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姜登选

姜登选

姜登选,字超六,清光绪六年(1880年)出生于中国河北南宫县陈村,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工兵科,张作霖奉系军阀成员,任陆军上将衔中将督办。

宣统年间,姜登选曾为朱庆澜的参谋,随军驻守四川省。辛亥革命后,姜登选担任贵州第一师参谋长。民国二年,姜登选随朱庆澜任职黑龙江护军使兼民政长,姜登选为其参谋长。随后供职广东省长公署。民国十一年直奉战结束后,姜登选被聘为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监,为奉军改革贡献良多。民国十三年,直奉第二次战役中,姜登选担任镇威军第一军总司令,在山海关区正面展开攻势。民国十四年四月,张宗昌担任山东省督办,姜登选即继任苏皖鲁三省剿匪总司令。民国十四年八月,姜登选再次被任命为安徽督办。然而,随着浙督孙传芳派兵攻击江苏省,苏督杨宇霆逃离,姜登选也放弃职务北归。1925年11月26日,姜登选因不支持郭松龄的反奉行动,在滦州被郭松龄枪毙,享年45岁。1927年,姜登选的同盟会友方声涛将其灵柩迁回河北南宫市陈村,安葬于祖坟。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光绪六年(1880年),姜登选生于中国河北南宫县陈村一个书香门第。曾祖父姜达和祖父姜凤岐,在南宫一带很有威望。父亲姜同德通文达武,以武艺进入官场。姜登选八岁开始在私塾刻苦学习,后又师从刘澄瀛。

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年仅十九岁的姜登选考中秀才,进入府学深造。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一些思想开放的老师和同学,与他们一起探讨时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变法”失败,导致清政府废除新政,对主张变法者进行打压。在这样的环境下,姜登选意识到国家的危局,渴望学习富国强兵之道,下定决心要为国家做点事业。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选拔留学生赴日本学习,姜登选得到推荐,被派往日本进行军事学习。在那里,他先后就读于振武堂和士官学校步兵科,并与同行的杨宇霆一起被称为优秀学生。

追随朱庆澜

1909年,爱新觉罗·溥仪登基,全国各地爆发了人民自发的反清斗争,特别是四川省爆发了武装暴动,使清王朝陷入动荡之中。此时,姜登选已经在日本学成归国,加入了清军,最初只是朱庆澜部下的一名小军官。不久,随着朱庆澜率领部队前往四川,姜登选也随行,逐步晋升为陆军第十七混成协工程营管带和二等参谋官。

宣统二年(1910年)冬季,四川新军扩充后,成立了第十七镇,朱庆澜被委任为第十七镇镇长。他以选拔军事人才为名义,提拔了一批了解最新军事知识的青年同盟会员,姜登选晋升为第十七镇统帅部正参谋官。此外,方声涛、程潜为参谋,叶荃为第六十六标统。朱庆澜为了培养军事人才,成立了陆军小学,姜登选被任命为陆军小学堂总办。

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政府与四国银行团签订“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出卖了铁路主权,引起全国和四川省人民的强烈反抗。在这关键时刻,姜登选向朱庆澜建议“川人争路系属爱国,勿以兵召祸”,朱庆澜接受了这一建议,不愿向赵尔丰施加压力。

随后武昌起义爆发,四川各地纷纷宣告独立。姜登选是在四川新军中积极反清的革命军官之一。他与其他同盟会员,如方声涛郭松龄叶荃等中下级军官一同支持朱庆澜宣布四川独立,主张民主共和。在“大汉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姜登选被推选为军政府参谋总长,并担任了总司令职务。

朱庆澜领导的新建陆军与四川巡防军产生了矛盾,导致冲突逐渐激化。在成都,四川省军人开始酝酿夺取朱庆澜的兵权。1911年12月8日,蒲股俊与朱庆测在成都东校场阅兵时,尹昌衡举行了“兵变”,导致朱庆澜被迫离开。姜登选也随朱庆澜一同离开成都市,朱庆澜回到北京后担任了南京总统府高级军事顾问,而姜登选则作为咨议供职于北洋政府

1913年,北京政府任命朱庆澜黑龙江省代理都督兼巡按使,并邀请姜登选一同赴东北地区,担任黑龙江省督军署参谋长。在黑龙江,姜登选组织部队,亲自指挥剿匪行动,不到一年时间,“盗匪们消失无踪”,受到人民的爱戴,政府也对其治理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归属奉系

1916年,北京府务总制派朱庆澜为特使前往广东省,朱庆澜邀请姜登选同行。南方军阀龙济光陆荣廷交战,姜登选在广州市协助朱庆澜,通过多方调解使两方和解,避免了人民的战祸。朱庆澜先是特使,后来成为省长,得到北京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的任命。然而,朱庆澜支持孙中山一方,姜登选也与中国国民党人保持联系,引发了段祺瑞的不满,导致朱庆澜被调往广西壮族自治区,姜登选离开广州,返回北京。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姜登选作为奉军总部参议,在战局不利时建议退守榆关,保护奉天,并亲自率领工兵在滦河上建桥,帮助奉军渡河,最终保住了山海关区。这为他赢得了张作霖的嘉奖,并被任命为战区警备司令。同年,张作霖意识到他的传统军队战斗力较差,决定整顿军队。成立了“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姜登选成为副统监,负责实际指挥。张作霖将驻扎在兴城市的三旅部队交给了姜登选,使其成为奉军中具有实权的人物。

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张作霖支持卢永祥,与吴佩孚相争,发生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任命姜登选为第一军军长,与其他军队组成三联军,最终控制了山海关,进而张作霖进驻北京,奉系军阀控制了政权。然而,反对张作霖的声音逐渐兴起。因张作霖指使部下扰乱人民,引发广泛不满,孙传芳率领联军反奉,奉军受到围困。姜登选在南方军阀的敌视下,被迫率一部分奉军北撤。反奉运动迅速发展,张作霖派姜登选和其他军官反攻,但都遭到孙传芳的击败。姜登选孤立无援,只能率领少数奉军北退,遭遇惨败。最终,孙传芳占领了徐州市

兵变遇害

1925年,是奉系张作霖势力最猖狂的一年。张作霖曾放言,三五年内,我不打人,绝没人敢打我。他认为已经打倒了曹馄、吴佩孚冯玉祥也不在话下,甚至认为孙中山也会服从他的意志。然而,在全国人民反对帝制的影响下,加上东南惨败的刺激,奉系军阀内部出现了变化。当时奉军内部分为老派和新派。老派由张作相张景惠吴俊升等组成,他们是张作霖早期的伙伴,资历老、对新派不屑一顾。新派以姜登选、杨宇霆韩麟春等为核心,他们出身日本官学校,在张作霖身边地位较高,得到“大帅”信任。此外,还有国内陆军大学毕业的人组成的“土派”,其中“洋派”和“土派”的矛盾尤为激烈,导致郭松龄在十月二十三日倒戈,宣布反张旗帜。

郭松龄和姜登选原本是奉军内部“土”“洋”两派的主要人物。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指挥第一军,张学良、郭松龄指挥第三军,在九门口战斗中因意见分歧互相矛盾。经张学良劝说,两人才暂时停止争斗。姜登选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事后曾表示应当处死郭松龄。这次郭松龄反对张作霖,是受全国反奉运动影响,他在雷庄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张作霖和杨宇霆的罪状,发动反张运动。

姜登选北上赴奉,但在滦州郭松龄扣压。尽管郭松龄曾劝说姜登选与他合作反奉,但姜登选一直不肯,于1925年11月26日被郭松龄拉出枪毙,时年45岁。姜登选去世后,由州绅士张途臣安排其遗体寄存在一座佛寺内。1927年,姜的同盟会友方声涛将其灵柩迁回河北南宫市陈村,安葬于祖坟。

人物轶事

直奉大战

1924年,直奉大战爆发,是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争夺北京政权的一场战争。主要战场位于山海关区外,奉系军队总指挥张学良设在姜女庙。正面战场形成胶着对峙,直奉双方在山海关正面集中主力,奉军未能攻克直军的防线。在战争间隙,奉军内部发生争执,郭松龄和姜登选就是否攻打九门口产生分歧。召开军事会议时,郭松龄主张突袭九门口,而姜登选反对将山海关正面部队调往九门口。两人争执激烈,最终发展成对骂。郭松龄坚持自己的意见,亲自率领部队突袭九门口。奉军迅速向守军发动攻击,成功扭转战局。奉军占领九门口,迅速占领石门寨,形成对直军主力的包围。

后世纪念

在1989年春天,一次文物普查中,在中国南宫市陈村乡发现了一盒中华民国姜登选墓志。这一墓志现存于陈村的一户家庭中。另外,还有张汉声赠与姜登选的两只花盆,由南宫市文物保护所收藏。

姜登选墓志是用青石质制成的,呈方形,长宽各为78厘米,厚13厘米。墓志上阴刻着篆书“陆军上将衔中将督办安徽军务善后事宜姜君墓志铭”共24字,周围没有纹饰。墓志详尽地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与姜登选墓表、神道碑(存放在文保所院内)以及县志的记载相符。这些记载涉及到了朱庆澜冯玉祥孙传芳段祺瑞郭松龄以及张作霖等人物。

人物评价

姜登选从小很聪明,性情刚毅。——(邢台市近代人物传评)

参考资料

董耀会:冲冠一怒为红颜?那些年九门口的往事.今日头条.20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