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人
荷兰人(英文名:Netherlanders、Dutch),西欧荷兰王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荷兰北部和中部地区,另有部分人散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南非、新西兰、苏里南、奥地利、比利时和德国等国。荷兰人属欧罗巴人种,语言为荷兰语,属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荷兰人大部分信仰基督教新教,属加尔文派,少数信仰天主教。截至2015年,荷兰人人口数量约1690万。
荷兰人主要由属于日耳曼部落群西支的弗里斯人、巴塔维人等结合而成。凯尔特人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居住在荷兰、比利时的土地上。弗里斯人和巴塔维人于公元开始前迁入。3世纪,法兰克人与撒克逊人相继来到。法兰克人征服了其他部落,与之融合在一起,成为荷兰人形成的基础。15世纪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兰西北部地区统称为尼德兰。16世纪,尼德兰处于西班牙统治之下,于1566年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的战争,即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609年西班牙被迫休战。1648年,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国势渐衰。1815年,荷兰人成立荷兰王国。
荷兰人主食面包,早、中两餐多为冷食。早餐多为面包涂奶油或奶酪加牛奶或咖啡,午餐大多是面包夹火腿,喝加咖啡的奶或凉牛奶。晚餐通常有汤、蔬菜、牛排之类。在文化方面,荷兰人出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近代国际法奠基人雨果·格劳秀斯、画家伦勃朗·范赖恩等杰出人物。荷兰人工业以造船和电子工业著称。农业以生产奶、肉的畜牧业为主,传统种植小麦、亚麻、甜菜、阳芋、蔬菜、花卉。沿海居民从事捕鱼业。荷兰王国居民也统称为荷兰人。荷兰人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民族。
历史沿革
荷兰人主要由属于日耳曼部落群西支的弗里斯人、巴塔维人、法兰克人、撒克逊人同凯尔特人结合而成。凯尔特人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就居住在荷兰、比利时的土地上。弗里斯人和巴塔维人于公元开始前迁入。3世纪,法兰克人与撒克逊人相继来到。法兰克人征服了其他部落,与之融合在一起,成为荷兰人形成的基础。15世纪末,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兰西北部地区统称为尼德兰,是西欧工商业最发达、最富有的地区。16世纪,尼德兰处于西班牙统治之下,西班牙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尼德兰资产阶级以基督教新教约翰·加尔文派为旗帜,于1566年开始了反对西班牙的战争,即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1609年西班牙被迫休战。战争过程中,尼德兰北部各省联合起来,于1581年宣布成立共和国。
17世纪,荷兰人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民族,沿海的居民从事着渔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海上殖民强国。1619年,荷兰人占领了雅加达(今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成为他们在亚洲的贸易以及殖民统治中心。1625年12月,荷兰人为了占领非洲的黄金海岸驱逐葡萄牙人,他们对埃米尔纳发动第一次进攻,但被埃米尔纳人击退。之后,荷兰人继续在黄金海岸从事奴隶贸易,他们在摩里建立贸易哨所,在摩里和海岸之间的昆安妮筑起小型外碉。1627年,荷兰驻摩里总督同海岸所有部落达成协议,这些部落答应协助他们反对葡萄牙人和埃米尔纳人。1637年8月29日,在联合舰队的进攻下,葡萄牙人投降,经过谈判,葡萄牙总督投降,第二天葡萄牙人把部队撤走,埃米尔纳成为荷兰人的大本营。1640年葡萄牙脱离西班牙独立,同荷兰人发生战争。1642年,荷兰人占领阿克西姆,把葡萄牙人全部赶出黄金海岸。根据双方签订的和约,葡萄牙放弃对黄金海岸的权利,荷兰人则放弃对巴西的要求。1648年,西班牙承认为荷兰独立。18世纪后,荷兰殖民体系逐渐瓦解,国势渐衰。1815年,荷兰人成立荷兰王国。
人口与分布
荷兰人是西欧荷兰王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荷兰北部和中部地区,另有部分人散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南非、新西兰、苏里南、奥地利、比利时和德国等国。截止2015年,荷兰人人口数量约1690万,截至2024年1月1日,荷兰1794万人口中,约72.3%为荷兰人。据荷兰中央统计局统计,2023年荷兰人均预期寿命为81.8岁,其中男性平均预期寿命80.3岁,女性平均预期寿命83.3岁。就平均身高而言,荷兰人是世界上身高最高的民族。荷兰人的平均身高为175.6厘米,男性平均身高为182.5厘米,女性平均身高为168.7厘米。荷兰女子金发碧眼,是典型的北欧民族。
生活方式
语言
在欧盟内部有2300万人的第一语言是荷兰语,其中荷兰人占1570万。荷兰语起源于原始日耳曼语,语言属系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支,它与德语非常相似,并借用了法语和英语的术语。
饮食
荷兰人主食面包,早、中两餐多为冷。早餐多为面包涂奶油或奶酪加牛奶或咖啡。荷兰人不喜欢喝茶,平时常以牛奶解渴。午餐也很简单,大多是面包夹火腿,喝加咖啡的奶或凉牛奶。甜食主要是牛奶蛋糊、炖水果加奶油、薄饼或苹果馅饼等。奶酪是荷兰的特产,荷兰人喜欢把干奶酪切片夹入面包,有时则把奶酪研成粉末,放入汤中。晚餐是荷兰人的正餐,通常晚餐有汤、蔬菜、牛排之类。炒蔬菜时不加油盐调料,而是用奶油、肉汁混合浇在菜上。荷兰人习惯将去骨肉蒸、煨、煎,一般不炒不烤。荷兰人把由胡萝卜、阳芋和洋葱混合烹制而成的菜肴作为“国菜”。有时,在“国菜”里加上些午排等荤腥,这是在每年的10月3日(荷兰解放纪念日)必吃的一道菜。荷兰人习惯吃西餐,但对中餐也感兴趣,每逢节假日,很多荷兰人喜欢到中餐馆品尝中式菜肴。
服饰
荷兰人男子一般上穿衬衣,下穿肥大裤子;女子一般上穿衬衣,下穿多层的裙子,这是荷兰人通常穿用的主要服装形式。就足服来说,不论男女都穿木鞋。木鞋是荷兰民族服装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是荷兰服装的代表作。荷兰是个“低洼之国”,冬天寒冷潮湿,地上容易结冰。据说在数百年前,农民们苦于无钱买鞋,而又不能赤脚踏在冰上,所以就用木头雕成鞋的样子。这种鞋的鞋底厚实,鞋头呈尖状上翘,鞋内填上稻草,穿在脚上又暖和又舒适,而且踩在冰上不滑。许多农舍门口,有专门放木鞋的“木鞋角”,进屋的人就把木鞋脱在那里。同时,木鞋还是男女青年的定情物。
荷兰的白色风帽也是民族服装特征之一。荷兰人中,男子服色较为单一,大多数是黑色。上衣对襟,裤管很肥。有时穿短裤,下配黑色的长筒袜。裤子有白色(夏季)、黑色(冬季),但长筒袜都是黑色。女子上衣有红、绿相间的条纹(荷兰北部的妇女上身衬衣多为黑色毛织物做成),外面再套上一个紧身围腰,围腰上绣满了花纹。妇女们都戴着白色的风帽,帽檐下露出两条大辫子分别垂在两肩上。帽子还与年龄、生育等有关。儿童戴无檐帽,女孩帽上饰以小星,男孩帽上饰以小矛。女子16岁以后,改戴白色的左右有帽翼的无檐女帽。而当生了孩子后,就戴圆柱形的高帽。紧身围腰上绣5朵花表示未婚,绣7朵花表示已婚。有的区域内渔民帽后垂以绿色缎带,1条表示未婚,3条表示已婚。
宗教礼仪
荷兰宪法规定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荷兰统计局数据,截至2023年,本土居民中58%认为自己不属于某个宗教或哲学团体,17%信奉天主教,13%信奉新教,6%信奉伊斯兰教,6%信奉其他宗教。
荷兰人倒咖啡有特别的讲究,只能倒到杯子的2/3处,倒满杯则被认为是失礼的行为。与荷兰人交流时,比较受欢迎的谈话内容包括政治、旅行和体育等等。荷兰人对纳粹、日本人侵占亚洲国家等话题较敏感,不宜在谈话中提起纳粹等事情;荷兰知识分子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感兴趣,中国的孔孟哲学也是很好的聊天话题。荷兰人的家具、室内装饰闻名于世,喜欢客人称赞他们的家具、艺术品、地毯等家居陈设。此外,上楼梯时一般男性在前,女性在后。此外,荷兰人精于计划,几乎人人都有自己的日程计划表。
生活习惯
荷兰人时间观念强,讲究准时。在荷兰开展商务活动,宜穿西装,会谈需提前预约。如果荷兰人邀请你到他家坐客,大多只请你喝几杯酒,然后去饭馆吃饭。赴约时可携带鲜花、巧克力等伴手礼。荷兰以社会风气宽容开放著称。近年来,荷兰在对待麻醉剂、性交易、同性婚姻和安乐死等问题上的开放政策受到国际社会关注。
荷兰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住房前后种植花草,点缀环境。荷兰人一般都比较讲究房屋清洁、整齐,习惯在每天早晨将住房打扫收拾干净。每年6、7、8月为荷兰人的休假季节。
婚俗
在婚俗方面,荷兰人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传统的青年男女在定婚时,男方都要把自己亲手做的木鞋作为信物送给女方。如果男方送给女方的木鞋做得精美又很合脚,那么女方就会认为男方勤劳能干而且是诚心诚意地爱她,将来的婚姻一定是幸福美满的。因为做鞋的技术好坏能直接影响到自己未来家庭的幸福生活,所以大多数荷兰男人从小就开始学习做木鞋的技术,以便将来能够做出精美的木鞋送给未婚妻作为定婚的信物。有的小学还设有木鞋课,老师教授学生木鞋的制做方法,为他长大后的求婚做准备。许多荷兰人还会在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挂一双制做精美、款式漂亮的木鞋,而这双木鞋一定是男主人当年送给女主人的订婚信物。把木鞋摆在客厅里是向客人们表示他们夫妻恩爱、家庭幸福。
术鞋在荷兰人的婚姻中是很重要的信物,而雪茄则在探婚、订婚、结婚的过程中扮演了“媒人”的角色。称为"雪茄三步曲”。第一步就是雪茄探婚,当男子相中了某个姑娘,想向她表达爱意并想见姑娘的父母时,就去敲姑娘家的门。等姑娘的父母出来开门时,男子就将第一支雪茄叼在嘴上请求借个火,姑娘的父母给他点燃烟后,他便走开。吸完第一支雪茄,嘴里再叼上一支去女方家借火,女方的父母便明白了男子的来意,再次给他点上火后会对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了解他的家庭、工作、气、爱好等等。第二步就是以雪茄订婚。当男子第三次来借火时,如果姑娘的父母没看中他,就不会给他开门了。如果满意,就开门让他进屋来借火,这代表男子求婚已经成功。女方的父母会让姑娘出来与他见面,并为他点燃雪茄,这就算订婚了。最后一步是举行婚礼时,新娘要为新郎点燃雪茄。
生产
荷兰人的工商业和航运业都很发达。17世纪,荷兰人成为欧洲最发达的民族,沿海的居民从事着渔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海上殖民强国。现代,荷兰人工业以造船和电子工业著称;农业以生产奶、肉的畜牧业为主,传统种植小麦、亚麻、甜菜、阳芋、蔬菜、花卉。沿海居民从事捕鱼业。
文化
科尔索文化
科尔索文化(科西嘉语 Culture)起源于19世纪末,是荷兰一年一度的花车或彩船游行和比赛,经过精心准备的桨轮船上装饰着鲜花、水果、蔬菜,有时还会载着盛装的人。花车彩船可长达20米、高达10米,其装点需要同伴或邻里间数月时间的协作。科尔索文化通过学徒制、学校课程和参加年度巡游传承,在街道或河道中举行的游行通常伴随有乐队和戏剧表演。该游行文化于2021年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日
荷兰法定节假日有:元旦(1月1日)、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第二个复活日(复活节后第2天)、国王日(4月27日)、全国解放日(5月5日)、耶稣升天日(复活节后第39天)、五旬节(复活节后第49天)、降灵节(五旬节后第2天)、圣尼古拉斯节(12月6日),圣诞节(12月25日)、圣诞节第二天(12月26日)。
禁忌
荷兰人忌讳13和星期五。在相互交往中,忌讳别人拍照,忌讳别人询问宗教信仰、工资情况、婚姻状况等。
圣尼古拉斯节
每年的12月6日,是欧洲国家传统的圣尼古拉斯节(Saint Nicholas' Day),这是基督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荷兰,圣尼古拉斯节不仅只是小朋友的活动,现在也是家庭聚会的重要日子。在12月5日(圣尼古拉之夜),家庭成员欢聚一堂,交换礼物,制造惊喜,一起渡过节日。荷兰人制造惊喜的方式包括,将一个很小的礼物包在一个很大的盒子里,或者把礼物藏起来,然后根据提供的线索把它们找到等等。节日来临之前,荷兰家家户户、街道小巷、商店公司都将装饰一新。灯具、蜡烛、花环和树木装点在每个角落。
郁金香节
郁金香节是荷兰的特色节日,通常从3月持续到五月,在郁金香节期间,在阿姆斯特丹的任何公共区域、城市博物馆和酒店的花园以及市中心和阿姆斯特丹各个地区的著名建筑旁都可以看到美丽的郁金香,公共区域的所有展览均可免费欣赏。郁金香节期间还有许多花卉活动可供体验,Bloemencorso Bollenstreek花车游行是荷兰的大型庆典活动,花车游行也是科尔索文化(科西嘉语 Culture)的一项活动,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王节
贝娅特丽克丝女王作为国家元首时,将4月30日定为女王节。2014年,威廉-亚历山大登基,将4月27日称为国王节,荷兰的每个人,包括王室成员,都会在 4 月 27 日庆祝国王节。国王和王室成员每年节日都会都会访问荷兰的不同城市,当地人会展示各自独特的节日庆祝方式。大多数观众从头到脚都穿着橙色衣服,自豪地挥舞着荷兰国旗,或者在脸颊上画上小匈牙利国旗。
鹿特丹夏日狂欢节
鹿特丹夏日狂欢节(Rotterdam Summer Carnival)是多元文化的庆典,于2023年被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兰的夏日福特嘉年华的前两届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在乌得勒支举办。从1984年8月4日起,狂欢节活动改在鹿特丹举办。狂欢节的参与者来自荷属加勒比和荷兰本土,包括居住在荷兰的中南美洲和非洲裔少数族群。活动包括街头游行、铜管乐队竞技,和以加勒比美食为特色的节日市场。
代表人物
在文化方面,荷兰人出现了唯物主义无神论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近代国际法奠基人雨果·格劳秀斯、画家伦勃朗·范赖恩等杰出人物。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
巴鲁赫·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17世纪荷兰哲学家,西方近代早期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和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开创者之一,同时也是西方近代圣经批判的先驱者之一,是17世纪思想最激进的哲学家。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少年时曾被当地犹太教会称为“希伯来之光”,但是在24岁的时候因异端言论被犹太教会革除教籍。此后他生活在莱茵斯堡、伏尔堡、海牙等地,靠研磨镜片为生,从事哲学研究和写作,探索真理、自由与幸福。斯宾诺莎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政治论》《斯宾诺莎书信集》等。巴鲁赫·斯宾诺莎对西方近代的哲学和文学尤其是19世纪德国的哲学和文学影响巨大,对当代西方哲学与文学仍然具有重要影响。
雨果·格劳秀斯(Hugo Grotius,1583-1645),被人们同时尊称为“国际法之父”与“自然法之父”,其著作《战争与和平法》不仅是重要的国际法著作,而且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是自然法学的开创性著作。该书的拉丁文版已经再版逾百,并被译成7种欧洲文字,以及中文、日语等。
伦勃朗·梵·莱茵
伦勃朗·范赖恩·梵·莱茵,英文名: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俗称伦勃朗,出生于1606年7月15日,死于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是17世纪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伦勃朗早年跟从荷兰历史画家皮尔特·拉斯特曼学习绘画,1625年在家乡开设画室。伦勃朗作品题材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00多幅蚀版画和2000多幅素描,以及100多幅自画像。
参考资料
荷兰人.荷兰人.2025-02-21
巴鲁赫·斯宾诺莎 Baruch Spinoza.豆瓣.2025-02-21
“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国际法之父”——格老秀斯.2025-02-21
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25-02-21
荷兰文化.netherlands-tourism.2025-02-21
荷兰语.荷兰语.2025-02-21
被预约套牢的荷兰人.今日头条.2025-02-21
科尔索文化,荷兰花果巡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22
荷兰-风俗禁忌.中国领事服务网.2023-12-15
迷人的圣尼古拉斯之夜.凤凰网.2024-02-06
Corso culture, flower and fruit parades in the Netherlands.ICH.unesco.org.2023-12-27
荷兰郁金香节及花车巡游.HISOUR.2023-12-27
King'sDay:anationalholidayandtheultimateDutchparty.Holland.com.2024-02-06
鹿特丹的夏日嘉年华,首次除了女王之外还有国王.Holland One.2023-12-22
Rotterdam Summer Carnival.UNESCO.2023-12-22
荷兰画家伦勃朗·梵·莱茵油画作品欣赏.人民网.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