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发生在1922年至1925年间,是以吴佩孚、孙传芳为首的北洋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奉系军阀之间为争夺中央政权和地盘而发生的军阀混战。直奉战争包括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及浙奉战争(又称第三次直奉战争)。
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登上总统之位。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其手下北洋军阀背靠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很快分裂为亲日的皖系、奉系和亲英美的直系三大集团。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中央政权,混战不休。1920年,以吴佩孚为代表的直系军阀为对抗皖系军阀,发动了直皖战争。皖系战败,直系与奉系一同控制着北京政府。直奉两系之间因地盘与权力分配问题矛盾尖锐,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
第一次直奉战争发生在1922年4月29日至5月7日,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在河北省、天津市一带进行的一场战争。以奉军失败,直军胜利告终。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控制北京中央政府,并进一步提出“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背靠英、美势力在全国各地进行大肆扩张。与此同时,其内部也深陷分裂危机,而连年征战的财政压力,直系领导人之一曹锟压榨人民,而后操纵选举,就任总统的行为也让人民的反直情绪达到巅峰。奉系的张作霖于趁机拉拢以段祺瑞、卢永祥为代表的皖系军阀以及北伐势力孙中山,互相联合发动了第二次直奉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发生在1924年9月15日至11月3日,是以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在热河、山海关区一带进行的一场战争。历时50多天,此战以冯玉祥倒戈,张作霖的奉军联合其国民军打败直系告终。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皖系的段祺瑞上台临时执政。张作霖为掌权,联合段祺瑞排挤冯玉祥,并残酷镇压革命。并通过第二次江浙战争将势力扩张到了长江下游。彼时占据安徽、浙江省两省的直系军阀孙传芳对此感到不安,于是暗中联合冯玉祥、吴佩孚组成反奉联盟,发动了反奉战争,即第三次直奉战争。
第三次直奉战争发生在1925年10月10日至11月8日,是以孙传芳为首的直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在上海、江苏省、安徽一带进行的一场战争。此战以直系打败奉系告终。浙奉战争过后,全国反奉被推向了高潮,削弱奉系势力的同时,加速了奉系军阀的衰亡;同时,冯玉祥、吴佩孚、孙传芳这几股军阀势力乘势而起,与张作霖的奉系一同形成了1926年北伐前夕的政治新格局;而孙传芳割据一方后采取的“自保政策”也为后来北伐初期的顺利进展创造了条件。
相关背景
军阀混战
随着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不过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政权还是被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所篡夺,在此之后统治中国的主要是北洋政府。北洋军阀是在清朝末年由袁世凯一手建立的封建买办军阀集团,以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为主要社会支柱,外国帝国主义为主要靠山。袁世凯当权时,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在形式上是统一的。直到1916年袁世凯复辟失败,并在不久后去世,他的北洋军阀在不同帝国主义势力的支持下,很快分裂为亲日的皖系、奉系和亲英美的直系三大集团。这些军阀各自割据一方,或是为了争夺中央政权,或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地盘,混战不休。
直系军阀
直系军阀是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出的以直隶人冯国璋为首领的一派。冯国璋与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早年同为袁世凯的亲信将领。1917年丁巳复辟失败后,冯国璋到北京继任总统,任命其部下曹、李纯、陈光远、王占元分别为直隶、江苏、江西省、湖北的督军,这些地方也构成了直系的基本势力。1918年,皖系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通过操纵选举,以徐世昌为总统,取代了冯国璋的职权。次年,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而崛起,成为直系首领,并于1920年联合奉系发动直皖战争,打败了皖系,而后与奉系一同控制着北京政府。
奉系军阀
奉系军阀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北洋军阀派系之一。张作霖早年曾为清廷效力,在东北地区防军中任职。后来辛亥革命爆发,张作霖大力镇压革命党人,借势掌控了东北的军事。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张作霖称臣投靠。不过随着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张作霖为争夺势力,在日本的支持下很快驱逐了袁氏在奉天的亲信段芝贵,夺得了奉天的军政大权。继而又在1918年升任东三省巡阅使,完全掌控了东三省的军事力量。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张作霖率领奉系与直系军阀联合推翻了皖系政府,他的军备兵源经此一战也得到了扩充。
第一次直奉战争
战争起因
直皖战争结束后,直奉之间由于在地盘和权力的上的分配不均,矛盾日益尖锐。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英、美等西方势力深入远东。作为直皖战争中的获胜方,吴佩孚得到了英美帝国主义更热烈的拥护,其势力很快扩张到长江以南。而日本为了抵制英、美等西方列强的扩张,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转而扶持势力渐盛的奉系作为其侵略蒙满的工具。张作霖背靠日本,在积极向蒙疆扩张的同时,也把手伸向了长江流域。直奉双方为了抢夺地盘,争斗不休,在内阁问题上更是分歧不断。
1920年8月,直奉双方经协商,共同推荐组成了靳云鹏内阁。但是由于靳云鹏亲直疏奉,引起了奉系的不满。1921年12月,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推翻了靳云鹏,并策划组成了梁士诒内阁。然而梁士诒内阁亲日,上台后就与日本谈判,同意向日本借款“赎回”胶济铁路,并允许将该路改为中日合办。这种出卖民族主权的行径遭到了国人的反对。对奉系不满已久的吴佩孚以此为柄,联合直系军政向梁内阁发起猛烈抨击,最终逼迫梁士诒下台。双方矛盾的进一步激化,也导致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爆发。
战前部署
直军方面
1922年4月,直军方面以吴佩孚为总司令,调集湘鄂各省兵力集中河南省。由于直军兵力在数量上少于奉军,为保证作战重点,遂放弃津浦铁路,收缩兵力于京汉线,以保定为中心,成三角阵形,以求进退有据,于确保防御的前提下再再图进攻。其具体部署是以京汉线北段为中心,分东、中、西三路作战。其中,东路以张国熔为司令,率第26师及第12、13、14混成旅,驻防任丘市、大城,负责津浦线方向;西路以王承斌为司令,率第23师、第1、15混成旅,驻防大石河、良乡,负责京汉线方向;中路由吴佩孚自兼司令,率第24师及第3师一部驻防固安县、霸州市,位于津浦与京汉线之间,负责照应东、西两路,机动运用;曹锟坐镇保定,负责支援。
奉军方面
奉军方面以张作霖为总司令,设天津市以东的军粮城为大本营,计划兵分两路进兵,一路沿津浦线抵徐州市,会合张文生的新安武军进攻河南;另一路则进抵京汉线长辛店镇附近。其具体部署为:东线以京奉、津浦线为中心,任张作相为总司令,下辖第一梯队张作相部第27师驻防廊坊市,第二梯队张学良部第3、4混成旅驻防静海区,第三梯队李景林部第7,8旅驻防马厂;西线则以京汉线为中心,张景惠为总司令,其司令部设于长辛店,下辖第一梯队张景惠部第1师,第二梯队邹芬部第16师及第6混成旅,第三梯队郑殿陛部第2、9混成旅,驻于北京南郊长辛店、南苑等地。
交战经过
西路战场
4月28日,张作霖抵达军粮城。次日,直奉两军同时下令作战命令。直军首先进攻西线奉军司令部所在的长辛店,与奉军展开激战。直军一度攻入其中,后因奉军来援撤出。29日,奉军与直军激战于良乡,直军反败为胜,保住了良乡,并再次进攻长辛店镇。从4月30日到5月2日,两军集结西线兵力再次展开激战。由于直军的战术更为灵活,作战经验也更为丰富,逐渐占据上风。5月4日,吴佩孚亲临前线督战,直军向奉军发动多路进攻,并利用奉军邹芬部第16师原为直系冯国璋旧部的关系,诱迫其投降,导致奉军的阵线动摇。奉军主帅张景惠逐渐失去信心,而后退往丰台区,继而逃往天津市。西路奉军失去统一指挥后,全线溃退,直军很快占领长辛店、丰台。5月5日,西路战事以直军获胜告终。
中路战场
西线直军告捷后,吴佩孚迅速抽调兵力前往东线,并亲临督战。自29日两军开战以来,奉军于29日和5月1日两克固安,但被直军两度夺回。奉军张学良、郭松龄部加入战斗后,战况愈加激烈,两军相持不下。吴佩孚为鼓舞士气,颁布“赏罚令”。奉军难抵直军的激烈进攻,终于败退。5月4日,直军连克永清、杨村、落垡,张作相败逃天津。5月5日,直军占廊坊,中路战事又以直军获胜告终。
东路战场
在以大城、马厂为重点的东路战场上,奉军于4月29日占领大城,居于优势地位。不过自30日起,直军的后续部队开始反攻,并于5月1日夺回了大城,双方的争夺重点随之转移到了马厂。5月3日,随着直军中路获胜的消息传来,直军的士气大振,而奉军开始不支,逐渐向唐官屯、静海败退。直军进而攻占了马厂、青县。5月4日,直军西路告捷的消息与张作霖带着残部败退滦州的消息传来,奉军的士气大受影响,节节败退,直军随之占领静海。5月7日,直军追至前奉军总司令部所在地军粮城街道,守城的奉军全部缴械投降。
签订合约
奉军在直奉战争中全面失利后,向关外败退至冀东州。直军则乘胜追击,于5月20日占领了滦州。张作霖只能下令让奉军完全退至山海关区以外。5月26日,张作霖回到沈阳市。由于东北地区是奉系经营多年的地盘,背后又有日本人的势力支持,直系对此有所顾忌,直军最终抵达山海关却不得不停止,与奉军对峙于关内外。由于继续僵持或交战对双方都消耗巨大,直奉在英、美两方的调停之下,最终于6月17日在秦皇岛市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上签订了停战协议。
战争结果
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直系战胜了奉系,并将北京中央政府控制在手,形成了“直系即中央”的政治格局。皖系操纵推举出来的总统徐世昌为迎合直系的心理,下达了大批任免命以削去张作霖在东北的势力其中包括,免去张作霖奉天督军、东北地区巡阅之职,任吴俊升为奉天督军;免去察哈尔省都统张景惠之职,以张锡元继任,谭庆林为军务帮办;免去热河都统汲金纯之职,以王怀庆为热,察,绥巡阅使兼热河都统,米振标帮办军务。
战争影响及后续
在军事上,直系吴佩孚在取得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后,声望空前,继而在英、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提出了“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为了扩张自己的实力,吴佩孚征闽、攻粤、入川同时并举,在全国各地燃起战火。在政治上,第一次直奉战争过后,直系军阀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直系又祭起“法统重光”的法宝,将总统徐世昌赶下台,以黎元洪代之。随着直系的扩张,实力派人物曹锟的野心日益膨胀,他利用权势贪污受贿,横征暴敛,后来又利用搜刮来的巨额财富,操纵选举,将黎元洪赶下台,夺取了总统之位。彼时直系的势力达到巅峰,同时也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直系内部因为政治主张和权力分配不均,矛盾加深,出现了派系分裂。与此同时,吴佩孚企图武力统一中国的主张也引起南方各省军阀的不满和抵制。此外,由于连年征战,军费支出浩大,中央已经出现严重的财政困难。而官僚机构的挥霍与对民间的压榨,也引发了广大群众的不满与反抗。曹锟贿赂选举的行为更是让人民的反直情绪达到巅峰。
战斗序列
直军方面
奉军方面
第二次直奉战争
战争起因
自从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落败,张作霖退回东北后就宣布独立,闭门而治。他吸取这次战败的教训,很快在东北地区设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旨在整军经武,扩充实力,向直系复仇。1923年,张作霖又积极拉拢以段祺瑞、卢永祥为代表的皖系军阀以及北伐势力孙中山,和他们结成了反直的军事三角联盟。与此同时,在矛盾林立的直系内部,冯玉祥由于不满吴佩孚的削权与排挤,又联合胡景翼、孙岳组成了内部反吴的三角联盟。
1924年9月3日,隶属直系的江苏省督军齐燮元与闽粤边防督办孙传芳为扩充势力,对当时据守浙江省、上海市的皖系卢永祥发动了江浙战争。孙中山与张作霖作为皖系的同盟,随即通电谴责曹锟、吴佩孚,并发兵援助卢永祥。而在江浙战争打响不久后,张作霖于9月15日兵分三路向山海关区进击,向曹锟发出了挑战电宣战。曹锟接到张作霖的挑战电后,立即电召吴佩孚人京商议战事。9月18日,曹锟任命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正式讨伐张作霖。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此打响。
战前部署
直军方面
直军方面以吴佩孚为“讨逆军总司令”,总领3个军,主要战略为将奉军主力诱至山海关抑留,另以有力部队由海军掩护自海面迂回,在绥中县、葫芦岛市一带登陆夹击奉军而歼灭之。其具体部署如下:
第一军以彭寿莘为总司令,王维城、董国政为副司令,率大部分嫡系主力沿京奉线出发,攻击山海关区、九门口一线奉军主力;第二军以王怀庆为总司令,朱振标为副司令,率原驻热河各军出喜峰口经平泉向朝阳方面进攻,以迎击奉军热河南路的进攻;第三军以冯玉祥为总司令,张之江、李鸣钟为副司令,由古北口,经滦平、承德、赤峰向开鲁前进,迎击奉军热河北路的进攻;同时,以曹镁、胡景翼、张钧珍、杨清臣、靳云鄂、阎治堂、张冶公、李治云、潘鸿钧、谭庆林为十路援军司令,分别统率直、鲁、豫、鄂、陕、川等省援军参战,并以张福来为援军总司令。
奉军方面
奉军方面由张作霖任总司令,总领6个军,主要战略为集结主力于山海关、九门口一线,先从热河方面分南北两路攻击前进,待热河方面进到山海关区、九门口一线齐平的时候,再发动主力进攻,通过三路并进,予以直军决定性的打击。其具体部署如下:
由军长姜登选、副军长韩麟春指挥的第一军与军长张学良、副军长郭松龄指挥的第三军组成联合军,主要任务是攻击山海关、九门口一线,待击破正面直军后,向京津进发;由军长李景林、副军长张宗昌指挥的第二军,主要任务是担任热河南路的进攻;由军长张作相、副军长阚朝玺指挥的第四军则摆在锦州市附近,作为总预备队;由吴俊升指挥的国民党第五军则以主力集结于前方运输便利处待命;由军长许兰洲、副军长吴光新指挥的第六军则以骑兵为主力,担任热河北路的进攻。
交战经过
热河战场
在热河方面,9月18日,奉军向直军阵地发起攻击。由于直军调置于该方面的王怀庆所属第十三师和朱振标毅军力量薄弱,奉军第二军和骑兵的攻击十分顺利。9月15日至22日,奉军第二军先后占领了开鲁县、朝阳市,继续向凌源市进攻,自15日彰武所率骑兵出动后,连克阜新市、建平县,10月7日又占领赤峰。
山海关战场
在山海关方面,奉军的第一军与第三两军率先发起进攻,但是由于直军占领了有利地形,进展缓慢。待到热河方面的奉军行进至山海关、九门口一线齐平时,10月7日,奉军发起了总攻,面对直军坚固的防御系统,原驻在绥中、兴城一带山地的孙旭昌团在在九门口以北约3000米的黄土岭找到了突破,率先攻破九门口,进而攻下战略要地石门寨。由于山海关前线形势危急,吴佩孚急调后援部队迅速开赴前方,并于10月12日前往山海关督战。13日至24日,直奉两军大战于九门口、石门寨、三道关等地,双方伤亡逾万。
北京政变
正当直奉两军在山海关区一带激战的时候,直系将领讨逆军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于10月23日率部回京,联合援军第二路总司令陕军第一师师长胡景翼、京警备副司令孙岳发动政变,包围南京总统府,软禁了曹锟,并迫使其下令停战、撤销讨逆军总司令等职、免去吴佩孚本兼各职。冯玉祥将其军队改称为“国民军”。
冯玉祥的倒戈彻底打乱了吴佩孚的军事部署,令他吃惊不已。吴佩孚只能一面分兵防御关外奉军,一面率部回救北京。冯玉祥则与胡景翼、孙岳等组织“国民军”准备迎战。奉军在获悉冯玉祥倒戈之后,大举进攻。28日,奉军的张宗昌部和李景林部先后到达滦州,并向天津市进逼。而山海关区方面,直军士气一蹶不整,很快被奉军主力包围在山海关和秦皇岛市之间,全线溃败。31日,奉军占领了山海关和秦皇岛,直军主力就此瓦解。
战争结果
吴佩孚抵达天津之后本欲调齐燮元,孙传芳两路援军回救北京,却发现援军的北上道路已分别被山东省督办郑士琦和山西省督军阎锡山截断。11月3日,奉军和国民军迫近天津市,吴佩孚在腹背受敌之下率领残部由大沽浮海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从9月15日起到11月3日止,历经50多天,终以直军主力的覆灭与吴佩孚的狼狈遁逃而告终。
战争影响及后续
张作霖的奉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在第二次战争中联合打败直系后,又因为权力分配问陷入新的冲突,于是共同推荐皖系的段祺瑞出山,于1924年11月24日在北京就任临时执政。而奉系张作霖则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很快勾结段祺瑞,排挤冯玉祥,从而操纵了北京市政权。段祺瑞上台后积极推进“善后会议”,试图利用军阀间形成的暂时均势,从内部对北洋政府体系作一番整合。不过由于“善后会议”的内容与孙中山“国民会议”的主张相对抗,反而激起了民主革命势力和反帝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再加上段祺瑞自身缺乏实力,不能形成新的权力中心,在其执政不久后,不同派系间的军阀混战再起。在这个过程中,奉系的实力一度达到巅峰,成为各派系中实力最强盛的一支,但是不久后又在以郭松龄倒戈为起点的内部分裂中走向衰退。
战斗序列
直军方面
奉军方面
第三次直奉战争
战争起因
1924年12月,皖系军阀卢永祥与张作霖勾结,免去了直系军阀齐元的江苏督军之职,引发了第二次江浙战争。此前,由于奉军南下扩张,同属东南军阀的齐燮元与孙传芳结为联盟。为了分化二人,1925年1月,段祺瑞任命孙传芳为浙江督办,同时宣布上海永不驻军。孙传芳遂退出第二次江浙战争,这也间接导致齐燮元战败下野。但是战后奉军并未履行承诺,从上海撤兵。五卅运动爆发后,奉军以维持治安之名,将大批部队开进上海,对反帝运动进行了残酷镇压。奉军势力延伸到长江下游后,占据着安徽、浙江两省的孙传芳十分不安,于是暗中联合冯玉祥、吴佩孚,与之形成反奉联盟。
1925年10月10日,孙传芳在杭州市召开闽、浙、苏、皖、赣等各省代表会议商讨反奉问题,决定先发制人。10月11日,孙传芳发出通电,反对上海市压迫工人运动和听任各国派员来沪进行司法调查,以“爱国爱民”为标榜,骗取人民群众的同情。10月15日,孙传芳自任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以奉军进驻淞沪,破坏和平之由,向奉军发起突然进攻,并发表通电声讨,反奉战争,即第三次直奉战争爆发。
战前部署
直系方面
孙传芳以卢香亭为前敌总指挥、陈仪为副指挥,计划分兵五路向奉军进攻,并任命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为第一路司令,第四师师长谢鸿勋为第二路司令,指挥由沪杭线向上海市的进攻;浙军第二师师长卢香亭为第四路司令,第三师师长周凤岐为第五路司令,指挥由长兴县向苏州市的进攻。孙传芳则自兼第三路司令,担任居中策应。另派孟昭月为杭州戒严司令,留守后方。
奉系方面
奉军方面则北起天津市,中经浦口区、南京到淞沪,跨越数千里将队伍排成了一字长蛇阵,并将主力集中于天津、徐州市两地。其中,在江苏省的兵力仅一千六百余人,且分散驻在浦口、南京、句容市、苏州、上海等地。
交战经过
第一阶段
1925年10月10日,孙传芳以太湖秋操阅兵为名,将部队集结到松江区一带。直军在其指挥下,开始按照计划前进。由于当时奉系在长江流域的势力未稳,加上奉军的战线太长,兵力不易集中,因此战争一打响,奉军就不战而退。直军东路的陈仪、谢鸿勋部于10月16日顺利占领上海,接着又攻占苏州、无锡等地;西路卢香亭,周凤岐等部出宜兴市,于10月18日攻占沪宁铁路上的重镇丹阳市,19日又占镇江市。正当孙传芳率联军总指挥部抵达常州,计划攻占南京时,南京城内的地方将领陈调元等率军倒戈,驱赶截堵奉军,控制了南京。10月20日,孙传芳率军进入南京,与陈调元等会师。苏北马玉仁、白宝山等地方部队纷纷通电归附五省联军。
第二阶段
从10月21日到11月8月,孙传芳乘胜追击,渡江北上。11月23日,孙传芳在安徽地方部队的配合下,攻占了安徽省会蚌埠市,奉军的安徽督军姜登选败走。张作霖闻讯派张宗昌率奉鲁援军五个军约十万人前往皖北迎战孙传芳,另派海军配合。但是奉军在直军的两路夹击下,还是战败,加上退路为孙传芳所断,奉军于11月7日全线瓦解。11月8日,孙传芳占领徐州。浙奉战争遂以孙传芳取胜告终。
战争结果
在反奉战争中,以孙传芳为代表的直系军阀打败了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此后孙传芳正式成立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并自任五省联军总司令兼江苏省总司令,控制了浙江省、福建省、江苏、安徽、江西省五省,并不断扩充实力,称霸东南地区,进而脱离直系,成为当时最大的军阀之一。
战争影响
浙奉战争成为全国人民反奉运动的导火线,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反奉的高潮,客观上顺应了全国反奉的进步历史潮流,在削弱奉系势力的同时速了奉系军阀的衰亡;而浙奉战争过后,冯玉祥、吴佩孚、孙传芳这几股军阀势力则乘势而起,与张作霖的奉系一同形成了1926年北伐前夕的全新政治格局;浙奉战争中崛起的孙传芳采取的偏安一隅的“自保政策”也为后来北伐战争初期的顺利进展,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