将小说手法融入散文创作。因此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其一,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段,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显主题。余秋雨则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其散文具有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其二,他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方式,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文体突破
传统观念散文的主题就是根据心情创作,题材要融进很浓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余秋雨散文的主题和题材并没有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而是在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深广。
他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又不同于以往的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余秋雨笔下出现了许多多元人格,这让他看到了古老文化的生命力,而更深层的动机在于揭示出传统社会所形成的民族文化整体的观念意识对于健全人格的“围困”。例如《天涯故事》中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治理海南省,消灭反叛势力的“女酋长”冼夫人;在《西湖梦》中他同情古代官场中急流勇退的隐士林逋,却厌恶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发了霉的“安贫乐道”的修养。
文体模式的突破创新
余秋雨突破了传统散文的文学体裁局限。中国古典散文注重小感触,小体会、小哲理之精致见长的旧审美规范,而余秋雨的散文篇幅宏大,使得许多过程长的、容量大的、情节复杂的重大题材得以呈现;另外,传统散文以抒情为主,而余秋雨另辟蹊径,以议论为核心,通过抒情的笔法来表达,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一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余秋雨的散文中增加了大量议论语言,《阳关雪》全文二十个自然段,真正起笔的三段都是议论,虽文意几经转折,但中心在说,古代文人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虽“无足观”,却能镌刻文化的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后连续几段也全是铺张的议论语言。再如《寂寞天柱山》,文本以天柱山的归宿感这一哲学命题的议论开头,结尾又以议论而结,再次提及了天柱山从古至今所产生的关于家的哲学命题。
善用修辞
余秋雨的思辨之美,在于跋涉、博学。他尤其注重大量排比、拟人和比喻的使用,无论是联系比较紧密的句子,还是有递进关系的句子都能有机地组合起来,产生富有归纳意义的层次感,提升了读者感受认知能力。
审美情感
余秋雨善于在普通行程中挖掘美感,他将笔触指向看似平常的事物和人物,但最后又能彰显出深厚的意蕴。他能够从大众化的场景中描刻出生动的内在心境。将外在的自然风景融人文化背景之中,以平和宁静的心态阐释出旅行者迈开脚步的原初意义,这正是对审美主观性的真情流露。
余秋雨认为“艺术要通过创造,把人类生态变成直觉审美形式”。他没有直接回答何为艺术审美,而是通过分层次解答。第一层,是自然意义的逆流而上;第二层,是人生意义的逆流而上;第三层,是历史意义的逆流而上。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柳宗元的追寻,一方面勾勒出了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达济天下的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则试图描刻出柳宗元更大的生命伟力,这种生命伟力突破了历史外在的表象定格,柳宗元作为有信仰的文化人,他的性情、习惯和艺术底蕴在时空内显示出强烈的审美情感。
主要成就
“文化散文”
余秋雨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何家槐,他的“文化大散文”正是从新时期的散文本体意识的要求出发,成功实践了当代理想散文的理论探索,是当代理想散文创作繁荣的典范实践。他的文化散文对中国文化历史的认取和解读方式,为大陆普通读者的历史文化教养提供了带有启蒙意义的补正,满足了海外华人期望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需求。
余秋雨为中国当代散文提供了一种广阔的视野,从文化历史的画卷中展示文化人格的深度,开拓了想象的新天地。同时,他的历史文化散文创作,打破了新生代散文作家面对新时期的一时”失语症“状态”,并为90年代的散文创作取得突出的成就注入了信心,提供了范例,为90年代散文赢得新的文学史地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探险成就
余秋雨在1999年9月至2002年2月2日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从深圳市出发,途经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印度、尼泊尔回到祖国后,最后汇集成了日记《千年一叹》。
余秋雨在书中分析了阿拉伯国家衰落的原因,这些国家有着单一的文化、单一民族和单一信仰,对异国文明缺乏最起码的包容力,并以此来警醒中华文明的传承者们,要保持忧患意识,不让伊拉克的悲剧在东方重演,引领中国民众面对现实,思考着中华文明该怎样传承下去。
书法成就
余秋雨不仅是文化学者、作家,还是一位古迹碑文书写者。碑文内容皆为他原创,由他亲自撰写。2017年5月25日至6月5日,《余秋雨翰墨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其中,余秋雨题撰的《法门寺碑》《炎帝之碑》《采石矶碑》等,如今皆已成为当地文化景观。
在《余秋雨翰墨展》中,有以今人视角,将文言文作为古迹题写的内容。同时也有将千年前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散文的范例。屈原的《离骚》、庄子的《逍遥游》和苏轼的《赤壁赋》这些传颂古今的经典文字,皆被他变换成了现代美文写法。
主要荣誉
作品获奖
个人获奖
社会活动
其他活动
2008年9月10日上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举行“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揭牌仪式。
社会任职
1986年,余秋雨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2008年10月22日,正式任命知名作家余秋雨为“全人教育奠基教授”,每年至少有5至6个月在香港浸会大学任教。
家庭成员
人物轶事
老夫少妻
余秋雨与马兰结婚来的十分突然。有一天,余秋雨突然对马兰说:“我觉得,你做我的老婆挺好的。”马兰立即回了一句:“我觉得呀,你做我的老公也不错。”很快他们就结了婚。
作为安徽省黄梅戏剧院院长,马兰不能如平常女人一样每天回家守在丈夫身边,但她每每回到家中,总是不辞辛劳地亲自下厨,补偿自己不能居家的日子。看到妻子忙前忙后,余秋雨十分心疼,每次出差,他从来不会把脏衣服带回来,都是在宾馆洗好,叠得整整齐齐带回来,回来后向马兰讨好:“看,老婆,我疼你吧,自己把衣服都洗好了。”
马兰对他们“老少配”的婚姻做了精辟总结:“我们的婚姻就如同红木家具,越老越有价。”
人物争议
诈捐风波
余秋雨为5·12汶川地震灾区学校捐建了三个学生图书馆,因为没有经过红十字会,悄悄出资50万元,引起“诈捐”风波。2009年6月8日发表声明,余秋雨捐款20万元不是修建希望小学,而是新建三所学校的图书馆。8月29日,由余秋雨捐赠3万册图书建立的都江堰市3所学校图书馆正式开馆。不过,仍有质疑者认为,余秋雨并没有拿出购书和设备的凭证。
《北京文学》杂志编辑在一篇博文中,对余秋雨宣称已捐款20万元提出质疑,其实际捐款不超过6万元。随后,易中天连发三篇博文质疑余秋雨的道德水准。余秋雨受到来自国内各方的口诛笔伐。
几天后,余秋雨首次回应“诈捐门”事件,表示,“就在地震发生后决定捐款20万元办一所希望小学,但灾区教育局的领导建议我,改捐三个图书馆。于是我就用20万元买书,再追加30万元购买图书馆的设备。”
虽然余秋雨作出了解释,但这些争议并未日渐消退,反而成为其被屡屡诟病的主要原因。
散文“硬伤”
1995年,一学界人士发表文章,指出余秋雨散文存在的“硬伤”(文史差错),之后引出了更多人对余秋雨散文“硬伤”的发现。
2003年,《咬文嚼字》资深编委金文明指出了余秋雨三本散文集中的130多处“硬伤”,引用170种古籍,编撰出《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辨》一书。在“硬伤”事件发生后,余秋雨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被“咬者”的回答》,解释他文中差错的“合理处”,被金文明一一驳回。
该书也并未引起余秋雨的重视,却在读者中得到了反响。随后,余秋雨因《霜冷长河》未上市便遭盗版,公开发表《余秋雨教授敬告全国读者书》,拒绝接受指正,将写批判文章的作者形容成妨碍他打击盗版的“绊脚石”,此事一时间成为文化界的关注重点。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著名诗人余光中曾言:“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小说家白先勇说:“余秋雨先生是唯一获得全球华文读者欢迎而历久不衰的大陆作家。”
学者孙绍振称余秋雨是“百年难遇的人才”。
曾任新加坡总理的李光耀说:“二十世纪后期,海外华人重新对中华文化产生感动,主要是由于余秋雨先生的书。”
陕西省作家王蓬对余秋雨的散文进行了贴切、中肯的评价:“他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把触角伸向历史深处,伸向了中华五千年汹涌澎湃,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文化长河,......故而余秋雨作品走红,风行海内外,绝非偶然,那些质疑乃至诋毁的文章多与文学,与学术无关。千百万读者岂可轻易收买!”
作家白先勇称赞道:“余秋雨先生再次唤醒了唐宋八大家建立的散文尊严。”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出现以后,散文作为文学形式正在揭开历史的新篇章。(文学评论家孙绍振 评)
余秋雨可能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同时也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文学理论家楼肇明 评)
余秋雨的散文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散文中融入了丰富知识;二是散文强烈的文化意识;三是真正冲破了散文文体的“狭小”格局和模式,而赋予了其大气磅礴的气象。(散文评论家王兆胜 评)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联合国中文组组长何勇 评)
他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当今文学的天空。(作家贾平凹 评)
负面评价
香港柳叶先生在《信报财经新闻》上发表文章说:“也怪余秋雨先生不争气,短短千字文,居然有多处破绽。”指出作品中有“硬伤”,本来对余秋雨有益,对社会有益,余秋雨非但“坚决拒绝”,反而时有攻讦之言,自然又引来各地一批学者、专家陆续发表文章,为余秋雨指正。
文化学者、批评家、小说家朱大可曾说:“在我看来,余秋雨旅行于一个他完全不能驾驭的领域,并陷入了阔大的迷津。”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曾道:“我对余秋雨心存一份敬意,因为他是第一个走进公众媒体视线的学者。但是,我对他更多的是不以为然,我们两个在骨子里是不一样的。”
作家韩寒曾评价余秋雨,道:余秋雨身上有太多中国中年男人的无趣,不坦诚,精明狡猾,缺乏想象力和没有幽默感。
学者高恒文评价,道:余秋雨所习惯显示的自然是“很大的问题,很深的道理”,可惜一种“片面深刻”的道理,一再以“誓策之语”出现,总是有一点故作惊人之论的嫌疑。
余秋雨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种都市里的“文化口红”,暂时麻醉读者的心灵,但不能深入剖析人生,缺乏正视社会丑陋的勇气。(批评家朱大可 评)
参考资料
文化名流-余秋雨.中国新闻网.2022-11-25
文化名流-余秋雨.中国新闻网.2022-11-25
余秋雨:宝鸡是中华文化重要起点之一.中国网.2022-11-25
2月19日 大师语录——余秋雨解剖文学(视频)(下).央视网.2022-11-25
作家夏坚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民网.2022-11-25
余秋雨简历.中国台湾网.2025-03-15
《晨间诗语》余秋雨.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2025-03-15
余秋雨:空岛.中国网.2022-11-25
余秋雨推出首部短篇散文集《雨夜短文》.人民网.2022-11-25
《晨间诗语》余秋雨.西北师范大学新闻中心.2025-03-15
中国文化课.南方网.2022-11-25
余秋雨的人生记忆.央视网.2022-11-25
专题资料:青歌赛评委余秋雨个人简介.新浪娱乐.2025-02-14
艺术创造工程.豆瓣读书.2025-02-16
余秋雨学术六卷:艺术创造学.豆瓣读书.2025-02-16
余秋雨:走在文化苦旅(图).央视网.2022-11-25
悦读|文化人余秋雨|余启红专栏.百家号.2025-02-16
往事困扰余秋雨 新作《借我一生》被指“撒谎”.中国新闻网.2022-11-25
余秋雨和他的《笛声何处》.中国青年报.2025-02-14
余秋雨散文《古典今译》:古典美文的现代“解码”.中国军网.2022-11-25
余秋雨:谣言让我成为“雾霭人物”.中国作家网.2025-03-15
《吾家小史》·选载之十二.中国作家网.2022-11-25
余秋雨.上海文艺网.2025-02-14
余秋雨《泥步修行》首发:在合适的年龄谈修行.中国新闻网.2025-02-16
余秋雨新书《中国文化课》,讲述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百家号.2025-02-16
余秋雨新书《中国文化课》,讲述中国文化的古往今来.中国作家网.2025-02-16
《中国文脉》.中国作家网.2022-11-25
笑看无界的世界,固守心中的自我——访人文艺术学院荣誉院长余秋雨教授.澳门科技大学.2022-11-25
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秋雨书院.中国文化报.2022-11-25
我校余秋雨教授获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戏剧学院.2022-11-25
余秋雨 作品.豆瓣.2022-11-25
天涯故事.豆瓣.2022-11-25
余秋雨 《冰河》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10.豆瓣.2022-11-25
空岛.豆瓣.2022-11-25
余秋雨跨界办书法展:只想和历史说说话.人民网.2022-11-25
《文化苦旅》的传播与影响.光明日报.2022-11-25
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一览.中国作家网.2022-11-25
凭借《行者无疆》一书余秋雨获台湾白金作家奖.中国新闻网.2022-11-25
第二届丰子恺中外散文奖获奖名单及授奖辞.海外网.2022-11-25
余秋雨翰墨展.中国美术展览网.2022-11-25
2017年度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奖授奖词 优秀作家贡献奖获得者 余秋雨.中国作家网.2022-11-25
“余秋雨大师工作室”今天揭牌 沈晓明副市长等出席仪式.上海戏剧学院.2025-02-14
余秋雨赴香港浸会大学任教 主讲中华文化.中国新闻网.2025-02-14
余秋雨:伺母日记.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11-25
《中华文摘》文章:在离开余秋雨的日子里.中国新闻网.2022-11-25
余秋雨回应3年前"诈捐门":捐款非要经过红十字?.中国新闻网.2022-11-25
余秋雨回应“诈捐门”事件:他们乱讲.环球网.2025-02-14
十年之后,余秋雨这样回应汶川地震“诈捐门”.凤凰网.2025-02-14
09十大道德事件 余秋雨诈捐 老太拾金不昧被告.齐鲁网.2022-11-25
十年之后,余秋雨这样回应汶川地震“诈捐门”…….凤凰网.2022-11-25
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才懂:一个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父母到了60岁,还在做两件事.百家号.2025-02-14
朱大可:一个批评家的防守与反击.中国作家网.2022-11-25
新中国文学记忆:壮阔中有灵动的游走.百家号.2025-02-14
余秋雨首部长篇小说近日将出版 讲述古代爱情.半岛新闻.2025-02-14
文坛论事不可饰非———再谈不只是余秋雨散文有误.新浪网.2025-02-14
西湖书市 大众学者易中天对余秋雨不以为然.浙江在线.2022-11-25
韩寒32岁生日晒旧照揭成长史 小野卖萌抢镜/图【2】.人民网.202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