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魏击

魏击

魏武侯魏击(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70年),毕姓,魏氏,名击,中国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二任君主,魏文侯魏斯之子,魏惠王魏䓨之父。魏击于公元前396年继位(公元前395年纪元)为魏武侯,到公元前370年去世,共在位26年。

魏击身处战国初期,当时的魏国是最先强盛起来的诸侯国。早年的魏击协助父亲魏文侯四处征战,先取秦国河西,再灭中山郡。公元前406年,魏击在覆灭了中山国之后被封为中山君,执掌中山。后来魏击被册立为魏国太子,公元前396年,在父亲魏文侯死后继任魏国君主之位,是为魏武侯。魏武侯继位之后四处征战,一方面在西边继续沿用魏文侯时扼制秦国的战略;另一方面开始与邻国赵、韩关系恶化;同时向东攻伐齐楚,称霸中原。公元前370年,魏武侯魏击去世,谥号武侯,由于生前未曾册立太子,所以在其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魏惠王与魏缓因争夺君位而爆发魏国内乱。

魏武侯在位期间,四处征战、开疆拓土、称霸中原。但同时也使魏国四面树敌,危机四伏。另一方面由于魏武侯的用人不当致使魏国人才流失,后继乏人。在魏武侯之后,魏国开始由盛转衰。明太祖朱元璋评价其“武侯侵暴邻国而魏业日衰”,意思就是说魏武侯猛烈地入侵邻国,从而导致魏国的由盛转衰。

人物生平

助父伐秦

公元前419年,晋国魏氏在魏文侯(也就是魏文侯)的主持下在芝川镇(现在陕西韩城西南)筑城,为进攻秦国作准备。从公元前413年开始,魏国就开始不断派兵攻打秦国。公元前412年时,魏斯派自己的儿子魏击围攻并占领了秦国的繁城和庞城两地,并迁出了城中的百姓。

封中山君

公元前408年,魏斯(魏文侯)从赵国借道,拜乐羊为主将攻打中山国,同时让儿子魏击负责后方的防守,并且命大将吴起从攻占了的秦国河西率军会师进攻。至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灭后,魏文侯封儿子魏击为中山君,管理中山地区,同时安排赵仓唐与李悝(李悝)辅佐魏击治理中山。

立为太子

魏文侯魏斯原本立孺子颀(魏颀又称为魏诉或魏䜣)为太子,而魏击则常年在外征战,封在中山(中山君)。后来经过大臣的劝谏,魏文侯改立魏击为太子,同时封少子魏挚为中山王,接替太子魏击掌管中山。公元前400年,太子魏击的儿子魏惠王出生,也就是后来的魏惠王。

继任君位

公元前396年,(有说法认为是公元前387年),魏文侯去世,太子魏击继承君位,也就是魏武侯。就在魏击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魏武侯元年(公元前395年),曾主持魏国变法强国的相国李悝去世。后来,魏武侯选用能力与资历都不算特别突出的田文为相,重臣吴起对此很不服气。

征战四方

向西扼制秦国

魏武侯即位后,继续遵循魏文侯时期向西扼制秦国的战略,先是派大将吴起在注城大败秦军,而后又于阴晋之战中将秦军击溃。

魏武侯执政的第三年(公元前393年)就与郑、秦两国双线作战。一方面,魏军打败郑、楚联军,并且在酸枣(现在的延津县西南)建立军事据点以扼制郑国;另一方面,面对秦军的进攻,大将吴起在注城(现在的河南临汝县西)大败秦军。公元前390年,齐国攻占了魏国的襄陵(也就是现在的睢县)。第二年(公元前389年),控制齐国实权的大夫田和约魏国以及楚国、卫国的统治者一起在浊泽(现在的河南长葛县西)会谈。这次会谈,田和拜托魏武侯替他向周天子(姬骄)请封诸侯,周天子答应册封田和为诸侯,田和也就是齐太公。也是在这一年,秦国为了夺回河西失地打破魏国的封锁,调集五十万大军进攻魏国河西的阴晋(现在的陕西华阴东)。

阴晋之战中,魏武侯在河西郡守吴起的建议下为阴晋数万守军举行庆功宴。在庆功宴上,将所有的阴晋守军按照立功的大小来安排座次、分配餐具与食物。也就是说,立功越大的将士就可以坐得越靠前、使用越贵重的餐具吃最好的食物,而那些没有立功的将士就只能坐在宴会的最后排使用普通餐具。与此同时,在宴会结束后,魏武侯还亲自对有功将士的亲属家人予以赏赐,并表示国家从来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勇士,每年都会派使者对他们的亲属进行慰问与赏赐。在如此激励之下,魏国士兵不惧生死,只要一听到秦军进攻的消息就迅速穿好甲胄主动请战。结果秦军在阴晋被魏将吴起所率的魏军以少胜多,一击而溃。此战让秦国元气大伤,因此还引发了“诸侯卑秦”。

两年后(公元前387年),魏军进攻秦国,但是在武下被秦军打败,不过魏军也俘虏了秦国将领识。

三晋联盟瓦解

在魏武侯之前,魏文侯所定下的对外战略就是联合韩、赵组成三晋联盟,以此为基础向外括张。不过到了魏武侯时期,赵、魏、韩三国和平稳定了几十年的联盟关系开始瓦解,先是魏武侯介入了赵国内部的权力之争,并派兵攻打赵国邯郸县;而后魏、赵又分别爆发了“兔台之战”与“北蔺之战”。

公元前386年,赵国国君赵章(也就是赵敬侯)刚刚即位。赵章的堂兄弟赵朔(又叫赵朝)发动叛乱,想要在魏国的支持之下夺取赵国君主之位。赵朔叛乱失败后逃到魏国,魏武侯发兵帮助赵朔攻打赵国邯郸,在邯郸被赵军打败,魏军战败后只得退兵。第二年(公元前385年),魏武侯修筑安邑与王垣两城。两年后(公元前383年),赵国在刚平筑城入侵卫国,魏国不让,于是赵、魏两军在兔台爆发大战,魏军在兔台打败赵军并且紧接着夺取了赵国刚平。再后来到公元前372年,魏、赵两国爆发北蔺之战,魏军在北蔺(现在的山西离石县西)打败赵军。自此,维系了几十年的“三晋联盟”开始瓦解。

向东攻伐齐楚

魏武侯时期,魏国一边向西扼制秦国,另一边东进攻伐齐、楚。

公元前380年,先是齐国攻打燕国,夺取了桑丘。而后魏国攻打齐国,一直打到桑丘。公元前378年,狄人在浍水打败魏军。这一年,魏武侯指派吴起率军攻打齐国,一直打到灵丘。后来,魏武侯听信宠臣公叔痤(有说法认为是王错)谗言,猜忌功臣吴起,于是吴起离开魏国,投奔楚国。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国彻底瓜分了晋国最后的一点领土,废黜了晋国国君晋静公,晋国彻底不复存在。秦献公为了改变秦国被动挨打的局面,同时又想要东进伐魏以收复河西之地,于是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就包括在公元前374年,将秦都迁到了交通要塞栎阳(现在的西安市阎良区武屯街道官庄村与古城屯村之间)。公元前373年,魏国攻打齐国,一直打到博陵。公元前371年,魏军攻打楚国,占领了鲁阳。

死后内乱

公元前370年(有说法认为是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去世,因为魏武侯生前并没有定好继承人,所以在魏武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魏惠王与魏缓因争夺君位而爆发内乱,最后魏获胜,也就是魏惠王(又称梁惠王),魏缓失败被杀。第二年(公元前389年)为魏惠王元年。

为政举措

政治

选人用人

对于魏国宰相的人选,魏武侯直接放弃了能力出众的大臣吴起,而是选择了在统军、治国、用兵等多方面都远不如吴起的田文。对此,吴起曾亲自质问田文凭什么力压自己而身居相位。田文回答,正是因为吴起的能力太强,但同时又高傲自大、刚愎自用;而田文虽无大能,但听话忠君、能稳固魏武侯的统治;再加上当时魏武侯刚刚即位,根基未稳、多疑猜忌;因此自然在吴起与田文中选择了田文为相。

后来在田文死后,魏武侯又任用自己的女婿公叔痤(有说法认为是王错)为相。靠裙带关系而坐上相位的公叔痤对魏国的大功臣吴起感到非常胆怯与害怕,担心吴起的能力与功劳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与声望。于是公叔痤就利用魏武侯生性多疑的特点排挤吴起,逼得吴起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未及立储

魏武侯在世之时并没有培养好继承人,直到去世都没有册立太子。因此,在魏武侯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公子䓨与公子缓就因为争夺太子之位而爆发了魏国内乱。

外交

当时的魏国经过魏文侯时期的扩张与变法已然强盛起来,赵、魏、韩三国因为实力差距变大而矛盾突显,不过好在魏文侯很重视与赵、韩的“兄弟”情谊,所以三晋联盟一直还算稳定。等到魏文侯去世,魏武侯上位之初,继承了其父亲留下的“三晋同盟”这一政治遗产,继续携手赵、韩两国称霸中原、扼制秦国。但是没多久,自恃强大的魏武侯不愿赵国势力南下,因此联齐以制赵,赵则和楚以夹魏。终于在公元前386年,魏武侯先发制人,以控制赵国为目的,介入赵国内政,支持赵敬侯的堂兄弟赵朝发动叛乱,而且出兵帮助赵朝攻打邯郸县,使得“三晋联盟”出现裂痕。魏想控制赵,而赵又不愿受魏所控,与此同时,赵、韩两国因为地域不相连而矛盾较缓,而魏与韩的关系又一直若即若离。于是,面对日益强大的魏国,韩国为了削弱魏,只得倒向赵国阵营,赵、韩选择联合制魏。后面,魏、赵又经过了“兔台之战”与“北蔺之战”等多次交战。直到后来魏武侯去世,韩、赵两国利用魏国内乱的机会,联手对魏发起浊泽之战想要分裂魏国或控制魏国,三晋联盟彻底瓦解。

军事

魏武侯任上,连年征伐,先后与秦国爆发了河西争夺战,山西省联合瓜分了晋地,与赵、韩联盟瓦解之战,与齐争夺燕地之战等一系列对外战争,但都未能取得太大实质性战略进展,反而导致联盟瓦解、结仇诸侯。

与秦河西争夺战:魏武侯先是派大将吴起在注城大败秦军,而后又于阴晋之战将秦军击溃,至使秦国元气大伤甚至引发“诸侯卑秦”效应;三家瓜分晋地:公元前376年,三晋瓜分了晋国最后的一点领土,彻底取代了晋国;联盟瓦解之战:魏武侯先是利用赵敬侯继位之初根基未稳的机会出兵邯郸支持赵朝叛乱,而后又与赵国在兔台、北蔺爆发战事;与齐争夺燕地之战:为了争夺对燕国的控制权,在公元前380年,当齐国攻占了燕国桑丘之时,魏国出兵攻齐,打到桑丘,后来又命吴起攻齐打到灵丘。

人物影响

魏国内部

相比于魏文侯时期,魏武侯更加的激进。因此,在魏武侯任期内,魏国四处征战,开拓疆土,唐代司马贞在《史记·魏世家索隐》中就评说“文始建侯,武实疆盛”。与此同时,魏武侯又不具备魏文侯那样的眼光与格局,魏武侯上位之后,使魏国彻底改变了魏文侯时期联合山西省向西(秦)扩张的战略方向,一方面使维系了数十年和平与稳定的赵、魏、韩三国联盟开始瓦解;另一方面又东进向齐、楚两国开战;再加上西边的世仇秦国一直对河西之地虎视眈,这使得当时的魏国在开疆拓土、称霸中原的同时也四面树敌、危机四伏。而且,魏武侯的多疑猜忌、任人唯亲导致了魏国人才流失、后继乏人,其中魏国功勋吴起被逼离魏。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中记载,吴起在离开魏国河西之时,泪流满面,预感到魏国离河西失守已经不远了。

战国局势

魏武侯的激进与扩张,使得周边国家与魏国之间关系恶化、征伐不断,促使其他诸侯国也都开始探索强国之法。其中,魏国西边的“世仇”秦国因为在秦魏阴晋之战中的大败而元气大伤,并且进一步引发了“诸侯卑秦”效应,间接导致了数年后秦国内部秦献公哗变杀死秦出公事件,同时也促使秦献公时期的秦国知耻而勇,迁都栎阳寻求改革,随时准备一血前耻。还有,魏武侯介入赵国内政,支持赵敬侯的堂兄弟赵朝发动叛乱,使得和平稳定了数十年了的三晋联盟开始瓦解,此后赵、魏、韩之间攻伐不断。另外,魏武侯的多疑猜忌、任人唯亲逼走了魏国功勋吴起,使吴起被迫离魏投楚,楚国任用吴起开始变法强国。

史料故事

田子方与魏击论傲慢

魏文侯时,对儒家名士田子方非常敬重,两人亦师亦友。有一次,魏文侯的儿子魏击在朝歌碰到了田子方,于是立马将车子停到一旁,然后下车拜行礼。然而,田子方却傲慢得没有回礼,这让魏击很是难堪,于是质问田子方有权势的人与贫贱的人到底谁更有资格傲慢。田子方表示,当然是贫贱的人更有资格傲慢。因为国君如果太过骄傲,那早晚会亡国;士大夫如果太过骄傲,那早晚会被罢免。真到了那个时候(亡国或被罢免的时侯),那就没有人会以国君或大夫之礼来对待你了。但是贫贱的人却不同,他们哪怕是言语傲慢或行为不当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大不了转身走人,换个地方继续生活,与那些有权势的人完全不同。魏击听了之后,很不高兴地离开了。

吴起与魏武侯论国家稳固

魏文侯死后,吴起追随魏文作的儿子魏武侯。魏武侯乘舟沿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之时,魏武侯回过头来对吴起感慨魏国山川的壮美与险要。吴起回应表示,一个国家政权的巩固在于统治者的德行,而不在于地理形式的险要。这话让魏武侯很是不悦。于是吴起接着举例,从前的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靠彭蠡,但是因为他们没有培养从善去恶的德行,所以禹能够灭了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与济河,右靠泰山华山,南边有伊阙,北边是崎岖弯绕的羊肠坂,但是因为他残暴无德的统治,所以商汤放逐了他;帝辛的领土,左临孟门山,右靠太行山常山在其北边,南边有黄河流过,但是因为他不施仁德,所以姬发能够杀了他。所以说,一个国家政权的巩固,取决于统治者的仁德,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统治者不修德政,那么就算是同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仇人。魏武侯听后表示赞同。

人物评价

唐朝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魏世家》中,评价魏文侯与魏武侯父子“文始建侯,武实疆盛”,表示魏武侯是一个“拓疆之君”。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明太祖宝训·评古》中将魏武侯与楚庄王做比较,认为魏武侯只能看到自身的长处而看不到自身的不足,这样容易沾沾自喜,进而骄傲并导致失败。他表示,从这点看魏武侯不如楚庄王,如此才会出现“武侯侵暴邻国而魏业日衰”的局面。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玉洁在她的著作《魏国史》中评价魏武侯:“魏武侯果断刚强,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其在治理国家方面缺少魏文侯的远见、宽厚和礼贤下士。魏武侯在很多方面不仅不能礼贤下士,还很刚愎自用。”

亲属关系

年份争议

即位年份争议

根据《史记》与《资治通鉴》的记载,认为魏武侯魏击于公元前387年即位。但是,历史学家杨宽在其著作《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中,认为《史记》与《资治通鉴》在魏武侯魏击的继位年份上记载有误,并且经过考订认为应以《古本竹书纪年·魏纪》中所记载的魏武侯魏击于公元前396年继位(公元前395年改元)为准。

去世年份争议

在《史记》与《资治通鉴》中,都认为魏武侯魏击于公元前371年去世。但是史学家杨宽先生在其著作《战国史·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中,结合魏文侯、魏武侯与魏惠王等魏国历代君主的史料记载发现《史记》、《资治通鉴》中的大事年份与《古本竹书纪年》中的大事年份存在有一到两年的误差,并且经过考订认为魏武侯死于公元前370年。

参考资料

襄陵.汉语词典网.202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