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国
蔡国(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447年),中国先秦时代的诸侯国之一,是周代的同姓诸侯国之一,西周初年的“三监”之一,主要存在于西周初年至战国初期。传二十三世二十五侯,立国共600年,战国初期为楚所灭。
姬发姬发灭商后,封其弟蔡叔度于蔡,建立蔡国,史称蔡叔度。蔡叔叛乱死于流放期间后,成王姬诵命姬度之子姬胡嗣位蔡国,并称之为蔡仲。蔡仲死后蔡伯荒、蔡宫侯、蔡厉侯、蔡武侯相继为蔡国国君。由于西周中前期比较稳定,蔡国也在五代十国国君的治理下国力逐渐增强。进入到春秋时期之后,蔡国的国力逐渐衰弱,经常在齐国、晋国、楚国、吴国等霸主国家之间徘徊,并前后两次迁都,分别是公元前529年蔡平侯复国后将首都迁到吕亭(今河南省新蔡县),史称“新蔡”、公元前公元前497年蔡昭侯将都城迁到距离吴国较近的州来(今安徽省下蔡),史称“下蔡”。蔡国迁到州来后,蔡成侯、蔡声侯、蔡元侯和蔡侯齐四代国君先后执政,在姬介二十二年、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楚国灭蔡后,楚惠王把蔡人大部分迁到今湖北保康以东、南漳县以北、襄阳市西南的群山之中,将蔡国人称为“高蔡”,后来蔡人在战国末期又继续南迁到达今江西省上高县,史称“望蔡”。
蔡国是周代分封的存在时间较长的诸侯国之一,在周代的封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兴衰典型地反映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一个中等国家的命运变迁。
国名来源
蔡,从上蔡县说是个土生土长的字, “蔡”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从其字形看,很像割下的向下垂的一棵草。《说文解字》日:“蔡草也,从草祭声。”可见蔡的原始字为草形无疑。李斯作小篆,把“草”与“祭”组合为“蔡”,暗指草与祭祀有密切的关系,含用草祭祀义。《殷墟文字甲编》的祭字像是用手拿着一棵草的形状,和用草祭祀的含义相吻合。这棵用作祭祀的草,就是上蔡的特产——草。上古时候,盛行占卜,即用蓍草与龟占卜吉凶。方法就是用蓍草揲卦,和烧灼龟甲从其炸纹判断吉凶。上蔡县在上古时名蔡地,蔡叔度在此建国名蔡国,蔡国的后裔以国为氏名蔡氏。
历史沿革
西周时期
姬发元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之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奴隶制国家——西周。为了有效地统治新征服的地区,武王采纳周公的建议封帝辛之子武庚于商都(今河南省安阳市),另封自己的弟弟管叔姬鲜、蔡叔姬度、霍叔姬处为“三监”共同监视武庚。姬诵姬诵即位后,由于年幼而由叔叔周公姬旦辅政,但周公摄政引起“三监”的疑虑和不满,于是“三监”怂武庚并联合东方诸侯国起兵反叛。周公奉成王之命率军东征,经过三年战争平息叛乱,周公杀掉武庚和管叔鲜,而将蔡叔度姬度流放到远方的郭邻(中原地区之外的一个地名)。
蔡叔姬度在流放期间去世,他的儿子蔡仲由于奉公守法被周公旦赏识,后被其推荐为鲁国卿士,辅助周公旦之子伯禽治理鲁国,于是周公奏请成王将姬胡封在蔡地(今上蔡县),并称其为蔡仲。蔡仲死后蔡伯荒、蔡宫侯、蔡厉侯、蔡武侯相继为蔡国国君。由于西周中前期比较稳定,蔡国也在五代十国国君的治理下国力逐渐增强。蔡武侯二十三年(公元前841年),西周发生国人暴动致使厉王失国,西周的国势由盛而衰。
春秋时期
蔡釐侯三十九年(公元前770年),姬宫湦姬宫被犬戎族所杀,西周灭亡,不久周平王东迁洛邑,但周天子的权威和声势逐渐下降,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61年至公元前714年,蔡共侯、蔡代侯、蔡宣侯、蔡桓侯四任国君先后当国。蔡桓侯八年(公元前707年)郑国首霸中原,姬林决定联合蔡、卫、陈等国讨伐郑国,郑国由于国力强盛先后击败蔡、陈联军,而且郑大夫祝聃还射伤了周桓王的肩膀。
蔡哀侯十一年(公元前684年),蔡哀侯姬献舞娶陈国女子为妻,而息国国君也娶陈国女子息夫人为妻。当息出嫁路过蔡都时,蔡哀侯以息妫是自己小姨为由强留其见面,但蔡哀侯对息妫言语轻佻惹怒息侯,于是息侯向楚王建议名义上讨伐息国,息国向蔡国求救,在蔡侯派兵救助之际楚国趁机进攻蔡国。当蔡哀侯率军救援时被楚军击败,蔡哀侯本人也被楚军俘虏并被囚禁九年后死去,蔡国大臣拥蔡哀侯之子蔡穆侯为蔡穆侯。
蔡穆侯在位期间,齐桓公姜小白称霸中原,蔡穆侯为对抗楚国而积极向齐国靠拢,甚至将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给齐桓公。蔡穆侯十八年(公元前657年)秋,齐桓公与蔡姬在花园的湖中乘船游玩,蔡姬一时兴起摇动小船以吓唬齐桓公,桓公受惊吓并要求蔡姬停止摇动,齐桓公以惩罚蔡姬为由将其休回蔡国。蔡姬回国之后,蔡穆侯将其转嫁给楚成王,齐桓公愤怒之下亲自带领管仲及鲁、宋、卫等八国联军征讨蔡国和楚国,蔡军被联军迅速击败且蔡穆侯本人也被俘虏。随后齐桓公又进攻楚国,两军对峙于陉(今驻马店市南),但由于楚军严阵以待,齐桓公便接受楚大夫屈完的建议与楚订立了“召陵之盟”,之后放回了蔡穆侯。
蔡庄侯姬甲午即位后,晋文公经过韬光养晦成为中原霸主,由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蔡庄侯十三年(公元前632年),蔡国跟随楚国并联合陈、郑、许三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就进攻楚的盟国曹、卫两国,双方爆发城大战。战争中晋军退避三舍诱敌深入,集中力量先击溃战斗力较弱的蔡陈联军,接着又打败了楚军。晋文公一战而成就霸业,蔡庄侯见风使舵转而亲近晋国,并亲自参加由晋文公主持的“践土之会”。
蔡文侯鲁僖公在位期间,楚庄王熊侣继位并不断增强楚国国力,先后讨伐蔡国、郑国、陈国等国家且一度兵进黄河沿岸问鼎中原,晋国不愿失去昔日霸主之位而与楚国爆发“邲之战”,晋国被楚国击败,蔡文侯赶忙又归附楚国公并推楚庄王为盟主。蔡景侯四十九年(公元前543年),蔡景侯姬固为太子姬般娶了个漂亮的楚国夫人,但蔡景侯本人由于贪恋楚国夫人的美貌,而私下与其通奸,太子姬般获悉之后怒杀景侯,自立为蔡公是为蔡灵侯。
蔡灵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楚灵王在申(今河南省信阳市)召见蔡灵侯,蔡灵侯携几十个大夫前往并接受楚灵王的设宴邀请,楚灵王提前埋伏的武士趁蔡灵侯喝醉之机将其抓捕。同年四月楚灵王以“杀君”为名处死蔡灵侯和蔡国大夫70余人,楚国公子楚平王乘机率军攻下蔡国都城上蔡(今上蔡县),楚灵王封公子熊弃疾为蔡公镇守蔡地。熊弃疾担任蔡公的第三年,楚国内部发生内讧,熊弃疾在蔡人蔡朝吴的帮助下夺取政权继位为楚平王。为感谢蔡朝吴的帮助,楚平王恢复蔡国并封蔡景侯少子姬庐为蔡平侯。复国后为避免北方诸侯的进攻,蔡平侯就把首都迁到靠近楚国的吕亭(今河南省新蔡县),史称“新蔡”。
蔡昭侯十一年(公元前508年),蔡昭侯姬申朝见楚昭王之时,将两件精美皮袍之一赠给楚昭王,但拒绝楚国令尹子常想要另一件的请求。因此囊瓦就在楚昭王面前诋毁蔡昭侯,结果蔡昭侯被楚囚禁三年,蔡昭侯获悉原委后将皮袍子献给子常才得以放回。蔡昭侯十四年(公元前505年),蔡昭侯回国之后决心报复楚国,他先是联合卫、晋两国灭掉亲近楚国的沈国(今平舆县),之后又选中日益强大并北上争霸的吴国(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流域),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吴国作人质约吴国伐楚。阖闾在伍子胥和伯嚭的支持下趁机攻打楚国。同年,吴、蔡等国联军在柏举打败楚军并攻入楚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纪南城)。后楚昭王在秦王的帮助下击退吴军并复国。蔡昭侯二十二年(公元前497年),楚国趁吴越交战之机带领陈、随、许三国军队伐蔡,蔡昭侯听从吴王的劝告,把首都迁到距离吴国较近的州来(今安徽省下蔡),史称“下蔡”。
战国时期
蔡国迁到州来后,蔡成侯、蔡声侯、蔡元侯和蔡侯齐四代国君先后执政,在姬介二十二年、蔡侯齐四年(公元前447年),蔡国被楚国所灭。蔡国立国一共600年,共经历二十三世二十五代国君。楚国灭蔡后,楚惠王把蔡人大部分迁到今湖北保康以东、南漳县以北、襄阳市西南的群山之中,将蔡国人称为“高蔡”。此时陈、蔡两国仍然存在,只不过他们迁移到了楚国的西部山林之中,很少与中原各国交往,中原国家对陈蔡两国的情况不太清楚,他们两国的具体事迹也没有能明确地记录下来。后来蔡人在战国末期又继续南迁到达今江西省上高县,史称“望蔡”。
疆域版图
蔡国建立初期至中前期,它的疆域大概只在上蔡都城周围百里范围,而到了蔡国的后期,其疆域可达千里,东至汝河淮河,西至汝河中下游,西界最远可达今鲁山县的东境。蔡昭侯迁州来(今安徽凤台县下蔡镇)后,蔡国地域有今寿县、淮南市一带,南抵大别山区,北达汝颖之间。在这个东西近千里、南北500里的区域,即后来人称的“天中”地带。
国情制度
经济
蔡国的整个时期处于青铜器时期,因此青铜器的制造技术比较发达,并且主要集中于铜器、石器、陶器三大类,之外并有缝纫、雕琢等。制作的铜器主要是贵族用于祭祀宴会的鼎、籠、爵、壶等,再就是戈、剑、镞等铜兵器;石器主要仍是蔡国使用频率较高的器具,在农业上使用的是用于农业收割石刀和石镰,用于除草和翻地的石铲、磨谷用的石磨盘和磨棒。最常见的还有斧、,凿、镞、锯齿镰;陶器主要包括用于饮食方面的夹砂耐火的鬲和深腹衡底罐、用于取水盛水的是罐和盆、用于饮食的是泥质钵和豆等。
在住室建筑方面,蔡国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瓦屋建筑。蔡国故城的蔡侯宫殿区曾有地下排水管道出土,其陶质粗厚,上布绳纹说明地面上有高大宫室建筑群,宫室顶部当以陶瓦覆盖;蔡国在骨器作坊、玉器制作与缝纫方面的技术也是先进的,骨料多为牛、猪、马、狗、羊的肢骨与其他野兽骨。制成的成品及半成品包括簪发的骨、吃饭用的骨匕(羹匙)、切削钻孔的骨镞和骨刀、缝纫用的骨针等,尖端锋利且美观,另外蔡国制作的玉佩和裘皮衣也让楚国姬瑕和执政大臣囊瓦喜爱。
在种植业和畜牧业方面,蔡国在春秋时期已经播种五种粮食作物——黍(比小米大的优质黄米)、稷(谷子)、菽(豆类的总称)、麦、稻(五谷),还有大部分人家已经饲养六畜(马、牛、羊、豕、犬、鸡);在果木、矿藏和野兽方面,蔡地的林木虽然生长在汝、淮平原,但集中表现在“朝歌之山”至“奥山”,其间大部分地方在今叶县至确山县,流经这一带的抚水、亲水都在蔡国领域,其中的宣山、山、雅山都在今西平、遂平、泌阳三县之间,因此主要生产植桑育蚕。除此之外,蔡国还生长有栎木、棠棣、榆树、橘枳、桃李等植物,因此蔡地被称为水果之乡;蔡国还有赤金、白金、玉、赭石等矿藏资源,以及象牙、鹿角、虎、豹、野山羊等动物痕迹。
文化
《诗经·周南》中有五首诗歌体现了蔡国的文化,即《麟之趾》《兔置》《桃天》《莒》,内容分别指的是对蔡公孙氏族的歌颂和孙朝吴被逐出国的悲哀、蔡国武士捕获兔子的战斗力、祝贺蔡国女子出嫁、蔡国妇女用衣襟兜野菜回家等故事;在婚姻嫁娶方面,虽然在西周春秋时期“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不受币,不交不亲”,但事实上多先恋爱后结婚,蔡国也是如此,并且将婚姻视为政治的辅助工具,春秋时期蔡国曾和陈国世婚,借婚姻关系争取对方,达到联盟利己的目的。
在人际交往方面,蔡国人崇尚世交且好客之风盛行,比如楚国伍参与蔡太师子朝是朋友,伍参之子伍举与蔡声子关系密切,成为历史上“朋友世亲”的佳话;在丧葬方面,西周春秋时期丧葬是厚葬,蔡国也是如此,蔡国的厚葬表现最明显的是蔡昭墓出土。蔡昭侯墓中保存有八件莲瓣形盖、长方座铜,铜器的组合为鼎、篮、敦、浴、盘、画,还有簋、豆、鬲、方壶、尊缶、尊盘、鉴等,八簋与九鼎相配合,以显示其地位的尊贵,但是厚葬的风俗仅行于国君、公族和卿士大夫。
在祭祀文化上,蔡国的祭祀风俗盛行,主要包括祭山川、祭社稷、祭灶、仲春之社等,蔡国诸侯主要祭祀山川,地点是在蔡国故城西南的冈陵山神庙,社稷包括掌管土地的社神勾龙、掌管谷物的稷神柱,而祭社是蔡国人祈祷丰收的节日,仲春之社则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和狂欢的日子;在民俗文化上,蔡国有久负盛名的民歌——蔡讴,就是自编自唱的抒情民歌,蔡讴见于书最早的应该是《论语·微子》,其中孔子听到的楚狂歌应该说是有文字记载的蔡讴。
君王世系
轶事典故
蔡仲之命
姬发姬发去世之后,姬诵姬诵继位为周天子,由姬发的弟弟周公姬旦辅佐成王并统帅百官,但管叔和蔡叔度等几个弟弟对他散布流言,之后还发动叛乱企图推翻周公。周公经过三年的战争平定叛乱,将管叔鲜杀掉、将蔡叔度囚禁在上蔡县。因为蔡叔度之子蔡仲能够经常重视德行,周公任用他为卿士并在其父蔡叔度死后,请成王封蔡仲于蔡国。周成王赞赏年轻的姬胡能够遵循祖德并谨守臣子之道,同时不忘告诫蔡仲到封地之后要谨慎行事和善始善终,汲取前人的教训,给后世子孙留下模范,不能够违背天命。只要能够尽力做自己的事情,做到睦邻友好以拱卫周室,团结兄弟之邦使百姓安居成业,不要自作聪明扰乱旧章。
讳疾忌医
蔡桓侯在位期间神医扁鹊曾经入宫觐见,扁鹊初次见到蔡桓侯,在他的面前站了一会儿发现问题,就对蔡桓侯说其肌肤纹理中已经有微恙,但蔡桓侯不认为自己有病,在扁鹊离开之后反倒说扁鹊的不是。过了十天之后,扁鹊再次来到蔡国并面见蔡桓侯,这次发现蔡桓侯的病已经渗透到了肌肉中,但蔡桓侯依旧是不理不睬,情绪比上次更加低落。有过了十天,扁鹊再见到蔡桓侯时,发现他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之中,扁鹊对蔡桓侯发出警示:再不诊治就会有生命危险,但蔡桓侯已经很不耐烦了。整整一个月过去后,扁鹊第四次见蔡桓侯时,头也不回转身就跑,蔡桓侯表示不解就派人前往询问,扁鹊表示蔡桓侯的病已入骨髓,这是只有司命神才能管辖的事情了,大夫无能为力。过了五天,田午身体疼痛,派人寻找扁鹊,这时扁鹊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没过多久就病死了。
历史遗迹
上蔡古城
上蔡位于黄淮两河冲积而成的平原之上,因受伏牛山脉的影响而形成南北伸展的芦岗,俗称“四十五里卧龙岗”,蜿蜒于县城之西。蔡国的首都位于今上蔡县芦冈的东坡,故城北及东南是洪水冲击而形成的黄陵陂和蔡塘。上蔡故城平面略呈长方形,四角为圆转角,南墙长约2700米,北墙长约2113米,东墙长约2490米,西墙长约3187米,城周长约为10490米。城墙均为夯土建筑,高约4至11米,宽约70至95米。最新的考古数据显示,上蔡古城修筑于西周初年,春秋战国时期进行过加固和补修。城墙处有城壕设施,宽约70至103米。都城内有宫殿区,四周筑有夯土墙,称为宫城。宫城外有郭城,主要分布有手工业制陶、制铜作坊以及商业和平民的住宅,古城的西南与西北角是墓葬区。1963年,上蔡古城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2月29日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侯墓葬
淮南蔡侯墓是春秋时期蔡国第二十三任君主蔡声侯姬产的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的蔡家岗。该地原有南北并列的两座相距约二百米的封土墓,1958年~1959年间安徽省考古专家对此地进行过清理。其中,2号墓封土残存2米左右,墓口长5米,宽4米多,深3米多,其墓葬是有斜坡墓道和二层台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和墓主人遗骸已经遗失,随葬品主要有剑、戈、矛、匕首、镞、等青铜兵器、削、、辖、衔的工具和车马器,总计112件。除此之外该墓葬还出土了10柄铜剑,在4柄剑上发现有错金鸟篆体铭文,其中3柄剑上的铭文显示为“蔡侯产”用剑。赵家孤堆墓地位于州来(寿县)附近,墓中又出土有蔡侯产用器,因而发掘者推断2号墓为蔡国迁都州来后的第三代国君蔡声侯姬产(卒于公元前457年)之墓,而又根据古代“父昭子穆”的葬制,1号墓的墓主是蔡声侯之子蔡元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