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指春秋末年,晋国的赵氏、魏氏和韩氏三卿族瓜分晋国取而代之的事件。历史上也视“三家分晋”为春秋和战国的分水岭。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将三家分晋作为该书的开篇。

晋文侯之子晋昭侯于公元前746年继位后,将文侯之弟曲沃桓叔封到曲沃县,成师的小宗实力逐渐壮大,自晋昭侯始,五代六位晋侯均为小宗的成师和他的子孙杀害。曲沃成师的小宗最终实现了对文侯大宗的代替,史称“曲沃代翼”。晋献公时期,又因宠爱骊姬,造成庶子战胜嫡子太子继位,晋国经历了百年公室内斗和消耗,令晋君对公室缺乏信任。形成晋献公的“国无公族”制度和晋文公“不蓄公子”的国策,令晋国无公族,权力旁落到异姓公卿大夫的头上,军事上,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军队实际领导权,并拥有私人武装;政治上,实现了正卿专政;经济上,卿大夫们的采邑将隶农变为封建制农民,废世袭改食禄官僚制度,改善生产关系,调动生产积极性。晋国逐渐形成了“政在家门”的局面。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后,轮流执政晋国国政的六卿则出将入相,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了卿族的手中,成为晋国的实际统治者。公卿之间又经过长期的斗争和兼并,祁氏、羊舌氏、范氏、中行氏、智氏相继被灭,赵、魏、韩三家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三家被封为诸侯,正式建国。历史上也将赵、韩、魏三国并称三晋。

晋国春秋强国,自晋文公晋悼公称霸百年。三家分晋且断绝了晋国聂氏宗祠的祭祀,令社会价值体系发生剧变,周礼和信义被统治者彻底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推崇实力和强权。三家分晋后,从斗争中胜出的三晋依托晋国百年霸业积累的雄厚资本,快速成长与发展,尤其是魏国在魏文侯的统治下,重用李悝吴起等人才、积极变法改革,使魏国成为战国早期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三家分晋对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三家分晋也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宋代史学家司马光认为“天子之职莫大于礼”,而周天子先封小宗的晋武公为晋君,再封卿大夫赵、韩、魏为诸侯,自己破坏礼法纲纪,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背景

晋公室内讧

晋文侯三十五年(公元前746年),文侯去世,其子昭侯继位,文侯的弟弟曲沃桓叔晋昭侯封到曲沃县,成师即被称为曲沃桓叔。曲沃城池规模比晋都翼城还大,不合礼制,曲沃桓叔的实力逐渐壮大。晋昭侯七年(公元前739年),大臣潘父弑杀昭侯,迎曲沃桓叔到翼城,虽被晋人驱逐,但自此,后续晋孝侯晋鄂侯晋哀侯晋小子侯、晋缗侯共五代六位晋君均被曲沃桓叔和其子晋武公杀害,曲沃武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夺取翼城,并将翼城晋君的财宝全部进献周厘王,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君,是为晋武公,晋公室小宗成功替代大宗,史称“曲沃代翼”。

晋献公在位时宠爱骊姬,为了立骊姬之子傒齐为太子,将太子申生迁往曲沃县晋文公迁往蒲邑、公子夷吾迁往屈邑居住,令他们远离首都。因为骊姬的挑拨离间,最终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晋惠公逃亡他国。公元前651年,刚刚继位的傒齐和后续继位的弟弟卓子先后被忠诚于太子申生的大臣克里所杀。此即史载的“骊姬之乱”。晋怀公元年(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回到晋国继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晋国历经百年的公室内讧逐渐稳定下来。

社会发展机制

晋无公族

晋公室两次大的内讧,无一例外都是公族近支叔侄或昆弟篡位成功,破坏宗法继承制度,所以,晋献公倚重异姓以消除公族迫君的隐患,进而重用士蒍、里克荀息卜偃、赵夙、毕万等大臣。将太子申生晋文公晋惠公尽逐,这逐渐削弱着晋国的宗法血缘观念,为晋文公“国无公族”制度的形成做好了准备。到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始为令,国无公族焉”,即国无公族形成为国家制度。晋国政治则完全依靠异姓支撑,其势力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无公族制度,是异姓和异氏势力在晋国得以崛起和强大的社会基础。

当晋国的政治必须依赖异姓时,因异姓公卿大夫原本并无政治特权,于是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在卿大夫的竞争中立足和处于不败之地,这进一步激励卿大夫加强自身建设,他们一方面积极赢得社会赞誉来获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也与同党同宗互相扶持,发展私家势力,争取军政大权,扩张自己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成为强族,令自己有实力对抗国君和其他卿大夫。晋国逐渐形成了“政在家门”的局面。

社会条件

晋文公的政治、经济改革,促使晋国经济实力增强,军事势力壮大,领土急剧扩张,国家称霸强盛。同时,晋国卿大夫的采邑和经济势力也获得空前的扩大,卿大夫掌握了国家军队的实际领导权,并拥有家族的私人武装,政治上,也形成了正卿专政的局面。比如赵衰赵盾父子就长期把持着晋国国政。晋悼公去世之后,晋国政治上走向衰败,令晋国卿大夫从彼此倾轧兼并,转向不断削弱晋国国君公室。于是,卿大夫采邑独立王国形成,卿大夫们为争取民心,在各自采邑纷纷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如改百步为亩的旧制,以大亩代小亩,按亩征收实物税等方式,废除了公田劳役助法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将隶农转变为封建制的农民,调动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促进采邑经济的繁荣。采邑领地上的县、郡设置逐步增多,从最初的边地,发展到内地,继而逼近首都,卿大夫对采邑郡县管理抛弃世袭制,运用食禄官僚相对先进的制度,于是卿大夫的采邑,实际上形成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独立王国,具备了分裂晋国和独立自主的社会条件和基础。

三晋族源与发迹

赵氏与秦国嬴氏有着共同的祖先叫蜚廉,蜚廉长子恶来的后代即为嬴秦氏,次子季胜的后代便是赵姓。季胜的重孙造父周穆王封在赵城镇(今临汾市赵城县),以封地为氏,后来又被沿用为赵国的国号。造父第七代孙叔带,离开荒淫的姬宫湦侍奉晋文侯,赵氏根基建立。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叔带第五代孙赵夙,获献公封赏耿地,自此有了封邑,成为东晋士大夫,位列公卿。赵夙之孙即为赵衰,赵衰娶晋文公晋文公的女儿赵姬为妻,赵衰侍奉公子晋文公流亡十九年,期间娶翟君的女儿为妻,生子赵盾。重耳同时娶了翟君的另一个女儿,重耳继位后,赵衰即为晋国的执政卿主持朝政,赵衰去世后,赵盾接替赵衰继续主持朝政,赵盾之子赵朔,娶晋成公的姐姐庄姬为妻。赵姓成为六卿中第一家掌控晋国政权的卿族。赵氏子孙赵鞅赵毋恤以及他们的后代为进一步巩固赵氏实力,为赵氏建国做好了准备。

韩氏祖先与周同姓,姓姬,后代侍奉晋国,被封在韩原(今陕西韩城市境内),称韩武子,韩武子往后传三代为韩厥晋景公时期,晋国司寇屠岸贾以清算赵盾弑杀晋灵公为由,发动下宫之变,屠杀赵氏,赵氏门人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武赵武并养大的事,韩厥是知情的。晋景公十一年(公元前589年),韩厥率军伐齐,打败齐顷公,俘虏了逢丑父,从此韩氏占据东晋一卿之位,称韩厥。韩厥向晋晋景公述说赵衰有大功于国家,却落得无人祭祀的结果,这也会令其他公卿感到害怕,景公被触动,听从了韩厥,将赵姓原有的封邑重新封给了赵武,让他继承赵氏的基业和爵位韩厥去世后,其子韩起承袭了他的爵位,经韩贞子、韩不信韩庚几代经营,传至韩康子,成为卿族最后的赢家之一。

魏氏祖先毕公周文王之子,武王伐纣后,被封到毕地,以毕为姓。他的后代毕万侍奉晋献公,在对外征讨中立了功,于公元前661年获晋献公封赏魏地,毕万有了封邑成为晋大夫。毕万的儿子武子,跟随晋文公流亡国外,重耳继位后,武子承袭魏地的封地和毕万的爵位,并以封地为氏,称魏犨。魏氏子孙传至到了魏桓子,成为东晋卿大夫最后三家胜利者之一。

过程

卿大夫崛起

晋献公八年(公元前669年),晋献公尽诛晋公室原大宗诸公子。秦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为立傒齐为太子而驱逐诸公子,晋国形成“国无公族”的制度。晋文公继位后,制定了“不蓄公子”政策,即除嫡传太子,其他所有晋公室公子必须悉数迁往他国。国君更加依赖异姓公卿大夫治理国家,卿大夫逐渐掌控了国家政权,“三军”编制扩大为“六军”制后,每军设置将、佐各一位,依次为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中军将为正卿,执政晋国国政,六卿则出将入相,是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六卿由十一个家族按“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和替补,这十一个家族为: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京庐、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韩氏、魏氏(其中智氏、中行氏源自荀氏;狐氏、先氏、郤氏、胥氏、栾氏属于晋国公族;智氏、中行氏、魏氏源自周代公族;范氏为祁姓;赵氏和秦国嬴氏为同一先祖)。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了卿族的手中,东晋卿族取代公室成为晋国的实际统治者。

六卿主政

晋文公时期,赵衰赵盾父子担任晋国执政卿,长期把控着军政大权,晋襄公去世后,赵盾擅自决定晋襄公的弟弟雍继位,虽然最后没能成功,但其却可以无视太子晋灵公的存在。赵盾的族弟赵穿弑杀了晋灵公也没有受到惩罚。晋厉公继位后,刻意培养自己的亲信,以期能从六卿手中分割部分权力,培植自己的势力,厉公利用正卿栾书和郤氏的矛盾,合谋将郤氏(三郤)灭族,厉公的宠臣胥童趁机在朝堂上挟持了栾书和其追随者荀偃,但厉公认为刚杀死三郤,不忍再对栾书动手,没有听从胥童杀栾书的劝告。栾书和中行偃一边磕头拜谢厉公,一边开始谋划废黜厉公,趁厉公在匠骊氏家中游赏时,栾书与中行偃伺机逮捕厉公并将其杀害,仅用一辆车为他陪葬。

晋悼公继位后,重组六卿,改变晋文公不蓄公子的国策,提拔公族羊舌氏、祁氏,提升了晋公室地位,悼公实际掌握了晋国的政权,经过一系列的改革和人事肃清,晋国团结了除秦国、楚国之外的几乎所有的诸侯国,晋悼公恢复了晋文公、晋襄公建立的霸业,晋悼公在位十五年,年二十九岁病逝。悼公之子晋平公继位后,贪图享乐、大修宫室、横征暴敛,军政大权再次旁落到公卿的手中。晋顷公六年(公元前520年),姬贵去世,王子们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晋国六卿周代平息内乱并拥立姬匄为天子。

卿族兼并

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狐氏因与赵盾在扶立新君时发生分歧,而逃离晋国,狐氏自此退出了晋国政治舞台。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邲之战,先氏的先榖因与荀林父政见不合,擅自率部渡过黄河,拖累荀林父全军跟进,导致兵败,荀林父主动承担责任为先榖[gǔ]遮祸,先榖却一味担心将来会追究他的责任,叛国并联合鲜虞、戎狄偷袭晋国,失败后被晋景公灭族。

郤氏在晋厉公时期,出现一族三卿五大夫,被称为“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因而骄横跋扈,于晋厉公八年(公元前575年)被晋厉公和胥童联手灭族。胥氏因帮助晋厉公除掉郤氏,位列六卿,但不足一月,胥童即被栾书所杀,胥氏从此退出晋国统治阶层。晋平公八年(公元前550年),栾氏发生叛乱,被六卿联手灭族。

null十二年(公元前514年),null公族祁氏和羊舌氏发生内斗争执,其他卿族趁此抓住削弱公室势力的机会,合力消灭了祁氏和羊舌氏,将他们的封地划分为十个县,卿族予以瓜分。晋公室力量更加衰弱

晋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7年),赵鞅私杀了赵午,引发公卿混战,范氏、中行氏因冒犯了其他卿族,使得各卿族联手攻打范氏和中行氏,定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战败,被迫逃亡齐国。至此,晋卿还有智氏、赵姓韩哀侯和魏氏四家。

四卿中以智氏实力最为强大,晋出公十一年(公元前464年),智伯瑶以索地遭拒为由,联合韩、魏攻打赵氏,null爆发,智氏和魏韩围困晋阳达两年多,晋阳危机之时,赵氏谋臣null潜出晋阳古城,向韩氏、魏氏两家讲了一番唇亡齿寒的道理,韩、魏深知智伯瑶之为人,并且两家实力均远逊于智氏,为避免赵氏被灭后危及自己,于是临阵倒戈,韩氏、魏氏与赵氏联合,击败null,灭了智伯瑶全族,瓜分其采邑,null进入三卿时代。

晋文公四年(公元前633年)设立三军六卿,到晋阳之战,长达一百八十年里,晋国六卿十一世族经过相互兼并,最终赵韩魏胜出,成为最后的赢家。

赵韩魏胜出

晋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34年),哀公去世,晋幽公柳继位,晋公室控制的地方只剩下都城绛[jiàng]和曲沃两地,因为畏惧赵、魏、韩,晋君反而去朝拜他们。晋幽公十八年(公元前416年),幽公偷偷出城而被盗贼杀死,魏文侯稳定了晋公室局面,立幽公之子止为国君,是为晋烈公。六国年表记载晋幽公是被魏文侯所诛杀。

齐国相国田盘,听闻三晋瓜分了晋公室,也令田氏宗族兄弟,担任齐国各个重要城邑的大夫,田氏几乎控制了整个齐国,田氏与三晋互通使节交好,为夺取齐国政权做好了准备。田、赵、韩、魏四家结交愈深,彼此互相为援。晋烈公十三年,亦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国遣田文、赵国遣公仲连、韩国遣侠累,在齐国的策应之下,准备了丰厚的金帛土产进献周威烈王,乞请周天子给予三晋合法的诸侯地位。于是周天子正式册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正式建国。晋国名存实亡。

烈公二十七年(公元前389年),晋烈公去世,其子晋孝公颀继位,于公元前378年去世,其子晋静公俱酒继位,静公二年(公元前376年),赵、韩、魏三家废静公为庶人,迁于端氏,将晋国最后的一点土地瓜分,晋祀绝,晋国灭国。

三家分晋时,资格更老、辈分更高的赵毋恤拿到了最广阔富饶的土地,韩庚子次之,魏恒子之孙魏文侯因为资历年轻,在分晋中市相对吃亏一些。但赵襄子死后,赵姓陷入内乱,错过了发展的机会,韩氏在韩庚子时期受赵氏牵制,维持着现状。而魏国则在魏斯即魏文侯的领导下,敬重贤士,文臣重用魏成子翟璜李悝西门豹等人改革政治、实行变法,谋求强国;武力上重用乐羊吴起为将,实行军事革新和对外扩张政策。经过一系列变革,魏国开战国初期变法之先河,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富强起来的国家。

三晋初期,赵魏韩三家为事实上的同盟关系,各自展开对外扩张,三晋联军自姬午二年(公元前424年)至姬骄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多次共同抵御攻伐楚国和齐国赵国夺取了齐国的部分土地,韩国夺取了楚国的部分城池,而魏国获得了大梁、榆关,扩张了东郡。在同一时期内,魏国和秦国多次发生战争,占领了秦国的临晋、元里、河西等地。随后,魏国灭中山国、攻伐齐国至博陵、攻打楚国夺取鲁阳、夺取宋国仪台等,通过军事手段,魏文侯时期,魏国获得了秦国的整个河西,占领了上郡和中山国。三晋同盟之下,韩国经过五十年的与楚国反复争夺,最终吞并郑国,一跃而成战国七雄之一。同样赵国向北驱撵少数民族政权、向东南的齐国进攻,攻占了一些齐国的城池。魏击死后,赵国开始干涉魏国内政,三晋半个世纪的同盟关系宣告破裂。

历史影响

晋献公国无公族制度、晋文公不蓄公子的国策,使得晋国政治必须依赖卿大夫,卿族逐渐专权,代替公室执掌国家政权。晋国十余个卿大夫家族又经过不断的斗争和兼并,赵、韩、魏三家最终胜出,于公元前403年,被姬午封为诸侯,晋国疆土分裂成三个国家,晋国灭亡。赵魏韩三家灭掉智氏时,三家分晋已成定局,三家分晋也成为战国七雄对峙的重要成因。

区位影响

晋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大国,称霸百年,尽管分裂成三晋,各自实力仍然雄厚,且韩魏地理位置优越,魏国前期都城安邑也是夏朝国都夏邑,是原晋国的核心区,魏国国都东迁后的大梁(今开封市)和韩国南部领土,是商朝的统治中心,而周天子所在的邑就在两国之间,两国均处于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赵国相对偏远,这也是赵国在建国之初将都城自晋阳迁至中原地带中牟县的原因。三晋是从斗争中胜出的,其早期的统治者政治素养相对较高,没有庸君,同时相比其他承续时间久远的诸侯,三晋的出身相对低、资历低,也没有那些诸侯盘根错节的政治势力和积弊,于是,新生的三晋得到了快速的成长和发展。尤其是魏国,凭借着从晋国继承来的地缘优势,加上李悝吴起的一系列变革,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

价值影响

三家分晋,而且三家断绝了晋国宗庙的祭祀,违背了周礼“兴灭国 ,继绝世 ”的宗法道德,是对周代以来建立起来的宗法制度的极大破坏,三家的壮大,是晋君支持的结果,晋景公曾对延续赵姓祭祀有过恩德,三家联手却断绝了晋君的祭祀,为忘恩负义之举。这转变了当时国际间的思想道德观念,社会价值体系发生剧变,周礼和信义被统治者彻底地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只讲实力和强权,法家开始大行其道,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三家分晋为田氏伐齐提供了示范,很快,田氏之齐就取代了姜氏之齐,对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构成直接的影响,某种程度上,三家分晋也为秦国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历史评价

汉朝史学家司马迁评价:晋悼公之后公室日益衰弱,六卿专权,以至三家分晋,所以,作为君主统治臣下,可见是多么的不容易。

宋朝政治家司马光评价:周天子忘记了天子最重要的职责是维护礼法纲纪,君臣有别,匡正名分。而三家分晋并列于诸侯,正是周天子自己破坏礼法纲纪的结果,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清代史学家马骕评价:赵魏韩三家灭掉智氏时,三家分晋已成定局,三家分晋导致战国七雄对峙,三家分晋是春秋和战国的历史分界线。

明末思想家李贽评价:荀瑶并不是昏庸之人,所以才能得国士(指豫让),可是他嚣张狂妄(智氏实力高于赵、魏、韩三家),导致愚蠢的行为(令三家各拿出一部分封地归还晋公室,赵毋恤不听智伯的建议,导致智赵战争爆发),原本是智氏联合韩、魏讨伐赵姓,最后韩魏倒戈,赵韩魏联合消灭了智氏,彻底葬送了晋国。

现代史学家郭沫若认为:天子倒楣了,诸侯就起来了,诸侯倒楣了,卿大夫就起来了。是因为封建制的发展必然导致的自取灭亡。

当代学者林宏跃评价:春秋无义战,晋国因争夺君权而致内乱,国无公族制度的形成,令晋国淡化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观念,才令异姓卿族崛起,最终颠覆了晋国政权。

争议

春秋战国分界之争

春秋战国的起始时间为公元前770年姬宜臼建立东周起,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止。但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一直有争论。一种观点以周天子分封三晋为诸侯时间计,即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持这一观点的史家代表有司马光,其编著的《资治通鉴》以战国开篇,即以这一时间节点开始。后世史书也多持此观点,如清代编撰 《二十五别史 》亦是;

史记》则主张“春秋之后,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讫二世,凡二百七十年”的观点,意为以姬匄去世周元王继位为春秋战国的分界线,即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春秋结束,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为战国开始。

分晋时间之争

司马迁在《史记·晋世家》记载的三家分晋时间为晋静公二年(公元前 376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灭晋、瓜分了晋公室最后的土地,将静公废为庶人,绝灭了晋国祭祀。《史记·赵世家》《史记·魏世家》《史记·韩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六国年表·魏表》《史记·六国年表·齐表》记载的三家灭绝晋祀的时间也均为公元前376年,与《史记·晋世家》一致。

但《史记·赵世家》又有晋成侯十六年(公元前359年),与韩、魏瓜分晋国,将晋君封到端氏县,还有于肃侯元年(公元前349年)夺去晋君端氏县的封地,将其迁到屯留居住。

这样三家分晋的具体时间就有了不同记载。南宋理学大家吕祖谦在《大事记解题》中认为这是《史记》出现的错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司马迁记载的公元前359年给晋君的封地和和公元前349年夺其封地,是将其作为一般百姓看待,这时的晋君已经几乎没有统治地域了。清代学者梁玉绳认为,公元前376年是三家瓜分晋国的地盘,但晋国在名义上仍然存在,《史记·晋世家》有“晋幽公之时,独有绛、曲沃县,余皆入三晋。”也证明了在晋幽公时,晋都城绛和曲沃两地还属于晋公室。到了公元前359年,这两地也被山西省瓜分,而迁晋君于端氏县;公元前349年,端氏县也被夺去,将其迁到屯留区,末代晋君晋静公也被三晋追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