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单百科
  2.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

沙文主义(英语:chauvinism ; 法语:chauvinisme)主要指过度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将本民族的利益与要求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和要求之上。表现为煽动民族自大情绪、鼓吹文化上的基因优越性、种族优越性,甚至演化为军事暴力政策等。

“沙文主义”一词,源于法语中的“chuvinisme”一词,是人们根据一位名为尼古拉斯·沙文(Nicholas Chauvin)的法国军人的经历,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出来的。沙文主义同拿破仑·波拿巴的军事独裁思想一脉相承,主张用暴力建设国家、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夸耀“民族的光荣”、煽动民族仇恨、实行侵略政策等。而支持这种主张和思想行为的人,被称为沙文主义者。帝国主义时代,沙文主义成为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侵略别国和压迫其他民族的一种反动工具。

在沙文主义影响下,出现了法西斯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语言沙文主义、科技沙文主义等分支流派。在当代,仇外情绪和男性沙文主义成为沙文主义思想的另一种体现。在学术思想领域,马克思主义和人类学曾分析和讨论沙文主义的有关问题,沙文主义的不良倾向对科学研究也有所渗透。沙文主义在国际问题上主张的敌意和强权。

词源与定义

词源

“沙文主义”一词源于法语中的“chuvinisme”一词,是人们联系法国人尼古拉斯·沙文(Nicholas Chauvin)的经历,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出来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士兵“沙文”参加革命,以捍卫新生共和国的事业。第一帝国时期,他在军中勇敢杀敌,多次负伤,获得荣誉军团勋章。这名士兵的事迹长期在民间流传,并衍生出一系列诗歌、传说、政治演讲等。沙文是拿破仑·波拿巴的拥护者,故拿破仑用暴力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宣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夸耀“民族的光荣”、煽动民族仇恨、用武力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实行侵略政策等主张,也成为“沙文主义”的初始意涵。

后来,这个词成为了一种种族侵略甚至军事复仇思想的代称。支持这种主张和思想行为的人,也称为沙文主义者。

定义

沙文主义,一般用于描述过度民族主义。这种过度的民族主义,是将本民族的利益与要求置于其他民族的利益和要求之上。表现为煽动民族自大情绪、鼓吹文化上的基因优越性、种族优越性,甚至演化为军事暴力政策等。

分支流派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古罗马时期,“法西斯”原指一种整齐的圆棍。这种器物为古罗马的权势人物所有,一般用来对付不肯服从的人和惩罚犯有重罪的人。之后,这个概念衍生出意大利语“fascio”,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fascio”成为一种专制特权的代名词。在法西斯主义影响下,出现了一系列具有法西斯主义特征的组织、联盟和政权。

提倡法西斯主义的军事权力控制者通过鼓吹沙文主义,动员民众和军队做出自我奉献,甚至无条件自我牺牲。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曾援引沙文主义以定义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沙文主义思想,主要反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主义政策上。德国法西斯主张将邻近民族,尤其是各斯拉夫民族和犹太民族看做低端民族,以此来体现自身统治的权威性与合法性,甚至压迫、消灭异族。

民族沙文主义

民族主义本为一种强调民族共同体、民族共同利益的集体本位的文化精神。但在民族主义思潮的演进中,也产生了一种较为极端的形式,即民族沙文主义。在对待国际、民族的问题上,民族沙文主义主张不仅要维护本民族的利益,还要牺牲其他一切价值以维护本民族最高利益。

民族沙文主义的民族利益观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民族沙文主义者宣扬本民族是优等民族,蔑视其他民族,认为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煽动民族歧视和民族仇恨,主张武力征服或奴役其他民族,建立以本民族为核心的统一大国。在帝国主义时代,该理论成为帝国主义和其他反动派侵略、压迫其他国家、民族的思想工具,是破坏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反动思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民族沙文主义的思想倾向,影响了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

大国沙文主义

大国沙文主义指的是大国以小国为对象和目标,不尊重小国的独立平等,粗暴干涉对方内政,把自我意志强加于对方的行为。

从民族主义到大国沙文主义,这一概念的发展转变可反映在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的变化上。以中苏关系为例,20世纪40年代,在两极格局和美苏冷战等形势下,苏联需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践行民族统一和共同体的理念以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的整体实力;然而当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对约瑟夫·斯大林的批判和“三和”理论提出之后,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开始出现,在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民族之间不再平等,中华民族的独立性受到影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开始对中国内政加以干涉,不顾中国政治体制的原则,强行推行自己的意志,中苏关系走向恶化。

语言沙文主义

语言沙文主义主要表现在强势地域方言对弱势地域方言的冲击上。语言沙文主义现象一般与地域经济水平相关的。以中国方言为例,就存在以上海方言粤语两种地域方言为代表的语言沙文主义。这主要表现在上海人以公开说上海话为荣;粤语的语言沙文主义,表现在改革开放初期,各大城市的五星级宾馆在招聘服务员时,把熟练掌握粤语当做与英语同等重要的条件看待,导致粤语培训班应运而生。

语言沙文主义实质上反映出“双语”甚至“多语”等语言行为的客观存在性。对于掌握了多种民族语言的人来说,通常要进行从一种语言转向另一种语言的特别活动。说话人需从完全不同的词汇中选词、把词汇用到各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中、甚至改变语音体系以给每种语言适当音调。从语言的转化来看,其实不存在一种民族语言独大而另一种弱势民族语言不被言说的情况,在多种民族语言相互交流的情况下,不同民族语言间语言沙文主义是不明显的。

科技沙文主义

科技沙文主义是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对立面,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制造的一个幻象。它的出现导致人文精神消退,对人类而言是一场灾难。

科技沙文主义会演化为科技虚无主义。科技虚无主义主张科技威胁论、科技消极无用论、甚至科技毁灭论,即科技发展将导致生态环境毁灭、意识形态论毁灭、原子毁灭、基因遗传工程毁灭、甚至其他现代高科技毁灭。其主要观点是科技的本质是人的异化,科技总是反客为主,科技把人类当作客体,当作分析、控制和征服的对象。表面上帮助人类,实际上却毁灭了自然和人类。

代表事件

法西斯主义——德国法西斯统治

德国法西斯政治,是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军事统治成果。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并组织内阁。上台后,希特勒排挤和打击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议员以控制国会;立法上,通过了总理有权违反宪法、不经斯里兰卡议会和各邦议会同意就可制定法律的“授权法”;制度上,取缔了除纳粹以外的所有政党,实现了政治生活一体化和政府议会一体化,建立了法西斯统治的中央集权制。

以希特勒为代表的法西斯统治,是一种恐怖统治,这种统治奉行的“领袖原则”,使当权者(领袖)可以全面控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作为当权者的希特勒,则是集党、政、军大权为一身的独裁者。法西斯主义分子把教育当做培养狂热法西斯接班人的手段;法西斯政权公开承认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强调通过持续的宣传,巩固白己的统治地位;在文化方面,主张“清理艺术殿堂”,排斥其他思想文化以实现文化领域的“一元”和“统一”,法西斯的“文化专制”,严重摧残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法西斯政权统治下的国家出现了“文化荒漠”现象。

民族沙文主义——法国布朗热事件

1887-1889年的法国,以布朗热为代表的被打倒的保皇党分子反对第三共和国,企图复辟而发动政变。布朗热将军是布朗热事件的发动者,他虽然表面上服务于共和政府,但实际上却是一个政治野心家。他企图利用当时法国社会不满情绪,实行政治投机,甚至成为一个独裁者。在政治上,他夸大宣传法国人民的穷苦与不幸根源于共和政体并且号召法国对德国作战,以民族复仇主义笼络人心。布朗热的政治管观点获得了保皇党人和共和党激进派的支持,同时也欺骗了无数小资产阶级群众。在离开内阁之后,布朗热继续利用法国人民的爱国情绪进行鼓动宣传,甚至筹划发动政变,以维护自身政治地位的稳固。后来,法国共和党人发现了布朗热的政治阴谋,遂展开了反对布朗热,保卫共和国的运动。1891年,布朗热自杀,这一事件也告一段落。

恩格斯曾指出布朗热事件的反动实质,他认为:“布朗热运动不是一个真正的群众运动,而是一个混乱的、庸俗的、本质上是沙文主义的运动。布朗热也不是一个什么将军,他是‘假的英雄、假的将军、假的一切’。”

大国沙文主义——俄国大国沙文主义

波兰危机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列宁向西方传播世界革命思想,以将世界各国融合成一个统一的全世界苏维埃共和国。1920年6月,苏联红军打算先击退波兰后进军德国,但未得到波兰工人阶级的积极响应。在波兰,苏俄红军陷入了面包、后援和装备支援等短缺的窘境,后开始向波兰农民征收粮食、向小资产阶级征收其他必需品。苏俄红军的举动损害了波兰国内所有阶层的利益,是一种俄国大国沙文主义的侵略行为。

进军外蒙

1919年8月3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曾发布宣言称:“蒙古是一个任何他国都无权干涉他内政的自由国家。”然而,1920年,苏联军队窜入中国博克多汗国东北地区等地,并将所谓的“支援”作为占领的借口。1921年,苏俄以所谓“拯救华俄人民”为由,出兵入蒙;同年,苏俄出兵唐努乌梁海,并在此地建立由苏俄控制的图瓦共和国,占领了约17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试图将该地区苏维埃化,消除当地语言及居民对藏传佛教的信仰,苏俄还先后占领了中国境内的库伦、恰克图乌里雅苏台等地。苏俄的侵略和军事驻军行动,破坏其之前提出的“尊敬国主权,完全退出蒙境,不留一兵。”的宣言,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是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

相关概念

民族主义

沙文主义是一种过度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原意,是一种旨在通过施加民族身份认同和民族团结的方式,将成员与其主权国家捆绑在一起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最初以民族运动为载体,也通过各自的国家制度在民族国家中得到复制。根据不同民族主义的兴起历史,其所倡导的民族身份也各不相同。区别标志可包括民族、文化、种族、宗教和血统特征。

民族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现代国家的形成有紧密关联。而民族主义的类型,也有多种分类方法,可根据民族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表现形式, 将其分为:政治民族主义、经济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

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源自希腊语“cosmopolitês”(世界公民)一词。世界主义认为,虽然政治背景不同,但所有人都是(或能够是或应该是)一个共同体的公民。不同倾向的世界主义观点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分支。例如有的强调不同政治制度间的“世界主义”,有些强调不同道德规范或道德关系间的“世界主义”,还有一些强调不同市场或文化表现形式间的“世界主义”。

世界主义经常围绕“世界公民”和“普世共同体”两个概念展开。当代世界主义可细分为道德世界主义、政治世界主义、文化世界主义、经济世界主义几种类型。世界主义最初用来隐喻一种生活方式,故世界主义的质疑者也批评部分世界主义提倡者片面强调世界国家背景,而忽视了其初始的指代。

种族主义

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都强调某一民族、族群的优越性,招致了不平等现象的产生。种族主义,是一种反科学的反动思想体系。它借用生物学法则和各人种的生理特点,为社会阶级和民族的不平等现象辩护。这种思想易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出现,而种族主义的产生可追溯到奴隶社会。

种族主义的代表理论为白种人优越论,即白种人“按其本性”说是一种优秀民族,白种人可对殖民地国家有色人种进行控制。这种种族主义学说受到天主教的支持,传教士们断言,目前存在的人种皆起源于圣经中挪亚的三个儿子——雅弗、闪、含。并由此推知,为雅威所真爱的正直的雅弗是白种人的祖先,闪是黄种人的祖先,而为上帝所厌恶的含生来就是黑色皮肤的人,这种人因为其祖先的罪恶,应受到白种人永恒的奴役。

相关讨论

马克思主义与沙文主义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认为,沙文主义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倾向,与二人的根本立场相悖。但事实上,二人也曾通过分析和阐释沙文主义的民族立场,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国家等观念。一方面,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反沙文主义的;另一方面,在民族国家等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沙文主义也存在共通之处,即若要建设民族国家,就不得不坚定维护本民族和本国家的立场以消除外来剥削。

在沙文主义理论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者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判断民族立场问题的两个标准尺度,即以是否有利于无产阶级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无产阶级斗争的展开。

人类学与沙文主义

1973年,理查德·罗特利首次在环境伦理学领域使用了人类沙文主义这一术语,他批评“人类沙文主义”体现了不同物种间的不平等地位,还可能引发物种主义和种族主义的争议。

沙文主义的不良倾向也影响了人类学研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践中体现为一些较为极端的分类趋向,不利于人类学研究的展开。在“人类沙文主义”观念之下,智人群体成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和研究重点,其他与人类起源相关的物种被忽视;在涉及性别和两性的研究中,妇女(女性)被父权制排除在外;在涉及族群和种族的研究中,一些劣势群体也因“白人至上”的当代种族主义运动而被排除在外。

影响

仇外情绪

在当代,作为沙文主义的延伸,仇外民粹主义威权运动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成为一种政治现象。“仇外情绪”本身是一种逆全球化和逆现代化思潮。有论者认为“生存安全感”与“文化反冲”是仇外情绪展开的主要因素。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实际收入下降、居民收入不平等、大规模移民涌入等原因,使得人们普遍感受到生存危机;此外,物质主义者与后物质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也使得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如传统家庭价值观、环境观)受到冲击,导致了一系列仇外民粹主义威权运动在欧美发达国家发生。

男性沙文主义

当代沙文主义的另一种延伸表现为现代女权主义对沙文主义的反抗,现代女权主义者在生态问题领域提出了“男性沙文主义”概念。

一部分女性主义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源不是“人类中心主义”,而是“男性沙文主义”,更确切的说是男性中的白人男性。主要论点为,在人类内部,女性也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所以,对环境的压迫仅仅是男性造成的。在对男性的批判中,也产生了生态女性主义这一理论流派。男性沙文主义的提出,也推动了女性主义又一次理论浪潮的出现。

评价

“某些人对挑拨离间的行为作出过激反应,一方面造成各民族之间的敌意,另一方面有大国沙文主义的表现,这是不能被容许的。一切问题均应在法律框架内解决,来到俄罗斯的外国人应该遵守我们国家的法律、传统和习惯。不过无论如何,大国沙文主义是不能被容许的。”——俄罗斯总统普京

“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具有深厚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日本资本主义强国,走上了法西斯主义道路。具有极端民族沙文主义色彩的法西斯政权,对内进行专制的恐怖统治,对外进行侵略和扩张,践踏人的尊严,摧残人的生命。”——新华网

“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反对大国沙文主义。”——国家主席习近平

“大国拥有更多资源、更大能力,理应承担更多责任和作出更大贡献。然而,一些大国倚仗其强大实力横行霸道,弃责任于不顾,视公理于无物,令各国为之侧目。这种赤裸裸的大国沙文主义,不仅与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也对国际秩序造成了损害。正因如此,“反对大国沙文主义”日益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新华网

“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沙文主义压不倒公理,霸权主义赢不了未来,为世界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才是大国的责任担当,才是和平发展的人间正道。”——新华网

参考资料

“中苏关系破裂原因”研究述评 /栾景河.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2022-11-17

大国合作谱写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凯歌.新华网.2024-01-08

民族主义释义.人民网.2023-12-14

俄民众排外严重 普京:大国沙文主义不能被容许.人民网.2023-12-02

习近平会见瓦努阿图总理萨尔维.外交部.2024-01-21

新华微评·学习笔谈:向大国沙文主义说不!.新华网.2024-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