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晋绥军

晋绥军

晋绥[suí]军,原名晋军,是由山西军阀阎锡山所统辖军队。

晋绥军起源于清代山西陆军43协(相当旅)。1911年10月29日,阎锡山等人发动太原起义,阎锡山被推为大都督。阎锡山先后采取了投靠袁世凯、拥段反直,联冯拥段倒直,联直、奉反冯和联蒋讨奉的策略,不断的巩固和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北伐战争后,晋绥军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山西省绥远省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地区。巅峰时期,晋绥军拥有有15个军,总兵力达30万人。1930年3月,阎锡山二次联冯反蒋,即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下野。张学良对晋绥军整编。1931年8月,阎锡山重新掌控晋绥军。1936年,晋绥军与伪军在绥远地区百灵庙发生战斗,打击了伪军,史称绥远抗战。1937年8月起,包括晋绥军的中国军队在天镇县平型关大捷、忻[xīn]口和太原市等地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会战。晋绥军伤亡惨重。1939年12月,晋绥军进攻山西新军,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000多人,史称“晋西事件”。1940年至1945年间,阎锡山与日本侵略者有过多次勾结。晋绥军兵器工业先进,巅峰时期的太原兵工厂可月产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支,机关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后被日本侵略者破坏大半,残存的军火工业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基地。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接连挫败晋绥军。1948年7月16日,晋绥军残部聚集在太原城内负隅顽抗。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攻陷太原市。1949年5月1日,大同市地区的晋绥军残部向解放军投降,晋绥军至此覆灭。

晋绥军辖有步兵、骑兵、炮兵。先后通过募兵制和农兵合一征集兵员。为了培养军事骨干,建立了多所军事院校。晋绥军参与了天镇县平型关大捷、忻口和太原等地的大规模会战,这些战争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速胜战略。关于晋绥军的军人形象,电视剧《亮剑》《烈火凤凰》都有所展现。学者毛洪亮评价晋绥军:晋绥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派系,在周边军阀夹缝中生存并发展壮大,逐渐摆脱中央政府领导,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晋绥军军工企业和重工业领先全国。但是毕竟晋系军阀是与人民为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集团,穷兵黩武,给中原人民,尤其给晋绥老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和祸害,最终为历史所淘汰。

成军背景

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政府自身腐败,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西方列强的入侵,清政府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为了应对危机清政府不得不依靠地方的督抚大员和团练镇压起义,由此中央的集权制逐步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下移,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二元权力结构。晚清时期的政治失序主要表现为军权下移、财权下移和人事推免权下移三个方面,特别是私军化和督抚专权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政治环境中的“恶性”膨胀,打破了清政府原有的政治结构,满族汉族的权力之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由此而加剧,最终为民初军阀政治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阎锡山

早年经历

阎锡山,五台县河边村人,6岁丧母。父亲迎娶后妻陈氏,继母不愿抚养阎锡山,他与祖父同住。7岁时,阎锡山入私塾读书,通学四书五经,并学写八股。他性情不定,曾持刀刺人,同皆惧。15岁,阎锡山弃学,到父亲在县城里开设的钱铺作伙计,经营杂货,兼有放贷。阎锡山见解不凡,常有良策。通过经商,阎锡山增长了很多手段。

1900年,阎锡山父亲经营失策,欠下巨款潜逃。阎锡山跑回河边村再次入学。时值义和团运动,阎锡山等人被清军拉去作杂工,村民饱受兵匪之患。其后,阎锡山被村民推为司赈纠首(相当于村长)。不久,德军进犯五台,阎锡山变卖母亲首饰,纠集壮丁,组织武装,成功护住村庄。

赴日留学

1902年,清政府在山西省成立武备学堂,阎锡山表现优异,被录取。1904年,清政府选派留学生去日本深造,阎锡山成绩优异,被选派出国。留日期间,阎锡山常常思考,日本国小而国强,中国国大却国弱,他深思后认为是清政府误国,遂决心加入推翻清政府的革命。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同年10月28日,阎锡山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不久,他还参加了以同盟会中留日军校学生为主的铁血丈夫团。1906年,阎锡山利用学校放假的机会回山西省运动革命活动。

掌握军权

1909年11月,山西籍留日归国学生温寿泉、阎锡山、黄国梁、姚以价乔煦等人被授予兵科举人,并授以协军校。1910年,阎锡山被提升为86标副标统;黄国粱提升为85标标统,其他人也都掌有兵权。至此,革命党人在山西新军中有了相当的力量。

历史发展

清末时期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下设了中国各地的分会。在日留学的阎锡山加入了同盟会山西分会,还加入了以同盟会中留日军校学生为主的铁血丈夫团。为发展革命力量,山西省分会派人员回到山西发展成员。1909年(清宣统一年),已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温寿泉、阎锡山等人参加满清政府组织的军事人才选拔会试,温寿泉成绩优等,被授以副军校,任职为山西督练公所督办兼陆军小学监督。阎锡山成绩上等,被授以协军使,被任命为陆军43协(相当旅)第86标(相当团)教练官。在军队中,阎锡山以研究军事学术为名,组织军人俱乐部,暗地里培养起义骨干为名,进行反清活动。

1911年,阎锡山任职86标统(相当于团长)。至辛亥革命前夕,山西陆军基本为革命党人所掌握。同年10月29日凌晨,太原市起义爆发,阎锡山率第86标参与起其中,起义军控制要害部门,击毙巡抚陆钟琦,协统谭振德,占领太原。

太原光复后,同盟会山西分会和起义民军成立了山西军政府,阎锡山被推为大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清廷派陆军第6镇(相当师)统制吴禄贞率部镇压山西省起义军。吴禄贞为革命党人,与阎锡山、温寿泉建立联系。1911年11月4日,双方成立“燕晋革命联军”,7日后,吴禄贞在石家庄市遇刺身亡。清廷另派段祺瑞为第6镇统制,收拾乱兵。清廷另派张锡銮为山西巡抚,并率陆军第3镇进攻山西。晋军在与清政府的北洋军作战的过程中,损失较为惨重。同年12月中旬,山西军放弃太原市,分兵晋西南、晋北,以避清军锋芒。

北洋政府时期

投靠袁世凯

南北议和期间,袁世凯被迫承认山西为起义省,将第3镇撤离了山西。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于1912年3月15日,任命阎锡山山西省都督。同年4月4日,阎锡山在太原就职并重组都督府机构。其后,阎锡山着手整编部队,以陆军43协残部为基础,将山西陆军从清代时的1协2标整编为1镇2协4标,随后,改镇为师、改协改旅、改标改团。以孔庚为师长,下辖步兵两旅,旅辖两团。师又直辖骑兵一个团,炮兵一个团,工兵、重各一营,晋军始立。同年6月,晋军在向北京陆军部汇报时,声称晋军有官兵共2.64万人。

1914年4月,晋军第1师改编为中央陆军第9师,孔庚为师长,刘廷森为9师17旅旅长,张培梅为9师第8旅旅长,并设置晋西镇守师,孔庚兼任晋西镇守使。同年6月,袁世凯下令裁撤各省都督府,在北京设将军府,派遣将军督理各省军务。同年6月30日,袁世凯特任陆军中将加上将衔阎锡山为同武将军。同年8月,为避免袁世凯猜忌,阎锡山将第一师解体成3个混成旅(第12、13、14混成旅),分别由黄国梁孔庚董崇仁分别担任旅长。同时,为了取得袁世凯的信任,阎锡山任命袁世凯的把兄弟董宗仁为晋南镇守使。同时,山西民政长由袁世凯的亲信金永担任。

1915年4月,阎锡山将陆军第13、14混成旅缩编为陆军第1、2混成团,乔煦、李沛霖分别担任团长。1916年,商震率部投靠阎锡山,其部被改编为陆军第4混成团。

拥护段祺瑞

1916年6月,袁世凯去世。阎锡山开始加强对晋军的控制,设法驱逐了孔庚、金永、董崇仁,罢免黄国梁,将金永掌握的11营的警备队收编。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任命阎锡山为山西省督军。阎锡山即将“将军行署”改称“督军公署”,以赵戴文为参谋长。收回军权之后,阎锡山又设法赶走省长沈铭昌及继任省长孙发绪

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各省督军宣布独立,阎锡山亦宣布山西脱离北京政府。同年7月1日,张勋拥护废帝溥[pǔ]仪复辟,南方各省纷纷致电声讨,段祺瑞借机组织“讨逆军”,阎锡山派出晋军至北京参与讨逆。同年8月,在段祺瑞的支持下,晋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步兵由先前的两个旅扩充到了四个旅,晋北镇守使晋西南镇守使各辖一个团,后来又续添了学兵第9团和工兵第10团。此外,另有骑兵两个团,工兵营、机关枪营、宪兵营、卫队营各一个。总兵力达到5万人左右。黎元洪辞职后,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与段祺瑞治国理念不一致,阎锡山采取支持段祺瑞的态度。同年9月3日,在段祺瑞的支持下,阎锡山被委任山西省省长,从此,阎锡山完全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同年9月,段祺瑞命令晋军派出部队湖南省作战,由商震领兵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商震回到山西后,阎锡山仍待之甚厚。

1920年7月,直系与皖系爆发战争。阎锡山支持皖系,他还没参战,皖系已落败。1922年4月,直系与奉系爆发第一次战争,阎锡山宣布“中立”。直系获胜并掌握了北洋政府,阎锡山表示“服从”。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策,受到各派军阀的反对。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双方在山海关区等地激战。同年10月23日,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约请阎锡山驻兵石家庄市,阻击直系援军。晋军以增灶之术,名义出动4个旅,实际出动了4个团,吓退直系援军。奉系获得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24日,张作霖和冯玉祥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府”,由段祺瑞执政。阎锡山西北军阀共同拥护段祺瑞,以对抗直系和奉系。

军阀混战

1925年,晋军再次扩军,阎锡山将晋军原有的10个团扩编为10个旅,随后又成立了第1师和第2师2个师,通过此次扩军,晋军恢复了师级建制。此时晋军有2个步兵师(山西陆军第1师、第2师,2旅4团制)、5个步兵旅(山西陆军第5、6、7、8、10旅,2团制)、2个骑兵旅(山西陆军第3、4旅)、1个教育旅(山西陆军第9旅)、1个混合旅(山西陆军第11旅,1炮兵团、1直属部队混合团)、1掷弹旅、1个迫击炮团,总规模超越10万人。同时,晋军还引进了法国制造技术,自行组装飞机,建造了航空兵团。同年12月,豫军樊钟秀进犯晋东,商震统率晋军重挫豫军。

冯玉祥掌握北洋政府实权后,以冯玉祥为首的国民军实力大涨,晋军处于国民军势力范围的包夹之中,其实力却不足以与国民军抗衡。面对如此险恶的被动局面,阎锡山认为破局的办法在于:直系吴佩孚部北上进攻国民军,国民军就无暇他顾,晋军的处境就安全许多,因此,阎锡山表面支持冯玉祥,却在背地里联合吴佩孚。

1926年初,晋系、直系、奉系联合进攻国民军。国民军不敌各方势力,败走西北。1926年3月,晋军扩充至6万人之众。同年9月,晋军控制绥远省,阎锡山任命商震为绥远都统。同时,晋军收编了国民军韩复榘石友三陈希圣的部队。1927年初,晋绥军扩编至17个师,另有炮兵部队8个团,傅作义为第四师师长。此时的晋绥军已有13万人。同年4月,阎锡山自任晋绥总司令,晋军改称晋绥军。

北伐战争

1926年7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发布北伐动员令。国民革命军接连击败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兵锋指向奉系和晋系。奉系顽抗,晋系态度暧昧不明。1927年6月5日,阎锡山宣布改旗易帜,拥护国民政府蒋介石。阎锡山就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将所部分成10个军并出兵抗击奉系。晋系与奉系的战斗互有攻守。后期,除傅作义部坚守涿州市,其余晋绥军都撤回山西省。晋系与奉系在雁门关和娘子关形成对峙,随着北伐军队的推进,奉系退回东北地区

1928年2月29日,南京国民政府阎锡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改编为第三集团军,任命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此时,晋绥军势力已扩展到山西、绥远省察哈尔省河北省天津市北平市,傅作义被任命为第五军团总指挥和天津警备司令。此后,晋系收编了鲁系和直系部队,晋绥军有15个军,兵员达30万人。二次北伐后,蒋介石下令各集团军裁撤兵员。同年7月17日,第三集团军着手裁兵。至同年9月,第三集团军已缩编为十二师,兵员有20万人。随后,该集团军第五、第六军团被收归中央直辖。

1929年1月1日,蒋介石为削弱非嫡系军队实力,召开“国军”编遣会议,全国被分成七个编遣区。国民政府通令,撤销各军团司令部和指挥部,特设各编遣区办事处。编遣方案削弱了各军阀的“军权”和“财权”,各军阀互相勾结,抵制编遣会议精神。

民国时期

中原大战

1929年2月,蒋介石与桂系爆发战争,该战役以桂系落败收场。之后,蒋介石的进攻目标定为冯玉祥,冯玉祥部下韩复榘石友三临阵倒戈,冯玉祥见战事不利,联络阎锡山。阎锡山扣押前来结盟的冯玉祥,与蒋介石进行周旋。冯玉祥授意西北军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局面又变为对阎锡山不利。阎锡山提出辞去山西省主席职务以试探蒋介石的态度,蒋介石批准了他的辞呈。任命商震为山西省政府委员主席。阎锡山遂与冯玉祥约定反抗蒋介石,然而西北军开战后,晋绥军并没有参战。阎锡山反而接受了蒋介石授予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职务,最后西北军败退陕西省

1929年3月21日,阎锡山与冯玉祥联合发布倒蒋通电,同年4月5日,中国国民党编印了《讨伐叛党祸国殃民的阎锡山冯玉祥》一书,历数阎冯罪状,中原大战爆发。联军在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发起了攻势,因联军各藏心思,战机有所贻误。随后,双方在战场上处于僵持,联军渐渐处于劣势。同年9月18日,奉系张学良出通电拥蒋,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大举入关,联军倒蒋失败。阎锡山流亡大连市

1931年7月,商震蒋介石令率领第32军第67师的两个旅离开山西省,成为最早脱离晋绥军的部队。同年8月,阎锡山重新掌控晋绥军。

抗日战争

1931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无暇顾及阎锡山,双方言和。1932年2月,阎锡山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至此,阎锡山重新掌握了山西的军政大权。1933年3月,阎锡山赴石家庄市与蒋介石商谈华北地区军事及抗日计划,阎锡山表示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以救危险。

1936年初,日本帝国主义向阎锡山提出,假道绥远出兵蒙古国,被阎锡山拒绝。同年9月初,牺牲救国同盟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任会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阎锡山被中国国民党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驻扎在山西省绥远省的所有部队进行作战。晋绥军编为两个集团军,分别由杨爱源和傅作义任司令。第二战区设立后,中国军队分别在天镇、平型关大捷、忻口和太原市等地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会战。其中忻口战役,日军伤亡1万余人,中国军人伤亡惨重。同年11月太原陷落,晋绥军损失惨重,据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huáng shào hóng]报告,晋绥军60余团,只剩不足2.5万人。重新整编后,晋绥军人员达到15.5万人。1939年12月,晋绥军进攻山西新军,遭遇重挫,史称“晋西事件”。

与日勾结

1940年11月,日方代表与山西省军政势力会面,洽谈取消双方敌对事宜并互相提携。1941年3月。日方与阎锡山方代表赵承绶。双方达成一致,日军从孝义县城撤出,由晋绥军进驻。同年8月8日至11日,阎锡山方代表与日方代表在山西省汾阳县城会面。双方签订《日本军与晋绥军基本协定》,协议主要内容为:晋绥军与日军停战,阎锡山与南京政府(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合作并担任高官,执行南京缔结之中日国交调整基本条约,逐步统一中国。

1942年5月5日,阎锡山方与日方在吉县安平村举行了“安平会议”。日方要求阎锡山投降,阎锡山溜走,会议无果而终。1943年6月,日方提出政治、经济、军事部分合作。协议主要内容为:阎锡山方派出官员协助日本;双方互换物资;日本与阎锡山军队配合进犯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日本方面与阎锡山方面在山西省汾阳县司马村,双方协商交接太原市的措施和步骤。

解放战争

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军在上党战役、闻喜战役、同蒲战役临浮战役中接连挫败晋绥军。1946年7月至8月间,晋察冀军区相继攻克了五台、原平市等10座城镇。经过1年的战,晋绥军遭到严重削弱。1948年7月,晋中大战爆发。同年7月16日,晋绥军惨败。残余的晋绥军聚集在太原城内负隅顽抗。1949年3月28日,阎锡山乘飞机逃离太原。同年4月24日,解放军攻陷太原。1949年5月1日,大同市地区的晋绥军残部向解放军投降,晋绥军至此覆灭。

军队建制

组织系统

山西新军发动太原起义,以军队骨干为核心建立山西军政府。在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21-1927年),山西省督军公署为山西军事领导机关,先后称为都督府、将军行署、督军公署、督办公署,以督军公署时间最长。1927年6月,晋绥军的领导机构变更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晋绥军被整编为北方国民革命军。

1928年,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改组为第3集团军总司令部,晋绥军被整编为第3集团军。1930年,发动中原大战前,晋绥军改为第3方面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部改称第3方面军总司令部。蒋阎冯大战失败后,晋绥军由晋绥警备总司令部统辖。1931年,阎锡山设立晋绥军事整理委员会重新掌控晋绥军。1932年,太原绥靖公署成立,成为晋绥军的指挥机构。“七七事变”后,晋绥军组织系统改编为第二战区司令部,晋绥军编为两个集团军。1947年3月,第二战区司令部撤销,太原绥靖公署恢复职能,统辖晋绥军。

作战系统

太原起义后,山西军政府在军事方面的部署是:设东路军与南北两路军司令,另设一个前敌司令。晋军所有军队,整编为四个标。另有一个地方武装--“忻代宁公团”。1912年6月,晋军整编为一个师,下辖步兵两旅,旅辖两团。另有骑兵一个团,炮兵一个团,工兵、辎重各一营。山西省南北重镇--临汾市大同市各设有一个镇守步兵团。全军约有2.64万人。次年7月,新组建晋军第1混成旅。1914年4月,晋军第1师改编为中央陆军第9师。同年9月,中央陆军第9师改为陆军第13、14两个混成旅晋军第1混成旅则改为陆军第12混成旅。

1915年4月,陆军第13、14混成旅缩编为陆军第1、2混成团。1917年8月,晋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军。总兵力达到10个兵团,2个骑兵团,2个混成团,4个炮兵营,5个特种兵营,共约5万人左右。经过多次扩军,至1927年初,晋绥军已有17个师,另有炮兵部队8个团,兵员达到13万人。同年4月,晋军改称晋绥军。同年6月,晋绥军改称北方革命军,下设10个军,总兵力达到20万人。1928年,第二次北伐战争,晋绥军被改为第三集团军,该军下辖15个军,总兵力为28万人。1928年7月17日,晋绥军开始裁撤兵员,经过三期裁军,晋绥军已缩编为12个师,总兵力约为20万人。

1929年,晋绥军进行了扩军。全军改为10个军,总兵力达到20多万人。同年,蒋阎冯大战爆发,晋绥军与桂系等组成联军,讨伐蒋介石。联军失败后,阎锡山下野,流亡大连市。1931年8月,阎锡山重新掌控晋绥军。他对晋绥军进行了整编,各军师主官未变。第33军辖第71、第68师;第34军辖第66、第69、第70师;第35军辖72、第73师;正太护路军辖3个旅;骑兵军司令辖3个旅;炮兵10个团。1936年8月,阎锡山将17个“防共保卫团"改编为12个新编步兵团。

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下达抗日战争总动员令,全国划分为5个战区,晋绥军属第二战区。第二战区战斗序列的部队,有晋军和在山西省抗战的中央军,以及在山西敌后抗战的八路军。晋绥军拥有2个集团军、5个步兵军、1个骑兵军,共辖8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又16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10个炮兵团。1939年1月,傅作义率第35军第101师、第211旅及新编第6旅、炮兵第25团,脱离晋绥军。1940年,晋绥军扩军为4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辖下2个军,每个军辖3个师;原来的旅改编为师,取消旅的番号。晋军共编为4个集团军、8个军、24个师及直属和特种部队等。

1945年8月30日,晋绥军收编伪军和残留日军。改编为,5个“省防军’’,每个军辖3个师,共约5万余人。1946年3-6月,阎锡山将晋绥军缩编为3个集团军、5个军、15个师,另有直属及世界十大特种部队。1948年10月,阎锡山将晋绥军编为第10、第15两个兵团,仍辖5个军,番号未变;暂编师名称取消,序号另编。同时,阎锡山还组建了几个非正规军部队。将第66师称为铁军基干师,将第8、第9总队合并后称为坚贞师,将由其亲自训练过的第72师称为亲训师,炮团称为亲训炮团。1948年7月16日,晋绥军残部聚集在太原城内负隅顽抗。1949年4月24日,解放军攻陷太原市。1949年5月1日,大同市地区的晋绥军残部向解放军投降,晋绥军至此覆灭。

军种情况

1931年,阎锡山下野,张学良蒋介石之命对晋绥军进行编遣。决定把原来晋绥军缩编为四个正规军和一个护路军;一个辖有四个旅的骑兵司令和一个辖有十个团的炮兵司令的编制,另外还有省政府(后来的太原靖公署)直辖的3个独立旅。当时的编制是军辖二师、师辖三旅,旅辖二团。

步兵

1931年,张学良对晋绥军编遣后,四个正规军的番号是第三十二军、三十三军、三十四军、三十五军;八个师的番号是从第六十六师至第七十三师;24个旅番号是从第一九六旅到第二一九旅;48个团的番号是第三九一团至四三八团。除此另有护路军三个旅的六个团;省府直辖三个独立旅的六个团,共60个步兵团的编制。同年,三二军军长商震率所属第六十七师出兵河北,之后,商震就再没有回山西,而他所带走的第三十二军下属第六十七师所辖的第一九七、一九八和二一九共三个旅以下所属第三九五、三九六、三九七、三九八、四三七、四三八共六个团的番号,就都脱离了晋绥军。1934年,正太护路军撤销,改称一0一师,辖原有的三个旅的六个团。同年10月,七十二师师长李生达被蒋介石任命为十九军军长,但没有增加师旅团的番号。

骑兵

张学良对晋绥军编遣后,晋绥军的骑兵司令为赵承绶。其辖4个旅10个团。每团三个连,其中有一个连配有重机枪六挺,称机枪连。每个连3个排,连有士150名,每人都有坐马一匹。

炮兵

经张学良对晋绥军编遣后,晋绥军的炮兵司令为周玳。其辖第二十一团至第三十团。每门炮有炮手六名,其余为驭手,全连有骡马六七十头。每个连部直属一个通讯班,由四五人组成。晋绥军的炮兵团,实际是九个炮兵团和一个炮垒大队,炮垒大队顶的是第三十团的番号。其余九个团每团三个营八个连,每连三个排八个班。

“炮垒”就是能固定在阵地上,而没有炮架的炮。炮垒大队是一个训练炮兵军士的单位。

军队特点

相较同期其他军阀部队,晋绥军在兵制、干部培训、军校教育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

铁军基干

1946年,阎锡山担忧晋绥军军官不再给他卖命,因此,他将“铁军”OD到了班,称为“铁军基干”。建立铁班的方式,就是班里必须有个铁大梁,就是班长;也须有个铁二梁,就是副班长;还须有四个铁柱子,就是兵农基干。铁大梁、铁二梁领导上四个铁柱子,造成铁班的烘炉;铁二梁和四个铁柱子,每人领导上两个战士,共同在铁班的烘炉里,炼成不可分离的一块铁,这样就建立起铁班。阎锡山要求晋绥军士兵和兵农基干都要成为铁军人,一个铁的军人要做到不懦、不懒、不偷,除了以上“三不”外,还须做到“会带兵、会组兵、会练兵、会打仗、会肃伪、会争取的六会。

兵役制度

晋绥军的兵役制度分为募兵制和农兵合一制度。

募兵制

1912年-1942年,晋绥军实行募兵制。

农兵合一

阎锡山山西省施行“农兵合一”政策,解决了兵役问题。按照农兵合一政策,进行“编组互助”,把18-47岁的役龄壮丁,除去免役、缓役、停役的以外,不管本人在村不在村,一律以村为单位,每三人编成一个兵农互助小组。其中一人当常备兵入营打仗受该组优待,其余两人当国民兵,在家种地或做工,每年共出优待粮小麦或小米5石,皮棉5公斤,优等同组的常备兵家属。不在村的役龄壮丁,限期由家属叫回来,抽签服役,逾期不归者,编入兵农互助小组,顶服国民兵役,由家属代出优待粮棉。

军事训练

晋军的部队训练,以制式教练为基本,而在不同发展阶段,还有不同训练形式。

制式教练

制式教练为部队各兵种的基本(正规)训练。训练期一般为1年,其中半年为新兵入伍教育及基本教练,半年为应用(即战斗)教练。训练以建制单位组织实施,各级长官及军士为教员。训练内容分为学科与术科,学科在课堂(寝室)进行,术科在操场及野外进行。

日本军官训练

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收编原沦陷区各县伪保安团队及其他反动地方武装,由留用的日本军官对其进行军事训练。训练团设步兵、炮兵、工兵、交通、通讯、军医、兽医学军鸽军犬等8个训练队。

军事院校

前期

1918年——1930年,阎锡山开办的北方军官学校、山西陆军辎重教练所、山西航空预备学校、第三集团军骑兵教练所等军事教学组织,共培训军官和军士8000余人。北方军官学校主要培养初级军事干部和军士,学制2年。学员由全省各地招收,要求具有高小毕业或同等学历的文化程度。山西陆军辎重教练所主要培养后勤人员,学制2年。教练内容主要有辎重勤务、兵站勤务、卫生、马学等课程,辅以简要的军事训练。共办2期,毕业学员700余人。山西航空预备学校每期学员60名,学制3年。学员主要从山西军官学校学员中挑选,并招收部分中学毕业生。学校有从英国购买的教练机6架。第三集团军骑兵教练所设于大同市,培养骑兵基层军官和军士。教练所分军官、军士两个队,军官队学员300余人,军士队600余人。

后期

1937年——-1949年4月,阎锡山办的随营军政干部学校、青年军官教导第二章晋军的军事训练团、天才军官学校等,共培训军官1万余人。随营军政干部学校在临汾土门举办两期,学员800余人。主要收容从沦陷区逃亡出来的中等学校的学生,经短期训练后分派各部队。青年军官教导团是培养训练青年军官的机构:辖3个步兵大队、1个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天才军官学校设军官队和军士队各1个。学员是从各部队的军官和士兵中选拔出来的,各有一技之长,即谓之“天才军官"。

兵器工业

1912年阎锡山主政山西省后,委派李蒙淑(陶庵)为机器局局,将机器局扩充为“五厂一房”,即机器厂、翻砂厂、熟铁厂、木样厂、铜帽厂和锅炉,其生产能力有限。1914年7月,机器局改为修械所,隶属于山西军械局。同年10月,阎锡山整改修械所,该所的工作为修理枪支和小口径炮,制造刺刀、指挥刀。1917年,修械所内设铜元局,铸造铜元。同时,还为修械所增添了厂房和机器。

1920年3月,合并修械所和铜元局,改称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由商震任职该厂总办,该厂下设铜元、碾片、较准、钢模、台虎钳、机器、提铅、炼铜等分厂。除了修理枪械外,该厂开始研制子弹、手榴弹并仿造重机枪。其后,该厂仿造的子弹机日产2万粒子弹,可以制造六五步枪、七九步枪和冲锋枪的子弹。而后又研制并生产手榴弹,该厂生产的手榴弹杀伤力大。1921年7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设立了罐头分厂,生产专供各部队行军时食用的食品罐头。

1923年7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再度改组,取消总办,将全厂共划为三科,三科所属的生产车间均改为厂。第一科分管机械、电汽、锻工及新设置的火炮、机关检等分厂;第二科管新设置的枪弹、炸弹、炮弹、无烟弹、炸药、硝酸等分厂;第三科管熔铸、炼铜、罐头等分厂。1924年,阎锡山又设立了飞机厂,仿造飞机,后因费用昂贵、材料供应不足而停办,转产日式38机关枪。次年,阎锡山又筹办了育才炼钢厂和育才机器厂。

1926年,阎锡山将无烟药厂、硝酸厂、炸药厂划出军人工艺实习厂外,组建了山西火药厂。1927年1月,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改组为太原兵工厂,职工总数约有8000人,生产昼夜不停,生产出巨量的军用品。1928年至1930年间,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000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到1930年,该厂共造出'一三式’山炮600余门,该炮在当时世界上亦属最新水平。当时,该厂日产无烟发射药2000公斤、接触硫酸10吨。

1931年,阎锡山下野。张学良将太原兵工厂改为晋绥军修械所。职工缩减为2000人左右。1932年,阎锡山再次主政山西省。将晋绥军修械所改为壬申工厂。1934年,阎锡山将壬申制造厂、育才炼钢机器厂等划归西北实业公司,军火工业稳定发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北实业公司为供应军需,日夜赶制械弹。太原沦陷后,兵工厂大部分落于日寇之手。阎锡山将西业制造厂转移的机器辗转迁移至陕西兴平,晋西乡宁,一部分移虢镇[guó zhèn],陕南城固等地。这几个分厂坚持生产,在城固分厂造轻机关枪,在乡宁分厂造步枪,在孝义分厂造手枪,并利用各地资源,多造手榴弹,以弥补武器生产的不足。在抗战后期,这些工厂每月可产步枪八百支,轻机枪三百挺,手枪数十枝,手榴弹近万颗。抗战末期,在吉县又成立兵工合作社,开始研究轻炮、轻炮弹、黑色炸药等,但最终未能正式生产。1939年6月,西北实业公司决定在晋西及黄河两岸,筹设小型流动工厂。同年7月,在陕西省官川先后成立纺织厂、毛织厂、机器厂等9家工厂,及在山西孝义市建立钢铁研究所。

1945年,在孝义县成立钢铁加工厂日本投降后,阎锡山接收回西北实业公司旧有的厂矿,炼钢、育才炼钢机器厂、修造、机车化学、太原纺织等28个厂矿,与定襄县、东山、宁武县、东冶采矿所及实验所,共计33单位。另外,阎锡山将在吉县成立的兵工合作社迁回太原市并改名为晋兴机械企业公司。与抗战前相比,机器设备已经十不存一了。1949年4月,太原解放,阎锡山的军火工业即被人民政府接收,变成了发展中国军事工业,加强中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基地。

著名将帅

阎锡山

阎锡山(1883年10月—1960年5月),字伯川,五台县人。1902年考取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4月公派日本留学,先后在日本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期间加入同盟会。1909年3月,毕业回国,先后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监督。1910年晋升新建陆军第43混成协第86标标统。辛亥革命太原起义后,被推选为山西省大都督。1912年3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都督。1914年6月任同武将军。1917年兼山西省省长。1927年6月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8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3集团军总司令。北伐胜利后任京津卫戍区总司令,并先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主席,国民政府晋冀察绥赈灾委员会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中原大战后逃往大连市

1931年8月,阎锡山返晋重新掌控山西军政。1932年2月,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不久恢复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职,并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2战区司令长官。1947年复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49年3月,离开太原市。同年6月,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兼国防部部长。同年11月,兼任中国国民党“教育部”“反共救国战斗团”团长,同年12月,到中国台湾省。1950年3月,免去“行政被院”院长和“国防部”部长职务,先后担任国民党“南京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员。1960年5月在台北市病逝。

傅作义

傅作义(1895年—1974年),山西省临猗县人。早年曾在太原响应辛亥革命。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阎锡山部任第十军军长。1930年参加阎锡山,冯玉样的反蒋战争,任津浦铁路总指挥。1931年后任绥远省代理主席兼第三十五军军长,参加了长城事变绥远抗战。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军第二战区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兼三十五军军长,第八、第十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兼绥远省、察哈尔省省政府主席。解放战争时期,任张坦绥靖公署(原第二战区)主任兼察哈尔省主席,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1949年1月在平津战役中率部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水利部部长,水利电力部部长。是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四届副主席。1974年4月19日,在北京病逝。

商震

商震(1888年—1978年),字启予。原籍浙江绍兴,寄居河北清苑。1905年,考入保定北洋陆军武备速成学堂,次年加入同盟会,秘密从事反清活动。辛亥革命前夕,奉命去烟台市组织民军,被推举为民军司令。后任北洋第二混成旅旅长。1914年在陆承斌部任团长。1916年投奔阎锡山,任新编第一师师长,太原兵工厂督办、晋南镇守使等职。1926年9月,任绥远特区都统,晋升国民革命军北路军第一军军长。1928年改任第三集团军前敌总指挥。同年6月,任河北省政府主席,平津警备副司令,国民党政治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

1929年10月,任山西省政府主席。同年12月,任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1930年任第四军军长。1931年任32军军长。第三集团军北路匪司令。1933年初,任华北第二军团司令,在长城冷口率部击败来犯的日本侵略军,抵制了日本“华北自治”阴谋。1934年6月,任庐山军宫训练团副官长。1935年任塘沽警备司令、天津市市长。1936年1月,任河南省主席,年底调任第二十军团司令。1939年任第九战区副司令。1940年任抗日战争第六战区司令,并任驻美军事参谋处首席代表。1946年10月任蒋介石副官长。1947年4月任盟国管制委员会中国代表兼驻日使团团长。1949年退出政界,隐居日本。1974年4月,携夫人回国观光。1978年5月,病故于日本

著名战役

绥远抗战

1936年夏初,被日军扶持的苏尼特右旗札[zhá]萨克王位的继承者徳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德王)在日本特务机关的指使和操纵下,多次进犯绥远省。同年11月15日,伪军5000余人,在日本驻察北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的直接指挥下,由日本飞机掩护,从商都出发,向绥远地区红格尔图发起进攻经过3日战斗,伪军败退,集结于百灵庙。23日夜,晋绥军傅作义部孙兰峰旅、赵承缓部孙长胜旅抵达百灵庙。经过十几小时的激战,于次日上午收复被侵占土地,日本特务机关长田中隆吉乘飞机逃脱,残敌败溃。整个战斗共毙伤日伪军500余人,俘获日伪军200余人,此后,晋绥军乘胜出击,基本肃清了绥远省境内的日伪军。

天镇战役

1937年8月下旬,侵华日军派遣第20师团川岸文三郎部,第5、第10师团各一部,与酒井旅团、第4师团本间旅团、第12留守师团铃木旅团,沿张家口平绥铁路线西侵山西省,天镇县成为其首选突破点。在天镇前线,晋绥军第61军李服部第101师和军直属第200旅共6个团兵力驻守天镇防线。晋绥军第401团守天镇城,第402团负责大桥一带,第425团负责罗家山、李家寨一带,第426团负责瓦窑口以南一带,第400团负责守盘山一带。8月31日,日军始以坦克掩护步兵,炮火和飞机低空轰炸,向李家寨、罗家山一带的425、426团进攻。日军每日进攻四五次,连续4昼夜,425团伤亡惨重。9月5日,日军又向426团进攻,该团歼灭日军200余人。402团在大桥歼灭日军200余人,各团自身伤亡近半。9月6日,日军集结3个联队从砖窑、朱家沟、大桥猛攻盘山,在坦克、飞机轰炸下分两路强攻盘山主阵地。400团顽强抵抗,在朱家屯十二梁、鲍家屯等处杀伤大量日军,自身伤亡800余人,但终被日军突破。7日夜,晋绥军防守部队军队全线撤退,留第399团独守天镇城。坚守4天,第399团于11日晚间撤出天镇。12日天镇县失守。天镇战役击毙日军650人。

忻口战役

1937年,关东军一部和日本陆军第五师团入侵山西省,向忻口袭来,企图一举攻陷太原市。国民党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部赶来晋北前线。在忻口正面阵地,分为中央和左、右两翼三个兵团展开阵地阻击。八路军第115师、第一二O师、第一二九师协同作战。1937年10月13日,日军集中兵力,利用大炮、坦克、飞机立体战的优势,向忻口阵地猛攻。双方激烈对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和第一二九师会合,夹击自平型关大捷西进之敌。八路军第一二O师日军侧背猛烈袭击,斩断其补给线。10月18日,第一二O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烧毁日军。输送粮、弹汽车500余辆,并收复了雁门关。经过国共两党军队的配合打击,日军被歼逾万人。

晋西事件

1939年12月 阎锡山制造“晋西事件”(又称“晋西事变”),阎锡山集中6个军的兵力进攻抗日决死队,摧残阳城、晋城等县的抗日政权,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5000多人。

历史影响

长城抗战是1933年中国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反抗日本侵略的战役。阎锡山应国民政府中央之请,出兵参与对日作战,派出两个步兵师约15000人,以及赵承绶部骑兵军和李生达第七十二师4个团护路。这是晋绥军第一次参加对日作战。1937年,阎锡山指挥驻扎在山西省绥远省的所有部队进行作战。晋绥军编为两个集团军参与抗战。中国军队在天镇县平型关大捷、忻口和太原市与日军进行了大规模会战,史称太原会战。其中忻口战役,日军伤亡1万余人,中国军人伤亡惨重。太原会战等大型战役,打破了日本侵略者的速胜战略。

艺术形象

电视剧

2005年9月13日开播的电视剧《亮剑》,由张前陈健执导。把该剧以把“历史还原为一种可靠的存在,把人物还原为一种真实的存在”的态度,拍摄了抗日战争的故事,张光北饰演晋绥军团长楚云飞。2013年6月26日开播的电视剧《烈火凤凰》,有晋绥军人抗日的故事。

书籍

记录晋绥军的书籍有毛洪亮著《晋绥军简史》(200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刊印),《晋绥军集团军政秘档》(2009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刊印),毛洪亮著《青山黄河·抗战时期的晋绥军》(201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刊印)等。

历史评价

晋绥军萌芽于辛亥革命,发韧北洋时期,至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前达到顶峰。晋绥军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地方派系。晋绥军凭晋绥两省之力,在周边军阀夹缝中生存并发展壮大,逐渐摆脱中央政府领导,形成事实上的“独立王国”,纵横摔阖,逐鹿中原。山西省经济、义务教育一度与江浙沪平津比肩,尤其军工企业重工业领先全国。但是毕竟晋系军阀是与人民为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集团,穷兵黩武,给中原人民,尤其给晋绥老百姓带来沉重灾难和祸害,最终为历史所淘汰。学者毛洪亮《简评晋系军阀集团》

晋绥军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军阀集团,是阎锡山与中央政府及各派系周旋的政治资本,更是阎锡山统治山西38年之久的重要基石。晋绥军从1911年成立到1949年覆灭,其存在时间的长期性、地盘的相对稳定及其统率阎锡山的政治野心和才能,使得晋绥军几乎参与了民国时期的各种重大的政治事件与战争,甚至在其中一些战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这些都凸显了晋绥军军事集团在近代中国军事史上的显著地位。学者关伟《民国时期晋绥军研究》

参考资料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4

..2023-08-11

..2023-08-21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21

..2023-08-21

..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9

..2023-08-15

..2023-08-15

亮剑.豆瓣电影.2023-08-20

烈火凤凰.豆瓣电影.2023-08-20

..2023-08-24

..2023-08-21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24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2

..2023-08-11

..2023-08-11

..2023-08-12

..2023-08-11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5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2

..2023-08-13

..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6

..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4

..2023-08-15

..2023-08-15

江西最早银行诞生于清朝 北洋政府时期银行林立多“短命”.中国江西网.2023-08-15

..2023-08-15

..2023-08-15

..2023-08-15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18

..2023-08-21

晋绥军简史.豆瓣读书.2023-08-20

晋绥军集团军政秘档.豆瓣读书.2023-08-20

青山黄河.豆瓣读书.202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