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北洋海军。北洋水师是由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时期筹建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山东威海卫正式成立。
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帝批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建议,命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清政府已经拥有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四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在清朝的四支舰队中,以北洋水师规模最大、实力最强。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北洋水师已拥有七艘二千吨级以上战舰。根据《美国海军年鉴》记载,北洋水师综合实力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
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于种种原因北洋水师不再向国外购置新舰,此后北洋水师逐渐落后于日本海军。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损失全部主力舰艇。宣统元年(1909年),北洋水师余部被改编入巡洋舰队。
创建背景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林则徐奉命前往广州销烟。为防范英人借机从海上生事,林则徐从美国商人手中买入一艘一千零八十吨的英制商船,将购入的英国商船改作兵船编入广东水师以加强水师战力。除向西方列强购舰外,林则徐还大力支持本土造船业发展,鼓励学习先进技术仿制西方船只,开启地方政府向西方列强购舰及本土造舰先河。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让清朝政府上下认识到英国的船坚炮利。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二年(1842年),从吕宋国购入舰船一支。
道光三十年十月一日(1850年11月4日),太平天国运动正式爆发。咸丰六年(1856年),时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司的英国人李泰国上书建议清政府购买船只,以镇压太平军。福建省布政使曾望颜则建议雇佣外国舰船在江上围剿太平军,咸丰帝采纳了曾望颜的建议。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列强借调轮船于江上围剿太平军,由于外国舰船只听本国调令,清军调遣作战时往往会受到各种掣肘。清朝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筹划创立属于清朝自己的水师,后因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创立水师的计划暂时搁置。
咸丰十年(1860年),洋务派大臣曾国藩向朝廷建议,若要攻取苏州市、常州、金陵(南京)至少需要三支水师方能实现。而围绕着是清朝自己设厂自造还是向海外购买船舰,清朝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认为清朝自己设厂造船,耗费时间过长,不如直接向外国购买船舰。曾国藩对文祥的想法表示赞同。同治元年(1862年),清政府先后拨款八十万委任李泰国购买舰船。李泰国从英国购入七艘兵船,擅自与与英国皇家海军上校阿思本签订合约,组成阿斯本舰队,又称“中英联合舰队 ”。但因舰队实际控制权等问题,清政府与英国难以调和,同治二年(1863年),阿斯本舰队正式解散,清政府初次尝试建立海军的计划以失败告终。此后清朝转而将重心转到自己设厂造船上,福州船政局应运而生,由曾国藩和李鸿章联合创建的江南制造总局也另外开辟了造船业务。
从清朝设厂造船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前前后后共制造了十九艘舰船。但是这些自制的国产舰船,大多船只吨位较小装备较为陈旧,航速也较为缓慢,难以抵御强敌。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王国船民被台湾省高山族族人杀害为由,趁机侵略台湾。在西方列强的介入下,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北京专约》,承认日本出兵是“保民义举”,赔偿日本50万两白银,以换取日本撤出台湾。日本侵台一事,给予清朝大臣受到极大冲击。江南巡抚丁日昌向清廷上书《海军水师章程》六条,建立成立南洋、北洋政府、东洋三支水军,至此筹办北洋舰队被清廷正式拉入议程。
发展历程
购船风波
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中日台事交涉期间,清朝政府为加强海防欲向英国政府购置铁甲舰,请总税务司赫迪及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出面交涉。英国政府不愿卷入中日纠纷,借口婉拒了中国购买铁甲船的要求,清朝此次购船计划未能如愿。《北京条约》签订之后,李鸿章加快了筹划建立北洋水师步伐。
购置蚊子船
针对既无可用精锐水师亦无作战之战船的情况,李鸿章从各省水师中及马尾船政学堂借调优秀人才,作为北洋政府水师骨干协办海务,此后着手购船事宜。总税务司罗伯特·赫德也向清朝政府推荐伦道尔炮艇,又名蚊子船。
这类舰船造价低廉,舰船上安装大炮,可作防御使用,因此又被称为蚊子船。同治十四年(1875年),李鸿章决定向英方船厂订购了四艘蚊炮船,分别命名“龙骧”、“虎威”、“飞霆”、“掣电”,驻扎在天津大沽及北塘,供北洋水师士兵日常操练使用。李鸿章认为所购船只品质优良可作防御使用,但是船只数量过少难以分配,又在光绪四年(1878年)向英国船厂订购了四艘蚊炮船,命名为“镇北”、“镇南”、“镇西”、“镇东”。因两江总督沈葆桢多次致函要求分拨舰船,李鸿章遂将“龙骧”、“虎威”、“飞霆”、“掣电”转交给南洋水师。
后续李鸿章又向英方订购了三艘蚊子船,一只交由广州水师,另外两只命名“镇中”“镇边”,编入了北洋水师舰队。从英购入蚊炮船虽可用于海口防御,但此船在行驶过程中速度较慢,炮大船小不适合远洋出海作战,李鸿章、瓜尔佳·文祥、沈葆祯等人欲计划购入铁甲舰,但是苦于资金不足等问题只好暂时作罢。
购置巡洋快船
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不顾清政府反对强行吞并琉球王国后,李鸿章向朝廷上书建议向西方购买铁甲船。他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侵略台湾吞并琉球,主要倚仗其强大的海军舰船,如果中国政府没有铁甲舰船的话,无法从根本上强大起来,清政府采纳了李鸿章的建议。此后李鸿章交由罗伯特·赫德向英国阿模士庄订造两艘撞击巡洋舰,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两艘撞击巡洋舰完工,中国派遣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等人前往英国接收两舰,两舰即为北洋水师中的扬威、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李鸿章在检阅船舰后向朝廷上书表示新购的扬威、超勇其用有三:“一为船小,二为炮大,三为行远。”此次购入的扬威、超勇船体设计简洁,船体由钢制打造而成结实耐用,整船造价并不高昂。扬威、超勇船体上设有大口径火炮,在船、船处安有撞角,可以凭借大口径火炮及撞角冲击力来抵御敌舰侵袭。另外撞击巡洋舰速度较快,可用于远洋出海作战。
购置铁甲船
李鸿章除委托罗伯特·赫德定制巡洋快船外,也让清朝大臣李凤苞与女王陛下政府交涉欲购柏尔来及奥利恩两艘铁甲船,因伊犁条约中俄两国政府紧张,英国不愿开罪俄国政府没有将铁甲船出售给清朝政府。清朝政府内部不少官员对李鸿章等人执意购买铁甲船颇为不满,引发小船与大船之争。清朝大臣彭玉麟、左宗棠、刘坤一等人认为清朝的当务之急是加强海防,完全没有必要为远洋出海作战斥巨资购买铁甲船。前常胜军将领戈登也建议清代应该多购买小船,在海口处安置水雷与岸上炮台加以配合防御。如果购买铁甲船,在战争中如果铁甲船被敌方俘虏的话 ,那么清朝的损失会很大。英国皇家海军军官琅威理则支持李鸿章购买铁甲船,他认为当下为了加强海防,购买小船铺设水雷确实有一定道理。但是为了清朝海防长远发展,建议购买铁甲船。
正当购买铁甲船陷入僵局之时,德国主动向清朝释放了善意,表示愿意帮助清朝造船。光绪六年(1880年)十一月,李鸿章先后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定制两艘新式一等铁甲船镇远、定远、一艘穹甲巡洋舰济远。女王陛下政府闻知李鸿章向德国购舰一事后颇为不满,并表示德国所制快舰济远款式火力上的种种缺陷,并向清朝推荐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所造新式舰船,德国亦致函清朝指出阿姆斯特朗埃尔斯维克船厂所造新式舰船种种缺陷,一时间英德船舰市场之争越演越烈。李鸿章主张后续继续在德国购买舰船,曾国藩之子曾纪泽提议在英德分购舰船得到了清朝重臣左宗棠的支持。最后李鸿章被迫让步,致远和靖远在英国订购,经远和来远则在德国订购。因铁甲船体型笨重行驶速度较缓,李鸿章又在光绪六年(1880年)及光绪八年(1882年)订购多艘速度快攻击强的鱼雷快艇,以辅助铁甲船作战。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船政局建成一艘钢壳炮舰“平远”号提供给北洋水师使用。
平定朝鲜兵变
光绪七年(1881年),朝鲜政府以日本为模板改革军制,组建了新式军队别技军。朝鲜军队传统军队士兵不满朝廷优待别技军加之军饷被拖欠,于光绪八年(1882年)七月在朝鲜首都汉阳(首尔特别市)发起兵变,这场暴乱发展为大规模反日爱国活动。日本政府以此为由派遣金刚、比、日进、天城、清辉等军舰护送日本陆军,前往朝鲜问罪,这场兵变被后世称为壬午兵变。清政府闻讯之后,为防止朝鲜落入日本之手应朝鲜明成皇后请求,派遣丁汝昌率领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扬威、威远、等舰与清代淮军将领吴长庆率领淮军3000余人前去稳定局势。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吴长庆、丁汝昌等人抢先日军之前进入汉城,设计抓捕在此次事变中掌权的大院君,此后将其带回中国受审,闵妃集团在清朝政府的支持下重新掌权。此次事变中北洋水师行动迅速,挫败了日本意图染指朝鲜的阴谋,壬午兵变顺利平息。
海军衙门的设立
光绪十一年(1885年),受中法战争影响清政府决定大建海军增加艇舰数量,以加强海上防卫力量。同年九月,清廷设立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爱新觉罗·奕劻、清朝重臣李鸿章协助办理。海军衙门成立之后,清朝水师及南洋北洋经费皆由海军衙门统一管辖,并且决定先优先发展北洋水师,待北洋水师发展成熟后继续扩充,以支持南洋等其他水师舰队。
正式成军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师在山东威海卫正式成军。当时日本海军能作战的舰船仅有5艘,其中3艘舰船服役多年为老旧款式。而北洋水师已拥有七艘二千吨级以上战舰,根据《美国海军年鉴》记载,北洋水师综合实力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然而好景不长,在北洋水师成立后不久户部翁同酥以经费紧张为由,向朝廷建议上书令南北洋舰队两年内暂时停止向国外购买枪支炮弹及船只、机器等设备。此后清朝见北洋舰队已经颇具规模,便将重心移至塞防建设上,不再积极向外采购舰船,北洋水师的发展陷入停滞。
长崎事件
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济远舰、威远前往长崎市修理舰船,因北洋水师士兵在长崎寻欢作乐时与日本警察爆发冲突,引发大规模斗殴。后日本长崎警察以滋事为由将部分北洋水师士兵逮捕,余下北洋水师士兵群情激奋,遂将舰船炮口对准长崎市,宣称如果长崎政府不放人就要炮击长崎,此事造成中日两国政府紧张。日本被迫妥协向清朝政府赔礼道歉。长崎事件爆发后日本政府上下深受刺激,以赶超北洋舰队为目的,全国范围内倾力支持海军发展。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至光绪二十三年(1897),日本每年都斥巨资向西方购买舰船,不断研究新型技术更新武器,以加强本国海军舰队实力。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已经拥有各种类型军舰31艘、鱼雷快艇24艘,另外6艘军舰及2艘鱼雷艇尚在建尚未完工,此时的日本舰队综合实力已经超过了北洋政府舰队。
甲午战争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七月,日本不宣而战,在丰岛突袭清军北洋舰队。经过一番激烈交战,北洋水师不敌日方,其中运兵船高升号被日军击沉,运输船操江舰被敌方俘获。广乙号防护巡洋舰号防护巡洋舰遭到重创,在朝鲜西海岸被迫搁浅自焚,中日甲午战争随即爆发。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途中与日军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相遇,双方为争夺黄海制海权展开激烈决战。清军在此战中伤亡惨重,接连损失了致远、经远号装甲巡洋舰、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扬威、广甲5艘军舰,但也重创日本松岛、比睿舰、赤城、西京丸军舰。黄海之战后,李鸿章因为北洋水师损失过大,责令丁汝昌退守威海卫奉行保船避战政策。至此北洋水师失去了黄海制海权,战争后期处于被动。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日军接连攻陷大连湾、旅顺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日本出兵进攻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月十七日,日本攻陷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马关条约》签订之后清政府意图重建北洋水师,后由于种种原因此事不了了之。宣统元年(1909年),北洋水师余部被改编入巡洋舰队。
舰队构成
光绪十四年九月(1888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北洋水师官兵四千人,舰船二十五艘,其中包括巨型铁甲舰两艘、巡洋舰八艘、炮舰六艘、练习舰两艘及补助船、鱼雷快艇等。后北洋水师为增强海军战力,根据实际情况对舰船数量酌情进行了调整,其主力舰管带多出自马尾船政学堂及天津水师学堂。
主力战舰基本参数
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战争背景
历史背景
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国力越发强盛。为争夺世界霸权,日本展开了对外扩张之路,其首要目标便是争夺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光绪元年(1875年),日本海军军舰“云扬”号炮击朝鲜江华岛炮台、挑起江华岛事件,逼迫朝鲜政府签订《日韩修好条规》,强行打开朝鲜大门。在光绪八年(1882)年八月的壬午兵变及光绪十年(1884年)十月甲申政变中,日方意图趁机控制朝鲜半岛,令朝鲜断绝与清朝的附属关系。针对这一情况,清朝政府陆军部队与北洋水师舰船果断出兵配合默契,最快的速度稳定了朝鲜半岛政府,遏制日本欲染指朝鲜半岛的野心。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左右,日本清朝分别以对方为假想敌开始大规模购船活动,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北洋水师舰队已经成为当时亚洲第一舰队。此后由于清朝政府不断削减海军建设经费及慈禧太后修建颐和园,北洋水师舰队购舰活动陷入停滞,逐渐被日本海军赶超。
东学党起义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朝鲜爆发东学道起义。起义军迅速攻陷朝鲜南方重镇全州市,威逼汉城(首尔),朝鲜统治者派去镇压的军队多次被农民军打败。朝鲜政府对此惊慌失措,向清政府请求协助平叛。清政府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与日本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中曾经约定如果朝鲜政局出现重大变乱,双方出兵或者一方出兵需要告知对方。李鸿章派人出使日方,在得到日本官员不会出兵朝鲜保障后,遂派直隶总督叶志超与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清军两千余人协助朝鲜平叛。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五日北洋舰队中的“济远舰”“广丙”驶往仁川、汉城保护侨商,观察朝鲜局势发展。
日本出兵朝鲜
日本以清朝出兵为由,亦宣布出兵朝鲜。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十一日,日本借朝鲜生乱以保护驻日大使大鸟圭介为由,派出先遣部队强行在仁川登陆。李鸿章不欲与日本作战,先后请俄国、英国列强出面,希望可以通过谈判的方式令日本撤军。然而日方对朝鲜垂涎已久,不顾各方谴责执意向朝鲜增兵,至此清朝与日本谈判彻底破裂,战争一触即发。
日清两方的战前准备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李鸿章租用英国商船高升号、飞鲸号和德国商船爱仁号帮助清代向朝鲜半岛运输士兵。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二日,北洋提督丁汝昌派济远舰、广乙号防护巡洋舰、威远从威海湾出发,前往牙山支援当地驻朝清军。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三日,济远、广乙、威远平安抵达牙山,巡行警戒之责。在此期间,北洋水师士兵发现疑有日舰出没牙山湾,威远从牙山湾出发前往仁川打探消息。在得知朝鲜王宫被日军攻破后,济远管带方伯谦在帮助运兵船完成卸载任务后,七月二十五日 4时率领广乙、威远返航威海。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十九日,日本军方大本营通过潜伏在清廷内部的间谍得知了高升号等运兵船出发时间,要求海军联合舰队做好袭击清朝运兵船及兵舰准备。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日,日本驻朝公使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下最后通牒,要求朝廷政府就中朝关系一事上在7月23号前必须给日本明确答复。光绪二十年(1894年)七月二十三日,日本政府见朝鲜未予明确答复,日本驻朝陆军混成旅团突袭朝鲜王宫,俘虏朝鲜国王另立傀儡政权。同日,日本联合舰队向朝鲜半岛方向驶出。
战争经过
光绪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7点20分,行驶至丰岛海面上的济远舰、广乙号防护巡洋舰、威远舰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相遇。因丰岛附近狭窄的海域不利于作战,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遂掉头转向远行。当济远、广乙驶出丰岛-公景岛狭窄航道时,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再次转向向北洋水师舰船扑来。7点43分半,日双方舰队的距离缩短至约3000米时,日本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发出作战指令,旗舰吉野号率先发起第一炮。济远、广乙判断出敌方炸放空炮欲引诱清朝舰队还击,故没有理会日方继续沿原航路航行。7点45分,日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向北洋水师中的济远舰猛烈开火,济远在7点52分开火还击,丰岛海战随即打响。日方第一游击队中的秋津洲号防护巡洋舰和浪速号防护巡洋舰也加入了对济远围攻之中,日舰火力凶猛,济远舰虽奋力抵抗,开战几分钟后便被多发炮弹击中遭到重创,舰船官兵伤亡惨重,济远管带方伯谦见济远不敌日舰便加大马力朝威海方向退去。
此时北洋水师中的广乙突然改变航向朝日本旗舰吉野冲击,吉野凭借高机动力躲开了广乙攻击。广乙又向吉野后方的秋津州冲撞而去,广乙行离日舰秋津洲600米处时被其猛烈炮火阻遏。转而逼近至浪速左舷船艉三四百米时,被浪速转向避开。广乙虽然积极与敌舰作战,在发起冲击时一度占领上风,但是由于火力不足势单力薄,最终不敌日舰被迫朝鲜泰安县海岸方向退去,在撤退中过程中击中前来追击日舰浪速号防护巡洋舰。后广乙号在朝鲜西海岸搁浅,管带林国祥烧毁舰船后率领余部投奔牙山叶志超处。
七月二十五日8时左右,秋洲号随吉野一并追击济远舰,在逃亡过程中济远以尾炮多次击中吉野后。8时30分日本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令各舰自由活动。其中日舰秋津洲调转航向继续追击重伤的广乙号防护巡洋舰、浪速号则对济远穷追不舍。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贪生怕死,先后在济远号悬挂白旗及日本海军旗疯狂逃窜。9时,清朝运兵船高升号被日本军舰浪速号截停,后因高升号因船上清军拒不投降而被日方击沉,船上清军伤亡达七百余人。与其结伴同行的清朝运输船操江见势不好,连忙掉头离开。因航速不快,在11时40分时被日舰秋津洲追上,操江舰舰长王永发等人向日方投降,操江号落入日本舰队手中。中午12时43分,日本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决定放弃追击济远舰,济远得以逃脱。在此战中,清朝运兵船高升号被日军击沉,运输船操江号被俘获。广乙号防护巡洋舰号鱼雷巡洋舰遭到重创,清朝此战中损失惨重。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八月一日,清朝与日本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打响。
黄海大战
战争背景
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七月 二十五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不宣而战,攻击正常行驶在丰岛海面上的北洋水师中的济远、广乙、操江舰等舰船。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七月 二十六日,济远号管带方伯谦逃回刘公岛,将丰岛遭遇偷袭一事汇报给清廷。李鸿章听说消息后大怒,令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政府水师舰队主力驶往朝鲜,寻找日本舰船以报丰岛遇袭之仇。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六日5时45分,丁汝昌率领定远、镇远 、致远、经远、来远等驶往朝鲜西海岸。七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二十九日丁汝昌率领舰队在白翎岛、大东沟口外等地一带航行搜寻,并没有发现日舰踪迹,于是回师返航于七月三十日抵达威海。
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八月一日,清朝、日本政府互相宣战,中日甲午战争正式爆发。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八月二日,丁汝昌率领定远等六艘主力军舰往返于汉江口一带寻找日本海军主力,八月六日丁汝昌巡海未果返回威海。清朝政府清流官员见丁汝昌多次巡海未果疑其有意避战,纷纷向朝廷弹劾丁汝昌、方伯谦,朝廷内部主战呼声越演越烈。迫于舆论压力,李鸿章下令丁汝昌主动出击。八 月九日丁汝昌 再次率领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等前往朝鲜大同江口一带寻找日舰主力。
而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在丰岛海战后,以隔音群岛为驻地等待北洋海军欲与其一决胜负 。然而一连十几天始终没有等到北洋水师主力踪迹,日本联合舰队改变策略决定主动出击。八月十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率领21艘战舰炮击威海卫,刘公岛炮台及北洋留驻舰船猛烈还击。伊东亨见北洋水师主力未在威海卫,恐其趁机攻击隔音群岛驻地,在交火数小时后远航而去。日舰炮击威海卫后,清代上下震动,免去了丁汝昌海军提督的只为安排其留职代用,由德国军官汉纳根担任北洋海军总查。
战斗过程
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九月,朝鲜半岛局势日益危机,驻守在平壤城的直隶总督叶志超向李鸿章提出增兵请求。九月十四日,北洋水师主力护卫铭军主力4000人搭载运兵船前往大东沟。九月十七日10时20分,运输舰卸载完毕后,在大东沟海域负责警戒的北洋水师舰船全队升火,准备按计划返回旅顺军港。
九月十七日10点左右,定远发现在西南海域处有一队游轮正朝东北方向急行而来,10时30分,日方和北洋水师舰队主力几乎同时发现敌情,多次发出警戒令已方做好战斗准备。11时35分,日本舰队变换阵型,以本队加一游的两个纵队,各自跟随旗舰运动,作好战斗准备。11点45分,丁汝昌在定远舰向北洋水师10艘主力战舰下达预备迎敌的 命令。12点5分,北洋水师10艘主力战舰成双列纵队朝日本舰队方向驶去。12点5分过后,原本成双列纵横 航行的北洋水师战船变换为夹缝雁形阵。雁形阵为攻击阵型,以突击和乱战战略,以近距离射击和撞击来击沉敌舰。
九月十七日12时18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在松岛舰发出旗语,攻击北洋水师主力舰队右侧。12时48分,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舰队距离6000米时,北洋定远在刘步蟾的指挥下率先向日舰开炮,北洋水师其余舰纷纷向日本军舰开火,黄海海战随即打响。12时55分,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中的吉野号防护巡洋舰在距离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扬威3000米时,对两舰发起猛烈炮火攻击。13时,日本联合舰队与北洋水师舰队展开全面炮战。日舰中的秋津州、高千穗跟随吉野加入对超勇和扬威的围攻,超勇及扬威奋勇抵抗,多次击中日舰,但因火力过弱加船体年久失修,开战半小时后超勇便被日方击沉。扬威被日舰重伤,驶离战场后搁浅。在此次炮战中,定远被日方军舰的炮火击中,北洋水师海军提督丁汝昌不慎坠下飞桥,战斗交由右翼总兵刘步蟾代为指挥。
13时8分,日本比叡舰接近经远号装甲巡洋舰后,以右舷火炮射击经远。北洋水师定远与经远见比叡与日本联合舰队其余舰距离甚远,抓住机会调整航向,做好了撞击比叡的准备 。未料日舰比叡突然转向,冲进北洋水师定远和经远中间,并用左右侧舷火炮攻击定远和经远。经远舰对比叡发射2枚鱼雷未中,后比叡冲出定远与经远的围攻朝北洋水师中的右翼行驶,与扬威、广甲等多艘军舰相遇遭到猛烈炮火猛击 ,但是由于北洋水师火力不强,没有击沉比叡舰。下午1时20分后,定远和经远舰放弃追击日舰比叡,全速攻击落单的日舰赤城、扶桑号铁甲舰、西京丸,但是由于北洋水师炮弹火力不强,亦没有将敌舰击沉。来远在 追击过程中,不慎被日舰赤城击中,战舰燃起大火被迫减缓了攻势。
2时35分之后,日本第一游击队与本队对北洋水师舰队发起猛烈射击。2时46分左右,致远舰中弹起火战舰受到重创。下午3时,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形势危急,致远朝日本联合舰队本队冲去,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来远紧随致远之后。下午3时26时,镇远县炮弹 击中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松岛遭到重创爆炸起火,松岛舰船上的志摩清直海军大尉等28名官兵当场死亡。下午3时30分,在一阵猛烈地爆炸声中致远突然向右侧倾翻沉没海中,其管带邓世昌等人以身殉国。
下午3时30分后,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见北洋水师舰队战况不利,产生畏敌之心。私自转向朝大连湾方向逃遁,经远、来远、广甲亦随济远一并退出战场。至下午4时,北洋海军阵型彻底崩溃,唯有定远和镇远及前来支援的两艘鱼雷快艇与日本联合舰队主力相持,下午5时10分左右,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来远重新归队与敌激战。此后经远被日本联合舰队中的第一游击队战舰炮弹击中,于下午5时30分左右沉没。下午5时45分,日本旗舰松岛发出收队旗语。在此战中黄海海战历时近5个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日舰松岛、西京丸、比叡等遭受重创。此后北洋水师追击日本舰队数海里未果,遂返回旅顺港基地休整。
威海卫保卫战
黄海海战后,日本军方决定进一步扩大 侵华规模,安排日本第一军越过鸭绿江,袭击辽宁省腹地地区。而第二军在花园口强行登陆,以占领金州为首要目标。
一八九四年(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四日,日本第一军一部从水口镇登陆,驻守在东阳河口、苏甸河口、长甸河口、浦石河口、安平河口等地镇边军与齐字练军望风而逃。十月二十五日,日军第三师团 主力过江,于聂士成所部在虎山激战,中午聂士成所部不敌日军被迫退走 ,榆树沟一带被日军占领。十月二十六日,日军接连占领九连城及安东县,至此清朝鸭绿江防线全部崩溃。
十一月四日,日本第一师团到达刘家店,掌握清军在金州布兵防御的重要情报,十一月五日兵分两路,一部攻打石门子防御阵地,一部进攻十三里台。十一月六日,清军战败,金州城被日方占领。十一月十四日,日军第二军逼近旅顺。清朝政府令丁汝昌与刘步蟾率北洋水师舰队主力火速驰援旅顺,李鸿章抽调淮军高元率部前往旅顺作战,同时让清朝将领宋庆率领清军攻击金州,以断日本第二军补给。十一月十九日,旅顺驻军在土城子附近与前来探查情况的2000余日军骑兵相遇,经过一番激战日军退去,清军小胜之后退回旅顺城内。十一月二十日,旅顺守军集结5000人向日军发起攻击,后被日军火力压制被迫退回城内。十一月二十一日,日本第二军对旅顺发起总攻,虽然守城驻军顽强奋战,但最终都敌不寡众,同日旅顺被日军攻陷。
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一月,日军接连攻陷大连湾、旅顺口。为彻底消灭北洋水师这个心腹大患,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日本将第二师团、第三师团三万人重新编组为山东作战军,向山东威海进军。一八九五年(光绪二十一年),日本山东作战军首批先锋部队从荣城湾登陆,一月二十日占领荣成市县城,封锁威海湾出口,北洋水师主力战舰被迫困守威海卫。一月三十日,日军陆军对威海南帮炮台展开进攻。日本联合舰队配合陆军作战亦对刘公岛、日岛、威海卫开始大规模炮击。丁汝昌率靖远号防护巡洋舰、镇西、镇南、镇北、镇边支援南帮炮台。其余各舰与刘公岛、日岛炮台配合守卫威海南北两海口。日军左翼队司令官大寺安纯中炮身亡,皂埠台击沉日舰一艘。最终清朝炮台驻军不敌日军,南北帮炮台相继失守。为防止岸上炮台继续被日军所用,丁汝昌派兵炸毁鹿角嘴炮台、龙庙嘴炮台、山嘴炮台、黄泥沟炮台、祭祀台炮台。威海南北炮台失陷后,丁汝昌一边向朝廷上书要求尽快派遣援兵,另一边率领北洋舰队主力舰船顽强与日军作战,在击退日本舰队7次大规模攻击之后,北洋水师舰船所剩无几。二月十一日,北洋水师内部发生哗变,马格禄等人胁迫丁汝昌投降日军,后丁汝昌自杀殉国。二月十七日,日军登陆刘公岛,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覆灭原因
战略失误
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北洋水师已拥有七艘二千吨级以上战舰,为亚洲最强水师。当时清政府造船工业较为落后,为了尽快建立海军,清政府采取了以买船代造船的策略。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重新修建北京紫禁城内的三海,由于资金不足便挪用海防经费达140万两。光绪十四年(1888年),醇亲王奕譞主持为慈禧修建颐和园耗费甚剧。李鸿章在醇亲王奕譞的授意下,不得不以筹备海军用款名义向全国富庶之区的地方官员筹款260万,作为修建颐和园工程用款。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水师成军之后,清朝政府遂停止购舰购买炮的专项拨款。
光绪十七年(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为缓解修建颐和园的财政压力,向朝廷上书建议令南北洋舰队两年内暂时停止向国外购买枪支炮弹及船只、机器等设备。李鸿章不愿得罪慈禧太后,故没有坚持继续要求添置新舰。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北洋水师舰队综合实力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清政府认为其海防目的已经达成,便将国防策略由开始的“海防塞防并重”转向“塞防”,不断挪用削减海军建设经费,北洋水师发展陷入停滞。而日本政府除了拨出大笔款项用于购置新舰外,还极力支持本国造船工业的发展,至中日甲午战争时日本已经仿造西方四千吨新式战舰,已经超过于同期北洋水师水平。
党派林立
慈禧太后虽然支持李鸿章发展北洋水师,但也支持张之洞、曾国荃、左宗棠发展自己地方势力作为牵制。从而导致清朝军队之间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有效的配合。比如在黄海之战后,清朝政府欲从南洋水师调南瑞、开济、寰泰三舰开往威海支援北洋水师。未料南洋都督为保存南洋舰队实力不予放行,坐视北洋水师孤军奋战。
北洋水师内部亦有不和,根据史料记载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北洋舰队例行出海航行时因总督丁汝昌有事外出,管带刘步蟾将旗舰“定远号”提督旗取下而换成总兵旗。总查琅威理因此事与刘步蟾爆发激烈冲突,琅威理认为虽然丁汝昌不在,但是自己作为丁汝昌副手作为副都督,旗舰应该悬挂都督旗。而刘步蟾则以海军惯例向来如此驳斥琅威理,李鸿章亦赞同刘步蟾的观点。此后琅威理负气辞职,丁汝昌失去了一位得力的助手。此外北洋水师军官多为闽籍,他们极力排斥非闽系官兵彼此内斗不断,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北洋水师的战力。
后勤保障不力
至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舰船服役多年,武器装备多有伤损。当时清朝造船工业较为落后,修理船只经常耗费数月时间,阻碍了北洋水师舰船正常的作战训练计划。受海军经费不足所限,北洋水师的船只检修时间也被一再推迟,难以定期对舰船装备进行保养、维修。在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多艘船只虽然中炮不多,但是沉没海中的主要原因与舰船破旧年久失修有关。
除了舰船年久失修以外,北洋水师的军火供应问题也很多。当时清政府对近代海军建设认识程度不高,在制造和供应弹药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制造出的实心钢弹很多,能爆炸的高爆弹数量很少。不少官员在制造武器弹药时偷工减料从中牟取暴利,制造出来的武器弹药质量低劣威力很小。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舰队虽多次击中日本舰船,但大多是重伤敌舰无法将其彻底击沉。根据当时辽东半岛的清军将领宋庆回忆,当时清军供给给前线的弹药大多无法使用,他们将弹药拆开一看发现里面的发射药因为时间过久或保存不当等原因已经变质。另外清军所用火枪老旧混杂种类繁多,经常出现弹药供应不上的问题,由此进一步加大了清军作战压力。
北洋水师舰船以煤作为燃料动力,其所用之煤主要由开平煤矿提供。开平煤矿供应给北洋水师的煤同样质量低劣,多由碎煤充数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对此十分不满,表示如果使用碎煤的话会导致舰船动力不足,对强敌作战时容易陷入不利局面,希望开平煤矿能否改善供煤质量,与开平煤矿张翼、矿务局等官员交涉多次未果。
技术原因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日清双方大多使用开花弹攻击敌方舰船。这种炮弹在弹头处装有炸药,击中目标后能引起爆炸,从而达到损坏敌舰的效果。北洋舰队自成立之后,舰队所使用的开花弹主要以填置黑火药为主。这种黑火药燃烧速度较快,爆炸时产生的冲击波和炸开的炮弹碎片对铁甲舰来说杀伤力不大,而且炮弹燃烧时又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及残渣,在作战时需浓烟散去方能重新瞄准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炮弹发射速度。日方为加强战力斥巨资用来改良传统弹药。光绪十七年(1891年),日本工程师配制成功了以三硝基苯酚为主要成份的烈性炸药,定名为下濑火药。这种火药威力要远超过传统的黑火药,击中目标后不仅能引起爆炸,炸药爆炸后伴随的火焰甚至能点燃舰体,进而可以达到引起大火重创敌舰的目的。光绪十九年(1893年),下濑火药开始在日本舰队中普遍使用,其火力杀伤力已远超同期北洋水师水平。
配置不合理
在北洋水师13艘主力战船之中,定远和镇远单舰排水在7000吨以上,剩下的11艘舰船中有6艘排水量2000吨级战舰,5艘排水量1000吨级的战舰。舰队呈现二大十一小的特点,除定远和镇远实力较强外,其他战舰普遍较弱,整体舰队配置严重失衡。另外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北洋水师舰船已经服役多年,船体老旧不堪。
设计落后于时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列强纷纷将先进生产力应用于军事领域,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五十余年间,各国舰船在舰体设计、动力系统及武器系统方面都出现了巨大进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从英国购入扬威、超勇号无防护巡洋舰两艘新型撞击巡洋舰编入了北洋水师。这种撞击巡洋舰外形简洁航速较快,可以在船舰上安装大口径火炮及舰艏处安装撞角作为打击敌舰的手段,制造成本较传统的铁甲舰也要低些。但是这种新型撞击巡洋舰在舰体设计上尚在探索阶段,许多设计存在重大缺陷,除忽视了战舰的防御力在实战中生存能力较为薄弱外,在航行中也存在前后主炮过大,遇风颠簸、难以取准等问题。在黄海海战中,超勇、扬威被日舰击沉,其舰体设计失当也是其沉没重要原因之一。作为北洋水师王牌主力的定远和镇远的主炮以斜连的方式布置在中部,以便作战时能够同时向舰艏/舰艉方向发射炮弹。为了能够给主炮留出足够的发射空间,主甲板上不得留出广阔的区域作为主炮的前后射界。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这种设计由于造成极大的船舰空间浪费被逐渐淘汰。平远舰属于近海防御军舰,这种舰型虽然防御力虽然强悍,但是难以操作机动能力较差,不适合远洋出海作战。
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在舰船设计领域出现了“新学派”,“新学派”主张采用在舰船上放置大量的高射速新式火炮,以密集的弹雨来打击敌方舰船,在这一设计理念下舰船速度及火力较之以往越发强悍,在当时号称世界速度最快火力最猛的日本巡洋舰吉野号防护巡洋舰正是在这一理念下设计而成,北洋舰队中的镇远、致远等老式军舰已经逐渐落后于时代潮流。北洋水师内的一些有识之士如丁汝昌、刘步蟾等人虽多次上书呼吁购置快船快炮,更新北洋水师舰船武器设备,但由经费不足及清朝内部龃龉不断购置新式设备一十最后不了了之。
军队管理
船队编制
北洋水师舰船成军之初被编为中军、左翼、右翼、后军四部,其舰船编制如下所示
水师官制
清政府在刘公岛设海军提督衙门,负责管理北洋水师及作战调度事宜,其长官为海军都督。海军都督下设总兵二人,分管舰队左右翼,为领队翼长。总兵之下令设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经制外委。水师的官员分为战官和艺官,艺官多由管轮学堂出身,担任各舰的管轮及司汽机。战官多担任各舰队的管带,负责领导舰队士兵作战,主要是由船政学堂学生、留洋学生及长江水师旧吏组成。不同职位官员,皆有不同晋升标准,其官吏升降贬黜由北洋大臣主管。
舰队基地
北洋水师建军之初以大沽口作为舰队基地,并设置水雷营和水雷学堂。随着海防工程的不断深化,清政府又陆续在旅顺、大连、威海等地建设舰队基地。至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威海卫成为了北洋水师的长期驻扎基地。
训练
从北洋水师正式建立到覆灭的七年间,李鸿章聘用葛雷森、琅威理、式百龄、汉纳根、马格禄先后为北洋水师总教习,传授北洋水师先进的海军作战知识,以西法训练士兵。根据海军章程相关规定,每日北洋水师需要进行小操,每月大操一次。立冬以后,北洋水师舰船需与南瑞、陈一白、开济、寰泰、保民等舰船联合操练,从江县、浙、闽、广沿海要隘至新加坡以南各岛航行巡视,保护华商商船安全。每隔三年,朝廷会派大臣与北洋大臣一同检阅水师训练成果,根据考核结果给予北洋水师对应的升降。根据《航海琐记》的记载,北洋水师小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在舰船内进行四轮枪炮刀剑的实战演练,另外一种则是在海上模拟对敌作战,以训练战术战法,加强各部舰队之间的默契与应变能力。
军规
凡管带及以上官员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需海军提督向海军大臣进行汇报。给予对应的处罚,轻者记过、重者降职、撤职、撤任。官带以下官员触犯军法,则由管带负责管理,给予相关人员的记过、降职、撤任等处理。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规定》记载管带在处理赏罚之事时,需要向海军都督进行汇报。若海军都督不在,则向主管此事的其他官员汇报,不得自作主张私自处理,那些私自逃亡的水手一旦被抓回,则判处监禁一个月及受八十鞭刑。水师士兵及雇员若不慎损坏舰船上器械、军火时,需按价赔偿舰船损失。若是有人故意损坏舰船,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法给予重罚。若有人在战事临阵脱逃,按照规定斩立决。
相关争议
慈禧挪用北洋水师经费修建颐和园
王家俭在《李鸿章与北洋舰队》一书中指出,光绪十一年(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之后,南北洋经费被收归中央统一管理,南北洋所需经费需向海署领取。由于清朝政治腐败,光绪七年(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垂帘听政,时任海军大臣的醇亲王奕譞为讨慈禧太后欢心,主持修建三海工程和颐和园作为其颐养天年之所。而当时清政府财政窘迫,修园款项究竟从何而来,各方众说纷纭。根据光绪朝太监王世龢及海军官员池仲祐等人的说法,慈禧和醇亲王奕譞暗中勾结,将所筹来海军经费挪出三千万作修建颐和园使用,导致北洋海军受经费不足所限难以及时更新舰船,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埋下隐患。
海军史学者陈悦在《沉没的甲午》一书中对这种说法表示质疑,他认为醇亲王奕譞所挪用的是海军衙门经费及为海军筹款名义向东南各省筹来的260万“海军巨款”,并没有挪用原本的北洋水师经费。而所谓的“海军巨款”也并没有投入颐和园的建设之中,而是将它存在了银行。甲午战争爆发后,慈禧也将其中的一部分资金取出支持北洋水师购买军火。
主炮晾衣说
历史学者唐徳刚在《晚清七十年》提到北洋水师的一则小故事,相传光绪十七年(1891年)七月九日,李鸿章应日本邀请,派丁汝昌率定远、镇远等六舰前往日本访问。丁汝昌一行人受到日本政府的盛情款待。东京湾防卫司令东乡平八郎是北洋水师右翼总兵刘步蟾的留英同学,应邀登上定远舰进行参观。东乡平八郎仔细观察发现,北洋水师士兵们竟然在定远舰的主炮上晾晒衣服,再一摸炮口还有不少灰。由此认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船舰年久失修,看似威容赫赫实则不堪一击。
海洋史学者陈悦对唐徳刚的说法不大赞同,陈悦先生提出定远舰的干舷非常低,为了方便水兵作业和武器保养,设计师便在甲板之上的甲板室顶部甲板室安装炮位。定远舰的主炮位离地大约3米左右,主炮炮管露出炮罩外的长度不足2米,且定远舰的栏杆、天棚支柱处有足够地方晾晒衣服,北洋士兵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为了晒衣服爬上爬下,因此海军主炮晾衣的说法不大可信。不过也有另一说法说在主炮上晾衣的并不是定远舰,而是济远舰,但是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济远舰当时留在威海担负守卫之责,并没有随丁汝昌等人前往日本,因此这种说法也不大可靠。
后世纪念
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
中国甲午战争纪念馆于2005年3月启动建设,200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位于山东刘公岛,占地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是一座以中日甲午战争为主题纪念遗址性博物馆,主要景点有:北洋海军提督署、丁汝昌寓所、北洋海军将士纪念馆、水师学堂、旗顶山炮台等。
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
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大沽船坞路27号(天津市船厂),是我国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的军火生产基地。光绪六年(1880年),在清朝大臣李鸿章主持下建成,占地46000平方米。2013年5月,大沽船坞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沉船遗址
致远舰沉船遗址
致远舰沉船遗址位于丹东市西南50多公里海域。 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丹东市黄海海域发现一艘清末甲午海战时期的沉没战舰。因沉船身份未明,考古人员们暂以“丹东一号”作为沉没战舰代称。自2015年8月起,考古人员将对“丹东一号”列为重点调查项目 。“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工作前后历时3年之久,共打捞出文物200余件。其中三件瓷盘带有清晰致远舰舰徽,成为解密“丹东一号”真实身份的重要线索 。2015年11月,国家文物局确认“丹东一号”为黄海海战时沉没的“致远舰”沉舰。2018年4月,“再现致远舰——辽宁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出水文物展”在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幕。
经远舰沉船遗址
经远舰沉船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海域。2018年7月至9月,水下考古人员开展开展庄河铁质沉船遗址专项调查工作,确定2014年在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海域一带发现的铁质沉船为中日甲午战争时的经远号装甲巡洋舰沉船。
定远舰沉船遗址
定远舰沉船遗址位于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2019年7月至9月,威海市博物馆调集各方30余名专业考古人员,展开了甲午战争沉舰遗址第一期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基本上确定了定远舰沉没的大体位置,并且 打捞出铜铭牌等文物,定远舰遗址的发现对研究甲午海战、海军史发展意义重大。
北洋水师水兵墓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清政府派遣北洋水师官兵到英国纽卡斯尔接收致远等四艘巡洋舰,其中五名水兵因长途劳顿、水土不服病故异乡,安葬于纽卡斯尔市圣约翰墓园。2016年12月,中国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缮水兵墓。2018年12月,修缮工程竣工。水兵墓成为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首个海外公募项目。
2023年12月,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唐锐在英国北部华人企业家协会会长戚勇强等陪同下赴纽卡斯尔拜北洋水师水兵墓并献花。唐锐总领事随后前往纽卡斯尔探索博物馆参观,查阅该馆收藏的关于北洋水师巡洋舰设计图纸等珍贵档案,同博物馆董事会成员布莱克就推动双方开展北洋水师历史研究达成原则共识。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甲午战争中"广乙"舰管带林国祥:曾率舰以一敌三.中国新闻网.2024-05-15
从弹头装药看黄海海战中日双方炮弹效能.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8-07
北洋海军军舰“主炮晾衣”说考辨.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8-04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简介.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6-19
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天津市滨海新区文化和旅游局.2023-06-19
黄海发现甲午海战沉没战舰 或为邓世昌“致远号”_半月谈网.半月谈.2023-07-28
致远舰出水文物在沈阳与公众见_广州日报大洋网.广州日报大洋网.2023-08-02
多方专家论证确认“丹东一号”沉舰应为致远舰.国家文物局.2023-08-03
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国家文物局.2023-08-03
定远舰铁甲在威海打捞出水.今日头条.2023-08-03
甲午海战125周年:中国打捞“沉灭的历史”.今日头条.2023-08-03
定远舰铁甲出水.国家文物局.2023-08-03
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唐锐赴纽卡斯尔拜谒北洋水师水兵墓.齐鲁壹点-今日头条.2023-12-08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豆瓣.2023-06-18
甲午 (2015).豆瓣电影.2023-06-18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 (2015).豆瓣电影.2023-06-18
甲午风云 (1962).豆瓣电影.2023-06-18
北洋水师 (1992).豆瓣电影.2023-06-18
东方有大海 (2017).豆瓣电影.2023-06-18
晚清秘史之北洋水师 (2004).豆瓣电影.2023-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