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门
洪门是明末清初的地下秘密组织,奉明太祖朱元璋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信仰,以小洪拳为基础,创建了多个秘密组织,如天地会、哥老会、袍哥会、三合会、致公堂等,旨在反清复明。
洪门的名字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一曰以明太祖年号洪武得名,二曰"漢"字去掉"中土"即为"洪"字,象征汉族失去中土之意。三曰翰林学士陈近南与五僧结成盟约,得到明末崇祯的后裔朱洪竹的支持,盟约时,天空出现红光,被视为天意,因红与洪字同音,故取名洪门。同样,洪门的起源也存在一定争议,据《洪门志》记载洪门起源于清代康熙时期,由陈近南与五名僧人(洪门前五祖)商议起义计划,明末崇祯帝之孙朱洪竹被选举为盟主,盟誓时天现红光,被视为天意助成,因此被称为“洪家大会”,这标志了洪门的诞生。洪门创立之初旨在反清复明、推进民主革命,但后遭挫折,陈近南撤退,分散部众,各自建堂发展。但由于内部纷争,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解体,洪门开始向海外发展。18世纪后半叶,洪门传到海外的南洋各地,19世纪中叶前后,在美洲迅速发展起来,凡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洪门组织。洪门为了适应华侨在海外生存和斗争的需要,除保留“反清复明”的原宗旨外,维护华侨自身的生存、工作权益更为重要,于是洪门成了华侨互助互济,团结奋斗,反抗居留地的种族歧视、压迫和剥削的具有“共济会”性质的组织。
洪门在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华人中广为流传,成为团结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之一。洪门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强大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洪门元老司徒美堂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支持中国与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侵略行为进行抗战。他亲自动员海外华侨,为祖国的抗战事业做出贡献。
洪门起源
关于洪门的起源存在一定的争议。据清末民国学者朱琳的《洪门志》中提到,洪门起源于清代康熙时期,由于西鲁(西藏自治区)国王的侵扰,清军多次前往征讨,导致寺庙受到严重损害。清廷感到惊恐,因此发布了悬赏令以招募贤才。莆田市县九连山的少林寺僧众中,有一百二十八位绝世武艺的僧人前来协助,这些僧人成功征服了敌军,然后回到寺庙修行,清廷对他们慷慨奖赏,并任命郑君达为总兵,然而,陈文耀和张近秋等奸臣企图篡夺权力,但害怕寺僧的武力,因此采用反间计策,导致清廷对寺庙采取了行动,仅有五名僧人幸存下来,他们被尊称为洪门的“前五祖”, 这五名僧人在逃脱时受到清军的追赶,幸运地遇到了勇士吴天佑、洪太岁、姚必达、李式地和林永超,他们的英勇行为拯救了五名僧人,后人将这五人尊为洪门的“后五祖”, 同时,翰林学士陈近南对清廷不满,辞去官职,前来湖广迎接五名僧人,居住在自鹤洞下的普庵祖师,他们商议起义计划,决定推翻清廷,在普庵后堂的红花亭,于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举行了盟结,聚集了志士,朱洪竹,明末崇祯之孙,也前来协助,众人选举朱洪竹为盟主,盟誓时天空出现红光,被视为天意助成,因此将这次聚会称为“洪家大会”,这标志着洪门的诞生,即洪门的起点。
名称释义
(洪门的名称说法不一,以下为主流说法)
当时,翰林学士陈近南因对清廷不满而辞官退隐,与五位僧侣相聚于湖广的白鹤洞下普庵,共同商议反清计划。在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他们结成盟约,得到了明末崇祯帝的后裔朱洪竹的支持。在盟誓时,天空突然出现红光,被视为天意,因为红光中的“红”字与朱洪竹的“洪”字同音,所以便叫做“洪门大会”,帮会志在“反清复明”,推进“民族革命”。这也就是洪门中洪字的由来以及洪门建立的使命。
据陶成章所著《教会源流考》一书所说,洪门是由明太祖年号洪武而得名。
明末清初,不满异族统治的明朝遗臣建立了反清复明的组织,最初称为"明社",后改为"汉留"。其中,"漢"字去掉"中土"即为"洪"字,象征着汉族对失去中原的痛苦,以此来表达恢复汉族江山的决心,实际上,"洪"字是"汉"字的简化形式。
明末崇祯年间有一位名叫殷红盛的忠臣(实际名字为朱之瑜)。因为"殷"和"朱"发音相近,所以用"殷"代表他的真实姓氏。同时,大家都知道在舜帝时期有洪水,有大禹治水的故事,所以使用"洪盛"来代替"舜水"的名字。
洪门发展
发起时期
洪门源自"汉留",发展于"海湖",因此也被称为“汉留“”海湖”,其创始人是殷洪盛,被尊为洪门的始祖,在崇祯七年(1634年),殷洪盛受姜壤的聘任,成为直隶大同镇的镇守,他吸引了众多乡人,如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杨才、林亭等,都是当时的杰出人物。崇祯十四年(1641年),大同镇守姜壤投降了李自成,因此殷洪盛南下投靠史可法,史可法在江苏扬州坚守,遭到清将爱新觉罗·多尔衮围攻,最终城陷,尸骸不见踪迹,殷洪盛遵循史可法的命令,前往燕京(北京)侦查清廷情况,并会见了志士如顾炎武、王夫之、傅山、黄宗羲,商议创建“汉留”组织,旨在实现“反清复明”目标,得知史可法殉难后,南下至安徽芜湖,投靠明将黄得功,协助军事事务,黄得功自刎后,殷洪盛集结两万余人,多次抵御清兵的进攻,崇祯十八年(1645年)乙酉,于五月十三日殉于三河。殷洪盛之子洪旭和众门人投奔明朱翊镠,但潞王投降清朝,于是他们改投郑成功,崇祯十七年(1644年),由于叛乱,北京陷落,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标志着明朝覆灭,洪承畴、吴三桂投降清朝,导致清朝建立,改年号为顺治元年,顺治帝重新安葬崇祯皇帝并追谥为怀宗、憋皇帝,以平息民愤。
推进时期
在1661年,郑成功占领台湾,推动“汉留”组织,并建立“金台山”和“明伦堂”,他派遣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前往中原,同时将僧侣送至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九连山少林寺接受武艺训练,郑成功的侄子郑君达也听闻寺僧在少林寺,于是带着家人前去投奔,一同筹划共同目标,在1672年,西鲁国王入侵,清兵前来征讨,郑君达和寺僧前去支援,以期“反清复明”,清廷认识到他们的出色武艺,允许他们参战,寺僧与西鲁交战,屡次胜利,最终迫使西鲁国王屈服,并亲自前来求和,不到三个月,寺僧凯旋归来,清廷奖赏丰厚,郑君达被委任为总兵,清廷举行盛大宴会,奖赐金银绢帛,赐予“玉僧”尊号,并赠送玉香炉和玉香,还赐予匾额联语,允许每年八月十五日清帝亲自前来少林寺行香,以示感激和尊荣,寺僧们欣然返回山寺,清帝送行,以示恩宠。
混乱时期
寺僧回山后,有一名武功第七的马福仪,性好渔色,他图谋奸害郑君达的妻子郭秀英和妹妹郑玉兰,被寺僧们发现后被赶出寺庙。随后,陈文耀和张近秋怀有叛意,但因寺僧强大而不敢发动,于是向清廷谗言,声称寺僧可能背叛清廷,引用马福仪的告密启奏清廷,清廷派兵三千人,带着硝磺燃料,由陈文耀和张近秋率领,马福仪作向导,深夜包围少林寺,最终纵火焚烧,少数寺僧蔡德忠等十八人突围逃脱,但马福仪被追捕并射死,由于浓雾,追兵迷路,逃脱的寺僧在黄泉村有十三人丧生,最终,仅剩下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和李式开五人幸存,被尊称为洪门的“前五祖”, 这五位寺僧在沙湾口遇到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等五名勇士,被尊称为洪门的“中五祖”,后来在广东惠州的宝珠寺,他们又遇到吴天佑等寺僧,被尊称为洪门的“后五祖”,寺僧们发誓要报仇,清兵一直在追逐,吴天佑等寺僧帮助他们逃脱,在丁山,郑君达的妻子郭秀英和妹妹郑玉兰得知郑君达被杀后,奋勇抵抗,成功击退清兵,但最终不幸丧生,蔡德忠等寺僧逃到欧家庙,在宝珠寺的僧人吴天佑等的协助下,清廷奸臣陈文耀、张近秋先后毙命,少林寺僧人始稍雪恨。
发展时期
五僧蔡德忠等在万云山万云寺遇到方丈万云龙(原名吴德起,明潞王部将),结交了陈近南,计划反清复明,陈近南原为清朝官员,因反对焚烧少林寺而被贬,后隐姓埋名,成为江湖人士。在康熙帝十二年,他在四川省建立“精忠山”,回湖北后,隐居白鹤洞研究道教,他们在白鹤洞商议举义,但地点狭小,于是选择红花亭, 一天,五僧在河边发现白石香炉,炉底刻有“反泪复汩”,注明五十二斤十三两。陈近南认出“汉留”文字,意指“反清复明”,这被视为天赐预兆,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包括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还有明朝遗臣志士,朱洪竹被推举为盟主,红花亭成为兄弟们的聚会地点,他们建立“洪门”组织,组织军队,但后遭挫折,陈近南撤退,分散部众,各自建堂发展。
中兴时期
在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陈近南的支持者在高溪庙商议反清复明,由宝珠寺僧吴天佑等五人主持,但吴天佑等相继去世,仅剩先锋苏洪光,苏洪光宣称自己是崇祯的宦官王承恩,声称接到达摩祖师传谕,以继续“反清复明”的使命,众人公推苏洪光为领袖,改名天佑洪,成立了“三合会”,意为天、地、日、月等元素的和合,以策划反清活动。 天佑洪领导着“三合军”连战皆捷,占领多城,震荡七省,周豪、关玉英等加入,抵达蜀中重庆时,因内应符四和田七背叛遭惨败,天佑洪受伤,全军退至白虎山,关玉英捕获田七,符四被处死,此后,禁止使用“四七”两排, 会中停止招收知识分子,修改会章,制定规则,天佑洪去世,会务由苏洪宇和林烈负责。 苏洪宇和林烈继续抵抗清兵,但最终被困围,关玉英战死。蜀督王春美调离,苏洪宇刺杀王春美,自己被害,林烈分散部众,传承三合会精神,建立了“清水会”“匕首会”“双刀会”等分支,潜伏社会各层,反清活动不断,清廷难以获得宁静。
扩大时期
嘉庆十一年(1806年),贵州省的林怀明创立了“筑青山”,开始了洪门组织。他的儿子林涛年轻而才华横溢,众人采用“改袍换带”的方式,建立了同盟关系,三年后成为“兄弟”。洪门的规定是,新成员需要从“小老幺”开始,类似于“父子同堂”,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爱新觉罗·颙琰十二年(1807年),林怀明在卫辉市滑县发起了起义,在直隶大名、泰安市等地也爆发了类似的响应。林清在北京也试图起义,但与河南洪门的约定时间有误,先行起义并遭到失败。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年),福建邵武泰宁县的郭永泰获得了名为“海底”的规律,这是洪门的重要书籍之一。这个规律原本由郑成功传给后代,沉入海底保存了160多年。郭永泰稍作修改后,命名为“海底”,这标志着洪门有了书籍的传承,郭永泰也开设了“忠山”以《海底》规律传授。道光三十年(1850年),广东广州花县的洪秀全成为洪门教派的领袖。他以雅威耶和华为天父,耶稣为天兄,自称为耶稣之弟,传道布教。太平军兴起,席卷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江苏省等地,洪秀全在永安登基,建立了“太平天国”,自称为“天王”,并占领南京。与此同时,各地的三合会也活跃起来,包围广州市、上海市等地。清廷感到威胁,但由于内部纷争,太平天国最终解体,洪秀全自杀,洪门分散到南洋各地继续存在。
初入海外
18世纪后半叶,洪门传到海外的南洋各地,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传入美洲,1852年,旧金山的金矿区已开山立堂,建立起洪门组织,1863年,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华侨称卑诗省)卡里布金矿区的中心市镇巴克维尔,创建了第一个洪门组织“洪顺堂”,洪门组织在美洲迅速发展起来,凡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洪门组织。
复兴时期
1893年,孙中山先生早年在英国教会学校毕业,后回国在广州博济医学校和香港医科大学学习医学。随后在澳门从事医学工作,但怀揣着远大抱负,对清廷的腐败感到愤怒,受到洪秀全的影响,创立了兴中会。后来,他建立了“大陆山”,旨在实现“兴汉灭满”的志向,孙中山派遣会员赴各地联络同志,以寻求发展, 但孙中山的洪门组织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从原来的“忠君报国”转向了“种族革命”,1895年,孙中山率领兴中会在广东广州举义,但遭到两广总督谭钟麟的镇压,导致会员陆皓东、朱桂、丘四等不幸殉难,这被视为中国革命的首次举义。孙中山逃至香港特别行政区,后前往日本横滨,寻求募捐支持,得到了宫崎滔天、可儿长、平山周等日本人的支持。他还前往英国,但因在英国难以立足,因此迅速返回中国。 孙中山在日本的时候,得知郑弼臣领导的兴中会已经改组为“兴汉会”,他回国后,继续发展该组织,并在各地设立支会,联络志士,孙中山曾在横滨市驻扎,与各地的支会保持联系,1900年,山东省和直隶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声称要“扶清灭洋”,导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孙中山从日本返回香港,得知郑弼臣在惠州发起了第二次起义,但遭到失败,湖北的唐才常也被捕,孙中山通过利用日俄战争的时机,与宫崎遨、黄兴以及汪精卫、陈天华、宋教仁、刘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个组织在中国设有三大部分,以武昌为中心,汉口设有会所,吸引众多青年学生和热血志士,孙中山还改变了国旗,用青、白、红三色表示自由、平等、博爱,并将“青天白日”作为军旗和党旗,将“青天白日满地红”作为国旗,表达了他的“民族革命”理念。
帮助孙中山
1904年,孙中山前往檀香山,向华侨传播革命思想,争取他们对国内革命事业的支持。在洪门前辈钟水养的介绍下,孙中山于1904年1月11日在檀香山的国安会馆举行的仪式上,正式加入了洪门致公堂。在他的入门仪式上,他被封为洪棍(即洪门的三把手),负责管理刑罚,地位备受尊崇,孙中山在担任洪棍后,其在洪门内的影响力得到提升,从而为他在组织内传播革命思想、争取更多革命支持创造了良好条件。同年,司徒美堂被孙中山革命理想所打动,决定亲任保卫员之职,洪门组织从此开始从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前,中国内部发生了十次武装起义,其中许多起义资金来自海外洪门和华侨的捐赠。据估算,1910年至1911年间,革命党获得的海外捐款约为20万美元,在孙中山的引领下,海外志士们积极参与国内的反清武装行动。特别是1911年4月的广州黄花岗起义,72名烈士中有29名是海外洪门成员,辛亥革命期间,海外洪门人士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援助,为革命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支持。正因为海外洪门在辛亥革命中的巨大贡献,孙中山称华侨为"革命之母",除了经济援助外,海外洪门在组织、宣传和支持方面也发挥了关键作用,促进了革命的推进。洪门在政治上变得更加成熟和有组织,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为中国致公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组织和干部方面的基础,中国致公党的创始人从洪门历史中吸取经验,融入新的政治实践,对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10年至1911年,革命党人所得到的海外捐款约 20万美元,在孙中山的促成下,海外志士纷纷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国内的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在著名的广州黄花岗起义牺牲的72名烈士中 ,就有29位是海外洪门人士,对辛亥革命起到重要作用
致公党初成
1911年孙中山倡议美洲同盟会会员全部加入致公堂 ,并随后对致公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整顿,使致公堂逐步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首先,孙中山亲自起草《致公堂重订新章要义》,将推翻满清封建专制皇朝、实行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张写入新章 :其次,把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作为美洲致公堂的新宗旨,这就意味着洪门致公堂正式走上了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道路,使致公堂从反清复明的原始帮会向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组织转变,此举也促成了1925年中国致公党的诞生 。
在1923年的10月10日,美洲地区的洪门致公堂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了五洲洪门的第三次恳亲大会。这次大会的主要议题聚焦于探讨成立中国致公党的问题。这次恳亲大会实际上是为成立致公党做准备的会议,旨在为即将到来的事项做出准备和计划。
1925年10月10日,在旧金山召开了五洲洪门第四次恳亲大会,这实际上就是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决定,以洪门致公堂为基础,改堂为党,定名为中国致公党,陈炯明首任该党总理。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致公党的成立,这是洪门致公堂由会党向现代政党转变的关键一步,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出现华侨政党,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崛起。
帮助祖国
中国致公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政治力量的新的崛起,中国致公党成立后,在美洲凡是有堂的地方都建立了党的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致公堂组织也实行改堂为党,使致公党的组织遍布亚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但由于洪门之间有较强的独立性,改堂为党的决议,未能在海外各地洪门团体中普遍实行,实际上形成了党堂并存、堂党不分的格局。在中国致公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又决定存堂保党,以党领导堂,这一决定和一大相比是很大进步。九一八事变后,致公党领导广大党员投入了抗日救国斗争,谴责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并通过致公堂等洪门团体发动华侨积极支持国内一切抗日救亡运动。司徒美堂也立即联合各侨团组织,发动了募捐救国,又亲自携带侨胞及捐赠物资到上海市慰问十九路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司徒美堂以古稀之年,奔赴美洲各地宣传抗日救国。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相继占领南洋各地,日本侵略者的残酷统治和疯狂劫掠,激起东南亚各国、各族人民和华侨的无比愤怒和强烈反抗。南洋各地的致公堂组织或运用原有的报刊团体大力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或组织捐赠物资,或组织华侨抗日武装,参加当地人民的抗日军,或以其它各种形式,同侨居地民众与盟国军队并肩作战。他们坚持抗日到最后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1947年5月,致公党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改组为新民主主义的政党。目前,致公党主要由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组成,现有党员6.3万余名。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致公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8个民主党派以及参政党之一。2007年万钢被任命为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2008年后连任3届(十一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世界洪门总会
据悉台河洪门组织有复兴联谊会 、 忠义联谊会 、洪门联合总会 、忠义道德洪门总会 、社会事业建设促进会等,它们经常以联欢会和恳亲会之名,邀集世界各国的洪门组织集会。1992年正式成立 了世界洪门总会 。
洪门宗旨
清朝时期
洪门最初由"汉留"组织演变而来,以行仁结义,并发动了"反清复明"的义举,组织旨在反清复明,推进民族革命,曾假意投效清廷,为了应对变局,争取摆脱清廷的统治。以朱元璋所倡导的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目的,其宗旨是爱国家,爱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他们为保卫祖国而浴血奋战,进行斗争,进行革命。
海外时期
洪门传到国外后,为了适应华侨在海外生存和斗争的需要,尽管它还保留着“反清复明”的原宗旨,但维护华侨自身的生存、工作权益更为重要,于是洪门成了华侨互助互济,团结奋斗,反抗居留地的种族歧视、压迫和剥削的具有“共济会”性质的组织,这是洪门组织从国内发展到国外后的一个重大变化,但其还保留着自身严密的组织机构和章法。
洪门概述
组织组成
洪门由忠义总堂(山),内八堂与外八堂组成,分发三十六部半编制,其中山主,副山主被称为寨主、副寨主或龙头大爷、副龙头大爷,统辖全权,内八堂皆为在朝京官、内阁阁员,其中有着香长、盟证、坐堂、陪堂、管堂、执堂、礼堂、刑堂、护印大爷和护剑大爷,外八堂分为心腹、圣贤、恒候、金凤、管事、巡风、银凤、贤牌、江口。么满、少保,他们各自掌管不同职位事物的发生。
组织会册
组织的秘密会册,只有组织高层才拥有。内容为组织组成之历史、现任组织名单、组成结构、入会形式、誓词、违反组织之刑法、背(隐)语、手语、在公众地方表达为组织中人之方式。隐语为海底,又名地不容。
组织优点
洪门组织之优点是有纵横系统,如在职位名称上有龙头、坐堂、执堂、心腹、巡风到么满的纵列,又有言谈手势等的横向系统。即使第一见面的洪门弟兄,一见手势动止,一闻春典隐语,一说花亭结义,则是兄弟也,即是生死之交,若原有仇恨也化为玉帛。这种纵横系统,言谈隐语、手势均是洪门博学之士所编造的,在世界上并无其他任何秘密组织所能项背。洪门组织对入会无资格限制,仅须有介绍人,加入后彼此以手足相待,所以虽是秘密组织,但发展迅速,由台湾延伸至中国内地及港澳。
组织仪式
开坛
摆设完成,就由白纸扇高叫:恭请坛主。所谓坛主即主持是次香堂仪式之重心人物,可以是坐馆,二路元帅,或者堂口大佬主持。坛主以三把半香供奉,在场每人均需下跪。各就职司之位,坛主就座。
传新人
白纸扇传新人,把守门口的天佑洪人物,例行盘问,当然事先彩排好。新人过关,由执事红棍拿出一支清香,下跪高举过头。
三十六誓
执事红棍提出大刀,用刀背轻拍新人,大声宣读三十六誓七十二例,如有违反便要受家法三刀六眼。每名新人都要宣读,然后进行下一项形式。
发誓完毕
众人同声发愿﹕立誓传来有奸忠,四海兄弟一般同,忠心义气公候位,奸臣反骨刀下终。
斩凤凰
执事红棍提出生猛公鸡,手执大刀,背诵凤凰诗,念毕手起刀落,鸡头堕地,再以七分白酒承接鸡血。上至坛主,下至新马皆指头沾血,口内一啜,代表滴血为盟,至此礼成。
洪门分会
哥老会
从清代四川地区啯噜演变而来。是一个秘密社会组织,为西北辛亥革命成功奠定了群众基础。太平天国后曾国藩的大量湘军被遣散,不少人因而参加反清的洪门天地会,在湘、蜀一带聚党行事,游侠绿林,被称为哥老故称哥老会。
三合会
三合会源自苏洪光,清代史学家朱琳在洪门志记载,苏洪光自称为崇祯帝的宦官王承恩,声称曾与帝一同自缢于万寿山,但忠魂未散。他宣称接受了佛宗达摩的传谕,附身还魂,以履行"反清复明"的使命(尽管这种说法可能是神秘主义和迷信的表现,用以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参与)人们听闻后感到惊喜,于是公推苏洪光为领袖,他改名为天佑洪。他们以天为父,地为母,日为兄弟,月为姊妹,这象征着天时、地利、人和的三合,因此将组织命名为"三合会"。
致公堂
19世纪中叶前后,洪门开始传入美洲。1852年,在美国旧金山的金矿区成立了洪门组织。1863年,加拿大的卡里布金矿区创建了第一个洪门组织,名为洪顺堂。洪门迅速在美国和加拿大扩张,凡有华侨居住的地方都有洪门组织。以美国为例,各华埠堂口林立,其中有协胜堂、秉公堂、安良堂等二三十个,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旧金山的致公堂。
海外组织
美国
美国有四个洪门组织,纽约美国洪门致公总堂,总部位于纽约,东部分堂包括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和纽约市。纽约总堂曾是“美洲中国洪门致公党”和“全美民治党”的总部。金山五洲致公总堂,位于旧金山,是美国最早的洪门堂口,曾举办重要大会。檀香山致公总堂,最早名为“保良社”和“和安会馆”,后改名为“义兴总会”,再改为现在的名字。檀香山国安会馆,孙中山曾于1904年加入。这两个堂口是独立的组织,不隶属于纽约的“洪门致公总堂”和“旧金山五洲致公总堂”。
加拿大
加拿大只有一个洪门组织,叫“加拿 大洪门民治党总支部”,它成立较早,初 称“洪顺堂”,后改名为“致公堂”,并于1946年改为“中国洪门民治党”。总部设在温哥华,分支机构包括20多个支部和分部。此外,民治党还有一个辅助组织叫做“达权社”,各地还有20多个“达权社”支社。民治党曾经拥有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纸,《大汉公报》(原名《大汉日报》),但在90年代停刊。加拿大洪门民治党是美洲规模较大的组织,组织结构较为统一,具有一定实力,在加拿大华人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菲律宾
菲律宾在世界各国的洪门社团中有较为完善的组织结构,总共有5个组织。其中,“洪门进步党”属于长房,总部设在马尼拉,成立于1910年。进步党下设9个支部、2个分部和1个小组,是菲律宾最大的洪门组织,主要由闽南地区籍人士组成。另外,“洪门致公堂”属于二房,成立于1906年,总部也位于马尼拉,成员主要来自广东省。此外,还有“洪门竹森协义总团”(属于三房,成立于1922年)、“洪门秉公社”(属于四房,成立于1932年)、“洪门协和竞业总社”(属于五房,成立于1929年)。除了这5个组织外,还有一个联合这5个团体的组织,称为“菲律宾洪门联合总会”。
缅甸
缅甸洪门传统上被认为有五房,分别是彪、寿、合、和、同(实际上只有四房)。根据房份规定,以下是相关组织,和胜公司属于长房“彪”,最初位于缅甸沿海城市“丹老”,后迁至仰光。成员主要是福建省籍人士,俗称福建帮。该公司下设多个分支机构,如群忠社、清芳阁、和义馆、“胜兴馆”等,据说目前有24个分公司。该公司在缅甸华侨社会中有影响力,长期以来利用佛教节庆进行活动。洪顺堂属于二房“寿”,创建于1851年,成员主要是广东省人,俗称广东帮或广东公司。该堂下设4个分堂。早在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其为非法组织后,为维持活动,将“洪顺堂”改名为“武帝庙”。家后堂属于三房“合”,下属有“抱冰堂”。参泰堂属于四房“和”,下属有“五侯公”。此外,从50年代起,“和胜公司”的青年成立了新的组织,称为“仰光洪门青年联合会”。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早在18世纪后半叶就开始建立洪门组织,最初称为“三点会”,后改名为洪义顺和合会、万合会等。洪门在印尼各岛的华埠得到广泛发展,50年代时,雅加达、万隆等城市的“洪义顺”会馆会员超过千人。然而,1965年9·30事件后,随着印尼政府对所有华人社团的取缔,洪门组织也消失了。据报道,80年代后,一些印尼地区的“洪义顺”等组织以慈善机构的身份重新出现,被称为“公善社”。
代表人物
洪门始祖
殷洪盛(洪英),山西平阳府太平县人,他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辛未考中进士,为人贤明练达,慷慨好义,1634年成为直隶大同镇的镇守1641年殷洪盛南下投靠史可法遵循史可法的命令,前往燕京(北京)侦查清廷情况,并会见了志士如顾炎武、王夫之、傅青主、黄宗羲,商议创建“汉留”组织,旨在实现“反清复明”目标。
洪门五袓
长房为蔡德忠,堂号青莲堂、字号江彪、旗号彪仁、彪字黑旗,早期在台湾、福建省、甘肃省发展,二房为方大洪,堂号洪顺堂、字号洪(虎寿)、旗号(虎寿)义、(虎寿)字红旗,早期在广东、广西发展,三房为胡德帝,堂号家后堂、字号泊(虎合)、旗号(虎合)礼、(虎合)字赤旗,早期在四川、云南发展。四房为马超兴,堂号参太堂、字号淇(虎和)、旗号(虎和)智、(虎和)字白旗,早期在湖南省、湖北发展,五房为李式开,堂号宏化堂、字号虎同、旗号虎同信、虎同字绿旗,早期在浙江、江苏发展。
宣宗陈近南
陈近南原名陈永华,出生于湖北,曾是清代的翰林院学士。由于清廷焚烧少林寺,他提出抗议并被贬,后来以卖卜为生,漂泊江湖。在康熙帝十二年(1673年)的时候,他在四川雅州建立了"精忠山",作为"汉留"组织的总部。随后,他回到湖北的故乡,在白鹤洞专注研究道教,自称为"白鹤道人"。他与万云龙等人有联系,与五僧蔡德忠等举行会议商议抵抗计划。但由于白鹤洞地点有限,因此他将谋划事务的地点移至附近的下普庵后堂红花亭,并由陈近南主持。
贡献影响
贡献
洪门对中国国民革命的贡献,可以把它分为出钱和出力。出力的是国内的会党尽力最多,出钱的以国外华侨洪门会员最为踊跃,孙中山自1894年在广州发动第一次革命起义,在筹备的时候,就利用会党的力量为基本干部,在农村表面是一个振兴农业团体,实际上还是做些秘密联络三合会志士的工作,多活动在顺德、香山、北江和潮汕一带,有会党志士陈锦胜、李杞、候艾泉、宋武帝、吴子材等积极响应孙中山的革命。1898年孙中山发动第二次革命起义,又有兴中会、三合会、哥老会的志士分赴长江一带活动,开始参与了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后来黄兴、马福益出力为多。
1909年,广州市新军起义失败后的夏天,孙中山经过日本与黄兴等商计卷土重来,急需经费15万元,10月12日在槟岛开秘密会议,南洋各地的洪门会党成员也到会参加,得知将策划在广州发动起义后,当场认捐八千余元,几日内达五六万元。后来孙中山曾有一信写给美洲致公堂同志请筹款以应起义,接信后美洲致公堂立即发动筹募捐款,当时以加拿大华侨最为热烈(因孙中山在加拿大温哥华和洪门关系密切),以致公堂的楼房抵押款三万元,共七万元汇国内。当时孙中山看到了海外华侨的力量,曾命美国的同盟会会员一律加入致公堂,以便于合作,而利筹饷救国(因入堂手续繁重而难)。同时,南洋各地也派遣洪门成员到内地参加了孙文先生领导的革命工作。
影响
清朝时期
1611年,郑成功占领台湾,推动“汉留”组织,并建立“金台山”和“明伦堂”,派遣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前往中原发展。
1850年,洪秀全成为洪门教派的领袖,他自称为耶稣之弟,传道布教,太平军兴起,席卷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江苏省等地,洪秀全在永安登基,建立了“太平天国”,自称为“天王”,并占领南京,后因内乱崩析瓦解。
清末时期
洪门会党是中国致公党的前身 ,源于明朝末年抗清人民群众的秘密组织天地会,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由于清廷的追剿,革命分子纷纷逃亡海外,华侨的洪门会党开始发展起来。在清朝与辛亥革命期期间,洪门不仅在国内传播,还被华侨中的洪门首领或骨干带往海外,在东南亚和美洲华侨、华人中广为流传,成为团结华侨、华人的重要纽带之一。
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加入海外洪门组织并对洪门进行改造,使海外洪门组织更加关注国内的革命斗争,成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强大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治上,洪门会党是孙中山建立革命组织的基础力量。在经济上,海外洪门对辛亥革命的最大支持是为国内武装起义提供了巨额经费。在舆论上,海外洪门积极参与革命与改良的论战,鼓舞革命风潮,为辛亥革命铺平道路。
近现代时期
孙中山先生曾赞扬华侨为革命的奠基者,并深情地回忆道:海外的志士,吕振羽文艰苦共度,或倾财支援军饷,或挽袖奋起与国贼抗争。他们在革命斗争中,坚持不懈,持续了十余年如一日的奋斗。因此,在革命史上,华侨这两个字眼无处不在,深深烙印在国人的心灵深处。
1904年,孙中山改组洪门,要求所有洪门组织改为“致公堂”,以确保一致性,一些组织确实改名为“致公堂”,但也有一些保留原有名称,1945年3月,在纽约举行了“美洲洪门恳亲大会”,参加者有来自加拿大、美国、古巴、墨西哥、巴拿马共和国、巴西、秘鲁、牙买加等9个国家的致公堂组织,决定将美洲的致公堂改为“美洲中国洪门致公党”,由司徒美堂担任主席,1946年7月,在上海市举行了“中国洪门全球恳亲大会”,代表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的洪门组织,成立了“中国洪门民治党”,总部设在上海,司徒美堂担任主席,许多海外洪门致公堂改为“洪门民治党”,但也有一些保留原有名称,由于“民治党”受中国国民党CC派特务控制,司徒美堂于1947年7月发布了《脱离民治党声明》。
1930年3月18日,中央苏区特工队队长詹德迎为了共产主义加入洪门三合会,当天入会时秀了两手南拳,会众大为振奋,视为帮会的骄傲,并授予詹德迎红棍的高级职务。
历史争议
洪门的起源有众多说法,其中较为被认可的有以下两种说法,一说洪门是少林永化堂的禅武医僧和俗家弟子以小洪拳为基础创立的反清复明组织。一说由殷洪盛发起,郑成功在台湾创立汉留组织。
少林永化堂
寺正宗曹洞传承大和尚。初设于少室山阴的少溪河南岸,与少溪河北岸的祖庭少林寺常住院隔河相对,因其地理关系,俗称为少林南院。堂初吸引了明朝皇室八位王子,他们摒弃尘寰荣辱,追随无言正道禅师,出家修行禅宗、武术和医学。建筑及殿堂由明朝皇室周王府出资兴建,故又称为八王子院或周府庵。其创设宗旨在弘扬禅、武、医精神,通过这些元素的融合来拯救众生,传播正道。由大和尚与八位皇室王子共同奠基,集结了禅宗和武术之精髓,成为少林寺的重要支脉。深厚的文化与宗教传承赋予其历史底蕴,为未来发展留下宝贵遗产。
少林永化堂经演变成为祖庭少林寺的皇家门堂,负责选任住持,传授禅武医艺,统领寺内禅武医僧。明末,作为明朝皇家门堂,其禅武医僧和弟子以捍卫国家使命,展现"爱国忠义,崇德尚武,振兴中华,勇于担当"精神。这些品质传承,成为了国家和民族自豪的重要标志,清朝初年,少林永化堂面对清朝的剃发令和易服令,这些政策要求顺从者剃发易服,受到朱元璋洪武皇帝朱元璋"驱除胡虏,恢复中华"思想的启发,少室山(又称莲花山)的禅武医僧和俗家弟子聚集,决心以少林永化堂传承的入门之拳(小洪拳)为基础,创建了反清复明组织洪门。这些成员分散到不同地方,形成了多个洪门分支。
自古就有天下洪门出少林,洪门根在永化堂这个说法。清朝末年,洪门化身为少林永化堂,直面困扰中华的清王朝祸患。虽然复兴明朝的希望早已消失,然对于驱逐外族侵略、恢复中华盛世的雄心壮志却日益增长。纵然与少林永化堂渊源已有两百余年,弘扬爱国和忠孝价值观、致力中华复兴的初心却从未改变。因此,洪门的成员们参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推翻腐朽清王朝的革命斗争,前赴后继,坚韧不拔。民国时期,洪门成员积极参与讨袁战争、抗日救亡,支持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等,抵御帝国主义侵略、反抗外来势力、防止内战,为华族复兴献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留
洪门志里面提到,郑成功据守台湾,推进汉留组织,开山立堂,定名为金台山,明伦堂,并遣蔡德忠、方大洪、胡德帝、马超兴、李式开等,向中原发展,金台山明伦堂是第一山堂,其根本交接信条是会合贤能郑成功,文武全才兴汉留,据守台湾称将领,部众勇武抗清兵, 天下英雄风云会,金台山堂首创立, 军中誓盟结仁义,同心协力把汉留。
起初由殷洪盛(别名洪英)发起,随后他的儿子投奔郑成功,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在台湾创立了汉留组织,开设了金台山和明远堂,由郑成功的部将蔡德忠、方大成、马超兴、胡德帝、李式开(洪门中尊他们为前五祖)五人假扮成道士,前往福建兴化莆田县九莲山的少林寺,拜见方丈智通。他们的意图是将洪门的思想传向中原地区,因此确立了始祖的顺序:洪英、武宗、郑成功、文宗、史可法。这一过程标志着洪门在台湾的创立和发展,也为洪门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贡献了重要的一章。
图书作品
海底
李子峰著,四百年前洪帮秘籍,再次出版刊印,秘密社会三大秘籍:洪帮的秘籍叫海底,青帮的秘籍叫通草,穷帮的秘籍叫破布。红花会、天地会历史源流,古惑仔,洪兴的精神谱系。《海底:洪门秘籍大揭底》为汇编本,门类齐全,收录洪门暗语、手势、刑罚奖惩、组织成员等,为您详尽揭开这一中国民间会党的神秘面纱。
洪门志
朱琳著,金庸《鹿鼎记》中出现的天地会社团、反清复明口号乃至陈近南等人物,皆非杜撰,朱琳这本《洪门志》即有写录。洪门长期处于秘密状态,其间的史实各家颇多争议,这本写定于1940年的《洪门志》对于历史叙事甚为严谨,本着纠正数典忘祖现象的写作初衷,除了对洪门缘起详细记录外,还用较多笔墨 录入了洪门的规矩、条语、令词等。
参考资料
世界洪门组织(WHO)公布官方标识.搜狐网.2024-12-08
澳门黑帮14k崩牙驹加入洪门,以洪门文化之名,团结世界华人.网易.2024-12-08
世界十大神秘组织之洪门.搜狐网.2024-12-08
天下洪门出少林,洪门根在永化堂.日报头条.2023-08-23
刷屏的《以香港今日之祸敬告天下洪门昆仲书》,他们写的.荆楚网.2023-08-25
中国致公党成立95周年 回顾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历程.中国侨网.2023-08-25
司徒美堂 开国大典站在毛泽东身旁的“洪门大佬”.凤凰网-四川在线.2023-08-21
致力为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体现.中国致公党.2025-03-14
辛亥革命孕育中国致公党 孙中山引导洪门组织革命.中国新闻网.2023-08-22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国政府网.2023-09-09
万钢简历.中国政府网.2023-09-09
2019首届嵩山武术文化交流论坛举办成功.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2023-08-21
中央苏区特工队队长詹德迎:纵横粤闽赣写春秋.中国军视网.2023-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