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巳复辟
丁巳复辟是指发生于1917年7月1日至12日期间,由“辫帅”张勋领导的清廷复辟帝制的政变,又称溥仪复辟、张勋复辟,此次复辟以失败而告终。
民国5年(1916年),国民政府重组新政局。但此时清遗老依旧心存复辟之念,新政局内部矛盾重重,还有人对当时的共和政体不满,而日美在华的利益争夺加剧了新政局内部矛盾,时任总统的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爆发“府院之争”,段、黎二人争相拉拢拥兵徐州的“辫帅”张勋。
1917年6月13日,黎元洪发电解散国会,张勋方通电全国称“拟即复命入都,共商国是”,并于14日乘车进京。本就有意复辟的张勋,借“调停国事”之由开始主导清室复辟,于1917年7月1日,和康有为、陈曾寿等50余人至清宫拥立12岁的爱新觉罗·溥仪溥仪复辟。
这次复辟遭到各界人士反对,段祺瑞等人组成“讨逆军”在马厂誓师并于7月5日开始攻打张勋的“辫军”,期间曾出动航空队轰炸清宫和辫军营地,还炮击了张勋的住处。
7月12日,重新做了12天皇帝的溥仪宣布退位,康有为化装成农夫逃走,张勋在外国人的保护下,逃往荷兰使馆,复辟失败。
之后,北洋军阀的直系和皖系开始主导新政府,南方桂系和新政府心生隔阂,南北对立加剧。中国加入协约国,后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同时,日本对中国的控制加强,为日后侵略中国埋下伏笔。
事件背景
国外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欧洲各国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日本趁机加快在华扩张。美国也于1917年初开始,令驻华公使芮恩施展开积极活动与日争夺在华利益。于是,美日分别通过扶植亲美派黎元洪、亲日派段祺瑞来左右民国新政局,从而为各自谋取更多在华利益。而当时的民国政治人物、军阀们在行事之前也会将美日的允准与否作为重要参考。而日本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在去徐州市和军阀张勋会晤时,谈及清廷复辟态度暧昧,让张勋误以为日本支持清廷复辟。
国内
袁世凯复辟失败病亡后,原副总统黎元洪升任总统,北洋派的元勋和领袖之一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恢复旧约法,重张共和。
但国内封建残余仍存,清废帝溥仪住在紫禁城内,享受清室退位的优待条件,前清王室、遗老派人士以及康有为等仍在鼓吹帝制。军阀张勋心怀大清不剪辫子,人称“辫帅”,他的部下也留着辫子,称作“辫军”。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赞成复辟的前清遗老和部分督军。当初支持过袁世凯称帝的军阀、政客仍有不少混迹新政局中。
新政局内部也矛盾重重,主要表现在:1.研究系(原进步党进步党人)与中国国民党之间的矛盾;2.国民党与北洋军阀(主要是皖系)的矛盾;3.北洋军阀内部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其中国民党、西南实力派武装力量支持黎元洪,研究系、皖系等北洋军支持段祺瑞。北洋军实力较强,段祺瑞也成为北京新政局的核心人物。
复辟起因
不满共和
1912年,君主制废黜之后,康有为等就认为中国骤行共和,会延误发展时机。1913年3月22日,国会选举前国民党重要人物宋教仁被暗杀,接着,袁世凯又准备消灭国民党南方革命派,南方革命人士随即发动讨袁战争但被袁打败,之后双方依旧纷争不断,一些对共和体制持观望态度的知识分子为此感到失望,认为共和制“内外施政经营尚不及前清时代”,使“各省常常陷入混乱、生灵涂炭”而“天下人心已厌共和”。
在袁世凯复辟失败后,一向对共和无感的安徽督军张勋觉得他败在“帝制自为”,而自己迎来了复辟的历史机遇。特别是袁世凯死后,张勋以为“天下无与比肩”,对外骄态毕露,于1916年6月9日、21日,1917年1月和5月先后邀集北洋政府各省代表到徐州市集会,以左右时局。
“辫帅”张勋在北洋派系中并非中坚人物,但北洋派系有不少人曾效力袁世凯称帝,他们害怕国会中主张清算帝制派的人太多,便“愿奉张勋为首领”反对中国国民党人参议国会,张勋也“俨然以盟主自居”,带领督军团干政,说国民党议员是“暴徒”“不良分子”,要求“改组”国会。1916年9月,张勋等又要将支持国民党人的唐绍仪逐出内阁。唐绍仪闻讯辞职。黎元洪对此很是忧虑,派人到徐州劝说张勋,张勋不听。
由于段祺瑞也不满国会中国民党议员较多,对张勋等人的行为,段祺瑞“表面发怒而私心欢喜”。他还通过心腹徐树铮,一直与张勋保持密切联系。
参战风波
1917年,日本为向协约国换取在华利益,鼓动中国参加协约国,对德宣战。美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不愿中国对德宣战。段祺瑞认为此时对德宣战,可以借助日本的金钱、军械壮大北洋军队,便同督军团一起迫使内阁通过对德宣战案,并制造了“公民团事件”想让国会也通过对德宣战案,没能如愿后又想解散国会。
段、黎为此斗争时,北京英文《京报》发表文章称,段祺瑞为向日本借款1亿日元,竟允许日本训练中国军队、控制中国兵工厂。这个条件曾在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出现,消息爆出后舆论哗然。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对段祺瑞发布免职令。段祺瑞随即前往天津市,策动督军团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
拉拢张勋
张勋隶属北洋军和段祺瑞走得较近,但由于德国皇室曾对清廷复辟表示支持,张勋对德作战并不积极。为此,反对对德宣战的黎元洪认为自己可以争取到张勋的支持,在府院之争激化后,黎元洪和段祺瑞争相拉拢张勋。
为让张勋进京压制国会,段祺瑞经由倪嗣冲对张勋的代表阮忠枢说,可以先支持北洋派徐世昌,待内政整理,国势略定,就将国家由徐世昌之手归还旧主溥仪。黎元洪也曾派人劝说,希望张勋“反对参战”“维持大局”。
黎元洪通电罢免段祺瑞时(1917年5月23日),张勋正在徐州市召开第四次会议,众督军怂张勋“倒黎”泄愤,张勋不愿轻易出山,他们便用复辟诱之。出自各自利益考虑,各省督军“血为盟”约定相互策应,但段祺瑞并没有出面和他们一起结盟。
李阁落空
黎元洪罢免段祺瑞后,遭到北洋派皖系军阀和研究系的反对,段祺瑞也在天津成立军务总参谋处,宣称要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和临时议会。黎元洪想让徐世昌出面调停,徐世昌觉得黎大势已去,不肯出面。黎元洪劝王士珍出任国务总理,王士珍婉言谢绝。
1917年5月28日,黎元洪任命李经羲(李鸿章之侄,清末曾任云贵总督)为国务总理,重组内阁。可北洋皖系控制的安徽、山东省、浙江省等8省闻讯先后宣布独立,研究系议员也纷纷辞去职务,黎元洪政府陷入瘫痪。
在这样的混乱下,李经羲心生恐惧,躲在天津市租界不出。在黎元洪的催促下,他提出要张勋“保驾”他才就职。由于张勋于5月29日致电黎元洪,表达了想去北京调停的想法,黎元洪出于各方面考虑电召张勋“盼即迅速来京,共商国事”。
张勋如愿被邀请“调停国事”后,开始谋划复辟。但遭到日本当局的明确反对和徐世昌等人的劝阻,张勋信心动摇,打算先把李经羲内阁扶植起来,再谈复辟。遗老们见张勋动摇,终日策划,后决定搞垮李内阁,逼张勋走复辟一途。
同时,研究系熊希龄等向段祺瑞献策,让他先利用张勋复辟赶走黎元洪,之后再赶走张勋重新控制北京政局。段祺瑞便有意令李内阁流产。在日本当局、段祺瑞、徐世昌的操纵下,追随张勋的各省督军也明确表示反对李经羲组阁。张勋见此,决心发动复辟。
解散国会
6月8日,张勋带兵6000(实则3000多或5000余人)自徐州抵达天津,提出调解纷争的条件:1.解散国会;2.行责任内阁;3.解散省议会;4.修正约法;5.惩办群小;6.赦免帝制关系人物;7.改造宪法会议。他还勒令黎元洪三天内解散国会,否则“各省军队自由行动,势难约束”,黎元洪无奈,只能于1917年6月13日发布解散国会令。此举进一步为张勋复辟创造了条件。
复辟经过
筹划复辟
张勋达到解散国会目的后,于1917年6月14日,和李经羲等一起进京,并于6月16日,悄悄进宫面见溥仪。在他下定决心复辟后,清朝遗老沈曾植于6月末鼓动康有为进京,康有为欣然前往。6月28日,康有为抵京后被张勋迎至公馆。当晚,张勋、康有为、沈曾植、张镇芳等在张宅确定了复辟计划。
6月30日晚,张勋再次潜入皇宫,与溥仪的老师陈宝琛举行御前会议,告知清室复辟打算。随后,张勋在江西会馆举行宴会。
30日晚12时过后,张勋结束宴会,电召陆军总长王士珍,步军统领江朝宗,警察总监吴炳湘、第12师师长陈光远至其私宅,突然提及复辟一事。在介绍完相关情况后,张勋要求他们打开城门,放辫军进城。王士珍、江朝宗等皆唯唯喏喏,依令打开城门。
废帝登基
1917年7月1日凌晨3时许,张勋和康有为、张镇芳、陈曾寿、沈曾植等共50余人,向溥仪行三跪九叩之礼,请求他复辟登基,12岁的溥仪听从老师陈宝琛的事先嘱托,在谦逊过后同意了复辟请求。
随后,溥仪连下8道事先由人写好的“上谕”,宣布收回大权,以宣统纪年;封黎元洪为一等公,让他“归还国政”;另授了一些官职。随后,张勋以溥仪的名义颁布复位诏书,公布了“九章约法”。
7月1日凌晨4时左右,张勋指定王士珍、江朝宗,梁鼎芬、李庆璋为代表,到南京总统府逼黎元洪签名“奉还大权”,黎元洪不说话也不签字。随后,梁鼎芬去溥仪处,请他赐黎元洪自尽,溥仪没同意,只让梁鼎芬设法劝说黎元洪。与此同时,黎元洪发电称誓不承认复辟,令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写下起用段祺瑞为国务总理令他讨逆的命令,并于7月2日下午趁乱逃往日本使馆。
而京津、山东省、上海市等地区在辛亥革命时丢官的遗老,闻知复辟消息纷纷涌入京城上下活动,以谋得一官半职。
各界声讨
相比清室以及清朝遗老的活跃,各界对复辟多表示反对。闻知消息,身居上海的孙中山第一时间召集同志商议讨伐计划,李大钊和各地革命人士随即奔赴上海。鲁迅冒雨到教育部辞去教育司科长的职务。民国要人、社会名流如唐绍仪、章太炎等相继通电反对复辟,拥戴共和。
社会团体如研究宪政的浙江求是社、上海总商会等皆用行动表示反对。各大报纸态度明朗反对复辟,仅康有为主办的《国是报》支持复辟,后又因工人拒绝排印而停刊。
北京城内外,辫军持刀禁止谈论复辟之是非,衙门中人多因为复辟垂头丧气。两湖两广乃至张勋的家乡江西省,无论绅商士庶、贩夫走卒,大多都谴责复辟。
梁启超等研究系成员得知消息便开始商讨反复辟对策。此前宣布“独立”的省,响应复辟的寥寥无几。奉系张作霖因为观望被骂“骑墙”,军政要人段祺瑞、冯国璋等明确反对复辟,且随着他们的表态,反对复辟的督军越来越多。
海外华侨、旅外学生闻讯发电讨逆,纷纷反对张勋复辟。在当时和中国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普遍反对复辟。外国人办的报纸,也态度明朗地反对复辟。
组军讨逆
接令复任
段祺瑞在天津市得到张勋复辟的消息后,就急忙与左右商讨对策。1917年7月2日,接到黎元洪令他复职的命令后,段祺瑞身边的人对此产生了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他自立举兵,而另一种则建议他接受任命,名正言顺地举兵。段祺瑞采纳了后者意见,但仍是于7月5日——讨逆军军事行动取得成效后,才通电宣布就任国务总理。
马厂誓师
段祺瑞决定组军后,先是找到直隶省长朱家宝和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帮忙,遭到拒绝后想去南京找冯国璋商议对策,被人提醒后,段祺瑞害怕“再造共和的伟大功勋”被冯占有,便放弃了南京之行。
但驻扎京的军队在丁巳复辟后态度暧昧,多数尚在观望,而亲近他的皖系军离京较远,段祺瑞便决定策动马厂(天津以南)的李长泰部和附近的冯玉祥部以及保定市的曹锟组成讨逆军。
在外交上争取到日本助力后,段祺瑞于1917年7月3日上午在马厂召开军事会议,组成讨逆总司令部,段祺瑞任总司令,梁启超、徐树铮等列会参议,会上决定分东西路讨伐张勋。4日,段祺瑞、冯国璋联名通电宣布讨伐张勋,同日段祺瑞发布讨逆檄文,说清廷在复辟中是被胁迫,而北京军警长官王士珍等则是“隐忍未讨”,表示此次讨逆“除张勋外一无所问”,还说“凡我旧侣,勿用以胁从自疑”。随后,段祺瑞带部于马厂誓师后出发讨逆。
辫军失利
1917年7月5日凌晨4时,讨逆军于廊坊市、万庄镇之间和辫军相遇交战,辫军没有防备,稍作抵抗便退往丰台区。6日,冯玉祥部追击辫军至丰台以东,讨逆航空队轰炸了辫军在丰台的营地。
7月7日,张勋叫来吴长植及田有望应援,谁知还没有抵达前线,吴、田两部的兵士就转而向辫军开战。与此同时,讨逆军航空队又轰炸了辫军在北京城内的营地和清宫,辫军人人自危,清室只好托日本公使出面劝段祺瑞停止轰炸。
讨逆军取得进展后,各地督军纷纷加入讨逆阵营,而曾亲近张勋鼓吹复辟的军阀张镇芳等争相外逃出京,却于7月9日先后在丰台车站、天津车站被拘。
停战谈判
张勋在宣布复辟后,迟迟得不到各省回应,便于1917年7月4日,致电曾参与徐州市会议的军阀,请他们“以践前约”赞助复辟,却依旧无人理睬。
辫军在军事行动中接连失利后,张勋见大势已去,遂向清廷提出辞职,并央请外国公使出面调停,7月8日,溥仪同意张勋辞去内阁大臣等职务。
在徐世昌的斡旋下,段祺瑞派人和张勋商谈停战条件,提出:1.取消复辟;2.继续优待清室;3.解除辫军武装;4.保全张勋性命。但张勋认为北洋派不是真心反对复辟,只是反对他张勋组织的复辟。于是,张勋通电痛斥那些与之“歃血为盟”的北洋派督军背信弃义,并表示不愿意解散辫军,只想带他们回徐州市,双方谈判破裂。
发起总攻
1917年7月12日拂晓,讨逆军分东西中三路向辫军发起总攻。东路军自城南经永定门攻取天坛;西路军占领彰义门;中路军占领朝阳门。
辫军在天坛以及南河沿地区设防。总攻开始后,辫军被利所诱(投降后不追究且发3月军饷),纷纷放下武器。
上午11时,讨逆军炮轰张勋的住宅,张勋手下苏锡麟缴械投降。张勋逃往荷兰公馆。
复辟结果
1917年7月12日,清帝溥仪在复辟12天后发布退位诏书,复辟失败。随后,清室提交公函,称复辟是因张勋矫诏,而清帝年幼。段祺瑞内阁遂将丁巳复辟定为“张勋叛乱”,罪及张勋本人以及康有为等同谋。
可张勋此时身在荷兰公馆“避难”,他的辫军投降后被剪辫子换服装,随后由苏锡麟送回徐州。徐州、连云港市一带的辫军转由新任安徽督军倪嗣冲节制,没有被株连。
而康有为早先已经化装成农夫逃出京城,其他支持复辟的清遗民也陆续散去,呈现出不问世事之态。
随后,北洋军直系的冯国璋任大总统,皖系段祺瑞继续任国务总理,重组北洋政府。
复辟施政
1917年7月1日,溥仪复辟登基后,张勋以他的名义约法九章,溥仪也在事先由人写好的“上谕”里宣布了一些人事任免。但这些举措大多流于形式。
九章约法
约法规定将政体定为君主立宪,每年拨400万两白银给清皇室使用,而亲贵不得干政;对内提升汉人的政治地位:提倡满汉融合,通婚移俗,不再强令留辫子,但要求遵从宣统初年的刑律。同时,废除印花税和民国法律,减少一些苛捐杂税,赦免政治犯,并禁除党派之争;对外承认之前与各国签订的条约,愿意继续履行此前的赔款协议。
人事安排
设内阁,但没有总理大臣,由张勋为首的议政大臣主理,阁丞为张勋的心腹万绳和胡嗣瑗;内阁下设11个部,由丁巳复辟的功臣和有名望的人主理,但官名由部长、次长改回尚书、侍郎;设弼德院,由徐世昌和康有为做正副院长,辅弼并提升皇帝的德行;将原来的督军封为总督或者巡抚。正在留美的幼童詹天佑被封为邮传部大臣。但多数人没有上任。
历史影响
丁巳复辟历时短暂,在复辟过程中,民众多痛斥张勋等复辟者,自此共和民主制优于君主制已成为民意趋向,手握兵权的军阀也不敢随意冒犯。此外,参与丁巳复辟的众人包括清朝遗老在内,在复辟失败后无一人殉节,打击了清遗民的整体凝聚力,更宣告旧制度与旧伦理的双重破产。
丁巳复辟失败后,北洋军的直系和皖系崛起,但段祺瑞领导的皖系又开始主导北京政局,双方开启了新的府院之争。由于丁巳复辟时南方的桂系曾宣告“自主”,段内阁重组后对西南采取了敌对态度,西南五省也因此对北京新政府心存敌意,加剧了南北对立。
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局后,如愿对德宣战,后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中国成战胜国,段祺瑞因此得利。在他主政期间,日本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并因为和他的相关协议,日本军队通过东北地区侵入俄罗斯远东地区,并开始进一步觊觎中国东北。
相关争议
1.关于丁巳复辟前晚(1917年6月30日)张勋的行动,芮恩施在《一个美国外交官使华记》一书中说张勋是在江西会馆的宴会上向江朝宗等突然提及复辟一事,而冷汰在《丁巳复辟记》中却描述为张勋在宴会结束后,把江朝宗叫到张宅迫使他们同意。
2.关于马厂誓师时的细节,亲历者陈文运说段祺瑞是于1917年7月3日通电讨伐张勋。彭明、周天度等写成的《中华民国史》里则取信段祺瑞通电讨伐发生于1917年7月4日。
影视作品
首播于2003年4月12日,由张黎导演的电视剧《走向共和》;首播于2011年6月15日,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的电影《建党伟业》;首播于2011年9月30日,由王才涛导演的电影《第一大总统》;首播于2011年12月3日,由沈好放导演的电视剧《孙中山》;首播于2011年9月30日,由王才涛导演的电影《第一大总统》;首播于2014年11月14日,由王响伟 、郑延渝导演的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传奇》;首播于2021年2月1日,由张永新导演的电视连续剧《觉醒年代》等影视作品都曾叙述过丁巳复辟。
参考资料
走向共和(2003).豆瓣电影.2023-04-12
建党伟业(2011).豆瓣电影.2023-04-12
第一大总统(2011).豆瓣电影.2023-04-12
孙中山(2001).豆瓣电影.2023-04-12
末代皇帝传奇(2014).豆瓣电影.2023-04-12
觉醒年代(2021).豆瓣电影.2023-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