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别号龙池,字百川、伯川,乳名万喜子,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人。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晋系军阀集团首领,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同盟会会员,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山西省政府主席、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及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等职务。
阎锡山出生于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因成绩优秀,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清政府公派到日本留学,先后于东京振武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第6期学习。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后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习,后入京(今北京)参与陆军部会考,获封陆军步兵科举人并授协军校。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阎锡山于山西省响应起义,被推举为山西都督。民国四年(1915年),三次电请大总统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侯。袁世凯去世后,投靠北洋军阀段祺瑞,担任山西督军兼省长。利用山西的地理条件与百姓追求和平的心理经营山西,使山西出现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局面。
民国十六年(1927年)6月,出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通电遵从三民主义,归附国民政府。次年2月,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后陆续担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政治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平津卫戍总司令等职。民国十九年(1930年),出任陆海空军副司令,联合冯玉祥等人结成“反蒋联盟”,“中原大战”爆发,兵败后逃往大连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出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掌山西省军政大权。次年,经历大战后,阎锡山为扩充自身实力,推行经济建设,制定《山西省十年建设计划案》,成立西北实业公司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出任牺牲救国同盟会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2月,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造了“晋西事变”。后为保存实力,消极抗日。
抗战胜利后,积极参与内战,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7年)复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民国三十七年(1949年)3月,太原市解放前离开山西省,前往南京,同年6月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年底去往台湾。1950年3月,蒋介石任命陈诚接替阎锡山出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阎锡山保留台湾当局“总统府”资政和中国国民党中央评议员的职务,最终于1960年5月23日病逝于台北,终年77岁,葬于七星区阳明山。阎锡山在台湾的十年,居住在阳明山的菁山,集中精力从事著作,主要作品有《人应该怎样》《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大同之路》等。
个人生平
晚清时期
公派留学
阎锡山祖籍山西洪洞,1883年10月8日(光绪九年九月初八)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河边村永和堡,一个地主兼商业高利贷者家庭。阎锡山是其父阎书堂与其母曲月清唯一的孩子;6岁丧母,后由外祖母抚养长大,9岁进入私塾读书,16岁娶妻徐竹青。婚后前往其父的“吉庆昌”钱铺学习经商,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其父阎书堂生意失败,为躲避债务去往太原市,经同乡魏老五介绍,前往“裕盛店”做伙计。
清末推行新政后,山西省成立各种新式学堂。阎锡山因羡慕清代文武官员,参与山西武备学堂的应考,初试做《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论》,口试时也对答如流,获得赏识而被录取。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决定派遣留学生,山西获得50个名额,阎锡山即将于山西武备学堂毕业,报名参加考试并被录取,前往日本留学。阎锡山先于日本振武学校学习,毕业后前往弘前步兵第31联队实习,后于1907年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阎锡山结识了孙中山等革命家,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0月,阎锡山加入刚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后加入孙中山组织的“铁血丈夫团”,求学期间曾回国探亲并宣传革命思想。
响应辛亥
1909年(宣统元年)3月,阎锡山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前往北京拜访山西新军协统姚鸿发之父兵部侍郎姚锡光。因姚锡光引荐,返回太原市后担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官,三个月后提升为监督。11月,阎锡山前往北京参加清政府陆军部举办的会试,因名列上等获赐陆军步兵科举人及协军校的官职;后担任山西新军第四十三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1910年,阎锡山升任八十六标标统;期间山西同盟会开展文人从军运动,阎锡山同其他同盟会会员秘密活动,成功将山西新军掌控在同盟会手中。
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山西同盟会也积极准备发动起义。山西省巡抚陆钟琦了解新建陆军中很多人心向革命,始终不敢相信驻守太原市的新军,于是决定将八十五标黄国梁部派往蒲州防堵陕西革命军,同时割断阎锡山与黄国梁的联系;10月28日,阎锡山等同盟会会员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举行起义。29日凌晨4时,众人推举姚以价为司令官宣布起义,顺利攻入太原城,杀死山西巡抚陆钟琦,炮轰满洲城(太原城内满洲八旗子弟居住的内城),成功占领太原城。当天起义军成立山西军政府,阎锡山被推举为都督。军政府成立后,阎锡山发布安民告示,并采用黄帝纪元作年号,同时将部队整编为4个标,并设立东路军、南路军、北路军总司令及前敌司令。派东路军扼守娘子关与固关,防止清廷派兵入晋,北路军攻取雁门关、大同市等地,南路军攻占尧都区和运城市;同时派人前往北京打探清廷动静,并前往武汉联络各地起义军。
11月4日,清政府任命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为山西省巡抚,统兵入晋。吴禄贞早年已秘密加入同盟会,率部进驻石家庄市后,派人前往山西与阎锡山联络。次日,阎锡山与吴禄贞前往娘子关会晤,商议成立“燕晋联军”,推举吴禄贞为大都督兼总司令,阎锡山与张绍曾为副都督兼副司令。阎锡山决定派遣两营兵力协助吴禄贞,扼守京汉铁路,截断袁世凯北返之路,同时约定会师北京。袁世凯急于回京,担心吴禄贞于他返京途中发难,收买其手下周符麟刺杀吴禄贞,“燕晋联军”土崩瓦解,阎锡山部返回娘子关。11月15日,袁世凯归京后推举张锡銮出任山西省巡抚,第三镇统曹锟率部进攻山西,攻取井陉县和娘子关。阎锡山率部离开太原市,后通电全国声称北上攻打大同市;1912年1月12日,率部攻占包头市。
北洋时期
拥袁称帝
因南北议和的缘故,山西巡抚张锡銮等人派代表前往包头,邀请阎锡山返晋,被其推脱;后率部占领托克托城。1912年2月1日,李盛铎与咨议局再次派人前往包头催促阎锡山返晋,阎锡山于2月8日沿黄河南下回晋;辗转河曲县、神池县等地于2月10日抵达忻州市。后接到刚上任三天的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电报,令其就地待命、不许擅自行动;阎锡山派人了解情况,袁世凯欲派心腹占据山西省,以其北逃为借口,不承认山西为起义省份。阎锡山一面派人请求孙中山支持,又运用各种手段取得袁世凯信任,使其未被免去山西都督之职,并于4月4日由忻州返回太原市。
阎锡山返回太原后,为取信于袁世凯,举荐董崇仁担任晋西南镇守使,任命袁家亲属陈钰为山西民政长之职,同时将其父阎书堂送往北京居住。9月,孙中山结束在北京的活动后,袁世凯派人前往北京迎接孙中山。9月18日,孙中山专车抵达山西岩会车站,阎锡山亲赴车站迎接,后陪同孙中山乘坐火车抵达太原,一路之上孙中山观察石太铁路的路况。期间阎锡山为孙中山举行欢迎仪式,并陪同孙中山游览太原城,参与各种演说及讲话。1913年3月,宋教仁于上海站被刺杀,孙中山等人主张兴师讨袁。后袁世凯免去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都督之职,导致“二次革命”于同年7月爆发,阎锡山为袁世凯辩解,指责中国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参众两院议员的资格;阎锡山发表退党声明,并解散山西省各地国民党党部。1914年6月,袁世凯更改各省都督为将军时,阎锡山被任命为“同武将军”。
1915年,阎锡山为迎合袁世凯复辟的心理,提出废共和行帝制、以帝制行宪政的主张;并赞成“筹安会”主张的君主立宪,支持帝制,为其提供两万元的活动经费,支持筹备帝制活动。先后三次电请袁世凯称帝,袁世凯称帝后,因阎锡山劝进有功,加封其为一等侯。同年12月25日,蔡锷于云南省组建“护国军”时,阎锡山致电国务院,指责蔡的行为是破坏大局。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一片声讨中病逝,阎锡山转而投靠掌握实权的段祺瑞。
雄踞华北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出任北洋政府大总统,段祺瑞担任总理。1916年7月,改各省将军为督军,阎锡山被任命为山西省督军。为将全省军政大权收回,阎锡山先以黄国梁独断军事、目无国家纲纪为由,电请北洋政府撤掉其一切职务,同时派兵包围其住处,迫使其离开山西;同时撤换晋西南镇守使董崇仁与晋北镇守使孔庚,改任其亲信心腹担任;后赶走山西省长孙发绪,自任代理省长,为获得政府正式任命,派人前往北京奔走各方。北洋政府“府院之争”中,阎锡山赞同段祺瑞的主张,支持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张勋借调停“府院之争”之名,率辫子军入京复辟时,阎锡山支持段祺瑞声讨张勋;孙中山因段祺瑞不恢复国会,废弃临时约法,从而开展“护法运动”,段祺瑞于1917年8月派兵攻打湖南省与湖北,阎锡山迎合段祺瑞,派遣商震带领第一混成旅前往湖南,几乎全军覆没。因此得到段祺瑞的支持,最终于1917年9月兼任山西省省长。
总揽军政大权后,阎锡山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主张实行“用民政治”和“村本政治”,中心做法为“六政三事”,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天足、剪发和种棉、造林、牧畜。为保证其落到实处,特设“六政考核处”。阎锡山将各县根据距离和人口划分,形成段管若干村,村下设闾,闾下设邻,五户为一邻的乡村行政系统。这对山西新社会风尚的形成与促进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效果。同时,阎锡山也加强扩充军事实力,1917年8月,将第十二混成旅与警备队,扩充为四个混成旅;为提高军事素质,于1918年底组建第九步兵团,用于培养军事干部,后改名为学兵团,专门收取学生进行军训。
1924年9月17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兵出六路于山海关、九门口一代入关,吴佩孚统帅三路大军迎击;两军交战之际,直系左路军冯玉祥因对总统曹锟不满,联合十五旅旅长孙岳等人组建国民军,于10月23日返回北京,囚禁曹并截断吴佩孚后路。直奉战争期间,阎锡山保持中立,因冯玉祥囚禁曹锟,赞同段祺瑞出山,并出兵石家庄市,阻断江汉铁路,孤立直系吴佩孚。11月24日阎锡山与段祺瑞、冯玉祥组织联合政府,段祺瑞出任“临时执政”。
1925年12月,阎锡山组织部队击退进攻山西省的樊钟秀部。随着冯玉祥国民军势力快速增长,对阎锡山产生重大威胁。阎锡山联合直系和奉系军队,于1926年3月派部于大同市至雁门关一线与国民军展开激战,经过三个月的战争,冯玉祥的国民军退守西北,阎锡山攻占绥远省,收编国民军徐永昌、石友三等部,并将晋绥军改称为晋绥军,部队扩编为17个师,番号由师改成军,军队实力的扩大,增强了阎锡山的野心。
国民政府时期
易帜北伐
1926年10月,北伐军攻占武汉,广东国民政府为加速战争进程,决定动员阎锡山参与北伐。随着北伐形势高涨,阎锡山在“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提议下,于1927年6月3日通电全国,接受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之职,服从三民主义,秘密筹备北伐。9月中旬,阎锡山决定讨奉,并向直隶运送兵力;同时做出部署,右路军攻打石家庄市、新乐市,沿京汉铁路西侧前进;左路军沿京绥路两侧前进,另派傅作义等部由蔚县出发,袭取北京两侧。阎锡山根据张作霖的军事部署,决定先攻击奉军两端,将其预备队吸引到京汉、京包铁路两端,再将其腰部截断。晋绥军凭借优势兵力,先后攻取京汉线石家庄、新乐、定州市与涿州市等地,京绥线沿线的怀安县与定怀等地,后因奉军反击,晋绥军右路军撤退至娘子关,左路军弃守绥远省一线,据守雁门关;攻取涿州的傅作义部坚守三个多月后,接受调停,于1928年1月13日为奉军改编;面对奉军的大举围攻,晋绥军凭险据守并转攻为守,迫使奉军退出山西省。
蒋介石返回南京重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于1928年2月15日在徐州市召开军事会议,将北伐军改编为4个集团军,阎锡山出任第三集团军总司令,3月,各部合力攻打奉军。阎锡山转守为攻,兵出太行山,先后攻取石家庄市、保定市,收复大同市并率先顺利进入北京和天津市,最终占据山西、河北省、察哈尔省、绥远省四省及北平市、天津两市,后蒋介石任命其兼任平津卫戍总司令。同年10月,阎锡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行政院内政部长。
中原大战
1929年初,“全国编遣会议”于南京召开。蒋介石拉拢阎锡山并请其提出新提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与蒋介石等人参与会议,各方矛盾重重,“编遣会议”无法继续,蒋介石在阎锡山帮助下否决了冯玉祥的“编遣计划”。“编遣会议”加剧蒋介石与桂系的矛盾,使蒋介石与冯玉祥公开分裂。“南京编遣会议”之后,“蒋桂战争”爆发,桂系势力被赶出两湖地区,蒋介石曾许诺唐生智驱逐桂系后获得湖南省,却失信没有兑现,唐生智不满,密电阎锡山商讨倒蒋事宜,并获得阎锡山暗中支持的六十万军费。1929年12月5日,唐生智通电讨蒋,阎锡山不满唐生智未拥阎讨蒋,决定联合张学良等人拥蒋讨唐,派遣部队东出河南省,并于1930年1月3日抵达郑州市亲自指挥。因阎锡山于郑州采取观望态势,蒋介石授意何成濬和韩复榘扣留阎锡山,事情被阎锡山得知,便匆忙于15日返回太原市。
因“南京编遣会议”蒋介石消灭异己的做法,蒋阎矛盾扩大,阎锡山展开第四次扩军,将军队扩充为10个军、4个保安纵队、4个骑兵师和7个炮兵旅,共计20余万。阎锡山掌控华北六省市及20余万军队,已具备对抗蒋介石的实力。1930年2月10日,阎锡山与蒋介石展开“国是”之争,并请蒋下野。“国是之争”期间大量派系代表齐聚太原,阎锡山召开所有代表参与的倒蒋会议。3月14日,反蒋联军商震等57名高级军官发表通电,双方进入军事状态。3月21日,阎锡山与冯玉祥发表倒蒋通电,并于4月1日分别于太原市与陕州区就任陆海空军总、副司令,集结重兵沿平汉线、陇海铁路与津浦铁路三路出击。以阎锡山与冯玉祥为首的倒蒋派和蒋介石展开“中原大战”。因倒蒋联军内讧、各怀己志,战场形势于联军不利,后张学良于9月18日通电入关拥蒋,直接截断联军后路。阎锡山与冯玉祥部从山东省、河南省等地撤退,“中原大战”以联军失败而告终。
“中原大战”期间,7月13日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决定另外国民政府,推选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邹鲁、李宗仁、张学良、唐绍仪先等七人为国民政府委员,阎锡山担任主席,并于9月9日正式就职。“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返回太原市,先通电下野,后撤销陆海空军司令部等,改为晋绥警备总司令部,任命徐永昌担任总司令,迫于蒋介石的压力,于11月29日逃往大连市寻求庇护;战后张学良处理晋绥军善后事宜。
实业兴晋
1931年8月5日,阎锡山乘坐飞机返回大同市,潜返老家五台县河边村暗中指挥晋绥军。“九一八事变”后,太原青年及学生于12月1日举行“抗日救亡”游行,遭到国民党山西省党部残酷对待,酿成“一二·一八”惨案;阎锡山命令杨爱源查封“国民党山西省党部”并扣押相关责任人。蒋介石受到全国人民和中国国民党反蒋势力的指责,无暇顾及阎锡山。后因汪精卫支持,阎锡山出任太原绥靖主任,再度掌控山西。
为发展自身实力,阎锡山向“国民政府”表明心迹,宣称致力于山西经济建设,同时提出“造产救国”的口号。1932年成立山西省政设计委员会,主持编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提出十年建设总目标:实现地方自治树立民主基础;增加生产,发展公营事业,增加全省人民收入。开始“整理省钞”工作,后整顿省银行,修改章程;设立“县银号”及“村信用合作社”等基层农村金融垄断体系。1933年8月1日,阎锡山正式创办西北实业公司并出任总理,该公司包含纺织、印刷、煤矿、钢铁、发电、火柴、雪茄、造纸等行业。1932年10月,设立晋绥兵工筑路局并亲自担任筑路总指挥,派遣大量部队参与修筑主线长达850余公里的同蒲铁路。至抗战开始,阎锡山在山西省形成了包括工矿企业、铁路运输及银行金融在内的官僚资本体系。
守土抗战
为控制民众开展“救亡运动”,阎锡山于1932年开始陆续成立中国青年救国团、建设救国社、山西民众监政会、山西人民监政会和晋绥人民监政运动同志会等团体。阎锡山为限制共产主义在山西的发展,提出“物产证券”和“按劳分配”理论,同时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部队西渡黄河,配合中央军围攻陕北地区,另一方面建立“防共”组织,开展“防共”训练。1935年,“华北事变”后阎锡山面对日本威胁,成立“自强救国同志会”,提出“守土抗战”的思想;中国共产党派遣彭雪枫等人前往太原市,宣传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期间张学良、杨虎城也前往太原面见阎锡山,商谈“联共抗日”问题,阎锡山的思想逐渐发展转变。1936年9月,阎锡山成立牺牲救国同盟会(简称牺盟会)并自任会长;10月,派人邀请薄一波前往山西领导救亡运动。此后薄一波担任“牺盟会”常委,成为实际负责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牺盟会”开展抗日宣传和培养干部的工作,并在山西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1936年11月,日军进攻绥远省,阎锡山坚持“守土抗战”的主张,命令傅作义等部收复绥北重地百灵庙;傅作义部署兵力于24日收复百灵庙,取得了绥远抗战,鼓舞了人心与士气,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西安事变”爆发后,阎锡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张学良与杨虎城的行动表示反对。
组织会战
“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于1937年7月15日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于17日宣布对日抗战。后阎锡山前往南京参加国防会议,被任命为第2战区司令长官,所辖晋绥军改编为第六、第七集团军;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编入第2战区战斗序列,并进入山西省作战。8月上旬,日军兵分三路沿平绥线推进,阎锡山派遣晋绥军陈长捷等部增援南口,屡次击退日军进攻,后因日军切断补给线,南口失守;日军攻占南口、张家口市后持续向晋绥方向进攻,阎锡山亲赴雁门关的岭口指挥作战,晋绥军作战失利丢失盘山与阳高县,61军军长李服膺弃守天镇县,破坏了阎锡山设计的“大同会战”。
此后,阎锡山放弃大同市与绥远省,据守雁门关。9月初,阎锡山与中共中央派遣入晋的彭雪枫及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人商讨抗日事宜,最终达成协议,于9月20日成立第2战区动委会。9月23日,阎锡山电告朱德,因日军突袭平型关大捷,请求八路军配合作战,八路军第115师于25日取得“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余人,极大鼓舞了全国军民。但大捷未改变日军进攻的态势,阎锡山积极调集兵力组织“忻口战役”,与日军开展大规模战斗;八路军积极配合,于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有利支持正面战场。“忻口会战”中国军队坚守23天,因娘子关失守,太原市告急而脱离战场,此战毙伤2万日军,给予其重创。11月2日,阎锡山召集高级将领举行军事会议,讨论保卫太原,并邀请周恩来出席会议,推举傅作义负责守卫太原的重任。此后阎锡山离开太原,傅作义孤军守太原,掩护阎锡山等大部队及太原市民安全撤离后,率部撤出太原。
1938年2月,阎锡山将行政公署主任改称行政督察专员,很多专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阎锡山不甘心日军攻占山西省,提出反攻太原的计划,并与朱德副司令长官命令中央军、晋绥军与八路军合力夺回太原。因日军集结重兵,中国军队各部进展不大,阎锡山放弃夺回太原市的计划。太原沦陷后,大量青年齐聚临汾市,阎锡山创办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进步学校“民族革命大学(简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并自任校长;1938年3月临汾失守后,阎锡山渡过黄河前往陕西宜川县,“民族革命大学”一分为三,一部分学员前往延安市参加抗日,一部分坚决不渡黄河,坚持抗战,校本部前往宜川;1939年底,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民大”的共产党员及“牺盟会”骨干前往延安,“民大”彻底由阎锡山掌控。
消极抗日
1938年2月16日,阎锡山于临汾召集军政高级干部举行第二战区抗战工作检讨会议,发起组织“民族革命同志会”,实际上为限制进步活动;6月,又举行“古贤村会议”,散布保存实力、消极抵抗的思想。次年3月,阎锡山于秋林召开山西省军政民高级干部会议,欲取消新建陆军政委制度,将新军纳入其麾下,因遭到新建陆军领导抵制未能成行;后阎锡山取消第二战区战地总动员委员会。12月于晋西欲消灭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制造了“晋西事变”,未能成功,导致大部分新军脱离阎锡山,加入八路军行列。为团结阎锡山抗战,中共中央于1940年1月派肖劲光和王若飞与其谈判,双方划定活动区域分界线,阎锡山不再进攻新军。
此后,阎锡山与日军频繁联络。1940年,阎锡山于吉县克难坡秘密与日本人大矢联系,并派心腹随之返回太原市;此外,阎锡山派第七集团军总司令赵承授于孝义市两次接触日军代表,并于1941年8月与日军签订双方停止敌对行动等内容的《汾阳协定》,不过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日方要求阎锡山尽快举行首脑会议,并通电脱离重庆政府,阎锡山坚持先提交军费与武器后才可发表通电,导致协定一直没能真正实行。为防止阎锡山投日,中共代表王世英与其相见,分析形势,并给予严正警告。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因兵力不足,对阎锡山的“诱降”频繁起来,1942年5月6日,阎锡山与日军代表于吉县安平村谈判,因日军希望阎锡山通电脱离国民政府,阎锡山以尚未准备完毕为由拖延而破产。
内战败走
1945年7月,阎锡山派遣李崇才等人前往太原市,提前出任日“伪厅长”等职务。8月,日本决定无条件投降,欲单独向中国投降,希望阎锡山能作蒋与日之间的桥梁,阎锡山提出“寄存武力”的问题。8月9日,日本政府向反法西斯同盟发出乞降照会,阎锡山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并制定进军计划,日本正式无条件投降后,快速与日军接洽,阎锡山回到太原后,严令日军就地待命,等候接收,并保留大量日军俘虏。
8月中下旬,阎锡山派遣史泽波率部抢占上党地区,并被其接收上党地区六座县城。9月初,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与政委邓小平于延安市返回太行山部署上党战役,大败阎锡山,活捉史泽波。为准备内战,阎锡山在山西省修筑大量碉堡,成立特种警宪指挥处,同时强化“兵农合一”制度,经过半年时间推广,阎锡山便通过编组,抽出常备兵员2万余人。内战全面爆发后,阎锡山积极调兵遣将发动大同市战役,经过激烈战斗,解放军扫清大同外围,采用围而不攻的战略,后因傅作义借调停名义出兵南下,威胁解放军侧翼而放弃;后阎锡山建立晋西地区武装总指挥部和领导组,组织兵力防御解放军进攻,于1946年11月下旬被陈赓、王震率部进攻,后解放除阳尚外的晋西地区。
1947年2月,解放军攻打介休市,阎锡山为保卫太原市,部署三路兵力开展进攻,被解放军各个击破,损失千余人;5月,阎锡山趁胡宗南进攻延安市之际,派遣部队攻占孝义市;为加强运城市防御,调集大量部队驻守,1947年12月28日,运城在解放军第三次进攻下解放。等到晋中战役胜利后,太原已成为一座孤城,阎锡山不甘心失败,于1948年六七月间,提出“总体战”号召,并制定《战斗城男女成员编队实施办法》;为鼓舞士气,发动全市商民捐献财物,并于11月26日制定《战斗城纪律》。阎锡山因预感太原市即将失守,大肆搜刮财富。1949年1月21日,李宗仁出任“代总统”,阎锡山为名正言顺离开太原,指使杨爱源为其向李宗仁等人周旋,让其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但未成功;3月29日,阎锡山借李宗仁电报相邀,乘坐飞机离开太原。最终于4月24日解放太原,阎锡山38年的统治终结。
新中国时期
辗转奔台
阎锡山抵达南京后,积极安排后路,将亲属送往台湾或美国、日本,并将国防部拨付的军饷、西北实业公司的资金等变现成黄金,尽量外运。南京解放后,国民政府迁往广州市,后阎锡山于1949年6月3日就任广州国民政府“行政院长”,为讨好蒋介石,重要部门仍为蒋介石亲信担任,同时阎锡山兼任国防部长,提出《扭转时局方案》和《行政院战时施政方针案》等,基本采用其于山西的做法,强调加强地方武装、实行兵农合一、开展全面总体战等办法。7月2日,阎锡山于广州公布《改革币制令》及《银元及银元兑换券发行办法》,规定“中华民国”国币以银元为单位。
阎锡山面对东北地区、华北和华东完全解放的局面,计划于湘粤间阻挡解放军南下,同时派遣徐永昌前往绥远省游说董其武;为巩固西北局势,将军政大权完全交给马步芳,同时拉拢云南省的龙云。但徐永昌离开绥远后,绥远便和平解放;兰州市于八月底解放,马家军被歼灭;湘粤间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也一触即溃,人民解放军已逼近广州市。阎锡山将“国民政府”于8月8日迁往重庆市,后再搬至成都市;12月8日,阎锡山带领行政院要员离开大陆,迁往台湾。
客死异乡
1950年3月1日,蒋介石复职台湾当局“总统”,后阎锡山于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临时会议上被批准辞职,陈诚代替其担任台湾当局“行政院长”之职;此后阎锡山挂名“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务,退出政治舞台。晚年的阎锡山隐居于台北阳明山的菁山,开启闭门著书的生活。其于寓所,除日常生活外,都是埋头写作。隐居前三年,阎锡山常接受各大机关、学校及团体邀请,发表演说与讲话;此外,延续其于当年太原市的做法,于阳明山召开座谈会,组织人员深入探讨理论。召开“辛卯座谈会”,后将探讨内容整理并出版为《辛卯座谈会记录》。
1960年5月,因心脏病发作,被家人送往台湾大学医院抢救,后于5月23日病逝。台湾当局于5月29日为其举行大殓公祭;按其生前遗愿,葬于菁山。墓园内立有三块墓碑,其一刻有“同盟会员中国国民党党员阎锡山”,其二刻有“中”字,其三为“种能”。
治晋作为
军事
军事策略
阎锡山掌控山西省军政大权后,逐渐形成“保守均势”的军事策略。阎锡山认为“人以国分,利害相反,战争以生。战争既不可免,力国家生存计,不能不有所准备。”“适当”原则为阎锡山制定战略与战术的最高原则,认为牢牢把控“适当”原则,才能做到进退自如。同时主张将国防分为“军事国防”与“经济国防”两部分,认为“经济国防”为“军事国防”的根本。
治军策略
阎锡山在“保守均势”军事策略指导下,不断加强军队建设,逐步形成以五台籍将领为核心的嫡系军队。在不断扩充军队数量的同时,注重军事工业与教育的结合,重视以军火工业为重点的工业生产及系统的军事教育。
晋绥军的军官候选人,从小学毕业生中选择,经过两年中等学校教育,才能补充为中级军官。阎锡山建立分门别类的军官培养体系,通过“学兵团干部训练队”“学兵团”“山西军官学校”“炮兵速成班”“山西陆军重教练所”“晋绥军官教导团”“山西航空学校”“第三集团军骑兵教练所”等培养机构,为晋军培养了大量人才,提升了晋绥军的整体素质。
军事工业
阎锡山的军事工业体系的形成,保证了其长期掌控山西省,甚至参与全国的争夺。1920年将修械所与铜元局合并,并命名为“山西军人工业实习厂”,初步形成军事工业,此后大力兴建育才炼铁厂与机器厂,形成晋绥军的军事工业系统;1927年改名为“太原兵工厂”,虽然起步较晚,但现代化程度较高,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处于领先水平。不同于汉阳兵工厂与沈阳兵工厂,阎锡山的军事工业独自发展起来,自主性更强,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同时建立比较完备的生产体系,既包括生产武器弹药的火药厂与炮弹厂,也有生产军用产品的罐头厂,辅助军工的机器厂与炼钢厂;注重引入先进技术,采用国外先进生产经营方式,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同时生产经营方式上采用“包工制”。
政治
基于山西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民期盼“休养生息”的和平环境,阎锡山提出“保境安民”的口号,公开表示他要做到“三不二要主义”,即不入党、不问外省事、不为个人权利用兵,要服从中央命令和要保卫地方治安。落实“用民政治”的主张,在山西主抓“六政三事”,提倡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保境安民”口号的提出,从1918年到北伐战争开始,有效避免山西卷入军阀混战之中,使山西获得相对和平的环境,为山西获得“模范省”创造了条件,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经济
发展实业
阎锡山赞成孙中山提出的“振兴实业,增强国力”的号召,并且付诸行动。成立山西省银行,初步完成山西金融业的现代化;通过“发展实业之六大计划”,创办育才炼钢厂和机器厂,填补山西省在炼钢与机器制造的空白,20世纪30年代成立的“西北实业公司”,形成山西现代工业的雏形。通过发展现代军事工业,逐步扩大到钢铁、燃料、电力、机械、化学以及造纸、纺织、火柴、面粉等轻工业,从而促进山西近代工业的繁荣,还为山西培养一大批新工人和技术人员。
发展农业
阎锡山掌控山西期间,实施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政策;1917年推出的“六政三事”中,便有水利、种树、养桑、种棉、造林及牧畜等内容,农业生产范围占据三分之二的地位,农业生产是阎锡山制定经济政策的基础。这项措施取得不错效果,阎锡山给国民政府报告中说,1920年前,山西省扩大浇地面积12万亩,种植桑树4200多万株,种树1000万株以上。1930年公布土地村公有制的方案,实际上是将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向农民授权使用权。当然因为实际客观情况,土地村公有制本身存在空想制,使其无法真正实现。
修筑道路
1919年开始的山西三年大旱让阎锡山认识到道路问题,阎锡山开始派兵修路,到1929年,几乎每个行政区都有公路连通太原市,公路建设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山西闭关自守的观念;历时四年多修筑成功的同蒲铁路,但同蒲铁路属于米轨铁路,之所以修筑成窄轨,除了军事割据需要及财力不足之外,还因阎锡山与德国人的交易有关,原来阎锡山以其弟阎锡的名义在德国银行存入巨款,后因其弟死亡,德国不允许阎锡山提款,经过交涉德国愿意以旧窄轨铁路器材抵债,阎锡山打算修筑铁路后以利润收回这笔巨款。虽然阎锡山修筑铁路有私心,但同蒲铁路的修筑,使山西于交通上纵横南北,奠定了山西近代铁路交通网的雏形,促进山西近代化的进程。
教育
阎锡山兴办教育的初衷是为维护统治,是以其带有功利性特点。因发展实业的需求,阎锡山对山西工业专门学校非常重视,将发展各级职业学校作为培养经济人才的基地,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壮大。认为日本的强大,是注重教育的民族性与过敏性的结果,因此阎锡山发展各种教育,不分层次、年龄与行业,都希望能够接受教育,并鼓励各级官员大力兴办教育;为增强民族意识,在国民教育课程中增添乡土教育内容。制定《山西省施行义务教育程序》,确定实施义务教育要按照步骤进行的方针,规定公分七次在全省施行义务教育。自从1917年阎锡山出任省长开始,两年时间内,山西省各级教育取得发展,国民学校数增加近一半,在学儿童数量翻番,师范生实现2倍增长。
思想主张
民族复兴
阎锡山的民族复兴思想以“公道主义”为中心,贯穿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中;而“公道主义”是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受到“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和“军国主义”等思想的影响,结合阎锡山的政治阅历,产生的系统的救国思想。它是阎锡山将其早年至中年各种思想与实践经验总结与大集合,也是阎锡山用以挽救国家危亡,复兴民族的理论基础,是他经过思考后选择的认为合适的救国、复兴方案。这一思想在阎锡山制定措施发展山西省经济、推动山西省近代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用民政治
阎锡山的“用民政治”的思想,是将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并运用到实际中去,倡导发展民德、民智和民财。“用民政治”包含政治、思想、文化、教育、行政、经济和司法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阎锡山希望能够使山西各行各业都能兴旺发达,民众受到良好教育,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村本政治
阎锡山在“安民政治”和“用民政治”基础上,认为“村本政治”便是以乡村自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于1920年提出《村自治条例》,并于1922年更改方案为村政,包括“村民会议”“息讼会”“保卫团”“村禁约”等内容。1922年开始于五台县试行,后推向全省,但未能改变农民的社会性质,成效不大。
六政宣言
1917年阎锡山提出“六政宣言”,后补充了“三事”,为保证“六政三事”的落实,设置“六政考核处”,推行“水利、种树、养桑、禁烟、天足、剪发、种棉、造林、牧畜”,除生产性工作,禁烟是阎锡山“六政”的重点。
大同思想
阎锡山的大同思想,他认为是“人类的共同思想”,包含在“以仁废物,以物养人,人应互助,群应互爱”十六个字里。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大同思想进行阐述。他认为大同的民主政治,是直接的民主,是四权分立的整体;他的大同经济理论,是指“资共有”和“产私有”,是追求按劳分配和物产证券;而他的大同文化理论,是坚持“中的文化”和“种能教育”。但他的思想没能明确一条走向“大同”的道路,这是受到阎锡山自身阶级的局限性所致,此外还因为其将希望寄托于人类自身进化而导致的高尚道德追求。
个人作品
阎锡山晚年隐居阳明山十年,开启著书写作的生活。曾撰写论文《我国的人口问题》,整理出版22万字的《辛卯座谈会记录》,共有书稿20余种,包括《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大同之路》《三百年的中国》《孔子是个什么家》《中国国民党理论研究》等。
历史评价
孙中山评价阎锡山的辛亥太原起义的意义,“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告成功,此实山西省之力,阎君百川之功。”认为武昌起义后,山西最先响应,而山西的成功,都是阎锡山的功劳。
阎锡山去世后,台湾《民族晚报》曾发表《阎锡山值得国葬吗》的社论,认为阎锡山40多年的政坛生涯,固然受人赞扬,但受人指责的地方也很多,附和袁世凯的帝制运动、出兵抗拒护法军、掀起中原大战的战火等,综合其一生,纵然不能罪多于功,至少是功过兼有,瑕瑜互见的。
撰写《阎锡山传》的作者王振华认为,总体来说,阎锡山是个封建军阀,他长期坚持“反共反人民”的立场,从政治上讲是反动的;但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也曾跟随时代潮流,顺乎历史需要,起到某些进步、积极的作用,应该实事求是给予肯定。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张闻天“牺盟会”问题上,曾经给予称赞,认为“当日本增兵华北地区,华北形势十分紧急的情况之下,阎先生就开始把‘防共’的精力转向于‘守土抗战’,并且在山西省组织了‘牺牲救国同盟会’,在政府统制的范围内,相当容许了人民救国的自由。”
典故轶事
一举两得
据说阎锡山特别喜爱抽纸烟,思考公事时,都会抽雪茄帮助静心凝神,每次凝思之时,都会手指夹着纸烟,并且用中指敲打桌面,直到纸烟燃尽为止,当时人们待客都会准备纸烟,但阎锡山认为抽烟危害太大,想要变通一下,于是再遇到客人拜访时,便以糖果茶点代替纸烟,也显得对客人比较周到。后来全国提倡新生活运动时,阎锡山为了不吸纸烟,便用火柴代替,遇到事情需要思考时,便用手猛搓火柴,后来便形成了一个习惯。
武人颂德
民国十八年的秋天,冯焕章幽居在晋祠,西北军将领孙良诚前往晋祠面见冯焕章,路过太原的时候,阎锡山带人前来欢迎;酒宴之上,孙良诚想要夸夸阎锡山,但他没什么文化,沉吟半天都说不出来,这时他突然想到从潼关前往太原的路上看到的一些场景,然后便对阎锡山夸赞道:“报告总司令,您境内的兔子真多!”这番话说完,大家全部都惊呆了。
如何消受
民国十九年的时候,河南大战开始之前,阎锡山通电响应,西北军的鹿钟麟等人给予复电,一共有几十个师长以上的人列名,其中便有句话,“誓当追随我公之后,贯彻到底。”王铁珊正好居住在太原,读到这份电报时感叹道:“阎先生这么大的年纪了,身体又不好,怎么能够受得了呢?”
无字真经
某次阎锡山前往北平市,听说晚上赴宴会有打牌的活动,大家输赢都非常大,阎锡山害怕大家拉他一起玩,合伙敲他竹杠,不知道如何是好,片刻后计上心头,然后背着手从四人后面绕着走,看见其中有人手中有对白板,便假装十分惊讶地问道:“怎么会有一对没字没花的牌呢?”这位被阎锡山道破手中的牌,但又不能发作,其他人都笑着说阎锡山年龄太大不会打牌,因此无人请他一起打牌,而这也正好顺了阎锡山的心思,依旧一边走,一边微笑地看着大家打牌。
阎一壶
山西省人以俭朴而闻名,阎锡山身为山西人,虽然非常富有,但也一直提倡节俭。宴请宾客虽然不像冯焕章拿青菜待客,但也仅仅是四五个菜,一壶汾酒而已。某次有人前来拜访阎锡山,而且酒量非常好,但阎锡山依旧以一壶酒待客;此人刚喝得高兴,但酒水已经没了,但阎锡山没有为他破例添加新酒,而他只好离开宴席回家了,然后重新购买好酒畅饮一番,此后他就用“阎一壶”来称呼阎锡山了。
个人关系
纪念场馆
故居
阎锡山故居位于山西省定襄县河边村,1986年8月阎锡山故居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辟为晋北河边民宿博物馆。始建于1913年先后,抗战之前便建成都督府、得一楼、上将军府、东花园、西花园等30余处院落,现存27座院落,占地3.3万余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旧中国最大的官僚私邸之一。整体建筑庞大恢宏,既有民间四合庭院,又有典雅的亭台楼阁,古朴的砖石窑洞,以及仿欧建筑,具有中西建筑融合风格,以及中国民间与官方的特点。
墓地
阎锡山坐落于台北市阳明山七星岩公路附近,周围峰峦环抱、茂林修竹,一座坐北朝南的圆形方冢,能远眺台北市区,墓前斜坡上用水泥铸成三米高的“中”字;圆形墓丘是灰绿色贴面,其间有水泥塑成的“世界大同”四字,墓碑上刻有“阎百川先生之墓”。附近还有当年阎锡山修建的菁山草庐“种能洞”。
山西督军府旧址
山西督军府旧址,位于太原市府东街101号,为原先的晋府,始建于北宋初期,曾为山西行中书省衙门、山西巡抚衙门,自北宋以来一直是山西的政治机构所在地。现在的督军府,是阎锡山担任山西都督时改建,除二层木楼、影壁(含两侧便门)、勤远楼已毁外,其余基本保存原貌。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解放战争揭幕战:上党战役.今日头条.2023-07-17
阎锡山去台湾后,自己租地盖房 自己养猪养鸡耕地_正北方网.正北方网.2023-07-17
东陵大盗 (1986).豆瓣电影.2023-04-09
八路军 (2005).豆瓣电影.2023-04-09
太行山上 (2005).豆瓣电影.2023-04-09
彭雪枫 (2007).豆瓣电影.2023-04-09
东方 (2011).豆瓣电影.2023-04-09
太行山上 (2015).豆瓣电影.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