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岳
孙岳(1878年-1928年5月27日),字禹行,生于直隶高阳县的西庄村(今属河北省保定市),为明末兵部尚书孙承宗之后,民国将领、直隶省长。
孙岳童年在外祖父家受启蒙教育,早年曾考中秀才,因与清廷有世仇,无心于科举,其人性格好打抱不平,曾杀死地痞后逃往五台山出家为僧。1904年,孙岳考入保定武备学堂炮兵科,次年加入同盟会,并秘密参与了刺杀五大臣一事的谋划。1906年,孙岳又进入了陆军行营军官学堂的第二期速成科进修。1909年,孙岳毕业后先后担任了北洋陆军第三镇九标三营管带、中校参谋等职,1911年,孙岳参与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策划的州起义,但因泄密很快就被革职了。后孙岳南下投奔革命党,被任命为苏、松、宁、扬、镇五路军的总司令,与清军作战,中华民国成立后,参赞军务并督办庐山牧场。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孙岳又被任命为讨袁一路军总司令,在反袁斗争失败后,孙岳逃亡日本。袁世凯死后,孙岳被任命为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兼冀南镇守使等职,并与冯玉祥等人于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政权的统治。直系军队溃败后,孙岳等人力主迎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但却最终失败。国民军成立后,孙岳立即带领国民军第三军进驻保定,肃清直系残余势力,后相继担任豫陕甘剿匪总司令、陕西省督办等职。1925年11月,国民军反奉之战爆发,孙岳调任直隶督办兼省长,进驻天津。次年因冯玉祥下野,孙岳接任对奉作战前敌总指挥。1926年三月,天津失陷于奉系及直鲁联军,孙岳因心情郁闷而染病,同年曾抱病参加“五原誓师”,不久又因病加重,不得不赴上海市就医,期间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等职。1928年5月27日,孙岳病故于上海,同年12月25日,被安葬于北京西郊温泉山下。
学者杨飞、乔海东评价孙岳:“他已因此壮举(密谋刺杀五大臣)扬名于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孙岳,字禹行,1878年(清光绪四年)生于直隶高阳县的西庄村(今属河北省),其为明末兵部尚书孙承宗的后代,孙承宗因率众抵抗清军而被清军俘虏杀害,正是因为这段经历,其后人均誓不仕清,辛而孙岳的父亲善于经营,才使得其家道不致衰落,并渐至小康,在这样家庭出身的孙岳从少年时就衣食无忧并很早就接受了当地有名的教师常鹤芩先生的启蒙教育,受常鹤芩先生的影响,孙岳不顾家规约束潜心于科举,并在1902年考中了秀才。但因心怀祖上被清军所杀的仇恨而无心于科举,由此常往来于高阳和保定之间,与朋友饮酒作乐。而这时的孙岳时年轻气盛,在听说蠡县的一天主教徒依仗天主教势力在当地无恶不作后,好打抱不平的孙岳将其杀害了,后因怕被追责,所以又逃到了五台山做和尚。1904年,孙岳考入保定武备学堂炮兵科,在校期间,孙岳进一步坚定了为人民和国家奋斗的信念,并倾心于革命,1906年,北方同盟会的创始人陈幼云回到保定,欲在军官学堂进步师生中工作,其以聘请教员的名义,邀请孙岳到育德中学进行革命联系,后来,经陈幼云、张继以及王法勤的介绍,孙岳加入了同盟会,入会后,孙岳积极地发展会员,期间孙岳共发展了刘仙洲、何遂等72人入会,同时还在保定自己的私宅成立了“同盟会河北支部“此外,为了方便发展革命力量和互相联络,孙岳还在保定的椿树胡同筹办了“星期茶话会”,也正是通过“星期茶话会”孙岳遇到了同样具有革命思想的吴,两人都主张民主共和思想,反对清王朝的统治。
刺杀五大臣
在清王朝放出了蒙蔽群众的“预备立宪”的骗局之后,孙岳与吴樾感到极为气愤,因此决定以刺杀手段阻挠破坏五大臣出洋考察之举,来破坏清王朝的阴谋,唤醒民众,同年9月,两人在学友张榕的掩护下,携带炸弹潜入北京,吴樾伪装成侍卫身份混入五大臣所在的的车厢,欲在接近五大臣之后点燃炸弹与其同归于尽,最终却因为身份被识破,炸弹未及时扔入五大臣所在的车厢而导致计划失败,吴樾因此被炸弹炸死,孙岳等人因距离较远得以幸免于难,五大臣中的绍英伤、托忒克·端方、戴鸿慈以及爱新觉罗·载泽都受了伤,孙岳等人由于距离较远得以逃脱。刺杀五大臣的计划虽未成功,但却对清王朝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清廷急令全城戒严,并命袁世凯亲自侦办此案,声称“要将涉案的贼臣乱党抓捕归案”。但是因为在刺杀行动之前吴樾与孙岳等人已经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使得案件留下的有用线索痕迹非常少,因此调查许久清廷都因不知此案由何人所为而未能侦破。孙岳也因此得以重返保定武备学堂,继续从事革命斗争。
投身革命
1909年毕业后,孙岳先后担任了北洋陆军第三镇九标三营管带(营长)、中校参谋等职。在军中,孙岳积极从事反清活动,并与冯玉祥、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秘密组织了反清团体“武学研究会”,名义上是读书,实则传播革命思想,联络其他同志,密谋举事。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为策应南方革命,孙岳参与王金铭、施从云等人策划的滦州起义。但由于少校副官吴佩孚的告密,引起了曹锟对孙岳的警惕,在滦州起义前夕,孙岳就被革职了,1912年,由于计划不周等原因,滦州起义遭受镇压而失败。
反袁斗争
遭遇革职后孙岳回到保定市南下投奔革命党。江北独立时,孙岳被任命为苏、松、宁、扬、镇五路军的总司令,驻扎在长江以北,与清军作战,期间,曾率兵重创辫子军张勋。后来军队改编,孙岳被任命为陆军第九师师长。袁世凯担任大总统后,打压革命党,孙岳因此被革职,孙岳于是投奔至革命中心地南京,但却在南京遭遇暗杀,深知南京不可久留的孙岳于是接受了江西省都督李烈钧的邀请前往江西,参赞军务并督办庐山牧场。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后,孙岳又被任命为讨袁一路军总司令,在反袁斗争失败后,孙岳逃亡日本。不久又密潜回国,隐居在陕西华山脚下。在华山时,受袁世凯反动势力的影响,革命党人出现了颓唐丧志的现象,甚至变节投降,在这种情况的压力下,孙岳坚定意志,积极联络关中人士,与杨虎城等人秘密聚义,组织了反袁团体“共学团”,组织革命力量打倒军阀。在活动期间,孙岳得到了好友何遂的帮助,何遂不仅将自己的积蓄都交给了孙岳,还向渭河平原志士介绍孙岳的情况,为孙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后来孙岳偶遇了已投靠袁氏势力的陈曾,为提防其出卖,孙岳离开了陕西。
加入直系
袁世凯病死后,北洋军阀分为了直、奉、皖三大派系。1917年,孙岳凭借与曹的旧关系,担任了直系曹部军官教导团的团长,并先后参加了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年孙岳被任命为陆军第十五混成旅的旅长兼冀南镇守使,移驻直隶大名,针对大名土匪多、毒品多、自然灾害多的三害情况,孙岳首先决定平定匪患,其中以刘桂堂为首的土匪最为猖狂,对此,孙岳派兵驻扎在土匪活动最为频繁的县城,并在所辖地区建立地方武装,派骑兵营营长庞炳勋剿匪,同时对匪徒进行分批镇压,最终震慑了匪帮,稳定了社会秩序。对于毒品泛滥的问题,孙岳大力查封烟馆,严惩毒品贩子,对于当地为非作歹,奸污女学生的地方势力,孙岳也毫不留情地主持了正义。
对于大名的治理,孙岳根据大名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特点,决定开挖南北的总干渠,同时修建水阀以调节水位,此外,还开挖了支渠若干,共建起了四座水阀,解决了大名西区的干旱,孙岳等人也因此受到了百姓的拥戴。在大名的建设上,孙岳将军队进行了扩充,同时修筑练兵场和阅兵台,加强对士兵的训练,还设置了军法处,严格军纪。在孙岳的治理下,大名的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北京政变
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政权后,政局更加混乱,吴佩孚有恃无恐,残酷地镇压各地的工农运动,使得中国社会不得安宁,曹锟、吴佩孚倒行逆施的行为也引起了全国各界人士的极为不满,1923年10月8日,孙中山发布讨伐曹锟令,并致电段祺瑞、张作霖、卢永祥采取一致行动,同时与冯玉祥通信,令其争取早日行动。而孙岳由于在滦州起义之前便与冯玉祥就交往甚厚,再加上孙岳因其反清、讨袁的革命活动受到了封建军阀的排挤,以及直奉战争期间,吴佩孚用兵失误导致战争失败反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孙岳,使得孙岳与吴佩孚间结怨愈深,因此孙岳与冯玉祥都有倒直的意愿。1924年9月10日,应冯玉祥之约,孙岳以祭奠殉难官兵的名义,就推翻曹、吴之事在北京南苑昭忠祠进行秘密商议,即史书上所称的“草亭会议”。会议结束后,孙岳立即联络胡景翼,并派部下岳维峻去见冯玉祥,表示绝对服从指挥。
1924年9月18日,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虽然任命了冯玉祥为第三路军司令,但又派胡景翼等监视冯部,并下令胡景翼若冯玉祥有异动,则就地解决冯玉祥。得知此事的冯玉祥最后下决心推翻曹、吴。在直军动员会之后,冯玉祥向曹锟建议,十三师调赴前方,北京防务则回面临空虚,因此最好间孙岳的部队调来拱卫首都,对于冯玉祥的建议,曹锟欣然应允。后孙岳受曹锟的命令率都进京,拱卫首都,并被委任为京警备副司令兼北京戒严司令,负责京城治安。10月19日,,由于直军在直奉战场上不断受到重创,吴佩孚不得已前往前线督战,同时将丰台区等地的嫡系部队调往前线。在得知吴佩孚亲赴前线督战的消息后,冯玉祥便命令孙岳监视总统府卫队和吴佩孚的留守部队,做好举事准备。
孙岳为了掌握举事主动权,不仅安排了自己的得力副官门炳岳当陆防处处长,同时派马、步兵在各主要街道来往巡查。10月22日夜12时,孙岳派其夫人前往总统府打牌,借此监视曹锟等人的动向,十二时许鹿钟麟的前锋到京,孙岳立即下令士兵开城门迎接,同时通知所有官兵佩戴事先备好印有“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报国”的臂章,与鹿部汇合,在占领了车站,电报局,电话局,控制了北京与外部的联系后,又派人去中南海通知曹锟,曹锟惊觉大势已去,只好下令卫兵向孙岳缴械,这样,不费一枪一弹,一夜之间,孙岳等人完成了北京政变。
支持孙中山
“北京政变”使得直军丧失根基,吴佩孚试图亲自率军返京挽回危局,不料遇到了冯玉祥的重兵埋伏,吴佩孚军溃不成军,仓皇南逃,留在山海关区的直军孤立无援,军心涣散,不久就在奉军的重创下土崩瓦解。直系军队溃败后,在10月25日北苑召开的军政会议上。孙岳力主迎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同时,极力推荐国民党人李书城、李烈钧,李石曾等出任过渡政府的重要职位,同时表明自己及其部下均不参加内阁,以示举事为国,不图私利。此次会议决定:邀请孙中山学生主政,段祺瑞则主军;同时奉行为国为民的宗旨,把参加“北京政变”的各部队名称改组为“中华民国国民军”。任冯玉祥为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胡景翼则为副司令兼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孙岳为副司令兼第三军军长。三位军事领导人联名发出召集和平会议的通电,阐明了他们的主张:“息内战”“确立健全民治之基础”“开彻底革命之新机,完成历来改革未竟之业”等。会议结束后,冯,胡,孙三人再次联名电请孙中山北上,并派代表南下迎接孙中山。对于北京政变,孙中山致电表示了感谢,并拟即日北上。但是冯,胡,孙等人迎请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的政治主张却遭到段祺瑞,张作霖等军阀的反对。孙中山抵达北京后,还未及开展工作,便因病逝世,这也使得冯、胡、孙等人开创政治新局面的主张未能实现。
肃清残兵
国民军成立后,孙岳立即带领国民军第三军进取保定,肃清曹、吴的残余势力,当时盘踞在保定的是十六混成旅旅长曹世杰,且其拥有的兵力要远远地大于孙岳,而孙岳的兵力不仅只有三、四千人,还分驻两地,对此,冯玉祥派佟麟阁率兵协助孙岳,此外还有何遂、李石曾等人共同协助孙岳,他们在徐水南部打垮十六混成旅的炮兵营,而曹世杰其部下多与孙部有联系,因此其作战情绪较为低迷,两支部队在保定的城郊决战,曹部除博汝钧南逃外,其余纷纷缴械投降,孙岳最终收编了曹世杰的部队,11月6日,战争结束,孙岳完全控制了保定及周围的县城。
进驻保定市后,孙岳释放了关押在保定监狱的“二七”大罢工的工运干部,最终使得京、津、保等地的工会得以恢复;同时还同意共产党在保定建立农民协会、妇女联合会、反帝大同盟等革命群众组织;此外,孙岳修建小学,开办新式教育;在军事方面,孙岳收缴了吴佩孚部的军械库,其兵力因此得以扩充,由一个混成旅发展为两个师,后又扩编为四个师三个混成旅,孙岳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不久,冯玉祥率部向热河一带发展,胡景翼则在漳河以南抵御吴佩孚组织的反扑,孙岳的第三军则由何遂为总指挥,南下援助胡景翼,并相继占领了安阳市、开封市,至此国民军第二、三军的防区连成一片、控制了河南、河北的大部分地区,接着,胡、孙合力击败了吴佩孚下最大的土匪势力,憨玉琨,攻破了洛阳,在第三军的配合下,孙岳率部乘胜进军陕西省,进驻西安市,国民军得以控制黄河流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奉军形成势均力敌的军事对峙局面。
反奉战争
1925年1月,孙岳任豫陕甘剿匪总司令,8月,又任陕西省督办。此时,冯玉祥处于军事上的需要,欲让孙岳驻军直隶,但由于段祺瑞的阻挠,孙岳被迫移军河南省,而孙岳的军队若要长期发展,则需向西北进军,但其西进计划最终却因为冯玉祥与李石曾的阻挠而失败。与此同时,张作霖入关后,对内镇压民众,对外则屈膝卖国,导致政局混乱,为此,1925年秋,孙岳决定北上进军,与张作霖作战,11月8日,反奉战争爆发,国民军被迫在鲁西和京汉线一带的大名、保定等发动进攻,战争的爆发也导致了奉系内部的分化,其主要将领郭松龄等倒戈,冯玉祥欲夺取天津,于是带领国民军第一、二军与李景林血战,李景林败逃,孙岳被任命为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直隶李景林所带兵队战败逃往山东,孙岳调任直隶督办兼省长,进驻天津,孙岳执政时反对专政,尊重人民的意愿,给予了人民较大的自由,同时严明军纪。
1926年初,冯玉祥因为和苏联联系而引发了北方军阀的攻击,进而以冯“赤化”甚于洪水猛兽,冯玉祥迫于处境日益险恶,通电下野。孙岳接任对奉作战前敌总指挥,3月,奉军及直鲁联军反攻,联合向京汉、津浦两条铁路干线上的国民军发动进攻,国民军腹背受敌,此时,国民军与民众休戚与共,中国共产党也接连表示支持国民军,在众人的支持下,孙岳亲自到静海等地督战,消灭了进攻沧州、杜林的直鲁联军,并击溃了欲偷袭国民军后路的敌军,1926年8月10日,日本帝国主义者为突破国民军的后路,派兵舰护送奉军登陆,并开炮炸伤了国民军,对此,孙岳下令还击,加强守备,命第三军第二混成旅开往塘沽区,并在其海港布置水雷,在陆地挖掘散兵壕,增设大炮,但其防御却遭到了段祺瑞的破坏,同时帝国主义国家向北京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停止战争,拆除防御,并派其各军舰在大沽汇集,进行武力威胁。
对此,共产党人联络各工会和学生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抗议,却遭到了段祺瑞的镇压,造成了“三·一·八”惨案,对于段祺瑞的行经,孙岳当即通电全国,表示与段祺瑞决裂。帝国主义的干涉与段祺瑞的投降最终导致天津市失守,国民军撤回北京。得知此消息后,孙岳心情郁闷,进而染病住进医院。4月中旬,留五原养病。9月,冯玉祥回国,重整国民军,孙岳抱病参加“五原誓师”,不久又因病加重,不得不赴上海市就医,国民军第三军军长一职由徐永昌代理。1927年6月,孙岳被任命为河南省人民政府委员,8月,又兼任了南京国民政府军委会委员。
因病去世
1928年5月27日,孙岳病故于上海,由于孙岳其一生清廉,乃至去世后家属无力安葬,最后由其好友李烈钧、张继、徐永昌等为其募捐了八十亩地,同年12月25日,被安葬于北京西郊温泉山下,张继为之为其撰墓志铭。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学者牛国华在《孙岳将军传略》中评价孙岳:“孙岳,是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爱国将领。”“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合作者,支持工农群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孙岳是中国北方国民革命时期一位重要人物。”
根据《中华民国史人物传·第五卷》记载,学者李新、孙思白等人评价孙岳:“孙岳带兵,军纪严明,深得军心、民心。”
根据《一代名将孙岳的传奇人生》记载,学者杨飞、乔海东评价孙岳:“他已因此壮举(密谋刺杀五大臣)扬名于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人物轶事
出生在这样衣食无忧的家庭里,少年时代的孙岳倜傥不羁,也因此被村里人戏称为“嘎小子”(此处嘎取精明、乖巧之意)。根据牛国华的《孙岳将军传略》记载,西庄村屈家做法会时,曾邀请道巫做法,正当道巫低头默念经卷之时,这个“嘎小子”孙岳则蹑足而前,偷拿供品,还趁他人不备之时猛然掀翻了供桌,并高声呐喊道:“老神来了!”吓得那道巫瘫坐于地,道场里也是一片哗然,秩序因此大乱。等众人缓过神来开始搜寻这一恶作剧的始作俑者时,“嘎小子”孙岳却已溜之大吉了。
相关纪念
孙岳墓
孙岳墓,位于海淀区温泉村显龙山,占地八十亩,墓为黄土堆坟,墓的四周建有半椭圆形月台,墓前不仅有墓志铭。墓南还有有纪念碑亭一座,墓东则建有纪念堂,内有蒋介石、冯玉祥等人的题字石刻,孙岳墓属于市级文保单位。
参考资料
孙岳墓.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