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
聂士成(?-1900年),字功亭,安徽省合肥市北乡人,晚清将领。
聂士成早年以武童身份投效钦差大臣袁甲三军营,后转隶淮军,随淮军刘铭传镇压捻军,累官至提督。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聂士成率军渡海守台湾,屡挫法军。还师后,统领清军,后又调任芦台统领淮军,镇压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聂士成入朝作战,大败日军,击毙日军将领富刚三造。归国后,奉命在芦台编练新建陆军,练成武毅军,后编入武卫前军。光绪二十六(1900年),义和团起义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聂士成先是率部镇压义和团,并受到朝廷申斥。后又在廊坊市、天津市一带阻击八国联军,曾取得“廊坊阻击战”。八国联军登陆大沽口,天津保卫战爆发,聂士成在天津八里台镇阻击八国联军,指挥作战中不幸中弹身亡,遗体由部将运回安徽老家安葬。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时任北洋大臣袁世凯上书陈述聂士成功绩,称其“秉性忠贞,遇事勇而有断,沈毅果敢,威重绝伦。”清廷予以抚恤,追太子少保,谥“忠节”,建专祠。聂士成曾出游边疆,著有《东游纪程》一书,对于中俄关系史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边疆问题研究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生平
生年考证
关于聂士成出生日期,《清史稿·聂士成传》《清代七百名人传》等史料中均未提及。学术界曾存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等几种说法,在《历史档案》一刊中,丁希宇、刘奎两位学者考辩为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月十六日。
军旅之初
聂士成早年以武童身份投效钦差大臣袁甲三军营,同治初年(1862年)四月,随大军攻克庐州府(今安徽合肥),得以奖任外委。同年八月,再次因平定湖沟、浍北捻军据点补任把总,加五品顶戴。
改隶淮军后,于同治二年(1863年)起跟从刘铭传驰援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安徽等地,累迁至副将。后又跟随直隶总督刘铭传追击东捻军任柱部众,接连取胜后被朝廷赐号“力勇巴图鲁”。同治六年(1867年),聂士成在曹县、淮县以及湖北黄安等地击败捻军任柱部。后于江苏赣榆城南追击任柱残部。于次年五月升总督,加膳一品封典,七月,聂士成在击败西捻军后再晋提督。
此后,聂士成随营驻防直隶、陕西省、山东省各地。至光绪初年,聂士成署正定县总兵,率军驻新城。
海疆总兵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人占据台湾基隆,聂士成率领水军在台湾据敌,多次击退法国军事概况。至次年,台湾安稳之后,聂士成被提为海疆总兵。不久,在旅顺统领庆军。光绪十七年(1891年),参加海军大阅,赐头品顶戴,奉调至芦台(今天津芦台),操练淮军、练军。热河朝阳金丹教起义后,聂士成率兵镇压,生擒教首杨岳春斩之,得赏黄马褂,改“巴图隆阿巴图鲁”封号。
次年,聂士成被授山西太原镇总兵,仍驻芦台练军。聂士成请命踏勘东北边陲的边疆地区,撰成《东游纪程》。
入朝作战
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聂士成随提督叶志超入朝鲜,驻扎牙山。日军击毁清运兵船“高升”号,聂士成认为牙山难守,于是领兵前往成欢。七月,日军进攻成欢,聂士成率军重创日军后退往公州与叶志超会和。但叶志超已弃城而逃,聂士成转而追赶叶志超军队,会同北上平壤。不久,平壤失陷,叶志超被朝廷逮问,由宋庆接管军队。聂士成奉宋庆之命驻守虎山,不久之后,随着叶铭军部溃退,其他军队皆已撤退,仅有聂士成全力抗击日军。面对日军大军集结而来,聂士成因难以抵抗退守大高岭。期间,聂士成多次组织军队抵御日军进攻,还乘胜进攻连山关,继而收复分水岭。同年十月,晋为直隶提督。分水岭收复之后,聂士成在除夕之夜设伏,在分水岭大败前来进攻的日军,杀日军将领富刚三造,获得诸多封赏。
操练新军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聂士成率部归国,仍驻芦台。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聂士成奉命在芦台编练武毅军。聂士成仿造德军练兵模式,组织编写《淮军武毅各军课程》,制订一年两操,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在军队的装备上,聂士成为武毅军装备了当时最为精良的枪炮,选拔了一批会熟练使用西式武器的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聂士成所编练的武毅军成为当时新军中规模最大、兵种较全、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新军,为朝廷所奖赏。次年十月二十四日(1898年12月7日),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瓜尔佳·荣禄奉命成立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聂士成所部被编为武卫前军。
奉命护路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直逼北京,沿路拆毁铁路。聂士成受命分兵前往保定、高碑店东站护路。与此同时,英法等国军舰进逼大沽口。聂士成秦帅前后二营约五千人赴津,分驻杨村、落垡、北仓等地。
五月,义和团成员拆毁黄村至廊坊一带的铁路,聂士成下令开枪,击毙义和团成员十人,遭义和团成员记恨,同时也受到朝廷的苛责。义和团二万人集结天津后,诟辱武卫军,聂士成严令部下不要妄动。荣禄得知后,担心事情进一步激化,于是遣信宽慰聂士成。聂士成则陈词,认为义和团害民、害国,身为提督却不能剿灭,坦言如需剿匪,自己当义不容辞。
五月十四日,英国皇家海军中将西摩尔、美国海军上校麦克拉率军由天津市乘火车向北京进军,途径杨村时,聂士成有意阻拦但未得朝廷同意。次日,英、美军队抵达廊坊市时遭遇义和团袭击,聂士成奉命阻击英、美军队,与义和团合力出击廊坊车站,迫使对方返回天津。
天津保卫战
聂士成迎击西摩尔等人时,英法海底隧道等诸国联军进攻大沽口炮台遗址,聂士成前往营救未成。五月二十一日,大沽炮台失守,联军登陆。俄罗斯军官斯泰赛在大沽口登陆后率领联军乘火车驰援天津租界内的联军,聂士成沿路拦击,重创敌军。
接下来几日,聂士成先是在西沽武库阻击西摩尔所率军队;在清军开始全面进攻租界时,聂士成在八里台构筑火炮阵地,又在跑马库至芦台河一带设置阵地,配合进攻租界。
敌军为解除聂士成所部的威胁,决定发起反击。六月十三日,联军步兵、炮兵攻击1400约人,以日军为先头部队,向义和团和清军各阵地发起攻击。聂士成率部驰援,在八里台桥外与敌军遭遇,聂士成扼守桥道、奋勇督战。联军不断向八里台逼近,其部下管带宋占标请愿扼守桥到,希望聂士成暂时退避。聂士成仍指挥战斗,宋占标竭力救护聂士成,最后中弹身亡。聂士成遭敌军环射,身伤七处,最终中弹身亡。其遗体由聂士成部将王怀庆运回安徽原籍安葬。
人物成就
编练新军
光绪二十一年五月(1895年6月),聂士成奉命在芦台组件、编练新式军队,为武毅军。武毅军在营制上以淮军为旧章,仿照德国陆军的营制。在训练方面,主要以德军为蓝本。为提升军队战斗力,聂士成结合当时国内的情况,组织编写了《淮军武毅各军课程》一书。书中,聂士成对各兵种的训练、作战等内容均做出了详尽规定。
为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聂士成创办了军事学堂,规定学员要学习基础课程、军事课程,以及实际操练。此外,聂士成还拟定了定期率队出防、试演行队等操练计划。
在聂士成的严格训练下,武毅均成为清末陆军改制中一直较为成功的近代化军队,受到了清政府以及各地督抚的重视,各地编练新建陆军都把聂士成的武毅军作为参照。
东游纪程
《东游纪程》是聂士成所著一部考察日记,聂士成自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期间,访行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及俄东各地,又入朝鲜,参加了李鸿章在朝鲜举办的阅兵,最后乘船回津。聂士成用8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两万里的行程。期间著成此书,书中主要考察了东北地区边境的军事情况,此外也用较多的篇幅记录了当地的经济状况。
《东游纪程》共四卷,卷一、卷二为日记文字部分,卷三为《图说》,卷四为《东三省韩俄交界道里表》。作品对于中俄关系史研究、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边疆问题研究等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物评价
聂士成去世后,清廷勉强评价:误国丧身,实勘痛恨。
聂士成同僚翁同龢在日记中提及他和聂士成见面时的感受,评价他:朴实不贪财。
袁世凯在为聂士成平冤的奏折中详述其功绩,袁世凯评价他秉性忠贞,遇事勇而有断,沈毅果敢,威重绝伦。
日记文献研究专家陈左高先生在《历代日记丛谈》中提到:就文化水平而言,聂士成确为晚清军人中少有之人。
1961年,学者李俊虎发表《论聂士成的功过》一文,评价聂士成:对外国侵略者消极对抗、对抵抗八国联军的义和团血腥镇压。
1981年,改革开放后,学者郑永福发表《评聂士成》疑问,提到:有的同志曾提出,聂士成一生功过兼有,总的来说不失为一个爱国将领。另一些同志则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批驳,认为聂士成不仅是镇压农民运动的刽子手,也充当了帝国主义侵略的“清道夫”。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沉冤得雪
聂士成抗击联军之时,遭朝臣弹劾,被清廷革职留任。聂士成战死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依据文武官员联名秉呈朝廷,为聂士成申冤,请求昭雪。朝廷追赠聂士成太子少保,谥“忠节”,建专祠。
清朝诗人顾山人得知聂士成死讯后作诗感慨:破阵龙骧霸气横,忠骸收得凛苍如生;堂堂战死犹蒙诟,潮咽芦台有恨生。
聂公祠
光绪十三年(1904年),时任北洋政府大臣的袁世凯为纪念聂士成在天津河北区三条石修建聂公祠一座,后改建为三条石历史博物馆,1976年地震时遭严重破坏。2008年9月,出土了聂公祠门前的一只石狮子以及柱础、条石、方形石等十余件遗物,馆藏于红桥区文管所,是纪念聂士成的重要历史物证。
聂士成殉难纪念碑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聂忠节公殉难处”纪念碑在聂士成殉难地修成,纪念碑两侧立柱上刻有歌颂其气节的联语。同时将聂公桥命名为“聂公桥”。2000年,天津市人民政府在其原址重新树立了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