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贽

李贽

李贽[zhì](1527年-1602年),初姓林,名载贽,后改姓李,名贽,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百泉居士,祖籍福建泉州。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是泰州学派的一代宗师。

李贽的先祖曾从事远洋商业,其出生时家道中落。李贽幼年丧母,跟随父亲识字读书,自幼聪颖,十二岁时便著文章《老农老圃论》。李贽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三十岁为官后先后担任共城教谕、国子监博士、姚安知府等官职,为官十五载。李贽辞官后寄寓黄安湖北麻城芝佛院,在此讲学著书,期间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并凭借才识获得许多追随崇拜者。因其抨击封建礼教被视为异端,最终被诬告下狱,李贽自刎于狱中,享年七十六岁。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受“泰州学派”影响以反对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抨击理学空谈,反对封建礼教,提出“童心说”。其思想具有一定社会批判性和进步性,在当时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其著作成为研究明代学术的重要史料,影响力遍及海内外,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生平

早年经历

李贽于明嘉靖六年生于福建泉州的一个商贾世家。其祖上是在元朝的时候迁居到福建省,因从事航海通商在泉州市当地富甲一方,李贽出生时明朝“海禁”一策已出,因此家道中落。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习文,在十二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因文章反对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观点从而闻名乡里。李贽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三十岁至四十五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应天府书院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云南姚安知府等职。

半生文章

万历九年,李贽辞去云南姚安知府一任,前去湖北黄安的天台书院。李贽白天在书院理论道讲学,晚上住宿在朋友耿定理家,在借宿之余还担任教授耿家子弟的老师。万历十二年,耿定理去世,李贽移居麻城市投靠朋友周思敬,先后住在维摩庵和龙湖芝佛院,在好友周思敬的资助下读书参禅,致力于讲学著述。

李贽定居麻城十年以来,先后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以及《童心说》《答耿中丞》等文章,李贽在文章中批判道学家伪善面孔,反对程朱理学,其思想在当时可谓“独立特行”。李贽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在当时引起轰动,上至朝廷官员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不知晓李贽,李贽也因此几乎闻名全国。当时,工部尚书刘东星亲自接李贽前去山东省写作、文坛巨子袁氏三兄弟特意跑到龙湖同李贽同住三个月,李贽开坛讲学时几乎满城空巷。万历二十五年到二十八年期间,李贽先后奔赴大同市、北京、南京市济宁市等地,撰写《孙子参同》《藏书》等著作。

入狱自尽

李贽抨击假道学的“异端”行为也因此成为假道学家眼中的“名教叛徒”,并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万历三十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赵顼面前攻讦[jié]李贽,诬陷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流行海内,惑乱人心”。李贽因此被逮捕入狱,其著作被悉数焚毁。李贽入狱后,十分坦然地看待自己的遭遇,在狱中借以剃发为名趁机夺下理发师的薙刀割喉自尽,享年七十六岁。李贽死后,友人马经纶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北门外马寺庄迎福寺侧。李贽的墓地历经变迁,如今位于通州西海子公园西,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之一。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思想主张

童心说

李贽认为“童心”是人最初的本心,也就是真心,童心对人极为重要,是个体价值的重要体现。童心说作为李贽的重要思想,由此影响并阐发了李贽其他方面的思想。李贽从“童心”的观点出发,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平等,打破程朱理学、封建教条的虚伪道德观念对于人的束缚,利用“童心”的本真性论证“私欲”的合理性,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性。李贽提倡以“童心”为标准进行文学的创作和评判,主张创作要“绝假还真”,抒发己见,认为文学作品贵在表达真实性情,并在诗文写作风格上主张“真心”,认为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是创作中的首要因素。

抨击理学

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以反对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自居,抨击理学空谈。李贽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所谓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在当时社会独奉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下,李贽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否认儒家正统地位,对被奉为封建正统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即不能将孔孟之学当作教条一味地盲目遵从。李贽以童心说反理学,并且提倡自然人性论,承认个人私欲的合理性,尊重人的个性。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就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应该关注日常的物质生活,提出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

伦理学

李贽提倡个性自由,反对封建束缚,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为了打破孔孟之道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李贽提倡人人平等,否定人有高下贵贱之分,反对封建礼教中轻视女性的观点,最早提出“妇女平等”的概念。李贽在其作品《初潭集》中记录了中国古代大量有才识、有智慧的女性故事,并在作品中表示“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即人的性别有男女之分,可是知识见识没有男女之分,李贽抨击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诸多不平等行为,在文章中对妇女的遭遇表示同情。

史学

李贽认为历史研究必须遵从史论结合的原则,他提出并论证了“六经皆史”说,通过这一论证阐述了“经史互为表里”的历史学方法论。李贽认为六经本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学资料,其所蕴含的道理具有一定时代的局限性,不能因孔子亲手整理就盲目推崇,对于六经的使用和学习应当回归到其本来的史学价值,并在“经史互为表里”中阐述了史书的编撰和历史规律的研究应当与具体历史实际结合起来。在史书体例方面,李贽将“本纪”与“世家”合并创新为“世纪体”,将帝王一家之事总结扩展为历史时段的兴盛衰亡,从而更好地总结历史规律。在历史写作中,李贽重视史识,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实事求是,不应代入历史感情从而影响历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政治经济

李贽对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病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和救时良策,他反对儒家传统的礼治或德治,主张“至人之治”,将国民幸福和国家富强作为政治改革的原则;他大力提倡选拔有治国之才的人,认为权力的分配不应过分集中,应当适当扩大地方权力提高地方自主性和治理能力。在经济方面,李贽超前地提出发挥市场经济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主张市场的自由竞争,政府应当适当扶持商人,从而鼓励经济的发展,同时政府应当在特殊的经济环境下提出针对性的经济政策

宗教

李贽在宗教方面,提出“儒、道、释三学,一也。”即他们都以引导人追求生命的永恒和无限作为教义。同时,李贽肯定宗教的道德教化功能,宗教当中劝人行善去恶的思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维护社会的道德人心的作用。

人物影响

思想解放

李贽是明朝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超脱时代的进步思想在晚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具有进步意义,并对晚清思想解放运动、日本明治维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李贽反封建压迫反传统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顾炎武王夫之谭嗣同严复等人,他们对于理学和孔学的批判,对于封建专制的揭露,推动了晚清思想解放。19世纪中叶,李贽学说传入日本之后,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吉田松阴受其生死观、童心说等思想影响,宣传变法维新,推动日本社会改革。五四时期,以学者吴虞为例,他借用李贽“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论点为思想武器,与尊孔复古的思潮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

学术价值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所著书籍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如《焚书》《藏书》《续藏书》等,是研究明代学术思想的重要史料。李贽在史学方面也颇有建树,有历史评论著作,其史学思想中有提出并论证了“六经皆史”说、创新史书体例等等创新,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贽开放的思想对于当时艺术领域和学术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例如公安诗派、竟陵诗派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个性的文艺流派都受其影响而产生,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钱谦益是李贽的一位崇拜者,他继承了李贽提倡“实学”的传统,讲究经世致用,对江南学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海外影响

李贽在海外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日本韩国等多国都有学者从事李贽思想和作品研究,在世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贽生活在差不多同时代的朝鲜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许筠曾多次出使明朝,期间购买许多李贽的著作带回朝鲜半岛,许筠思想受到李资的影响,还被朝鲜学者称为“朝鲜的李贽”。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先驱者吉田松阴曾熟读李贽的《焚书》和《藏书》,其在思想上受到李贽的影响,积极推动日本社会改革,因此有学者认为李贽对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日本近代社会的转型。

评价

积极

明代学者焦兹评价李贽道:“卓吾先生隐矣,而其人物之高,著述之富,如珠玉然,山晖川媚,有不得而自掩抑者,盖声名赫赫盈海内矣’’,在焦兹看来李贽虽然隐居避世,但他的品格和著述却像珠玉一样高尚,光彩照人掩藏不住,他的声名远近闻名。

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在《李温陵传》中称李贽为:“骨坚金石,气薄云天;言有触而必吐,意无往而不伸。”“斯所由焚芝锄蕙,衔刀若卢者也。嗟乎!才太高,气太豪”,袁中道认为李贽骨骼坚硬如金石,气势薄如云天,言出必行,意行必直,是才高气豪之士。

明末清初的诗人钱谦益多次评论李贽,他论道:“卓吾所著书,于上下数千年间,别出手眼,而其掊[pǒu]击道学,抉摘情伪,与耿天台往复书,累累万言,胥天下之为伪学者,莫不胆张心动,恶其害己。"在他看来,李贽所著的书对上起几千年下至当前的时代,都有独特的视角见解。同时李贽抨击道学揭露虚伪,全天下做伪的学者,没有不对李贽胆怯心惊。

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的最后一章专论李贽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在他看来,李贽超脱时代的思想无法打破旧时代的禁锢,作为“异端”的声音,就会被统治者遏制。

消极

明代思想家、东林学派的领袖顾宪成批判李贽的学术水平道:“今日士风猖狂,实开于此。全不读《四书》本经,而李氏《藏书》《焚书》人挟一册以为奇货。坏人心,伤风化,天下之祸,未知所终也。”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批评李贽,认为李贽坏得无以复加:“自古以来,小人之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者,莫甚于李贽。”

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对李贽的批评也十分激烈,他说:”自古小人淹没宠利、不恤君亲者,即无以不至,未敢以其所为公然标榜与天理民彝相抗,其良心固尚不尽亡也。自龙溪窃释中峰之说,以贪嗔[chēn]痴治戒定慧,惑世诬民,李贽益其邪焰,奖谁周、冯道而诋毁方正之士。”

四库全书》编者纪昀等认为李贽:“其人可诛,其书可毁。”

人物关系

家庭成员

李贽的家庭关系表:

李贽的六世祖林驽从事于海商贸易活动,常年乘船往来于泉州与忽鲁模斯(今伊朗的阿巴斯港)之间,并娶当地女子为妻。李贽幼年丧母,父亲李钟秀以教书为业,与妻子黄氏共育有四子三女,除大女儿外其余孩子都不幸夭折,两个女儿在李贽为其祖父奔丧期间,死于饥荒。

社会关系

参考资料:

后世纪念

墓葬

李贽墓位于通州区西海子公园燃灯塔西侧。李贽在狱中自杀去世后,友人马经纶根据李贽的遗嘱把他收葬于北京通州城北的马厂村,时代更替几经迁移,李贽的墓地最终迁于今日西海子公园内。李贽墓前立其好友焦书“李卓吾先生墓”碑。目前,李贽墓被列入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有效保护。

故居

李贽故居位于鲤城区南门万寿路,是李贽青少年时代居住的地方,在室内悬挂李贽画像,以供人们瞻仰。李贽故居现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了解李贽这位大思想家的重要场所,丰富传播了福建文化。

学术

李贽故去后,学界多次举行关于李贽的学术研讨会,并成立了相应的学术机构,推动李贽思想在当代的积极探索和学习借鉴。2000年,李贽学术研究国际讨论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成立中国李贽研究学会筹备会;2004年,泉州市李贽学术研究会成立;2014年10月9日,李贽与东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市召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著名泉州籍明代思想家李资在东亚文化中的贡献、地位和影响。

人物争议

出身

李贽的家世问题在学界仍存在一定争议,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李贽出身于海商世家,并认为李贽的先辈长期航海通商的经历是李贽思想形成的一大重要因素。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海权等人则提出了不同的说法,他们认为李贽的直系长辈主要是农民、塾师、城市小商等,李贽并非出身于海商家庭,他通过研究李贽族兄林奇材所写《志铭》,从而分析李贽先代的传世情况,得出李贽出自二世祖林弩第二子林允诚,此支从林允诚起迁往南安胭脂巷居住,其后代子孙从职业看来涉及务农、教书经营小商业 , 与长期从事航海通商活动的林通一 支除血缘外,并无其他密切联系。

民族

李贽的民族属性在学界也存在一定争议,主要有汉族和回族两种说法。以历史学家白寿彝为代表的学者,主张李贽为回族人。他们认为李贽的六世祖林驽信仰伊斯兰教并迎取色目女子,参考相关资料可知其信仰可以延续数辈,可以猜测李贽的家族有很大可能经历了“回族化”,并信仰伊斯兰教。同时,通过研究李贽的生活习性和其遗嘱中的葬式嘱咐,属于伊斯兰教特有的习俗,所以猜测李贽应为回族人。

以中国海交史研究会顾问陈泗东等人为代表,主张李贽为汉族人。他们认为林驽虽信仰伊斯兰教、娶过色目女子,但无法确定他的妻子是否为回族人,并且一次通婚情况对于林驽家族的民族属性影响甚微,没有确切资料佐证林驽后代也与色目人通婚。因此,李贽与其家族应当为汉族人。

人物轶事

李贽的讲学十分有特色。李贽辞官之后,先寓居湖北黄安,后在麻城龙湖芝佛院落发为僧。李贽在龙湖芝佛院著述讲学的同时,也亲自开地种菜。李贽招生不拘一格,他不仅招收女学生,并且男女同堂授课,要求学生大声读书,主张释放学生的自由天性。李贽讲学与常人不同,他往往在晚上讲学,让学生白天帮助大人从事农业生产,他的课堂不谈四书五经,往往抨击时政,针砭[biān]时弊,讲授学生实用的知识和道理。

李贽曾在云南省姚安县知府三年,为官期间,他为姚安地区和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好事,政绩显著,姚安地区留下有关他事迹的一些建筑、遗址及传说故事。李贽在姚安修建连厂桥,此桥又名李贽桥,姚安民间传说故事《涟水飞虹》就记载了李贽造桥的前因后果,是姚安重要的水利工程和交通要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