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晚清爱国海军将领。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庐江县人,后移居巢湖市(今安徽巢湖市)。
丁汝昌自幼家境贫寒,以务农为生,十岁起失学,外出帮工补贴家用。18岁时投太平军程学启部。25岁随程学启降湘军曾贞干营,被编入湘军,后又被编入淮军,在淮军刘铭传麾下,镇压过太平军和捻军,先后被授予参将、副将、总兵等,领马营。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淮军裁编,丁汝昌马队三营被裁撤,遂返乡闲居。光绪五年(1879年),被李鸿章调北洋政府海防差用。次年奉命赴英国学习海军,协助购买兵船。北洋水师正式编成后,丁汝昌任北洋海军提督。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丁汝昌积极主战,率北洋舰队护送运兵船增援平壤返航时,在黄海与日本舰队激战,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号防护巡洋舰等数舰,但北洋舰队也受重大损失,后奉李鸿章避战保舰之命,退入山东省威海(今威海市)。旅顺失陷后,丁汝昌被革职留任, 日军进犯威海卫期间,丁汝昌不计个人名利,抱“船没人尽”之决心,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拒绝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诱降。洋员郝威勾结部分海军官兵胁迫丁汝昌投降,亦被拒绝。1895年2月11日,在援军无望,下令突围已无人执行的绝境下,丁汝昌服毒自尽,时年59岁。
丁汝昌在面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中,始终坚持抵抗,捐躯为国,宁死不降,保持了中国军人传统的战争观和气节观,范文澜评价其“是一个有骨气的勇士”。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丁汝昌,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十月初十日(1836年11月18日)出生在庐江县石嘴头丁家坎村,父丁灿勋,母向氏,以务农为生,不满周岁母死,依靠祖母和父亲抚养,1839年,祖母逝世,七岁入乡私塾上蒙学,1846年由于庐江一带水灾严重,十岁的丁汝昌被迫辍学。在家乡附近的白石天河的白立河渡口,为远亲徐姓人家放老鸭,闲时也摆渡子,以维持生计。十五岁时,父丁灿勋病故,丁汝昌孤苦无靠,开始帮族叔做豆腐艰难度日。
随队降清
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军攻克庐江县城,18岁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隶属于程学启营下,多次参加庐江争夺战,后驻防安庆市。咸丰十年(1860年),湘军重兵进攻安庆,程学启率部三百人逾城投降湘军曾贞干营,丁汝昌被编入湘军。最初,程学启归降队伍不被湘军信任,每逢开仗,必将丁汝昌等置于湘军前列,反戈攻杀太平军,直至安庆保卫战后,丁汝昌因功授千总,任开字营哨官。
同治元年(1862年),李鸿章率淮军赴苏南镇压太平军,湘军开字营拨于麾下,丁汝昌被编入淮军。四江口大战时,副将刘铭传见丁汝昌骁勇异常,遂乞置麾下,充当哨官,统领亲兵百人。旋又改统马队,升任营官,后授参将。同治三年(1864年),丁汝昌统先锋马队三营,随刘铭传镇压东、西捻军,平定捻军后,丁汝昌以军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赏协勇巴图鲁勇号。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廷议裁兵节饷,丁汝昌三营马队被裁,遂归故里,赋闲数年。
任职水师
光绪三年(1877年),丁汝昌在京受到光绪皇帝的召见, 并奉旨赴甘肃省差遣。在离京回程途中,去天津市拜见直隶总督李鸿章,此时正值李鸿章奉旨布置海防,筹建海军,遂将丁汝昌留下。不久,由李鸿章荐入北洋政府海防差谴,派充“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四炮舰督操。光绪六年(1880年)十二月,丁汝昌受命率洋总教习葛雷森、管带林泰曾、副管带邓世昌等200余人,去英国督带“超勇”“扬威”两艘巡洋舰回国,同时考察欧洲各海军。次年十一月,丁汝昌率舰回国,此“中国从前未有之事”,也使“欧洲诸国始知中国亦有北洋水师”。因巡海有功,清廷赏丁汝昌换西林巴图鲁名号。
光绪八年(1882年),丁汝昌拟《北洋水师号衣图说》,绘制官弁、水手、升火及匠役人等号衣,经奏准后成为北洋海军制式服装。同年,因朝鲜发生“壬午之变”,日本企图干预,丁汝昌率舰迅速前往朝鲜,扣留朝鲜大院君李昰应,将其解送天津市。此次朝鲜乱,是北洋自创办新式海军以来首次取得的对外军事胜利,事后,丁汝昌升授直隶天津镇总兵,统领北洋水师。
统领水师
1886年8月,中俄勘界会议进行期间,北洋水师四艘军舰入日本长崎港上坞修理,发生了水师部分水兵与日本警察、民众互殴致命的恶劣事件,史称"长崎事件",丁汝昌依据国际法,以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妥善处理,并在德国驻日大使的调停下,中日双方于1887年2月签定 《中日善后兵船章程》,最后以各付对方死伤者抚恤款和平解决。鉴于日本举国上下皆仇视中国,丁汝昌主张在朝鲜半岛建临时锚地,一旦有事,北洋舰队可控制朝鲜西海岸和黄海制海权。
光绪十四年(1888年)九月,北洋海军正式成军,丁汝昌被授为北洋海军提督。成军之初,北洋海军实力超过日本,但自1891年起,北洋海军发展停滞,大量海军经费被挪用于修建颐和园,丁汝昌建议清廷增购新舰,未被纳。1894年又向李鸿章建议在主要战舰上配置新式快炮,李鸿章虽不反对,但一直搁置未予办理。
抗击日寇
丰岛海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的请求,派兵入朝平定。随后,日本亦增派大军入朝,企图发动侵略战争,丁汝昌奉命派北洋舰船赴仁川防护,此期间,丁汝昌建议清政府增派军舰及陆军入朝控制仁川,并提出应在朝鲜西海岸大同江口建立根据地,以便海、陆军中途有所驻足,又可遏制日军“西窥之路”,遭到李鸿章反对,李鸿章认为中国军事实力不敌日本,担心增兵朝鲜会导致局势恶化,又认为日本不一定会冒险发动战争,于是自6月起即开始请求俄、英两国调停,同时又与日本多方交涉,希望通过外交努力来化解危机。
1894年7月23日,清政府租用英囯商船“爱仁”“高升”号等船运兵增援朝鲜,丁汝昌电请率舰队主力前往接应,以避免兵船遭日舰袭击,24日,北洋水师已升火待发,被李鸿章复电制止,未能成行。7月25日,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在朝鲜丰岛海面对北洋舰队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操江”运输舰被日舰掳走,“高升”号被击沉,船上清军官兵800余人葬身海底。丰岛海战后,丁汝昌主张先发制敌,出击日本海军,又遭到李鸿章斥责和制止。李鸿章数次下令丁汝昌率舰前往朝鲜洋面游巡迎剿,均强调“须相机进退, 能保全坚船为妥”。
激战黄海
自丰岛海战后,日本由海上向朝鲜继续大举增兵,由于清政府未能及时在大同江口建立根据地,致使水、陆军在朝鲜战场的军事行动完全陷于被动,北洋水师防线由原来的威海卫至大同江口,缩小到鸭绿江口。
1894年9月16日 ,丁汝昌率北洋舰队护送五轮运兵增援平壤,在回程的鸭绿江口大东沟海面遭日本联合舰队截击,“定远”舰首先开炮,日舰随后发炮还击,开战不久,“定远”舰的飞桥甲板中弹,丁汝昌从空中跌落,身负重伤,无法动弹,丁汝昌裹伤后,拒绝进入舱内养息,仍坐在甲板上督战,激励将士“誓死抵御,不稍退避”,直至海战结束。此战是中日两国海军的主力决战,北洋水师10舰对阵日军12舰,激战5小时,重创日军旗舰松岛号防护巡洋舰等数舰,日本联合舰队无力再战,仓惶遁逃。但北洋舰队有四舰被击沉。
黄海海战后,丁汝昌鉴于致远舰被日舰击沉后,管带邓世昌遇救不肯出水,决心以死成就名节,认为其死虽忠义,但海军失一忠勇可恃之将,出于爱惜人才、整肃军纪的考虑,遂拟《海军惩劝章程》奏报清廷。
旅顺失陷
北洋舰队奉李鸿章避战保舰之命,退守威海后,丁汝昌全力布置威海水陆防务,清理海军文卷送烟台市,“誓以必死。”此时,清政府请求各国调停,并派人赴日讫和,被日本拒绝。1894年11月7日,大连湾失守,旅顺告急,李鸿章召丁汝昌至天津市商讨对策,丁汝昌提出主动迎敌,率6舰由大沽开赴旅顺口外巡剿,遇敌即击,相撞即攻。李鸿章则认为保舰为妥,不准前往。1894年11月22日,旅顺失陷,清廷以“救援不力,厥尤重”将丁汝昌革职,暂留本任,随后又降旨将丁汝昌拿刑部问罪,陆军将领戴宗骞、北洋海军刘步蟾等舰管带联名电禀求情,见海防紧急,光绪帝下旨允许丁汝昌暂留威海。
威海卫保卫战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一月,日军在山东荣城登陆 ,企图抄北洋舰队驻地威海卫的后路 ,造成海岸夹击之势,丁汝昌再次请求率舰迎击,李鸿章仍不许出战,“如违令,虽胜亦罪。”
丁汝昌遵从李鸿章提出的“水陆相为依辅”的近海防御策略,部署威海南北两帮海岸炮台封锁海口,并以木栏、铁链、水雷等物阻塞东西海口。丁汝昌担心陆路失守,炮台资敌,建议陆军统领戴宗骞拆炮栓、钢圈底,以便事急时炸毁炮台,遭戴反对,反向李鸿章状告丁汝昌畏敌怯战,后来果如丁汝昌所料,日军攻陷南帮炮台后,调转炮口,轰击港内舰船。
威海卫开战前,日本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劝降丁汝昌,丁汝昌断然拒绝, 并将其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日军进攻南岸炮台时,丁汝昌亲自率舰发炮支援,战斗两昼夜,击毙日军左翼司令陆军少将大寺安纯,杀伤日军无数。但由于众寡悬殊, 威海陆路南北炮台相继失守。至1895年2月2日,威海卫陆路全部失陷,北洋水师全被困于威海港内,其对外的电报、补给全部中断。
2月7日,鱼雷快艇管带王平率队逃亡,被日舰追击、捕获,全部覆灭,北洋舰队处境更加艰难,此时,不断有刘公岛护军兵勇及岛民齐聚,哀求提督放其生路,洋员泰莱、瑞乃尔等趁机建议投降,丁汝昌晓以大义,勉励众人固守。随后,靖远号防护巡洋舰又被炮弹击中,丁汝昌准备与船同沉,被部下拼死救上小船,才得以生还。
殉身报国
1895年2月10日,丁汝昌命令各舰冒死突围,或者沉船、毁炮。唯有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下令沉船,并于当晚自杀殉国,其余将领拒绝听令,甚至准备带船投降。2月11日,丁汝昌获悉山东巡抚李秉衡已由烟台市移军掖县(今山东莱州),陆援绝望。数次下令将“镇远”舰炸沉,以免资敌,但已无人动手,丁汝昌见刘公岛上水陆兵民万人哀求活命,无奈,只得命道员牛昶昞将提督印截角作废,以防有人盗印投敌。11日夜,丁汝昌饮罂粟,于12日凌晨殉国。随后,北洋水师中洋员马格禄、浩威等人盗用丁汝昌的名义起草了投降书,派“广丙”舰管带程璧光向日军乞降,2月17日,日军开进刘公岛,港内残余军舰十一艘和大量武器物资全部被日军俘获,至此,北洋海军覆灭。
人物评价
丁汝昌在威海刘公岛自杀后,当时有人抨击其“性情浮华,毫无韬略”,“畏无能,巧滑避敌。”至宣统二年(1911年)清廷查明真相,为其昭雪冤案,恢复名誉。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丁汝昌在黄海海战中,受伤不退,威海被围,宁死不降,在当时将帅中还算是一个有骨气的勇士。中国中日甲午战争研究学者也认为,丁汝昌拒绝投降,自杀殉国,兑现了以身许国的承诺,保持了中国军人传统的战争观和气节观。
日本海军创始人胜海舟闻听丁汝昌自杀的消息后,曾赋诗一首,诗中写道“心血溅渤海,双美照青史。”“双美”是日本武士道中对武士的最高评价。
日本海军大尉子爵小笠原长生描述丁汝昌:“日清和平破裂之后,在许多战斗中没有像威海卫那样的义战。为何称其为义战?因为敌人极尽忠义。其他无论旅顺还是平壤,皇军所到之处立即陷落。然而据守在威海卫内刘公岛的丁汝昌,对日本海军的进攻则进行了英勇的抵抗。竭尽全力之后,最终自杀以救部下。”
纽约时报评价:“(丁汝昌)表现出了比他的同胞更加坚贞的爱国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气节,值得中国的人民引为骄傲。”
降书争议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刘公岛服毒自杀,随后,北洋舰队降日,广丙舰长程璧光分别于1895年2月12、13日向日方递交丁汝昌致日军司令官的信。但丁汝昌到底有没有投降,是否写过降书,关于其信件真伪,引发较大争议。
按照程璧光递送降书时对日本人的说法,丁汝昌是写完第二封降书后自杀的(1895年2月12日),其两封信件真迹,日本人将其影印收录在《丁汝昌遗墨》。威海营务处二品衔候选道牛昶昞、三品衔候选道马复恒的说法,丁汝昌是写完第一封降书后仰药自杀的,此说与程璧光矛盾。而北洋水师中洋员瑞乃尔根本否认丁汝昌写过降书。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学者孙建军,考证“丁汝昌降书”的真伪问题,撰成《证据法视角下审视丁汝昌自杀案》一文,发表于《九州学林》2007秋季卷 (1 ),2012年后,又通过对丁汝昌两封降书,及牛昶2月16日写给伊东祐亨的两封信(影印收录在《松岛舰战史》),进行笔迹鉴定,发现四封降书均出自一人之手,由此得出结论:“降书系伪造,非丁汝昌所为。”
后世纪念
丁公祠
1895年丁汝昌殉国后,其灵柩曾安放刘公岛龙王庙,岛上百姓常到这里祭祀丁提督亡灵,故龙王庙又称“丁公祠”。
甲午战后,清廷重建海军,北洋水师旧将萨镇冰等人呼吁清政府为丁汝昌恢复名誉,直到1910年(宣统二年),萨镇冰出任海军提督后,清廷才颁旨为丁汝昌平反昭雪,萨镇冰、谭学衡等将领倡议,水师全体将士官佐捐出三日饷银,作为工程费用,建造丁公祠。聂氏宗祠共三进十余间房子,巍峨宏丽,双门扉上画有门神像,皆披金甲持战斧。祠堂内供有丁汝昌牌位与画像。
丁汝昌纪念馆
丁汝昌纪念馆原为丁汝昌寓所,建于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后,丁汝昌携家眷进居刘公岛,在此居住达六年之久。日军占领刘公岛后,寓所陈设被洗劫一空。英租威海卫及刘公岛时,寓所被辟为英军将校俱乐部,解放后成为海军营房。1989年5月,寓所经过修复对外开放。1997年6月,丁汝昌寓所辟建为丁汝昌纪念馆。陈列着丁汝昌生前用过的部分家什、字画,院内有一株百年紫藤,是丁汝昌亲手所植,至今仍根深叶茂。大门两侧为门房,作为介绍丁汝昌生平的展室。寓所门前,矗立着高3.8米的丁汝昌铜像一尊。
小鸡山墓冢
丁汝昌殉国后,清政府下令给遗体穿上黑色囚衣,棺木也漆成黑色,外加三道铜捆锁,意为腰斩三截,以示戴罪,在原籍村口用砖砌了一個小房子,将棺木放置在内,不得下葬。至到宣统二年(1910年)恢复原职后,丁汝昌始得与夫人魏氏(丁汝昌服毒自尽之后,魏夫人也随后自尽)合葬于无为市严桥镇小鸡山。小鸡山位于巢南青龙山侧,丁汝昌的墓堂原用青黄砖砌成,外层用条石垒成圆状,石块间用糯米拌石灰砌成,坚实牢固,石碑上面刻着“清海军提督丁公汝昌之墓”。1959年下半年,乡村开始搞“开荒大生产”,盗墓之风也开始盛行。
1960年前后,丁汝昌墓被人用炸药炸开,当时在场的人看见露出一紅一黑两口棺材,黑的是丁汝昌的棺材,为一截圆木,劈开为两半,外涂黑漆。红色的是丁汝昌妻子魏夫人的棺材。打开棺木后,魏夫人的遗体已腐烂,但丁汝昌的遗体完好无损,清代黑色囚衣尚在,挖坟人抬走棺材,旋即焚尸,填平墓穴。直至1986年,丁汝昌墓被无为市政府定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10月由无为县重修。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丁汝昌.清史编纂委员会编纂. 清史 第3-8册[M]. 1961第:5046页.2023-05-10
丁汝昌年谱(1836-1883年).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4-02
丁汝昌.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 人物志[M]. 1999第:40页.2023-03-31
丁汝昌. 邹博主编. 百科知识全书 中国卷 历史百科 图文珍藏版[M]. 2011第229-230页.2023-03-28
丁汝昌. 李盛平. 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M]. 1989第:3页.2023-03-28
论北洋海军将领的爱国精神. 戚俊杰 刘玉明主编. 北洋海军研究[M]. 1999第:115-118页.2023-05-16
略述丁汝昌在逆境中之作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4-04
丁汝昌.林言椒 李喜所.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M]. 1989第:175-177页.2023-04-01
丁汝昌.孟庆东编著. 中华帝王将相 第3卷[M]. 2014第:697-701页.2023-03-28
丁汝昌. 苏士珩全书主编;夏冬波,杨松水本卷主编;巢湖文化研究会编著. 巢湖文化全书 军事文化卷[M]. 2010第310-313页.2023-03-28
丁汝昌. 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安徽省志 人物志[M]. 1999第:40-43页.2023-03-31
丁汝昌. 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威海文史资料 第8辑 北洋海军的兴衰[M]. 1994第:83-89页.2023-04-01
丁汝昌考略.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4-02
丁汝昌.中国军事史编写组著. 中国历代军事家[M]. 2004第:837-846页.2023-03-28
论丁汝昌. 辽宁大学学术论文选编 1965-1984 甲午中日战争史论集[M]. 1984作者: 孙克复,第212页.2023-05-12
丁汝昌. 苏士珩全书主编;夏冬波,杨松水本卷主编;巢湖文化研究会编著. 巢湖文化全书 军事文化卷[M]. 2010第311-312页.2023-04-08
英名左邓同千古生于末世运偏消——也论丁汝昌.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4-02
北洋舰队覆没的历史反思.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5-10
丁汝昌. 王佩平主编;大连市史志办公室编. 大连市志 人物志[M]. 2002第:16-18页.2023-03-28
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海战. 杜耀云著. 中国近代史论[M]. 2014第:340页.2023-05-13
李鸿章与中日甲午海战. 杜耀云著. 中国近代史论[M]. 2014第:342页.2023-05-13
论丁汝昌. 辽宁大学学术论文选编 1965-1984 甲午中日战争史论集[M]. 1984作者: 孙克复,第212-213页.2023-06-12
丁汝昌.王志民主编. 山东重要历史人物 第4卷[M]. 2009第:178-182页.2023-03-28
丁汝昌.《安徽历史名人词典》编辑委员会编. 安徽历史名人词典 下[M]. 2008第:819页.2023-03-28
北洋海军覆灭.徐凤晨 赵矢元主编. 中国近代史[M]. 1982第:341页.2023-05-15
丁汝昌年谱戚俊杰.戚俊杰,郭阳主编. 甲午纵横 第7辑[M]. 2019第:92页-101页.2023-03-28
丁汝昌年谱戚俊杰.戚俊杰,郭阳主编. 甲午纵横 第7辑[M]. 2019第:92-101页.2023-04-04
丁汝昌. 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 威海文史资料 第8辑 北洋海军的兴衰[M]. 1994第:83-89页.2023-03-31
丁汝昌曾纵容士兵嫖娼 还与部下争妓女(图)-中新网.中新网.2023-03-29
“丁汝昌降书”鉴定报告.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2023-05-10
历史的印迹|刘公岛曾有一座“丁提督祠堂”.威海新闻网.2023-03-30
龙王庙和戏楼.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2023-05-14
丁汝昌纪念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2023-04-04
北洋水師大將墓60年代被盜 珍寶被大隊干部拿走.人民网.2023-03-30
丁汝昌墓葬严桥.无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无为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编. 文物背后的故事[M]. 2018第72-73页.2023-04-08
甲午风云.爱奇艺.2023-04-04
北洋水师.爱奇艺.2023-04-04
一九九四·甲午大海线.爱奇艺.2023-04-04
铁甲舰上的男人们.爱奇艺.2023-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