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晋察冀

晋察冀

晋察冀,即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建立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占区心脏地带建立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范围主要包括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地区。

1937年11月,聂荣臻司令员率部向阜平县进发,以阜平、五台为中心成立晋察冀军区。1939年11月4日,日军独立混成第二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亲率1500余人入侵雁宿崖战斗遗址,最终,有“山地作战专家”之称的阿部规秀中将被八路军击毙,这也是我军抗战以来击毙的日军最高将领。1938年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共辖70余县、居民1200万,武装力量约10万。1945年8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成功与晋绥、晋冀鲁豫、山东抗日根据地和东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晋察冀根据地共作战32000多次,歼灭日伪军35万余人。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此外,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开创了民主的典范,唐县1942年选举出第一任女县长陈舜玉;并发明了豆选等。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晋察冀边区银行、晋察冀摄影训练班、晋察冀边区总工会等。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市、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誉之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第115师的一部2000余人,在聂荣臻率领下展开游击战争。1937年11月,建立了以

五台山为中心的晋察冀军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接着,日军组织两万多人进行扫荡,八路军迎头反击,歼敌2000多人,粉碎了敌人第一次围攻,收复了晋东北12个县,冀西20个县,察东4个县。后遵照中央指示,于1938年1月10日在阜平县召开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选举了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作为边区政权的最高领导机构。以后,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市、多伦、宁城县、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包括山西省河北省察哈尔省、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创建

山西省

察哈尔省,建于1912年,中国旧省级行政区,简称“察”,以察哈尔蒙古族命名,省会张家口市(当时叫张家口厅,同时张家口以叫张垣而闻名)。张自忠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清朝时期,不是一个省,而是叫“张垣特区”。

民国二年(1913年),察哈尔改为察哈尔特别区,有6个旗和11个县,即张北县多伦县沽源县商都县、宝昌、康保县兴和县、陶林、集宁区、丰镇和凉城县。察哈尔省自1937年至1945年被日本占领并成为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领导的日本控制区蒙疆的一部分。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由冯玉祥和吉鸿昌在张家口成立于1933年3月26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行政区划重新进行了调整,晋北雁北地区和大同市并入察哈尔省。1952年,察哈尔省废设,现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延庆区划给北京市。

河北省

抗日时期,晋察冀儿童团,曾出过许多大家认识的人,如雨来、王二小等人,也曾出过“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化学厂

1944年在冀晋军区建立一座新的化学厂的过程中派人赴敌区购置,建厂的过程中用它画了厂房设计图纸及制造无烟药的全部图纸,如:切割机、搅拌机、切药机等等。

晋察冀军区工业部使用过的电阻表:该表是用一只缴获的钳型高压交流电流表交换来的,一直保存至今。在战争后期,军工厂安装了发电机、电灯、电动机等设备,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以上两件文物曾由晋察冀军工季刚保存,1988年5月31日捐赠给抗战馆。

三用卡尺、小型计算尺:二者均为1988年4月23日晋察冀军工孟广贤通过晋察冀兵工史编辑部赠与抗战馆的。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这两件工具在八路军和解放军中是最先进的计算工具,当时只有作战科作战处才能使用。

晋察冀抗日游击小学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侵华战争的步伐,1938年底,日军向蠡县进军,他们沿途占城掠地,肆意烧杀抢掠,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死在他们的屠刀之下。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领导下,燃起一片一片抗日烽火。在抗日救亡的热潮中,我少年儿童也不例外,也投入到了火热的斗争中去,各村组建了儿童团,成立了抗日游击小学,坚持学习和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如站岗、放哨、捉汉奸,募捐、送信、作宣传。区委在学校成立了除奸队,为党的外围组织。那时学校没有固定的校址和教室,有时在各家各户,有时在青纱帐里,树林里,龙河的沙滩上。更没有桌椅板凳,没有统一的课本教材,教材大多是教师编写,自己刻印后发给学生,教学一般采用教师巡回上课,学生自己安排写作业的时间,学生常常在地上写字,做算术题,有时分组讨论。敌情紧急时,则利用导师生制,即教师把功课讲给优等生,再由这些学生讲给大家,以完成教学计划。当时我们编了个顺口溜:“没有老师自己钻,没有教材自己编,没有桌子趴膝盖,没有凳子搬块砖。”这正是当时艰苦学习条件的真实写照。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刻苦认真。学校文化生活异常活跃,在潴龙河的河套里跑步,在沙滩上翻跟斗,教唱抗日救亡歌曲:

“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拿起我们的武器刀枪,到前线去吧。走向民族解放的战场......”

“我们生在蠡县,我们长在蠡县,我们都是蠡县的战斗员,我们为了保卫祖国,保卫家乡,保卫田园,誓与日寇展开生死战......”学生们还自编自演小型活报剧,如《打击鬼子》、《坚壁清野》、《不识字的害处》等,以活跃学校文化生活,宣传群众,鼓舞抗日热情。

1942年,日寇气焰愈加嚣张,对抗日游击区开始了五一大扫荡,施行“三光”政策,那时岗楼林立,壕沟如网,离我村很近的北高晃村就设了岗楼,是日本军队统治周围村庄的一个据点。岗楼里的日伪军,经常出来扫荡,进行拉网式的搜查,抓人,放火,抢粮,对日斗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在环境极端困难和异常恶化的情况下,学校解散,学生转入地下活动,做秘密侦察工作,一部分学生深入到敌人办的日伪学校里边去,在日伪小学里展开了对日斗争。学校也开始有了党的组织,张光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原保定市一轻局党委书记,现是离休干部),日军为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强迫学生学日语,学生坚决不学,一个外号叫“齐头牛”的伪教师,为此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打骂学生,学生们恨透了他。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一天夜里,十几名大一点的学生,进入学校把他抓了出来,弄到黄庄村东的树林里,打了个半死后,将他活埋了。同学们就这样经常经受着锻炼和考验。

日寇铁蹄下的抗日游击小学,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建国后,我们在抗日游击小学的同学,大多数参加了国家各行各业的工作,成了新中国建设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晋察冀名人

后世纪念

晋察冀边区政府、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位于太行山麓的阜平县境内。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意义

晋察冀根据地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对坚持华北敌后抗战和全国持久抗战起了“坚强堡垒”的作用,对全国战略反攻和进军东北地区起了“前进阵地”的作用。根据地军民在对敌斗争和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创造了极为丰富和宝贵的经验,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边区建设

政治建设

晋察冀边区邮票

1938年1月10日至15日,经过聂荣臻同宋劭文及边区各抗日团体领导人多次协商,在阜平县完全小学校召开了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参加大会的代表共146人,代表着边区39县的县政府,一千余万的民众,代表着拥有120万民众的114个民众团体,代表着全边区的正规军与民众武装游击队、自卫军,代表着蒙、回、藏少数民族,代表着宗教界人士,代表着国共两党。

会上选举产生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即边区政府),并一致选举聂荣臻、宋文、胡仁奎、张苏、刘奠基、吕正操、孙志远、娄凝先、李杰庸等九人为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委员。宋劭文为主任委员,胡仁奎为副主任委员,娄凝先为秘书长。边区政府当时设有秘书、民政、财政、教育、实业、司法等六个处。每处职权相等于省政府的一个厅。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广大军民认真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建立“三三制”政权,实行了减租减息,开展了生产运动和经济文化建设。

军事成就

随着游击战争的进行,晋察冀边区进一步扩大;西起同蒲路,东至渤海;北起张家口市、多伦、宁城县、锦州一线,南至正太、德石路。

包括山西省河北省察哈尔省、热河、辽宁等五省之各一部,面积40万平方公里,人口2500万,县治108个,成为华北敌后最大的抗日根据地。由于地处华北敌人的心脏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八年抗战中,根据地军民与日伪军作战3.2万次,毙伤日伪军35万余人。

参考资料

走进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走进晋察冀边区.河北文旅.2024-01-29

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河北青年报.2024-01-29

山西十条红色线路 带你重温革命历史.山西新闻网.2024-01-29

晋察冀.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1-29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纪念网.202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