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李烈钧

李烈钧

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江西武宁人,系中国国民党早期的主要将领,国民党军二级陆军上将。

李烈钧早年考入江西武备学堂,1904年(光绪三十年)以官派留学生身份赴日留学,期间结识黄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并加入同盟会。1908年,李烈钧从日本毕业后返回中国,先后任江西混成协管带、云南讲武堂任教官兼兵备道提调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李烈钧积极响应,联络革命党人在九江进行响应,九江独立后,李烈钧继续联络各地推动各方宣布独立,并派出军队支援安徽、武昌等地的战事。辛亥革命成功后,李烈钧被任命为江西省都督,任职期间李烈钧对江西的军事、政治、经济、教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袁世凯任大总统后,为分化革命党人的势力,多次排挤李烈钧,李烈钧被迫起兵反袁。此后,李烈钧跟随孙中山先后参与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北伐期间,李烈钧逐渐倒向蒋介石,北伐结束后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但长期在上海养病,没有担负实际工作。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烈钧多次致电蒋介石,提出自己的抗日立场。1936年西安事变期间,李烈钧对蒋介石表示同情,谴责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行为,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军事法庭对张学良进行审判,李烈钧作为审判长出席审判。是年12月31日,李烈钧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李烈钧移居昆明市,后迁居重庆市,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因心脏病及肺炎病逝重庆,终年65岁。李烈钧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常呼吁“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积极倡导开办学校、图书馆、国术馆等公益事业;主张教化国人,唤起民众。冯玉祥评价李烈钧: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李烈钧著有《李烈钧将军自述》《孙大元帅戮乱记》与《李协和先生最近言论集》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82年2月23日(清光绪八年正月初六),李烈钧出生于江西省武宁县的一个茶商家庭。李烈钧父亲李骏兴,字民仁,早年务农,太平天国起事师曾短暂从军,失败后再度回归乡里。李烈钧母亲杨氏,生有一女二子,女嫁商人潘爵予,长子李烈谟,早年参加武试骑马时受伤不治去世,李烈钧为家中次子。

李烈钧原名李烈训,字协和,别号侠黄。李烈钧少时常对父亲叔伯参与太平天国起事的经历饶有兴趣,十二岁的李烈钧听父亲讲述中日甲午战争时,开始萌生投笔从戎之志。

李烈钧少时就读于升仁乡胡山村林起芳私塾,后到县城求学,最终跟随武举人张坦庵等习武。

1901(光绪二十七年),李烈钧的姐夫潘家与李家因合资建房之事对簿公堂,县令彭某因李烈钧当堂大声顶撞,将其扣押。李烈钧在关押期间备受衙役虐待,家中斥巨资将其保释,李家也由此家道中落。

投身军旅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李烈钧以武宁县第一名的成绩参与了江西武备学堂的复试,最终得以录取,正式从军。李烈钧在江西武备学堂成绩优良,深受总教官吴介璋器重。

1904年(光绪三十年),李烈钧与胡谦、欧阳武、余鹤松等四人通过选拔,以公费生的身份经由上海市乘船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留日期间,李烈钧与部分有爱国思想的同学相处,称为士官生中的新派,并在革命党人黄兴的策动下,参与组织了“攘白堂”。次年,孙中山抵达日本,李烈钧在黄兴等人的介绍下认识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同年,日本颁布法令禁止中国留学生进行革命活动,遭到中国留学生的强烈反对,李烈钧号召江西籍学生罢学归国,在中国留学生的团结斗争下,日本政府被迫删去限制中国留学生活动的内容。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李烈钧从士官学校毕业回到中国,到江西混成协(后称旅)吴介璋部任管带(即营长),由于当时新建陆军部队中有不少江西武备学堂的同学,因此李烈钧借机在官兵中进行革命宣传工作,遭到江西政府的逮捕。曾任江西武备学堂总办的汪瑞闿得知后,出资协助李烈钧逃往上海。

李烈钧抵达上海市后不久便花光了积蓄,后动身前往云南省。李烈钧通过北洋军将领冯国璋与云贵总督李经羲等人的介绍,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在云南讲武堂任教官兼兵备道提调,不久接任陆军小学堂总办(校长)。任职期间,李烈钧曾暗中协助中国同盟会云南支部长李根源在学堂和军队中进行革命活动。

此外,李烈钧还与云南孝廉李曰垓创办了云南体育总校,并聘请日本人为教官。李烈钧的革命思想遭到了时任云南督练公署总办靳云鹏的反对,李烈钧遂调任为云南督练公署帮办,后因李经羲向北京申告,李烈钧再度被调回云南任职。

参与辛亥革命

九江起义

1911年(清宣统三年)4月,“片马事件”爆发,同盟会会员积极响应反对驻缅甸英军进占中国片马地区。同盟会会员的积极活动引起了李经羲的注意,尤其是主张革命最为热情的李烈钧,李经羲遂计划将李烈钧调离云南省。同年秋,清政府在北京举行“秋操”,李烈钧奉李经羲之命经由上海前往北京观操。

李烈钧在上海逗留期间,与“同盟会中部总会”的宋教仁谭人凤等人取得联系,并担负了共同谋划长江流域革命的联络任务。10月初,李烈钧带着联络任务抵达汉口。当时,武昌起义已爆发三日,李烈钧因无法与其他同盟会会员取得联络,遂启程到达北京。清政府得知武昌起义后,决定取消秋操,并另各省官员迅速回防。

在各省观操的军官中有诸多从在日本留学过的士官生,获悉武昌起义的消息后,大家都喜出望外,并约定回防后迅速响应。李烈钧在北京与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及王侃等人合谋响应,但吴禄贞及王侃无法离京。李烈钧因在江西带过兵又不便返回云南省,于是李烈钧经由天津市上海市于10月26日抵达九江,当时九江已于10月23日宣布光复,李烈钧抵达后接任军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

在李烈钧的指挥下,革命军迅速占领长江要塞金鸡坡炮台及马当炮台,将长江交通拦腰折断,中断了清政府派出镇压革命军的清军补给,阻止了经由武汉前往上海的清政府海军司令黄钟瑛所率领的11艘军舰和两艘鱼雷快艇。李烈钧命令革命军停止对军舰的攻击,并派人前往接洽,商议合作。九江军政府都督马毓宝命人拆卸了海军军舰的炮栓,热的黄钟瑛大怒。李烈钧命福建人林森以同乡的关系登上军舰劝告,最终缓和了清海军官兵们的气氛。最终,为困在九江的舰队官兵经过革命党人的动员或联系,宣布起义。清政府海军起义后被新编为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分别由黄钟瑛、汤芗铭担第一舰队与第二舰队司令,李烈钧被推举为陆海军总司令。

支援起义

九江独立后,李烈钧继续联络各地推动各方宣布独立,并派出军队支援安徽、武昌等地的战事。

安徽省安庆独立后,留日士官生王天培担任都督,后因无能而被赶走。李烈钧派出标统黄焕章率两千人前往援助。黄焕章带兵涣散,掠夺安庆市百姓,遭到安庆各界的申诉。李烈钧临时组织了一个七人参谋团,他带领七人参谋团和一营士兵乘坐“海筹”“海容”两舰于11月18日抵达安庆。李烈钧抵达安庆后处理了善后工作,惩治了违纪之人,并将财务归还。由于安庆大局未定,李烈钧被公推为安徽都督,后因李烈钧无法久留安庆,遂由桂丹临时担任。

当时起义军在南京久攻不下,李烈钧准备集结前往援助。与此同时,北洋军冯国璋重兵围攻武昌,李烈钧得到黎元洪的求助后,认为武昌关系重大,于是放弃进攻南京的计划,又从安庆市收集了三千名散兵游勇,集中全部兵力增援武昌。李烈钧等人行至黄州府时,清军已占领整个汉口、汉阳地区,并对武昌展开炮击。李烈钧当即命令各舰艇在长江日夜游弋,防止清兵渡江。自己则率领全部陆军从黄陂区登陆,迂回包围清兵侧背,斩断其铁路交通。李烈钧的增援使得清兵大受威胁,不敢轻易进攻,武昌危局遂告接触。李烈钧也被推举为北伐第二军总司令。

主政江西

就职江西都督

1912年3月,清帝逊位,南北议和。由于当时的江西都督马毓宝难以主持江西局面,李烈钧被孙中山任命为江西都督。由于李烈钧兵力充沛,又得到地方人士的拥护,马宝不敢抗拒,于是自行离去。李烈钧乘坐楚同号自九江直驶南昌市,顺利接任了江西都督职务。3月19日,李烈钧就任江西都督,发表就职誓词和就职宣言。

李烈钧接任江西以后,在江西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政治、经济的改革措施。李烈钧首先改组军政府,废部设司,以同盟会会员钟震川、魏斯灵、王佩、胡泽、宋育德、俞应麓李国梁等为各司司长。军队方面,李烈钧将原水巡驻防各部队裁编为两个师,又将南京警卫军调至江西省,改编为江西第一旅;此外,李烈钧还将陆军速成学校改办为讲武堂,李烈钧在当时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拿出部分费用选派留学生赴欧、美、日留学。在经济上,李烈钧开办江西民国银行,发行地方纸币,开设公典,设立运局;又向日商兴业会社借款扩建铁路,仅用一年时间,铁路全线通车。此外,李烈钧还在江西开办矿业,拨款四十万元修筑南昌市、新建两县圩堤,减免太平天国以来对水淹田亩征收的浮粮。

江西反袁

在李烈钧大力整顿江西的同时,江西地方势力洪门会联合袁世凯对李烈钧进行干扰。李烈钧将几个洪门首要予以处决,并解散了地方民团组织。

袁世凯为了打击李烈钧,要求他缩编江西省军队,遭到李烈钧的拒绝。袁世凯便将李烈钧身边的九江镇守使兼九江要塞司令戈克安拉拢到身边,李烈钧则以原日本士官学生耿毅代替了戈克安。袁世凯改为重金贿赂耿毅,耿毅没有倒向袁世凯,反将袁世凯的阴谋告知了李烈钧,袁世凯阴谋遂告破产。

1912年3月,袁世凯向全国发出“军民分治”的通电,废除各省的都督制,改为督军制,督军只管军队不管行政,另由中央派员出任省长,专管行政事务。袁世凯派出与李烈钧有过交谊的汪瑞闿任江西省长。汪瑞到任后处处对袁世凯表示支持,引起了李烈钧和江西部分军官的反对,汪瑞闿由此遭到威胁,最终汪瑞闿暗中逃离江西。

此后,袁世凯接连派出江西省省长,均被李烈钧拒绝,最后袁世凯派出北洋第六镇(师)李纯部开进湖北,武力对付李烈钧。12月,李烈钧通电反对袁世凯的“善后借款”。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发生后,李烈钧联合广东省都督胡汉民湖南省都督谭延闿、安徽都督柏文蔚、福建省都督孙道仁组成“五省联盟”,秘密相约联合反袁,袁世凯则趁机分化江西内部,收买江西官员和珅商。

1913年6月,袁世凯下令撤出李烈钧江西都督职务,与此同时安徽都督柏文蔚和广东都督胡汉民也都被撤至。李烈钧认为反袁时机尚未成熟,为保存革命力量,去职前往上海市江西省都督由黎元洪担任,但黎元洪实际未到任,江西大权掌握在江西护军使欧阳武手中。

参与“二次革命”

李烈钧抵达上海后被推举为全国讨袁军总司令,但李烈钧未就任,由岑春煊挂职,李烈钧任江西讨袁军总司令。1913年7月12日,秘密回到江西的李烈钧,在湖口县正式宣布就任讨袁军总司令,并成功反攻九江,迫使欧阳武宣布独立,“二次革命”拉开序幕。

7月22日,袁世凯下令讨伐江西,湖口随即失守,李烈钧于9月份退守南昌市。由于李烈钧军中之人有被袁世凯所策反,局势对李烈钧极为不是,最终李烈钧以伍毓瑞代理江西省都督,自己辗转至上海市湖口起义遂告失败。由于袁世凯下令通缉革命党人,李烈钧转赴日本黄兴与其他革命党人也陆续逃往日本。李烈钧与黄兴以先前组织的“攘白堂”成立了一个对外名“浩然庐”的军事学校,收容失败后逃到日本的青年军官,先后有七八十人在此学习,办学经费由李烈钧单独负责。

出访欧洲

孙中山抵达东京后组织中华革命党,李烈钧与黄兴对此予以反对,二人接连离开东京。李烈钧先是抵达了巴黎,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前往李烈钧至伦敦,期间曾到奥地利瑞士俄罗斯丹麦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等国考察军事。在返回中国途中,李烈钧经由越南西贡进入云南省境内遭海关阻挡,李烈钧被迫辗转香港特别行政区后暂居新加坡

护国战争

1915年2月,袁世凯日本商谈“二十一条“,李烈钧与黄兴等两次联名通电指斥袁世凯独裁卖国。袁世凯复辟帝制时,李烈钧被孙中山电令回国,12月李烈钧与其他革命党人经河内返回中古云南,与蔡锷等人会商编组护国军,李烈钧任职李烈钧第二军总司令,出镇广西壮族自治区。12月25日,唐继尧、蔡、李烈钧在云南发表《讨袁宣言》,宣告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出兵讨袁。

李烈钧率队从云南昆明向滇桂边境进发,1916年2月至3月间达到滇桂边境百色市附近,击溃广东省龙觐光一个军,随后广西都督陆荣廷宣布独立,李烈钧率部顺利进入广西,后直下肇庆市,并在肇庆龙母庙设立总司令部。岑春煊的护国军进入肇庆后,李烈钧部归其指挥。护国军继续东进,辗转数月,兵力消耗极大,加之后勤补给不足,境况艰难。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内阁总理段祺瑞任命陆荣廷为广东督军,以此分化西南军阀。一直觊觎广东的陆荣廷开始排挤李烈钧,李烈钧迫于形式压力遂以赴沪休息为名,于8月通电去职,离开广州市前往上海市,其部队仍然驻留粤北。

护法运动

1917年7月,丁巳复辟失败后,国务总理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南下护法,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联合滇、桂、粤各省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就任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李烈钧任大元帅府参谋总长。李烈钧回到广州后,将参谋总部于广州东堤八旗会馆,将之前驻留广东的军队与收集的江西旧军组成了赣军。

护法战争开始后,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1918年3月,李烈钧在广州市大败段祺瑞任命的两广巡阅使龙济光部。6月,李烈钧率部夺取赣南时,突然得到命令返回湖南韶关。当时,桂系军阀利用政学系操纵国会,改组护国军政府,孙中山遭到排挤辞去大元帅职务,离开广州前往上海,前方战斗被迫结束。李烈钧在韶关市期间,着手兴建韶关要塞。

次年2月,段祺瑞以龙济光为两广巡阅使,向广州进攻,李烈钧以参谋总长名义任前敌总指挥迎战龙济光,在电白区围歼龙济光主力,其参与部队被迫缴械,龙济光只身逃跑。

8月,政学系首要岑春煊李根源联合桂系与孙中山对抗,滇桂之间矛盾爆发,李烈钧与李根源在广东省展开了一场战斗,后在岑春煊的调解下停战。次年李烈钧离开广州市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

二次护法

1921年4月,广州非常国会通过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李烈钧仍出任参谋总长。7月,孙中山联合各军讨伐岑春煊与陆荣廷,李烈钧率部出镇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于8月下旬击溃桂军沈鸿英部,占领桂林市。12月,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军大本营,部署北伐,李烈钧任北伐大本营参谋总长,积极进行北伐准备。

李烈钧计划从桂林出衡阳市,先攻取江西省,再东下南京,西取武汉。但由于粤军参谋长邓仲元于1922年3月在广州市被刺,陈炯明趁机叛变勾结北洋政府,李烈钧遂回师广东省。在抵近广东三水时,李烈钧获悉陈炯明要在那一带布防,遂急赴芦苞镇,转向韶关市。5月,孙中山决定经由韶关继续北伐,李烈钧会同粤军第二军军长许崇智分途北进,部队先锋抵达江西吉安时,陈炯明在广州发动叛变,围攻南京总统府。李烈钧遂奉孙中山之名返粤讨伐陈炯明,为防止北军反击,赣军驻留原阵地,李烈钧则因病滞留南雄市。不久,陈炯明率叛军向粤北推进,李烈钧领军暂居湖南省,自己前往上海市与同盟会要员胡汉民廖仲恺等人商议讨伐陈炯明。

1923年1月,滇桂联军击败陈炯明,孙中山于次月在广州市重建大元帅府,李烈钧仍任参谋总长。3月,因陈炯明所部洪兆麟赖世璜、林虎等相继通电宣布“独立”,孙中山以林、赖等过去是李烈钧的旧部,于是任命李烈钧兼任闽赣边防督办,赴潮汕收编洪兆麟等部,并与许崇智换防。许崇智换防结束返回广州途中在揭阳市兴宁市一带遭到洪兆麟等任的袭击,李烈钧救援不及,转而前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于7月奉孙中山命回到广州。11月起,陈炯明对广州进行反扑,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挥下成功大败陈炯明。

参与北伐

1924年1月,李烈钧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举为中央执行委员,李烈钧对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表示拥护,还在会议期间推荐蒋介石任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校长。9月,孙中山发表《北伐宣言》,誓师北伐。10月,北洋军阀发动北京政变,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李烈钧在孙中山出发前奉命前往日本了解情况。11月中旬,李烈钧回到上海,又随孙中山经日本前往山东。不久,又奉孙中山命南下对北伐军进行军事部署。次年1月,孙中山病危,李烈钧在上海听闻后再次北上,参与主办了孙中山的丧事。后被冯玉祥聘为国民军总参议,于1925年底前往张家口指导国民军与奉军作战。期间,李烈钧对国民党右派谢持、邹鲁等人在“西山会议”中举行的“一届四中全会”并通过的“反共活动”表示赞许。

1926年,国民军直鲁联军南口大战,国民军战败后李烈钧离开国民军南下。1927年,北伐军占领南昌市后,李烈钧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李烈钧开始转向蒋介石。此后在中国国民党内部的争斗中,李烈钧都倒向 蒋介石一遍,1927年3月在汉口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蒋介石的权力被削弱,李烈钧对此表示不满,会议还未结束便返回南昌面见蒋介石,并向蒋介石建议迅速攻取南京。

同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于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李烈钧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8月底,北洋军阀孙传芳在南京东面龙潭一带渡江,李烈钧坐镇南京指挥,击溃孙传芳部。9月,宁汉合流后,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李烈钧是南京方面的代表之一。

主张抗战

1928年10月,北伐完成,国民政府改组,李烈钧成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政府委员,但长期在上海养病,没有担负实际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多次致电蒋介石主张抗日,1933年,冯玉祥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时李烈钧对此表示支持。西安事变发生时,李烈钧对蒋介石表示同情,谴责张学良杨虎城等人的行为,蒋介石返回南京后,军事法庭对张学良进行审判,李烈钧作为审判长出席审判。是年12月31日,李烈钧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军衔。

1937年2月,中国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宋庆龄、何香凝、冯玉祥等十三人提出“恢复孙中山先生联共、联俄、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提案上签名的张继想要抹去,李烈钧得知后在张继的名字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并表示:姓张的怕,姓李的不怕。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李烈钧移居昆明市,后迁居重庆市,一直患病休养。

病逝重庆

1938年,李烈钧赴南昌市治病时,应邀出席新四军驻赣办事处的招待会,并发表演讲。9月,李烈钧在汉口面见蒋介石,再次坚持抗日主张。

1946年2月,李烈钧病危并立下遗嘱,2月20日,李烈钧因心脏病及肺炎病逝重庆,终年65岁,国民政府发出褒扬暨国葬令。中国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团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挺等亲往吊唁,董必武还参加了大殓出殡。李烈钧遗骸归葬原藉江西武宁箸溪读书台。

1962年春,因修建水电站,李烈钧墓迁往武宁县城南郊飞风山。1980年11月22日,李烈钧、华世琦夫妻迁墓合葬于武宁烈士陵园东北侧。

人物贡献

李烈钧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常呼吁“以教育为立国之本”,积极倡导开办学校、图书馆、国术馆等公益事业;主张教化国人,唤起民众。他还与当时的教育界泰斗和教育实业家蔡元培马相伯马君武于右任陈嘉庚林文庆等人结为挚友。

1912年李烈钧在担任江西省都督期间,为江西办了很多实事,其中教育方面,他着重办了办学和选派留学生两件事。辛亥革命后,在面对江西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李烈钧在全省各县普及中小学教育。此外,李烈钧不局限于国内办学育人,还面向世界,派遣官费留学生100多人赴欧美日本各国留学,造就了像陈寅恪胡先骕、徐宝瑛、欧阳琳谢寿康饶毓泰梁仁杰、吴照轩等一大批在学术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人才。李烈钧任国民政府江西省主席时,仍致力于教育事业,1928年,他计划将江西专科以上学校,包括法政学校、农业专校、工业专校,再加上文科、理科,合并成立南昌大学,还聘请程天放等5人为筹备备委员,只是由于战争,计划没有实现。

人物作品

李烈钧著有《李烈钧将军自述》,由冯玉祥先生出资在重庆铅印行世,冯为之题签。此外,尚有《孙大元帅戮乱记》与《李协和先生最近言论集》等。

李烈钧还擅书法、诗词,曾著庐山仙人洞所题“常乐我净”、石松之石上所题“纵览云飞”等,此外还有诗集《李烈钧、杨赓笙诗选》。另外,李烈钧所作对联抒情言志,工雅得兼。

人物评价

黄季陆对李烈钧的教育曾高度评价:协和先生对培育人才的努力他一生始终不懈的志趣。

冯玉祥评价李烈钧:冒大险,犯大难,决大疑,定大计,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与李烈钧同为“讨袁四督”的柏文蔚为李烈钧题挽联:叹东南二烈,讨袁四督,今硕果存一;以热泪两行,香花三献,哭国士无双。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爱国民主人士马相伯曾为《李烈钧言论集》题词:协和先生注重天下为公,以哲学言,即人人各有其有。吾人民四万万,所有何在?今天下之危,几不在有权势者,欲一人有、一家有、一国有乎?而天下十六万万人民苦矣!我四万万人民更苦矣!

人物故事

五子从戎

抗日战争期间,李烈钧将自己的5个儿子送上了战场,并给自己的儿子们赠诗:我送儿辈出乡关,杀尽倭寇方回还。埋

骨何须桑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蒋介石为了褒扬这一爱国举动,送了题有“五子从戎”的匾额。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李烈钧墓

李烈钧墓园修建于1980年,位于武宁县烈士公园内,时李烈钧与夫人华世琦的合葬墓。

李烈钧故居

1928年,李烈钧在上海闲居时,居住于法租界思南路125号(今思南路91号)。李烈钧旧居为三层楼建筑,红洋瓦,四坡屋顶,卵石墙面,木门窗形状各异,四周被高高的法国梧桐树所包围。底层为汽车间、餐厅、厨房,二楼为客厅与卧室,三楼是李烈钧儿女们的卧室和杂物贮藏间。

影视形象

在2011年上映的电影《第一大总统》中,凌潇肃出演李烈钧一角。

参考资料

第一大总统.豆瓣网.202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