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粮城镇
军粮城镇是位于天津市东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镇,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小的村落,唐朝正式命名建城。由于其距离津门、扼海口的重要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是祖国海疆潘卫重地。自唐朝开始,军粮城镇就成为了军事重镇和航运枢纽的重要地位,因此成为历代中国兵家必争之地。目前,军粮城街道面积为77.4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5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5.3万人。
地理环境
军粮城街道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东距天津新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公里,西距市区23.5公里,南临海河,北靠北环铁路,与东丽湖旅游开发区相邻。
交通
境内京津塘高速公路、津滨高速公路、津塘公路、津北公路、津汉公路、杨北公路、茶金公路等纵横交错,京山铁路、北环铁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发达。天津富士达集团、天津建城地基基础工程公司、天津太平洋货柜有限公司、天津三和管桩有限公司、天津丽兴贸易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均在此落户。
早年曾是天津地区的中心,据卞僧慧《天津市发展史管窥》记载:"天津地区的中心,先后有三,汉、晋、唐在今军粮城一带,为海港城镇……"而民间也有:"先有军粮城,后有天津卫"的说法。军粮城的前身是漂榆邑、角飞城。而"军粮城"之名,主要与唐朝海运有关。那时海河的入海口在军粮城,是沽河(北运河)、清河(南运河)、滹沱河(大清河)汇合入海处的"三会海口"。唐王朝为防北方奚、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在幽、驻重兵91400人,当时"海运的路线始自江浙沿海,绕过山东半岛,到达军粮城,又以此转输基地修筑城垣,故名'军粮城'"(1982年《津门考古》)。而值得一提的是,"城"是当时军队的一级建制,后逐渐演变成为地名。军粮城也有过聚粮城之称,由宋至清均有文章中这样称谓,因为这里曾储漕粮,做过义仓。1948年12月19日军粮城镇解放,属宁河区六区,1958年划归天津市,属东郊区,称军粮城乡,同年8月23日改称聚粮城公社。1983年6月又复称军粮城乡。1984年4月,乡改镇至今。近年来,全街道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工业园区龙头带动作用开始显现,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人均收入有了一定提高、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呈现出经济较快发展,社会较为稳定、人居趋于和谐的良好局面。2002年到2006年三级财政收入从3673万元到13930万元,提高了3倍;本级财政收入由1241万元到2674万元,提高了1倍;农民人均收入由6435元提高到9613元,增长49.4%。2004年在全区绩效考核评比中获得财政收入超额奖第一名,2004-2005连续两年获得招商引资优胜杯第一名。2006年获得财政收入超额奖第一名,招商引资优胜杯第一名,社会稳定优胜杯第一名,安置就业优胜杯第二名。2007年获得固定资产投入、社会稳定、安置就业第一名。如今的古镇,在积极服务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保证大推力运载火箭等一批国家级重点顺利建设的同时,全镇人民也在协同一心,抢抓滨海新区发展建设的大好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积极实施城市化,全面推动军粮城新市镇的规划建设。军粮城新市镇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0万。2008年启动起步区建设,实施100万平方米住宅主体建设;3年内基本完成300万平方米的住宅建设,启动二、三期项目建设,5年内基本完成军粮城新市镇搬迁区建设。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将军粮城新市镇建成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之间以商业、服务业及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兴城市功能区,成为一座兼负城市与农村功能,兼容城市与农村人口,兼有城市与农村气息的现代化滨海新市镇,身全市、全国农村城市化建设示范镇行列。
经济
军粮城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人口5.3万人,19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8万亩。农业以粮食、食用菌、果木、畜牧水产为主。食用菌规模为年产白灵菇、香菇、平菇等1000吨,产品销往韩国、日本、香港特别行政区等东南亚国家,并在辽宁大连;韩国中清北道建立生产基地。乡镇企业为全镇经济的支柱产业,共有各类企业199家,资产达5.9亿元,主要以轻纺、化工、机械、食品行业为主;外向型企业15家,外贸出口额为4.2亿元人民币,产品有工艺玩具、聚酯纤维花、毛衣、自行车、摩托车等几十个品种;仓储运输业63家,存储面积达到146.8万平方米,有铁路专用线8条。
按照"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发展思路,2003年根据天津市人民政府总体部署军粮城工业园区正式设立,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市级开发区。园区规划批准面积183公顷,功能定位为冶金制品、自行车、电子和商业金融业等四个特色突出的科技型、节约型、环保型的工业园区。产业园区逐步形成规模,产生集聚效应,带动了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园区共进驻企业累计36家,已投产试生产企业共计14家,计划总投资额人民币1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额7.03亿元;标准厂房全年竣工建筑面积累计达20万平方米;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5.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9.2亿元,实现税收2000万元,安置就业2660余人。腾飞钢管、宝仓钢管、立业建工、露宝实业、长青实业、峰盛工贸、慧鹏金属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生产,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积极开展军粮城工业园区道路、雨水泵站、管网、污水管网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各项载体功能,充分发挥园区在经济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与东丽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飞鸽工业园有效对接,实施扩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规模。
畜牧业
调优种植业扩大水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
按照"调优种植业,扩大水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发展思路,种植经济作物23768亩,占种植业面积的72%,粮经比例达到1:2.6,新建种植园区4个,投资707万元,面积2218亩;新建13个畜牧小区,总投资1406万元,面积558亩。使全镇的养殖小区数量达到21个,品种向多元化、良种化、多方向发展,,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达到51.8%。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两条高速公路两侧绿化带基本完成,动土方180多万方,完成造林2042亩,植树22.6万株。
种植业
扩大农民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7263元
农民收入水平及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其中工资性收入5084元,家庭经营性收入2179万元。镇村两级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全镇新安置从业人员1000人。引导农民生产,帮助1220户有生产项目的农户解决小额贷款3154万元;利用扶贫发展基金130万元,帮助77户困难家庭发展农业项目,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农民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工业园区
军粮城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天津军粮城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是区政府负责军粮城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的职能部门。内设:招商部、规划部、工程部、综合部和办公室。
军粮城工业园区位于军粮城街,东起袁家河,西至小东庄,南至津塘二线,北至津塘公路。园区规划面积1.83平方公里,园区功能定位为冶金制品、自行车、电子和商业金融业等科技型、节约型、环保型工业园区;产业特点是依托紧邻天津冶金工业园区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以金属压延为主导产业的无污染、高附加值项目。截至目前,园区内入驻项目累计40个,已投产企业26家,就业人数5800人,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实现税收3200万元。
园区规划
军粮城工业园区按照示范工业园标准规划园区。一是完成区域范围内各功能(道路、绿地、工业、商业)的虚拟定位并对军粮城工业园区扩展区进行现场测绘,同时完成金钟产业园区起步区200公顷土地的现场定位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二是高水平编制军粮城工业园区改造提升规划,依据海河中游规划将军粮城工业园区整体调整为我区东部区域的楼宇总部经济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军粮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905万元。其中,投资3000万元,对东金路进行拓宽改造,道路全长1435米,改造后宽18米,两边各5米绿化带;投资400万元,对园区内腾飞路、宝仓路实施绿化;投资55万元对宝仓路实施路灯照明改造工程。2010年初对东金路(津塘路至津塘二线段)实施提升改造。道路绿化工程于3月30日开工,5月底提前竣工,共植树1250棵,铺设草皮20382平方米,铺设人行路5300平方米,安装路灯共70根,路灯安装总长度2870米,总投资约450余万元。大大提升了园区的整体形象。
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企业
军粮城工业园区内有注册资金千万元以上企业17家。其中,天津富士达自行车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150万元,现有职工4000人;天津通钢立业钢材加工配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7.27公顷,现有职工60人,全年实现产值7.5亿元,完成销售收入8.5亿元;天津市腾飞钢管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0万元,占地4.67公顷,现有职工100余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5.7亿元,实现税收584万元;天津宝佳钢管加工有限公司,占地17.46公顷,注册资本4800万元,总投资2.7亿元,建设面积13.98万平方米,全年实现产值6亿元,实现税收347万元;天津市三和管桩有限公司,占地10.47公顷,现有职工650人,2009年五条生产线全部开通,全年总产值3.5亿元,实现税收1237万元;天津立兴园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占地13.12公顷,现有员工130人,全年完成销售收入5.2亿元。
完善招商引资机制
军粮城工业园区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加大主导产业、潜力产业和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企业引进,加速园区内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一是通过会议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重点建设大项目,抓好中小项目建设,吸引一批与市、区重点项目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产业聚集优势。二是大力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培育经济增长点,引进注册型企业8家,商业和楼宇经济企业11家,注册资金共计1.132亿元。
重点项目
军粮城工业园区大力开展重点项目建设。一是通钢立业大厦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共23层。年内落实项目载体,10月25日举行项目奠基仪式。二是通钢立业国内钢材加工配送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引进先进钢材加工生产线,10月25日项目生产运行。三是滨海·国际新干线项目,总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2009年投资1.96亿元,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万平方米,商业用房面积2.4万平方米。
事业发展
全镇按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要求,围绕农业增产,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积极推进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现有条件,用创新的思维破解面临的难题,充分依靠和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全镇经济跨越式发展。到2000年底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8:41.7:55.5。财政收入1510万元,农业人均纯收入53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