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王陵

王陵

王陵(?—公元前181年),战国末年楚国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之一。

王陵起初是县里的豪强,与雍齿关系很好,刘邦把王陵当作兄长对待。秦朝末年,刘邦在沛县起兵,王陵也聚兵驻扎在南阳郡,不肯归附刘邦。刘邦抵达丹江的时候,王陵也逼降秦国南郡的西陵县。公元前206年,刘邦平定了雍地、陇西县等地,并借助王陵在南阳的兵力,去沛县迎接刘煓吕雉。时值项羽齐国打仗,刘邦得以顺利攻入徐州市。后项羽率军和汉军在睢水大战,大败汉军。王陵与刘邦的部队协同作战,他保护刘邦的儿女刘盈鲁元公主睢水之中脱险,并继续坚守丰县。项羽想招降王陵,便扣押了他的母亲。王陵的母亲嘱咐他一心跟随汉王,并自刎而死,王陵最终下定决心跟从刘邦平定天下。

公元前201年,王陵被记功为雍侯,后被封为安国侯,食邑5000户。刘邦攻打英布后病重,吕后询问刘邦身后事安排,刘邦说曹参可以接任,其次是王陵,但需要陈平辅佐。孝惠帝六年,曹参去世。朝廷任命王陵、陈平分别担任右、丞相。两年后,孝惠帝去世。吕雉想封吕姓子弟为王,王陵以白马盟约为由反对。吕太后就假装升迁王陵担任皇帝的太傅,剥夺了他的丞相权力。王陵非常生气,便以生病为由,不再进宫朝拜。公元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

人物生平

沛县豪强

王陵,原本是沛县人,起初是县里的豪强。汉高祖刘邦在身份低微的时候,把王陵当作兄长一样来对待。王陵缺少文化素养,但性格刚直,喜好坦率地发表意见。

割据南阳

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进入咸阳市的时候,王陵也自行聚集了几千人的队伍,驻扎在南阳郡,不肯归附刘邦。刘邦军队所到之处,没有哪座城池不被攻克的。抵达丹江的时候,高武侯鳃、襄侯王陵此时也逼降秦国南郡的西陵县。但根据功臣表的记载,王陵曾以太子宾客的身份跟随高祖在丰邑起兵,后来以管理马厩的将领身份另外去平定了东郡、南阳等地,又跟随高祖来到霸上,之后进入汉中市地区。

在汉朝元年(公元前206年)的八月,汉王刘邦采纳了韩信所提出的计策,率领军队从故道出兵,去平定三秦地区。刘邦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在宝鸡市迎击汉军,雍王的军队战败了,退兵逃跑;在乾县停下来继续交战,结果又一次战败,逃向废丘。于是刘邦就此平定了雍地。刘邦继续向东进发,抵达咸阳市,率领军队包围了雍王所在的废丘,同时派遣各位将领去攻占平定陇西县北地郡上郡这些地方。又命令将军薛欧王吸率军从武关出发,借助王陵在南阳郡的兵力,去沛县迎接姜子牙吕雉。楚国得知这个消息后,调遣军队在阳夏进行阻拦,使得薛欧、王吸等人无法继续前进。楚王还任命原来的吴县县令郑昌韩王,让他去抵御汉军

与汉东出

项羽虽然听说汉王刘邦已经向东进发了,但由于已经和齐国的军队交战,就想先打败齐国再去攻击刘邦。汉王刘邦因此能够胁迫五路诸侯的军队,顺利攻入彭城。项羽得知这个消息后,就率领军队离开齐国,从鲁地出发,经过胡陵,抵达萧县,和汉军在彭城灵璧东边的睢水之上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大败汉军,杀死了众多汉军士卒,以至于睢水都因为尸体堆积而流不动了。刘邦向东进发的时候,王陵跟随作战,战况很不利,他保护着孝惠皇帝、鲁元公主从睢水之中脱险,并且继续坚守丰县

正式投刘

项羽派人到沛县抓走了汉王刘邦的父母、妻子和儿女,把他们安置在自己的军中,当作人质。项羽把王陵的母亲抓到军中扣押起来,王陵派使者来到项羽军中的时候,项羽就让王陵的母亲面向东而坐,想要用这种方式来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私下里送别使者时,流着泪说道:“替我告诉王陵,要谨慎地侍奉汉王。汉王是个有德行的人,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而怀有二心。我就用一死来为你送行吧。”说完,她就拔剑自刎而死了。项羽得知王陵的母亲自刎而死,非常愤怒,下令将王陵母亲的尸体烹煮了。王陵终于下定决心跟从刘邦平定天下。

评议功过

汉五年十二月,项羽去世。汉五年二月甲午日(前202年2月28日),刘邦在氾水北岸称帝。刘邦在洛阳南宫遗址设置酒宴。刘邦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不要对我有所隐瞒,都讲讲真实的情况。我之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原因是什么呢?项氏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

高起、王陵回答说:“皇帝您待人傲慢,还常常轻侮别人,而项羽为人仁爱,并且爱护他人。然而陛下您派遣将士去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对于那些被攻克降服的地方,就随即赏赐给他们,与天下人共同分享利益。可项羽呢,他嫉妒有贤能的人,对有功劳的人加以迫害,对贤德的人总是心存猜疑,打了胜仗却不给别人记功,夺得土地也不与别人分享利益,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道:“你们只知道其中一方面,却不知道另一方面啊。在营帐之中谋划策略,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场上的胜负,在这方面我比不上张良(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军粮,保证运粮的道路从不中断,在这方面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每次打仗必定胜利,每次攻城必定能够攻克,在这方面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可都是人中的豪杰呀,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能夺取天下的原因啊。项羽身边本来有一个范增这样的人才,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打败、被我擒获的原因啊。”

受封列侯

王陵和雍齿关系很好,雍齿是刘知远的仇人,而王陵原本就没有归附高祖的想法,因为这个缘故,王陵受封比较晚,后来被封为安国侯。刘邦封赏第一批功臣为列侯在汉高帝六年十二月甲申日(前201年2月13日),王陵封安国侯在汉高帝六年八月甲子日(前201年9月20日),时间上相比首批“大功臣”来说推迟了7个多月,但仍属于刘邦称帝之初的汉六年内早期封侯者。

汉高祖六年八月甲子日(前201年9月20日),王陵战时记功为雍侯,但最终被确定封为安国侯,食邑5000户。王陵以深厚的资历位列西汉初定十八侯的第十二位。

委托后事

汉高祖刘邦攻打英布的时候,被流箭射中,在行军途中就生了病。病情越来越严重,吕雉请来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医生进宫拜见,刘邦问医生自己的病情怎么样。医生回答说:“这病还能治好。”于是刘邦就傲慢地骂那医生道:“我凭借平民百姓的身份,手提三尺长剑夺取了天下,这难道不是天命吗?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即便有扁鹊那样的神医,又有什么用处呢!”随后就不让医生给他治病了,赏赐给医生五十斤黄金,打发他走了。

过了不久,吕后问刘邦:“皇帝您百年之后,如果萧何也去世了,让谁来接替他呢?”刘邦说:“曹参可以。”吕雉又问曹参之后谁可以接任,刘邦说:“王陵可以。不过王陵这人有点憨直,陈平可以辅助他。陈平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自担当重任。周勃为人质朴刚正,缺少文采,然而将来能安定刘姓天下的必定是周勃,可让他担任太尉。”吕后再问这之后的人选,刘邦说:“这以后的事也不是你所能知道的了。”

刘盈六年的时候,相国曹参去世了。朝廷任命安国侯王陵担任丞相,陈平担任左丞相。

王陵廷争

安国侯王陵担任右丞相两年之后,孝惠帝去世了。吕雉想封吕姓的子弟为王,就询问王陵的意见,王陵回答说:“不可以这样做。高皇帝当年杀了白马订立盟约,说:‘不是刘姓的人却要称王的,天下人可以一起去攻打他。’现在要封吕氏为王,这是违背当初的盟约啊!”吕太后听了王陵的话很不高兴,又去问左丞相陈平以及绛侯周勃等人,他们都说:“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封刘姓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临朝称制,要封吕氏兄弟等人为王,这没什么不可以的呀。”太后听了很高兴。

退朝之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初和高皇帝歃血为盟的时候,各位难道不在场吗?现在高皇帝去世了,太后作为女主,想要封吕氏为王,各位竟然想要曲意逢迎、违背盟约,还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高皇帝呢!”陈平说:“在朝堂上当面直言争辩,我比不上您;但说到保全国家社稷,安定刘氏的后代,您可就比不上我了。”王陵听了,没有话来回应他了。

杜门不朝

于是吕雉想要废掉王陵的官职,就假装升迁王陵担任皇帝的太傅,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丞相权力。在王陵被免去丞相职位之后,吕太后就把陈平调任为右丞相,任命辟阳侯审食其担任左丞相。王陵非常生气,便以生病为由辞官,闭门不出,始终不再进宫朝见皇帝和太后。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右丞相陈平依照吕后意愿,将列侯排序的问题与绛侯周勃曲周县侯郦商、颍阴侯灌婴、安国侯王陵等大臣进行商议,最终把功臣列侯的位次按照功劳大小列定出来。

王陵被剥夺丞相权力后,过了七年,吕雉七年(前181年),王陵去世,谥号“武侯”。安国侯传五世,在元狩三年的时候,儿子王忌袭爵为安国侯,谥号哀。安国侯传至王陵玄孙,在元鼎五年的时候,因所献酎金不符合规定,被免去了爵位。

轶事典故

朝议舆服

高皇帝所口述的诏书《天子所服·第八》中称:大谒者襄章受诏于永寿宫,说:“下令群臣商议天子的服饰,用以安治天下。”相国萧何御史大夫周昌谨慎地与将军王陵、太子太傅叔孙通等人商议称:“天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穿着,应该效法天地的运数,切中人事协和。所以上自天子王侯等有封地的君主,下到万千百姓,能够效法天地,顺应四时,就能安定国家,身体没有祸患灾害,长远地延年益寿,这是敬奉聂氏宗祠安定天下的大礼啊,臣等请愿效法它。”

施惠张苍

张苍触犯了法律,按律应当被处斩。他脱掉衣服,趴在刑具上准备受刑,他身材高大,又胖又白就像瓠瓜一样。当时王陵看到他,很惊异于他竟是这般出众的人物,于是就向沛公进言,(沛公)便赦免了张苍,没有将他斩首。张苍感激王陵的恩德。等到张苍显贵之后,他常常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王陵。王陵去世后,张苍担任丞相,每当休假的时候,总是先去拜望王陵的夫人,向她献上食物,行晚辈之礼,之后才敢回自己的家。

商定位次

吕雉二年(公元前186年),春季,下诏说:“高皇帝平定匡正天下,凡是有功之臣皆封为列侯,领有封地,万民大安,没有不受到美好恩德的。朕想到将来以至于更长远的时候,如果列侯的功名不著录记载下来,就不可能尊其大义,施恩于后世。现在想依照列侯功劳大小,以确定在朝廷的位次,藏于高帝庙中,世世代代不断绝,使其子嗣各继承其功劳爵位。这件事可以与列侯商定之后上报。”丞相陈平说:“臣与侯周勃曲周县侯郦商、阴侯灌婴、安国侯王陵等郑重地商议,列侯有幸得赐餐钱封邑,这是皇帝所加的恩惠,并以功劳大小确定了朝位,臣请求藏于高皇帝庙堂。”此奏议得到准可。

人物评价

陈平智有余,王陵少憨,可以佐之,安刘氏者必勃也。(汉高祖刘邦 评)

王陵廷争,杜门自绝,亦各其志也。(班固汉书》 评)

安国违亲,悠悠我思。依依哲母,既明且慈。引身伏剑,永言固之。淑人君子,实邦之基。义形于色,愤发于辞。主亡与亡,末命是期。(陆机《汉高祖功臣颂》 评)

且贾氏之酷烈,不甚于吕雉,而王陵犹得杜门;赵王伦之无道,不甚于殷纣,而微子犹得去之。(蔡克 评)

汉祖遗约,非刘姓不王,非功臣不侯,违命天下共诛之。后吕后王诸吕,周勃从之,王陵廷争,可不谓忠乎?周勃诛吕尊文,安汉社稷,忠莫尚焉,则王陵又何足言,而前史两为美谈。固知死与不死,争与不争,苟原情尽意,不可定于一概也。(王导 评)

王陵廷争,陈平慎默,但问岁终何如耳。(王珣 评)

昔王陵附汉,母在不归;太上囚楚,乞羹自若。矧伊妻子,而可介意。(侯景 评)

昔王陵在汉,姜维相蜀,在所成名,何必本土?(徐勉 评)

推陵让勃,裒多益寡。应变合权,克定宗社。(司马贞 评)

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苏辙 评)

抗议争封独犯颜,周陈只合共持难。若能坚守长陵约,不但刘安吕亦安。(徐钧 评)

母后临朝,如吕姓武则天,此国家大变也。王陵、裴炎迎祸乱之锋,欲以一言折之,故不废则死。陈平、狄仁杰待其已衰而徐正之,故身与国俱全。(张燧 评)

侯国世系

以上信息来自

亲属成员

以上信息来自

人物争议

侯名争议

在《史记・高祖本纪第八》中,有“高武侯鳃、襄侯王陵降清西陵”的记载,历代学者对此处涉及的人物封邑等相关信息有诸多解读:

韦曜指出,汉朝封王陵为安国侯,王陵起初起兵时在南阳郡,南阳有邓州市,他怀疑“襄”字实际应为“穰”,只是书写时省去了“禾”旁。就如同“邵公”有时被写作“召”字,这类情况很常见。瓒则认为,当时韩成被封为穰侯,而江夏区有襄这个地方,这才是王陵的封邑。

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认为,王陵被封为安国侯,是在刘邦平定天下后担任丞相时才有的封赐。此处提到的“襄侯”,应该按照瓒的解释,即王陵最初被封在江夏的襄地。

日本学者中井积德在考证时提出,《汉书》中没有“清西陵”二字,怀疑《史记》此处“西陵”是衍文(即因传抄、刻印等原因误增的文字)。

事迹争议

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王陵被提及且记载其本无意追随刘知远,故而封侯较晚,被封为安国侯。关于王陵事迹及封侯相关情况,存在诸多学术争议:

《汉书》为王陵单独立传,《史记》则将其附记于《陈丞相世家》。齐召南指出,《史记》中王陵传记与年表关于其最初追随刘邦的时间记载截然不同。据传记,王陵在汉王还定三秦、率五诸侯伐楚之后才有所行动,所以后文称“陵本无从汉之意”;然而《张苍传》却表明,王陵解救张苍困境一事发生在沛公初定南阳郡、未入武关以前,时间线出现矛盾。

洪颐煊注意到,《史记》和《汉书》的相关年表中,其他诸侯情况记载大多相同,但安国侯王陵在两表中的记载差异极大,由此怀疑可能存在另一个王陵,认为是司马迁误将二者事迹合并。

全祖望提出,王陵是在南阳自行聚集势力之人,既未在丰邑追随刘邦起兵,也未到霸上,更未为汉坚守丰邑,以往史表和功状的相关记载存在谬误。实际上,王陵归汉时间很早,未入关是因高祖将其留作外援。他还反驳了“王陵不肯归附汉朝”的观点,认为若王陵不归汉,就无法解救张苍,且次年高祖能用其兵迎姜子牙,足以证明其归属,所谓高祖因恨其不归附而晚封侯的说法并不成立。王陵封侯晚,是因汉初功臣位次分从丰沛起兵、从入关、从定三秦三类,王陵功劳不在此列,又无陈平那样的奇谋秘策。

梁玉绳通过考证《张苍传》,发现王陵救张苍在沛公初定南阳郡、未入武关之前,且王陵封侯在汉朝建立第六年,位居十八功臣之中,所以质疑“王陵不肯从汉,攻打项羽时才开始追随,故而封侯晚”这一观点。泷川龟太郎认为全祖望和梁玉绳的观点较为合理。

考古文物

安国侯铜虎符

安国侯铜虎符为汉代青铜器,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该符长7.8厘米、宽1.55厘米、高2.78厘米,重79.5克,以青铜铸造,呈卧虎形,仅存一半。其上有错银铭文,为“舆安国侯为虎符第三”二行九字。此符是汉代封于安国县的诸侯所用的兵符。

安国侯铜虎符被收录于罗振玉所著的《增订历代符牌图录》当中,而且它曾经还是罗振玉的收藏品呢。罗振玉在《汉安国侯虎符跋》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这一铜虎符乃是西汉初年颁发给安国侯王陵的兵符的右半部分,原本是收藏在皇宫里面的,其价值堪称极高,用罗振玉的话说,那简直就是“不异景星凤凰,人间无第二品”,甚至还赞叹“此为吾斋重宝耶”。从相关的图上能够看到,在虎身之上有着九个完整的错银篆书文字,内容为“与安国侯为/虎符第三”。

这一时期的虎符,右符留京师,内侧有两个方形榫柱,左符发至侯国,内侧是凹坑,是合符时进行验证的隐藏手段。 

安国十斗陶瓮

陈直的《汉书新证》:以故后封陵为安国侯。在西安汉城出土过一个陶瓮,陶瓮的一面刻着“安国十斗”,另一面刻着“谢民十一斗”。这大概是西汉初期,王侯家用来代替斗、升这些器具,去计量佃农缴纳租谷数量的(在《关中秦汉陶录》卷一能看到相关记载)。这个陶瓮就是安国侯王陵家使用过的,大致意思是谢民是安国侯家的佃农,谢民向安国侯家缴纳十一斗租谷,却只被算作十斗(实际缴纳量大于记录量),由此能看出西汉王侯对农民的剥削十分残酷。另外,武氏祠画像石的画像里,有王陵母亲的画像,画像呈现的事迹和《汉书》以及《列女传》里记载的一样,这里就不再引用了。

参考资料

..2025-03-12

..2025-03-07

博物馆中看虎符:早已逝去的青铜文化.微信公众平台.2025-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