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1599年—1655年),满族,镶蓝旗人,清初著名将领,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清朝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济尔哈朗出生于明建州左卫的费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13岁时,父亲爱新觉罗·舒尔哈齐因幽禁而死,之后,他由伯父努尔哈赤抚养,被封为和硕贝勒。天命十年(天启五年,1625年),济尔哈朗出兵援助被蒙古察哈尔省林丹汗围攻的科尔沁区部,次年,他又先后征服了追随林丹汗的喀尔喀巴林、扎鲁特旗部。天聪元年(天启七年,1627年),他率兵出征朝鲜,并逼迫朝鲜签订《江都和约》。皇太极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济尔哈朗代其兄爱新觉罗·阿敏成为镶蓝旗主,掌六部之刑部事,后又累功被封为和硕郑亲王。在跟随皇太极伐明期间,济尔哈朗战功不断,崇德七年(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在松锦之战中,俘获了洪承畴,并迫使祖大寿率部投降。顺治帝继位后,济尔哈朗被加封为信义辅政叔王,但由于爱新觉罗·多尔衮排挤,顺治四年(1647年),他被罢辅政叔王之职,次年,又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出征湖广,镇压抗清势力。多尔衮死后,济尔哈朗被晋封为叔和硕郑亲王。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八,济尔哈朗因病去世,享年57岁。济尔哈朗去世后,顺治帝为其辍朝七日,并立碑记功;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追谥号为献;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

学者王思治认为,济尔哈朗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建立清王朝的长期战争年代里,“委任特重,出则总军,入则留守”,表现出优异的政治远识和军事才能。清史学者萧一山认为,郑亲王济尔哈朗襄赞顺治帝奠定中原,征服中原地区,是“开国之大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济尔哈朗出生于明建州左卫的费阿拉城(今辽宁新宾满族自治县)。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爱新觉罗·舒尔哈齐的第六子,母为舒尔哈齐五娶福晋乌喇纳喇氏。13岁时,舒尔哈齐因幽禁而死,之后,济尔哈朗由努尔哈赤收养,并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由于战功卓著,他被封为和硕贝勒,参加议政。

平定周边

天命十年(天启五年,1625年)冬,明王朝支持的内蒙察哈尔部首领林丹汗出兵围攻科尔沁部,济尔哈朗奉努尔哈赤之命前往救援,立下军功。次年四月至十月,济尔哈朗又先后征服了追随林丹汗的喀尔喀巴林、扎鲁特部。

天命十一年(天启六年,1626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皇太极为了打破和瓦解明朝拉拢朝鲜与内蒙设置的弧形包围圈,于次年正月派济尔哈朗与爱新觉罗·阿敏等出征朝鲜。济尔哈朗等率军渡过鸭绿江后,攻占了明军毛文龙占据的铁山,之后进逼平壤,朝鲜国王李倧遣使请和。在是否与朝鲜盟誓议和的问题上,济尔哈朗与阿敏产生分歧。阿敏拒绝议和,想要进攻朝鲜首都(今汉阳),济尔哈朗等人坚决反对。济尔哈朗以大局为重主持召开了八旗大臣会议,力谏阿敏“不可深入”,阿敏及属领的镶蓝旗大臣仍不听从。因此,济尔哈朗等人不再迁就阿敏,移师平山城,并派人与朝鲜国王议和,逼迫朝鲜签订了《江都和约》。五月,济尔哈朗跟随皇太极伐明,围攻锦州市和宁远等城,大败明军。

天聪二年(崇祯元年,1628年)五月,内蒙的顾特塔布囊从察哈尔部潜入阿拉克绰特部,煽动内蒙各部反对后金。济尔哈朗与豪格率军征伐内蒙古,斩杀顾特塔布囊,收其部众,随之,东蒙的一些部落先后归附后金。

举兵伐明

天聪三年(崇祯二年,1629年)八月,济尔哈朗同贝勒爱新觉罗·岳托爱新觉罗·阿济格等率兵攻打锦州、宁远等城,次月,又掳掠宁远、锦州一带。十月,皇太极率清军入明作战,济尔哈朗奉命攻打大安口,五战皆捷,马兰营、马兰口、大安口三城俱降。然后济尔哈朗会合爱新觉罗·阿巴泰等人攻克遵化市顺义区,继而击败明大同总兵满桂、宣府总兵侯世禄等援兵,逼近北京城下。十二月,济尔哈朗同贝勒阿巴泰等攻打通州区并占领了张家湾码头。

皇太极四年(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济尔哈朗随皇太极率军攻打永平,并奉命至山海关区追杀该城叛将刘兴祚。大军攻克永平后,济尔哈朗奉命驻守。他在驻守期间,任用汉官,且致书招降了附近各州县,一时控制了东广大地区,切断了山海关和京师的通道。五月,镶蓝旗主贝勒爱新觉罗·阿敏获罪被削爵幽禁,济尔哈朗率弟弟及诸侄对皇太极盟誓:若因父兄有罪而生异心则“天折”。此后,济尔哈朗取代阿敏独主镶蓝旗,成为八和硕贝勒之一。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1631年)五月,明将孔有德、耿忠明率部至镇江市投降后金皇太极令济尔哈朗率兵前往镇江迎接。济尔哈朗所部威慑了尾追孔有德、耿忠明而至的明兵和朝鲜兵,令其未敢交战便撤退。次月,后金设立六部,济尔哈朗主管刑部。上任后,他仿明律整顿和制定了后金法律。八月,济尔哈朗随同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全歼明守军一万多人。

天聪六年(崇祯五年,1632年)五月,济尔哈朗随皇太极征讨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并攻占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济尔哈朗等和硕贝勒率满蒙大臣,以三体表文诣阙,请皇太极上尊号,称皇太极为宽温仁圣皇帝。皇太极称帝后,改元崇德,国号清,晋封济尔哈朗为和硕郑亲王。

崇德四年(崇祯十二年,1639年),皇太极发动了松锦之战,济尔哈朗领兵进攻锦州市、松山,九战皆胜。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济尔哈朗率军围困锦州城,期间,他派人策反守锦州城的内蒙古自治区兵,令诺木齐、吴巴什等人归降,并与清军约为内应,清军得以攻占锦州外城。此后,明军锦州守将祖大寿向明廷告急求援,明政府命蓟辽总督洪承畴率军驰援。济尔哈朗获悉后,采取围锦打援的办法,阻击了援锦明军。之后,皇太极从前线把济尔哈朗调回,留守沈阳市,自己亲率大军歼灭了洪承畴带领的十三万援军,并围洪承畴于松山。九月,皇太极回到沈阳,又命济尔哈朗率军围攻锦州市。次年二月,清军攻下松山,洪承畴被俘,不久,祖大寿率领部众出锦州投降。

渐被排挤

崇德八年(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逝。在诸王争夺帝位的斗争中,济尔哈朗主张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但最终6岁的顺治帝继位为帝,由爱新觉罗·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之后,多尔衮统兵入关,进驻北京,立下清开国首功,而济尔哈朗则因留守沈阳市(今沈阳),在清军入关的军事行动中无寸功可论,从此,他的地位再也无法与多尔衮比肩。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济尔哈朗护驾进入北京。福临重行登基大典之时,多尔衮受封为叔父摄政王,赏金万两,银10万两,缎万匹;济尔哈朗受封为信义辅政叔王,赏金千两,银万两,缎千匹,仅为多尔衮的十分之一。顺治四年(1647年),爱新觉罗·多尔衮指出,济尔哈朗在营造王府时,殿堂的占基超过了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并擅立铜狮、龟、鹤等,将济尔哈朗交刑部议罪,罚银2千两。之后,多尔衮令爱新觉罗·多铎和济尔哈朗共听政务。不久,济尔哈朗被罢辅政叔王之职,不许干预朝政,多铎被晋封为辅政叔王。

顺治帝五年(1648年)三月,济尔哈朗的侄子告发济尔哈朗的罪状,多尔衮将其降为爱新觉罗·雅尔哈齐,罚银5千两。不久,济尔哈朗又恢复亲王爵位。九月,济尔哈朗被任命为定远大将军出征湖广,次年他率军进抵长沙市,镇压了南明永历政权总督何腾蛟、总兵马进忠等人以及李自成余部,平定了湖南省贵州省全境,但第二年正月济尔哈朗凯旋回京时,朝廷无人迎接。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爱新觉罗·多尔衮死,顺治亲政。济尔哈朗等人讦告多尔衮谋篡皇位的罪行,因此,多尔衮去世后被贬削爵,财产籍没。顺治帝九年(1652年)二月,济尔哈朗被晋封为叔和硕郑亲王。

顺治十二年(1655年)二月,济尔哈朗致书上奏《请顺民心信诏令立史官奏》,建议“设起居注官”置左右。

因病去世

济尔哈朗晚年,身体日渐不支。顺治十二年(1655年)五月初,病情加剧,顺治帝亲往探视。初八日,济尔哈朗去世,享年57岁。

济尔哈朗去世后,顺治帝诏令休朝7天,赠祭葬银万两,置守两周王陵10户,并为他立碑记功。济尔哈朗葬于北京西直门外的白石桥

康熙帝十年(1671年)六月,追济尔哈朗谥号为献。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济尔哈朗入祀盛京贤王祠。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下诏配享太庙,复嗣王封号为郑。

重要争议

关于皇太极去世后顺治帝继位的情况,主流观点根据朝鲜《沈阳状启》的记述,认为是爱新觉罗·多尔衮最先提出支持福临登基。不过,学者阎崇年通过考察济尔哈朗当时的影响力、他随后获得的辅政权力以及顺治帝对他的高度尊敬,推断可能是济尔哈朗首先提议立福临为君,之后获得了多尔衮的支持。另一位学者陈涴对这一观点持有异议,他认为济尔哈朗实际上支持豪格,并且在政治行动上非常谨慎,因此,他提出拥立福临的最初提议者是多尔衮,而不是济尔哈朗。

主要影响

政治方面

天聪四年(1630年),二大贝勒爱新觉罗·阿敏获罪削爵,济尔哈朗便接替其兄阿敏任镶蓝旗旗主。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后金仿明制设立六部,济尔哈朗被皇太极任命为刑部主管。他仿明律积极整顿和制定后金的法制,对后金政权的法制由习惯法向成文法的过渡,发挥了奠基作用。济尔哈朗本人虽然不能继位,但从上述政治格局来看,他的制衡作用是他人无法发挥的。

军事方面

天聪五年(1631年)八月,皇太极率军围困大凌河城,济尔哈朗率军随同,并负责攻打西南城门。一番激战后,后金的铁骑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附近的台堡。天聪六年(1632年)五月,皇太极亲征蒙古察哈尔部,命济尔哈朗率左翼军,岳托率右翼军,讨伐林丹汗。当时以林丹汗为首的蒙古察哈尔部势力不小,几乎可与后金势均力敌,与后金同为草原上最大的两股势力。在皇太极时期,这场战争最终爆发,济尔哈朗这次率兵攻打察哈尔部,迫使林丹汗逃跑。济尔哈朗和岳托继续率大军进攻归化城,蒙古察哈尔部1000余人投降,此战济尔哈朗战功不小。后来林丹汗去世,察哈尔部成了一盘散沙,全部臣服于后金。

人物评价

学者王思治认为,济尔哈朗在统一女真各部和建立清王朝的长期战争年代里,“委任特重,出则总军,入则留守”,表现出优异的政治远识和军事才能。

抚顺清前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赵兴诗认为,济尔哈朗的一生跌宕起伏,但他顺利时不居功自傲,继续低调做官;挫折时韬光养晦,以守为攻,因此声望越来越高,直至死后也极尽哀荣。

清史学者萧一山认为,郑亲王济尔哈朗襄赞顺治帝奠定中原,征服中原地区,是“开国之大人物”。

家庭情况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郑亲王府:郑亲王府位于北京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明永乐年间为姚广孝赐第。清师入关后,顺治帝将其赐给郑亲王济尔哈朗。后来,第十三代郑亲王爱新觉罗·端华辛酉政变失败后,被割王爵,赐自尽籍没家产,王府改赐给爱新觉罗·旻宁第八子、钟郡王奕诒,改称钟郡王府。同治十年(1870年)又发还给已恢复世爵的第十五代郑亲王庆至,复称郑亲王府。

民国后,第十七代郑亲王昭煦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1925年又租给中国大学为校址。今为国家教育部址,中国教育基金会所在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济尔哈朗(1655)五月初八逝世,葬于北京郊区白石桥。白石桥建有三座王爷坟,济尔哈朗墓地居中,墙圈呈长方形,有官门、碑楼、享殿等建筑。月台上除了他的大宝顶外,东西各有一座福晋墓。砖墙与官门相接,内有享殿三间,后边月台上除他的大红宝顶外,西侧有砖坟一座,东北角有小坟一座。后墙为圆弧形。这里照看坟地户都是老郑王济尔哈朗“从龙入关”时带来的亲军后裔。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4-05-05

满清十三皇朝1 满清十三皇朝Ⅰ (1987).豆瓣电影.2023-10-15

孝庄秘史 (2002).豆瓣电影.2023-10-15

大玉儿传奇 (2015).豆瓣电影.2023-10-15

独步天下 (2017).豆瓣电影.2023-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