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魏文侯

魏文侯

魏文侯魏斯,魏桓子之孙,魏击魏击之父,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魏文侯继任晋国魏氏领袖之后,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革新变法,谋求富强;同时以乐羊吴起、翟角为将,对外扩张,获封诸侯。魏文侯任期,对内,任用法家李悝实行变法,撰写《法经》,建设水利,发展农业,调控粮价,发展人口;对外,以吴起、乐羊为将,联合韩赵,攻取河西,灭中山国,山西省伐齐,册封为侯。魏文侯的一系列举措,让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富强起来的诸侯国。魏文侯死后,他的儿子魏击继承魏国国君之位,也就是魏武侯。

魏文侯贤名远播,曾凭贤德之名就让秦军不敢进犯,并得到其他诸侯的赞誉。司马迁于《史记·儒林列传》中评价魏文侯“好学”。宋代司马光于《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评说魏文侯贤名远播,四方贤才德士都来归附于他。

人物生平

执掌魏氏

公元前424年(有说法是在公元前446年或公元前434年)晋国魏氏家族的魏斯从祖父魏桓子手上接任晋国魏氏家族的领袖。此时的晋国三家分晋的局面已基本形成。

魏斯上任后,对内主张革新变法、推行法治,使魏国在战国初期最先富强起来;对外攻取秦国河西、灭掉中山郡,为魏国打下更广阔的疆域。

立为诸侯

公元前404年,以魏国为首的魏、赵、韩三家联军应周天子(姬午)之命攻打齐国,取得大胜,并且借这次朝见周天子的机会,请求周天子于下一年封立晋国的魏、赵、韩三家为诸侯。第二年(公元前403年),魏、赵、韩受到当时周天子(周威烈王)册封,正式成为诸侯国,魏斯也正式成为魏文侯。

战国争雄

公元前401年,秦国攻打魏国,一直打到了阳狐(现在大名县东北)。下一年(公元前400年),魏、赵、韩三国联军攻打楚国,攻进桑丘之战。这一年魏文侯的儿子魏击的儿子魏惠王出生,也就是后来的魏惠王。公元前393年,魏国攻伐郑国,在酸枣筑城,在注城打败秦军。公元前390年,齐国攻打魏国并攻占了魏国的襄陵城。公元前389年,秦国入侵魏国的阴晋之战。这一年,齐太公田和约魏文侯以及楚国、卫国的统治者一起在浊泽会谈,田和拜托魏文侯替他(齐太公田和)向周天子(姬骄)请求封为诸侯,周安王准许。公元前387年,魏国攻打秦国,在武下被秦军打败,不过魏军也俘虏了秦国将领识。

同一年(有说法是在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去世,他的儿子魏击继位,也就是魏武侯。

为政举措

政治

法、儒并用

魏文侯先后任用魏成子、翟璜与李悝为相谋求强国。并且魏文侯执政下的魏国,是战国初期最先主张改革变法的国家,他重用法家李悝实行变法,撰写国家各项法律,制定《法经》,推行法治。《法经》分为《盗法》《贼法》《捕法》《杂法》《囚法》《具法》六篇,重点从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与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等角度,制定出系统而完善的法规。并且执法严明,真正做到有功劳的人必得赏,有犯罪的人必受罚。魏国的变法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先富强起来的诸侯国。

另一方面,魏文侯在主张“法治”的同时,又特别尊崇儒家经学,曾亲自拜孔子的学生卜商为师,学习儒家经学。而且对儒家田子方段干木等人礼敬有加委以重任,在魏国宜扬儒家的“仁义”。

任用能臣

魏文侯在位期间,先后以魏成子翟璜李悝为相,以乐羊吴起、翟角为将,让魏国在战国初期最先强大起来。另外,魏文侯还任用西门豹邺郡(现在河北省邯郸市)的郡守,使得黄河以北的区域清平而安定,得以大治。魏文侯以翟角为主帅,领导山西省的军队伐齐,俘虏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康公,得以被立诸侯。

魏文侯曾与李克(李悝)讨论怎样治理一个国家,其中谈到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论功行赏,封赏有功劳的人,推行赏罚得当的政策。不能让那些继承祖上俸禄只顾享乐的贵族子弟打乱社会的分配原则,而应该取消他们的俸禄,用来招揽国家的有志之士,按照按劳分配,能者得之的原则,真正做到给付出劳动的人以衣食,给有功之臣以封赏。

军事

团结韩、赵

晋国时期开始,晋国内部各个世家就是交战不断互相吞并,“三国代晋”之后,魏、赵、韩三国的关系依然复杂。韩国与赵国交战,都希望得到魏国的帮助与支持。韩国邀请魏文侯出兵一起攻打赵国,但是魏文侯却表示魏国与赵国,情同手足,不能借兵给韩国;同时,赵国也邀请魏文侯出兵帮他一起攻打韩国,魏文侯也以同样的理由回拒了赵国。对此,没有借到兵的韩、赵两国使者当时都非常愤怒地离开,但是后来在得知魏文侯对自己国家的友睦态度之后,韩、赵两国都对魏文侯很是信服,两国都赶到魏国进行朝见,魏国也因此成为三国之首,其他诸侯国都没有能够与它争雄的。

攻取秦国河西

公元前419年,魏斯在芝川镇(现在陕西韩城西南)筑城。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就开始不断派兵进攻秦国。魏斯先是在公元前412年派自己的儿子魏击围攻并占领秦国的繁和庞这两个地方,迁出那里面的百姓;又于公元前409年,派大将吴起出兵伐秦。历时两年时间,吴起县相继攻取了秦国的临晋(现在陕西省大荔县附近)、元里(现在陕西省澄南县附近)、洛阴(现在的陕西大荔县西南)、合阳县(现在的陕西合阳东南),一直打到郑(现在的华州区),连拔秦国五座城池。到公元前406年,魏国几乎攻占了秦国南洛河以东的全部领土(河西地区)。后来,魏国又占领了陕(现在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只得退守洛水以西。

魏文侯在攻占了河西地区之后,也将魏国的利民政策带到了河西,并且专门在此设置了河西郡以稳固魏国对河西的统治,由大将吴起担任郡守。军事占领的同时,魏文侯也对河西地区进行文化渗透,魏文侯亲自拜卜商为师,邀请子夏座镇西河讲学,使原本尚武蛮悍的秦人得以教化,同时也让当时的文化中心向西河(魏国)转移,为魏国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由此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

伐灭中山国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从赵国借道,拜乐羊为主将进攻中山国,同时让儿子魏击负责后方防守,并且命大将吴起从攻占了的秦国河西率军会师进攻。至公元前406年,中山郡被灭。魏文侯先是把太子魏击封在中山国,并安排赵仓唐与李悝(李悝)辅佐。之后又把乐羊封在中山的灵寿县(现在河北灵寿西北)。

三晋伐齐立为诸侯

公元前405年,田悼子去世,齐国发生内乱,田会在丘(现在山东鄄城县)反叛,田布派兵包围廪丘,田会向三晋求援。公元前404年,魏文侯应周天子之命,以翟角为主帅,领导赵、韩联军出兵伐齐,一直打到了齐国长成,并且俘虏了当时的齐国国君齐康公,迫使齐康公与三晋一起朝见姬午。在朝见周威烈王时,已经被魏文侯控制的齐康公请求周天子(周威烈王)册封三晋为诸侯。第二年(公元前403年),代表周代王权的九鼎震动,周天子正式承认了魏、赵、韩三家为诸侯与晋国国君等其他诸侯并列,三家代晋彻底成为事实。

农业

开凿灌溉水渠,改“恶田”为良田

魏文侯任命西门豹邺郡(现在的河北邯郸市)郡守。西门豹在那里兴建“引漳水溉邺”的水利工程,从漳水开凿了十二条水渠,用于灌溉。通过灌溉与冲洗,让原本含有过多盐碱成分的“恶田”变成了能种稻梁的良田,是当时改良土壤的典范。

提高农业生产力与农作物产量

当时的魏国推行与应用牛耕技术及铁制农具,再加上灌溉水渠等工程的建设,农业生产力与农作物产量得以提升,魏文侯所任用的相国李悝就估计过,当时魏国农民的生产量,在普通年份时,一亩(相当于现在的在分之一亩)地,大约能够有相当于现代三斗粟的收成,这个产能在最好的年份可以提升四倍。与此同时,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的勤谨耕作原则,认为这样每亩可以多生产三斗。

贸易

调控粮价,发展人口

魏文侯任用相国李悝开创平籴之策,也就是要维持粮食交易的合理价格。李悝认为,粮食交易的价格如果太贵,那么购买粮食的民众就会生活艰难,他们就会选择离开(魏国);但如果粮食交易的价格太低的话,就会损害到生产粮食的农民,从而导致整个国家(魏国)的贫穷。于是李悝通过将不同年份、不同质量的粮食分成不同的等级与定价的方法,来达到调整粮价的目的。

史料故事

礼敬贤士

魏文侯师从卜商学习儒家经学,对段干木以客礼相待,只要经过段干木住的地方,每次都要扶着车厢前面的横木行礼,从不例外。当秦国想要攻打魏国时,有人就劝说秦王,认为魏文侯特别敬重和礼待贤能之人,魏国的人都称赞魏文侯的仁义与德行,整个国家(魏国)都团结一心,像这样的国家是没有军队能战胜的。

有一次魏文侯与田子方一起喝酒,魏文侯指出现场的奏乐(编钟的声音)不协调,左边高。田子方当场就笑了,魏文侯不明白田子方为什么发笑。田子方表示,作为一国国君,应该把重心放在任用与管理官吏上(比如任用乐官),而不需要花太多的精力去研究音乐,刚刚看魏文侯这样善于欣赏音乐,担心魏文侯因此而忽略了对于官吏的任用与管理。魏文侯听后,虚心接受了田子方的意见。

信守承诺

魏文侯与群臣一起饮酒奏乐,正开心的时候却突然下起了大雨。面对大雨,魏文侯却下令命人备车,要赶去山野之中,左右的侍臣非常不解。对此,魏文侯做出解释,原来,早前魏文侯与虞人约好了要去打猎,现在虽说下大雨了,而且饮酒正欢,但也不能不遵守约定。后来,魏文侯亲自赶赴山野取消此次打猎活动。

宽厚仁德

魏文侯任用乐羊攻打中山郡,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将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一次魏文侯问大臣们自己算是一个怎样的君主。大臣们都说(魏文侯)是一个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反对,他认为魏文侯在占领了中山国之后,不将中山国封给自己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种君主算不上是仁德之君。听了任座的话,魏文侯很是愤怒,把任座给赶了出去。然后又问翟璜,翟表示(魏文侯)是仁德之君。魏文侯追原因,翟璜认为只要君主仁德臣子就敢于直言,就像刚刚任座一样的直言不讳。因此,翟璜以此断定魏文侯是一位仁德之君。魏文侯听了后非常高兴,派翟璜去将任座找回来,并且亲自下到殿堂去迎接,将任座奉为上宾。

虚心纳谏

关于魏国宰相的人选,魏文侯一直在魏成子与翟璜两人之间摇摆不定,不知道选谁好。于是,魏文侯询问李悝(李悝)的意见。李克(李悝)说出了选贤用能的五条原则:其一、看平时他们都与哪些人亲近;其二、看他们富有时都结交了哪些人;其三、看他们显贵时都举荐了哪些人;其四、看他们不得志时都坚持不做哪些事;其五、看他们贫穷时都坚持不要哪些东西。有了这五条原则,就足以确定宰相的人选了。魏文侯听后,心里便有了人选,后来,魏文侯任用魏成子做了魏国的宰相。

卫国吴起听说魏文侯是一个贤德的君主,于是前往投奔魏国。魏文候征求李悝(李悝)的意见,李克(李悝)认为吴起虽贪婪而好色,但是在用兵作战上,就算是齐国名将司马穰宜也不能胜过他。后来,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攻占了五座城池。

人物评价

魏文侯崇尚儒家经学,并亲自拜卜商等儒家名士为师,学习儒家经学。司马迁于《史记·儒林列传》中评价魏文侯“好学”。

在《史记·魏世家》中,秦国想要攻打魏国,于是有人劝阻秦王,并且对魏文侯评价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文侯也因此得到其他诸侯的赞誉。

宋代司马光于《资治通鉴·周纪一》中,评魏文侯“四方贤士多归之”。

魏文侯任用法家人物李悝变法,执法严明,效果显著,韩非在《韩非子·饰邪》中评价说:“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

家族成员

年份争议

元年年份争议

史记》记载,魏文侯元年为公元前424年;《史记索隐》注引《竹书纪年》的记载,魏文侯元年在公元前446年或公元前434年。

称侯年份争议

在《史记·周本纪》与《史记·魏世家》中,都以姬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作为魏文侯的称侯之年,另外在《资治通鉴》中,也以这一年作为魏文侯的称侯之年,并且从这一年开始记史。

在《史记·楚世家》中,以楚简王八年也刚好是魏斯继任晋国魏氏领袖的那一年(公元前424年)作为魏文侯的称侯之年。

在《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中,陈梦家考订以晋哀公十八年(公元前434年,有说法认为这是魏斯继任成为晋国魏氏领袖的那一年)的第二年(公元前433的),作为魏文侯的称侯之年。

去世年份争议

史记》记载,魏文侯大约在公元前387年去世;《史记索隐》注引《竹书纪年》的记载,魏文侯大约在公元前396年去世。

在位时间争议

按照《史记》所载,魏文侯大约公元前424年上位,公元前387年去世,在位38年左右;按照《史记索隐》注引《纪年》的说法,魏文侯大约公元前446年或公元前434年上位,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50年左右。

参考资料

“西河学派”与文化自信.今日头条.2023-05-11

虞人的意思.汉语词典.2023-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