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通往西域道路的历史事件。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出使西域,意在联合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共击匈奴。但当张骞历经艰辛抵达位于今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时,他们已无意返回故土复仇,张骞只得于元朔三年(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出使归来后向汉武帝详尽介绍了在西域沿途见闻,让朝廷了解到西域各地情况。张骞归来几年间西汉反击匈奴接连取胜,但匈奴对汉威胁尚未根除。于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欲联合乌孙夹击匈奴,但乌孙国王昆莫年老,国内纷乱,故结盟未果,期间张骞又分派副使出使西域他国。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同来的乌孙使者见汉朝富厚,乌孙始重视与汉关系,并与汉通婚。其他副使也带着各国使者一起回到长安,从此,西域各国与汉通使交好的局面就此开启。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直接的军事目的并未达成,但却增进了西汉对西域等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对西域诸国的了解对随后汉王朝对匈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辅助作用,也为不久之后西汉大规模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而再使乌孙开启了西汉和乌孙的通使往来,汉朝通过与乌孙的和亲政策成功瓦解了匈奴在西域的经营,这为其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最终统一西域铺平了道路。

张骞出使西域还被联合国认定为丝绸之路的历史起点。虽然,史料和考古研究证实丝绸之路早已出现,但只有到张骞通西域后,这条商道才得到政府力量的维护,才使得丝绸之路获得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畅通与繁荣。西域的优良马种传入中原,改良了汉境原本形体矮小、品种不佳的马。西域的苜,石榴、葡萄等也传入中国。而中国的丝绸、手工业品、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以及中原作物也传入西域以及西欧各国。

事件背景

各方势力

西汉

秦朝末年,在贫苦农民的起义之下,秦王朝一朝覆灭。在此背景下,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鉴于秦王朝覆灭的教训,西汉初期采取了轻徭薄赋、减轻刑法等措施,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在刘彻时,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随着刘恒削弱诸侯势力,刘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到了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达到空前统治。

匈奴

匈奴是战国时期在中国北方兴起的游牧民族,以蒙古高原为主要活动区,随畜牧而转移。商朝时称粥,周代时叫,秦汉时称为匈奴。秦时,匈奴常常南下入侵秦朝边疆,为抵挡匈奴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公元前209年,也就是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的前三年,冒顿单于杀父继位单于,在蒙古高原建立了较完整的奴隶制国家,开始了大规模掠夺其他民族的战争。向东,冒顿击溃了生活在今东北地区的强大东吁王朝;向西攻打大月氏,控制了楼兰、乌孙、呼揭等西域诸国;向北,征服了一些游牧民族,包括南西伯利亚的丁零在内;向南,趁秦汉朝代交替之际,控制河套平原地区。此时,匈奴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北部的广大土地,其统治区域东自今朝鲜边界,横跨蒙古高原,向西南伸入帕米尔山脉东西的西域多地方,南到今晋北、陕北地区一带。拥有骑兵30余万,势力十分强大。

西域

西域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帕米尔高原(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中国新疆境内的许多城邦之地。而广义的西域不仅是指中国新疆天山南北地区,也包括葱岭以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即现在的中亚伊朗高原小亚细亚半岛等地。西汉中期,新疆地区有楼兰,于阗、莎车县疏勒国、姑墨、龟兹、焉耆、危须、乌孙、大宛等三十六国。它们虽名为“国”,实际上很多都是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世纪初的秦汉之际,强大起来的匈奴迫使河西走廊的月氏完全归附于它,制服了从楼兰(公元前77年易名善,罗布泊之西)到乌孙的西域大多数国家,并在今天新疆中部地区的焉耆一带设置僮仆都尉,对西域进行游牧的奴隶统治。于是,西域地区成为匈奴的“右臂”,是匈奴向中原王朝进攻的根据地之一。

西汉匈奴矛盾

汉初-和亲

西汉初年,刘邦亲率三十二万大军抵抗匈奴,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今大同市东北地区),对匈奴作战的失利表明,经过秦末大动乱,社会经济正处在恢复时期的西汉王朝,还不能靠军事力量战胜匈奴侵扰,自此西汉王朝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把汉朝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并赠送大量财物。“和亲政策”在汉初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从刘邦奉行“和亲”政策开始,一直到刘启年间,匈奴仍然不断南犯,对西汉进行骚扰和掠夺。

汉武帝-反击

经过汉初七十年的经济恢复与发展,到“因势变以主四夷”的汉武帝(前140-前87年)即位时,西汉已是国力强盛,国库充盈。加之中央集权达到空前统治,随着政治上的统一和经济上的恢复与发展,西汉改变以前屈辱的“和亲”政策,大举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在汉朝即将开始对匈奴进行反攻时,汉武帝从投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有一个叫大月氏的国家十分仇恨匈奴,匈奴的冒顿单于不仅杀了大月氏的国王,还把国王的头盖骨做成了饮具。于是刘彻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以达“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但要和大月氏取得联系,必须经过匈奴,而且当时的西汉西域一带的情况并不了解,此次寻大月氏并非易事。于是汉武帝下诏征募出使西域使节,汉中郡城固(今城固县)人张骞“以郎应募”,和堂邑氏胡奴甘夫俱出陇西县

西域匈奴矛盾

在西汉初期,西域诸国大都各自为阵,互不统一,以至于无法抗衡匈奴,处于匈奴奴隶主统治之下,成为匈奴的“右臂”。匈奴奴隶主通过设置僮仆都尉,向各族人民进行压迫和掠夺。西域诸国在表面上虽属匈奴,但是内心却不相亲附。刘彻就是利用西域中大月氏和乌孙两国与匈奴之间的矛盾,欲同他们联合夹击匈奴。

月氏

月氏是匈奴强盛之前生活在今天河西走廊东部的游牧民族。公元前2世纪,月氏与东吁王朝从东西两方胁迫游牧于蒙古高原中部的匈奴。迫于压力,匈奴单于头曼送其子冒顿单于为月氏人质,后冒顿逃回,杀父继位单于后攻打月氏,他的继任者老上单于还杀了月氏王,把他的颅骨制成了酒杯。月氏被迫分散西迁,大部分逃到今天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称为大月氏。之后,大月氏又在匈奴和乌孙联合攻打下,再次被迫从伊犁地区迁徙到阿姆河流域,在这里大月氏击败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建立政权。

乌孙

秦汉之际,乌孙游牧于敦煌、祁连山脉之间,与匈奴、大月氏为邻。在月氏被匈奴攻打西迁过程中,发生了乌孙首领难兜靡被杀,乌孙国灭事件,其时难兜靡之子猎骄靡方生,为匈奴收养,整个部落沦为匈奴奴隶。昆莫长大后,统领乌孙人民攻打已迁移到伊犁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西逃后,乌孙人便在伊犁河上游定居下来,并在此建立乌孙国。后来匈奴单于因昆莫不肯再臣服于他,故派兵攻打乌孙,未能取胜,两国结下仇恨。

事件过程

初使西域-大月氏

出使途中

刘彻建元三年(前138),武帝任命张骞为持节使,以堂邑氏奴甘夫为向导,率100多人的队伍从长安出发,经陇西县(今甘肃临洮),渡黄河,翻祁连县,进入河西走廊。这时河西走廊在匈奴休屠王与浑邪王统治下,因此,他们遭遇匈奴骑兵包围,全部被俘并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匈奴单于为了使张骞归顺,将匈奴女子嫁给他,并生了儿子。但是,张骞在匈奴长达十年的羁绊生涯中,始终不忘使命,时时想着伺机逃脱。在公元前129年趁匈奴戒备不严时,与堂邑父带领随行人员逃出王庭,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向西进发数十日,到蒲昌海(今罗布泊)。又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进,先后经过了尉犁县(今新疆尉犁县)、库车市(在今库车城东)、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再翻越帕米尔高原,经过艰苦跋涉,终于抵达中亚的大宛(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大宛国王对张骞以礼相待,并派向导和译员送张骞到达康居国(今哈萨克斯坦南部),康居国王又派人送张骞至大月氏

此时,原从河西迁往伊犁河一带的大月氏,已再次西迁,占据了妫水(阿姆河)北岸地区的大夏故地(今阿富汗北部),并且因阿姆河流域一带土地肥沃,人民安居下来,已无意返乡复仇。张骞等人在大月氏、大夏考察滞留了一年多的时间,都未能说服大月氏与汉结盟,只好于公元前128年踏上归途。为避免匈奴拦截,张骞等人不再走天山南麓,改从昆仑山北麓,沿着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向东。先后经过莎车县(今新疆莎车)、金玉国(今新疆和田)、楼兰(今新疆若尧),进入青海羌地,再次被匈奴拘禁,做了一年苦力。公元前126年,匈奴军臣单于逝世,匈奴内部混乱,张骞乘机带上胡妻和随从甘夫逃出,再度跋山涉水,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6年)回到长安,张骞出使西域时带有一百余人,13年后只剩下他和甘父两个人回来。

出使后续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达到和大月氏联盟夹击匈奴的目的,但是,他的西行之举却成为中国随后向西扩展的开始。他们在西域的活动,使西域各国对西汉的实力和文明有了解;而且对西域沿途国家地理人情的直观体验,以及探听到的更西边的安息(古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情况也让西汉朝廷拓宽了对西域以及更西方国家的认识。张骞出使归国后把这些见闻向朝廷报告,刘彻大加赞赏,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封甘夫为奉使君。汉武帝也多次“问骞大夏之属”,表现了对西域浓厚的兴趣和彻底反击匈奴的决心。

辅助作战:元朔六年(前123),张骞以随军校尉身份随卫青出征匈奴,张骞凭借丰富的沙漠行军经验“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以及对匈奴军队活动特点的掌握,帮助汉军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迫使匈奴单于迁徙到沙漠以北(今蒙古国境内)。之后张骞因战功且“广博瞻望”,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通西南夷:张骞了解到大夏商人会从身毒(今印度)转运蜀布,据此,张骞向刘彻提出可从四川省经西南夷到身毒(今印度),再由身毒到西域大夏的道路。元狩元年(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去四川通西南夷,张骞在蜀地犍为县(今宜宾市)坐镇指挥,发使五路,但五路使者在氐、等地遭遇昆明市少数民族部落,使节进入境内就有财物被抢、人被杀害的危险。张骞通西南夷没有结果,回长安后被任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延误战机: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一方面派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取得重大胜利;一方面派李广同张骞出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分两路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按预定计划挺进,但张骞率骑万名按计划迟到两天,虽击退匈奴,却贻误战机,使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按军法当处死。张骞交钱赎死,被降为庶民。

再使西域-乌孙

出使途中

匈奴受汉王朝多次打击退出河西走廊,但玉门关以西的西域各国还未归附汉朝,匈奴对汉的威胁尚未根除。张骞在第一次出使西域时,了解到西域的乌孙与匈奴关系不好,故向刘彻提出出使乌孙,动员其迁回河西故地、与汉通婚结盟,这样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汉武帝封张骞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率300多人的使团,每人两匹马,并有多位副使协助,带牛羊万余头,价值数千万的丝织品、金银与货币等礼品去乌孙国。他们从长安出发,过河西走廊,经天山南道,到达乌孙(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但乌孙国已经一分为三分,乌孙昆莫年老,又不知汉朝情况远汉,故结盟未果,但张骞在乌孙驻留期间,又分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明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联络诸国。

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乌孙王昆莫回赠礼品并派使者护送张骞回国,到了长安,乌孙使者见汉人众富厚,归其国报告汉朝富饶情况,乌孙开始重视汉朝,并请求与汉通婚。之后张骞派出的副使也带着各国使者一起回到长安,从此,西域各国与汉通使交好的局面由此开启。

出使后续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仍未达到和乌孙夹击匈奴的目的,但却促进了乌孙和西汉的联姻交流。刘彻先后将宗室女刘细君刘解忧嫁给乌孙王,建立起友好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扩大到西域各国,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并在汉匈对抗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匈奴势力。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乌孙与汉军合击匈奴,使其摆脱匈奴侵扰。

在了解到大宛贰师城盛产宝马后,汉武帝派使者携带丰厚财物去换大宛的宝马,遭到大宛的拒绝。之后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征讨大宛,掠取三千多匹大宛马,与大宛订立盟约后撤军。归国途中,沿途小国纷纷派他们的子弟随军入朝进贡,拜见天子。后来,汉朝派十几批使者前往大宛西边的国家,在敦煌市酒泉市设置郡都尉,沿途设有亭鄣,积聚粮食,以供给来往于丝绸之路的使者。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在轮台县设立都护府管理天山以南地区,乌孙也归于汉代管辖,大宛便和汉朝成了邻国。

事件结果

增进了解

张骞于前 138 年和前 119 年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意在联合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与乌孙两个民族共同攻打匈奴,虽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军事目的都未能达到。但张骞却将自己在西域的见闻系统地向刘彻做了报告,这个报告被司马迁收入《史记·大宛列传》中,这个报告第一次把西域的基本轮廓勾画出来,让西汉了解到西域等地,如政治、经济、军事、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情况。具体情况如下:

通使往来

张骞再使乌孙,其回到长安带来了乌孙的使者,开启了西汉和乌孙的通使往来,由此扩大到西域诸国,为西汉在西域的经略打下基础。此外张骞派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身毒、于阗、抒等国的副使也相继带来这些国家的使者,汉和中亚、细亚等地也建立通使往来。

军事作战

张骞出使西域,让汉了解到西域的地理风俗,为对匈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辅助作用。张骞再使乌孙,让乌孙和汉建立了往来,汉朝通过与乌孙的和亲政策成功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乌孙从西部极大地牵制住了匈奴的扩张。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乌联合对抗匈奴,基本瓦解了匈奴在西域的经营,对汉朝政府来说,自兹以后“边境少事矣”。这为其后设立的西域都护创造了决定性的条件,为最终统一西域铺平了道路。

贸易文化交流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西汉与西域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西汉设置了酒泉郡,作为通向西域道路的保障。通向西域道路的畅通不仅有利于使者互访,也有利于西汉和西域互通有无。在朝廷的扶持下,西汉和西域的交往日益频繁,西汉的各种货物输送到西域,西域的各种货物也输送到中原。

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连接汉朝和西域的大动脉——丝绸之路。这条路使中西交通畅通,中国文明得以外传,西方文明也传入中国。让两方文明交汇,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活。

西域文明传入

中国文明传出

评价

凿空之举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此举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被称为“凿空”,即探险、冒险之举。《汉书·西域传》中,班固承继司马迁的观点, “张骞始开西域” 肯定张骞出使西域的开创意义。《汉书·郑吉传》也认为汉和西域的相通 “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后世很多史家也持此观点,如《梁书·诸夷传》“西北诸戎,汉世张骞始发西域之迹”。《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亦称赞张骞对于开拓西域的先导之功。

丝绸之路起点

张骞通西域被定义为是“丝绸之路”的时间起点。21世纪,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和世界遗产中心的推动下,中亚五国与中国达成了联合申遗协议,在丝绸之路申遗“概念文件”中通过史实和代表性学术专著,最终认定了丝绸之路在时空范畴的起点,即为公元前2世纪古代中国派张骞出使西域,最早系统地沟通和整合这一交通线路为稳定系列的重大、标志性历史事件。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表明,早在汉代以前,中原地区与西域的交往就已经存在。例如商周时期的墓地中出土了产于新疆和田的玉石以及地中海地区的玻璃珠、玻璃管灯;在中亚地区考古发现了战国时期的‘山’字纹铜镜以及中国凤鸟纹样的刺绣;在秦朝秦始皇陵中的修陵人乱葬坑发现一具属于欧罗巴人种的人骨。史料文献也证明中国与西域的交往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开始。如《穆天子传》就记载了周穆王西征至昆仑山脉之丘见王母娘娘之事,其中《穆天子传》关于西征相关地理的记述已为许多考古发掘证实。《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也有关于西域地理的记载:“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此处的昆仑即在今新疆和田南山一带,而炎火之山即指位于今天吐鲁番市火焰山

大多学者也并不否认丝绸之路在张骞出使前就已经存在的事实,但是当以官方参与以及世界性概念或者系统性视角去看待丝绸之路时,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无法取代。如陕西省文物局编写的《走进博物馆:以物说史以物证史以物串史》认为,到张骞通西域后,商道才得到政府力量的维护,从而使这条早已存在的贯通欧亚的交通大道才获得了大规模的发展。荣新江所著《从张骞到马可·波罗》一书中,认为只有当张骞以官方身份出使西域,才使得以国家为单位的世界历史开始交流互动。所以当以世界性概念去看待丝绸之路时,张骞出使西域才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在系统论述丝绸之路的学术著作“丝绸之路”系列《丝绸之路(1):丝绸之路历史沿革》中,认为张骞的“凿空”壮举考察和开辟了著名的东西方交通孔道——丝绸之路,揭开了东西交通的序幕。

张骞褒贬

相关典故

黄河之水天上来:据《荆楚岁时》记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寻找黄河源头,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并赠其机石。张骞回长安后将机石献给刘彻,报告自己在寻找黄河源头时到了银河遇见织女。从此,便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李白 “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就出自这个典故。唐代诗人杜甫,在躲避安史之乱中,逃难到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写下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八》:“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也源自此。

遗迹场馆

研究书目

相关文物

《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八幅佛教史迹画之一,作于初唐时期,创作依据源于史料记载,是迄今为止最早记录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史实的历史故事绘画,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研究相关历史的重要补充资料。

文艺影视

当代通过各种类型的演绎形式,舞台剧、话剧、纪录片、电影等再现了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故事。

参考资料

张骞.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多媒体资源库.2023-06-05

丝绸地图搭建丝路平台.光明网.2023-07-03

张骞.新疆地情网.2023-06-05

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光明日报.2023-06-06

黄河之水天上来.中国湿地博物馆.2023-06-06

陕西省-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国家文物局.2023-05-28

丝绸之路在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政府网.2023-05-29

未央宫.西安市未央区人民政府.2023-05-17

城固县张骞纪念馆(县博物馆)五一活动预告.城固县人民政府.2023-06-06

研究者谈张骞通西域:曾还受汉武帝之托去求仙.人民网.2023-07-03

敦煌宝藏|张骞出使西域图:凿空丝路的图像记忆.敦煌研究院.2023-06-06

张骞出使西域图(莫高窟第323窟)初唐.清华大学图书馆.2023-06-06

《张骞》.央视网(cctv.com).2023-06-06

《大汉张骞》:打破既有印象 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刚强与进取.百家号-人民资讯.2023-06-06

讲述丝路故事 塑造典型形象.光明网.2023-06-06

回望千年丝路的使命行走——舞剧《张骞》再现荡气回肠“凿空之旅”.百家号-文旅中国.2023-06-06

《行者无疆》.中国国家话剧院.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