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许崇智

许崇智

许崇智(1886—1965),字汝为,广东汕头人。中国国民党元老,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陆军总长、建国粤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军事部长等要职。

许崇智年少失去双亲,和哥哥许崇仪在叔祖辈许应骙的帮助下先后前往福建马尾船政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就读。毕业后回到福建省担任学堂教习、新军第十镇第四十标标统等职并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前夕,许崇智被提拔为第十镇第二十协协统,并作为起义军前敌总指挥参与了福州起义。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许崇智被任命为全国陆军第十师师长、福建北伐军总司令。之后许崇智跟随孙中山革命,相继担任中华革命党军事部部长、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建国粤军总司令等职,并且参加了讨伐袁世凯护法运动、护国运动等战役。1925年,许崇智因为“廖仲恺案”而受到牵连,被迫前往上海市,至此离开了权利中心。日军攻占上海时,许崇智因未成功逃离上海而被抓获,后拒绝出任汪伪政府要职。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许崇智与居正等人合伙经营公司。1946年,许崇智带着全家定居香港特别行政区。1965年1月25日,许崇智逝世于香港。

许崇智在民国初期具有较高名望,他是孙中山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也始终拥护孙中山。但许崇智受到旧势力的牵制和蒋介石的压制,因此未能跟随时代大潮前进,逐渐远离了政治中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许崇智于1886年10月7日在广州市出生,年少时便失去双亲,和哥哥许崇仪相依为命,二人被亲戚抚养长大。1901年,许崇智叔祖辈许应骙当时担任闽浙总督一职,在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招生时要求族人选择子弟入学。由于学堂距离较远,所以许多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前去,于是许崇智兄弟被共同推举入学。许崇智和哥哥在学堂就读一年后遇上了满清政府挑选前往日本学习的人员,其中有一条规定二品以上汉族官员可以保送一名嫡系子弟前去日本。许应没有合适的嫡系子弟,所以选择了许崇仪代替,而当时14岁的许崇智在许应骙的首许下跟随哥哥一同前往日本,二人成为了日本士官学校第二期学生。在日本学习期间,许崇智见证了孙中山黄兴等人进行的革命活动,受到革命影响。

投身革命

1904年,许崇智毕业回国。福建省官员孙道仁因为受到过许应骙的提拔而照顾许崇智,因此时年17岁的许崇智担任福建武备学堂教习一职,不久后晋升为福建讲武堂总教习,后再被任命为新军第十镇第四十标标统(相当于团长)。1906年,张弼在同盟会指示下建立福建同盟会支部并开展革命活动,并且派遣彭寿松等人组织军警特别同盟会来吸收第十镇官兵。许崇智在此时选择加入同盟会,许多官兵也是如此,福建新军至此逐步成为福建革命的基本力量。辛亥革命前夕,许崇智被提拔为第十镇第二十协协统(等同旅长)。

1911年,福建同盟会领导人郑祖荫等人在武昌起义发生后着手准备起义,而起义能否成功取决于福建新军的立场。于是郑祖荫等人在新建陆军镇统孙道仁举棋不定时逼迫其加入同盟会,后孙道仁在同年11月8日宣布起义,许崇智担任起义军前敌总指挥。许崇智集结军队在8日当晚攻占了福州市于山,将指挥部设立在观音阁中,并在9月凌晨发起进攻,成功光复福州。11月11日,福州军政府正式成立,许崇智被推举为福建陆海军司令,但他以自身年纪尚轻为由申请退任为福州第一师师长。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一职,福州第一师被改编为全国陆军第十四师,许崇智被正式任命为第十师师长、福建北伐军总司令。之后许崇智受命带领部队前往山东省讨伐清政府,因为清帝退位而半路返回。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许崇智便加入了国民党。袁世凯孙道仁勾结,派遣军队前往福建省消灭革命力量,在知道福建北伐军总司令许崇智是许应骙的族孙后便召其进京,想要拉拢许崇智为其效命。许崇智在拒绝拉拢离开北京后,前去面见了孙中山,将自己受到拉拢的消息告知,后于1913年4月回到福建并展开反袁活动。

二次革命

1913年,“二次革命”正式拉开序幕,江苏省、安徽、广东省等省先后宣布独立并敦促福建响应讨伐袁世凯,但孙道仁出于观望以缺乏军饷军械为由搪塞。这时许崇智拒绝了袁世凯方面的拉拢后下定决心起义,他与同盟会成员黄光弼等人面见孙道仁并竭力促使其起义,孙道仁被迫同意,但提出许崇智出名副署的要求。同年7月19日,孙道仁通电宣布福建省独立,任命许崇智担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但福建重要军官都听从于孙道仁,在其阻挠下的讨袁军无法出发援助李烈钧黄兴等人。于是许崇智选择自己通电宣布讨伐袁世凯,但福建军队依旧无法出境。李烈钧起义失败后,许崇智于8月8日带着家人随从离开福建逃往上海。而孙道仁于次日取消通电,并将罪责全部推到许崇智身上。许崇智到达上海市后居住于法国租界内,由于被袁世凯通缉而无法出门。之后上海镇守使郑守成在袁世凯的命令下抓捕革命党人,许崇智在孙中山的命令下于1913年冬天前往日本。之后孙中山在日本重新组织了中华革命党,许崇智是在其要求下第一批宣誓参加者之一,并被选举为中华革命党军务部长,兼任中华革命军福建省司令,是孙中山主在军事方面的主要助手。

1915年,许崇智在孙中山的命令下作为军务部长和海军将领宋振前往南洋,负责加强党务活动。针对陈炯明等人组织“中华水利促进社”进行了不利于革命党的宣传和筹款活动一事,许崇智等人对其进行阻止和斗争。6-7月,许崇智返回日本东京面见孙中山并报告情况,三个月后的许崇智等人又被派往南洋为预备实施的讨袁斗争募集经费。同年11月,许崇智等人接到孙中山命令,返回国内进行反袁武装起义工作。回到上海市后,许崇智被孙中山任命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参谋长,总司令为居正,并于11月前往青岛市就地设置总司令部。袁世凯公开称帝后,东北军于1916年1月中旬进军济南市,时任参谋长和前敌总指挥的许崇智负责指挥作战,但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阻挡下未能到达南下。同年6月,袁世凯逝世,大总统由黎元洪接任。驻防南京的冯国璋收编了东北军,许崇智和华侨敢死先锋队成员相继回到上海。

身居要职

1916年冬,孙中山及中华革命党总部从日本转移至上海,许崇智依旧担任军务部长一职,处于军事核心地位。之后许崇智先后和蒋介石张静江以及蒋介石、吴中信结为兄弟,蒋介石和吴中信也借此机会成为了中华革命党的军事核心人物。1917年,护法运动爆发,许崇智跟随孙中山一同南下广东省,负责处理军事方面的有关事务。同年八月,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市召开并商议组建军政府一事,孙中山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许崇智担任大元帅府参军长一职。后孙中山为了培养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而于1917年底成立了“援闽”粤军,许崇智担任支队司令一职。

1918年5月4日,孙中山被迫辞去大元帅职位后,援闽粤军在其鼓舞下兵分三路攻打福建省,许崇智带领左派军队攻占了闽西南方向的上杭县武平县两县,完成了左翼作战任务后在援助中路攻占永定的同时沿着闽西南方向一路进军。同年冬,段祺瑞出于利益关系与孙中山合作,下令让皖系福建督军李厚基同援闽粤军停战议和,双方最终于1919年夏停战并达成了划界协议。此时援闽粤军人数已经增长至两万人以上,在孙中山的命令下改编为两个军,许崇智担任第二军军长,管辖四个支队以及部分民军,负责带领第二军驻扎于汀州并进行整训。吴佩孚和岑春煜指使陈肇英师和张贞部队对援闽粤军进行监视,援闽粤军在跟随孙中山返回广东省驱逐桂系军阀势力和岑春煜政权前,对陈肇英和张贞的部队进行了清理,扫除隐患。1920年8月16日,援闽粤军兵分三路进攻广东边界,许崇智担任右翼军总指挥。最终援闽粤军成功攻克广州市,拔除了桂系军阀的实力。回师广东后,许崇智依旧担任第二军军长。

誓师北伐

1920年11月,在孙中山的组织下,军政府被重新确立,孙中山于次年四月被选举为非常大总统并于5月5日宣布就职。同年6月,孙中山命令陈炯明带领左中右三军进军广西壮族自治区,许崇智带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作为右路军通过四会市、广定达到八步区后直取桂林市。最终桂林军主力被全歼,陆荣廷、岑春煜逃亡,孙中山在桂林集结军队准备北伐并于1921年10月展开北伐会议,但陈炯明被吴佩孚拉拢,拒绝出席。于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指挥权归于许崇智手中,许崇智带领第二军和第一师作为北伐主力。在北伐军即将出发时,粤军参谋长兼任第一师师长的邓仲元遭到陈炯明亲信的刺杀,于是孙中山带兵返回广东省,北伐军前往韶关市集结。

1922年5月9日,誓师北伐大会在孙中山主持下召开,北伐军分三路进军江西省。许崇智带领第二军于6月13日攻克赣州市后进军吉安县,直逼南昌市。6月16日,陈炯明公开叛变革命并炮击南京总统府,北伐军在孙中山的命令下赶回广州市平定叛乱。北伐军最初击退了陈炯明军队,但由于内部叛变,许崇智带领军队苦战多日后回退。此时江西陈光远部队在北洋军支持下展开反攻,与陈炯明部队两面夹攻北伐军,于是李烈钧带领赣军前往长沙市,许崇智带领粤军前往赣南瑞金,第一次北伐结束。

四处征战

1922年,许崇智联合王永泉攻占福州市并驱逐李厚基,最终成功占领福建省。于是许崇智被孙中山任命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其部队人数扩充到两万人以上,还给予了军需补给,要求许崇智加快整训军队的步伐,做好带领军队返回广东省的准备。同年12月,桂军刘震寰等人在孙中山的动员之下组成西路讨贼军击退陈炯明部队,于1923年1月16日攻占广州市。后许崇智接到孙中山命令,带领东路讨贼军赶回广东,在中途受到阻击,军队伤亡惨重,许崇智只身出逃。后在博罗县设置司令部收容原部队,士兵人数不到一万。

许崇智在修整军队时于同年八月遭到攻击,因为元气大伤只能选择固守苦战,后在援军的帮助下带领部队回到广州。1924年,孙中山对军队进行整顿,广东军队被统一改编为建国粤军,许崇智担任粤军总司令一职。同年冬,许崇智带领粤军作为国民革命军东征军的右翼进行第一次东征,次年年初接连攻克淡水、平山县二地。但由于左翼军和中路军按兵不动,右翼军继续前进会陷入前后夹击之势。于是许崇智在平山召开会议后选择继续进军,在连续攻下三多祝和海丰县城的同时歼灭了洪兆麟部队主力,之后便一路向河源市、五花进攻林虎叛军并击溃其主力,最终驻扎于粤东。许崇智暂住汕头市时委任蒋介石潮汕地区十属督办,并且给予其很大权利。

争权失败

同年6月,左翼的桂军刘震寰和中路的滇军杨希闵因为孙中山去世而与吴佩孚、陈炯明相勾结,后带领军队回到广州市,想要叛变并推翻革命政府。许崇智在工农群众的帮助下将滇、桂军全部歼灭后返回广州。1925年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左派廖仲恺右派刺杀后,许崇智在中国国民党指定下和蒋介石、汪精卫共同组建了临时革命政府委员会,负责处理廖仲恺一案。之后蒋介石以粤军将领牵扯过多为由,用黄埔学生军充当许崇智住宅的警卫,许崇智因此处于监视之中。同年9月,许崇智想要调派许济、莫雄部队回到广州,借武力来保证自身地位。但此事被蒋介石知晓,将许崇智的亲信全部抓捕起来,以粤军变动为由请求许崇智前往上海市暂避六个月,许崇智迫于形势前往上海,同时许济、莫雄部队被蒋介石所派军队包围缴械。

许崇智到达上海后居住于英国租界,直到1927年在居正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让许崇智前往国外考察,还提供了二十万的经费。于是许崇智带着奏鲁、程天固等人前往美洲、欧洲等地旅游,共计两年。在此期间,许崇智还在檀香山、纽约等地发表了演说。在许崇智于1929年回国后,蒋介石任命其为检察院副院长(虚职),但许崇智未前去南京上任。1931年2月,胡汉民被蒋介石扣留于南京,使得中国国民党内部反蒋系汪精卫孙科等人在广州市召开了“国民党非常会议”,想要组织北洋政府,许崇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且要求陈济棠交出兵权但遭到拒绝。最终众人决定让许崇智前往福建省发展民军,并且拨派了二十万经费。这时许崇智得知自己儿子许泽之被绑架的消息,于是选择返回上海赎人并派遣孙本戎代替自己返回福建活动,但孙本戎未在福建取得任何成果。

辗转搬迁

九一八事变后,许崇智在上海出入娱乐场所,还和徐昌共同创建了以棉纱买卖为主要业务的“福记”公司。上海沦陷后,许崇智于1939年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并立即发表自己准备前往重庆市共同抗日的决心,但迟迟动身。之后在好友的劝说下,许崇智于1940年和杜月笙一同飞往重庆,两个星期之后返回香港。1941年12月,日军攻打香港,许崇智原本联系好了前往重庆的飞机,但飞机进入香港后就被孔祥熙所占用。许崇智害怕被日军抓获,于是带着儿子许泽之等人躲藏在同德公司俱乐部中。12月25日,日军正式占领香港。之后许崇智被日军抓获并关押在香港大酒店蒋介石得知许崇智被抓获的消息后立即撤去了其检察院副院长的职务并将消息公布在报纸上。三个月后,许崇智才被日军释放,当时各方对许崇智的接济因为战事中断,他因此生活困难。不久,许崇智受到了胡文虎的接济,之后又在其老同学、现任日本驻香港总督的矶谷廉介的准许下和谢宣邦合办了一家经营代客运输等业务的“宏丰”公司,最终得以维持生活。之后矶谷廉介提出让许崇智前往汪伪政府担任要职,但遭到了许崇智的拒绝。

1944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受到美国战斗机的轰炸,矶谷廉介接到命令离职的同时帮助许崇智前往澳门居住。次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许崇智发电报给吴稚晖、张发奎二人表达返回内地之意,吴稚晖、张发奎在征得蒋介石同意后转告许崇智,于是他在同年年底返回广州市并待了二十天左右,之后许崇智前往上海居住。不久,许崇智受到邀请前往南京参加还都大典,被任命为民国政府“咨政”,但他因为无法担任要职而感到失望,在南京待了两三天后就返回上海市

逝世香港

回到上海之后,许崇智和居正、吴铁成、戴季陶等人成立了成功贸易公司,并将总公司设立在台北市,负责台湾和大陆的商业贸易事务。许崇智专注贸易事业并多次前往台湾,还在台北购置了住宅。1946年,许崇智带着全家定居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大陆完全解放,蒋介石逃亡台湾后,许崇智于香港进行了“第三次路线”的政治活动,但没有什么成果。1965年1月25日,许崇智逝世于香港。

人物评价

孙中山表示许崇智的英勇使得局面反败为胜,国家百年大计也需要依靠许崇智。

周一志评价许崇智进行的“第三条路线”可笑,认为许崇智撰写的初稿毫无民主精神。

《辛亥革命时期的广东名人传略》评价许崇智是始终拥护孙中山的粤军司令。

《蔡与护国群英》评价许崇智虽然对孙中山十分尊崇和拥护,但未能深刻理解和信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三大政策,也没有对粤军进行建设和整顿,从而导致他在孙中山逝世后迷失方向。

亲属成员

轶事典故

智退常德盛

1922年,许崇智联合王永泉联合驱赶李厚基后占领福建,位于江西省的常德盛部队在北京军阀政府的命令下前去讨伐。许崇智料定常德盛不会拼尽全力战斗,所以只派遣了徐济带领部队在杉关防守。在许崇智的指挥下,许济不和常德盛对战而是撤退到光泽,等常德盛占领杉关进攻光泽时就稍微抵抗一下便撤回邵武市。这使得常德盛感到奇怪,于是不肯轻举妄动,转而留守在光泽。许崇智知道后派遣黄大伟带领部队前往泰宁,这一举动使得常德盛害怕黄大伟会带领部队绕攻后路,于是不战而退回撤至江西境内。此时许济带领部队暗中跟随,将杉关收复。

互相支持

1922年陈炯明叛变,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受到挫折,在许崇智的帮助下最终扭转危局。这段时间许崇智在战败时情绪难免低落,孙中山为此先后写了信件、手书一幅来安慰和鼓励许崇智。书法内容为“夫天下之事,其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从这些事可以看出孙中山对许崇智的信任与器重。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

千秋家国梦 (1997).豆瓣电影.2023-10-27

建党伟业 (2011).豆瓣电影.2023-10-27

开天辟地 (2011).豆瓣电影.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