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县
邯郸县,原为河北省邯郸市辖县,位于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与晋、鲁、豫三省接壤,辖6区、11县、1个县级市、邯郸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冀南新区,共有242个乡(镇、街道)、5850个村(社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1064.3万,常住人口928.1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邯郸镇仍为邯郸专区专署驻地。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1954年改省辖市。1956年峰峰矿区并入邯郸市。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1984年改为省辖市。1986年武安市(后改市)划归邯郸市。1992年邯郸市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邯郸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九连冠”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河北省卫生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均将邯郸市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2022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346.3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55.2亿元。
历史沿革
秦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置邯郸郡。
汉高帝五年复置赵国,邯郸始为县,属赵国(郡国)所辖地之一。
刘启三年,废赵国复置邯郸,辖邯郸县。
辛莽时期,更名桓亭。
隋初,易阳县更名邯郸县。
隋开皇十六年邯郸县属磁州。
唐武德元年属紫州。唐武德六年改属磁州。
贞观元年改属州。
宋改属磁州。
金改属邢洺路。
明清两代,邯郸县属广平府。
民国十七年,邯郸县直属河北省。
1938年,邯郸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冀南区第三行政监察专员公署。
1939年,成立邯永肥县。同年底划出肥西区,复称邯郸县。
1941年,邯郸县隶属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南区第十二专区。
1946年4月,邯郸市、邯郸县分置。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冀南第三专署改为河北省邯郸专员公署,邯郸县属邯郸专员公署。
1949年10月1日,邯郸县属邯郸专区。
1958月,撤销邯郸县,并入永年县。
1962年12月,复置邯郸县,仍属邯郸专区。
1968年,改邯郸专区为邯郸地区,邯郸县属之。
1978年,改邯郸地区为邯郸行政公署,邯郸县属之。
1984年1月,邯郸县改属邯郸市。
2016年9月,再次撤销邯郸县,原邯郸县下辖乡镇归丛台区、邯山区管辖。
“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华地名文化的特例。 名称由来主要有三种说法。
说法一:邯郸在战国以前写作甘丹。有学者认为太阳出升过地平线叫甘,太阳落山过地平线叫丹。邯郸即日出日落之地。
说法二:邯郸地名可能由姓氏而取名。过去是有邯郸这个姓氏的,邯郸是一个复姓。
说法三:《汉书地理志》中魏国张晏提出:“邯,山名。郸,尽也。紫山至此而尽。城郭字皆从邑,因以名焉。”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郸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郸。
上古时期人类始祖女娲就在涉县古中皇山 (娲皇宫)抟土造人、炼石补天。
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遗址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开启农业文明的新纪元。磁山文化早于仰韶文化1000年,是世界上粟、家鸡的最早发现地。 把我国黄河流域种植粟的记录提前至距今一万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修正了世界农业史对种植粟年代的认识。
邯郸城邑,肇起于商朝。商代建都于邢(邢台市),迁都于殷(今安阳市)的数百年间,邯郸为畿辅之地。《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城至少已有3100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430年,魏文侯把魏都城从安邑迁都水(今魏县旧魏县村),并以邺城遗址(今临漳)为陪都。
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国首都达158年之久,是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秦秦灭六国之战后,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邯郸是邯郸郡的首府。
古邺临漳——三国故地、六朝古都(5张)
西汉,邯郸城有“富冠海内,天下名都”之称,除国都长安之外,与洛阳市、辛店、成都市、宛(南阳郡)齐享五大都会盛名。
东汉,曹操于邺城建都。魏都的营建,以中轴为对称法则著称于世,并修建了铜雀台、金凤、冰井邺城三台遗址。晋朝左思所作《魏都赋》,正是描写临漳邺城此时的繁华景象。
邺城遗址(今临漳县)的兴起导致黄河以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南移。魏都临漳邺城继而先后为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的首都,前后历时364年,对于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邺城是古代都城规划建设肇始地、建安文学发祥地、鬼谷子诞生地、西门豹治邺惠民地。
邯郸市地图(2张)
隋唐,隋末窦建德把广府作为夏的都城,这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农民起义军政权建立的都城之一 。大名在唐五代时兴起。公元621年,魏州首府大名已成为黄河以北中心城市。公元923年,李存勖在大名登上了皇帝宝座,史称后唐庄宗。
宋代,大名为河北路治所(省府)。公元1042年建大名为陪都,称北京大名府。金朝,大名为伪齐的都城。 当时大名府人口多达百余万,后来被淹没,现在的宋城完整地保留在4米之下的黄河河沙之中,将来一旦出土,会宛如意大利庞贝古城一样震撼。
明代,邯郸县属北直隶省广平府。清代因袭明制称直隶省,大名府曾为直隶总督所在地。邯郸县仍属广平府管辖。明清时期邯郸市一带的政治、经济中心是在广平府城。 民国初,邯郸县属直隶省冀南道,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邯郸直归省辖。
邯郸在抗日战争时期隶属于冀南军区,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民族革命战争,不断发展自己力量,打击敌人,立志要把侵略者赶下海。
解放战争时期,邯郸是八路军第129师司令部和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政府所在地 。刘伯承、邓小平率八路军129师转战千里太行山,创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此创刊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在邯郸诞生。
1945年10月5日,邯郸城解放,直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1949年8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立了邯郸专区。 河南省涉县、临漳县和武安县划入河北省。
1952年12月22日,邯郸镇复升为邯郸市。
1954年,改省辖市。
1956年,地级峰峰市并入邯郸市。
1983年,邯郸县并入邯郸市。
1984年,成为省辖市。
1986年,武安县(后改市)划归邯郸市。
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消邯郸地区,实行地市合并,将邯郸地区所辖各县划归邯郸市管辖,称邯郸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邯郸县位于河北省南部,隶属于邯郸市,环邯郸市区近郊,东临永年区和肥乡区两县,南与磁县和成安县接境,北与永年县毗邻,总面积279.87平方公里。地处华北平原南部,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的交界处。
地貌
邯郸县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在河北省省内为第二积温带。四季分明,冬季漫长,降水偏少,气候干燥而严寒;夏季短促,降水集中,气候湿润而温热;春季回暖快,昼夜温差较大,多西南大风;秋季降温急骤,山区常有过早霜冻出现。
水文
滏阳河穿过邯郸县,邯郸县境内阳河右岸有一分洪道:支漳河,境内滏阳河左岸还有三条支流:江渚河、沁河、输元河。
气候
邯郸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按自然季节分,春秋两季短,冬夏两季长。春季54天,夏季110天,秋季58天,冬季143天。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邯郸县土地总面积279.8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7975.48公顷。
矿产资源
邯郸县境内无烟煤地下储藏量达3.4亿吨,其中优质无烟煤储量1.6亿吨。铁矿石远景储量2291.7万吨。邯郸县在代召乡境内开采的地下水温度高达70℃。
水资源
邯郸县境内有滏阳河、支漳河、输元河、沁河、渚河五条河流,邯郸县境内总长94公里。邯郸县有小型水库12座,总蓄水能力1281万立方米。这几条支流上有二座小型水库:康庄、北牛叫水库,有八座小水库:北狼沟、北里庄、八合、北高峒、吝家河、四清、中庄、洋井水库;其中有五座废弃水库:北狼沟、北高峒、吝家河、四清、中庄水库;现状年邯郸县有二座蓄水闸:邯磁蓄水闸、王安堡橡胶坝。
行政区划
截至2014年,邯郸县辖2个镇、5个乡:尚璧镇、河沙镇镇、南吕固乡、南堡乡、代召乡、兼庄乡、姚寨乡。
2016年9月30日,将原邯郸县的河沙镇镇、南堡乡、代召乡划归邯郸市邯山区管辖,将原邯郸县的尚璧镇、南吕固乡、兼庄乡、三陵乡划归丛台区管辖。
人口民族
截至2014年,邯郸县总人口30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包括回族、满族、壮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侗族、朝鲜族、族、高山族、藏族、白族、水族、锡伯族等17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合
2011年,邯郸县生产总值完成178.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2%;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5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24.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3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2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88元,同比2010年增长20.8%。三次产业比由上年的7.1:49.1:43.8调整为6.8:47.6:45.6。
第一产业
2011年,邯郸县建设了10万亩良田增产、4万亩谷子提质增效、2万亩杂交棉间作套种增效工程。小麦种植面积达24.9万亩,平均亩产427公斤,比2010年亩增50公斤;玉蜀黍属种植面积25.8万亩,平均亩产530公斤,比2010年亩增84公斤;邯郸县食生产实现“八连增”。邯郸县市级龙头企业发展到17家,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46家,其中省市级示范社8家。赵都鲜果、富民奶牛等一批省、市级示范合作社先后通过绿色食品基地认证。邯郸县规模奶牛养殖场总数达到19家,建成机械化挤奶厅25个,投资1050万元,丛北联村供水和7个村单村供水工程,解决了15个村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第二产业
2011年,邯郸县完成投资1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5.2%。加大各项名牌争跑力度,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级著名商标8件,申报认定省级著名商标1件。邯郸县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139.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602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25%;实缴税金12.5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27%;固定资产投入完成81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20%。预计入统工业增加值完成52.4亿元,工业完成总产值达到24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8.5%;实现利润11.6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15.3%。
2012年,邯郸县投资2亿元实施了宏凌公司煤改气等37个节能减排工程,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被省市评为先进单位。加大户村、康庄等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整治力度,投资40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了28家重点企业的47个项目治理,有效促进了主城区环境质量改善。
第三产业
2013年,全力推进春生物流等25个总投资110亿元的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市场带动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快特色餐饮街区创建工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深入开展,新增阳光集团和美食林集团农家店5家,升级改造农家店56家,新建、扩建4家综合服务中心。投资5000万元,对紫山景区和吕仙祠周边区域进行集中整治,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4亿元,增长15.4%。实施了中道商业广场等33个总投资186亿元的商贸物流项目。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成各类服务中心64个,农村市场体系更加健全。加快旅游业开发步伐,投资2500万元,改扩建紫山、天下第一龙等景区,紫山景区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天下第一龙景区游客接待量突破16万人(次)。
文化
邯郸县姚寨乡田寨建有红色文化园、邯永第一位中共县委书记故里、邯永第一个农村中共党支部诞生地、邯永第一支抗日游击大队诞生地、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旧址、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马厮旧址、韩荫亭传略碑、韩荫亭雕像、荫轩、樾廊等设施。
社会
城镇建设
2011年,邯郸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3.2%,达到8969元,每年均递增8.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2.5%,达到4306元,每年均递增8.8%;邯郸县人均储蓄由5294元提高到9100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15.5和25.1平方米提高到25和30平方米。
教育事业
2011年,邯郸县投资1000万元,改建5所公立幼儿园,新建2所标准化学校;加快推进邯郸县一中迁建。改建34所学校、46栋校舍;扩建6所学校和5所幼儿园;配备专用校车15辆,确保了学生交通安全。高考成绩再创佳绩,万人口上线率连续9年位居全市各县之首。
文化事业
2011年,邯郸县依法管理县域内音像、图书、网络、歌舞、娱乐演出、印刷六大文化市场的任务。邯郸县共有文化经营单位56家、其中音像7家、图书经营单位3家、网络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场所19个、印刷经营单位18家。成功举办了紫山放歌、《龙文化与邯郸》研讨会等大型活动,
科技事业
2003年,邯郸县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7%。1998年邯郸县首次创建并进入“中国科技工作先进县”,2003年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对科技进步先进县的复核验收。
医疗卫生
2011年,邯郸县实施医疗惠民工程。全面提升村卫生室档次和水平,“六统一”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健全完善邯郸县卫生系统信息平台,实现“一卡通”;加快实施县医院迁建。为80%以上的目标人群免费提供常见妇科学疾病普查;为符合政策计划怀孕的农村夫妇免费进行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社会保障
2011年,邯郸县实施残疾人救助工程。免费为邯郸县所有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为所有贫困缺肢患者安装假肢;免费为0-14岁的聋儿配备助听器并进行语训,为所有贫困低视力残疾人提供助视器。住房保障工程。全面落实住房保障政策,认真做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审核上报,确保应保尽保;帮助80户农村住房困难户和优抚对象修缮或新建住房。
基础设施
2011年,邯郸县实施乡村道路改造工程。投资6700万元,修建县乡村道路20条、90公里。开展了黄粱梦滞洪区扩容改造、支漳河和滏阳河整治等重点工程,高铁东站及各项附属设施顺利竣工,并于2011年12月26日投入运营。全年累计拆除各类建筑物54万平方米,完成各类进地2.03万亩,使全市22个项目顺利落地,为邯郸市的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投资3000余万元,在全市率先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将环卫管理范围延伸至县域全境,为邯郸县225个村统一配备了垃圾清运车,组建专业环卫队,城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邯郸县在全省环境容貌整治现场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常张策村”经验在全市推广。投资3500万元,高标准实施了通道绿化、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植树150万株,新增绿化面积1.4万亩。投资3600余万元,改造升级刘南线、黄工线等17条县乡道路,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3公里。新民居建设扎实推进,硬化乡村街道54万平方米,11个示范村建设进展顺利。
2021年9月,邯郸县新增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点位,恢复使用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点位。
旅游
代表人物
韩樾(1912-1979),曾用名韩樾,邯郸田寨人,一九二九年考入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投身革命,任学生会主席,领导学生运动。一九三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一年任省立十三中党支部委员,一九三一年六月任中共永年县首任县委书记,一九三二年夏任中共直南特委特派员。努力创建中共组织,积极宣传抗日救亡,领导贫农团,组织过工人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后任中共永年区委军事委员,永年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三支队营长和营教导员。他率部在广阔的平原上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沉重地打击了敌伪的嚣张气焰。收复永年城,受到邓小平表彰。率部参加漳南战役、香城固之战,受到刘伯承称赞。1939年5月和赵海枫偷袭广府城日军时韩樾受伤,后脱离部队在家乡组织自卫团进行抗日,率部参加马军营伏击战,围堵顽敌石友三战斗,东辛寨战斗,袭黄粱梦车站,袭日军警备所。1940年10月接受党的指示,打入敌营,坚持抗日斗争。韩荫亭利用身份之便,随时除奸杀敌、制造敌匪矛盾,促其自相残杀、甘冒生命危险,掩护军区首长、勇担护送任务,及时提供情报、除掉反共顽匪,营救我方人员等传奇活动,受到了八路军首长宋任穷、陈再道、高厚良等高度评价。一九四五年八月后任八路军平汉支队司令员,独立三团团长,率部歼灭日伪军,解放临洺关镇,解放永年城,配合主力解放邯郸市。一九四七年南下作战,屡立战功。解放后,历任广东省农垦厅副厅长等职,为祖国建设做出了贡献。一代英豪韩樾于一九七九年三月在广州市逝世,国家领导人王震、赵紫阳等同志送了花圈,国家农林部部长、广东省委书记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等600多人参加了韩荫亭同志的追悼会。
参考资料
综合概况.邯郸市人民政府.2024-02-21
历史沿革.邯郸市人民政府.2024-02-21
邯郸这些地方启用监控设备.今日头条-观邯郸.2021-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