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徐庭瑶

徐庭瑶

徐庭瑶(1892年10月9日—1974年12月16日),字月祥,安徽无为县人,国民党中将装甲兵学校教育长、装甲兵司令,被誉为“机械化装甲兵之父”。

徐庭瑶早年就读于芜湖皖江中学,1915年,他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曾回乡当算术教员,不久就投身军旅,先加入皖系军阀倪嗣冲安武军,随后改投孙中山部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升任营长、团长。1926年,徐庭瑶参加北伐战争,率领部攻占永定城,参加在龙潭对直系军阀孙传芳的作战。战后,他因功升任第2师师长。1928年春,徐庭瑶率领第2师参加蒋介石指挥的对奉军的北伐,在攻占济南市后,奉命率部守卫济南。之后,他奉蒋介石命率部参加了蒋阎冯大战、“围剿红军”等战役。1933年,徐庭瑶任第17军军长,参加长城事变,与日军作战两个多月后,17军因伤亡严重调往后方。1935年,徐庭瑶前往欧美考察,回国后被授予中将军衔。之后,徐庭瑶致力于机械化部队的人才培训工作,筹备成立了南京陆军交通重学校和通信兵学校,长期任学校教育长,并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装甲兵团。1939年,徐庭瑶被任命为第38集团军总司令,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胜利。1944年,徐庭瑶辞去机械化学校教育职,专任军训部机械兵监。解放战争开始后,徐庭瑶调任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后担任装甲兵司令。1949年他跟随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赴台后于1952年退役。退休后,徐庭瑶以读书养鸡自娱。1974年12月16日,徐庭瑶因病逝世,葬于台北阳明山。

徐庭瑶著有《干部必携》《步兵操典之研究》《机械化军备论》《机械化部队作战纲要》等书。徐庭瑶在著作中倡导军队机械化,并提出机械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一元兵”论、装甲部队的战术理论,强调装甲部队的攻击和其他部队的分工合作,他认为军事技术的进步将导致作战方式的改变。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教研部政教室教员肖三认为,徐庭瑶是中国早期接触装甲兵的军人,他提出了机械化装备的建设、使用以及机械化装备人才培养等军事技术思想,因而被中国国民党誉为“装甲兵之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2年10月9日,徐庭瑶出生在安徽无为市,他幼年在家乡读私塾,14岁进入芜湖皖江中学就读。在该学校,徐庭瑶深受其老师、同盟会元老李辛白影响,萌生了反帝和武力救国的思想。中学毕业后,他考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两年后毕业。1915 年,徐庭瑶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兵科第四连,与白崇禧黄绍竑等同期同科。徐庭瑶保定军校毕业之时,正值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于是他回乡当了励志小学的算术教员。

投身军旅

在做教师后不久,徐庭瑶就投身军旅,加入了皖系军阀倪嗣冲的安武军第3路第4营,成为见习排长。随后,他参与了张敬尧和吴佩孚援助湘军的行动,并被晋升为连长。然而,安武军缺乏纪律,并存在罂粟问题,因此徐庭瑶决定独自前往广东省,加入孙中山许崇智的东路讨贼军,先后任连长、营长。

随着蒋介石在1925年9月驱逐许崇智,徐庭瑶所在的部队改编为第1军第3师,他被任命为第8团团附,不久后晋升为团长。1926年的北伐战争中,徐庭瑶所在的第1军第3师留守广东,他率第8团驻扎在广东梅县。为支援两湖方面的北伐,东路军成立并奉命进攻孙传芳五省联军主将之一、福建省督办周荫人部。徐庭瑶率领部队占领永定城,随后回师松口,成功围歼了周荫人部的刘俊和李宝两师。战后,他被晋升为第4师副师长。次年,徐庭瑶参加了对孙传芳部的龙潭大战,胜利后他接任了第2师师长职务。1928年春,徐庭瑶率领第2师参与了蒋介石指挥的对奉军的北伐,沿津浦路向北进攻。在攻占济南市之后,徐庭瑶奉命率部守卫济南。同年,第1集团军进行整编,徐庭瑶所部被编为第1师,下辖3个旅,徐庭瑶任该师第1旅旅长。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后,徐庭瑶代理第1师师长,在陇海铁路上与西北军冯玉祥部队作战。在战斗中,第1师遭受严重伤亡,徐庭瑶本人也受伤。战后,徐庭瑶接任第4师师长,他对下辖第12旅第24团的团长杜聿明,倍加器重,倚为骨干。军阀混战结束后,徐庭瑶所在的第4师被蒋介石调往河北省,围攻在中原大战中曾倒戈向阎锡山刘桂棠,随后又被派遣到湖北“围剿”鄂豫皖边区的中国工农红军。徐庭瑶部第12旅在应城市被红军歼灭,导致他受到蒋介石斥责,之后该师全部开往武汉补充训练。1932年初,徐庭瑶又奉命率第4师前往皖北“围剿”大别山地区的红军。在进攻霍邱县的红军继勋部时,由于杜聿明的第24团及时赶到,徐庭瑶部取得胜利。战后,第4师被调往蚌埠市,徐庭瑶兼任警备司令。

参加抗战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地区后,又凯觎华北,于1933年1月侵占山海关区、九门口,随后分兵三路进攻热河。南京国民国民政府将第2、25、83师编为第17军,任命徐庭瑶为军长。他奉命率部前往密云区参加长城事变。各师相继集结,其中第25师于3月5日在通县集中,负责接防古北口,战斗中伤亡惨重,师长关麟征负伤,由副师长杜聿明代理师长职务。徐庭瑶于3月12日率领第17军军部人员到达密云设立指挥部,指挥黄杰第2师接替第25师的阵地。徐庭瑶一面加强阵地的构筑,并修筑阵地间的交通,构建纵深配备以抵抗日军;一面派遣别动队迂回后方,奇袭日军,打击后方日军。然而,蒋介石和何应钦对此表示不满,认为这样做会引起日军的更大进攻。因此,徐庭瑶下令停止别动队的活动。然而,日军对第17军的进攻没有停止,4月16日开始,日军轰炸了第2师驻地石匣镇、17军军部驻地密云县城,并攻占了第2师在八道楼子构筑的堡,徐庭瑶命令第2师师长黄杰反击日军,收复失地。

之后,第17军的防御作战编入第8军团的战斗序列,徐庭瑶代理该军团总指挥。至5月中旬,第17军与日军作战已有两个多月,损失惨重。徐庭瑶命令第26军接替第17军的防地,17军则调往后方整理补充,最终驻扎在顺义区。至此,长城一线上,古北口、将军楼、八道楼子和南天门阵地接连被日军攻陷。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将主要兵力集中在“剿共”战场,命令河北省各部队收缩战线,意图与日军和谈。同月,徐庭瑶当选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参与何应钦黄郛等人主持的签署《塘沽停战协定》一事,与日军停战。

建设军校

1934年初,徐庭瑶根据长城抗战中中日军队军事素质和军队装备悬殊的情况,上书蒋介石,提议组建机械化部队和专科军校,以提高军队装备水平和军事素质。同年5月,徐庭瑶与交通部次长俞飞鹏率领军事交通考察团,前往意大利德国比利时英国、美国等国,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考察。1935年3月回国后,他撰写60万言的建议呈送蒋介石,同时巡回南京各军事学校作报告,提出了中国军队机械化和装甲化的设想。4月6日,徐庭瑶被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授予中将军衔。不久,徐庭瑶被任命为训练总监部交通兵监兼通信兵监,同时兼任通信兵学校和交通兵学校的筹备处主任,筹备两军校成立事宜。

此后,徐庭瑶以主要精力投入于机械化部队的人才培训工作。10月,辎重兵学校和交通兵学校筹备处合并,成立了交辎学校,蒋介石兼任校长,徐庭瑶任教育长,实际负责该校的教育行政工作。交辎学校下辖学员队、学生队、汽车驾驶兵团、教育团、练习团、战车营等单位。学员队为部队短期轮训带职军官,徐庭瑶调第25师副师长杜聿明担任学员队队长,还从国外进口一批新式的汽车、装甲车和有关教育、训练器材,学校的教育、训练走上正轨 。同时,徐庭瑶又积极筹备通信兵学校,罗致技术人才,派人到国外购买通信器材。1936 年8月该校筹备就绪,于9月1日正式开学,蒋介石兼任校长,徐庭瑶兼任教育长。“西安事变”期间,徐瑶庭被任命为讨逆军前敌总指挥,随着事变很快和平解决,徐庭瑶的总指挥职也很快结束。

1937年春,徐庭瑶奉蒋介石之命,将交辎学校战车营和交通兵2团的装甲汽车队等单位,在南京城外的方山合并改编为陆军装甲兵团,杜聿明被委为少将团长,开启中国有装甲部队之始。淞沪会战爆发后,交辎学校和通信兵学校,及装甲兵团一部由徐庭瑶率领向湖南省转移。装甲兵团的战车第1营第2、4两个连由杜聿明率领,前往上海汇山码头阻止日军从该地登陆,取得成功。撤退前,交辎学校的交通、辎重两个兵科扩编成机械化兵学校和辎重兵学校,徐庭瑶兼任机械化兵学校教育长。在湘潭市整训的装甲兵团,则整编为第200师,由杜聿明任师长,该师于1938年12月扩编为新编第11军(后改为第5军),徐庭瑶任军长。这是中国国民党当时唯一的机械化军队。

1939年,日军企图开辟华南战场,截断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日军第21军在钦州湾登陆,攻略南宁市。徐庭瑶被任命为总司令,率领由第5、99军整编的第38集团军,参加桂南会战,抗击日军。徐庭瑶所部第38集团军被指派为北路军,主攻昆仑关,会同西路军夏威部,东路军蔡廷部,共同收复南宁。第38集团军在昆仑关地区,与日军展开反复争夺,最终于12月31日歼灭昆仑关地区日军6000余人,取得桂南会战中的重大胜利。

战后,徐瑶庭仍回机械化兵学校。为避免学校被日军飞机轰炸,徐庭瑶将学校分散配置,本校迁到湖南洪江,战车机械工程研究班暂设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县,战车工厂筹备处则移设贵州威宁,他来往于各单位之间继续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援助的战车机械陆续来华,机械化学校增设驾驶兵教育团。1943年6月,为解决机械化部队技术问题徐庭瑶报请军事委员会批准,成立工程学院,甄选机械化兵学校毕业的优秀学员予以深造。此后,徐庭瑶相继将校属试验队、驾驶兵教育团改为练习团和战车兵教育团,将毕业学员充实装甲兵部队。1944年2月,徐庭瑶辞机械化学校教育职,专任军训部机械兵监。

败退台湾

解放战争开始后,中国国民党军训部撤销,改组为国防部下属之陆军总司令部一部。徐庭瑶于1946 年底任国防部所属科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于当时国民党在全国各战场上接连失败,并没有机会研究国防科学,徐庭瑶在这个职位上空度时光。1948年3月,国民政府在南京召开“行宪国民大会”,徐庭瑶当选为国大代表。同年,他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该司令部隶属陆军总司令部,所属装甲部队配属各“剿匪总司令部”或各绥靖公署。然而,徐庭瑶手下无兵,实际上有职无权。

徐庭瑶随着中国国民党败退台湾后,于1950年初,调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之后又调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1952年10月,徐庭瑶正式退役。徐庭瑶退休后,以读书养鸡自娱。他对国画、篆刻、金石、考据等都有兴趣,收藏甚丰。1971年6月,徐庭瑶将所藏各种版本书数千卷赠送台北市故宫博物院”。1974年12月16日,徐庭瑶病逝,葬于台北阳明山。

人物著作

徐庭瑶著有《干部必携》《步兵操典之研究》《机械化军备论》《机械化部队作战纲要》等书。

人物关系

父亲:名不详,秀才出身,是安徽无为市名儒,被家乡人称为“明阶公”。

母亲:金氏,出生于安徽无为县望族,生有子女4人。

人物影响 

徐庭瑶作为中国国民党中早期接触装甲兵的军人,在军事技术思想方面提出了关于机械化装备的建设、使用以及人才培养等主张,被誉为“装甲兵之父”。他通过撰写《机械化军备论》等著作,倡导了军队机械化,并提出了机械化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一元兵”论,即装甲部队的攻击和其他部队的分工合作。他认为军事技术的进步将导致作战方式的改变,提出了关于装甲部队的战术理论,并强调了武器装备对于战法战术的改变的影响。这些装甲部队作战的理论和经验总结,为中国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贡献。

徐庭瑶提出了建设机械化部队需要依靠院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观点,创立了交辎学校、通信兵学校、机械化学校、辎重兵学校,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培养了机械化专科人才。他协助筹建了国民党真正意义上的装甲部队,对淞沪会战桂南会战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物评价

装甲兵工程学院军政教研部政教室教员肖三,在所著《徐庭瑶军事技术思想研究》中评价:徐庭瑶是中国早期接触装甲兵的军人,他提出了机械化装备的建设、使用以及机械化装备人才培养等军事技术思想,因而被中国国民党誉为“装甲兵之父”。

现当代学者王敏林,在其所著《无为党史人物传》中评价:徐庭瑶在学生时代深受其老师、同盟会元老李辛白的影响,因而萌生了反帝和武力救国的思想。

人物故事

爱国思想

徐庭瑶在参加军阀混战和“围剿”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中,走遍江北几个省,亲眼目睹了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也看到了苏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受到所见所闻的触动,徐庭瑶萌发了改革田赋和免除杂捐的想法,他提出了“订定田赋减租与免除杂捐办法”,并呈报给南京国民政府,希望能公布实施。徐庭瑶的这一提议并未得到国民政府回应。

释放方振武

1933年8月,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失败,抗日同盟军方振武、吉鸿昌及所部被蒋介石围攻,方、吉二人被商震第32军抓住,押往北平市。方、吉二人在往顺义区途中逃脱,方振武在去天津市途中又被17军部队抓获。徐庭瑶知悉后,以方振武和他是安徽同乡为由将其释放。

人物争议

关于徐庭瑶的生卒年目前存在争议。根据《民国高级将领列传 第七集 徐庭瑶传记》记载,徐庭瑶生卒年为:1892年10月9日—1974年12月16日。根据《中华民国史 人物传 第7卷 徐庭瑶传记》记载,徐庭瑶生卒年为:1892年10月20日—1974年12月16日。根据《黄埔军校将帅录》中记载,徐庭瑶生卒年为:1892年10月19日— 1975年12月16日。

后世纪念

在重庆潼南区双江镇金龙寺猴溪河岸,有徐庭瑶故居。该建筑建造于1944年,为一楼一底的青砖楼,具有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平面呈“T”字形。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设老虎窗,建筑一端转角设回廊,楼面为木楼层。建筑面积约624平方米。1944年秋至1947年上半年,徐庭瑶居住于此。该建筑基本保存完整,目前为潼南县文物点。

参考资料

徐庭瑶.无为市人民政府.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