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楚庄王

楚庄王

楚庄王(?一前591)春秋时楚国国君。姓,名熊旅 (一作吕、侣)。公元前613一前591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在位初期,隐忍蛰伏,一鸣惊人后,重用孙叔熬等,整顿内政,兴修水利,推行县制,增强兵力。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攻灭扇国(在今竹山县西南),国势大盛。继又进攻陆浑之戎,陈兵周郊,派人询问象征天子权威的九鼎的大小轻重。后在邸(今河南荣阳北)大败晋绥军,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成为霸主。公元前591年‚楚庄王因病逝世‚归葬纪南城郊。 

 学者刘纪兴评价:楚庄王是楚国影响最大的一位明君之一,他的政治军事理念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以及孙、吴兵法中的“爱兵如子”等军事思想形成的理论和实践来源。

人物生平

平定二子作乱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楚穆王去世,子旅(侣)继位,是为楚庄王(前613—前591年)。楚庄王即位时还很年轻,外有劲敌晋国虎视眈,内有贵族野心勃勃,随时蓄谋叛乱,可谓内忧外患,形势极其严峻。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元年),楚庄王即位不久,晋就会宋、鲁、陈、卫、郑、许等国国君于新城(今河南商丘西南,一说今密县东南)结盟,把矛头对准楚国。其时,群舒不稳定,楚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率军前去攻讨。留守在郢都的公子(庄王傅)和公子仪(庄王师)乘机发动叛乱,在郢都加修城墙,准备抗拒子孔、潘崇统兵回攻首都。又派人前往谋杀子孔,未能得逞。公子燮与子仪就向商密(今河南浙川西)一带逃跑,二人被庐(今湖北南漳东)大夫梨所杀。楚庄王回到郢都,“二子作乱”彻底失败。公子燮,是楚国的王族,谋求令尹之职而不得,故对王室不满。子仪,即若敖氏斗克,公元前635年(楚成王三十七年)晋、秦攻时被秦所俘虏,公元前627年晋、秦殽之战后,秦因被晋打败,就释放了子仪,与楚结好。子仪认为自己有功,却得不到重用,故亦对王室不满,与公子燮一起叛乱。楚庄王平定了这场叛乱,从而清除了内患,统治才较稳定。

攘除外患

公元前611年,楚地发生饥荒,戎人乘机进攻楚的西南地区。庸人联合群蛮背叛楚国。麇(今湖北省县)人率领百(今湖北省石首县)在选(今湖北省枝江县)地集结,准备伐楚。为了对付这些叛乱和进攻,楚庄王命令将楚国北境重镇申、息的北门关闭,以防备中原诸侯的乘机入侵。并听从芜贾的建议,积极出兵,先击溃百濮的势力,又派大军伐庸。麇人及百濮闻讯,罢兵而退。楚师进驻句洒,使庐大夫戢梨侵庸,到了庸方城这个地方,楚师败。楚大夫师叔用先君蚣冒“彼骄我怒,而后可克”的策略,与庸人七战,皆佯装败逃。庸国人认为楚国不足一战,就不再设防,楚王乘坐驿站传车,在临品(今丹江口市汉江南)和前方部队会师,把军队分作两队,子越从石溪(丹江口市,老营宫及六里坪一带)出发;子贝从仞地(约在十堰市白浪、茅箭一带)出发,以进攻庸国。秦军、巴军随着楚军,蛮人们服从楚王,和楚结盟,于是就灭亡了庸国。楚国后置上庸县,因庸在楚北,古人认为北为上。 此举,楚庄王一鸣惊人,使楚转危为安,解除了西部的威胁,为楚国北进中原奠定了基础。

问鼎中原

楚庄王六年(前608年),郑即以晋无信,伐齐、伐宋,皆因受齐、宋赂,半途而废,于是叛晋而“受盟于楚”。附晋之郑,主动与楚结盟。随着楚国的稳定与实力的增强,一些中原国家,开始看风使舵,认真选择自己的出路了。恰在这时,陈共公卒,楚庄王不派人前往吊唁,陈灵公一气之下,与晋结盟。楚庄王见时机已到,立即亲率大军攻陈,接着又攻宋。晋赵盾率军会宋、陈、卫、曹诸国军队于棐林,攻郑以救陈、宋。同年冬,晋为摆脱被动局面,从赵穿计,攻打秦之盟国崇,想迫使秦来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国并不理会。晋又攻郑,以报北林之战。 

楚庄王七年(前607年)春,郑受楚命攻宋,以打击晋国。郑、宋战于大棘,宋军大败,郑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华元逃归,为宋筑城。秦为报复晋侵崇之役,出兵攻晋,围焦。秦、晋关系一度紧张。同年夏,晋赵盾解焦围,接着联合卫、陈攻郑,以报大棘之战。楚庄王立即命子越椒领兵救郑,赵盾斗越椒属若敖氏“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为由,悄然退去。郑攻宋、秦攻晋,以及赵盾不敢与斗椒正面交锋,虽有晋灵公不君之故,也侧面说明其时楚国实力日益上升,连一生不服软的赵盾都不敢接战。正当晋国外争不利时,国内又因晋灵公暴虐,这年为赵穿所杀,赵盾等立公子黑臀为晋侯,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初立,即于楚庄王八年(前606年),就率军攻打郑国,抵达郔(今河南郑州北),郑被迫与晋和,订立了盟约。 

八年(前606年),楚庄王伐河南陆浑湖国家湿地公园(今河南嵩县北)之戎,接着率军北上,耀兵中原,一直打到南洛河边,直至洛邑郊外。“观兵于周疆”,在周都雒邑陈兵示威。周定王马上派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庄王借机向王孙满询问周代九鼎的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九鼎相传为大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对王孙满说:“你不要阻止铸鼎之事,我们楚国只要把折断的钩(一种铜兵器)尖收集起来,就足够铸造九鼎了。”王孙满回答说:“当天子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当年夏王正有德的时候,要求九州之牧进贡青铜,铸造了九鼎。到夏桀昏德,鼎就迁于商,在商朝六百年。帝辛暴虐,鼎又迁于周。政德清明,鼎小也重,国君无道,奸邪昏乱,鼎大也轻。周代定鼎中原,权力天赐。周朝的德虽有衰败,天命并没有改变。鼎的轻重不当询问。”楚庄王于是退兵。 

平若敖氏

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秋七月,庄王率军与若敖氏的部队在皋浒(今湖北省襄阳县西)大战,楚庄王亲自擂鼓,号令进军。若敖氏是楚国公族中一支强大势力。最初,楚国令尹若敖氏后裔斗越椒,率若敖氏族人把司马莴贾囚禁在缭阳(今湖北省江陵县),并杀了他。子椒驻军蒸野(今河南省新野县),准备进攻楚庄王。楚庄王提出把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三代国君的子孙作为人质,请子越椒息兵,遭到拒绝,楚庄王遂发兵于漳(今湖北省荆门县西)。一番苦战后,剿灭了若敖氏。 

邲战称霸

楚庄王十三年(前601年),楚庄王大军灭舒国。楚庄王十五年(前599年),晋楚爆发颖北之战,楚庄王伐郑,晋国士会率领晋绥军救郑,击败了楚庄王率领的湘军。 [10]楚庄王十六年(前598年),楚庄王以陈国大臣夏徵舒为乱为名伐陈,诛杀夏徵舒。破陈之后,以陈国故地设置县。群臣都向楚庄王道贺,申叔时出使齐国归来,唯独他不道贺。楚庄王问他,他回答:王上因为陈国内乱而率诸侯讨伐,本来是义举如今却占据其地,以后何以称霸天下。于是楚庄王恢复陈国朝廷。

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熊婴齐将左军,公子侧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郑国。不久,湘军就将郑国团团围住。围困十七天。郑襄公准备求和,命人占卜,不吉利;准备与楚军巷战,吉利,于是乎举国大哭。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郑国媾和,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仅仅三十里。

郑国顽强抵抗三个多月,楚国才将其攻克。郑襄公“肉袒牵羊”以迎楚王,求其不要灭掉郑国。结果,郑送质于楚以与楚和。是年夏,晋荀林父率军救郑,途中听说郑、楚两国已经讲和,就是否与楚战的问题,晋绥军内部产生分岐,中军帅荀林父认为楚国强大、稳定,不可与其相争,欲退兵;而中军佐先縠却认为:“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 ,主张与楚国作战。于是,先縠擅自率其部下渡过黄河追击湘军。司马韩厥担心先縠孤军深入,建议荀林父率领其余军队渡河。晋军虽然渡过黄河,却没有作战的决心,特别是晋军将领意见不统一,各行其是。此时,楚庄王北进至郔(今河南郑州北),打算饮马黄河即班师回国。听说晋绥军已渡过黄河,楚庄王本想马上撤兵,但在伍参的建议下,楚庄王决定与晋一战,遂在管(今河南郑州)驻军以待晋师,晋军则驻扎在敖、鄗(今河南荥阳北)之间。楚军一方面派使者去与晋军议合,以麻痹晋军,并定下结盟日期,另一方面又派军向晋军挑衅加以试探。晋派魏锜、赵旃到楚营议合,二人因私怨而挑衅湘军。晋人派军接应他们,楚孙叔敖率军出战,大败晋军,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军连夜渡河回国。

邲之战后,楚庄王饮马黄河,进逼中原国家,迫使郑、许归附,继而灭萧(宋的与国),又攻宋并使其与楚媾和。这样,中原主要小诸侯国皆背晋向楚,楚庄王成为中原的霸主。而此后的晋国,又在逐年消灭赤狄部族的战争中,国力有所恢复。晋、楚争霸之形势尚有可能发生新的变化。

围攻宋国

楚庄王十九年(前595年),楚庄王遣申舟使齐而没有借道,遭到宋文公及右师华元等人的反感。宋国人一不做二不休,杀死申舟,楚庄王为之大怒,尽起三军,攻打宋都睢阳。与宋国相持了整整九月。天下诸侯为之震惊不已。又是畏惧,又是敬佩,又是不满。所畏惧者,楚国国力之强,远远超出众诸侯的意料。楚国居然能长达九月供应着千里之外的三军,国家综合实力由此可见。纵然诸侯各国有坚固的城池,楚国亦不足持。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文公带领臣民坚守城池长达半年,城内已是易子相食,饥寒交迫。

楚庄王二十年(前594年)开春,宋文公派遣乐婴齐晋国,向晋景公求救。晋景公询问众卿,大夫伯宗反对出兵,认为此时湘军国势鼎盛,有上天眷恋,难与争锋。晋景公纳其言,派遣解扬告知宋国人晋援将至,并鼓励宋国人坚持抗战。事实上,晋还没有从邲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敢再轻易向楚军宣战。至同年五月,攻守双方都不能再坚持。宋右师华元突围,趁夜潜入楚营,登上公子侧的床。子反不备,为华元劫持。华元对子反将宋国国情据实以告,子反醉醺醺的也告诉华元:“楚军的粮草只剩几日之用”,无奈之下,子反与华元私下盟誓。后子反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知楚庄王。庄王知道围破宋都已成妄想,担心军卒久在国外,国内田地无人耕种,势必荒芜,酿成来年粮灾。最后以宋国与楚结盟,楚国退兵为结束。 自此长达九个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坚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楚色变。

人亡霸灭

楚庄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庄王突然病重,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人世,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着太子审。其弟子重、公子侧巫臣等在一旁听候庄王遗命,知会其意。同年秋,楚庄王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熊婴齐、司马子反依照庄王意志,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

楚庄王尸骨未寒,贵族间的新仇旧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为首的王族与申公巫臣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预感到危机来临,便左右逢源,最终带着寡妇夏太后,流亡他国以避政敌的迫害。子重、子反杀掉了巫臣留在楚国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财产。悲痛万分的屈巫联络晋国外交大使郤至,意欲投奔晋国。晋景公任之为大夫,命其往吴国,教吴人以军阵之术与抗楚之策,吴国始强,令楚国后患无穷。

就在熊婴齐公子侧为排斥异己殚精竭虑时,晋国正卿郤克以其侄郤至专对楚国外交,与楚人周旋。郤克之志在齐而不在楚,乘楚国重臣反目之际,于前589年出动大军攻伐齐国齐顷公大败而还,与晋国结盟。楚国联齐制晋的计划彻底破产。为了挽回颓势及霸主荣誉,这一年冬天,子重辅佐楚共王出兵北上,攻至鲁国,号召诸侯会盟。十三国代表汇聚蜀城,规模虽大,却各怀心机。这不过是楚庄王昔日功业的最后回光。

楚庄王死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滑,很快被晋国反超。熊婴齐为缓衰败之势,欲与晋国弭兵,平分霸权。楚共王晚年,目睹着晋悼公一次次会盟诸侯,声势昊天,暴病而亡。至楚灵王时,欲重塑庄王之盛却好高骛远,身死人手。楚平王时,奸逆当权,继续沦落;至楚昭王,几为吴国所灭,楚国永恒的退出了争霸行列。楚国的霸业渐行渐远,名存实亡。

重要争议

楚庄王曾集中全力与晋争霸,主要争夺中原门户之陈、郑、宋。卫宣公十二年,因找郑、救郑而使楚、晋爆发了一场大战—邲之战。战斗以晋大败结束,他不仅在战场上大扬军威,还曾于宣公十一年夏天与陈、郑盟于辰陵,一同年,又介“以诸按”伐陈,对杀着者夏征舒讨而戮之。由此可知,他能会盟诸侯。但若以中国为背景,尚不足以表明他成为霸主。首先,他虽主盟辰玫之会,但与盟者唯陈、郑,鲁、宋、卫、曹、郭等诸侯大多仍听命于晋,尊晋为霸。其次,他“以诸侯”伐陈,《经》《传》皆未言有哪些诸候,从当时楚与各诸侯国的关系考,可能称了郑国以外就只有附属或归服于楚的南方小国而已。第三,与他同时的晋风会盟诸侯的次数和规模都在楚之上,凡七次,与会者多则八国,少则四国。因此尽管他有勃勃称霸之心,且力征陈、郑、宋,在邺之役中取得辉煌战果,但是他未曾独霸中国。其功业是将晋的霸权夺取了一部分,使之由文襄之兴旺而中衰,从而为其子孙争霸成功莫定了国力基础和社会心理基础—中原诸侯虽或私下仍鄙称楚为“蛮夷”,但已经产生了接受强楚为伯的心理定势。庄王去世二年,楚会盟十三国诸侯于蜀,庄王之子、年仅十二岁的楚共王成为受众多诸侯拥戴的霸主,其后十年,晋、楚同盟于宋,首次达成共霸协定。这些成功与前代楚君尤其是庄王之功密不可分,但他毕竟未被教多诸侯推为盟主而独霸中国。

人物成就

军事

争霸战略

楚庄王在稳定内部、巩固后方、实力增强之后,即开始出兵中原,攻伐陈、郑等中小国家,迫使它们背晋从楚。为了使这一目的能顺利实现,楚庄王还加强了外交攻势,以孤立晋国,争取郑、宋诸国屈服。具体的做法就是联秦盟齐,结好吴、越,团结鲁、郑等中小国家,使晋国陷于两面作战的困难境地。事实证明,楚庄王这一北进战略收效甚大,它使得陈、郑、蔡等国多次叛晋附楚,晋国对中原的控制力大大削弱,其霸主地位岌岌可危,而楚国在战略上日益处于主动地位。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借出兵征伐陆浑之戎(在今河南嵩县及伊川县境)为名,公然陈兵于周代都城洛邑郊外,向周天子使臣询问九鼎之轻重。庄王此举,意在显示楚有席卷中原、号令天下之实力,尤其是要展示楚国的武力之强大和兵器之众多,并试探晋国等中原诸侯国的反应。但王孙满一番明主“在德不在鼎”的理论很有说服力,庄王只得引兵而退。

楚庄王观兵周疆后,因“郑即晋故”,而移兵“侵郑”。此后,晋楚争夺郑、陈、宋等国的拉锯战连年发生,从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攻伐郑国,在对晋斗争中逐渐占了上风。这是因为,控制了郑国,等于占据了中原腹心,进而可以封锁黄河,阻止晋国势力南下,所以,楚庄王的大多数军事行动,都是围绕着与晋国争夺郑、陈、宋而展开的。而处于晋楚争霸夹缝中的郑、陈、蔡等小国,也只有采取楚强则服楚,晋强则服晋,“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权宜之计。但这种长期拉锯战局面的存在是楚庄王所不愿看到的,楚国只有直接战胜晋国才能夺得霸主地位,而晋国也不甘心丢掉中原霸权,晋楚双方的一场战略决战在所难免。

公元前597年春,楚庄王以郑附晋叛楚为名,亲率大军伐郑,就此拉开了邲之战的序幕。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取得了胜利,使晋军受到重创,从而一洗城濮之战失败的耻辱。接着,楚庄王进兵衡雍(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在那里以胜利者的身份修筑楚先君聂氏宗祠,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然后撤军凯旋。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乘之战胜利之余威,兴兵伐宋,进围宋都,晋不敢救。楚围宋达9个月之久,宋被迫降楚。与此同时,齐、鲁等国也遣使与楚通好。至此,楚国北进中原之势达于鼎盛,几代楚人“观政中国、北上争霸”的战略目标终于完全实现,楚庄王无可争辩地身于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之列。

平定内乱

楚庄王元年(公元前613年)公子燮和公子仪乘子孔、潘崇帅师伐群舒之机发动政变,事败后挟持庄王外逃,幸得庐大夫戢黎、叔麋相助,杀二子而解救庄王,庄王复位,政变被平息。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又一举剿灭兴兵叛乱的若敖氏。通过平息这两次大的武装政变活动,敢于争夺王位的宗室贵族势力基本被清除,使得庄王的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巩固后方

公元前611年,戎、蛮小国乘机叛乱,楚国侧翼受到严重威胁。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率百濮聚于选(今湖北枝江市境内),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或认为阪高位于今湖北当阳市东北的长阪附近)。随后,楚庄王采取分化瓦解、“擒贼擒王”、佯败骄敌、“分进合击”的战法,集中力量打击庸国,并采取外交手段,联合秦、巴两国军队,一举战胜实力较强的庸军,于是“群蛮从楚子盟,遂灭庸”。是役楚庄王不仅使楚国转危为安,声威大振,而且消除了来自侧后的军事威胁,巩固了后方,得以全力与晋争夺中原霸权。

政治

整理人事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他一鸣惊人,罢去淫乐,砸钟破鼓,驱逐郑姬越女,取消谏阻告示,召集百官上殿议事。楚庄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朝纲,整理人事。命斗越椒令尹,同时命伍参苏从申舟(字无畏)为斗越椒的助手,以分散斗越椒的权力。同时任命贾为司马,以分割权力。楚庄王还提拔屈完之子屈荡为大夫,这样就在朝中形成了、屈两家联合对付斗家的局面。 庄王在位期间,先后有令尹子孔孙叔敖、子重、公子侧、贾、伍参、潘尪潘党、沈尹、申叔时巫臣、庐戢黎、唐狡、屈荡、养由基等,文才武略,各色俱全。而且基本上相互团结,以国事为重,为楚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经济

公元前599年,楚庄王任命孙叔敖为令尹孙叔敖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和实施了有关的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商都各得其便。在庄王的支持下,他不但大力兴修水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此外他还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促进了青铜业的快速发展。

在商业流通上,庄王曾进行币制改革。楚庄王认为原来通行的货币币值太小,想要改铸大币,强令通行。其目的是想活跃市场,但结果相反,引起混乱。庄王了解情况后,立即下令恢复原来的币制, 使得百姓又恢复了安宁的生活。所以在庄王执政期间,社会安定,国强民富。

人物评价

学者王令评价楚庄王:楚庄王在春秋霸主之中, 是形象较为特殊的一位, 他是第一位以蛮夷之身称霸春秋的君主, 加之“问鼎中原”的不可饶恕的罪过, 楚庄王在古代封建士人的眼里成为一个饱受诟病的形象, 但是, 通过《左传》叙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多谋善断的智慧与对中原文化的吸收与利用的特质。

学者李飞评价:楚庄王以“南蛮”身份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在邲之战中打败晋国,争郑、服宋、复陈,“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楚国在庄王统治时期发展至顶峰。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一鸣惊人

楚庄王继位时,还不到二十岁,辅佐他执掌朝政大权的是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公子。年轻的楚庄王什么事都做不了决断,即位后的三年里整日饮酒作乐,对国政不闻不问。晋国趁此机会,又把一向归附楚国的几个小国拉了过去,并订立盟约。楚国上下群情激愤,好多大臣要求出兵与晋国争夺霸权。无奈楚庄王不听劝速,依旧寻欢作乐,声色犬马。他知道臣民们对他的行为很不满意,就下了一道命令:凡是劝谦者格杀勿论。 

但是,老臣伍举却勇敢地去进谏。进谏时,庄王正“左抱郑姬,右抱越女”,恣意于声色中。伍举对楚庄王说:我有谜语要敬献给您:这个谜语是“土山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不鸣,您说是什么鸟。”楚庄王回答说道“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则惊人。请你退下去吧,我已经知道你的意思了。”可是,数月过去,庄王不仅不改,而且益更荒淫。大夫苏从又去进谏。庄王说你不知道我下的禁令吗。苏从回答说如果杀了他能使庄王明白,这正是他的愿望。 于是,庄王开始处理国政。他废黜庸官,举用贤才,整顿吏治,使政治很快上了轨道。

庄王问鼎

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春,庄王率师北上,讨伐陆浑之戎。到周的王都洛阳市郊外,并在周代境内耀武扬威。 周定王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问起了九鼎之事。王孙满回答说鼎的价值在于德行而不在于大小、轻重。夏朝有德之君在位时,曾命人把远方的各种怪异之物绘画出来,并用九州朝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各种物象铸在鼎上。鼎上百物齐备,以向百姓明示哪些是神圣之物,哪些是邪恶之物。这样,百姓出入山林川泽,就不会碰到不驱服的恶物,也不会碰到山精水怪。于是,能使君民和睦,共享天之福社。到夏柒时,因他昏乱无德,九鼎迁到了商朝,并达六百年之久。商残暴,九鼎又迁到了周代。德行如果美好仁善,九鼎虽小,也重到不能迁走;如果昏痛暴虐,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上天赐福给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年限的。姬诵将九鼎安放在郏廊时,曾卜卦预言周朝将传国三十代,治国七百年,这是天意。周朝的德行虽已衰退,但天命未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优孟衣冠

优孟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宫廷艺人,他从小善辩,擅长表演,经常用谈笑的方式委婉地劝谏。楚国的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个贤人,因此很看重他。孙叔敖一生清廉,家无余财,他在病重快要去世的时候,嘱咐自己的儿子说死以后,你没了依靠,如果很贫困的话,就去拜见优孟吧,你只要说是孙叔敖的儿子就可以了。过了没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穷困潦倒,不得不靠给人背柴度日。有一天,他遇到了优孟,就对他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父亲在去世的时候,嘱咐我贫困的时候去拜见您。优孟打量了他一番说你等我消息。随即优孟回家,命人缝制了类似孙叔敖的衣服帽子,给自己穿戴上,每天都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一年多以后,优孟的语气和体态简直活像孙叔敖,连楚王和他左右的大臣们都分辨不出来。有一天庄王举行酒宴,优孟穿戴一番,上前敬酒祝寿。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复活了,要任命他为宰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一下,三天以后给大王答复。三天以后,优孟来了。楚庄王问道你妻子说了些什么,优孟答道我妻子不同意,她说楚国宰相不值得做。孙叔敖身为宰相,忠诚廉洁,所以楚王才得以称霸。现在他死了,他儿子却连立锥之地都没有,穷得靠背柴维生。像孙叔敖那样,这官还有什么当头。优孟一边歌唱一边表演,满朝文武大臣都低下了头。表演完毕后,楚庄王感到惭愧,他站起来向优孟道歉,并马上召见了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的四百户封给他,用来供奉孙叔敖的祭祀。优孟逼真地装扮为孙叔敖,从而使楚庄王明白自己的不当。后人因此常将优孟作为优伶的一个代表,并将其故事演绎为“优孟衣冠”,比喻模仿和假装他人。

绝缨之宴

缨是指古人帽子上的飘带。楚庄王在一次对外作战胜利后,在王宫中大宴群臣,并让爱妃许姬也出席助兴。就在许姬给大家倒酒的时候,忽然一股狂风刮进大厅,厅内的灯火全都给吹灭了。有个武将趁着黑暗拉住了许姬的衣服。聪明的许姬没有叫喊,而是扯下那个人的帽缨,然后悄悄向楚庄王报告了这件事,要他追查那个人。可楚庄王听了不但没生气,还高声今天大家同我一起喝酒,想喝得痛快的话就把帽绥都摘下来。大臣们纷纷照办,然后楚庄王才叫人来把灯火点上。这样一来,大家都没有帽缨,也就没法查出是谁拉了许姬的衣服。

三年后,楚庄王带兵攻打吴国时中了埋伏,楚国的大将唐狡不顾个人安危,五次杀入重围,终于救出了楚庄王。事后,楚庄王要重赏他,他却跪下谢罪说他就是当年拉扯许姬衣服的人,当晚大王不仅不杀他,还为他保存颜面,当时他就立誓要拼死为庄王效力,以报不罪之恩。

庄王葬马

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它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丝绸的衣服,吃精美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患肥胖症死去了。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遂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处以死刑。优孟听说楚庄王葬马之事后,跑进宫中,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仅以大夫之礼安葬,太齐奇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其安葬才对。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墓葬

楚庄王墓位于纪山寺西北部的薛家大洼墓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是楚墓中保存完好的墓葬之一。墓地在自然山岗上,经人工修筑而成,呈南北向。南端是两个高达 11米、坟脚直径不下百米,远望像小山的大冢;北端是 40个排列井然、大小相当,呈南北向四列分布的陪葬小冢。 墓地由矩形台、祭坛、冢区和五级台阶构成,极为壮观,是至今楚墓中唯一独特的墓群。据《荆州府志》《江陵县志》记载和现代考古论证,此乃楚庄王之墓。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2023-08-16

..2023-08-21

..2023-08-16

纪山楚墓群.沙洋县人民政府.2023-08-22

东周列国·春秋篇.豆瓣电影.2023-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