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吴赞诚

吴赞诚

吴赞诚(1823—1884),字存甫,号春帆,安徽省庐江县城关镇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拔贡,咸丰元年(1851)以拔贡朝考知县分发广东省,始令水安。以后,补德庆州、顺德区虎门镇同知,因镇压太平军升暑惠潮嘉道。

同治(1862)调天津制造局,补天津道,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任福州船政局大臣,光绪四年(1878)以光禄寺卿署福建巡抚兼理船政和台湾海防。他亲临台湾组织农耕、修路、设防,改善土著 生活;曾取道恒春,过红土嵌山,攀悬崖,越大溪,忍饥渴,径行三百里达卑南,恩泽和感化土著人;带兵率部过瘴区越湿地,平定土著人叛乱;深入各地察民情,办防务,密切海岛与大陆的关系。光绪五年因病辞任船政事务、巡抚开缺。光绪六年督办天津水师学堂。赞诚精通经史数理,思虑精密,办事坚韧耐劳,常自说:“天赋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无安闲之福,苟有济于世,虽劳奚辞。”他在赴台期间,积劳成疾,即患中风,回归后卧病三年,于光绪十年(1884)五月四日病逝。

人物生平

吴赞诚,生于1823年,卒于1884年,字存甫,别号春帆,原籍庐江城关(现今庐城镇)。他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年)通过拔贡考试,随后在咸丰元年(1851年)以拔贡身份通过朝考被任命为知县,并被分发至广东省,署理永安县。之后,他补任德庆州顺德区虎门镇等地的同知,与太平军进行了多年的战斗。战事平息后,因其功勋被提拔为惠潮嘉道。

同治元年(1862年),吴赞诚调任天津制造局,并补任天津道,后又升任顺天府尹。光绪二年(1876年),他以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负责督办福州船政局并兼理台湾海防。在台湾期间,他亲自组织农耕、修路、设置防御,致力于改善土著居民的生活条件;他历经艰险,深入偏远地区,以恩泽和行动感化土著人;带病率部平定叛乱,深入各地了解民情,加强防务,极大地促进了海岛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使台湾“生番化外之地”得以归化。光绪四年(1878年),台湾加礼宛、巾老耶两社发生“抗抚戕官”事件,他于同年九月再次渡海赴台,带病指挥清剿行动,取得连战皆捷的战绩。随后,他亲自前往岐莱等地安抚后山民番,并从台北市台南市进行巡防阅兵,修筑堡垒,广泛听取民间意见,妥善处理各项事务,历时一个多月后返回福建省

光绪五年(1879年),吴赞诚因病辞去船政事务及巡抚之职;次年(1880年),他被调任为天津水师学堂总办,参与该校的创建与开办工作。他精通经史数理,思考缜密,工作勤奋且富有毅力,常言:“天赋人以精神,原期有用,吾自分无安闲之福,苟有济于世,虽劳瘁奚辞。”然而,光绪七年(1881年),他因病辞官,返回家乡养病三年,最终于光绪十年(1884年)五月二十四日病逝,墓葬位于今盛桥镇许桥村境内。

征战经历

咸丰七年(1857),吴赞诚由永安县署德庆州事时,红匪攻陷桂平市(即广西滕县旧称)、梧州市,贼船乘势从西江而下,不到几天便骚扰本州。经贼人侵害,州城已千疮百孔,无法收拾。赞诚到州后,采取对外招兵筹资堵截贼人的通路,击毙贼人;对内组织乡团,保卫州民,设置烽火台于大旗山,以观察监视贼人动态。至此,州民们才有了依靠并解除了恐慌心理。赞诚指派多个乡团出击剿贼,把荣村贼匪徐朝达等杀掉。同年六月,提督昆寿统领兵逆江而上剿贼,因西江水大而失败,剿贼队伍于城东龙母祖庙前驻扎。八年(1858),再次组织兵团西上,赞诚先于企岭筑炮台,控制贼匪咽喉。因为利用地势得当,使梧州城得以恢复。四月,陈金缸在封川窥探悦城肇罗道张承谏,从自己郡中带乡团驻扎在播植,赞诚征召各团在右边驻扎,因为贼人众多且强大,未被击败。反而承谏被杀害,损失严重。赞诚见状,伤心欲绝,想自杀以谢罪。各乡团劝解后便放弃此念头,收拾剩余乡团兵马,抄小路回州城。

之后,精选兵马,决心背城第一次世界大战,贼人听闻风声后退回广宁,不敢正面交锋。赞诚带领几个乡团兵马驻守在莫村、新围、古有等地,与贼人相持数月,阻击并杀掉不少贼人。贼人从此再也不敢侵犯州境。赞诚性格开朗、办事光明、耿直,守信而且爱戴州民。军书千言,下午写成,练兵之余,与知己谈书论文不断。他谋划兴利除弊,恢复被贼人破坏了的州城后,州民赖以团聚、安居乐业。州民们无有不赞扬爱戴吴使君(赞诚)的。咸丰九年(1859),大吏访察到赞诚的才华与能力。把他调往顺德区,仕绅和州民们纷纷向省上书,乞求挽留于州,上级没批准。赞诚离州赴顺德之日,全州城人士争先恐后为其送行。有赞扬他劳心劳力、为国为民而鞠躬尽瘁的,有以丰盛的美酒佳肴为其饯行的。赞诚对州民的诚意点头致谢,还赠给州民们一句话,说:我只饮杯康州水就满足了,并留下诗句为别。至今州人还称赞他。光绪十一年(1885)百姓请求把他作为名宦来祭祀,不获批准。

参考资料

吴赞诚.庐江新闻网.2024-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