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
中原王朝,通常是指历史上定都于中原的王朝。它既包含作为汉族先民的华夏王朝如夏、商、周、汉等王朝及汉族王朝的晋、隋、唐、宋等朝代,也包含蒙古族和满族等其他周边少数民族定都于中原的王朝。从夏直到北宋灭亡,绝大多数被视为具备统治正当性的王朝皆定都于中原,只有东晋、南宋、南明等政权例外。各个定都于中原的皇帝会自视为正统天子,包括有非汉族的后唐、后晋、后汉(五代十国时代)、鲜卑族的北魏、女真族的金、满族的清,还有蒙古族建立的元。
定义
中原王朝在学术上存在这样的两大分类:一则以中原文明的汉人为核心的王朝国家即汉族统治的王朝,也被称为“华夏王朝”,例如秦、汉、唐、宋、明;二则以中原汉地为核心拓展、统治者不限于汉人,但继承中原国家政治制度体系及中原文化的少数民族王朝国家,如北魏、后唐、后晋、后汉、辽、金、元、清。其中前者统称为汉族王朝,后者则可根据对于汉化的不同情况则可细分为渗透王朝及征服王朝。德裔学者魏复古提出的学说中,非汉族王朝可再细分为“渗透王朝”和“征服王朝”,其中前者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入侵汉地北部所建立的政权,这些政权吸收汉文化并且最后彻底被汉化,而后者在征服中原后,选择性汉化并且坚持本族文化的王朝,包括辽、金、元与清等非汉族民族所建的王朝。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定义经历了从“王朝国家”到“现代国家”的转化,自19世纪以来由于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最终取代了中原王朝国家的观念。
从传统文化上看,中原王朝的天下观往往是以中原为核心,主要分四层:以传统中原地区为核心的直接统治区域;通过都护府等中央派出机构及驻军并册封当地边疆族群进行治理的边疆地区,以及属于羁关系的土司治理的边疆地区。这两层构成中原国家的主体,在这两层之后还有属于中华朝贡体系的其它域外国家;在此之外,则尽皆视为化外之地。其核心即随疆域不断变化的天下。而如满蒙的征服王朝则是以其统治者自身为核心的多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