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张姓

张姓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张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在中国北方张姓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

张的本义是“使弓弦”,把弦绷在弓上,将要开弓,与“弛”相对。引申为开弓、上弦、捕捉、伸展等意义。张,也是星名,属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天象的排列形状似弓。张是擅长制造弓箭的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成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宋、元、明600余年期间,张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张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截至2008年,中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晋鲁冀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张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是渤海湾和东北地区,每平方千米的张姓人口达到21人以上,最高达到30人。

截至2020年,按户籍人口数量排名,张姓人口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位。2022年,从整体分布看,常见姓氏分布广泛,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王、李、张等二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省

历史沿革

主要源流

源于弓箭发明者

关于张姓的始祖,历代史书中有如下记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辉,为弓正,观弧尾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见《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见《姓氏考略》)。“张、王、李、赵,黄帝赐姓。”(见《风俗通义》)。“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见《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日襄阳市洛阳市、河东、始兴、冯、吴郡、平原、清河、河间、中山、日魏、日。”(见《张氏谱序》)。

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华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为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里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古老的一支。关于张姓的最早源地,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挥这一支,最初源于现今的濮阳,阳是中国张氏的源地,也是中华民族张氏的望族所在地。

源于解张的后裔

挥是张姓人的得姓之祖。但今天有一部分张姓却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解张的后代。

源于改姓和赐姓

据史传记载,战国时魏国人范因得罪大臣魏齐,遭到毒打,为免受其进一步迫害,更姓张,名禄,西入秦,以功封范雎东汉人聂台为了躲避仇人追杀,改姓张氏,循居膊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县),三国曹魏名将张辽就是他的后代。明代名儒方孝孺因不愿臣服位的朱棣,惨遭杀害,其子孙为避祸由台州市(今海宁市)迁居河南省,改姓张,后代沿用不变。另外,还有不少人因为宗教信仰原因改姓张。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姓张,道教又自称源于黄帝,为了达到自神其术,自张其军的目的,道教徒发明了“黄帝赐姓张氏”的说法。于是,道教最高领袖一一天师即以“张”为姓,俗称“张天师”。许多道教信徒也都改姓张氏以表明自己的饭依道教的虔诚,彰显道教徒的身份。此外,为了笼络和奖赏投诚有功的少数民族首领,汉族统治者经常以一些汉族贵姓赐予他们,使他们获得汉族身份,张姓就是其一。

迁徙分布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共和国等国家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

史前至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以前都是由黄帝姬姓派生出来的小姓。据后代一些谱书记载,张姓得姓始祖挥的氏族住在“尹城青阳”,相当于今濮阳市河北省清河一带。清河张氏也一度被奉为天下张氏郡望之首。但挥之后,张姓默默无闻,迁徙路线也不明了。到西周宜王(前827一前782)时期,陕西省地区突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在出土的这一时期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的人名字样,张仲是信史中可确定的张氏第一人,他的居住地西周都城镐京(今陕西安西南)也成为目前可确认的张姓人最早的栖息地。但张仲恰似陡然划过夜空的流星,其后代的传衍情况早已化为历史的烟尘,风消云散。直到公元前6世纪,以字为氏的解张的后代活跃于三晋大地,张姓人才重新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解张和他的子孙生活在解邑,后人遂把他们的聚居地称为“解邑张城”(在今山西省临绮县西黄河东岸),这是张氏最重要的发样地。韩、赵、魏三家分晋时,张氏也随之流人三国。其中入韩的最多,见于史传的就有张翠、张去疾、张遣、张旌、张倚、张开地张平等人,张开地、张平两人先后作了五代十国韩王的宰相,被誉为“五氏相韩”魏国则有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赵国有政治家张孟谈。在动荡不安的战国时代,张姓人开始以今河南省、山西南部为中心向东西传播,到战国中后期,东到齐国,西至蜀地都发现了张姓人的踪影。齐国有辩士张丑,中山国(今河北省西南部)有谋臣张登。更值得一提的是,秦国灭蜀后,秦人张若由秦入蜀出任秦国派驻蜀郡的第一任太守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国家承平,人口增殖,张姓人数量有了迅速发展,在中原地区的分布密度不断增大。更重要的是,这四百年间,张姓人开始以中原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流徙,东北至河北北部,西北至敦煌市,西南至四川省南部,东南至浙江、江西省福建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张姓随其他华北地区居民一起向南方迁移,同时也继续向有雄厚张氏基础的西北迁徙。为了躲避战乱,张姓族人首次出关,涉足东北地区

隋唐时期

隋唐时代,张姓人进入岭南。汉族聚居区内都有张姓人的分布。除此之外,在我国封建社会最繁盛的三百年的时间里,张姓人不再有大规模的迁活动,保持着一种较稳定的分布状态。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时期(960一1279)张姓大约有4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6.3%,排在王、李之后为宋朝第三大姓。张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省,约占全国张姓总人口的14.5%,占山东总人口的10.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省四川省河北省陕西省五省,这五省张姓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55%强,其次分布于湖南省、湖北、山西省甘肃省江西省这五首的张姓又集中了27%。全国形成了以渤海湾、河南、四川、陕西为中心的四大块张姓聚集地。而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当时张姓人口稀少的地区,三省大约仅占张姓总人口的5%。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张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6%,为明朝第二大姓。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张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慢些,600年中张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14%,净增加了7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省(13.4%)、浙江省(12.7%)、江西省(10%)三省,大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36%,其次分布于山西省9.5%)、山东(7.7%)、河北省(6.8%)、陕西(6.2%)、河南(5.1%),这五省的张姓又集中了35%。江苏一跃成为张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张姓人口的13.4%,占江苏总人口的6.8%。南方张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的张姓人口已经超过了宋朝,三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近9%。而宋朝的张姓大省山东、河南省四川省在明朝这个比率已经降了一半左右。在此期间,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张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晋鲁豫陕两大块张姓人口聚集地区。

现状

2002年,张姓的人口已达到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1%。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张姓人口由560万激增到8500万,增长了15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今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张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加率是是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四川省,大约占张姓总人口的36%强,其次分布于江苏省、湖北辽宁、广东省、安徽、黑龙江省,这六省又集中了28%。河南居住了张姓总人口的10.4%,为当今的张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9.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张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张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界,东部为高密度的张姓区西部为低密度的张姓区。张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辽宁半岛和山东半岛地区《参见张姓分布密度示意图)。张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张姓在北方是最常见的姓氏之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7一11%。在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东部和武威市、青海西宁地区、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河北省山东省北部、辽宁省吉林省中部、黑龙江省中国西南地区达到15%以上。在华北地区西北的陕甘宁地区,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高达9-11%以上。而陕甘宁三省交接地区是最高的,该比例在11%以上西北和西藏人口稀少,仅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和喀什地区的移民中,张姓在当地汉族中是主要的同姓群体。而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省,张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5-7%。在湖南省南部、贵州省东南部、云南省西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广东省中东部、江西省西南部、广东西南部、广西中东部的比率最低,仅在1-3%。在大城市里,张姓人口的分布也不均。据统计,在北京张姓人占总人口的9.1%,居第三位,而在上海,张姓人只占总人口的6.46%,却位居第一。

2022年,从整体分布看,常见姓氏分布广泛,在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分布,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聚集性。王、李、张等二十二个姓氏人口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河南。

得姓之地

记载张姓往往只记“清河”“清河郡”字样,下仅举两例:宋修《百家姓考略》载:“张,商音,清河郡。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观弧星始制弓矢,为弓正,主祀弧,遂为张氏。”明代杨信民《姓源珠玑》:“张,清河。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为张氏。”这里的“清河”“清河郡”所指是张姓得姓之地还是张姓郡望,或既是得姓之地又是郡望,认识不尽一致。

姓氏文化

字行演变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连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英格兰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郡望堂号

张姓的郡望多达26个,清河、范阳、太原市京兆南阳郡敦煌市、安定、襄阳市洛阳市山西省、始兴、冯翊、会稽郡、平原、河间、中山、魏郡、蜀郡、武威市犍为县沛郡、梁郡、汲郡、河内、高平、上谷。张姓的堂号有222个,主要有清河、百忍、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乐、敬谊、源流等,普遍使用的堂号为清河和百忍堂

宗祠楹联

此为沙田张氏(裕丰堂)联。上联典指唐朝张鷟深州市(今河北省深县)陆泽人,官至学士,时人称其“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因号“张𬸦”。下联典指张九龄曾于李隆基生日时送《千秋金鉴录》作贺仪,极言古今兴废之道,以伸讽谏。后玄宗听信奸谗之言,罢免了他的宰相职务。

以上三联典指唐代张九龄、张公艺、张鷟、张衡。万选钱,即青钱万选,比喻文辞出众。张鷟的文辞如青铜钱,当时人称“青钱学士”。张衡作品有《二京赋》《归田赋》《四愁诗》等;唐朝张公艺,善于治家,九世同居。李治封泰山返京时,路过他家,问他是如何理家的,他书写一百个“忍”字进呈,受到高宗肯定和赏赐。

绩德仰青钱,金鉴家声芳百世;发祥徴清河,百忍世泽盛千秋。

清河,郡名,在山东省、河北交界处。典出同上。联意是:做人做事就要如唐朝张鷟、张九龄,才学为用,抱负能书,永远值得我们纪念;饮水思源,自清河迁徙而来,天宝张公艺善于治家,九世同堂的德行泽被后代。

典出同上。永远怀念敬奉张鷟、张九龄、张公艺诸祖,千秋昌盛,万代永祀之意。

此联意指,康熙八年建祠(是否为沙田张氏裕丰堂未考),奠定了子孙昌盛的基础;道光十年又重新修整,光宗耀祖,更加旺盛。

联意为:张氏家族尊老爱幼,敦亲睦族,兴学助教,书香传世。

此为平潭张氏祠联,始祖于清河郡迁曲江,转迁唐头乡,明朝时期三郎公续后,第十世祖鉴公聚居屋1984年整修,2012年重修。联义同上。

族谱记载

藏予台北国学文献馆的《山阴白鱼潭张氏族谱》,宋初名臣张泳创修,元、明两代多次续修。其((族谱叙》日:“张之受姓,叻于黄帝之子,天下之张,厥初无不本于一人耳,濮阳吾祖之所自出。”“吾家本名族,受姓轩辕姓,濮阳蕃本根。”

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张姓族谱目录2654部。但是,这些家谱只记录了一部分人群的家史。而大部分张姓人,尤其在国内,大约60年以上没有续谱了,北方地区很多地区根本就没有家谱。

文物保护

挥公墓

1987年在濮阳市老城西水坡考古发现了“中华第一龙”,距今6400多年。说明龙祖、龙根在濮阳。“中华第一龙”出土地点,向西约10公里是颛顼陵帝喾陵,向东约1公里便是挥公墓古遗址

颛顼陵和帝喾陵

陵和帝陵,今合称“二帝陵”,位于濮阳老城西约10公里(今属内黄县梁庄乡)。

挥公墓古遗址

1998年春,濮阳市、县人民政府重修挥公墓,并扩建为“挥公陵园”和“张挥公园”。

民间传说

今濮阳市区胡村乡班家、店当一带,离上古时期玄嚣的封邑顿丘很近,古清河也从这一带流过。至今,这里的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民间流传着挥公少年在清河捕鱼,在郊野打猎的故事。流传最广的是挥公《射雁捉狼的故事》。

当代研究成果

(1)1993年春,河南冬阳影视公司根据河南中原姓氏研究会谢钧祥先生撰写的脚本,在张姓起源地濮阳市拍摄了百家姓系列片首集《张姓源流》在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受到广泛好评。

(2)1994年、1995年,阳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召开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收到大批论文,汇编成《龙乡寻根》一书。其中,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朱绍侯教授的《张姓祖根在濮阳》被多家报刊、家谱转载和收录。(3)1999年我国在昆明世博园内立了《源于河南的姓氏》碑,其中第三位便是“张姓源于濮阳”。

(4)根据中国科学院遗传与进化。研究组组长袁义达先生提供的资料汇编的《河南·大姓的故乡》地图显示:当前使用频率最高的100个大姓中,有73个源于河南。其中张姓、姚姓源于濮阳。

姓氏名望

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

张良西汉初大臣。刘邦的谋臣,为汉氏江山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张飞:字翼德,一作益德,逐郡(今深州市)人。一生跟随刘备,征驰四方、身经数百战。

张骞:中国汉代外交家。曾受刘彻的指派出使西域,是为张骞出塞。

张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

张仲景:中国汉代医圣。

张道陵:被视为道教的创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创始人。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张道陵,祖天师,正一真人。

张九龄唐朝宰相、诗人。

张兴:唐代束鹿《今属河北) 人。

张旭:书法家,狂草代表人物。

张择端北宋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张士诚:元末明初的义军领袖。

张三丰:元末明初,太极拳发明者与武当派创始人。

张居正:明代政治家。

张献忠:中国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张之洞:晚清大臣。

张秀眉:(1823-1872)清贵州台拱厅(今台江县)板凳下寨人。响应洪秀全太平军参加了战斗,以作战英勇,被推为“榔党”榔首。

此外,张氏家族的六十三个宰相中,除辽朝张孝杰与太子为奸贪、陷害忠良,宋代张邦昌卖国求荣;明代张瑞图阿附魏忠贤张四知庸劣降清外,其他都可称得上忠臣良相,为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各自的贡献。

参考资料

2020年“百家姓”最新排行出炉!看看你的姓氏排第几.中国国情.2025-04-03

张姓的源流分布及科学姓氏.张氏文化研究.2024-02-20

张 姓.苍南县人民政府.2023-12-21

从武威保存的张氏碑刻探寻武威张姓流源.凤凰网甘肃综合.2024-02-20

陕西十大名门姓氏,快看看你是不是望族之后?反正我是!!!.微信公众平台.2023-12-21

公安部发布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新华网.新华网.2021-02-09

你知道你的姓氏分布最多省份在哪里吗?.光明网.2024-02-20

传统文化|惠阳祠堂对联解读——张姓.文明惠阳.2024-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