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郑成功

郑成功

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南安人。因南明隆武帝赐姓朱,世人又称“国姓爷”。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明郑政权延平王

郑成功幼年成长于日本肥前国,七岁时被父亲郑芝龙接回家乡南安读书。崇祯十一年(1638年)补为南安县学生员;十五年(1642年)参加乡试,未中。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在南京国子监求学,并拜东林党人钱谦益为师。顺治二年(1645年),郑成功朝见朱聿键, 被赐国姓,改名“成功”。次年,隆武帝死,郑芝龙降清,郑成功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于南澳岛(今南澳县)募兵,誓师抗清。郑成功最初起兵抗清,以厦门鼓浪屿为驻地,主要活动于泉州、潮州市一带。顺治帝七年(1650年),攻取潮州失利后,郑成功夺回金门县厦门市二岛,以此为根据地,在东南沿海进行抗清活动。因大败清闽浙总督陈锦漳州市提督杨名高,顺治十年(1653年),郑成功获封漳国公。同年,清廷封郑成功为黄梧,意图对其招抚,中间双方亦战亦和,至顺治十一年(1654年)末,和谈彻底破灭。顺治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进行军政改革,设六官诸司,分水路各镇。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打破清定远大将军爱新觉罗·济度围剿,于来年末获封延平王顺治帝十五年(1658年),郑成功率师北伐,于羊山(今属绍兴市)遇大风雨,修整至十六年(1659)方重新北上,一路攻取瓜州(今扬州市瓜洲镇)、镇江市,兵围南京,但最终仍被清军击退。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着抗清形势急转直下,郑成功出兵东征,并于十二月收复台湾。次年五月,郑成功病逝台湾,享年三十八。

郑成功一生事迹主要为抗清复明、驱荷复台。其抗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初的政策,缓和了民族和阶级矛盾,对清代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带来了有利影响。而其驱荷复台,在中国层面上,实现了祖国的统一,也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和发展;在整个亚洲层面上,则遏止了西方殖民者的扩张。同时郑成功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对与其关系亲密的华侨群体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直接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可以说郑成功影响了当时亚洲历史发展的进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日,郑成功出生在日本肥前国平户港千里滨(今长崎县松蒲郡),当时他被父亲郑芝龙取了个日本名字“福松”。崇祯三年(1630年),郑芝龙因剿平海盗有功,被明廷升任都督,于是他将已经七岁的郑成功从日本接回到南安县家中启蒙读书,并为他正式取名“郑森”。郑成功读书不拘泥于章句,颇有天分,他还爱看《春秋》和《孙子兵法》,平日里不是学习制艺,就是练习武艺和骑射。郑芝龙和他四叔郑鸿逵都认为郑成功未来必成大器。

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补为南安县学生员,进入其中读书,他在县学岁试中成绩优异,成为南安县享受生活补贴的二十名生之一。崇祯十五年(1642年)八月,郑成功到省里参加乡试,但没有考中。次年,二十岁的郑成功娶广东按察司副使董飏先的女儿,且在当年生下儿子郑经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明都北京,随后明福王弘光帝在南京称帝改元,加封郑芝龙南安伯,调遣其麾下六千人守卫南京。郑成功便跟随统领兵马的郑鸿逵来到南京,在南京国子监求学。当时他仰慕东林党人钱谦益的名声,带着礼物去拜师,钱谦益收下了他,还为他取字“大木”。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郑成功到常熟市拜见钱谦益,在游览当地名胜后,写下《游剑门》《游桃源涧》几首五言诗,获得了钱谦益和诗人瞿式耜极高的赞誉。

誓师抗清

顺治帝二年(1645年)福王政权被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和明阁臣黄道周福建省拥立明唐王朱聿键登基,改元隆武,随后郑芝龙被加封平虏侯,郑鸿逵被加封为定虏侯。不久郑芝龙引郑成功朝见隆武帝。隆武帝对郑成功十分重视,赐他国姓,为他改名“成功”,并授其御营中军都督,仪同驸马。十月,郑芝龙派人去日本将郑成功生母田川氏(翁氏)接到了家乡安平。当时隆武帝及麾下的文臣属意搬离福建,在外领导各地的抗清活动,但手握重兵的郑芝龙只想镇守福建,保住家族财富,还多次阻扰隆武帝和外界的沟通,两方冲突不断。隆武帝为此忧愁不已,而这时郑成功却向隆武帝表示,即使父亲郑芝龙谋反,他也将以死守卫他的安危。

顺治帝三年(1646年)三月,朱聿键决意出江西省亲征,但再次受到郑芝龙的拦阻。郑成功随侍左右,献上据陷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功、通洋裕国等策。隆武帝赞其为“角”,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命其镇守仙霞关(今浙江省江山市保安乡南部)。不过此时郑芝龙已经和同乡的清招抚南方总都军务大学士洪承畴等人暗通款曲,并决定向清廷投诚。八月,仙霞关守将施天福等人收到郑芝龙密谕纷纷撤兵,唯有郑成功坚守不退。但因郑芝龙未输军饷,守兵缺粮后大批逃散,郑成功只得引兵退至延平(今南平市延平区)。不久朱聿键于南台祭江亲征,同样来到延平驻扎,清兵忽然杀到,毫无防备的延平很快告破。隆武帝退守长汀古城(今福建省长汀县),于城破后被杀,郑成功一路向南溃退,回到安平。

清兵大举进犯福建后,郑芝龙因为此前和洪承畴的书信未通,不敢迎接,只是拥兵退保安平。随后清征南大将军爱新觉罗·博洛进驻泉州市,以闽粤总督之职致书招抚郑芝龙。郑芝龙得书大喜,向清廷献上降表。郑成功力劝未果,接着郑芝龙又欲携郑成功亲往福州市面见博洛,但郑鸿逵偷偷将其放走。十一月郑芝龙面见博洛后,果然被强行带到北京。郑成功听闻消息,与明大学士路振飞等人会盟,设朱元璋神位祭拜,自称“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朱成功”,誓师抗清、恢复中原,

南下援广

顺治帝四年(1647年)正月,郑成功取郑氏商舶资金十万,率领九十多名跟随者乘船来到南澳岛募兵,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千人。次月,清兵突袭安平,郑成功生母田川松身死。当时其族兄(一说族叔)郑彩、郑联兄弟占据厦门市金门县,迎奉明鲁王朱以海。郑成功率军归来,只得驻扎在邻近的鼓浪屿,他仍用朱聿键年号,以洪政、陈辉等人为将,日夜操练。七月,郑成功与郑彩合兵攻海澄县(今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部,以及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东孚街道以外的区域),因清军来援,只得引兵退去。先锋洪政战死。八月,与郑鸿逵合攻泉州市,在城外桃花山下大败清提督赵国佐数百骑兵,追至城下。但不久清副将王进来援,郑成功引兵回岛,郑鸿逵则泊舟泉港区。这年郑成功起兵后,原明浙江巡抚卢若腾进士叶翼云举人陈鼎、海澄人甘辉、漳浦人蓝登、南安人施琅等纷纷前来投奔,他们后来都成为郑成功麾下的重要将领。

顺治五年(1648年)三月,郑成功攻同安(今厦门市同安区),守将廉郎、知县张效龄于店头山被打败,随后众多将官纷纷弃城逃遁。郑成功占据同安,任命叶翼云为知县,再度攻打泉州市。但五月,明辅明侯林察自广东省回报郑成功,称明桂王朱由榔已在广西肇庆登基并改元永历。郑成功遂尊奉永历帝,遣使陈贺,并回岛整备舟师,欲往铜山(今徐州市铜山区)援救广东。郑鸿逵则入潮州市。同安交由叶翼云、陈鼎、丘、林壮猷四人守备。不久清浙闽总督陈锦率师入援,同安沦陷后被屠,叶翼云四人尽皆被杀。十月,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威远侯。

顺治帝六年(1649年),郑成功于铜山募兵。逢湘潭市失守,明湖南省总督何腾蛟自缢大步桥下,永历帝遣使向郑成功告急。三月,郑成功以施琅、杨才、黄廷、柯宸枢等为将攻打漳浦(今漳州漳浦)。漳浦守将王起凤投降,随后郑成功又攻下云霄县(今漳州云霄),进抵诏安县,屯兵分水关(今福建省诏安县与饶平县交界处)。七月,郑成功授封广平公,率军自分水关入潮州市,黄岗黄海如、澄海区隋炀帝、海山朱尧、南阳郡唐玉先后迎降。接着郑成功又先后讨平溪头、狮头寨、和平寨等主路土豪,揭阳市邱瑞刘公显领导的义军和诏安农民军首领也来投顺。当时,广东省境内的抗清势力皆奉永历为明朝正统顺治帝七年(1650年),郑成功下潮阳区(今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等地),命洪旭镇守其地,六月大举进攻潮州。清总兵王邦俊坚守不降。潮人陈斌阻断广济桥,守将郝尚久退却,向漳州市王进求援。王进先攻罗山,黄廷等人败走;接着又进攻盘陀岭,因柯辰枢拒不出战,没能拿下。他便派出骑兵引诱柯辰枢出战,并另派伏兵自云霄而出进行夹击。柯宸枢中计战死,郑成功听闻消息,只得退守潮阳。

立足金厦

顺治七年(1650年)以来,清兵先克南雄市,致使永历帝出奔梧州市,后又大举进攻广东省,对梧州形成夹击之势。自此,广东已无发展空间。于是同年八月,郑成功攻潮州市失利后,其堂叔郑芝莞赶赴潮阳区,劝其取回厦门市作为根据地。郑成功当即做好部署,率领精锐自揭阳市乘船回师,于中秋节抵达厦门。郑成功令施琅在群岛设伏,又在虎坑岩设宴邀请郑联。当夜郑联赴宴回来后,行至半山塘,伏兵突起将郑联杀害。郑成功带兵突入厦门,佯装恸哭,一边悬赏杀手,一边派兵严守郑联、郑彩府邸,禁止出入。郑彩听闻消息,率部遁入海中(数年后仍归降郑成功)。就此,郑成功拿下厦门市金门县,将郑彩、郑联兄弟的部众、船只等尽数收下,兵力增至四万余人。与此同时,清军攻破鲁王所在的舟山市,沿海如明定西侯张名振、平彝侯周鹤芝阮骏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沿海抗清势力也纷纷聚集在郑成功旗下,一时郑成功集团兵力暴涨,号称有数十万之众。

同年,郑成功自命中军元帅,以林察为左军、明闽安侯周瑞为右军、张名振为前军、周鹤芝为后军,建立五军,每军大小船一百艘。并遣人招抚闽安、铜山、南澳群岛。当时清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继茂率数万大兵进攻两广,广西壮族自治区告危,永历遂遣人召郑成功从虎门镇(今东莞市虎门镇)入援。十月,郑成功以阮芝莞守厦门,亲将五军南下勤王,于次月抵达潮阳区施琅潮州市,闻重熙等攻邵武市,皆失利。清福建巡抚张学圣亦率军分攻郑成功军队要害。十二月,五军在潮州解体。郑成功听闻广州市被清兵攻陷,明江宁伯杜永和出奔海南省,便决定率军往南接应。兵至南澳岛,施琅提出反对南征。因其过往多有跋扈之举,郑成功直接夺去其兵权,令其回守厦门。后至平海卫(今福建省莆田市平海镇平海村),郑鸿逵也弃揭阳市回归白沙岛(今属舟山市)。不久,郑成功接到厦门遇袭的消息,只得率军返回。

顺治帝八年(1651年)二月,张学圣遣泉州市总兵马得功袭击厦门市,掠夺无数金银钱谷而还。同月,郑成功在白沙湖遇到大风暴,船队几乎覆灭,后至大星所(今属惠州惠东),击败清惠州援军后,将其攻陷。四月,郑成功闻询返回厦门,大会文武,以郑芝莞弃城先逃为由,将其斩首。郑鸿逵因与马得功有旧,纵其逃遁,心知理亏,亦自解兵权。而施琅因大败马得功,得赏银二百两,却未复官职,由此心生怨恨。不久郑成功率师掠永宁、崇武二城,满载而归,施琅竟公开指责。于是郑成功将施琅及其家属捉拿,施琅打倒看押兵将投郑成功五叔郑芝豹而去。五月,郑成功率兵攻漳浦,在南溪登岸,败王邦俊,但未攻下漳浦。九月,再入漳浦,先败王进于马口,后败援军清提督杨名高于小盈岭,守将杨芝德、陈尧策献城投降。这时陈锦攻破舟山市张名振护送明鲁王朱以海来投郑成功,郑成功将鲁王安顿在了金门。十二月,郑成功遣使去日本请求援助军饷。

顺治帝九年(1652年)正月,郑成功攻海澄县,清守将郝文兴开城出降,继而兵进长泰区(今漳州市长泰区),败王进于北溪。陈锦督促各路大军来援,欲对郑成功包抄合围。但郑成功事先设伏,在江东桥大败陈锦。遂破长泰,复取诏安县南靖县、平和等漳州诸城,兵围漳州。五月,清浙江总兵马逢知率兵驰援,被郑成功放入城中一起困住。清浙江巡抚宜永贵又集结北洋水师攻打厦门市,想迫使郑成功退兵,被郑成功派陈辉在崇武将其击败。然而漳州始终攻取不下,郑成功便崛江水攻城,未果;大建栅栏围城。久而久之,城中粮食耗尽,百姓又遭城内守将强征、索饷的迫害,死者高达数十万。九月,清平南将军金砺奉命入援,于古县大败郑成功。郑成功遂收兵退入海澄县,命王秀奇、郝文兴二将守城,自回厦门。

亦战亦和 

顺治九年(1652年)十月,清廷命郑芝龙致书劝郑成功和郑鸿逵投降,并许诺免罪授官。郑成功表面答应了下来,可在金砺等还师浙江省后,没几个月张名振在郑成功的支持下率北洋水师攻打浙江州县。顺治帝十年(1653年)四月,金砺再度出兵福建省,奉命攻取海澄,以炮火猛攻城墙。城墙毁而复筑,上面死者堆积,但郑成功张盖坐于城墙,与诸将饮酒谈笑,指挥自若,由此军心不堕。后来清军弹药不济,郑成功命火器营将领何明掘空壕沟,填满发射药,又令城墙上的士卒持斧以待。待到清军准备渡过护城河,大举进攻,先登者被士卒持斧纷纷砍死,后面的士兵则多被火药击毙。郑成功复令部将甘辉出城击敌,再度杀伤无数。金砺连夜逃遁,郑成功又让人在海澄县四周筑造小城防御,海澄守备越发稳固。

金砺败后,郑成功遣人向永历汇报破杨名高陈锦之事。但永历帝的封赏还没到,同年五月,清廷封郑芝龙为同安侯、郑成功为黄梧郑鸿逵为奉化伯、郑芝豹为左督总兵官,并派官员持着授予郑成功的敕印前往福建省招抚。七月,永历帝加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辞让不受,后改封漳国公。其下属皆有封赏。接着清使到达厦门市和谈,郑成功称其士卒众多,需清朝授予其三省之地安置,遂和谈破裂。同时,郑成功处置了以权谋私的督饷官黄恺,重新整肃了军纪。九月,郝尚久叛清,被尚可喜围困在潮州市,向郑成功求援。但郑成功军至时,潮州已破,便攻下揭阳市以补充军饷,又破鸥汀贝收其丁壮。

顺治十一年(1654年)正月,永历任命刘文秀为大招讨大将军,督管各路军队东伐。郑成功亦派遣手下将领同时进攻莆田市漳州市泉州市福州市等地。三月,亲领北洋水师攻取崇明区(今上海崇明区)、靖江市泰兴市,俘获数百艘战舰、数千件军械。之后郑成功在金山阅兵,遥祭明孝陵而还。当时明西宁王李定国攻新会未下,清孙可喜来援。郑成功命潮州人戴捷为先锋,率领三千水师援助李定国;后率军破潮州市。六月,清廷决定授郑成功“镇海将军”之职,允诺其可于泉州、漳州、惠州、潮州四府屯驻兵马。并遣内院学士叶成格和理事官阿山,携郑成功三弟郑渡、四弟郑荫来福建议和。十月,郑成功和清使在安平会面,因双方在剃发和受诏先后上的分歧,不欢而散。和谈期间,李定国的东伐军在广东省的局势颇为危机,数次遣使询问其何时能出兵会师。然而郑成功始终没有表示,只是借机让人去云霄、龙岩市惠安县等地征派粮饷,收获四百余万。

和谈失败后,郑成功遣林察、闽安侯周瑞统帅水军,戎旗镇王秀奇、左先锋苏茂统帅陆军,合计十万,响应李定国的号召,南下勤王。不过林察等人进入广东后,听闻李定国败走南宁市,顿时观望不前。随即郑成功亲至广东,十一月至十二月间,先后攻取漳州市全境,以及泉州府所属七县,彻底断绝了清廷招抚的想法。同年末,清廷任命爱新觉罗·济尔哈朗世子爱新觉罗·济度为定远大将军,率师讨伐郑成功。

清廷围剿

大战在即,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郑成功因永历行在遥远,上疏请求便宜行事。永历帝许可。遂改厦门市思明县,以表达反清兴明的决心,并着手对麾下势力进行了军政改革。军事上,郑成功分陆军为七十二镇、水师为二十镇,编“五梅花操阵法”“水操法”为此后陆军、水师的训练定式;各设监营,以监督出征、临战事宜。政事上,设六官分理庶务,以下设协理一名、左右司务(后称都事)两名,并置储贤馆、储材馆、察言司、宾客司等机构,设印局、军器诸局。郑成功遥奉永历帝为正统,每有官职封拜,必先焚疏以告。又奉明鲁王、泸溪王、宁靖王诸王居金门,赡养颇厚;礼待王忠孝、沈佺期、郭贞一、卢若腾等过往明朝臣子,常常以军政大事咨询。

同年正月,郑成功命部将林胜攻仙游。不久因为李定国失利,郑成功回师厦门市,筑丙洲新城。仍以林察四人统帅水陆军队,援助李定国。四人先收复潮州市,但到了五月,即以李定国败走梧州市为由,引兵而还。郑成功大怒,将四人或贬黜或囚禁。可当时清廷正从各地调集兵马,配合爱新觉罗·济度围攻厦门,郑成功只能放弃与李定国会师的想法。同时,为了应对清廷的围攻,郑成功主动出击,派遣部将洪旭、陈六御等北上与张名振、陈辉会师,攻取舟山市温州市宁波市数地,以牵制清廷对福建省南部的用兵。后来听闻济度大军将至,郑成功收兵厦门市,坚壁清野,拆毁安平、漳州市惠安县、南安等各地城墙,以筑造炮台,将泉州市民众迁入金门县、厦门;并遣黄廷、万礼南下潮州市,攻取揭阳市普宁市,就地征饷。六月,郑芝龙被清廷夺爵下狱。九月,济度率三万大军进驻福州市,郑成功随即将厦门全部军民搬驻金门、镇海等岛。十二月,爱新觉罗·济度至泉州,见郑成功空岛以待,不敢进犯,再次遣使招抚郑成功。郑成功依旧以先前条件答复,未果。

顺治十三年(1656年)正月,清将刘伯碌、徐有功攻破揭阳、普宁,郑成功部将黄梧、苏茂败走。浙闽总督屯泰分兵攻舟山市台州市。郑成功遂令五军总制张英督杜辉、林胜、佐廷抵御陈伯禄军,后派遣马信、洪德帮助守御舟山。四月,济度调集船只,以泉州守将韩尚亮为统领,分三路进攻白沙、金门、厦门市。郑成功命林顺、陈魁等屯驻围头、辽罗等地迎击。遇风雨大作,清军船只大半被风吹走,由此郑军大胜。随后,郑成功以揭阳市之败斩苏茂;罚黄梧输送五百件铠甲,代守海澄。又因爱新觉罗·济度屯兵漳州市,命部将陈善守备厦门,亲督大军北上,欲对清廷发动反击。然而黄梧自入驻海澄,恐惧苏茂之祸牵连自己,很快便挟持其余守将,以海澄投降清朝。郑成功闻讯不退,亲率大军破闽安(今属福州市马尾区),陷南台、教场,兵围福州。八月,郑成功遣各将攻克连江,清王进率军来袭,郑成功麾下部将都心疑清廷大军将至,惊溃;郑成功只得下令退守闽安。同时清宁海大将军伊尔德先后在大兰山、舟山岛舟山市大胜,明英义伯阮骏、陈六御等人纷纷战死。济度则命马得功攻铜山,不克,引兵回福州。十二月,郑成功在攻下罗源县宁德市后,班师回厦门市,命甘辉殿后。济度遣阿格商、巴都等人追击,于护国岭(今浙江省嵊州市谷来镇护国岭村)遭甘辉伏击,大败;甘辉尽获辎重而还。

这年十一月,清廷命郑芝龙于狱中致书郑成功,并以诛灭全族为威胁。郑成功作书说清廷诡诈,仍旧以四府之地狭小、无以保全为由拒绝。次年四月,清廷抄没显肃皇后家产,将郑芝龙及其弟郑芝豹、子郑世忠等人全部流放宁古塔(约今黑龙江省东部至俄罗斯远东地区南部一带)。

北伐之初

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春,郑成功率水师北上,破温州金乡卫,后听闻郑鸿逵去世,回归厦门市。四月,郑成功召集部将共议中兴大计,采纳吏官潘庚钟、工官冯澄世等人意见,决心进军江南,以此号召天下。遂遣杨廷世、刘九皋出使明秦王孙可望李定国处,约定一起出兵。当时,占据台湾的荷兰人派通事何斌上供国外奇珍,以每年捐献饷银五千两、箭坯十万枝、一千担为前提,捐饷请求通商;郑成功答应了。七月,郑成功准备完毕,命洪旭守备厦门,率师北上。攻破黄岩、台州市、太平、天台,守将俱降。但随即爱新觉罗·济度攻破闽安,郑成功只得率师而还。十二月,永历加封郑成功延平王,诸将皆有封赏。郑成功领诸将拜受,并进谢表与会师江南疏。设长史、审理、典宝诸官,以王府之礼行事。

顺治十五年(1658年)初,清军大举进攻西南,东南之地空虚,郑成功决意再次北伐,进取南京。三月,于厦门湾院东筑演武堂练兵,并选拔组建左右虎卫亲军。五月,郑成功正式出兵,招降平安、瑞安浙江诸县,后率兵围攻温州市,没有拿下;又继续进军至羊山,突遇飓风,船只翻沉,将士死亡八千多人,连郑成功的三个儿子都溺死水中。郑成功一面还师舟山市修整,一面在南返途中,攻取象山县、海门卫(今浙江省台州椒江区海门街道城区)、盘石卫(今乐清市西南)等地。直至十一月,因潮汛来临,郑成功方下令各镇休养,其本人则屯驻沙关筹饷,预备来年的战事。顺治帝十六年(1659年)二月,郑成功来到盘石卫调集兵将。大军聚集后,郑成功先行攻陷定海关,焚毁清军船只,方于五月进抵崇明区。明兵部尚书张煌言率部会师。同月,远在云南省永历逃亡缅甸。众将提议攻取崇明作为大本营,郑成功没有采纳这意见,打算先取瓜州、镇江市,截断清军粮道。遂乘船去往瓜州县,并遣监纪刘澄密约苏松提督马逢知,共围南京。

同年六月十三日,郑成功抵达焦山,祭奠崇祯、隆武誓师后,下令进攻瓜州。当时镇江至瓜州的江面上,清军以大木、木栅、铁索筑起长坝,拦截江流,阻扼行舟。郑成功先以部将马信、余新夺取谭家洲大炮数十门,后以材官张亮指挥善泳者捣毁木栅,随即张煌言罗蕴章等水师合兵,焚毁清军江上浮营。郑成功得以挥兵大进,攻破瓜州,斩杀瓜州守将左云龙、擒获操江巡抚朱衣佐。接着郑成功委派张煌言进军芜湖,以截断清军江、楚援兵;他本人则攻取镇江。清江宁提督管效忠率数万士兵来援,与郑成功战于银山,大败而逃。镇江守将见郑成功大败管效忠,再次来袭,想要出城逃离镇江,反被郑成功趁机攻破。副将高谦率兵出城援助,也被郑成功部将全斌击溃,逃回城中。全斌紧随其后,夺取城门,于是知府戴可进、高谦只得献城投降。当时长江南北清廷文武官员问询,纷纷逃遁,府、县归降者不计其数,各地人心鼎沸。清廷大为震恐,甚至顺治帝都准备召集六师亲征。

南京大败

顺治十六年(1659年)六月二十八日,郑成功召集众将商议攻取南京之策。甘辉主张坐镇瓜州,遣众将占据淮扬诸郡,断绝清廷饷道,则南京可一檄而定。郑成功认为清军强盛,且凯旋在即,应速取南京,以此召集天下义军勤王。张煌言也致书郑成功,劝他收取南京附近的府、县,以陆师急攻南京。于是甘辉亦请陆行,但是大多数将领以为水路更加方便,且士卒不习水土。因此,郑成功仍从水路进兵,七月至南京城外观音门,命黄安督北洋水师停泊三河口,防备清船来犯。郑成功亲领大军由凤仪门登岸,驻扎在狮子山,后移驻汉西门观音山一带。并率众将祭拜明太祖陵,观览紫金山形势。

当时,清江南总督郎廷佐、镇江新败的管效忠等南京守将坚守不敢出战,而清军各路兵马都急忙赶来救援。清浙江巡抚蒋国柱率领数千骑兵冲击营垒,被郑成功部将余新打败、生擒,捉去见郑成功;高呼皇帝,得以放归。又有崇明总兵梁化凤及参将张国俊、游击徐登第等各率水陆兵数千人而来。梁化凤与蒋国柱合兵突围至南京城下,被吊入城内。此前在瓜州县一战被郑成功释放的朱衣佐同在军中,他进城后,建议正议降不诀的管效忠二人向郑成功诈降。管效忠当即派人面见郑成功,希望郑成功能宽限三十日,这样城池丢失后就不会牵连家人。潘庚钟、甘辉劝谏郑成功立即发动攻击,攻取南京,以防生变。然而郑成功接连大胜,已生骄心,又因马逢知的军队还没有到达,竟然答应了管效忠的请求。远在芜湖招抚的张煌言听闻郑成功围城不攻,也连忙致书劝说,但郑成功接到书信时,局势已经无法挽回。

同月,从贵州省凯旋的满洲八旗副都统噶褚哈、马尔赛等从荆州坐船入援,后又有清都统刘之源率数万北洋水师会合,先后被陈魁、蓝衍等大败。清都统哈哈木等复领陆师合攻,水师被洪天佑所败,陆师北路被郑成功亲卫“铁人”营战败。清军的相继到来,终于让郑成功放弃妄想,在二十日下令准备安炮攻城,但其军中有一管甲吏在当夜入城告密。于是次日三更,梁化凤挖开砌塞的神策门,与外围援军夹击,连破懈怠的余新及萧拱宸二营;随后在城外布列骑兵营地。郑成功亲率亲卫将其击退。甘辉、潘庚钟遂劝郑成功暂且退驻观音门,观望局势,郑成功不听,反命各营于观音山聚集,欲与清军决战。而南京城内的郎廷佐见郑军连夜撤营,也集中城内兵力,绕到山后,向郑军发动攻击。当初镇江之役时,各镇为争攻,相互攻讦,郑成功曾制定擅自出兵者、越营争胜者无功的条例,并严令“他营非到危机时刻不得相救”。此时郑军立足未稳,又不敢互相援救,更兼外围清军援兵自水陆两道合攻而来,各营竟是迅速溃败,郑成功部将万礼、张英、陈魁等先后阵亡,甘辉亦被擒。郑成功在山上见各镇溃败,嘱咐潘庚钟代替自己指挥,自己则下山让水师来援;但到得江心,见各营几近覆灭,遂令船只直往镇江市逃去。潘庚钟同样战死。

南京之战中,郑成功军有十五镇覆灭,镇将以上官员损失十四人,其下不计其数,整个陆军损失惨重。然而依当时的形势,倘若郑成功据镇江而守,再巩固周围已归降的府、县,此次北伐未必就是惨淡收场。但郑成功在返回镇江后,收纳了溃兵,便直接放弃镇江,顺流来到吴淞港。张煌言亦是败退。八月,郑成功派遣礼都事蔡政见马逢知,商议进京议和一事。后往攻崇明区,部将韩英、监督王起凤中炮死,只得率师返回厦门市。回到厦门后,郑成功遣使报告永历无功而还,自贬王爵;又立忠臣庙祭祀死难文武,以甘辉为第一,并将女儿嫁给甘辉之子。十月,原本来援助南京的安南将军达素奉命进军福建省,会同固山额真索洪围剿郑成功。外出征饷的郑成功部将刘猷与其军在温州市相遇,战死。十二月,蔡政自北京逃回厦门,报告和议未成。

收复台湾

顺治十七年(1660年)三月,达素抵达泉州市,随即郑成功将各处军民搬入金门县居住,以户官郑泰、部将陈瑞同为守将。五月,达素合同安总兵施琅、黄梧等各路水师进攻厦门,最初清军船队顺风而来,炮矢齐发,郑成功水师一直被压制。待得风向转变,海潮褪去,郑成功立刻命船队发炮反击,并冲击而去。海浪翻涌,清军大多不通水性,乱做一团,由此大败。七月,耿继茂移驻福建省,都统罗托接任安南将军,接管征讨郑成功之事。郑成功遣张光启日本请求援军。自北伐大败,永历逃往缅甸,抗清活动愈见颓败,郑成功军队活动地盘日渐狭窄,于是郑成功开始有了从厦门转移的想法。恰好何斌负债逃亡到厦门,向郑成功陈述台湾沃野千里,且防备薄弱,郑成功遂生出收复台湾之念。九月,清闽浙总督李率泰同安区海澄县沿海八十八堡居民迁往内地。郑成功同样招募不愿意迁徙的居民先往台湾屯田,以充实军储。次月,鲁王去世,郑成功将之葬于金门后浦。十一月,张光启回到厦门,报告日本上将军不愿发兵,只襄助了一些武器。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顺治帝去世,清廷无暇征战,郑成功正式召集诸将夺取台湾,他命部将陈霸等守金门县洪旭等辅助郑经守厦门,自率弟弟郑袭、萧拱宸等数十镇兵马东征台湾。

天启末年,荷兰人占据台湾,筑造赤嵌(普罗文查堡)、台湾(热兰遮堡)二城,与中国、日本等地贸易。同年二月,郑成功至澎湖,分将守备三十六屿,直抵鹿耳门。正遇涨潮,郑成功船队纵横无碍,直接登岸,威逼赤嵌城。守备赤嵌的荷兰人苗难实丁忙派使者去台湾城请援。郑成功命诸将围城,派人告知描难实叮,若不投降将大举进攻。苗难实丁恐惧,出城投降。随即郑成功让苗难实丁去见荷兰台湾长官揆一,让其归还台湾。此时一已经派遣将官英黎三来抵御郑成功,但英黎三在路上遇见苗难实丁的使者,使者说郑成功兵力雄厚,必须全力才能抵抗。英黎三遂还师台湾城。而郑成功整军速进,竟然先英黎三一步到达台湾城,便命人事先设伏。英黎三由此大败,郑成功命人去夺台湾城,但在荷兰人的火器压制下,无果。于是退至七鲲身,筑堡垒、战壕围困台湾城。

随着郑成功大军主力退入台湾,清朝采纳黄梧的“剿灭郑逆五策”,强令山东省、浙江、江苏省福建省、广东五省沿海数千里居民内迁,烧毁船只,截断郑成功势力的一切物资接济。五月,郑成功改赤嵌城为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二县,又任命黄安为右虎卫,招募沿海不愿意迁徙的居民东渡,充实台湾。并命部署先后迁来台湾。铜山守将蔡禄、郭义不愿前来台湾,向清廷献城投降。而在围城期间,郑成功开垦田地,抚慰当地土著和新迁居民,又先后打败来援的台湾土番、荷兰水师。揆一只得闭城坚守,粮食渐少。八月,黄梧奉命掘毁郑氏祖墓,两月后,流放的郑芝龙父子也遭处斩。十一月,郑成功纵火焚毁荷兰船只,再攻台湾,揆一越发难支。郑成功又遣使说,可以将荷兰的财货珠宝送还,揆一终于放弃抵抗的念头。十二月,郑成功收复台湾城,各土番也听奉号令。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承天府总号东都;后又建立刑狱、兴起文教、统计人口、选举贤能、经营商贸。台湾民众渐渐聚集,郑氏也得以安定。

壮年暴卒

康熙帝元年(1662年)正月,郑成功听说祖坟被毁、父兄遇害,恸哭郁郁,又因深恨黄梧等人,日夜情绪不定,由此发病。命洪初辟等处理土著事。不久有人报陈霸在南澳岛有意降清,遂命全斌讨伐。陈霸无法辩白,也不做抵御,率领部将投清而去。当时郑经守备金、厦诸岛,与四弟的乳母陈氏私通,生下一子。郑成功治家严苛,闻讯派黄到金门,命其弟郑泰将郑经、陈氏、小儿及夫人董太后一并斩首。但郑泰只杀陈氏及其子复命。郑成功大怒,又让黄毓持其佩剑返回金门。郑泰却将黄毓交予郑经监禁,更命林顺率北洋水师在大担守备,以防郑成功强攻;后又全斌征讨陈霸回师,奉郑成功之命前来,也被其设计擒下。四月,明兵部司务林英逃至台湾,告知郑成功永历遇害的消息。在多重的打击下,郑成功终于病倒。五月一日,郑成功抱病登上将台,眺望澎湖,看有没有船只东来。黄安安慰他说,郑经与陈氏之事也许只是黄梧的阴谋。郑成功愈发愤怒,发狂疾奔;又过八日,卒于台湾,享年三十九岁。台湾官员推举郑袭护理台湾。

当时菲律宾有数十万华人,而且饱受西班牙人欺凌。在收复台湾后,诸将又商议攻取菲律宾为外府。郑成功遂派遣罗马神父利畸马尼拉,要求吕松总督入贡;但暗地里却让李科罗召集华侨起事,并商定好以北洋水师援助。然而事情不知被谁泄露,西班牙人早早将军队聚集到了马尼拉,等到华人起事后,一下被杀死数万人。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因此开始和郑成功起了摩擦,不过又害怕郑成功率师讨伐,还是派人跟随李科罗来到台湾求和。诸将准备前往讨伐,还没出师,郑成功忽然就病逝了。

郑成功死后,最初葬于台南州仔尾。康熙帝二十二年(1683年),清廷统一台湾后,应郑克之请,将郑成功尸骸从台南迁葬于家乡福建南安康店的复船山。迁葬时,康熙帝亲题挽联一副: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 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施政举措

南明时期

顺治帝十二年(1655年),郑成功改厦门市思明县,开始对麾下势力进行军政改革。

政治

在政事上,郑成功仿照国家六部的制度,设立六官处理庶务,以下设协理一名、左右司务(后称都事)两名,设印局、军器诸局,并建立储贤馆、储材馆、育胄馆、察言司、太子宾客司等辅助机构。察言司设六察官讥察利弊;储贤馆收纳考试所取诸生及荐举之士;育胄馆则培养去世将领及侯伯的后代。遇到出征,郑成功还会授予储贤馆、育胄馆的士人、子弟监纪的职务俸禄,随各镇提督出征,记录、监察功罪。郑成功遥奉永历为正统,每有官职封拜,必先焚疏以告。顺治帝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永历帝加封郑成功为延平王,郑成功复设长史、审理、典宝、典仗、典膳等官,一切照王府行事。清末民初之际,有许多学者将郑成功列为“天地会”的创建者,试图将排满革命与郑氏抗清拉上关系。

军事

军事上,郑成功分陆军为七十二镇、水师为二十镇,并在厦门五老峰前全军筑训练中心“演武亭”,颁布“五梅花操阵法”“水操法”为陆军、水师的训练定式,加强士卒素质。各镇还设总理监营、左右协理监营统管大小监督,“监同各提督统镇出征,凡有军机事务,必由闻报”,且每人各授铁杆红旗一面,上书“军前不用命者斩,临阵退缩者斩,副将以下先斩后报”。在完成这一系列改革后,郑成功一举打破济度的围剿,并在之后率师北伐,攻取瓜州、镇江,兵围南京;顺治十八年(1659年)出兵收复台湾。

经济

为了支撑起在抗清斗争中不断壮大的军队,郑成功除了四处略地取粮,并在广东省福建省下占领的府县屯田外,还接收了郑芝龙遗留下来的贸易事业,大力开展内地和海外贸易。他成立了五商十行,分山、海两路,归属户官监督。山路有金、木、水、火、土五行,设在杭州市,经营北京、江苏省、杭州、山东省等地,主掌内地物资采购。海路则设在厦门市,有仁、义、礼、智、信五行,主掌海上贸易。并建立东、西洋船队,领取盖有“石井郑氏”印记的拍照,进行海上贸易。东洋船队以航线日本为主,西洋船队则航行南洋一带。另外为了使海上贸易发展,郑成功还曾首先采用西法自铸银币。据计算,当时郑成功对日本的输出输入贸易总额每年多达216万两,对东南亚各国的贸易每年约达176-240万两,总计每年平均达424万两。

外交

在海上贸易之余,郑成功还进一步利用其强大的海上力量与海上各国展开外交。顺治帝八年(1651年),因母亲曾被日本国王认为义女,郑成功遣使以甥礼通好日本。日本国王赠送大量铜、铅,并派官员协助铸造铜炮、铜钱、盔甲等物。顺治十三年(1656年),由于郑、荷两方船队经常发生冲突,郑成功对占据台湾的荷兰人颁布禁航令,断绝台湾和大陆的通商,直到次年荷兰人亲自遣使过来求和。顺治十四年(1657年),郑成功派遣代表团到马尼拉,与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人商谈贸易事务。

台湾时期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改赤嵌为东都,台湾城为安平镇,设承天府,下置天兴、万年二县。为了解决紧迫的粮饷问题,郑成功随后便颁布了屯垦政策。他命勇卫、侍卫二旅分守安平镇、承天,其余各镇皆按镇分地,给予牛、锄头等农具,闲时操练、有警则战,平时以耕作为业;并命人查报田园册籍。郑成功规定正兵可授田,随军亲属不予授田,但可以在正兵入伍后继承。又重新厘定田亩制度,以“甲(约11.3亩)”为标准,以此为准开垦三年。三年内,田主需上借十分之三收成;三年后,按土地实际情况将田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正常缴纳赋税即可。同时,郑成功还命人将将士、官员家属送来台湾,以安定人心。

在屯垦政策外,郑成功还着力于安抚和团结当地的少数民族。他赐予主动归附的新港、萧等地土番长老正副土官袍帽靴带,招募少数民族加入郑军,并且即使在最缺粮的时刻,仍旧坚持向当地人购买粮食,没有强取豪夺,于是其所到之处,台湾各处的土番都是夹道欢迎。在屯垦期间,郑成功更严令不得“混圈土民及百姓现耕田地”。又下令各军不准侵扰土社,并遣船从大陆调派洪辟初等人专管土社。与之相对,为了消除荷兰人对少数民族的影响,郑成功禁止“土民”使用荷兰姓氏。郑成功还兴办涿州学宫,施行教化;严申法令,即使亲信犯法,也不宽待;命人举荐贤能;抚育老幼;在险要之地筑造堡垒,大兴土木。这些政策虽然因为郑成功的暴卒在当时没有取得多少成效,但其后经过他的儿子郑经的继续经营,台湾逐渐变得兴旺起来。

主要作品

《延平二王遗集》收录有郑成功诗《春三月至虞谒牧斋师同孙爱世兄游剑门》《越旬日复同孙爱世兄游桃源涧》《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复台》等八首。

重要争议

官爵考辩

一直以来,在各种史料的记载中,郑成功受明官爵的时间乃至具体名称,都有所不同。1932年,朱希祖在《郑延平王受明官爵考》一文中,对郑成功受明五项封爵进行梳理,他得出结论:郑成功受忠孝伯爵为顺治三年(1646年);威远侯爵为顺治五年(1648年)十月;漳国公爵为顺治六年(1649年)七月;延平王爵初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为郑成功所辞,后于顺治十二年(1655年)四月方正式受封;潮王爵为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但杨彦杰在1989年发布的《郑成功封爵新考》中指出,朱希祖所提出的“潮王”是延平王的误称,实际郑成功并未受封过潮王;同时他认为郑成功受封漳国公应在顺治九年(1652年)至顺治十一年(1654年)间,延平王则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于郑成功受封的是“王”还是“郡王”,潘文贵通过对明清两代王爵的考察及延平王与延平郡王关系的剖析,确定郑成功的封号为延平王,“延平郡王”只是别人对郑成功的尊称。

抗清认识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郑成功都被视为南明王朝的绝对忠臣,认为他生平一切活动是为了抗清,收复台湾的行动也是为了继续抗清。但陈碧笙在《郑成功抗清的发展过程及其动摇妥协倾向》一文中指出,郑成功一生的抗清活动,始终将保全和壮大自己放在首位。且由于郑成功的抗清活动离不开海上武装集团的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其抗清活动便具有很大的动摇性和妥协性,不可能竭尽全力。孔立、陈在正、邓孔昭在《郑成功评价的方法论问题》中表达的观点与此也有几分类似。但他们从阶级斗争的出发,认为郑成功既代表了海商集团的利益,也是明朝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他的抗清活动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反抗民族压迫的要求,天生具有正义性;他们还认为郑成功复台虽然是为了维护海商集团的利益,但主要动机仍与抗清活动一致,都是为了中兴大业。

复台时间

关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时间的争议,主要出现在19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之际,当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媒体,乃至一些期刊专著上发表的纪念文章。为此,1962年陈国强在《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问题》中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真正纪念日,应该是1662年2月1日荷兰殖民者全部投降之时;同时他还进一步考证得出,郑成功正式出兵台湾的时间为1661年4月21日,登录台湾本岛的时间则为1661年4月30日。

死因问题

郑成功的死因主要有毒杀说、自杀说、病逝说三种说法。支持毒杀说的有学者林其泉等人。林其泉从郑成功临终症状、郑氏集团内部政治斗争情况,以及历史传说等多个角度分析,指出毒杀郑成功的主谋是郑泰,关键人物是马信,同谋有郑袭、郑鸣骏、张骥、曹从龙、黄昭等。然而厦门地方史学家杨纪波、杨又存和王红珍等人都认为,郑泰、马信毒杀说并不可信。其中杨纪波、杨又存提出郑成功因感染风寒,最后引发狂疾自杀而亡;而引发狂疾的原因则是郑成功情绪长期处于愤郁状态,导致心肝出现损伤。王红珍却认为郑成功是患上伤寒病后正常病逝。台湾学者李腾岳同样支持病逝说,但他指出郑成功死于感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病,并认为郑氏被族诛、永历帝遇害等事对郑成功的打击,同样是造成其死亡的原因之一。

人物影响

郑成功所领导的抗清活动作为明末清代民族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清朝统治者对其入关之初实行的强硬政策进行调整,缓和了民族和阶级间的矛盾,有利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不仅保障了台湾高山族、汉族人民不受殖民压迫;更让海峡两岸中国领土得以完整,维护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安定,间接影响到清朝中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郑成功在台湾引入大陆“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生产技术,则有力促进了台湾的土地开发和各项事业发展。台湾儒学的兴起,佛教的信仰,乃至台湾“理藩”政策、两岸民族融合进程,都与郑成功最初治理台湾的政策脱不了关系。

此外,郑成功收复台湾省这个东方贸易航路的重要枢纽后,台湾也成为郑成功及郑氏海商集团继续抗清和从事海外贸易活动的重要基地,有效地遏止了西方殖民者东进,尤其是荷兰殖民者在东方海上的大肆扩张,保护了日本朝鲜等国的独立和经济发展。并且因为台湾郑氏地方政权,或者说郑氏海商集团和华侨之间的密切联系,郑成功频繁的海上贸易活动,也刺激了当时华侨经济力量的增长,并对华侨团队反清复明的政治倾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郑成功驱荷复台,对附近的菲律宾华侨反殖民主义斗争,乃至整个东南亚的反殖民斗争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台湾收复后,荷兰人转而在荷属殖民地雅加达(今印度尼西亚)兴起糖业 ,因为种蔗榨糖都是由华侨进行,当地的华侨经济由此发展起来。还有明末清初因避乱靠郑氏船只而移居东南亚的华侨、台湾收复后在东南亚各地定居的郑氏残党,这些人对中国与东南亚各国间的文化、经济交流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郑成功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亚洲历史发展的进程。

相关评价

明末文学家钱谦益认为郑成功之诗用词清隽、意向远大,不染俗氛,其在作诗一道颇有天赋。

南明阁臣瞿式耜称郑成功志存高远,来日必成大器。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认为郑成功比他父亲郑芝龙更为优秀。

明末清初史学家黄宗羲称郑成功在台湾经营、乃至立国,是对大明法统的承继,其意义重大。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评价郑成功以区区两岛之地在东南之地与清朝争夺江山,是大明的孤忠之臣。

清末台湾巡抚唐景崧认为郑成功由书生封王,撑起南明的半壁江山,堪称读书人的表率。

两江总督沈葆桢称郑成功德行完美,认为他虽未能完成复明的事业,却无愧天地,并褒扬了其开发台湾的功劳。民国政治家王东原也赞扬郑成功抗清复明,浩气长存;开发台湾,功不可没。民国将领孙立人同样认为,郑成功收复台湾,可流芳百世。

清代名臣刘铭传称郑成功大义灭亲,志节高尚。民国史学家蔡东藩同样认为郑芝龙的卑鄙衬托了郑成功的忠义。

现代历史学家傅衣凌指出郑成功是地主阶级抵抗清朝统治一派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民主英雄。他的抗清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满清统治者采取一些缓和措施,有利于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驱荷复台, 则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的东进,促进了台湾的开发。

二十世纪初美国驻台领事礼密臣称郑成功可能是东方现代历史中最杰出的人物,认为当时活跃在中国海面的各方势力中,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郑成功;并说郑成功不是残暴之人,一生以收复明朝江山为职,从来不为个人利益发动战争。

家庭关系

传说逸闻

洒扫应对

郑成功十一岁时,私塾的老师出了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这是《论语》中的句子,原是与日常生活礼仪相关,但郑成功却在作文中答道:“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令先生大感新奇。

万世公义

顺治九年(1652年),陈锦江东大败后,驻军凤尾山,号令颇为苛刻。他的仆人库成栋不堪忍受,将陈锦杀死,带着首级来投靠郑成功。郑成功认为,库成栋以仆杀主,大逆不道,如果他接纳了库成栋,会造成坏的影响。遂命人立即处斩库成栋。库成栋疾呼:“陈锦暴戾不仁,早已是众叛亲离;只要留我一命,必有更多人前来投效。到时福建省一省可不劳而定。”郑成功不以为然:“平定福建,只是一时的私利;诛杀叛逆,才是万世之公义。我不会因为一时的利益而罔顾人间真正的大义。”仍斩库成栋。

抛饭得鱼

传说台湾人餐桌上常见的饭鱼来历与郑成功有关。有一天郑军的军粮耗尽,有位士兵将最后的半碗剩饭端给郑成功。但郑成功却将饭向大海一掷,说:“莫道军无炊,渡海自有粮。”接着海上出现了成群结队的鱼,煮起来有如饭香,便称“饭鱼”。三峡、新店、桃园大溪所盛产的香鱼鲇形目),也传说是郑成功看到山边百姓生活贫苦,才特地派人到福建省引进。

黑旗驯番

据说郑成功起兵东征时,玉皇大帝念其忠心恢复明朝江山,特赐黑旗, 助他平定台湾省。后来郑氏进军阿里山,土番们使用脱手镖、射箭、投石打死很多郑军士兵,让郑成功无法前进。于是郑氏取出黑旗,对着土番一摇,番人便一个个倒地,就此驯服。

归东即灭

郑成功兴兵抗清时,凡是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海水都会暴涨。于是有僧人看穿他的前世,告诉别人:“郑成功是东海大鲸转世。”又问何时能剿灭郑成功?僧人回答:“归东即灭。”顺治十八年(1661年),郑成功进攻台湾,荷兰人便梦见一个戴冠的人骑着鲸目从鹿耳门进入台湾。没多久,郑成功的军队果然从鹿耳门而来,荷兰人纷纷逃遁。次年五月,郑成功手下人又梦见一个戴着鲸鱼冠的人骑马从鲲身出海,而后郑成功暴毙。这无疑是应了僧人“郑成功东归即灭”的预言。

高山族献金

1661年,郑成功率军到台湾之初,就非常注意团结高山族同胞。等到他收复台湾以后,又亲自率领文武官员多次拜访高山族各部落。有一天,郑成功带领将士去拜访高山族一个部落时,从欢迎的人群中走出四人,他们各自端着一个盘子,里面分别放着金、银、野草和泥土,献给郑成功。郑成功略有所思后,笑着对高山族同胞说,他到台湾来是为了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而不是为了要金银的。说完后,他收下了野草和泥土,将盛有金、银的盘子都退还给高山族。此事之后,高山族十分敬仰郑成功,并在与荷兰的战争中积极支持郑军。

后世纪念

墓葬

郑成功墓初位于台南洲仔尾,后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迁至泉州市南安市水头镇康店村覆船山。墓为三合土、糖水灰和花岗石石构筑,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内分三排九室,安放九具棺木;前排中室为郑经墓室,二排中室为郑成功墓室;墓道为石砌,花岗岩石墓碑;墓前有石旗夹九对,八角形华表一对,高约14米。墓中发现雕龙纹及花鸟纹玉带板17块,还有头发、龙袍残片、靴面等文物。

民国十八年(1929年),郑成功墓被盗。1962年2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并在墓前竖立《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

1982年2月23日,郑成功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国家文物局及地方政府连续拨专款修建陵园和通达墓地的公路,并建有保管所。

庙宇

在台湾,祭祀郑成功的地方,有所谓的官庙、纪念堂、宗祠家庙以及一般的民间庙宇百余处,以下仅列举部分。

纪念馆

泉州

泉州南安市郑成功纪念馆位于南安市石井镇鳌峰山,是中宣部命名、公布的首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始建于1962年,由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直接创办,且最初设于郑成功宗祠。八十年代,在旅港侨胞吕辛和港胞余新河的捐赠下,新馆得以修建。纪念馆管理区占地6万多平方米,筑有一条长1000多米、高3米多的围墙。纪念馆左边有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碑廊,碑廊里有100多方石碑,碑上镌刻我国党政军部分主要领导人和海内外著名书法家、各界名人志士的题词。东面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宏大古式建筑——开台圣王庙,也在纪念馆管理区范围。

新纪念馆是三进宫殿式建筑,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登楼南眺,金门、角屿岛、小及大、小佰等诸岛尽收眼底。从延平中学的大操场南边拾级而上,经五个大平台,即到达纪念馆的第一殿。馆内设有1个序言厅和2个大展厅。第一殿为城楼式双层建筑,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序言厅在第一殿底层,主要是通过郑成功塑像及受降图、欢迎图等展现郑成功的形象和驱荷复台事迹。从第一殿的两个后门经走廊拾级而上,跃两个平台即到第一大展厅中殿。第一大展厅为单层双顶飞檐琉璃瓦建筑;展厅通过部分相关的文物、图照片等展示了郑成功的生平。第三殿与第二殿隔着一个通天庭院,由两边走廊连接起来。从走廊拾级而上,过一大平台即到第三殿。第二大展厅即在第三殿底层,为双层建筑,占地面积360平方米,双重飞檐琉璃瓦屋顶。展厅主要是以相关的文物、图照片展示古今中外的名人志士颂扬郑成功丰功伟绩的题词、字、画等。

厦门

郑成功纪念馆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鼓浪屿,建立于1962年2月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日。馆址即为郑成功屯兵扎营和指挥水师操练的地方,至今存有水操台、寨门等遗址和大量名人题刻。纪念馆除序言厅外,共有7个陈列室,陈列内容分别为:郑成功的青少年时代、救国救民举义反清、中华宝岛台湾、跨海东征驱荷复台、筚路蓝缕开发台湾、大义彪炳流芳百世、民族精神激励后人。陈列室通过大量文物、文献、图表、绘画、雕塑、照片、模型等展品,系统地介绍了有关郑成功的历史文物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馆藏有关资料、文献1万多册,是海内外最大的郑成功文物文献收藏中心和研究基地。

平户

平户郑成功纪念馆位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川内町1114番地2号,建立于2012年,正式开馆为2013年。纪念馆分为故居部分和休息区部分。故居部分为木制平房建筑瓦屋顶,占地面积为73.31平方米。该部分主要分为妈祖像室、和室、围炉室、仆人室、土间五个区域。土间是整个展览的入口,从玄关进来后便可见郑芝龙在海外贸易中使用的商船模型;仆人室展示了郑成功作为军人的那一面;围炉室则展示了郑芝龙作为贸易商人的功绩;和室主在还原郑成功一家当时的生活情景。妈祖像室展示有作为平户市有形文化遗产的妈祖像以及台湾台南市鹿耳门天后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捐赠的妈祖像,还有郑成功文化馆所藏的郑成功书(复本)和郑成功肖像(复本)。室外另外摆放有郑成功母子像,由当地居民和志愿者筹款并于于2008年11月30日建立。

地名

据2008年台湾行政地名统计,与郑成功姓名、称呼有关的镇、乡、村、里行政地名有39个,其中绝大多数为里名,如台北市中山区成功里、台南市北区延平里、南投县埔里镇成功里、永康市成功里、太平市成功里等;其次是村名,如嘉义县水上乡国姓村、澎湖县湖西乡成功村;还有极少数镇名、乡名,如台东县台东市成功镇延平乡。此外,还有许多不是行政地名的小地名,有街道名,如台南市市火车站前成功路、台南延平市场等;还有学校名,如成功大学,及另外一些以成功为名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舰名

为纪念中国历史上名将,台湾设计制造的成功级护卫舰都以他们姓名命名,包括成功、郑和、继光、岳飞姬婴张骞班超、田单。首艘成功级成功舰于1993年5月成军服役,最后1艘田单号于2004年成军服役。成功级采用古人命名法,有趣的是,舷号PFG-1103的郑和舰竟然与解放军训练舰郑和舰同名。

活动

节日

1962年,台湾向平户赠送了郑氏祠堂的土砂。不久后,川内丸山建起了郑成功祠堂,并决定于郑成功诞辰之日7月14日举办“郑成功节”。每到这天就会表演平户市的国家指定重要无形民俗文化财产平户念佛舞,已成为非常盛大的节日活动。

祭祀

在台湾,不论清代、日据时期,还是今天,“郑成功信仰”都是被官方认可且积极介入主导的“正祀”,长期受到尊重礼遇。郑成功的祭祀活动最早被官方认可为光绪元年(1875年),当时清廷不仅将其转为“正祀”,允许公开祭祀,更将其编入祀典,专门设庙奉祀。日据时期以后,台南“延平郡王祠”于1897年被日本列为县社,定其社号为“开山神社”,成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后所设的第一座神社,当年还举办了首次祭典。台湾回归中国领土后的1948年,中华民国台湾省政府明令规定,以郑成功登台日,即四月二十九日为兴台纪念日,并举行开台圣王祭典。中国国民党政权撤至台湾后,1950年蒋介石亲自为延平郡王祠正殿题写“振兴中华”牌匾。1961年,延平郡王祠成为当时台湾地区唯一由官方兴建之大型纪念性质之专祠。每年八月二十七日郑成功诞辰,政府机关和民众集会纪念,这也是如今台湾郑成功官方纪念的“秋祭”。此外,延平郡王祠还会在四月二十九日举行春祭,该典礼由“台湾内政部长”担任主祭。还有台湾南投县沙东宫在每年农历的正月十六日、八月二十七日同样有县长、镇长担任主祭的春、秋二祭。

文艺影视

文学形象

中国

中国文学对郑成功这一历史人物的创造较晚,且其形象塑造多结合史实,从传记入手,如中国第一本以郑成功命名的郑成功传记:《白鹭藏书·郑成功传》郑亦邹(1706);还有明代《从征实录》,清代海上见闻录定本》《台湾外记》《赐姓始末》等。而且因为当时关于郑成功的传说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这些传记中,郑成功往往也带有一丝神话色彩,被描绘成受天地保护的不死英雄。晚清以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郑成功的形象则由“明室遗臣”“忠义典范”转变为我们熟知的“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期间出两部传记作品:《中国爱国者郑成功传》陈匪石、《郑成功传》柳亚子,都是以故喻今激励抗战。现代以历史小说形式创作的郑成功题材作品则有《台海逐寇记》《郑成功密码》等,此外还有纪实性文学作品《热栏遮城日记》《巴达维亚日记》《海权战略》《福尔摩沙三族记》《郑森(全三卷)》《逐鹿之海》等。通过这些作品,郑成功的形象在现代也染上全球化色彩,引申出了一重“海洋英雄”“东亚英雄”的身份。

日本

日本从江户时期(1661-1867年)开始,以郑成功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就逐渐兴起,形成所谓“郑成功文学”。大体来讲,“郑成功文学”可分为三个阶段:江户时期的先声、大正及昭和前期(1868-1945年)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年后)的繁荣。第一阶段的作品有《明清斗记》等,郑成功的身份被认定位为日本人,在形象塑造上也颇有日本武士的特点。第二阶段作品有《台湾外记:一名国姓爷》《国姓爷讨清记》《台湾开创郑成功》等。这一阶段作品主要强调郑成功身份的中日文化交融的属性,将其塑造为“日本种子发出的芽”,以实现日本殖民台湾的正当性。二战以后,日本如《风云儿郑成功》《台湾的开祖——国姓爷郑成功》《怒涛》等作品,在延续郑成功身上“忠贞忠烈”“冒险开拓”等日本民族传统的艺术审美特色外,还进一步加深了郑成功身份的中国文化属性塑造,并引入了“海洋化”等概念,将其塑造为“海洋英雄”“东亚大英雄”。

戏剧形象

中国

历史上关于郑成功的剧作有很多,但能留存下来的很少,现存剧作有高甲戏《郑成功》、闽剧《北进图》、话剧《海国英雄》、《郑成功》(朱偰)、《沧海争流》等。

日本

(参考资料为王《郑成功是日本人?——日本戏剧政治学初探》,以上剧名出自原文。)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3-06-11

郑成功——泉州明郑家族的堪舆残局.手机凤凰网.2023-12-24

福建现郑成功夫人董氏族谱 载家族迁徙台湾史料——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6-11

先王父墓志(郑克塽).维基文库.2023-06-11

..2023-06-11

郑成功墓.泉州市人民政府.2023-06-13

郑成功陵墓是船形的?真相是…….今日头条.2023-06-13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6-13

汪毅夫:台南延平郡王祠.今日头条.2023-06-14

两岸信众“云”祭郑成功.今日头条.2023-06-14

第六届国际(南安)郑成功文化节举办.今日头条.2023-06-14

郑成功.知乎.2024-01-17

台北市关渡宫.关渡宫.2023-06-14

三老爷宫.三老爷宫.2023-06-14

神明守护·其他神明.涌莲寺.2023-07-01

都市传说:台北知名阴庙外双溪的郑成功庙.网易.2023-12-24

台湾旅游景点:郑成功庙--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3-06-14

福龙宫.文化资源地理资讯系统.2023-06-14

郑成功纪念馆.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2023-06-13

郑成功纪念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3-06-13

郑成功纪念馆.郑成功纪念馆.2023-06-13

台军军舰命名被迫“去中国化”,“铭传”与“逢甲”或遭改名.澎湃新闻.2024-01-05

解析台军成功级巡防舰:以美舰为蓝本改进(图).央视网军事.2024-01-05

逐鹿之海.豆瓣.2024-01-16

鄭森(全套三冊).豆瓣.2024-01-16

福爾摩沙三族記.豆瓣.2024-01-16

《海权战略》及其在“海国时代”的意义-中华读书报-光明网.光明网.2023-06-11

新编高甲戏《郑成功》献演第六届福建艺术节-中新网.中国新闻网.2023-06-10

..2023-06-10

郑成功(1954).豆瓣电影.2023-06-10

郑成功(1987).豆瓣电影.2023-06-10

国姓爷传奇(1995).豆瓣电影.2023-06-10

郑成功(1996).豆瓣电影.2023-06-10

英雄郑成功(2001).豆瓣电影.2023-06-10

大英雄郑成功(2004).豆瓣电影.2023-06-10

郑成功(2004).豆瓣电影.2023-06-10

打拼—台湾人民的历史 (2007).豆瓣电影.2024-03-12

郑成功(2014).豆瓣电影.2023-06-10

延平王郑成功传奇(2022).豆瓣电影.2023-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