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丁日昌

丁日昌

丁日昌(1823年7月7日-1882年2月27日),字禹生,又作雨生,号持静,丰顺县人,清末洋务派政治家、诗人、书法家、藏书家。

丁日昌幼年好学,20岁考中秀才。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丁日昌因潮州市军功被授江西万安知县,开始步入仕途,后成为曾国藩幕僚。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丁日昌被派往广东省督办厘务和火器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起,历任苏淞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福州船政局大臣、钦赐总督衔会办南洋海防、节制七省北洋水师兼理各国事务大臣等职。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因病卒于揭阳市,终年59岁。

丁日昌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先后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并在马尾船政学堂附设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就任福建巡抚期间,他遍巡台湾岛,整顿吏治、改革税征、重视农耕、农垦和开矿,为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他提出海军统一指挥分区设防的主张,建立新式海军的构想,以及主动进取积极应变的外交主张在当时都是先进的思想。此外,他还认识到华侨的重要性以及华侨问题的严重性,曾提出遣使设领、保护华侨的建言。书法上,丁日昌多作行楷,喜用圆笔,晚年注重魏碑,融汇各家,形成拙中见巧、雄浑豪健的书风。丁日昌被誉为“咸丰三大藏书家”之一,其生前藏有众多宋元钞校之本,有着“百宋千元”之称,所藏书目由中华书局出版《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做了统计。著有《抚吴公》五十卷、《百兰山馆政书》三十六卷、《丁中丞文鉴》五卷、《百兰山馆藏贴》二册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爱新觉罗·旻宁三年六月初一(公元1823年7月7日),丁日昌出生于丰顺县汤坑圩金屋围,其父丁贤拔在汤坑圩开药店、盐店。从八岁开始,丁日昌便在三兄丁达夫的私塾中就读。九岁时,他读书就过目成诵,能作诗文,被誉为“神童”。

但好景不长,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随着丁贤拔的逝世,丁日昌家境中落,只能依靠生母黄氏樵苏纺织勉强维持生计。贫寒磨砺了丁日昌,道光二十二年,二十岁的丁日昌考中秀才,次年补生。此后,他在赶赴潮州市应试的途中,因饥饿昏厥,幸得农妇救治,方才活下。清醒过来的丁日昌,前往县衙击鼓鸣冤,高喊“青天白日,饿死廪生”,县令招他试对诗札、对联,丁日昌均一一对出,县令由此将他留在县衙。再而后,丁日昌三次参加乡试,均落第。期间,他也曾设帐授徒,在汤坑圩发起建立蓝田书院。

初入仕途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海阳县(今潮州)三合会吴忠恕等人围攻潮州府城,丁日昌以邑绅的身份管理组织起乡里民团,率领汤坑乡勇三百人前往救援。在其带领下,吴忠恕驻东津部被击溃,潮州府城东路之困遂解。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丁日昌由廪贡生选授广东省琼州府学训导,居广州市(广州)。同年,因之前的潮州市军功选授江西万安县知县,并在广东省议叙同知衔。

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三十七岁的丁日昌正式履任万安县令。彼时万安县内,刚经历战乱,居民流散,地方土豪恶霸,私设厘卡,侵凌行商。丁日昌到任后,严加惩治了一批不法之徒,使得社会秩序趋于安定。此外,他还重视审理讼案与发展教育,规定“有告必审,有审必结,有结必办”,使得县衙讼案效率大大提升,呈期状纸由百余份降至二三份。在每月的初一、十五,丁日昌还将生童集中在考棚中,亲自为他们讲学,并捐出自己的部分俸银,为生童改善伙食。

丁日昌在万安县的优良政绩,获得了赣南道李瀚章李鸿章长兄)的赏识。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春,在万安才任知县四个月的丁日昌,被调回广东省办理洋务,在万安县绅民的多番挽留并上告请求下,同年六月,丁日昌又被调回万安县任县令。

入幕曾国藩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八月,丁日昌调任吉安府邑庐陵县令。次年,太平军攻下吉安县府邑,虽然丁日昌与吉安知府曾咏在吉安府城被占三日后,即快速收复,但朝廷仍将他革职并追偿遗失公物。去职后的丁日昌,收到时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的曾国藩延揽人才的消息,于是前往九江行辕晋,其思路清晰,富有策略,很快便被曾国藩请入幕府

入幕曾国藩后,丁日昌分析当时形势,向曾国藩提出了“求实用、久职守、禁文饰、厚民风、留有余、泯域、均肥瘠、正根本、清粮额与奋独断”等主张,其多种想法切中时弊,获得了曾国藩的采纳。丁日昌的才能也引发了当时军中关注,李鸿章曾国荃等都曾向曾国藩借调过丁日昌,但曾国藩对他做了另外的安排。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曾国藩奏请朝廷派员赴广东省督办全省厘务,以接济苏浙皖三省军饷,丁日昌因“廉正明干,熟悉厘务”作为左副都御史晏端书的随员,前往广东督办厘务。

丁日昌到达广东后,先是调和了卓兴、方耀两支队伍间的矛盾,又筹划了当地的剿匪事宜。在其谋划下,卓兴、方耀两支队伍协力合作,将当地持续多年的匪患,在数月之内,就清缴干净了。除了“协助筹划职守”外,丁日昌还积极“督办火器”。由他亲自设计并监制的大小硼炮(又名“开花炮”)三十六尊获得成功,另外还制成了大小硼炮子二千余颗。由此,丁日昌在广东省开始声名鹊起。

赴沪办洋务

在粤督办厘务期间,丁日昌向李鸿章上奏的《上李中丞书》中提出了“师夷人之长技”的主张。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春,李鸿章向广东咨调丁日昌到上海市主持火器制造,但广东大吏不肯放丁日昌离去。同年八月,李鸿章采用专摺向朝廷奏调丁日昌前往上海主持火器制造,言其“学识深醇,留心西人秘巧”。朝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奏调,丁日昌由此前往上海开始督办洋务。

丁日昌在上海期间,不仅负责主持制造军火,还参加了军务及办理与洋人交涉事件等。其主持仿造的短炸炮(又名田鸡炮,迫击炮的前身)及各种炮弹,以及制造的能容纳八十磅炮弹的开花炮,均是当时上海各军所仅有。在遣裁戈登常胜军的事件中,丁日昌明确善断,处理适宜,使遣裁工作顺利完成。这些亮眼的成绩让李鸿章对丁日昌的能力格外赏识,李鸿章由此多番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推荐丁日昌。由此,丁日昌迅速从同知衔江西省候补知县,升到江西候补知州,赏戴花,进而又擢升为候补知府

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丁日昌奉命署理苏松太道(也称为上海道),其在苏松太道任职一年有余,政绩斐然。吏治方面,其着重审理讼案、严惩豪恶,整饬不良风习;在涉外问题上,积极整饬海关,收回英法军占借住地,保护华商航运等。兵工方面,其积极模仿西方,制造船炮,将此前其负责的炸弹一局及韩殿甲负责的二局,合并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兵工建设作出有效贡献。

履职江苏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丁日昌升任两淮盐运使,在深入各个盐场,向盐商、盐丁、灶户等了解情况后,他根据调查结果,拟订了《淮盐章程》《两淮甄别章程》《淮北总略》等章程和规划,实行改革,兴利除弊,使得淮盐的销路大增,盐税收入也获得了极大增长。次年,英国领事频频希望进入潮州市城的要求难住了当地地方官,原因是早前英国领事曾进入汕头市、潮州城等地,均遭到了地方绅民的强烈反对,潮州地方官由此不敢让英国领事进入。此事最终被呈报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在总署的协调下,丁日昌被派往潮州解决该问题。

丁日昌接到朝廷谕旨后,向李鸿章奏报了此前他在上海处理类似事件的经验,而后,他就该事向朝廷提出三条建议:1、向百姓立威应留有余地;2、劝谕百姓应顺应民心;3、对应地方绅士应德才并由。并指出,要考虑的并不是外国人能不能进城,而是要担心他们进城后,会不会诱导百姓,滋生祸事。丁日昌的相关意见受到了朝廷的重视,朝廷由此晓谕广东省地方配合丁日昌处理该事。在丁日昌的策划下,该事得到快速解决,百姓对英国领事进入潮州城的猜疑逐渐消失,而英国领事也得以进入潮州城。事情解决后,时任两广总督叶赫那拉·瑞麟向朝廷表奏,赞扬了丁日昌。

潮州城英国领事入城问题解决后,丁日昌返回扬州市。彼时他身患疾病,正想调养,不料清水潭发生决口,李鸿章认为,只有丁日昌能处理好这样的大工程,又调丁日昌去处理。丁日昌由此在清水潭督工数月,终于妥善解决了该次决口事件。

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丁日昌升任江苏布政使司,同年,又擢升为江苏巡抚。直至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丁日昌因母亲逝世,回乡丁忧,他在江苏省主政了近四年时间。在这近四年的时间里,丁日昌通过倡自强、培才干、建兵工、办航运、改军制、整吏役、清狱讼、苛税、培生机、正风化等十个方面对江苏展开治理。他曾深入各盐场,向绅士、场丁、灶户等了解具体情况,先后完成了10余万字的调查报告,制订出《淮盐章程》《两淮甄别章程》《淮北总略》等章程和规划,对盐政实行改革,兴利除弊。也曾亲自主持下属候补官员考试的命题、监考工作,对下属官员呈递的报告,均在认真核阅后作出详细批示,他在江苏巡抚任上留下的自撰对联“官须呵出,干来若处处瞻顾因循,徒负刑章终造孽;民要持平,待去看个个流离颠沛,忍将膏血入私囊”成为江苏省及以后从政人的座右铭,对澄清江苏吏治作出有效贡献。在整肃吏治之外,他还加强清理讼案、积案,在他的带动下,江苏全省清理积案达27万宗。此外,在江苏期间,他还积极推动了学童赴美留学事宜。在丁日昌的治理下,江苏获得了有效发展,他也因此获得了江苏广大士民的好感。

丁忧怀国

在乡丁忧的三年里,丁日昌不忘政事,他在所撰写的《百兰山馆古今体诗》《榕江试舍记》等著作中,沥陈了众多揭阳县、潮州城的发展问题,以及自己对相关问题的见解。此外,他还就潮郡水患,根治韩江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丁忧结束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丁日昌上书朝廷称,因为要回原籍营葬,且身体有疾,申请暂缓入京。

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日本借1871年高山族民杀死几十名琉球船民事件,出兵进攻台湾,并妄图久占台湾。事件发生后,朝野震动,丁日昌先后呈报《海洋水师章程(别议)》《海防条议》。《海防条议》上奏后,引发朝野激烈讨论,李鸿章对奏议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朝中反对者也不少,认为不应购买机器轮船,也不应开厂制造。直至光绪元年,丁日昌入宫觐见,朝廷才命丁日昌前往天津市,帮助李鸿章督办洋务。

履职福建

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在沈葆桢的推荐下,丁日昌被清政府任命督理福州船政局。其到任后,向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致函称,中国制造落后,希望一方面派人出国学习,另一方面聘请外国人员来中国教习,并主张自行开炼煤、铁等资源。同年,丁日昌获旨兼任福建巡抚。次年,其船政职务交由吴赞诚接办,丁日昌专任巡抚之职。

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因旧病复发,丁日昌申请回原籍养病。其在福建任职两年,为建设福建作出了不少贡献。他研究了船政学生难有所成的原因后,一方面聘请西方技师来华教学,另一方面促成学生前往欧洲留学,为中国培养出了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船政人才;他认为电报可以军用,对海防有利,在丹麦大北公司建福州市罗星塔电报线出现争议时,他亲自与丹麦大北公司交涉,收买了该段电报线,使之成为中国自营的第一条电报专线;在闽期间,他积极处理了多件涉外事务,还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海难救护章程》,成为中国第一个海难救助章程;此外,他延续一贯作风,积极整顿吏治,清理讼案,惩治贪污官吏,使得福建省吏治获得一阵清明;丁日昌还很关注台湾,他在1868年所拟的《海洋水师章程》中,就设想将台湾设为南洋海防中心,在福建任职后,他曾离闽渡台,巡视全岛,对台湾的吏治、税征、番务、垦务、电线、铁路、防务等均作出细致安排。

晚年生活

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四月,丁日昌的退休申请获得批准。次年,丁日昌获赏加总督衔,专驻南洋,会同沈葆桢及各督抚筹办海防,节制南洋沿海水师,之后,又获命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不过,这两次的职务安排,丁日昌都并未前往就职。

退休后的丁日昌虽然身在家中,却依然心系国家,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他先是前往福州市协助解决了福州乌石山教案,后又上奏朝廷,针对海防事务拟定了《海防应办事宜》十六条建议,相关建议大部分被朝廷采纳,他在该建议中还断言,因为琉球的废灭,日本“三五年不南攻台湾,必将北图高丽(朝鲜)”,呼吁朝野内外要齐心协力,急谋自强,否则将国无宁日。同时,他认为“民心为海防根本、吏治为民心根本”,只有大力整顿吏治,团结民心,才能众志成城,使海疆安如磐石。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丁日昌获悉法国人对越南的经营日趋积极,他随即给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写去信函,提醒他们应关注此事。

清光绪八年正月初十(公元1882年2月27日),久病的丁日昌在揭阳寓所逝世,终年60岁。离世前,他自知时日无多,喊来儿子丁惠衡等人,口述遗折,内容均是关于国家,而无半点家事,他希望朝野内外能同力合作,以图国家之自强。丁日昌离世后的次年,光绪帝下旨为他祭葬,并授他光禄大夫建威将军赏戴花翎正一品封典。

主要成就

政治成就

丁日昌曾官至江苏巡抚、福建巡抚,先后主政江苏、福建两省。在两省主政期间,他均积极治下,整肃吏治,提倡为政清廉,严惩贪官恶役,对下属官员展开全面考察,行文取谛地方乡绅恶霸私设的关卡,使得当地社会环境获得较好改善;他关注旧案、积案,积极清理诉讼,躬亲平反冤狱,厉行清理积案,在他主政江苏省的四年间,江苏全省清理积案达27万宗,极大提高了结案效率,由于“有告必审,有审必结,有结必办”,府衙中的积案得到了极大清理;丁日昌秉持“治道之隆替,系于风俗之盛衰,风俗之盛衰,因乎人心之正邪,而人心之正邪,则由教化之兴废”的观念,通过宣讲圣谕、整肃大祀、设立社学、禁毁淫词小说、禁开戏馆演淫戏、禁止迎神赛会及为神仙请加封号、禁妇女上茶馆、封尼庵、禁火葬、禁赌、禁种罂粟等方式来引导社会风气,虽部分方式曾招致社会批评,但其教化行为使得当地社会风气获得了一定改观;在百姓民生上,丁日昌积极剔除陋规积弊,减免苟捐杂税,关心社会救济,倡修水利,注意治水促耕,他曾多次亲临抢险救灾现场,对治水患之事,有一套自己的心得。

发展实业

丁日昌身历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他亲眼目睹了国家遭受外侮的过程,深感只有自强才能自立。曾向李鸿章上奏《上李中丞书》,提出了“师夷人之长技”的主张。在曾国藩、李鸿章的重用下,他积极参与洋务运动,首创了中国轮船航运事业;参与创设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倡办了开平煤矿和轮船招商局;并在马尾船政学堂附设了中国第一所电报学堂;就任福建巡抚期间,他还遍巡台湾岛,筹划在台湾开矿藏、筑铁路、架电线、造船械、办农垦,为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文化教育

丁日昌建议变更八股为八科,以改革科举制度,在他的推动和促成下,第一批留美学童得以顺利派遣。在督理福州船政局期间,他力主派人出国学习新技术,以及聘请外国技术人员来中国教习技艺,在他的推动下,部分船政学堂优等生得以前往欧洲留学。此外,他还组织专人翻译出版西方科技书籍,同时又积极编撰府志政书,为教育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不仅如此,他还主张在通商口岸创办报馆,倡导广设社学和义学,先后捐资在上海创办了龙门书院,又募资在潮州市扩建了金山书院、韩山书院,创办了榕江书院和蓝田书院、鹏湖书院等。

国防建设

丁日昌认为,因为承平日久,当时的国家军队战斗力已急剧下降,应该进行军制改革,他在上奏《苏省营制改革摺片》中提出,将原江苏抚标兵一千六百人缩为一千人,提高单兵军饷,加建营房,调整军事训练方式,由原先的只操练土枪、刀、矛等武器,改为加练洋枪、开花炮等,并组织人员翻译材料,到军队宣讲圣谕,在其改革之下,江苏的兵勇纪律严明,枪法娴熟,成为中国近代军制发展史的一个案例,为清末新建陆军的全面改革开辟了道路。丁日昌强调精兵原则,认为“自古强兵之道,以多而弱,以少而强,以散而弱,以聚而强”。在陆军军制上,他还提出了将分设野战部队与地方治安部队的主张。但由于他的任期都不长,很多改革计划并没有获得完全推广。

除陆军建设外,丁日昌还提出了建立新式海军的构想,他向朝廷建言称,应不计资历,从实际中罗致选拔北洋水师将才、外国使才、以及制造通才。此外,他还提出海军统一指挥分区设防的主张,提议创建北平、东洋、南洋三支水师以联为一气,统一指挥、分区设防。

在军工制造上,他曾在上海市主持火器制造,他所主持仿造的短炸炮(又名田鸡炮,迫击炮的前身)及各种炮弹,以及制造的能容纳八十磅炮弹的开花炮,均是当时上海各军所仅有。

对外交涉

在对外交涉上,丁日昌力主维护主权和收回权利,曾处理多起涉外事务。在其策划努力下,索回了英法海底隧道驻军在吴淞炮台等占地,又将洋兵驱逐出上海城外。他重视主权问题,曾禁止外国轮船驶入中国内河,遇止外商在浦东新区福州市架设电线,在福州乌石山教案中,他积极斡旋,最终迫使英国教堂迁出了侵占的乌石山基址。此外,他还关注华侨华工,建议严禁外国人在沿海招收诱骗华工出国;并向朝廷奏请设立市舶司,派使节前往各国有华人的地方设使馆进行管理,以维护华侨的权益。

藏书成就

丁日昌喜好藏书,曾不遗余力地搜罗古刻善本,收集了大量宋元钞校之本,有着“百宋千元”的美称,其所藏书目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苏州顾沅艺海楼的旧藏,二是上海郁松年宜稼堂的旧藏,三是丁日昌在上海的书店中零星搜访所得。所藏书目曾多达十万余卷。后有莫友之将其所藏书目辑为《持静斋书目》五卷。丁日昌逝世后,这些藏书由其子丁惠康保管。不过,自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起,至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丁日昌的藏书陆续被出售尽。其中,大部分辗转被上海涵芬楼收购,另有一部分被日本书商收走,还有一部分则流转到了广东省藏书家李文田、莫伯骥等处,中华书局曾出版《持静斋书目·持静斋藏书记要》对丁日昌所藏书目作有统计。

人物评价

丁日昌逝世后,光绪帝下谕令祭葬,《祭葬文》中,丁日昌获赞:“鞠躬尽,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评价丁日昌为国一生,性行纯良。

丁日昌的好友,晚清政治家翁同龢在丁日昌逝世后,送上挽联“政绩张咏,学术陈亮,在吾辈自有公论。文字百一,武功七二社,问何人具此奇才?”,赞扬丁日昌是个文武双全的奇才。

中国近代学者桂坫,给丁日昌的《百兰山馆政书》提写的跋语中,以“老臣心事月轮孤,义胆忠肝近世无。谠论能传千载后,热肠要使万民苏”来赞扬丁日昌。

主要作品

著述

丁日昌的著述颇多,有沈葆桢选评的《抚吴公牍》五十卷,还有他的门生刘瑞芬陆润庠校订的《丁禹生政书》三十六卷,以及门生李风苞编辑的《百兰山馆政书》十四卷。此外,他在晚年还著有《百兰山馆古今体诗》五卷和《百兰山馆词附楹联》一卷。

编校

丁日昌累计编校有《牧令书辑要》《百将图传》《炮火图说》《地球图说》《法人游探记》《西洋兵略》等七部作品。

家族成员

后世纪念

丁氏光禄公祠

丁氏光禄公祠位于揭阳市榕城区元鼎路,原为丁日昌故居,于清同治至光绪初年间建立。该祠具有典型的潮汕地区祠堂风格,被称为“百鸟朝凰”,在潮汕地区建筑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是一个集祭祀、起居、藏书、教育于一体的综合功能建筑组群,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日昌文化园

丁日昌文化园位于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内,该小学前身是丁日昌倡建的“蓝田书院”,文化园通过介绍丁日昌的生平和历史功绩、“蓝田书院”的发展与变迁史、丁日昌故居、以及与丁日昌相关的历史文化等。全方位地展示了丁日昌的“能见其大、能尽其实、能致其精”的精神品质。

参考资料

丁日昌题丰顺太平寺联.潮州日报.2023-05-30

爱国革新政治家丁日昌.梅州市人民政府.2023-05-30

丁日昌在中国藏书史上的定位.揭阳日报网.2023-06-07

主要景区景点简介.揭阳市人民政府.2023-06-14

揭阳城隍庙跻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揭阳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2023-06-14

点亮心 传播爱——记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特色办学.中国教育报.2023-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