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石狮子

石狮子

石狮子由石材雕刻而成,是一种装饰物,是中国古代工匠艺术化处理的作品。

石狮子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狮子经过工匠的想象,加工融入中国本土神兽形象元素,雕刻成石狮子。起初石狮子广泛用于守护陵墓;隋唐时期石狮子艺术进入成熟时期,开始用于镇守宫殿、大门,这一时期石狮子体态威猛雄迈、雄伟威严;两宋、五代十国时期石狮子在中国世俗化被更多百姓喜欢与接受,注重装饰,雕刻更加细腻;元明清时期,石狮子艺术全面世俗化、民间化、大众日常化,与建筑门楼装饰紧密结合,得到了广泛普及。

石狮子被视为一种神兽,具有威武雄壮、凶猛勇敢、忠诚警惕的特质,能够震慑恶灵,护佑主人。艺术特色上重视配对,常被放置在宫殿、庙宇、衙署、陵墓等重要的建筑物的门口两侧,或者在桥梁、牌坊等交通要道的两端,与建筑物相得益彰,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实用与审美价值兼具。

历史沿革

起源

狮子并非中国土生土长的动物,它们来自非洲、美洲和西亚。梵语中,狮子的名字是“simha”,而《说文解字》这部古籍并没有“狮”这个字,而是用“师”来音译。“狮子最初以‘有翼神兽’的一种,也就是‘翼狮’(WingedLion)的形象出现。”

穆天子传》是一部记载了周穆王西游的书籍,其中提到了一种叫“狻猊”的动物,说它像普氏野马一样,一天能跑五百里,还能吃掉虎豹。郭璞在注释中说:“狻,就是师子,也就是狮子,也能吃虎豹。”《尔雅·释兽》也说:“狻猊形似猫,能食虎豹。”郭璞同样注释说:“这就是师(狮)子,来自西域。”由此可见,先秦时代的中国人把狮子叫做“狻猊”,并认为它们是西域的神奇生物,有着强大的力量。”

狮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曾作狮子吼(传说,释迦牟尼诞生在王宫时,有500只狮子结群侍立于王宫之外并高声吼叫,预示着这位王子将来必成圣人)。佛的坐席也称为“猊座”或“狮子座”,意指高僧之座。佛教传入中土后,狮子成为文殊菩萨的坐骑,显示出神性。南北朝时期的石富多刻金刚、力士与狮子护法,狮子成为雕刻艺术的重要题材。

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刘彻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第二次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后,中国与西域之间的商业和文化往来增多,西域各国也开始向中国贡献狮子。《汉书·西域传》记载:“乌弋地气候炎热,地势平坦……有桃符、狮子、犀牛。”荀悦《汉纪·武帝纪》也说:“乌弋国距离长安一万五千里,产狮子、犀牛。”乌弋山离即今阿富汗境内的赫拉特,位于中亚和南亚的交界处,这里现在仍然是世界上野生狮子的主要栖息地和保护区。从此以后,西域贡来的狮子,就经常出现在了《后汉书》中。如:“章和元年(公元78年)……月氏国送来扶拔师(狮)子。”、“章和二年……安息国送来师(狮)子扶拔。”在东汉汉章帝年间,安息国今伊朗国王派特使前来中国时,携带当地的狮子作为礼物进献给汉章帝。

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狮子,是刘志年间嘉祥县武氏墓石祠的石狮和四川雅安高颐墓前的石狮。

造型流变

东汉、南北朝时期,石狮多呈现出立姿行走的样子,雕刻粗犷有力。唐代石狮则是蹲着的姿态,头部较大,身体较小,雕刻细致,形象饱满圆润。金朝石狮的造型则显得消瘦,四肢修长,肌肉突出。明清石狮则更加生动活泼,一改凶恶的形象,有许多与民俗生活相关的佳作出现,导致南方石狮和北方石狮有明显的风格差异,南方的更加华丽柔美,北方的更加雄壮刚劲。

东汉

东汉时代,石狮的造型以粗犷雄壮为主,体积一般较小,突出表现狮子的勇武、凶悍、健壮。外观上以虎为原型,呈现出立姿行走的姿态,利用石料的整体形状,在几个重要部位进行雕刻,刀法简洁,细节上多用阴线勾勒,强调整体感。

魏晋南北朝

南北朝石狮形态,多是与麒麟、老虎相融合的艺术形象,概括洗练,注重传达意境。石狮子的头部和身体比例更加协调,头部较小,身体较大,四肢细长,尾巴长而细。石狮子的眼睛呈椭圆形,鼻孔收缩,嘴巴闭合,牙齿不露。石狮子的毛发较多,不仅在头部、颈部和尾巴有雕刻,在身体上也有一些花纹或波浪线。石狮子的姿态比较灵活,有些为跳跃或奔跑之势,有些为卧伏或蹲坐之态,有些还有扭曲或回首之姿。对于石狮来说,南北有很大差异:南朝的陵墓主要以石狮为主,北朝的佛教比较盛行,由于佛教艺术的影响,则出现了具有佛教特色的四大石窟狮。

唐代

石狮造型雄壮饱满,表意明确,以写实的风格为基础,辅以夸张和修饰,从而达到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和谐统一。娴熟的运用中国汉唐时期以来的石狮子的造型达到了一个高峰,显示出了优雅和华丽。石狮子的头部和身体比例更加合理,头部适中,身体匀称,四肢修长,尾巴卷曲。石狮子的眼睛呈苦杏仁形,鼻孔微张,嘴巴含笑,牙齿隐约。石狮子的毛发非常丰富,不仅在头部、颈部和尾巴有雕刻,在身体上也有细密的刻线或浮雕,形成了各种花纹或图案。石狮子的姿态比较优美,有些为站立或行走之势,有些为卧伏或蹲坐之态,有些还有摇头或摆尾之姿。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开放繁荣的时期,雕刻家对狮子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欣赏,并且受到了外来文化和艺术的刺激和影响。

宋代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石狮与唐代的雄健气势相比明显弱化,体积也逐渐缩小。北宋的陵墓石狮,还保持了一些唐代的风格,但受到宋代文人的高雅、宁静、文细的氛围影响,石狮所展现的精神由勇武壮丽转为温顺,并且有了一些装饰的意味。南宋时期,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在南宋的历史中,用于镇守的石狮都是蹲着的姿态,颈上挂有丝带和铃铛,从其巧妙的设计、精致的表现手法来看超过了前代。石狮的作用也从守护帝王陵墓变为一般民间的吉祥装饰,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明代

到了明代,石狮雕刻的艺术造型已经没有过多的变化,并已走向模式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出端庄、敦厚,整体比例匀称,石狮身上的装饰进步得到增强。石狮已然失去了汉唐时期及宋朝的威严形态,并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当时喜闻乐见的民宅建筑装饰附属物。

清代

清代的陵墓石狮沿用了明朝的制度,放在神道两边,出现了母狮身旁有小狮子的样式,这样就相应地削弱了狮子本来的威严,使石狮变成了一种装饰品。不过值得欣赏的是这些石狮的雕刻技法多变,细节处理精细,但没有太多的艺术创新。清代的门前石狮一般是雌雄对立,蹲坐在门口,雄狮在右边,右脚踏着绣球科,象征着权威和天下一统;雌狮在左边,左脚抚摸小狮子,象征着后代兴旺昌盛,源远流长。现在的石狮雕刻大多是这种形态。门前石狮子的规格大小与官职等级脱离。

代表作品

唐顺陵石狮

顺陵是李治的皇后武则天为其母亲杨氏所建的陵墓,经过三次改建扩展,最终形成了规模宏大、石刻众多的王陵。石狮分布在四个方向的门上,分别为一对走狮和三对蹲狮。这些石狮都有牡之分,外貌形态细节上也有不同区分。造型饱满单纯装饰简约精美神情动态生动自然,表现出走狮和蹲狮的不同姿态和表情,有威武、祥瑞、权威和繁荣的意义。

紫禁城石狮

紫禁城的狮子皇家的象征,表现出威武、祥瑞、权威和繁荣的意义。不同的形态和表情,断虹桥上的石狮子头大腰细看起来像青蛙,又有民间“护裆狮”的传说。

卢沟桥石狮

卢沟桥,始建于金朝,距今830年。桥上的石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历经金、元、明、清和近现代的雕刻变化,共有501只,形成了一座石狮博物馆。卢沟桥的石狮也见证了“七七事变”的历史,有三只被战火摧毁。

艺术特点

石狮有一个从地下往地上发展的过程,最早出现的石狮是东汉时期的守墓狮。从隋朝开始,与建筑相关的石狮逐步以蹲狮为主,在继承南北朝蹲狮特点的同时,石狮的两翼没有了,这种由外部引进的艺术形象开始走向民族化,而且有了公、母之分。

石狮子的形象源自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图腾象征,与现实中的狮子有别,而是集合了龙、虎、饕餮麒麟等多种神兽的元素,呈现出夸张和变异的审美风格。

石狮子的头部是雕塑的焦点所在,面部雕刻方面采用了夸张的技巧,赋予其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并且突出了石狮雕塑的表情,使其更加威武,令人敬畏。石狮子头部另一个特点,就是将本来杂乱无章的毛发加以整理,变成团形,并镶嵌了云纹、水纹等纹样,展现出中国风格美学。

石狮子身体雕刻方面,丰满的体积和明快的线条描绘出狮子强壮的体态,让狮子看起来更加沉稳,但又不失灵动活泼。

石狮子的铃铛胸环和前爪下的绣球和小狮,是石狮子雕塑中具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部分。绣球和小狮则代表着对权势的追求和对子嗣的祝福,反映出的是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思想。

价值与影响

文化象征

狮子作为瑞兽灵兽的品格,是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在中华文化的观念中长期积淀而逐渐形成的,它被赋予的是辟邪驱祟、富贵生财、子孙繁盛和人类守护的象征意义。

在汉代石狮子作为西域贡品,被赋予辟邪的人文品格,如张僧琳画的狮子图有辟邪驱灾的功能,陈耀文引《益州名画录》载蒲延昌画的狮子图有神验。唐代的石狮子作为佛教中的瑞兽,被摆放在陵墓和宫殿门口,充当着守卫者或镇墓兽的角色,如乾陵、顺陵昭陵和韩贞墓的唐狮。宋代石狮子作为炎帝尝百草时的神兽,被放置在中药铺的柜台上,表示对璋狮的崇敬和怀念,如《通俗编·师子舞》载神农氏为了为人类找到能够治疗疾病的草药,尝百草,遇百毒,后来凡是新发现的草药,就先由璋狮吃。明清时期石狮子作为富贵生财、子孙繁盛和人类守护的象征,被雕刻得更加丰满富态和圆润卷曲,如天安门前金水河畔的两对石狮子,雄狮踩绣球,雌狮抚幼狮。现代的石狮子作为民间艺术和节日娱乐的形象,被用于舞蹈和灯会活动中,如元宵节摊仪和俗灯会中的舞狮表演。

在本土的天灾神话故事中, 有则神话,石狮子嘴里出血预示着将要地陷为湖,有预言家的象征;另一则神话中,石狮子让小孩躲进自己肚子里躲避洪水,承担了保护者的角色。

文化影响

中国石狮子文化艺术是华夏先哲们引进外来文化的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近两千年来传承的风俗习惯,以石雕狮子镇门守户,弭邪赐福。

石狮子是随着佛教的传播自汉代经由西域传入中国的,是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创造性的驯化和改造,是中国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多元而包容的体现。

参考资料

涨知识|中国本土不产狮子,为什么遍地都是守大门的石狮子?.澎湃新闻.2023-07-27

趣说北京:紫禁城的狮子.北京市人民政府.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