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军国主义

军国主义

军国主义(Militarism),是以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它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各种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和集中表现。

17、18 世纪的普鲁士王国是军国主义的始祖。1713年,普鲁士王国的第二个国王腓特力·威廉一世继位,他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奠基人。到腓特力二世统治时,继续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军费开支占国家收入的五分之四。依靠这支庞大的军队,腓特力二世疯狂地发动侵略战争。德国的统一是由容克贵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从而使容克贵族的保守主义思想和强权政治文化实现了绝对统治,先进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德国统一完成后不久便走上对外扩张掠夺与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日本武士阶级在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的武士道,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就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几乎是每五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彻底败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和日本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它们对内竭力增加军费,造成军需工业畸形发展,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强迫人民服兵役,加强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实行军事独裁;对外加强镇压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干涉、破坏他国主权,进行颠覆活动,发动侵略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定义

《列宁全集》中提到,军国主义是指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加紧对外侵略,把国家置于军事控制之下,实行法西斯主义军事独裁,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使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都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反动的黩武思想、政策和制度。

军国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对和平的否认,坚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认为战争本身是美好和令人神往的。军国主义的行为体现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军事化,以及对外奉行侵略扩张的政策。仍然将战争成为国家的主要目的,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仍然依靠对外掠夺和扩张,或者仍然梦想靠战争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取胜。

历史沿革

普鲁士军国主义

17、18 世纪的普鲁士是军国主义的始祖。普鲁士国家的前身,是瑞士北方霍亨索伦家族控制的布兰登保领地和波兰控制的普鲁士公国。1618 年,霍亨索伦家族控制的布兰登领地和普鲁士公国合并成布兰登堡—普鲁士国家。1701年称普鲁士国家。普鲁士帝国是在战乱中出现,且因战争而长成的,所以自始便具有强烈军国主义的色彩。1713年,普鲁士王国的第二个国王腓特力·威廉一世继位,他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和官僚制度的奠基人,在他统治时期军国主义表现得更加明显。第一,普鲁士此时的国土扩张得很大,而且这些领地四散而不连接,须要保护和弹压;第二,普鲁士国内封建制度十分强盛,大地主都变为贵族,领有国内大部份土地,而农民则已成农奴,没有身体的自由,国家既是贵族地主的国家,国王便是地主的代表,很容易举兵;加之第三,当时的执政,又是尚武好大的人物;于是普鲁士便成为军国主义的国家了。

腓特力·威廉一世对于国人有二个要求,第一是俭约勤劳,第二是服从。他仿效斯巴达人(Spartan)的办法,要求人民和官吏过节俭、严肃、勤劳的生活,他自己的生活也是如此。同时又把国家事完全操在自己一个人的手中,一切都亲加监督,所以一切官吏都是没有权力的臣仆。除了官吏须过严肃的军队般的生活以外,一切的贵族和贵族的子孙,都须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当时的普鲁士王国人曾说,我们的学者、牧师、公民,甚至我们的太太,他们平常谈话,都以军事为中心。腓特力·威廉一世虽也极力提倡教育,举办学校,实行初等强迫教育,但他把学校和教育认为是造就兵士的机关。腓特力·威廉这种积极的军国主义政策,到1740年他的承继者腓特力二世(亦称腓特力大帝)即位时,普鲁士的军备实力已占欧洲之第四位(其国土和人口仅占第十二位),国库收入百分之七十五,均用在八万五千人的常备军上。

到腓特力二世(1740—1786 年)统治时,继续推行军国主义政策,把军队扩充到20余万,拿兵源数额和人口的比例来讲居欧洲首位,军费开支占国家收入的五分之四。依靠这支庞大的军队,腓特力二世疯狂地发动侵略战争,如1740—1748年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普鲁士夺得了奥地利的重工业区西里西亚。1756—1763年腓特力二世年又与英国联合积极参加七年战争,同奥、俄、法等国作战,并取得了胜利。1772年,又伙同俄、奥瓜分波兰。在1793年和1795年,腓特力·威廉二世又同俄、奥结盟,接连对波兰进行二次瓜分,使波兰灭亡。普鲁士在夺占的土地,特别是在斯拉夫人居住地上,推行一种“内部殖民”政策和把斯拉夫居民德意志化的政策。可见,这是后来法西斯主义德国所宣扬的日耳曼民族优越论的历史根源。

德国军国主义

军国主义传统的根源

德国军国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一是古条顿人的盲目服从领袖的部落精神。二是中古日耳曼的骑士文化,主要是协从主义、服从主义、苦行主义。三是到弗里德里希大帝时期,普鲁士王国历史发展中占统治地位的王家精神和传统最终定型化、典型化。波茨坦传统信奉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国家至上主义。并且德意志独特的统一方式,使普鲁士军国主义进一步发展和渗透。法兰克时代终结之时,德意志国家形成,当时德意志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奥地利和普鲁士是两个大的邦国。欧洲列强主张建立的德意志联邦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合体,而不是统一的德意志国家。这种封建割据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同时在外族压迫下,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有一种结束德国分裂的使命感;而德意志古典哲学带给青年们积极的影响是统一运动的思想基础。

德国资产阶级软弱,统一由容克贵族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从而使容克贵族的保守主义思想和强权政治文化实现了绝对统治,先进的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德国统一完成后不久便走上对外扩张掠夺与战争的军国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同时奥托·冯·俾斯麦首相个人的因素也不容忽视。他从青年时代就表现出杰出的天赋、坚强的意志和专横的权利欲望,将“铁和血”作为德国统一的纲领和信条。这种强硬的政策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有利于统一的,但从对历史的长期影响来看,对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不利的。

军国主义的特征及表现

德意志特殊的统一方式孕育了军国主义,在德国形成了军人至上的社会政治结构。军事将领大部分是由容克贵族构成,军人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家不得不围绕将军的计划调整政策,同时军国主义意识在民众中根深蒂固,民众大多数会受民族主义的影响。在军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各种民族沙文主义团体纷纷涌现,提出必须扩张领土,为德意志人民谋求生存空间。而后产生的种族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为进一步侵略扩张提供了思想基础。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这几种主义相结合的产物。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的源头

虽然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是在19世纪后期形成的,但其历史文化却源远流长。古代日本就有尚武的精神,日本武士及武士道的产生就是其重要标志。日本武士出现于平安时代(794-1192)中后期,随着天皇中央集权下的律令制的逐渐瓦解,武士开始出现。到了平安后期,随着朝廷常备武装的衰落,各地武士集团蜂拥而起,向政治舞台发起冲击。1192年武士集团首领源赖朝成为“征夷大将军”,建立镰仓幕府,造成了政令出自朝廷,但军令却出自幕府的局面,形成了日本社会的两元政治结构:实权掌握在幕府的武士手中,朝廷成为摆设,开始了武士阶级统治国家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是日本第一个当政的武家政权,从此,专事征战杀伐的武士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武士集团首领掌控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百多年。德川家康于1603年建立的江户幕府则是最后一个武家政权。日本的武士阶级以作战杀伐为职业,成为古代中世纪军国主义的鼓吹者,也自然是军国主义体制和政策的制定者和推行者。日本武士阶级还在幕府时代,逐渐发展和形成了武士道,成为近代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形成阶段,大致从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战争结束的1877年。这个阶段日本政府将“富国强兵”作为三大国策之首,大力发展近代化军队。1871年组建了天皇“亲兵”近卫军。同时开始创建近代陆军。1873年颁布《征兵令》,建立了常备军并迅速扩大。 明治政府成立不久便凭借其军事力量开始对亚洲弱小国家进行武装侵略。1874年就发动对中国台湾的侵略战争,1875年又挑起侵略朝鲜的“江华岛事件”,并于1876年逼迫朝鲜签订了不平等的《江华条约》。在此期间,日本确立和巩固了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政府,建立起了军国主义的武装、体制以及经济基础,并开始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标志着日本近代军国主义初步形成。

第二阶段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体制完全确立阶段。大体从1878年陆军卿山县有朋发布《军人训诫》和《参谋本部条例》至1894年发动侵略中朝的中日甲午战争。其间,1881年建立宪兵制度并发布《军人敕谕》,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1893年军部的形成等均为其路标。日本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各领域确立起了军国主义体制。

第三阶段是发展与演变阶段。大致从甲午战争后的1895年至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确立的1936年或直到其败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确立后就不断地从战争走向战争,几乎是每五年就对外用兵一次,直至其彻底败亡。1936年“二·二六”政变标志着法西斯上台,是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以后,其军国主义走上了巅峰,国家政权完全变成了军部控制下的政策工具。日本军国主义的战车,从东北地区踏至全中国,并在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通过武力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大东亚共荣圈”。但日本军国主义疯狂侵略的结果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在反法西斯主义盟国的共同打击下,日本军国主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承接性

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并不彻底,特别是受美苏冷战的影响及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日本军国主义并没有像德国那样受到彻底追究。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承接性从日本政要对于日本战败投降纪念谈话可见一斑。比如安倍晋三在谈话中说,日俄战争鼓舞了许多处在殖民统治之下的亚洲和非洲的人们。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军国主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日本“大陆政策”的彻底破产,但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仍未彻底肃清,现代日本社会依然弥漫着否认侵略罪行的历史修正主义思潮。近年来,生于战后的麻生太郎、安倍晋三、盐崎恭久、高市早苗、前原诚司等右派政治家群体,在成长过程中,未能得到正确的历史教育,因而普遍存在历史修正主义言论。

特点

军国主义的特点,在国内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量增加军费,军需工业畸形发展;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强迫人民接受军事训练,服兵役,竭力扩充军队;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剥夺人民基本的民主自由,实行军事独裁统治。军国主义对国外,肆意奴役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干涉他国内政,破坏他国主权,进行颠覆活动,推行扩张政策,乃至发动侵略战争。18世纪的普鲁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都属于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

典型思想

典型的军国主义思想至少可以浓缩为如下几条,并包括几乎所有这几条:

第一,祖国的身边总有恶毒的眼睛:总有外部敌人在不怀好意地瞅着我们,与他们的对抗是持久的、不可调和的甚至暴力性的。

第二,打才是硬道理:应积极考虑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去应对外来“威胁”,这是正义之举,甚至应将此作为优先选择,而不是外交手段用尽后的最后选择。军国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对武力的推崇,而任何政体下的国家都可能有此倾向。

第三,战争才是民族的健身房:战争能够最好地锻造全民族的意志、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锻造民族的灵魂,维系民族的生命力;没有战争,国民就会像不吃饭一样,一天天垮下去。这样,虽然普通人最多只将战争视为解决争端的政治工具,而且视为最后手段,并希望尽力维持和平,极端的军国主义者则希望战争是常态,或者像开奥运会一样隔个三年五载就来一回。

第四,作为上述的一个结论:在战争中死去也是美丽的。即便房倒屋塌,即便血流成河,即便国破家亡,那又能怎样,要更多看过程而非看结果,看情操而非看物质。

第五,作为上述的另一个结论:军人(主要指军官)才是最棒的。军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军人是最优秀的民族精英,没有“之一”。

第六,作为上述的第三个结论:东西得先紧着军队使。

第七,作为上述的第四个结论:国家最好由军人领导,在战争期间更应这样。

德国统一立有汗马功劳的名帅老毛奇(通常被视作迄今最具军事才能的德国人)的如下评论可谓对军国主义的言简意式注解:“战争是一种生活的现实,是人类生存的必然组成部分,普世和平的前景既不现实,也不令人愉悦。”

影响与危害

在军国主义统治下的国家,必然要拚命发展军事工业,无限制地增加军事预算。不断加强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并实行野蛮的军事独裁统治,疯狂地鼓吹和发动侵略战争。十八世纪的普鲁士王国曾流行军国主义,其最高形态是帝国主义历史阶段的法西斯主义。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军国主义政策的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日本是典型的军国主义国家,它们对内竭力增加军费,造成军需工业畸形发展,向人民灌输侵略思想,强迫人民服兵役,加强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实行军事独裁;对外加强镇压和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干涉、破坏他国主权,进行颠覆活动,发动侵略战争,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相关概念

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亦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帝国主义或现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也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和最后阶段。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到了顶点,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最后形成,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语的音译。法西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国家最反动、最野蛮的独裁制度和思想体系。它的主要特征是抛弃资产阶级“民主”的外衣,公开实行白色恐怖统治,用暴力摧残一切进步群众组织,残酷镇压无产阶级革命和一切进步运动。对外实行武装侵略和民族压迫,叫嚣“优等民族”有权统治“劣等民族”,肆无忌惮地发动侵略战争。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走向全面反动的表现,是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死政。法西斯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意大利独裁者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法西斯党最先提出的。·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党,一九三三年德国希特勒的纳粹党,都用暴力建立法西斯专政,其他如日本,也推行过法西斯主义。它们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主义是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法西斯独裁政权的出现,并不表明资产阶级的强大,而恰恰证明了它的虚弱和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军国主义腐而不朽才会凑萨德热闹.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2024-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