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
陈国(公元前1046年—前478年),中国先秦时代的诸侯国之一,国从西周公国初年延续到春秋末期,共经历569年和二十世二十四君,国君是妫姓虞舜的后裔,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最终在陈闵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
陈国是姬发最早分封的公侯级大国,西周初年的“三恪”和十二诸侯国之一,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为追思先王而将虞阏父之子满封于陈(今淮阳区一带),并赐姓,陈国建立,开国君主为陈胡公妫满。西周时期陈国先后历经七代帝王,陈平公七年(公元前774年),西周末代国君姬宫湦姬宫被犬戎族所杀,周代东迁洛邑。春秋前期的陈国受到周王室的优待,并且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陈桓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7年),陈国在经历第一次内乱之后国势逐渐走向衰落;进入到春秋中后期,陈国逐渐沦为晋楚两国争夺的对象,国势不断衰败,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600年),御叔之子夏征舒射杀陈灵公并自立为王,陈国覆灭。陈灵公的太子妫午在楚国的帮助下成功复国,后陈哀公的弟弟因抵挡不住楚国进攻而将陈国献给了楚国。公元前529年,陈国因楚国内乱而得以复国。最终在陈闵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
陈国作为西周王室在中原地区的重要封国之一,它不仅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且具有较高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陈国国都宛丘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区东南3公里处,城为方形,绕城有土筑外廓道。作为西周早期重要的诸侯国,陈国的官制直接脱胎于西周的官制,但同时又保留自己独立王国的特色,陈国的国君是处于最高地位的首领,统治国家的所有臣民,其它官员有太师、司徒、司空、司败、司马、等官职。春秋前期,陈国实行了“赋封田”的赋税改革来提高农民对于公田种植的积极性。陈国的铁器冶炼、栽桑养蚕、经济作物种植业、商业货币、交通灌溉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发展较高。其代表人物包括老子,亢仓子,公良孺,轩辕涛等人。陈国遗址有陈胡公墓和首都遗址,均位于河南周口市。
国名来源
陈古作阵,《路史·国名记甲》记载明确指出了陈在古字中为阵,亦用,与出土的春秋战国的铜器铭文正合。陈乃原始氏族部落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帝誉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后一直延续到虞舜,虞舜后裔虞遂的一支裔孙遏父曾投靠周国,担任陶正之官(舜的子孙继承这种制陶技术),后遏父给周国立下了大功,姬发便将长女大姬嫁给遏父之子陈胡公,所以周武王便另封妫满于陈,以奉舜帝之祀。
历史地位
三恪
周武王伐纣建周之后,对同姓宗族和异姓诸侯进行分封,异姓诸侯中除了帮助武王伐纣的功臣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是先帝(前三代帝王)的后裔,所以异姓诸侯国中有“三恪”的说法。“恪”指的是尊敬之意,分封前三代帝王的后裔是表示对他的尊敬。“三恪”在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左传》的注解中杜预认为虞舜、夏、商朝三代的后裔称为“三恪”,另一种是《礼记·乐记》中认为黄帝、尧、舜的后裔为“三恪”,但不管哪一种说法权威,由于陈国是虞舜的后裔,所以陈国都是“三恪”之一,也是姬发最早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之一。周武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姬发为追思先王的功绩,将舜帝的后裔陈胡公封于陈地(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十二诸侯国
西周初年,周武王和姬诵两代君主分封的诸侯国多达71个,而其中同姓国有53个,异姓国有18个,他们之间的爵位等级和土地面积都不一样。陈国是当时级别最高的公侯级大国,由于陈国的开国君主陈胡公的妻子大姬是周武王的女儿,加之陈胡公又是先王虞舜的后裔,陈国所在地的战略位置重要,因此陈国的政治地位与待遇较高。之后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中原一共有12个实力较强、地盘较大的诸侯国,而陈国就是其中之一,而且陈国被封的时间在同行列的鲁国、齐国、郑国、卫国之前,因此陈国在西周时期的国势与地位仅次于后来的“春秋五霸”。
版图疆域
西周公国初年陈国建国之时的都城设置在陈(今河南省东部的淮阳区),而版图疆域北至今天的太康县北界,东北靠近今天的商丘市地界,东达今天的亳州市城父,南抵今天的新蔡县东南,西边可达今天的西华县西夏亭,总体上陈国所能管辖的疆域比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还大,达到50平方公里的法定面积。
陈国一共有十四个城邑,分别是壶丘(今河南省新蔡县东南宋岗一带)、焦(今安徽省州市)、夷(今亳州市城父县)、株林(今西华县西夏亭)、株野(今柘城县,包含胡襄城)、相(也叫厉或苦,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一带)、留(今开封市陈留县)、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沙河南)、沈(今临泉县西部及沈丘老城一带)、顿(原在今商水县东南13公里,后迁至项城市南顿)、鸣鹿(今鹿邑县辛集东北)、辰陵(今扶沟县南部)、防(今周口市淮阳区北陈楼)、(也叫荤,今淮阳区西部)。
然而上述城邑只是陈国直接管辖的,除此之外还包含杞(又叫杞县,今河南省杞县)、通邑(今河南省通许)、新蔡县(今河南省新蔡县)、扶沟(今周口市扶沟县),诸如归村(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召陵东)、商水、太康、西华(都是淮阳邻近县城)本应归入陈国版图却未划入。
历史沿革
历史起源
据淮阳学者张进贤和张继华的实地考证和研究,“陈”早在原始社会就是氏族部落之一,黄帝曾孙帝喾迎娶陈锋氏(一说陈丰氏)部落的女子庆都为第三任妻子,生下放勋(唐尧帝)。陈锋氏属于黄帝族系的一支,起源于陕西省岐山县的陈锋山,大约五千年前随黄帝一族东迁,到达黄淮大平原的淮阳区(今河南省淮阳区),这里曾经是伏羲和炎帝的都城所在,陈锋氏迁来之后就用部落名“陈”来命名。后夏王大禹将华夏分为九州,陈地归属豫州管辖,同时大禹又将虞舜后裔的一支姚姓部落迁往陈地。另外据古籍《世本八种》记载,商朝建立后,商王汤将舜帝的一支后裔虞遂封在陈地,并建有范丹寺、平粮台等城池,成为商朝南方的军事重地。
受封建国
公元前1046年,姬发姬发在牧野之战击败了帝辛后,分兵四路进攻商朝的南部,其中周武王派遣大将侯来率领第二路军,攻打镇守陈地的商朝将领靡集,同年三月十五日攻占陈地。之后,周武王由于器重和欣赏陶正官虞阏父,又因其是虞舜的后裔,于是将自己的大女儿大姬嫁与虞阏父之子满为妻。同时周武王认为虞阏父之子满不淫乱而亲周,于是将其封在陈地,赐姓妫,以此来延续舜帝的后嗣,陈胡公就是西周陈国的开国君主,去世之后,谥号胡公,后世称之为陈胡公。
一次内乱
春秋前期的陈国受到周代的优待,并且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进入和平发展的漫长期。陈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太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之后他联合宋国、陈国讨伐郑国,郑国向联军中实力强大的陈桓公一方求和,但遭到陈桓公的拒绝,最终郑国经过激战击败包括陈国在内的联军。同年,州吁让手下大臣石厚向其父、卫国老臣石碏问策,石因不满其子石厚助纣为虐而设计骗他去陈国求助,石碏派人提前赶到陈国,向陈桓公传达州吁杀卫桓公一事并请求陈桓公杀掉州吁,后陈桓公派人将州吁、石厚二人杀掉。
由于陈桓公此前在处理郑国求和的问题上出现失误,致使陈国被郑国击败而损失惨重,这使得陈国部分大臣对陈桓公的信任降低,陈国由此爆发了第一次内乱。陈桓公三十八年(公元前707年),陈桓公的异母弟、陈国的执政大臣陈厉公弑杀太子妫免而自立为王,也就是陈厉公。陈厉公在位七年之后,陈桓公次子妫跃在蔡国的帮助下杀掉陈厉公妫佗,但短时间内陈国出现大乱局面,由此陈国的国势逐渐走向衰落。
二次内乱
但在春秋时代的中前期,陈国在诸侯国中还比较有影响力,周边国家都派王公贵族前往陈国学习礼仪,陈庄公在位期间,蔡桓侯之弟蔡季和郑国储君子仪都在陈国习礼。陈宣公九年(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和息侯分别娶陈国女子为妻,之后姬阆又迎娶陈宣公的女儿为王后。但同样在陈宣公在位期间,陈国发生第二次内乱,陈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年),陈宣公想要立宠姬之子妫款为太子,于是听信宠姬的谗言而以谋反为由弑杀太子妫御寇,妫御寇的好友陈完(敬仲)因为害怕连累自身而逃至齐国,受到齐桓公的赏识而担任齐国工正。
睦邻结盟
从陈宣公在位后期至陈共公在位期间,陈国积极与卫国、鲁国等周边国家友好结盟。陈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69年),陈国卿女叔出使鲁国并促成两国结盟,后鲁国公子季友破例前赴陈国祭奠朋友、陈国大夫原仲。陈穆公(公元前641年),陈穆公妫款主动提出修复与齐国等诸侯国的外交关系,联合各诸侯国在齐国境内结盟。陈共公六年(公元前626年),晋文公因姬郑攻打与晋国友好的郑国,于是派遣晋绥军攻打卫国并俘虏孙昭子,经过陈共公调解之后,卫、晋两国重新和好。当时陈国是顺从于晋国的,但遭到南方楚国的屡次刁难。陈共公十四年(公元前618年),楚国公子朱转道东夷境内攻打陈国,被陈共公率军击败并俘虏楚国公子筏,之后陈共公主动提出讲和以修复关系。
一次复国
进入到春秋中后期,陈国逐渐沦为晋楚两国争夺的对象,陈国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国势不断衰败,而此时在位的陈灵公却和已故的大臣御叔之妻夏姬私通,同时还联合大夫孔宁、仪行父淫乱。陈灵公十五年(公元前600年),陈灵公与大夫孔宁、仪行父驱车来到株林(今河南省西华县西夏亭),三人言语间侮辱夏姬之子夏征舒,夏征舒趁陈灵公离开之际将其射死,太子妫午也逃亡晋国,同时夏征舒自立为王,陈国由此陷入第三次内乱中。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应孔宁、仪行父的请求,联合宋、卫等诸侯国攻打陈国,将夏征舒车裂于陈国首都的栗门,后又听从大臣申叔的建议拥立太子妫午为陈成公,陈国由此复国。
四次内乱
此后,陈国的国势一直下降且国政不稳。陈哀公十六年(公元前553年),陈国大臣庆虎和庆寅以陈哀公之弟公子黄策划归晋为由向楚国诬告,公子黄向楚国辩解使其退兵,三年之后,楚国在陈哀公与公子黄的控诉下杀掉庆乐,并派遣将军屈建率军护送陈哀公回国同时讨伐“二庆”,“二庆”为守护陈国都城而驱赶奴隶修城,但不惜滥杀无辜而招致奴隶的怒杀,陈国的第四次内乱被平定。陈哀公在位的最后一年,他的弟弟公子司徒招趁其病重将太子悼杀掉,同时立陈哀公宠姬之子公子留为太子。同年司徒招在陈哀公行动之前逼其自缢,陈哀公幼子妫胜和长孙妫吴向楚国求助,楚王派遣公子楚平王攻打陈国,司徒招为求自保将整个陈国献给楚国。
复国与灭亡
公元前529年,熊弃疾迫使楚灵王自缢,他自立为君,也就是楚平王,之后楚平王从晋国找回妫吴并将其送回陈国,妫吴即位为陈惠公,陈国在亡国五年之后得以复国。陈闵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
国情制度
政治
陈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官制,陈国作为西周早期重要的诸侯国,其官制直接脱胎于西周的官制,但同时又保留自己独立王国的特色。陈国的国君是处于最高地位的铁木真兀格,统治国家的所有臣民,而其他的官员主要包括太师(陈国执政大臣)、司徒(掌管国家土地和人民教化)、司马(掌握军旅之事)、司败(掌管刑狱司法)、司空(掌管水土工程)、司里(又叫里宰,掌管宾馆和民舍)、膳宰(掌管宰割牲畜和膳食之事)、候(又叫候人,掌管迎送太子宾客)、行人(包括大行人和小行人,掌管朝聘觐见)、丧史(负责公室丧葬礼仪)、舆(主管国君的车乘)等。
经济
陈国在春秋时期开始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和耕牛,而且农民对私田种植的积极性增高,对种植诸侯公族的公田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公田不治”的现象,这样直接影响了贵族依靠公田收获租税的剥削制度,陈国实行了类似“履亩而税”(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的“赋封田”赋税改革,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陈国司徒辕颇就对自己封地进行征税,用来做陈闵公女儿的嫁妆;另外,陈国的栽桑养蚕技术较为发达,陈国处于长江流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因此荆桑和鲁桑的种植规模较为兴盛,大麻和苎麻等丝麻类经济作物种植及农副手工业的发达基本满足陈国的经济需求。
发展到春秋晚期,陈国的铁器冶炼工艺取得很大进步,普遍使用模具浇铸铁水以铸成铁器,改变了原来锻冶法和高温反复锻打法;商业方面,陈国在春秋中后期出现繁荣的市场,拉动陈国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随之促进城市的兴起和货币的改革,陈国在春秋晚期已经出现大量的贝币、铜铸币以及金饼;交通方面,陈国建立道路馆邮制度和开拓交通区域,并在道路沿途设置“置”(驿站),在西华等地设置烽火台,同时开辟用以排涝和灌溉的沟渠,比如春秋前期大夫陈厉公主持开凿的“陈佗沟”,以及后来的水利工程“鸿沟”。
文化
《诗经·国风》收有《陈风》十首。分别是:《宛丘》、《东门之》、《卫门》、《东门之池》、《东门之杨》、《墓门》、《防有鹊巢》、《月出》、《株林》、《泽陂》,其中不仅包括讲述了陈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还包括陈国的风土人情、地理物产、民俗民风等文化内容,比如《诗经·陈风》中的《东门之池》《东门之杨》《月出》《株林》均为陈大夫刺灵公淫夏姬之作,《墓门》为陈人刺陈佗淫佚无形之作,《防有鹊巢》为陈公子完忧谗贼之作,每首诗都以辛辣犀利的笔触揭露陈国统治者的丑恶行径。
军事
陈国在春秋时期大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和平发展的状态,但与邻国时有战争发生。陈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太子州吁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之后他联合宋国、陈国讨伐郑国,陈国由于拒绝郑国的求和与请降,但遭到陈桓公的拒绝,最终郑国经过激战击败包括陈国在内的联军,陈国的威信由此降低进而诱发陈国的第一次内乱。发展到春秋中期,盘踞山西等地的晋国开始称霸中原,同时期的楚国国力也逐渐上升,陈国在政治立场上顺从于晋国却面临楚国的威胁。陈共公十四年(公元前618年),楚国公子朱转道东夷境内攻打陈国而被陈共公率军击败,之后陈共公主动提出讲和以修复关系。陈国后期也曾经多次被楚国进攻,陈哀公的弟弟公子司徒招趁其病重逼其自缢,后陈国公子在楚国求助下击败司徒招,但被楚公子熊弃疾截胡而将陈国灭亡,虽然在五年之后陈国陈惠公妫吴成功复国,但陈国的国力已经江河日下,最终被楚国灭亡。
外交
春秋前期,陈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进入和平发展阶段,后虽然被郑国击败,实力受损但在诸侯国中还比较有影响力,周边国家都派王公贵族前往陈国学习礼仪,比如陈庄公在位期间,蔡桓侯之弟蔡季和郑国储君子仪都在陈国习礼,而陈宣公在位期间,陈国与蔡国(蔡哀侯)和息国(息侯)乃至周天子(当时是周惠王)联姻。从陈宣公在位后期至陈共公在位期间,陈国积极与卫国、鲁国等周边国家友好结盟。比如陈宣公曾派遣陈国卿女叔出使鲁国并促成两国结盟,后陈穆公妫款主动提出修复与齐国等诸侯国的外交关系,联合各诸侯国在齐国境内结盟。
代表人物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一说字,东周守藏室的史官,也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之后的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亢仓子
亢仓子,春秋时期陈国人,又名亢桑子、庚桑子,同时传说是《庄子》中的寓言人物——陈国人庚桑楚,他本人可以做到不用耳朵就能听声音,不用眼睛就能看东西。相传他得到了老子的道行,居住在畏垒之山,之后他游历吴国,隐居毗陵县孟峰,最终修道完成登仙而去,留有《亢仓子》(《洞灵真经》)一书。
公良孺
公良孺,东周陈国人,妫姓,公良氏,名孺,字子正,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之一。公良孺为人忠厚贤德,勇敢且孔武有力,曾经驾驶五乘私车跟随孔子。孔子周游列国时被蒲人围困,公良孺对孔子表示跟随他在匡地遇难,现在又在这里被蒲人围困,这都是天命所归,但这次遭受劫难自己宁可与之搏斗而死,于是和蒲人相斗很勇猛,蒲人畏惧公良孺的勇猛,就给孔子让了道。
辕涛涂
辕涛涂,字宣仲,陈胡公第十一世孙(一说第十三世孙),以祖父诸伯辕的字为姓氏称“辕氏”,陈国的大夫和上卿,同时也是执政大臣,他的封邑在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袁庄,古称袁乡),他的后裔子孙就以“袁”为姓,其本人也被尊为袁姓始祖。陈宣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盟军攻打楚国,需要假道陈国境内,辕涛涂害怕陈国国土遭到破坏,于是欺骗齐桓公绕道东夷,但郑国大夫申侯建议取道郑国与陈国之间,齐桓公听后将辕涛涂捉拿,并与江国、黄国等诸侯国共同伐陈,陈宣公委屈求和,辕涛涂这才被齐桓公放回。
历史遗迹
陈胡公墓
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妫满的墓葬现位于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古称陈州)的东南角,是1995年10月由当地的政府部门组织重修的,原墓址位于古陈州城西二里五十步,那里是陈国贵族的墓区,陈胡公的儿子陈申公妫犀侯就埋葬于此。陈胡公墓被当地村庄的百姓称为“陈家坟”“陈爷坟”,每年都有不少的陈姓后人来此焚香祭拜。除此之外,陈胡公墓还有“铁墓”的叫法,这种说法最早起源于苏轼的《题铁墓厄台》的诗序,由于陈胡公所处时代为西周时期,铁器还没有出现,铁墓有可能是陈国在被楚国第二次或三次灭亡之后,也就是战国初年,其子孙用铁制物品进行加固,因此被后人称之为“铁墓”。原来的陈胡公墓一直到明朝都完好存在,但明朝末年由于洪水泛滥将“铁墓”淹没在地下。新修的陈胡公墓和两周王陵位于东南角的南坛湖畔,现作为人文景观供游客观赏。
国都遗址
陈国国都宛丘城在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东南3公里处,城为方形,周九里十三丈,高两丈四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廓道,即护城堤,高丈许以防水患。1980年,河南省的考古工作者曾对今淮阳城进行调查试掘,得知最早的城墙叠压在最下层,高度在两米以上,夯土筑城,夯土层零点一米左右,出土绳纹陶片瓦片较多,据鉴定此城的建筑年代为春秋晚期或稍早一些。按时间计算应是陈国的都城。因楚灭陈后,楚惠王曾对陈城进行过修复。它的平面布局采用的东周时期的外城、内城的形式,也就是郢都纪南城的格局。
轶事典故
陈满天下
陈国内乱时,陈厉公之子陈完流亡齐国并改姓田,子孙先后担任齐国的大夫、卿、相,直到陈完的第九代孙田和担任齐国国相时取代了姜姓齐国,建立田氏齐国,最终田齐被秦国所灭。秦朝末年爆发农民大起义,田齐的后裔田儋、田广、田横、田都、田巿、田荣等自立为齐王,其中一个齐王齐王建的弟弟田假和孙子田安后来也自封为齐王,最后都被汉高祖刘邦所灭。但齐王田建的儿子陈轸改回陈氏,他的第二十六代孙陈霸先夺取南梁的政权建立南陈,后来被隋所灭。陈完的第五代孙陈书之子陈凭改姓孙氏,担任齐国的卿,孙凭的第二十代孙就是三国时期建立孙吴的大帝孙权。陈国的后裔在历史上一共建立了三个王朝,陈国的子孙以陈为姓,历代名人辈出,遍布于祖国各地,成为中国十大姓氏之一。俗谚有“陈满天下”之称。
君王世系
据司马迁的《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记述,陈国的先祖可以追溯到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高阳,帝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叟生舜帝姚重华(有虞氏),舜帝生子商均,陈国开国君主妫满的父亲遏父就是舜帝姚重华之子商均的苗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