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
电报(英文:telegraph),发明于19世纪初,是一种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为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法,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电报按通信方式分为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又分明码和密码电报。密码电报多用于军事,以及地震、防洪、救灾等野外作业。
1837年,美国画家兼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受到电磁学原理启发,萌生了利用电流传递信息的想法。1844年,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厦与巴尔的摩之间,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报,开启了电报时代的大门。不久,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电报线路建成并对外营业,第一个公共电报局在美国成立。1871年4月,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的第一个电报站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通。1876年4月8日,福州电报学堂正式开办,它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电报人才的学堂。1880年10月,中国电报总局在天津市成立。1881年3月18日,上海电报局成立。两机构开始担当起建设津沪电报线的重任。1887年,福州市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竣工。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19世纪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着手研究如何利用无线电发送电报。1893年,特斯拉在美国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1896年,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可尼首次成功运用无线电技术收发了电报。1899年,马可尼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无线电通信。1901年,马可尼首次以无线电进行跨越大西洋的通信。1908年9月,江苏省官电局在吴淞狮子林设立吴淞无线电台,装设500瓦瞬灭火花式发报机与崇明区通报,这是上海长波无线电报电路的开始。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电报业务开始逐渐走向衰退。200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荷兰的电报服务宣布停业。之后,美国、泰国和印度的电报业务,也分别在2006年、2008年和2013年宣布停业。2017年6月15日,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宣布正式停业。2025年3月23日,中国电信集团杭州市分公司宣布,杭州地区电报服务从同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截至2025年3月25日,杭州和北京是中国仅剩的两个提供发报服务的城市。
电报作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更开启了现代通讯技术的先河,为后来的通讯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发展和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通讯时代,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历史沿革
起源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远距离通讯的需求。但由于技术所限,古人就只能靠点燃烽火,传递一些简单的信号。最早的“电报”其实跟“电”没有任何关系,它相当于一种复杂的“烽火”。这种原始的通讯方式虽然简单,但却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古代社会对于信息传递的需求。19世纪初,那时的人们传递信息主要依靠人力或马匹,速度慢且效率低下。科学家们开始梦想能否用电的力量来传递消息,就像闪电一样迅速。
发展历程
国际
十八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为了帮助法军建立一套远距离传递信息的工具,工程师克劳德·查普(Claude Chappe)和其朋友设计了一套灵活的装置(电报塔),可以摆出来196种不同的姿势,以此来传递信息。这套装置的发明,是电报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不仅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为后来电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查普的电报塔在当时是一项革命性的发明,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传递字母的速度很慢,而且两座塔之间距离也不能太远,必须要在望远镜的可视范围内。尽管如此,它仍然是当时法国乃至整个欧洲最好的远距离传输信息的方式。1792年,查普开始在法国巴黎和里尔之间修建这种电报塔,其他国家也纷纷效仿,到1830年,整个欧洲修建了上千个这种电报塔,大大提升了当时传递信息的速度。这一时期的电报塔,虽然在技术上还不够成熟,但它的出现,无疑为电报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人类在电磁学领域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799年,伏特发明伏打电堆,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电池,此后人们可以很容易获得稳定的电流。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奥斯特意外发现,通电的导线附近能够产生磁场,电与磁之间的壁垒被彻底打通,电磁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些科学发现,为电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837年,英国的威廉·库克和查尔斯·惠斯通首次展示了电报机模型,它能通过电流的有无来表示字母,但并未实际应用。同年,美国画家兼发明家塞缪尔·莫尔斯,受到电磁学原理启发,萌生了利用电流传递信息的想法。1844年,莫尔斯在美国国会大厦与巴尔的摩之间,成功发送了第一封电报:“What hath God wrought”(雅威所成就的),这句话通过他发明的摩尔斯电码转换成一串长短不一的信号,开启了电报时代的大门。摩尔斯电码简洁明了,易于学习和传输,迅速成为国际通用的电报编码标准。不久,世界上第一条商业电报线路建成并对外营业,第一个公共电报局在美国成立。1847年,莫尔斯从法国申请并获得了电报技术发明专利。越来越多的电报线路在美国和欧洲逐步建立起来,将城市与城市之际连接。到1850年,电缆的总长度达到了12000英里。
随着电报系统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开始探索更加高效和可靠的通信方式。1858年8月5日,第一条连接美洲大陆和亚欧大陆的电报线路成功铺设,发送的第一条电报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向美国詹姆斯·布坎南总统的祝贺,这条电报从伦敦传输到纽约用了16个小时。此后,世界各国纷纷建设电报线路,形成了覆盖全球的电报网络。1866年,大西洋海底电缆敷设成功,将欧洲和美洲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电缆的架设成本高、限制多,单纯依靠电缆的架设依然限制了信息的传播范围。1865年,英国物理学家詹姆斯·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认为电磁波只可能是横波,并推导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同时证明了光是电磁波的一种形式,揭示了光现象与电磁现象之间的联系,成为人类历史上预言电磁波存在的第一人。1888年,德国青年物理学家赫兹用电波环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也证明了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从而推动了无线电的诞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等科学家着手研究如何利用无线电发送电报。1893年,特斯拉在美国圣路易斯首次公开展示了无线电通信。1896年,意大利人古列尔莫·马可尼首次成功运用无线电技术收发了电报。1899年,马可尼建立起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法国与英国之间的无线电通信。1901年,马可尼首次以无线电进行跨越大西洋的通信。
2006年,美国西联汇款宣布,停止电报业务。之后,泰国和印度的电报业务也分别在2008年和2013年宣布停业。当地时间2022年12月28日,德国邮政确认于同年12月31日停办电报业务,标志着这项已延续了213年的古老电信业务在德国退出历史舞台。
中国
为迅速掌握中国商品市场信息和政府对外政策,西方人希望在中国架设电报所需的电线。但清政府对电线架设持保守和反对态度,不但担忧“外国洋人有私设铜线”的做法,而且饬令地方官员遇到“各国洋人有私行设立铜线并请开铁路等事,即设法阻止”。然而,西方国家为追求电报带来的现实利益,常常私下架设电线。清同治三年(1864年),福州海关税司美理登借“福州港门屡有偷漏,亟应设法严行禁止”之由,要求架设从福州南台河至罗星塔的电线,但因沿线村民的激烈反对而作罢。同治十三年(1874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泛船浦教堂附近设立电报营业所,准备私自架设福州市至厦门市的陆路电线。面对西方在华架设电线的强势要求,清政府决定改变过去对电报怀持的消极态度,主动将福厦陆路电线铺设权收归官办。
1871年4月18日,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的第一个电报站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通。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名为《电报新书》。同年,华侨商人王承荣从法国回国后与王斌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国产电报机,并呈请清政府自办电报。1873年,1874年6月,清代大臣沈葆桢(1820-1879年,福建省侯官人)在奏折中提出架设自福州市经厦门市至台湾的电报线路,以便福建、台湾之间互通信息更为便捷。1875年7月,经过多番协商后达成协议,清政府向大北电报公司支付154500美元,大北电报公司则为清政府经营和管理电报线路,并教授中国学生电报技术。但电线开始铺设后常常受到地方民众的阻挠和破坏,进度受阻,每日薪资却依旧要支付百余元给大北电报公司职工。为此,福建巡抚丁日昌提出购买电线器具、培养本土人才的方案。获得批准后,福厦陆路电线铺设与福州电报学堂开办步入正轨。
1876年4月8日,福州电报学堂正式开办,它是中国第一所培养电报人才的学堂。办学地点设在福州南台岛泛船浦(旧称“番船浦”)。同年,由于清政府与大北电报公司协议到期,福州电报学堂被迫停办。虽然福州电报学堂运营时间很短,但是却开启了中国培养电报人才的历史先河,并为中国培养出一批早期的电报人才。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主持铺设电线,考虑到台湾岛内南北路途遥远,信息传递困难,丁氏将福州市留存的陆路电线移至台湾,由苏汝灼、陈平国等福州电报学堂培养的学生负责。苏汝灼等人在台湾架设的电线是中国人自主建立的首条电报线路。
1880年9月16日,李鸿章上书清政府《请设南北洋电报片》,拟由天津市陆路循运河越长江达上海市安设电线,并提出办电报的具体办法和方针。同年10月,中国电报总局在天津成立。1881年3月18日,上海电报局成立。两机构开始担当起建设津沪电报线的重任。同年12月28日,中国自建的第一条公众电报电路——津沪长途电报线(红线)正式开通,对外营业。电路途经天津紫竹林、山东临清、济宁市、江苏淮安市(今淮阴)、镇江市、苏州市,直至上海,全长3075里,耗银178700两。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首条长途公众电报线路。1883年9月18日,北京电报局在通州诞生,这标志着北京电信事业的开端。1884年,电报总局由天津市迁至上海法租界郑家木桥(今延安东路福建路口)南侧,后改称中国电报总局。
1885年,清政府架设了从辽宁旅顺口至朝鲜汉城的东北地区最早的国际电报线。1886年,台湾巡抚刘铭传(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在台北市创设台湾“电报总局”,建设完成南北纵贯陆线及安平至妈宫(今澎湖马公)段以及淡水区(今淡水)至福州川石山段的海线;并分别设立台南市、安平、台北等十局开办电报业务,这是台湾电信事业的发展起始。1887年,台湾巡抚刘铭传主导敷设了长达433里的福州市至台湾的电报水线闽台海缆,该工程于当年竣工。这是中国自主建设的第一条海底电缆。1888年,清政府先后完成了两条水线架设,一条是福州川石岛与台湾沪尾(淡水)之间的177海里水线、另一条为台南安平通往澎湖的53海里水线。1897年,《时务报》第25册刊出译文《无线电报》,“无线电报”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1898年,湖南长沙至湘潭市、醴陵市、萍乡市等电报干线架设,主要是为商务通讯服务。1908年9月,江苏省官电局在吴淞狮子林设立吴淞无线电台,装设500瓦瞬灭火花式发报机与崇明区通报,这是上海长波无线电报电路的开始。
1946年,上海市和南京在沪宁电路上改用美制电传机收发电报。1956年,上海自制出BD55型电传机,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1958年,上海电信自制成功360转单边带传真电报机,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这是中国最早的国产传真机。1959年,上海市电报局自制成功中国第一台SH5901型12路载波电报机,由此改变了依赖进口的落后状况。1960年,上海电信自制成功电动车式去报自动分发设备(俗称“小行车”),改变了中国电报长期来人工分发的落后方式。1989年,中国开始使用智能电报终端,后长途直拨电话等兴起,电报通信方式逐步退出民用领域。20世纪70年代上海电报年交换量升至1000多万份,其中转报量已占60%以上,当时的陈旧设备已经难以胜任。面对困境,上海市电信自己动手制造了一系列自动转报设备,实现了上海转报自动化。1984年8月1日,原上海市电报局成功研制出256路自动转报系统,在中国电信行业推广使用。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电报开始走向衰退,进入21世纪后,衰退步伐不断加快。2001年8月,电信运营商取消了公众电报业务中的特急和加急业务,标志着电报业务逐渐淡出公众视野。2004年,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电报服务宣布停业。2005年,上海的电报业务一年的交换量约20万份,只相当于过去高峰期的一天交换量。2017年6月15日,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停止营业,这是全北京最后一个能发电报的营业厅。2021年6月16日,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最后一台用户电报(电传)T203型交换设备下电退网,标志着上海市的用户电报(电传)服务从此退出历史舞台。2025年3月23日,中国电信集团杭州市分公司宣布,杭州地区电报服务从同年5月1日起全面停止。从1992年至2025年,发电报的价格均为每字0.14元。
分类及原理
电报是一种利用电流(有线)或电磁波(无线)作为载体,通过编码和相应的电处理技术实现人类远距离传输与交换信息的通信方法。电报按通信方式分为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又分明码和密码电报。密码电报多用于军事,地震,防洪,救灾等野外作业。电报信息通过专用的交换线路以电信号的方式发送出去,该信号用编码代替文字和数字,通常使用的编码是摩尔斯编码。
无线电报
无线电报的基本原理就是发报机接通电源,产生一个或长或短的电磁脉冲,电磁波传播到接收端之后,被收报机探测到。最初的无线电信号都是以摩尔斯码的形式进行传输的,这是因为摩尔斯码将英文字母和数字都编码成点和线两个状态,编码简单,容易传输。发报员首先将信息转化成摩尔斯代码,通过类似于赫兹实验的发报装置,把长短无线电信号按照一定的规则发送出去。接报员利用同样的装置接收信号,再通过人工方式将信号代码转化成文字信息。
有线电报
有线电报多是明码,其工作原理是通过载波电路,串连发报和收报两个终端机械,用脉冲信号将0--9十个数字,以每四位不同数字组成一个电码,每个电码表示一个完整的汉字发到对方,收报方按照电传打字机上收到的电码,由人工再翻译成汉字,再由电报投递员送到收报人手中。
功能用途
通信功能
电报可以通过电信号传递文字、照片、图表等信息。在电话还没有普及之前,电报成为中国人经常使用的个人信息传播媒介,通过电报来联系家人,传递急切消息,或是拍发礼仪电报。1985年以前,北京电报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最多时每月可达300万份。
军事用途
电报的发明也改变了战争的通讯方式。从19世纪50 年代开始,电报机在欧洲和美洲就开始投入到战地使用。斯特龙伯格- 卡尔森电话制造公司设计制造的Service Buzzer 1914 Model在1918 年为美国通讯兵部队定制。整套设备包括干电池、工具、连接线、结构、电报收发机和地线等附件,置于褐色皮箱内。此设备外表与蜂鸣电话机类似,但主要用于战地收发电报,亦可兼作电话使用。由于功率强,此设备在电缆、电线等被磨损时或者距离过长,普通电报机和电话机无法使用时亦可正常工作。也因为同样的缘故,它在使用时会干扰普通电话机、电报机和电台等通讯设备,因此不宜用作常用通讯设备,仅在特殊情况使用。清朝政府开设电报以后,主要用于军国大事,所以在军机处形成了大量电报档案。此外,电报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之前,中方的高级电报密码被日方破译,这是导致清军在战前、战中、战后军政各方面陷入被动的重要因素。1894年7月,日本破解了中方电报密码1个月后,清军雇用“高升”号等英国轮船,秘密向朝鲜牙山运兵。由于行动电报被日军破译,日本舰队发起偷袭,造成清军损失惨重。黄海海战前,日军又从破译电报得知北洋水师将于同年9月15日运兵在大东沟登陆。于是,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附近设伏,导致北洋水师惨败。李鸿章赴日谈判时,因日方破译了中方的电报密码,李鸿章与北京往返的密电内容及中方割地赔款的底线,全部为日方所了解,因而整个和谈的进程都在日方掌控之下。
国共内战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后,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几乎都通过无线电通信及时传达到各部队。在四渡赤水时,红军电台立下了奇功,红军当时掌握了作为中国国民党军队最高机密的指示信和密码破译法,破译了上至南京蒋介石下至战场师团长的密电,对其部署和部队动向一目了然,牢牢把握了战场主动权。1935年2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军委二局派一部电台执行佯动任务,吸引追敌,使中央红军主力趁机连下桐梓县、遵义市,击溃贵州省军阀王家烈八个团,消灭国民党嫡系吴奇伟两个师,打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无线电通信广泛应用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敌后抗战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迅速占领平津,后沿京汉、津浦路南犯冀中平原。在日军铁蹄践踏下,中国国民党部队南撤。1937年10月,共产党员、时任国民党东北军第53军第691团团长的吕正操,率部于晋州市(今晋州市)小樵镇誓师,将部队改编为人民自卫军,挥师北上抗日。人民自卫军为冀中敌后战场带来了第一部电台。这部电台先是与晋察冀军区A-051台(代号)建立了联络,开启了冀中与晋察冀领导机关的无线电通信,后又与八路军总部F-151台、延安中央军委X002台建立了无线电联系。1937年12月,晋察冀军区又派报务员张鹤山携带一部电台,来到人民自卫军一团(后编入冀中第一军分区)工作。
1938年5月,人民自卫军与蠡县籍老红军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军合并,建立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冀中地区部队的整合,带动了军区机关和各区部队无线电通信快速发展。1938年底至1939年初,冀中各分区、区党委都配备了电台,冀中地区无线电通信网逐渐建立。1939年5月,冀中军区对无线电管理体制进行了整顿,成立了冀中军区无线电中队,建立政治委员制度。随后,各分区也相继成立无线电区队。1939年底,冀中军区各正规团基本上都配备了电台。各团无线电配有电台队长、机务员、报务员。冀中军区上能联系延安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晋察冀军区,下能联系各分区、主力团。不仅如此,冀中军区还与冀南、冀鲁豫军区等建立了协同通信,保证了军事行动通信联络的畅通。到1942年4月,冀中无线电通信发展到了最高峰,这时,军区电台共有50余部,分布于冀中军区机关、区党委、新闻系统、行政公署和各个分区,形成了一张紧密的通信联络网,保证了战时冀中党、政、军信息的及时传递。
1942年,日军在冀中地区开展“五一大扫荡”。在日寇严密封锁之下,各抗日根据地电话有线通信中断,人员信件传递困难,无线电成为军情传递和接收新华社消息的主要通信手段。
外交领域
在19世纪的国际外交活动领域中,电报促使各国的外交权力集中,大大便利了列强的殖民扩张。如1856年,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的善后会议上,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就利用电报遥控与会代表的谈判。
影响和价值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信息的传递一直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从古代的烽火台到现代的互联网,每一次通讯技术的革新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电报,作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发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方式,更是开启了现代通讯技术的先河。它的发展和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通讯时代,一个信息可以瞬间跨越千山万水的时代。电报的出现,真正打破了时空限制,即使再远的距离,消息也能瞬间达到。从此,人类通讯技术进入新的时代。电报的发明,不仅是技术上的一次飞跃,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后来的通讯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报的发明,首开人类以电传送信息的先河,揭开了电信时代的序幕。从此,通信被“插”上了电的翅膀,只需1秒钟,它便可载着信息“行走”30万千米。
电报技术在通讯社中的应用,改变了早期新闻业务围绕以报纸为核心的存在状况。通过电报线缆,通讯社利用消息作为“商品”进行买卖的行为织成新的紧密的上下游依存关系,进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链条,产生了巨大的资本效应。产业的发展扩大了电报技术的应用范围并推动了标准化的形成,使之延伸到了所有力所能及的地方。这样的信息网络,增强了产业竞争过程中通讯社信息、技术和资本的垄断地位。
参考资料
中文电报码及摩尔斯数字短码的应用.四川无线电协会.2023-12-25
【八一·建军节】为国为民的“老战士”——电报机.微信公众号.2025-03-25
闽都记忆 | 有线电报线路在福州的始建.微信公众号.2025-03-25
小编码大智慧——让信息穿越遥远的距离.天津博物馆.2025-03-26
回忆杀:电报仅北京可发,连接世界的闪烁,曾经辉煌200年.腾讯网.2025-03-25
画家跨界革新,缔造电报传奇.画家跨界革新,缔造电报传奇.2025-03-25
电信业大事,你知道多少?(1871——1911).电信业大事,你知道多少?(1871——1911).2025-03-25
中国首个电报学堂——福州电报学堂.今日头条.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通信技术的前世今生.中国数字科技馆.2025-03-25
电报:“生的光荣,死的伟大”.电报:“生的光荣,死的伟大”.2025-03-25
世界上第一封电报,是怎么发出的?揭秘电报的诞生与演变|奥斯|字母|克劳德|华盛顿|蒂姆·库克.网易.2025-03-25
美国停止电报业务:先进通讯手段终结电报时代.新浪网.2025-03-25
德国邮政将于今年年底停办电报业务.德国邮政将于今年年底停办电报业务.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电报通信的发展历史.2025-03-25
昨天,一份过去的电报,一条未来的5G消息,世纪交汇!.澎湃新闻.2025-03-25
59年历史的北京电报大楼营业厅停业!别了,电报时代.今日头条.2025-03-25
https://mp.weixin.qq.com/s/Kjg-KcZHoEyJZ239Yw7aow.微信公众号.2025-03-25
第六篇 房屋的设备管理与维修(供电管理).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23-12-26
中国近现代电报发展情况.媒介纵横.2023-07-25
军用电报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2023-07-25
从电报电话到手机 这几十年经历了什么?.搜狐网.2025-03-25
揭秘甲午战争:清军电报密码被破译 致损失惨重.搜狐新闻.2025-03-27
看不见摸不着的无线电 如何点亮革命征程?.四川频道.2025-03-27
永不中断的信号:冀中烽火中的红色电波.中国军网.2025-03-27
请完成下方验证后继续操作.百家号.2025-03-27
电报技术在欧洲通讯社早期形成中的作用.人民网.202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