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南
胡宗南(1896年5月16日-1962年2月14日),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
胡宗南初名琴斋(在吴兴中学就学时尚用此名),后改名公明,再改名宗南,字寿山。胡宗南是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31年发起复兴社,为“十三太保”之一。七七事变后,历任第十七集团军军团长、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曾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后坐镇西安市,有“西北王”之称。1940年进犯陕甘宁边区。1945年10月加陆军上将衔。1947年率军进犯陕甘宁边区遭惨败。1948年任川陕边区“绥靖”主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秘书长。1950年3月飞往台湾,任澎湖防卫部司令官、“总统府”战略顾问,为三星上将。1962年2月14日在台北市病逝。
胡宗南的传记《胡宗南全传》的作者经盛鸿教授认为:胡宗南作为一位职业军人与高级将领,有许多优点与长处,如生活俭朴,注意律己,廉洁奉公,能与士兵共甘苦,待人忠诚谦和宽厚有情,但是他在政治上,愚忠于一个领袖,缺乏现代民主思想与国家理念;在军事上,缺乏一位军事统帅所应具有的如炬目光、雄才大略、过人胆识、刚强性格与始终从容不迫的风度,缺乏杰出的军政才干与识人、用人的精细镇密和聪明智慧。
人物生平
少年时代
清光绪二十二年四月初四(1896年5月16日),胡宗南生于浙东宁波镇海县(今北仑区)陈华埔朱家塘村一户小药店主之家。清光绪二十五年六月二十九日(1899年8月5日),胡宗南的生母王氏夫人病逝。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父亲胡敷政续娶了一位吴氏夫人,并在孝丰县鹤鹿溪村定居下来。这年年底,胡宗南被其父带到孝丰一道生活。从此,胡宗南就从浙东地区来到了浙西。1903年,胡宗南进入本村的私塾读书。1909年2月,胡宗南进入孝丰县高等小学堂学习。学习期间,成绩优异。1912年,他考入了设在湖州市的公立吴兴中学。1915年7月,胡宗南从湖州公立吴兴中学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胡宗南中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窘迫,失去了继续深造的机会,被迫回到孝丰县立高等小学堂担任国文、历史、地理教员。除教书外他大多数时间用来阅读古代历史学名著,了解天下大事。1921年暑假,胡游历了北京、天津市、山海关区等地。不久学校校长的职位出现空缺,胡自信此职位非他莫属,但孝丰当地的一位名叫王微的教师站出来同胡争抢这个职位,王微最终出任校长的职位,这对胡宗南来说是他生平的奇耻大辱,气愤之余他负气去了上海,在他早年的同学章云开设的孟宗竹行里,做了一名打杂的伙计。而后又向章云借了一大笔钱,想自己做买卖,但现实让他十分绝望,他对生意不懂行情,竟然将老本也贴了进去,还欠了一屁股债务。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广东黄埔军校在上海秘密招生,胡决心报名投考。
黄埔军校时期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先生下令筹办一所真正忠于自己的革命军事学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黄埔军校。胡宗南顺利通过了黄埔军校上海地区的考试项目。胡宗南因身材矮小,体格检查时即被淘汰,幸遇廖仲恺先生,听他说话激昂,有一定文化程度,就手谕准其参加考试。1924年4月28日,胡宗南被正式录用为黄埔军校的学生,胡宗南成为该校的第一期学员。黄埔军校期间,胡宗南被分在第二队第四区队,第二队长为茅延桢,第四区队长为曹石泉。1924年11月9日,胡宗南从黄埔军校毕业,他被分配到教导团第三营第八连,先是任少尉见习,不久调机关枪连任少尉排长。
国民革命军东征
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叛军。革命政府有意磨砺这批刚走出校门的学生骨干,增加实战经验,因此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也被编人“国民革命军东征联军”。于是,教导1团奉命随军东征,讨伐陈炯明。30岁的胡宗南踏上了收复粤东的征程。
1925年1月30日,“东征联军”先发制敌,兵分三路,进攻东江。第二路从南面沿海东进,作为右翼,许崇智率建国粤军1万人和两个黄埔教导团及学生军3千人,进攻东莞、石龙、平湖、深圳市、淡水、海丰县、陆丰市与潮汕地区。1925年2月1日,右路大军首先向东进发。何应钦率领教导1团与敌军展开殊死搏斗,教导l团士气旺盛,斗志昂扬。2月4日,东征右军首战告捷,攻下东莞和石龙镇,乘性追击,迅速拿下常平镇、平湖、深圳三城。胡宗南在战斗之余写信给同窗好友贺衷寒,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信中说到国危民困,至今而极,既不能救,深以为耻,献身革命,所为何事?此次出发,但愿战死。2月15日,教导1团担当进攻淡水的主力军。仗着淡水域池壮厚,守将熊略率叛军4千人拼死固守。教导l团战士不顾生死,全线出击,率先攻入东南城门,迅速夺下城楼。洪兆麟率叛军前来救援,也被教导l团击溃。之后,东征右军一路高歌猛进,所向披靡,2月21日占领平山,2月27日占领陈炯明老家陆丰市,3月初占领普宁市、揭阳市、潮安区、汕头市与潮汕地区。但是,由于东路军和中路军没有积极配合,齐头并进,这时右路军反而从高歌猛进一下变得孤军深入,孤立无援,境地非常危险。果然,陈炯明乘机命令林虎率领一众优势兵力,顺着兴宁市、梅县区南下,从紫金、五华县包抄过去,绕到右路军背面,妄图与洪兆麟的残兵败将配合,前后夹击,将揭阳、潮汕的右路军彻底歼灭。
北伐战争时期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胡宗南所在部队集结株洲市,担任中路军总预备队。此时,胡宗南已是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上校团长,先后率部参加了武昌、南昌市等战役,又东出浙江省,攻占杭州市,进驻上海市。 其间,南昌城郊牛行车站一仗打得尤为漂亮。1926年10月,北伐军第二次进攻南昌,胡宗南奉命率部攻打南昌城郊牛行车站。孙传芳派军长李彦春率2万人死守,胡宗南久攻不下,后来设计火攻,在牛行车站周围堆上大量柴草,洒上汽油与辣椒。柴草被点燃后,带着辣味的浓烟笼罩了整个牛行车站,守军跳出工事乱窜,胡宗南立刻指挥机关枪扫射,以一个团的兵力打败孙传芳的一个精锐师,俘虏军长李彦春及手下官兵8000多人,迫使南昌市守军开门投降。之后,胡宗南又作为先锋,率部追击残敌,俘虏敌人近2万。
1927年5月,胡宗南升任第一师少将副师长兼第二团团长,成为黄埔区学生中跨入少将军衔第一人。胡宗南从军三年,便成为当时中国国民党军中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之一。在此后的二次北伐中,胡宗南又率部打过不少硬仗。在8月的龙潭战役中,胡宗南率第一师从杭州市赶来参战,于31日攻占了孙传芳的司令部所在地。11月,刘峙的第一师攻打津浦铁路的蚌埠市时,北洋军采用铁甲车掩护作战,使第一师伤亡惨重。胡宗南率第二团在炮火掩护下,用铁锹、镐头刨去铁轨,导致敌军铁甲车瘫痪,随即击毁直鲁联军白俄雇佣兵的装甲车队,保证了刘峙的第一师顺利占领军事要地蚌埠。此战后,刘峙升为第一军军长,胡宗南升任第一军第二十二师师长。
土地革命时期
1928年7月,张学良暗中同意东北易帜。从此,中国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北伐大业“完成”。于是,蒋介石进行部队整编。胡宗南的第二十二师也一并裁撤,改为第一师第二旅,胡宗南担任第二旅少将旅长一职,驻徐州市近郊。不久,蒋介石为了更好地体现胡宗南的黄埔军事领袖的作用,改任胡为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29年,胡宗南率“天下第一旅”,参加蒋、桂战争与蒋、唐战争,再立战功。1930年,胡宗南被调升为第一师副师长兼第一旅旅长,随时觊觎师长一职。碰巧战争爆发不久,徐庭瑶因作战负伤休养。胡宗南于此顺理成章地代理第一师师长,率部与冯玉祥手下的悍将孙良诚作战。其后,胡宗南继续率第一师出山东省,经商丘市、许昌市,包抄冯军后路,使冯军全线摇动,打得冯军的一些部队抬不起头来,为蒋军取得蒋阎冯大战的胜利立下殊功。战后,蒋介石将伤愈后的徐庭瑶他调,让胡宗南出任第一师中将师长。
1932年5月,胡宗南率第一师进驻皖西重镇安庆市,准备参加对鄂豫皖苏区的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后追剿徐向前至四川地区,但是川军拒绝让胡入蜀。1933年春,胡宗南率领第一师退出汉中市。第一师驻军天水市两年,胡宗南坐镇陇南市,着力经营大西北。胡宗南在西北地区扩充部队,训练军队,扩充自己的势力。
1936年8月11日,蒋介石在广州期间,特地召集各参战部队团长以上军官举行军事会议,研讨两广事变平息后的全国形势与对日、对中国工农红军作战等问题。广州会议后,蒋介石宣布,胡宗南部第一师正式扩编为第一军,胡宗南升任第一军中将军长。1936年9月11日,胡宗南二次入甘。山城堡之战,胡宗南惨败。这时,日本侵华活动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更加加深。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实行“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的平解决,促进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了抗日民族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
抗战开始后,中央军陆续调离大西北,1937年4月,胡部奉命东开,集结徐州市一线,一方面接替郑洞国第二师的防务,一方面积极进行备战。淞沪会战中,胡宗南军在刘行一线激战20余日,于1937年9月底撤到昆山市附近进行整补。11月8日,蒋介石下令各部放弃吴淞江城堤,全线撤退。日军于12日攻占上海市,淞沪抗战结束。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阻挡了日寇入侵的步伐,淞沪会战使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灭。
1937年12月底,胡宗南奉蒋介石的命令,率第十七军团入陕。其任务是固守黄河河防,即防止日军从陇海铁路西进及从同蒲铁路南下,屏障大西北,保护大后方。1938年,生死危亡之际。蒋为了应付国内外舆论,命胡宗南两次率部出关作战。但是胡这两次出关作战,都明显地带有消极应付性质。胡宗南第一次出关,是在1938年春。这一年5月,日军精锐土肥原师团攻陷陇海线上的豫东重镇兰封,随后即长驱西上,直取开封市、郑州市。蒋此时正在郑州指挥中原战事,故急调胡部第十七军团东出潼关驰援。胡率第一军、第九十军赶到开封,数日激战,伤亡颇大。蒋介石下令破开黄河花园口,以黄河之水阻止日军西进。果然日军攻势受遏,国军安全西撤。但是,豫皖苏三省大片国土尽成泽国,老百姓1000余万人流离失所,淹死、饿死、冻死者不计其数。从此,中国地理上产生了一个新名词:“黄泛区”。
胡宗南第二次出关,是在1938年秋。这一年的9月,中日会战武汉,胡宗南奉命率第十七军团出关,扼守武汉的北大门信阳地区。战斗初期,胡军打得尚好。由于部队伤亡人数高达1.3万人,胡宗南怕自己辛辛苦苦攒起来的一点本钱,再度丧失,使得渭河平原基业被他人夺走。于是,当日军攻势加强,胡军防线被逐次突破后,胡宗南不顾友军安全,给日军让开南下攻占武汉的大路,擅自率主力西撤桐柏山区。
“信阳一退”后胡宗南想要保存实力,再也没有亲率部队与日军作战,而是专心在关中经营“反共大业”。同时,由于信阳抗战不力,胡遭到以桂系为首的一批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的攻击,使他在淞沪会战中建立起来的一点声誉,很快丧失尽。
1938年12月,蒋介石召开武功会议。在这次会议期间,蒋介石确立了把胡宗南培养成限制中共发展的主要战略力量的构想。从1939年1月到1942年7月,胡宗南的势力在大西北地区膨胀。其势力范围除陕甘宁边区外,囊括大西北陕、甘、宁、青四省,伸入河南省、晋东南地区,甚至达于新疆。1944年灵宝战役后,中、日两国军队在豫西灵宝与陕州区之间呈对峙状态,胡宗南部第三十四集团军各军陆续撤回关内。1945年1月,胡宗南担任抗日战争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农历元月十二日在汉中市就职。9月22日上午,胡宗南在郑州主持日军的受降仪式。10月3日,国民政府授予他中将加上将军衔。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8月28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及周恩来等人,飞抵重庆市,与国民政府进行和平谈判,历时1个多月,于10月10日签订《国民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宣告国、共两党在蒋主席领导之下,长期合作,避免内战。 1945年10月12日,胡宗南接获蒋介石密令,重新发动“剿共”战争。1946年5月18日,呈报“攻略陕北作战计划”给蒋介石。6月底,国共大规模内战正式爆发。胡宗南受命抽调主力部队,以“高度机动,急速围歼”的策略,企图一举消灭人民武装。面对强敌,中原人民解放军采取“立即突围,愈快愈好”的策略,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9月初,蒋介石命令胡宗南进兵山西省东南,与山西阎锡山部队配合“肃清”解放军太岳兵团。此次是胡宗南亲自出陕第一仗,其对手太岳兵团司令员是他黄埔第一期同窗陈赓。11日,胡宗南的“天下第一师”进占临汾市,被陈赓、谢富治大军包围。晚7时,第一师正待宿营,突然枪声四起,未过12点,战斗已结束,这支“王牌劲旅”被全歼,师长黄正诚被俘。1947年2月,蒋介石因“全面进攻”屡遭失败,便集中兵力,改为重点进攻陕甘宁和山东省两大解放区。严令胡宗南夺取延安市。3月14日,胡宗南率部兵分两路,大举进犯解放区,并向蒋介石保证三日内拿下延安。胡宗南将被全歼的第一师又重新组建起来,并让他的第一师第一旅首先于19日进入延安城。蒋介石发电祝贺,并授予胡宗南二等大绶云麾勋章一枚。
但此时,中共中央出于战略考虑,已主动撤出延安。胡宗南侵占延安空城后,始终侦查不出西北解放军主力的动向,而自己10余万军队的粮食弹药补给却大成问题。由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和打击中共首领机关心切,胡宗南派出两个兵团向延安东北地区方向和西北方向大扫荡,结果不仅无功而返,而且致使第三十一旅于3月25日在青化砭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全歼,旅长李纪云被俘。
胡宗南认定解放军主力在延安东北方向,吸取青化砭失败的教训,采取国防部制定的“方形战术”,即将所用两个兵团排成数十里宽的方阵,行则同行,宿则同宿,向延川县、清涧县扫荡。面对强敌,西北野战军以少量兵力牵住敌人的鼻子走来走去,主力部队却潜伏在相反的方向待机。胡军爬山梁,睡草地,啃干粮,被拖得筋疲力尽。结果于4月16日在羊马河又遭西北野战军袭击,致使一三五旅被全歼,代理旅长麦宗禹被俘。
胡宗南两月内完成陕北地区“剿共”任务的计划破产,而且颓势一发而不可收。5月7日第一六七旅在蟠龙被全歼,旅长李昆岗被活捉。8月22日,胡宗南的整编第三十六师在沙家店全军覆没,师长钟松化装逃脱。10月4日至10日,守备清涧县的整编第七十六师被全歼,师长廖昂被俘。至12月,陕甘宁边区大部分被解放军收复。
1948年2月下旬,解放军重兵包围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宜川县,胡宗南急令刘率二十九军支援,行至瓦子街镇时,便遭伏击,两天激战,整编第二十九军被全歼。4月21日,胡宗南率部撤出延安市,延安解放。 1949年5月18日,胡宗南率部撤出西安,撤向汉中。6月中旬,与马家军“联合”反扑西安市,失败。7月中旬,扶战败、被赶出关中。1950年3月12日开始,解放军发动西昌战役,从南、北两路,向胡宗南部最后盘踞的西昌专区和康定市地区发动围攻。3月26日晚,胡宗南逃离西昌市,经海口市转逃台湾。
新中国成立后
当胡宗南于4月初入台时,正是台湾政坛总结大陆失败教训,对中国国民党进行改造和重建之始。除了在党内追究陈氏兄弟、财政上追究孔宋家族的责任外,在军事上追究高级将领的失败责任,亦成为这个时期台湾政坛的重要话题。由于胡宗南是最后一个退守台湾的,换句话说,国民党大陆政权,最后是丢在胡宗南的手里,使得国民党希冀以西昌作为“反共”基地,“复兴党国”的最后一点希望归于破灭。
1950年5月26日“监察院”委员李梦彪领衔,联合了46名监察委员,联名向“监察院”提出对胡宗南的弹劾。1951年3月17日,胡宗南奉命去浙江大陈岛组建“江浙反共救国军”。1952年10月,胡宗南在中国国民党的“七大”上被选为“中央评议委员”。年底,胡宗南被任命为“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席”。1953年1月,胡宗南兼任“浙江省党务特派员”。随着朝鲜战争的沉寂,1953年初,解放军重新占领鸡冠山,在大小魔山设炮兵阵地,日日轰击披山岛。胡宗南部在披山岛无炮兵,无还手之力。为了解除威胁,胡宗南决定发起“羊之战”。
1953年6月19日晚,胡宗南乘上“任务舰队”的旗舰,由上大陈出发,指挥各部对大魔山岛登陆攻击。但解放军守卫大魔山的部队是正规部队,战斗力强,工事坚固,火力猛烈。大魔山岛又地势哨拔。胡部登陆部队从6月20日凌晨登陆后,推进则寸步难移,既不携重武器,攻坚无望。解放军发射的炮弹击中了驶近大魔山岛的永寿舰舰尾士兵住舱,迫使各舰后移。到这天傍晚,胡宗南下令各部后撤回航,攻击大魔山岛的行动未能奏效,更未能涉足羊屿岛。
7月31日,胡宗南被免职后,离开大陈岛回台北市。1954年,胡宗南自“国防大学”毕业,名列“高等”。9月29日,胡宗南飞抵澎湖,就任澎湖“防卫司令官”。9月,“南京总统府”晋升胡宗南为陆军二级上将。1959年3月26日,胡宗南在澎湖防守司令官的第二任任期将满,被调回台北,仍任“总统府战略顾问”。4月14日,胡宗南奉命到“国防研究院”,充任第一期研究员。12月19日胡宗南在“国防研究院”第一期研究期满毕业。任“国防研究院”毕业同学会会长;同时,仍担任“总统府战略顾问”以及“国防研究院”院务委员等职。
1962年2月14日,胡宗南去世。“总统府”追赠胡宗南为陆军一级上将。
人物成就
收复粤东
广东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发布《东征宣言》,组成“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叛军。黄埔军校的两个教导团也被编入“东征联军”,胡宗南所在的“教导一团”编入右路军,由何应钦率领。1925年2月4日,东征右军首战告捷,攻下东莞和石龙镇,乘性追击,迅速拿下常平镇、平湖、深圳市三城。2月21日占领平山,2月27日占领陈炯明老家陆丰市,3月初占领普宁市、揭阳市、潮安区、汕头市与潮汕地区。3月13日,教导一团在棉湖与林虎大军交战,胡宗南担任机关枪连排长,手端机枪,疯狂地向敌军扫射,痛击林虎大军。棉湖战役结束,蒋介石论功行赏,胡宗南当上副连长,再任连长,再任教导第二团第二营副营长。1925年10月,黄埔军第二次东征陈炯明。这时胡宗南担任第1军第1师第2团第2营少校副营长。东征军10月13日拿下“南方第一坚城”惠州城。10月22日,胡宗南率第2营勇猛出击,率先攻上羊蹄岭高地,为海丰战场提供了支援。胡宗南因此升任营长。
经营西北
胡宗南在天水市驻军,着意经营陇南市,经略西北。首先,他研究西北情况,训练部队适应西北高原山地作战,同时扩充部队,提高部队素质与战斗力。胡宗南的第一师号称“天下第一师”。其次,劝禁罂粟,他下令在第一师各部驻军之地广事劝禁吸食鸦片,对鸦片烟田令改种五谷,有贩运鸦片入境者悉令驱逐。再次,发展西北交通。胡宗南为军、民两计,先令第一师官兵配合当地民工,修筑自天水通往陇县再通往西安市的公路,沟通了陇南到全国各地的陆上交通。胡宗南又在天水市一连修筑了两个飞机场,一在东乡花牛寨,规模较大,另一在县城东门外。最后,胡宗南驻军天水不久,正逢国民政府倡导“新生活运动”,于是在陇南市大力提倡文化体育运动,以移风易俗。
灵宝战役
1944年4月,日军欲过黄河,袭击陕西省。胡宗南于5月11日决定在灵宝市各战略要地布防,以陕西为据点,抵挡日军。6月7日,日军集中兵力,向中国军队第一线阵地中部的第三十四集团军各部猛攻,“敌以战车八十余辆向我攻击”。中国守军各部以低劣的武器与血肉之躯拼命抵挡日军的坦克集群,激战夜以继日,惨烈无比。胡宗南令第十六军预三师陈鞠旅部绕道“袭击敌后”,策应前线防守各部作战。灵宝战役前后历时约20天乃告结束。这次战役阻遏了日军西进潼关县、威逼渭河平原的企图,稳定了西安市与西北。
人物作品
《胡宗南先生日记》
《胡宗南先生日记》是国史馆2015年出版的图书,记载了胡宗南从1941年至1961年这20年间的经历,内容含括军事部署、人事布局、亲友谈话纪录、重要函电等,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
《胡宗南先生文存》
《胡宗南先生文存》是台湾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图书 ,是胡宗南先生四书之叄。其中收录了胡宗南在澎湖各期“三民主义训练班”上的训话,有《立定脚跟》《共患难》《澎湖学习战斗最理想的地方》《一切光荣属于战斗的部队》等篇。
相关人物
熊向晖,原名熊汇荃。在组织的建议下,他由熊汇荃改名为熊向晖,到国民党第一军胡宗南部“服务”,开始了为期 12 年的间谍生涯。熊向晖成为了胡宗南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以其超人的智慧赢得了胡宗南的信任和赏识。除处理文电和日常事务外,还有一项被胡宗南认为别人不能代替的工作——为他起草讲话稿。
抗战结束后,胡宗南于1943年6 月 18 日在洛川召开军事会议,部署进攻事宜:内定由第三十八集团军迅速攻占囊形地带后,协同第三十七集团军攻占陕北地区。进攻边区的时间为 7 月 9 日。熊向晖立即通过我党在西安市的秘密电台将蒋介石的阴谋与胡宗南的作战计划上报延安市。中共中央接到急电后,及时进行了周密的政治军事部署。
1947年 3 月在南京胡宗南交给熊向晖的两份秘件。一份是蒋介石核准的攻占延安方案,一份是陕北解放军兵力配置情况。这次以两个兵团 14 万人进攻延安(而当时陕北我方部队仅 3 万人左右),还调集上海市、徐州市的 94 架轰炸机,大有一口将陕甘宁边区吞掉的气焰。尤其启用了一套美国最先进的探测无线电台方位的装备,能够探测出我军各级指挥部的位置。第二天上午,熊向晖随胡宗南飞回西安市。晚上,熊向晖化装后来到秘密线上的联络点,将所获重要情报一一告诉了联络人王石坚,王立即报告给延安市。
家族成员
参考资料
胡宗南先生日记(上、下).豆瓣读书.2023-07-27
胡宗南先生文存.豆瓣读书.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