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曾国荃

曾国荃

曾国荃[quán](1824-1890年),字甫,号叔纯,湖南湘乡(今双峰县)人,祖籍衡阳市。清末湘军主要将领之一,曾任山西省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大学士曾国藩之弟,因家族中排行第九,被称为“曾老九”。

曾国荃聪慧过人、少时便身负不平凡气势。曾跟随长兄曾国藩在京城(今北京)求学,咸丰二年(1852年),考取优贡生,后随曾国藩筹备湘军、征讨太平天国运动。咸丰六年(1856年),组建“吉字营”,独领一军,成为湘军主要将领之一,并率部驰援江西省。后率部大败石达开,攻取吉安县(今江西吉安),因功晋升为知府。咸丰九年(1859年),率部支援景德镇,三战三捷,攻克浮梁县(今江西浮梁),肃清江西境内太平军势力。咸丰十一年(1861年),屡次击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攻取安庆市(今安徽安庆),后因功加封布政使衔,赐号伟勇巴图鲁,获封头品顶戴。同治元年(1862年),率部连续攻克巢湖市(今安徽巢湖)、和县(今安徽和县)、芜湖市大胜关(今江苏省南京雨花区)等地,进逼天京(今江苏南京),驻屯雨花台区,后率部苦战四十余日,大破太平军李秀成李世贤数十万大军。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率部攻克天京,纵火焚毁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擒获洪仁达和李秀成等太平天国军政官员,因平定太平天国之功加封太子少保,爵封一等威毅伯。后出任湖北巡抚,负责帮办军务,调集旧部征讨捻军。光绪元年(1875年)后,历任陕西巡抚、山西省河道总督、山西巡抚、陕甘总督、署理两广总督等职。主政山西期间,面对连年大旱,全力赈灾,多方筹措资金,灾后减轻徭役,节省民费,受到百姓爱戴。光绪十年(1884年),出任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正值中法战争期间,曾国荃主持江海防务,后被加封太子太保。光绪十六年(1890年),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终年六十七岁,清廷追赠其为太傅,谥号为“忠襄”,入祀昭忠祠、贤良祠,其孙曾广汉袭爵。

曾国荃有著作《曾国荃信札[zhá]》《曾忠襄公全集》《威毅伯印略》《曾威毅伯手札》等,主修《光绪山西通志》,审定《曾子家语》等。《清史稿》评价曾国荃主政两江期间,总揽大局,不苛求细微的事情,使得官员与百姓相安无事。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成晓军认为,曾国荃早年寒窗苦读,中期随兄征战,晚年老成持重,感慨国势微弱,恨外敌入侵,能够实心做事,内政外交颇有成效,总体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曾国荃字沅甫,号叔纯,祖籍为衡阳市爱新觉罗·旻宁四年(1824年)八月二十日出生于湖南湘乡。曾国荃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因家族中排行第九,被称为“曾老九”。道光八年(1828年),五岁的曾国荃进入家塾读书,九岁时因聪颖过人,身负不平凡的气势,深受其父曾麟书的喜爱。道光十八年(1838年),长兄曾国藩会试考取第三十八名,授任庶吉士,后曾国荃在父亲护送下,跟随曾国藩前往京师求学。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曾国荃以府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湘乡市学,次年,因公科试一等,考取膳生员

伐太平军

筹建湘军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荃录取为贡生。曾国藩因母丧丁忧在家,恰逢此时太平军进入湖南省境内,兵锋直逼长沙市,后朝廷下诏令曾国藩帮办团练。十二月,曾国荃为长兄曾国藩献上治兵三十二策,后被曾国藩选用三十一策,次年跟随曾国藩于长沙创办团练,号为“湘勇”。

创吉字营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石达开进攻江西省曾国藩作战不利,被太平军围困于南昌市,处境十分危险。当时曾国荃在长沙帮助新任吉安县知府黄冕商讨军务,为解救曾国藩,曾国荃欲自立一军。于是黄冕奏请湖南巡抚骆秉章,招募士卒三千人,连同副将周凤山部,共六千人,号为“吉字营”,由曾国荃统领前往江西支援。十一月,曾国荃率部攻克安福(今江西安福县),并于大汾河、千金坡大破太平军,后进攻吉安,接连攻克周边数座县城。

肃清江西

咸丰七年(1857年)二月,曾麟书去世,曾国荃回乡奔丧。六月,太平军重新集结兵力围攻吉安,周凤山部溃败,“吉字营”退守安福。当时主力将领王珍、刘腾鸿全部战死,清军士气低落,后江西省巡抚耆[qí]龄奏请重新启用曾国荃统帅吉安地区的清军。十一月,曾国荃率部于三曲滩(在今江西吉水)击败石达开,太平军对吉安县形成包围之势。次年春季,曾国荃率部接连攻克吉水县万安县,并于八月率领北洋水师大破太平军于白鹭洲,攻破太平军的坚固营垒,攻取吉安市,并擒获太平军将领李雅凤,后因功累积升为知府,率部撤回长沙市

咸丰九年(1859年),曾国荃统率朱品隆等将领五千余人支援景德镇。当时各路清军与太平军已经相持数月时间,双方都不肯率先发动攻击,曾国荃率部抵达后,联合各路清军于浮梁之南击败太平军援军,三战三捷,追击歼灭近半的太平军,率部攻克浮梁,基本上肃清太平军在江西的势力,后因功晋升为道员

攻取安庆

十月,曾国荃将吉字营留守巴河,返回湖南省再次招募上万人的士卒。当时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占据安庆,联合捻军侵扰安徽北部,曾国藩率部离开九江,前往黄州府,与湖北巡抚胡林翼商议分路攻打安徽。次年闰三月,曾国荃率部进军集贤关(今安徽安庆北),谋划攻打安庆。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率部前来支援,被曾国荃率部击退。咸丰十一年(1861年),陈玉成联合捻军再次支援安庆,在菱湖两岸修筑坚固的营垒,与安庆城内太平军轮流出击。曾国荃调集北洋水师参战,让其弟曾贞幹于菱湖东修筑营垒抵御太平军。这时陈玉成在安徽桐城被清军将领呼尔拉特·多隆阿击败,将要返回集贤关,被曾国荃迎头痛击,陈玉成逃走,却仍留下太平军余部坚守赤冈岭,与菱湖太平军的营垒形成犄角之势。

曾国荃采用长壕战法困敌,并与前来支援的湘军将领鲍超共同出击,攻破所有营垒,擒获斩杀上万人。后攻破安庆市城外太平军营寨,摧毁东门月城,只有北门的三座石头营垒坚不可破。于是曾国荃派遣太平军降将程学启率部沿着炮弹炸出的洞口进入,彻底拔掉所有太平军营垒。陈玉成多次被多隆阿击败,后收拢残部,联合捻军,再次进驻集贤关,不断袭扰湘军后路,安庆城内守将叶芸来也率部倾巢而出。曾国荃凭借长壕作战,被击退后再派人前去修筑新的营垒,同时派遣曾贞幹联合北洋水师扼守菱湖,断绝太平军的粮道。八月,曾国荃用地雷炸开城墙,攻克安庆城,歼敌一万余人,俘获数千太平军。后曾国荃因功以按察使记名,加授布政使衔,赐穿黄马褂,并赐号伟勇巴图鲁。

屡败双王

湘军攻克安庆市后,曾国藩率部进驻安庆,曾国荃率部东征谋攻江宁区(今江苏南京),接连攻克无为州(今无为市)、运漕镇(今安徽含山)和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因功被授予头品顶戴。后曾国荃分兵镇守各处关隘,同时返回湖南省重新招募扩充湘军。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荃被授予浙江省按察使,后升迁为江苏布政使,清廷下诏特许其以军务为重,不需要与曾国藩回避同省为官的制度。三月,曾国荃率领新招募的六千湘军沿长江北岸出击,命令其弟曾贞幹率部沿长江南岸出击,与彭玉麟等统率北洋水师一同进攻,一路连战连捷,攻克铜城(今安徽天长)、雍家镇、巢湖市(今安徽巢湖)、含山、和州(安徽和县),克裕溪口街道西梁山(今安徽和县城南)。后曾国荃渡江偷袭攻取太平(今黄山),回师再取金柱关(今安徽当涂),曾贞幹率部攻取芜湖市湘军将领彭橘率部于薛镇渡口堵截并大破败退的太平军余部。

五月,曾国荃率部连续夺取陵关、大胜关,水师进驻江宁护城河口,陆军屯兵于城南雨花台区,太平军前来争夺,全部被湘军击退。曾国藩对曾国荃率部孤军深入十分担忧,曾国荃认为虽然危险,但此战攻打太平军老巢,可以对敌人造成威慑,是值得去做的。这时因瘟疫爆发,湘军有一半士卒染病。闰八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统率几十万大军自苏州市前来支援天京,并修筑二百余座营垒。于是曾国荃在重要关隘处增设营垒,搭配北洋水师固守粮道。李秀成率部围攻曾国荃六昼夜,后彭毓橘率部趁太平军疲乏之际出击,连续攻破四座营垒,于是太平军全力攻打东路,前仆后继,填埋长壕向前推进。曾国荃亲自督军抵抗太平军进攻,炮弹扎伤面颊,简单包裹伤口后便与太平军全力拼杀,最终打退李秀成的进攻。

九月,太平军侍王李世贤浙江省率领十余万军队西援,与李秀成合兵一处攻打曾国荃,多次通过挖掘地道的方式偷袭,毁坏湘军营垒,用尽一切办法发动进攻,但全部没有获胜。芜湖市守将王可升率部前来支援曾国荃,等到援军抵达江宁,曾国荃率领精锐分路出击,焚烧太平军数座营垒,后太平军丢弃营垒逃跑,曾国荃率部追击,大破太平军,李秀成和李世贤率部撤退,最终解除太平军的围困。此战曾国荃率领染病的湘军,苦战四十余日,先后共歼敌数万人,后受到朝廷的嘉奖。

攻克天京

打退李秀成和李世贤的进攻后,有些将领认为应该乘胜退守芜湖,但曾国荃不肯撤退,认为太平军虽然数量众多,却是乌合之众,不值得畏惧。同治二年(1863年),曾国藩亲自前往前线视察后,停止撤军的议论,后曾国荃被晋升为浙江巡抚,负责统率前线军队谋攻江宁。四月,曾国荃派部攻克雨花台及聚宝门外太平军营垒。因九洑[fú]洲防守坚固,与江宁互为犄角,于是曾国荃率领彭玉麟、杨载福视察战场形势,最终水陆联合进攻,彻底攻克九洑洲,肃清长江水面的太平军势力。后曾国荃率部连续攻克江宁周边的上方桥、江东桥、和桥、双桥门、七瓮桥、方山、土山、上方门、高桥门、秣陵关、博望镇等营垒。曾国荃初到江宁区时,各路湘军仅有两万人,此时兵力已经达到五万。十月,曾国荃派兵防守孝陵卫,后李鸿章攻克苏州市,忠王李秀成率领余部据守丹阳市句容市一带,李秀成亲自进入江宁,劝说洪秀全放弃天京,但洪秀全没有同意,于是李秀成留守天京。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克天京外围的锺山天保城,完成对天京城的围困。因天京城内缺粮,城中百姓种麦充饥。曾国荃下令挖掘地道攻城,太平军修筑工事据守,后曾国荃召集李鸿章率军攻打天京,诸将认为城破指日可待,不用借助其他军队。因李鸿章未率部前来,曾国荃担心继续拖延下去,战场形势会发生变化,于是命令李臣典由太平军炮弹密集处挖掘地道,后重金招募李臣典、朱洪章伍维寿、武明良、谭国泰、刘连捷、沈鸿宾、张诗日、罗雨春等九人担任先锋。

六月十六日,曾国荃命人在地道内埋设炸药,将天京城墙崩开二十余丈,于是李臣典等人率先登入城中。太平军利用火炮轰击被炸开的城墙,彭毓橘萧孚泗杀退数名太平军将士,于是湘军攻入天京城。后各路湘军迅速攻取江宁九门,朱洪章等人率部直取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太平军将士退守曾国藩。夜半时分,太平军将士焚烧天王府,然后率部突围,湘军截击斩杀数百人。当时洪秀全已经去世一个月,曾国荃等人在天王府找到其尸体,洪秀全十五六岁的儿子洪福瑱[tiàn],谣传已被烧死,但其实已经逃走。曾国荃下令关闭城门救火,同时搜捕太平军余部,后擒获并诛杀洪仁达李秀成,其余太平天国军政首领三千多人全部死于乱兵之下。曾国荃率部攻克天京共歼敌十余万,后清廷下诏嘉奖曾国荃,并加授太子太保,封爵一等威毅伯,赐戴双眼花。

协助平捻

当初曾国荃奏报洪福瑱已死,但他仍被太平军余部拥护,在浙江省江西省一带继续抵抗清军。谏官以此口实弹劾曾国荃,于是曾国荃称病请辞,并裁撤麾下军队,后罢官返乡。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授予曾国荃山西省巡抚之职,但曾国荃推辞未去就任,后调任湖北巡抚,命其帮办军务,调集旧部征讨捻军。次年,曾国荃前往湖北就职,后淘汰湖北多余的兵勇,重新招募六千湘军,由彭毓橘郭松林统领。当时捻军在湖北、河南省之间活动,曾国荃派遣鲍超枣阳市向河南淅川和内乡县一带进攻,郭松林率部由河南桐柏一带出击,刘维进驻新野县作为援军。因捻军向北移动,曾国荃命令郭松林越境征讨,后于信阳、孝感市击败捻军。

因捻军游走于云梦、应城市、德安一带,湘军交战不利。曾国荃认为捻军以骑兵为主,很难追击,应将他们困在山地间。湖广总督王佳·官文与曾国荃不和,于是曾国荃弹劾其贪婪昏庸傲慢,后朝廷解除官文总督之职。同治六年(1867年)春季,捻军再次攻打德安,被湘军将领刘铭传鲍超击败,后逃入河南省境内,不久后再次返回湖北。湘军将领彭毓橘轻敌冒进,于蕲州镇[qí zhōu](今湖北蕲春)被捻军击败,战死于六神港(今湖北水)。后因捻军经过河南攻向山东省,于是朝廷下诏斥责曾国荃等封疆大吏作战不利,曾国荃被摘除顶戴,并交给六部讨论惩处,不久后曾国荃以病请辞,被朝廷允许。

主政山西

光绪元年(1875年),在家赋闲的曾国荃被重新启用,担任陕西巡抚,后升迁为河东河道总督。次年,曾国荃再次被调任山西巡抚,当时正值山西连年大旱,灾情蔓延数省。曾国荃到任后全力开展赈灾,除利用国库拨付的救灾款外,还向其他省份借贷,劝说富户捐款赈灾,并根据灾情轻重,决定赈灾贷款的期限。通过曾国荃的多方努力,一共筹集赈灾银一千三百万两,米二百万石,救活六百万灾民。灾后减轻百姓的徭役,节省百姓的钱财,使得山西省实行的荒政成为各省之冠,百姓感激曾国荃,并为其修建生祠。光绪六年(1880年),曾国荃以病请辞,朝廷没有允许,后召其入京面圣,次年改授陕甘总督,命令曾国荃赶赴山海关区治理防务,不久后再次以病请辞。

署理两江

光绪八年(1882年),曾国荃被派往两广,署理两广总督,因法军攻占越南河内,边防紧张,曾国荃筹款购买鱼雷、雷艇等军事装备,积极备战。后因有人弹劾潮州市总兵方耀勒捐等问题,曾国荃受到惩处,被革职留任。次年曾国荃被皇帝召回,并于光绪十年(1884年)署理礼部尚书,后调任署理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不久后正式出任两江总督。

当时法国派兵进犯沿海地区,清代朝鲜停战正处于相持时期。曾国荃到任后修缮江海防务,利用上海市关乎诸国商务的关系,使法军不能前往,为安抚法军,朝廷派遣文臣前去处理。福建省官员认为不能用兵,曾国荃认为主权不可分割,朝廷认为曾国荃通晓军事,对其非常倚重。曾国荃派遣运兵船支援台湾,原本要派去五艘,实际仅派遣三艘,于是被革职留任。运兵船也没有抵达台湾,有两艘返回浙江省海域,后参与镇海战役立下功勋,不久后中法议和,战事平息。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廷进行京察,因曾国荃素有功勋,对其解除处分。等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因慈禧归政于光绪帝,曾国荃被推恩加封为太子太保

卒于任上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初二,曾国荃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朝廷追赠曾国荃为太傅,同时赐金治理丧事;后命令江宁将军承绶前往致祭,追谥为“忠襄”,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并于湖南省原籍、江西省城建立专祠。此外,还准许在曾国荃立功的省份,一并建祠。曾国荃死后,其孙曾广汉承袭一等威毅伯的爵位。

人物成就

军事

军事战绩

咸丰六年(1856年),曾国藩太平军围困南昌市,曾国荃招募三千湘军,组建吉字营,驰援江西吉安县,攻克江西安福,攻取吉安周边数座县城。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荃率部攻占吉安,次年攻取景德镇,基本肃清江西境内太平军势力。

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荃率部击败太平军英王陈玉成,攻取安庆市

同治元年(1862年),曾国荃率部从安庆沿江东下,进攻天京,攻占雨花台,坚守四十余日,击败刘秀成和李世贤的援军;同治三年(1864年),率部攻克天京。

军事思想

曾国荃的建军思想为严格招募标准、适时调整兵种建设重点、发挥武器重要作用、重视屯田与筹饷;治军思想首重选将,二是崇尚法治、严明军纪、重视思想教育,三是注重士兵的更新换代,四是加强军事训练,五是诚信带兵、以诈用兵,六是注重奖赏。

曾国荃在战略战术方面,一是注重全局,先顾根本;二是主张战争以全师为上,反对以消耗有生力量为代价的攻城略地,强调以退求进,后发制人;三是围城打援,重视深沟高垒;四是重用降将;五是重视侦查敌情与地形;六是强调军令统一;七是强调兵贵神速,善用奇兵。海防思想上,曾国荃首先强调在军事要地设防,二是强调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三是强调团结民心,四是强调因地制宜,大胆创新,五是优先重视发展富国强兵之道,如重视北洋水师建设、培养新式科技人才、发展军事工业及交通等。

创办洋务

曾国荃为培养人才,在南京设立水师学堂,武备总学堂;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扩建金陵洋火药局。

政治

山西救灾

主政山西期间,出现大旱灾(时称“丁丑奇荒”),曾国荃多方筹款、筹粮,先后筹集一千三百万两白银、粮食二百万石,救活六百万灾民。推行的荒政,使山西成为各省之冠,灾后注重减轻徭役,节省百姓钱财。

整顿河务

曾国荃担任东河河道总督期间,多次修筑堤坝,水闸、清淤河道,解决河工经费问题,曾上书恢复河运。

吏治思想

曾国荃从政期间,提出一整套独特的吏治思想,包括治吏先得人、力除弊政陋规、惩贪倡廉、勤政务实、修身自省、教民养民六个方面。

人物作品

曾国荃现存作品有《威毅伯印略》《曾威毅伯手札》一卷、《曾国荃信札》等;清末进士萧荣爵编撰的《曾忠襄公全集》,其中包含奏议三十二卷、书札二十二卷、批五卷、文集二卷及附年谱四卷;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的《曾国荃全集》六册。

此外还有王定安辑,曾国荃重修的《宗圣志》二十卷;王定安辑,曾国荃审定的《曾子家语》;李瀚章卞宝第修,曾国荃、李元度等的《湖南通志》二百八十八卷首八卷末十九卷;曾国荃、张煦等主修,王轩纂的《光绪山西通志》一百八十四卷首一卷。

曾国荃流传下来诗词、联语、题铭共有48篇,《湘潭历代楹联选》收录曾国荃的楹联有《汉口湖南会馆》《挽塔齐布》《挽左宗棠》(2首)《挽彭玉麟》《题故居》(2首)《自题》(3首)《赠赵烈文》《赠山一兄》。

曾国荃还擅长书法,尤其擅工楷书,曾国藩自认楷书水平不如其弟曾国荃。曾国荃书法出入欧颜赵三家,雄浑厚重得之鲁公,使转有度取法松雪,顿挫从容师从率更。书法作品有《赠子恕行书四条屏》《赠玉阶行书四条屏》《对局晒丝七言联》《致峻峰仁弟函》《致薇研二兄信札》等。

人物评价

清末民初政治家赵尔巽[xùn]在编撰《清史稿·曾国荃传》时认为,曾国荃治理两江六年,总揽大局,不苛求细节,官民相安无事;曾国荃面对江苏、浙江省未平定的局面,孤军深入南京,成功是由于他的坚忍,屡次起退,被朝廷倚重为保障,最终功成名就。

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guō sōng tāo]认为,曾国荃的见解和气度,万年罕有,声望冠绝当时,桀骜不驯之人,对他也都是俯首听命的。

湘军将领胡林翼在曾国荃破安庆市后,认为他劳苦功高,坚持忍耐的能力尤其值得敬佩。

晚清曾国藩的幕僚王定安认为,曾国荃统率孤军抵抗百万之众,面对强大的敌人士兵不惊慌,粮饷匮乏士兵不哗变,都是其以忠诚感召所致,所以兵锋最盛。

李鸿章在曾国荃去世后,赠送挽联夸赞曾国荃,“易名兼胡、左两公,十六言天语殊褒,恩数更惊棠棣并;伤逝与彭、杨一岁,二三子辈流向尽,英才尤痛竹林贤”,认为曾国荃与胡林翼、左宗棠,都是值得特殊褒奖的人才。

清末学者易顺鼎认为,曾国荃与彭玉麟、曾纪泽的去世,使得天下失去三位贤人,曾国荃是与胡林翼、左宗棠一样的人。

从事近代史研究的学者成晓军认为,曾国荃早年寒窗苦读,中期随兄征战,晚年老成持重,感慨国势微弱,恨外敌入侵,能够实心做事,内政外交颇有成效,总体而言是值得肯定的。

人物争议

曾国荃身上最大的争议,便是指挥湘军攻克天京后,太平天国财产的去向问题。清末小说家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认为,曾国荃将太平天国数千万财宝据为己有。其后徐凌霄徐一士也有类似的记载,当代史著也大多采信这种观点。

史林、迟云飞在编写《曾国藩大传》时认为,历史学家大多认为曾氏兄弟将太平天国财物私吞了,但没有凭据。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学者梁小进认为,太平军圣库制度一直存在,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已经名存实亡,忠王李秀成被俘后曾写下供词,天京事变后,国库无存银米,同治二年李秀成欲前往苏州市救援时,洪秀全及朝臣为其筹集饷银十万两,说明太平天国国库非常艰难。此外天京被围困后,城内军民日常消耗及武器弹药的购买,都需要大量钱财;天京城破后,逃走的太平军也带走大量金银。而曾国荃辞官归乡后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甚至一度负债累累,显然数千万的财产不可能短短几年便消耗一空,认为这种说法属于无稽之谈。

清史稿》的编撰者赵尔巽等人,在曾国荃攻克天京后,也认为他“功高多谤”。

学者刘绪义与梁小进的观点类似,也认为曾国荃获得大量钱财之事不可信,他认为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十九年,户部存银1240万两,至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仅剩800余万两,咸丰三年今存有20余万两,如果太平天国存有数千万两巨额财富,相当于清朝数倍甚至数十倍百倍,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可能。

曾国藩幕僚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湘军进入天京后大肆搜刮抢掠的事实,却未记载曾国荃侵吞太平天国巨额财产的记载,甚至还为曾国荃说话。

轶事典故

常识断案

曾国荃在担任巡抚期间曾审理过一个案件。某天,七岁小孩张进生一夜未归,其父寻找,最后在花园无围栏水井内发现儿子尸体,身上新衣服已经不见,后报官验尸,官差在收旧货小贩处发现这件衣服,而小贩说是16岁许诚当掉的,于是将许诚抓捕。许诚供认他与张进生去神皇庙看戏法,回来走得急,张进生因热脱掉新衣,后两人在水井处发生争执,许诚一时气愤,推了张进生一把,张进生出于惯性向后退走几步,无意间调入水井淹死。许诚看见丢在地上的新衣,恐怕被人看见,便携带新衣跑掉并当掉。

台衙门听信许诚供词,以失手伤人罪名减轻处罚,案件上报给巡抚曾国荃,曾国荃批示认为,两人相差9岁,成人被孩童拉住,想要脱身,也不至于用手推胸才可办到,一共列出八个疑点,驳回臬台衙门的结论,发回重新审查。经过重审,真相大白,原来许诚看到张进生的新衣,贪心起邪念,将其骗至僻静处,强行脱掉新衣,因害怕张进生回家告诉其父,便将张进生摁入井中。

十六字箴言

曾国荃攻克天京后,战功赫赫。当时他对西方人也深恶痛绝,曾打算乘胜攻打西方人。但曾国荃也知道西方人兵力强大,不可轻举妄动,于是就告诉亲信,认为与西方人交战,有十六字箴言必须牢记,那便是先到先败,后到后败,同到同败,不到不败。光绪年间,曾国荃与张佩纶咸丰同治年间用兵的事,说他跟曾国藩曾说过,平定太平军后,要先打捻军,再打回子,最后打西方人。但此话被曾国藩劝阻了。曾国荃认为如果按照他说的去办,不会有左宗棠李鸿章的官位。张佩纶劝说曾国荃,认为捻、回已平,但还有西方人,曾国荃立功不迟。曾国荃却认为只有这一件事,他已经不愿再办了,于是张佩纶乘机询问十六字箴言是否是曾国荃说的。曾国荃笑问张佩纶从何处听来,张佩纶说出了名字,曾国荃笑着说他怎能泄漏天机。

为兄训导

曾国荃攻破金陵后,曾国藩告诉他奏报不要太长,要越简单越妙,害怕他功高招人忌惮。不久后,曾国荃果然遭到言官弹劾,他感叹兄长很有远见。

施予救济

曾国荃经常使用曹武惠王的“勾当江南公事回”做印章,有次有个叫朱暝庵的人流落在长沙市春节时十分贫寒,便在门上自己题诗,后来这个事情被曾国荃知道了,认为这是他们的责任,于是亲自登门造访,为其送去十万钱。

不懂规矩

曾国荃担任兵部尚书时,上任第一天,有官员为他送文件,曾国荃看到他进来后,只是用手接过,没有起身。这时该官员突然将文件抽回,然后返身离开了。曾国荃不知何故,认为是文件有错误,他回去更换了。没想到该官员走到大堂屋檐下,大声呼唤茶房,让他取来戒尺,后用戒尺打了茶房十下,茶房也懵了,就询问他犯了什么罪,该官员说曾大人初来乍到,有些规矩不懂,茶房应该教导教导,哪有官员送文件,尚书不站起来的,说就要打茶房不懂规矩。曾国荃听到后,立刻离开座位,向他作揖赔过。

家族成员

故居与墓

曾国荃故居

曾国荃故居“大夫第”位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建筑面积岁万多平方米。现存仅剩三分之一,2002年公布为双峰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曾国荃墓

曾国荃墓位于湖南省衡山县白果镇五一村燕居塘,如今已经被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