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俄国
苏维埃俄国,全称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文: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英文:Russian Soviet Federative Socialist Republic,RSFSR,简称:苏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于1917年11月9日“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1922年12月30日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苏俄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面积1707.54 万平方公里,人口1.309亿(1920年)。东正教在全国占主导地位。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部落开始建立政权;15世纪,东斯拉夫各部统一;17世纪,罗曼诺夫王朝在俄罗斯建立了封建专制君主制和农奴制。19世纪中期,封建专制和农奴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农奴制改革后残余依然浓厚。19世纪90年代,俄国完成了工业革命。20世纪初,俄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沙皇政府在资产阶级支持下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势力,俄国形成了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20世纪初前后,俄国工人阶级在斗争中不断壮大和独立,在一批工人活动家领导下逐渐转向自觉斗争。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1903年,社会民主工党选举产生了以列宁派布尔什维克为主的中央委员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和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导致许多大城市的反战示威,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直接掀起了1905年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罗斯帝国成了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聚焦点。1917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成为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11月7日,布尔什维克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在俄罗斯成立了临时工农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苏维埃政府立即发布了《和平法令》,呼吁终止战争;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告废除土地私有制。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3月,苏俄同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彻底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为了阻止苏俄退出战争,扼杀苏维埃政权,瓜分俄罗斯,西方各国于1918年3月开始从几个方向入侵俄国;10月被红军打败后,又从11月开始,扶持俄境内叛军和波兰军队,先后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苏俄。直到1920年底,红军才赢得了国内战争的完全胜利。苏俄在武装斗争的同时,还同西方进行外交斗争,1919年揭穿了“王子岛会议”和“布列特使命”的和谈骗局。国内战争时期,为了保证前线的供应,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战胜利后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经济迅速恢复。在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后,苏俄采取租让制,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实现了外交突破,1921年先后与英德签订贸易协定,为热那亚会议上的外交胜利奠定了基础,也促成了1924年西方国家与苏联普遍建交。苏俄还全力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斗争。1924年5月中苏建交。
苏俄的革命文学最著名代表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的作品有《鹰之歌 》《 海燕》,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历史背景
俄罗斯的兴起
沙皇俄国的建立
公元4世纪,东斯拉夫人向苏联的欧洲部分迁徙。9世纪中叶,北欧诺曼人进入东斯拉夫部落,一支在诺夫哥罗德建立了政权,另一支在基辅建立了国家——基辅罗斯。11世纪前后,基辅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州颁布法典,奉基督教为国教,加速了封建关系的发展。
14世纪,莫斯科大公国开始强盛。15世纪,伊凡三世打败蒙古国武装部队,统一了东斯拉夫各部。16世纪,伊凡四世加冕自称“沙皇”(罗马帝国创建者“凯撒”的俄语发音),加强了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建设。
东正教与俄罗斯
1054年,基督教东西两派正式决裂为东正教和天主教。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君士坦丁堡的东正教会对其他地区的控制已名存实亡。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对东正教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629年,大主教西里尔·卢卡里斯发表《正教改革声明》,强调必须改革。但是,由于当时东正教各国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宗教改革遭到镇压。
1589年,俄罗斯东正教会宣布脱离君士坦丁堡教会独立。俄罗斯东正教会不仅在政治上是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在经济上也是仅次于沙皇的最大地主,占有俄国1/3的耕地。
国际背景
工业革命与大国竞争
18世纪下半叶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后,西欧各国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19世纪下半叶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带动了一系列新兴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电报、电话、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明,大大加速了信息交流、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流通,把整个世界经济联成一体。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终形成时期。欧美殖民主义者加紧了对亚、非、拉广大地区的掠夺,整个世界被纳入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欧美列强为了争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商品市场,掀起了瓜分殖民地的狂潮。随着危机和冲突的不断爆发,各国的矛盾也日趋尖锐,大国间阵营也逐渐分化。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欧洲先后组建了以德国为首的三国同盟集团,和英国主导的三国协约集团。欧洲随后陷入对峙。
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矛盾的日益加深,欧洲列强加紧扩充军备,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德俄的陆军竞赛和德英的海军竞赛尤为激烈。同时,在大国的幕后策划下,巴尔干及周边地区的冲突愈发激烈。尤其是波斯尼亚危机和两次巴尔干战争后,大国逐渐走向前台。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弗兰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刺,最终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场战争的战时开支超过3300亿美元,战场伤亡超过3000万人,波及全球3/4的人口。列宁曾揭露这场战争的性质说:“1914-1918年的战争,从双方来说,都是帝国主义的(即侵略的、掠夺的、强盗的)战争。”
国内背景
仓促的工业革命
封建专制和农奴制的残余
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传统的反工业文明心态还占据上风,“在使用改良的技术时,无论是欧洲输入的或俄国人发明的都只限于试用,而没有在生产中大量采用。”“技术进步和发明在农奴制经济中找不到发展的充分条件。”由于1861年改革没有充分触动国家机器,旧的官僚制度和腐朽作风仍然严重阻碍着工业发展。“中产阶级微不足道,农民群众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旧社会政治制度止步不前,并致力于维护地主特权,不发达的农业,少得可怜的交通运输条件,周期性的大饥荒,这一切使俄罗斯国内市场呈现狭小、混乱、反复萧条的现象。”
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随着农奴制改革后人口的增长,俄国的国内消费市场在19世纪后期经迅速扩大,外国资本和技术加速进入。铁路在70-80年代率先快速发展,进而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信贷银行业的发展,接着带动了煤炭、石油、冶金业的发展。80-90年代,俄国实行了关税保护政策,扶持本国工业发展;1897年俄国金融改革实行金本位,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19世纪90年代,俄罗斯最终完成了工业革命。
1900-190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加速了俄国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的集中、结合,形成了金融寡头,俄国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但农奴制残余严重阻碍了工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沙皇政府不得不依靠外国资本的支持。到1914年,外国资本占俄国工业资本的47%,控制了冶金、采煤、石油等重要工业部门。俄国资产阶级则更加依赖沙皇的武力维持和加强对内剥削、对外夺取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沙皇政府于是极力发展军国主义势力、扩大军事官僚机构。列宁称之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内外交困的帝国
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俄罗斯帝国更加疯狂地对外侵略扩张。在欧洲,俄罗斯帝国于1877年再次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1878年1月,俄军进逼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市,3月迫使土耳其签定了《圣·斯特法诺和约》。但是,在英、德、奥的压力下,俄罗斯被迫在1878年7月柏林会议上,放弃了建立保加利亚公国控制土耳其海峡的野心。在东亚,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后被迫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统治权,将旅顺、大连市、中东铁路南线等在华权利让给日本,并把库页岛南半部和千岛群岛割让给日本。
面对沙皇政府的腐败和失败、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工人斗争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此伏彼起,工人阶级不断壮大并独立,工人活动家们开始在圣彼得堡、敖德萨等地建立起工人小组。1885年1月,在“俄国北方工人协会”领导下,弗拉基米尔省奥烈霍沃-祖耶沃城莫罗佐夫纺织厂,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罢工,俄国工人运动开始由自发转向自觉。
列宁主义的诞生
帝国主义阶段的俄国是一切矛盾的聚焦: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农民同地主、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俄国人民同沙皇专制制度、俄国人民同西方资本、被压迫民族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俄罗斯帝国帝国主义和殖民地半殖地、沙俄帝国主义和其他帝国主义等矛盾相互交织。沙皇政府不仅是大地主和大资产阶级的代表,还是西方垄断资本剥削俄国劳动人民的代理人。俄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就是推翻沙皇专制的民主革命。
20世纪初,俄罗斯的革命形势已经成熟,迫切需要革命理论和政党的指引。1883年9月,格奥尔基·普列汉诺夫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不久,各大城市纷纷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小组,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很快成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明斯克召开,马克思主义政党正式成立。
1903年7月17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布鲁塞尔召开,通过了党纲和党章,选举产生了以列宁派布尔什维克为主的中央委员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和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1905年革命和无产阶级策略路线
“流血星期日”
20世纪初的经济危机和日俄战争,使俄罗斯国内矛盾空前加剧。1904年12月,巴库石油工人大高喊:“打倒专制制度!“打倒战争!”举行大罢工。1905年1月,圣彼得堡爆发15万人的全市总罢工。1月22日,沙皇政府策划了“流血星期日”事件,和平请愿的工人死伤数千人。工人展开反击,占领了兵工厂、武器库,夺取武器。“广大人民群众开始有了政治觉悟并且奋起进行革命斗争。”1-3月,全国罢工人数很快达到80万。在欧俄1/7的地区,农民也纷纷起义。
“流血星期日”事件不但掀起了1905年革命,而且促使世界革命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俄罗斯。
布尔什维克的策略路线
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指出,目前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消灭农奴制残余,建立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必须争取掌握革命的领导权,将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武装推翻沙皇政府,建立工农民主专政。1905年7月,列宁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彻底批判了孟什维克的机会主义路线,阐明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策略路线。
此后,全俄职员、学生、教师、工程师、医生纷纷响应政治总罢工。列宁说这是“一次最伟大的内战”。30个城市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领导斗争甚至发挥了临时革命政府的作用。农民、士兵、被压迫民族也开始斗争。10月17日,沙皇宣布给人民信仰、言论、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权,成立国家杜马,扩大选举权。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都纷纷准备参加杜马选举,孟什维克也拥护沙皇的宣言。
但是,布尔什维克党认为:沙皇只是想麻痹群众,以便赢得时间,集结力量反扑。所以号召工人武装起来,准备武装起义。
十二月武装起义
1905年11月,沙皇政府开始逮捕革命领导,枪杀革命群众。12月5日,莫斯科的布尔什维克发动了“十二月武装起义”。由于孟什维克控制的圣彼得堡苏维埃按兵不动,致使起义被镇压。其他地方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失败。1906年,为纪念“一月九日事件”,全俄各工业中心开始罢工和示威,共110万人参加。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农业工人罢工和农民抗税抗租的斗争也遍及全国半数县域,士兵和少数民族也继续斗争。1906年4月,沙皇政府被迫召开第一届国家杜马,但是此后两届杜马都被解散,社会民主工党的代表被捕,这就是1907年的“六·三政变”,1905年革命到此结束。
1905年革命“按其社会内容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按其斗争手段来说却是无产阶级革命”。人民“在(十二月)起义中受到了锻炼。”“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
二月革命和斗争新方针
二月革命和《四月提纲》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罗斯帝国整个国民经济遭到破坏,赋税激增,物价飞涨,还被迫续借了近80亿俄罗斯卢布的外债,各地爆发了反战示威和罢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下,圣彼得堡的工人和士兵于1917年3月12日(俄历2月27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了统治俄罗斯300年之久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这既是反对沙皇政权的工农联盟机关,也是工农专政机关。列宁“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路线得到了验证。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了俄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此后,全国多地工人在赤卫队支持下占领工厂,农民烧毁庄园夺取土地,革命士兵准备起义。
“七月事件”和斗争新方针
此时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仍然执行沙皇政府的政策,对外继续参战,对内压制革命,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革命群众高呼“打倒战争”“打倒临时政府”的口号;1917年7月初,圣彼得堡几十万工人和士兵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举行了大规模的和平示威。临时政府一面解除工人武装,迫害布尔什维克和革命群众,捣毁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办公机构和《真理报》编辑部;一面继续把革命部队调往前线。史称“七月事件”。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完全封杀了和平革命的可能性,彻底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被迫改变斗争方针,在俄历10月10日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获悉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的消息后,于11月6日晨下令查封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机关报《工人之路报》。这时革命的基本战斗队伍已经不断汇集到布尔什维克党总部和军事革命委员会所在地一一斯莫尔尼宫。6日晚上,列宁连夜来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武装起义。7日上午,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军队占领电话局、邮政局、国家银行、发电站、火车站、主要政府机关和军事据点。晚9时,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所在地一一冬宫的第一炮。次日凌晨2时,起义队伍攻下冬宫,圣彼得堡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苏维埃发布了列宁起草的《告俄国公民书》,宣告“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当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手中。9日大会闭幕前,选举产生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苏维埃临时工农政府宣告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诞生。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革命。11月7-16日,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建立。1917年11月-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3月,苏维埃政权首先在城市,然后到乡村,最后在全国各地建立了起来,社会主义革命在俄罗斯、少数民族地区和前线都获得胜利。俄国进入了列宁所说的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阶段。
政治
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已经进行了三年,经济面临崩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正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随时可能遭到绞杀。国内被推翻的剥削阶级还妄图颠覆苏维埃政权;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布尔什维克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也在进行破坏甚至颠覆活动。苏俄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所以必须响应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要求,恢复和发展面临崩溃的经济,建设国防力量,应对国际帝国主义的进攻。
《和平法令》
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亲自起草的《和平法令》,强烈谴责了帝国主义列强为争夺殖民地、宰割弱小民族而继续进行战争“是反人类的滔天罪行”;法令不仅向交战国政府、而且向交战国人民,特别是“三个最大的参战国,即英、法、德三国的觉悟工人呼吁,”“就公正和民主的和约开始谈判”,“立即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立即签订和约终止这场战争。”法令宣告废除秘密外交,确立国际关系学新原则。1917年12月-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月,外交人民委员部出版了《前外交部档案中的秘密文件汇编》,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进行世界大战的真正目的。
《和平法令》的发表和秘密条约的公布后,“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成了各国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国纷纷抗议,并威胁苏俄政府要对其引起的最严重后果负责。当时的美国国务卿兰辛说,《和平法令》是“对各国现存制度的直接威胁”。美国总统威尔逊在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的要求下,提出“十四点”所谓的和平原则以抵消《和平法令》的革命影响。
《土地法令》
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还通过了《土地法令》,宣告废除土地私有制;禁止土地买卖、出租、抵押;全部土地、地下资源、水域一律收归国有;地主、皇室、寺院、教堂的土地,连同牲畜、农具、建筑物全部无偿没收。农民无偿地获得了1.5亿俄亩土地,所欠农民土地银行的债务也被清除。
至此,俄国的地主阶级和土地私有制被消灭,社会主义农业也由此奠定了基础。二月革命遗留下来的社会经济任务,十月革命已全部完成。
《布列斯特和约》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仍然处于交战状态,而且没有自己的常备军,前线几百万旧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队的总司令杜鹤宁拒绝执行苏维埃的命令。为了进一步巩固革命政权,必须缔结和约、退出战争、建立中国工农红军、恢复经济。列宁指出:“我们缔结单独和约,就能在目前可能的最大程度上摆脱两个彼此敌对的帝国主义集团,利用它们互相之间的敌视和战争,”“取得一定时期的行动自由,来继续进行和巩固社会主义革命。”1917年11月20日-12月6日,苏俄政府连续五次向协约国提出和谈建议。11月27日,德国表示同意谈判。12月5日,苏俄与反法西斯同盟签订了为期28天的停战协定。12月22日苏俄与同盟国开始谈判。最后,苏俄接受了德国的苛刻条件,于1918年3月3日同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
《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丧失了100万平方公里土地、近5000万人口、90%的煤、73%的铁、1/3的工业和铁路,还有大量的赔款。这是“空前屈辱”、极端“不幸的和约”。但是历史证明,这是苏联国家有原则、有目的、有秩序的退却,是革命的妥协,为新生的苏维埃赢得了喘息的时机。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1月9日德国投降,苏俄随即在13日废止了《布列斯特和约》。
苏联的建立(1922.12.30)
此后,苏俄政府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了保证法令的实施,苏俄成立了以捷尔任斯基为首的“全俄肃反委员会”(简称“契卡”),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秩序。另外,苏维埃政府还开始着手建立新的军队。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月,全俄工兵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的权利宣言》,宣布“俄国为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俄罗斯共和国是建立在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合的基础上,是各苏维埃共和国的联邦。”《宣言》是后来制定苏俄国家宪法的基础,也第一次肯定了联邦制国家原则。1918年7月,全俄第五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新型的苏维埃政权和联邦国家体制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予以确认。
1922年12月30日,各苏维埃共和国在莫斯科举行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批准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苏联联盟成立条约》,宣告苏联正式成立。最初由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四个苏维埃民族共和国联合组成。到1940年6月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后,苏联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在有些加盟共和国内部还设有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地区等民族区域自治实体。
军事
西方国家的武装入侵(1918.3—1918.10)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协约国重要成员国的俄罗斯帝国牵制了同盟国1/2以上的兵力。苏俄爆发革命而且退出战争,使国际帝国主义十分恐慌。美国职业外交家乔治·凯南分析说:“俄国退出了战争,……数以万计的德军从东线调往西线,……这些情况在协约国首都,……引起了激动和惊恐。在协约国的军事策划者看来,……无异是一场灾难。”所以,早在苏维埃政权诞生不久的1917年12月初,美、英、法三国就在巴黎专门召集会议,决定对苏武装干涉并分配了彼此的任务。12月23日,第二次鸦片战争缔结了关于在俄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协定,还拟定了目标:使乌克兰、北高加索、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国的中亚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远东都脱离俄国,再利用它们组织军事干涉。美国也参与会议并同意加入军事行动。
在北方,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3月2日,英军与摩尔斯克苏维埃主席,后来叛乱的尤里耶夫签订了《关于为使摩尔曼斯克边疆区不受德国人侵犯而采取共同防卫行动协定》,接着在阿尔汉格尔斯克策动了反革命叛乱。9日,武装干涉部队共4万多人借口“保护摩尔曼斯克边疆区不受德国人侵犯”,在摩尔曼斯克港登陆,其中英军2.8万、美国及其他部队1.3万。在远东,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4月5日,日军借口“保护”日侨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登陆。英国立即表示“为了保护驻海参崴领事馆和英侨,因为他们可能由于日本人登陆产生的秩序混乱而受到更大的威胁”,与日军一起在海参崴登陆。6月29日,美国军队也在该地区登陆,外国干涉武装达9000人。在俄罗斯境内,由奥匈帝国战俘组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在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和俄国社会革命党人的策动下,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5月24日发动了全面叛乱,很快控制了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伏尔加河的大部分地区。8月,英、法、美、日以援助该军团的名义出兵苏俄远东地区。
同时,德国政府悍然违反《布列斯特和约》,出兵高加索,强占克里米亚半岛;英军则占领了巴库、外里海地区。帝国主义国家还以驻莫斯科的使领馆为策划中心,与保皇党、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其他反革命分子密谋,大力支持俄国高尔察克、安东·邓尼金、安东·邓尼金、弗兰格尔等白军,试图推翻苏维埃。国内外反苏势力很快强占了苏俄3/4的领土。列宁说:“我们的处境也从来没像现在这样危险。”在苏维埃的号召下,中国工农红军迅速发展成百万大军,打退了反苏军队的猖狂进攻。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9月和10月,收复了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萨马拉。约瑟夫·斯大林、克利缅特·伏罗希洛夫指挥的红军在伏尔加格勒保卫战中打退了反苏军队的两次进攻。
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
第一次武装进攻(1918.11—1919.12)
1918年11月,德奥同盟国集团战败后,英、法、美、日加强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11月底,第二次鸦片战争军队在南方港口新罗西斯克、塞瓦斯托波尔、敖德萨登陆,随后又占领了赫尔松、尼古拉也夫、巴库、巴统、梯弗里斯。至1919年2月,南方的干涉军已达13万人。在西伯利亚,原临时政府海军将领高尔察克在各国支持下,自封为“西伯利亚最高执政”发动叛乱,日、美、英、法不仅给予援助,还在在贝加尔湖以东驻军10万策应。3月,高尔察克30万白俄罗斯军队在东线占领了乌法,直扑伏尔加河流域。北高加索的安东·邓尼金、北方的米列尔、西北的安东·邓尼金,也同时发起了攻击。圣彼得堡受到严重威胁。波罗的海沿岸的反苏势力在波兰白军和德军支持下,推翻了当地苏维埃政权。
列宁指出,东方战线是主要战线,要“全力粉碎高尔察克”。广大党团员、工会会员响应号召走上前线,红军兵力很快发展到150万。后方也全力支援前线。4月底,伏龙芝指挥南路兵团在东线发起反攻。恰巴耶夫指挥第25师歼灭了高尔察克的军官突击大队,6月9日解放了乌法。8月,红军解放了整个乌拉尔地区。11月,红军开进了高尔察克的“首都”鄂木斯克州。1920年初,高尔察克被俘后处死。圣彼得堡前线安东·邓尼金的进攻也被红军粉碎。到此,协约国组织的第一次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第二次武装进攻(1919.7—1920.3)
1919年下半年至1920年2月,协约国发动了第二次武装进攻,主力是邓尼金部队约15万人。1919年7月3日,安东·邓尼金下令向莫斯科进发,不久占领顿巴斯和乌克兰大部地区。10月推进到图拉州城下,距莫斯科只有100公里。布尔什维克党发出“大家都去同邓尼金作斗争”的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展开反击,先在图拉击退邓尼金,接着于1920年初解放了乌克兰和高加索,邓尼金被彻底击溃。
尤登尼奇白卫军于1919年5月向圣彼得堡发动了进攻。12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12艘潜艇组成的英国舰队开进波罗的海支援尤登尼奇。10月,白卫军离彼得格勒只有10几公里。列宁向彼得格勒工人和红军官兵发出战斗号召:“战斗到最后一滴血,守住每一寸土地,坚持到底,胜利就在眼前!”月底,守卫彼得格勒的第七集团军发起反攻,安东·邓尼金被赶到爱沙尼亚后被当地政府解除了武装。在北方,红军在1920年2月21日和3月13日,先后解放了阿尔汉格尔斯克、摩尔曼斯克。到此,协约国支持的白卫军被击溃,苏联粉碎了第二次武装干涉。
第三次武装进攻(1920.4—1920.11)
1920年4月-11月,协约国策动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对苏俄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进攻。
1920年4月25日,波兰军队在英法美军事和经济援助下,向苏俄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基辅和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大部分地区。盘踞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邓尼金残部弗兰格尔白军在英美的帮助下,也乘机向北进犯,企图攻占顿巴斯。苏维埃国家再次面临严重威胁,被迫动员全部力量投入战斗。6月初,红军开始反攻,7月12日解放了基辅,把侵略者赶出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接着红军攻入波兰,逼近华沙。10月12日,苏、波在里加签订了停战协定并缔结了预备和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西部划归波兰。1921年3月18日,双方缔结了正式和约。至此,帝国主义大国组织的第三次武装进攻被粉碎。“对波兰的战争,确切地说是7、8两月的战役,根本改变了国际政治局势。”
红军的建立和壮大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初,随着协约国的武装入侵,苏联开始建立红军,此后迅速壮大,到10月就已经发展到80万人,在东、南、北各条战线顽强阻挡着反苏军队的进攻。1918年11月,德国战败后,苏俄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红军也奉命收复德军占领的土地。
1919年春随着国内战争的爆发,红军兵力也增加到150万。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粉碎了反苏军队的轮番进攻。到1920年底,红军赢得了国内战争的完全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得到了巩固。
外交
建国初期的外交斗争
王子岛会议(1919.1)
第二次鸦片战争美日等国武装入侵苏联失败后,为了争取时间准备大规模进攻,策划了和谈骗局。1919年1月16日巴黎和会正式召开的前夕,协约国政要召开了10人会议,商议解决“俄罗斯问题”。法国主张武力干涉、英国主张经济封锁和外交谈判、美国总统威尔逊支持英国。1919年1月22日,威尔逊受10人会议的委托,代表协约国发出了呼吁书,建议俄国的“一切政治团体”停战,包括高尔察克等白卫军,然后派代表到马尔马拉海的王子岛,在协约国代表的参加下召开会议,讨论在“俄国恢复和平问题”。
就在发出呼吁书的同一天,协约国同高尔察克缔结协定进攻苏维埃权;而且,苏俄政府并没有收到呼吁书。为了彻底揭露帝国主义国家的阴谋,苏俄政府于1919年2月4日通电英、法、意、日、美政府,表示愿意参加包括王子岛会议在内的谈判,并就谈判提出了具体建议,同意在会谈期间停止军事行动。苏俄政府同时声明,准备作出让步:承认以前各届俄罗斯政府的债务、准备偿付旧利息、向某些国家或资本家提供租让权、甚至愿意就领土问题谈判;前提条件是外国军队必须立即撤出苏俄领土,协约国直接与苏俄政府谈判。苏俄政府的声明特别是最后两点,遭到了协约国的坚决反对。正在准备反攻的高尔察克等白卫反革命政权也反对与苏俄政府和谈。王子岛会议最终流产。
布利特使命(1919.3)
1919年初,面对协约国的武装进攻,红军迅速壮大并开始反击。为了争取时间从前线调军,协约国决定再次借和谈欺骗社会舆论。1919年3月8-14日,出席巴黎和会的美国情报处长布利特率团到访莫斯科,代表美英与苏联谈判。他的主要任务是:“弄清苏维埃政权的巩固程度,探查苏俄的内部状况;”“通过谈判来赢得时间,以便准备武装干涉,而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强迫苏俄接受能加强对苏俄的武装干涉的奴役性条件。如果苏俄拒绝签订协定,那就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反苏的煽动宣传。”
布利特带来了美英提出的、协约国认可的谈判条件,其实质在于:要苏俄承认境内的所有反革命政权以便肢解苏俄,要苏俄完全解除武装,使苏俄沦为西方殖民地。但是苏俄如果拒绝以上条件,就会成为美英等攻击的借口。列宁认为上述这个协议对苏联是“极端不利的”,但为了达到和平苏俄还是准备接受它。列宁强调指出:“即使是缔结对我们最不利的和约,也会获得更多的好处,因为在和平时期,我们会逐月强大几十倍。”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协约国必须在1919年4月10日以前回复苏俄政府。但是,当高尔察克3月中旬在西伯利亚地区发起进攻后,协约国认为有把握取得胜利,便公然撕毁布利特与苏俄达成的协议,还公然否认布利特谈判这一事实。针对这场骗局,列宁进行了谴责、布利特也进行了揭露。随着西方报刊对这场谈判的公开报道,协约国在武装干涉前的外交骗局也彻底破产了。
西线的外交争夺战(1920.4-10)
协约国在对苏武装干涉的同时,还极力拉拢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资产阶级,构筑针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防火墙”,封锁苏联。苏俄为了打破政治上的孤立和军事上的包围,充分利用这些小国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展开了积极主动的外交。当中国工农红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后,这些小国也开始转变了对苏的态度,陆续与苏议和。
1920年4月,爱沙尼亚与苏俄签订和约,苏俄承认爱沙尼亚的独立,并废除其所欠的债务,给予其贸易优惠。双方保证,不得允许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和驻留敌视对方的组织和集团。此后,苏联又在7、8、10月,分别同立陶宛、拉脱维亚、芬兰签订了和约。列宁在第七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总结说:“这些小国对我们都采取了友好的中立态度,反对称霸世界的协约国,因为协约国是压迫它们的强盗。”
内战胜利后的外交突围
国际贸易形势的改善
20世纪20年代,协约国反苏军事行动失败后,又遭遇经济危机的打击,需要与苏建立贸易关系以缓和困难。列宁分析说:因为“资产阶级国家需要同俄罗斯作生意”,“资产阶级列强近几年来最迫切、最实际、暴露得最突出的利益,就是要求发展、调整和扩大对俄国的贸易。”
俄罗斯帝国经济本来落后,加上长期战争破坏,1920年工业生产已降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6。为了恢复经济进行建设,建国初期的苏俄“不得不寻找同敌对的西方资本主义集团取得经济合作的方式和方法,以便获得必需的机器。”西方各国都想独占俄国市场,为争夺优势倾轧不已,这为苏俄瓦解国际反苏联合提供了可能。1920年底苏俄开始实行租让制,并选定英国作为租让制政策的突破口。1921年3月16日,经过苏俄的外交争取,英国与苏俄签订《临时贸易协定》。这是苏联与资本主义大国签订的第一个贸易协定,对恢复经济、改善国际环境都有积极意义。受到英苏贸易协定的促进,德国也于5月6日与苏俄签订了贸易协定。这不仅改善了苏俄国际贸易的局面,也为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的外交胜利奠定了基础,还促成了西方国家1924年与苏联普遍建交。
国内外困境的克服
1921年,苏俄伏尔加河一带22个省份发生了灾荒,3000万居民陷于饥饿。10月6日,20个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在布鲁塞尔召开“援助苏俄”的特别会议,提出苏俄必须偿还外债、发还外国在俄的财产,才会向苏俄提供救灾贷款;并须事先对苏进行技术调查。同时,资本主义还唆使苏俄邻国,发动对苏军事挑衅活动。在波兰,沙文可夫反苏势力加紧策划军事进攻;罗马尼亚不仅拒绝了苏俄关于签署两国中立宣言的建议,其境内的彼得留拉白军还蠢蠢欲动;芬兰的反苏武装在于10月入侵了苏俄的卡累利阿;东方的德、日也准备进攻西伯利亚地区。英国外交大臣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乔治·寇松公开宣称:重整旗鼓,共同推翻苏维埃政权已经成为可能。面对帝国主义的干涉企图,苏俄政府坚决反击,在击败敌对势力的军事挑衅后;又动员国内力量克服了灾荒。
在苏俄挫败了帝国主义利用饥荒进行干涉的企图后,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也取得反对英、希干涉的巨大胜利,这一切都大大牵制了帝国主义力量。苏俄决定抓住有利时机,就债务问题主动出击,打消帝国主义国家的反苏借口。1921年9月,俄共(布)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承认俄罗斯所欠某些国家债务(战债除外)的可能性的决定,条件是必须原则上承认苏俄提出的各项要求,赔偿外国武装干涉者造成的损失,向苏俄提供贷款并从法律上承认苏维埃政府。1921年12月28日,苏维埃政府照会英、法、意、日、美五国政府,建议就有关建立欧洲和平和经济合作的问题,召开一次国际经济会议。
热那亚会议和海牙会议
会前双方的准备
协约国为了协调彼此对苏的行动,于1922年1月6日在戛纳召开最高委员会会议,建议2、3月间在热那亚举行国际经济会议,邀请包括苏、德、奥、匈、保等所有欧洲国家参加。协约国表示可以承认苏俄,但苏俄必须先接受协约国提出的政治、经济、财政、货币、偿债、贸易等条件。3月20-28日,英法组成专家委员会在伦敦制定了《专家备忘录》,拟定了统一的反苏路线,试图在热那亚会议上恢复俄罗斯的资本主义、进而把它变成殖民地。
“邀请苏维埃共和国出席会议是对俄国大国地位的肯定”;标志着两个体系的关系和斗争从战场转向外交经济领域,有利于局势进一步走向和缓。会议前夕,苏联政府确定了斗争策略:提出和平裁军纲领打击好战派,扩大苏俄和平政策的影响争取政治主动;提出广泛的贸易计划孤立国际反苏势力,吸引希望对苏发展经济联系的集团。并把当前的国际形势、资本主义列强的企图、苏俄的态度和方针都进行公布,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鉴于资本主义列强可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支持白俄罗斯代表对苏施加压力。1922年2月22日,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乌克兰、布哈拉、花刺子模、远东等共和国签订协定,委托苏俄全权代表它们参会以维护共同利益。约瑟夫·斯大林指出:这是各苏维埃共和国的统一外交战线和外交大联合。
为了瓦解资本主义反苏统战线,1922年3月30日,苏联代表在途经里加时,与波兰、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缔结了经济合作和共同安全协定,三国在法律上承认苏维埃政府,并宣布在会上一致行动;4月初途经柏林时,又与德国总理和外长会谈,约定彼此在热那亚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这些有效打击了西方各国的反苏计划。
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在圣乔治宫开幕。
苏联代表团宣布了对外开放和租让政策;强调了“全面裁减军备”和全面禁止毁灭性武器的必要性;宣传了和平政策,揭露了战争阴谋,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英国《泰晤士报》评论说:苏俄的和平纲领是“真正的大胆和漂亮的果敢”。14日到15日,英、法、意、比、苏等国代表在亚尔培别墅进行非正式会晤,西方代表坚持伦敦《专家备忘录》中奴役俄国的立场,遭到苏俄的拒绝。但舆论认为苏俄已与协约国达成协议,德国代表决定抢先与苏俄签署《拉巴洛协定》,这是苏俄外交的巨大胜利。列宁认为它体现了“两种所有制的真正平等”“它是摆脱困难、混乱和战争危险的唯一正确出路”。5月2日,协约国向苏俄提出更加苛刻的新备忘录,苏俄代表拒绝接受。5月19日,热那亚会议闭幕并决定召开海牙会议。
海牙会议
6月25日开始的海牙会议是热那亚会议的继续。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坚持要苏俄还债,归还或赔偿外国财产、取消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苏俄代表团断然拒绝并坚决回击。7月19日,西方各国宣称,即使苏俄接受此前他们提出的条件,也不能与苏俄签署协定。同日,海牙会议结束。
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
20年代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热那亚共和国会议的失败,导致劳合·乔治政府于1922年10月倒台。英国保守党政府上台后,试图继续胁迫苏联屈服。1923年初,英国借口苏联处决了一名以宗教活动为掩护的英国间谍,并扣留了擅入领海的英国渔船,于5月8日向苏联发出最后通牒,企图挑衅甚至进攻苏联,借此恢复英国的殖民地位。
1923年5月11日,苏联政府复照,坚决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揭露了英国间谍活动的真相,驳斥了英国的污蔑和无理。苏联各地普遍举行了群众集会、游行,谴责英国反动派的挑衅。英国外交大臣第一代凯德尔斯顿的寇松侯爵乔治·寇松的最后通牒不仅在英国国内遭到抗议,在国际上也遭到冷遇。被迫于6月和苏联发表共同声明,宣布两国冲突已经消除。反苏逆流开始扭转,国际局势趋向和缓。
1924年,英国在西方阵营中率先与苏联建交。接着,更多的国家相继与苏联建交。到1925年初,已有23个国家承认了苏联。在资本主义大国中,只有美国继续反苏,不仅拒绝承认苏联,还极力阻挠其他国家与苏联建交。
苏俄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
苏俄刚建国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坚持民族自决,全力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坚定地站在一起。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后,就根据列宁制定的对外政策原则——建立“另外一种国际关系学,这种关系使一切被压迫民族有可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宣布摒弃俄罗斯帝国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奉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支持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政策,加强与各被压迫民族的相互支持和团结斗争。
1917年12月3日,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和民族事务人民委员约瑟夫·斯大林签发了《告俄罗斯及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阐明了苏俄政府对待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的原则——永远放弃俄罗斯帝国殖民主义政策,废除沙俄与东方各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承认大小民族的平等和主权,坚定不移地援助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1917年12月31日,苏俄政府同意芬兰独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月11日,苏俄政府通过了《关于土耳其属亚美尼亚法令》,承认1915-1917年被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占领的土属亚美尼亚人享有自决直至完全独立的权利;3月16日,苏俄政府与土耳其签订友好亲善条约,放弃领事裁判权,取消俄罗斯对土耳其的一切债务;8月29日,苏俄政府声明废除俄普奥三国关于瓜分波兰的条约;12月25日,苏俄政府宣布承认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的独立;1921年2月26日,苏俄与伊朗签订友好条约,宣布废除此前俄罗斯帝国参与签订的一切有损伊朗利益的条约,放弃由此而取得的特权,沙俄在伊朗领土上掠夺的一切权益也无偿交还伊朗人民;2月28日,苏俄政府与阿富汗签订友好条约,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争端。支持民族自决和民族独立的外交政策,很快提高了苏俄的国际地位,推动了苏俄国际关系学的改善和发展。
20年代的中苏关系
十月革命后不久,苏俄政府向当时北京驻俄公使表达了谈判的愿望,愿意废除此前俄罗斯帝国参与签署的一切对华不平等条约和在华特权,在新的基础上建立两国邦交关系。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7月,苏俄外交人民委员格·瓦·契切林将上述意愿书面通知了北京政府。
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遭受西方歧视后,全国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运动。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了《致中国国民及南北政府宣言》,即苏俄政府《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废除此前的一切对华不平等条约、放弃庚子赔款的俄罗斯部分、放弃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放弃在华的租借和其他特权等。建议中国立即派代表赴俄会谈和缔结条约,以便两国早日恢复正常关系。
苏俄的态度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北京政府于是派出了以张斯麟为首的非正式代表团赴俄。1920年10月,在中国代表团回国时,苏俄政府又发表了《致北京政府外交部备忘录》,即第二次《对华宣言》,交张斯麟转交北京政府。这次宣言针对北京政府发出,着重要求北京政府割断与旧俄的联系,并协助苏俄政府处置旧俄政府在华人员、军队、财产等事宜。
1920-1923年,苏俄(苏联)数次派代表来华,就两国建交事宜进行谈判,但是因中东铁路等问题一直未能达成一致。1924年2月,双方重开谈判。5月21日,《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终于签订。这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同外国缔结的第一个平等的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推动了20年代中国人民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爱国运动的发展。
1924年5月31日,中苏两国正式建交。
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短缺,饥荒严重。内战爆发后,苏联的粮食、煤炭、石油、钢铁的主要产地纷纷沦陷。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保证前线的供应,苏俄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国内一切工作纳人战争轨道,使国民经济完全服从战争的需要。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5月9日,人民委员会通过了《关于粮食人民委员的特别权力的法令》,宣布实行粮食垄断和余粮征集制,禁止一切私人买卖粮食,并把权力交给粮食人民委员部。同时,实行企业国有化方针,将企业收归国有,对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对一切阶级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制。对所有产品实行国家分配,以实物分配代替商品货币交换,以物易物成为经济关系的主要方式,并在1920年初宣布取消银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原料、物资、人力资源,保证了红军日益增长的武器和军备供应;建立了领导国民经济部门的各级苏维埃经济机构;剥夺了资产阶级在生产和流通领域内的主要手段,使其无法进行公开的反抗;富农被进一步被削弱,农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最终取得了内战的胜利。
租让制(1920.11)
在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后,协约国和俄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相互承认对方的斗争力量,并已实行停战”。双方的力量对比已经形成了均势,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可能。苏俄国内恢复国民经济与和平建设,也需要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
这一基础上,苏俄准备采取“租让制度”,将某些当时无力开发的资源如森林、矿山,以及无法开工的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1920年11月23日,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关于租让制的法令,在一定时间内让外国资本家通过剥削获取利润,但必须遵守苏俄法律特别是劳动法律,并给苏俄一定的经济补偿。这有利于发展苏俄生产力,使企业建立现代化技术装备,使职工学到现代化管理知识和科学技术。所以,租让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苏俄是大有好处的。
虽由于一些西方国家的敌视态度,租让制然未能达到预期的规模,但在实施中确实获得了经济利益,而且也成为苏俄外交斗争中分化敌对势力、突破反苏联合的有力工具。因此,1927年联共(布)第15次党代表大会决定,“只要能够增加苏联的经济力量,使它更加摆脱资本主义世界的羁绊,扩大苏联进一步发展工业的社会主义基础”,就应当允许“外资经营工业”。
新经济政策(1921.3-1925.12)
1919年国内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被逐步地系统化、制度化,苏俄认为可以通过消灭商品经济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结果使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到1921年春,经济已经接近崩溃,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农民暴动、工人罢工、印度民族大起义屡屡发生,国内反苏势力蠢蠢欲动。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共产党开始战略转变。
1921年3月,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布)十大通过了新经济政策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农业方面推行粮食税,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流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1922-1924年又进行了币制改革稳定货币。
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它使俄国遭受战争破坏的经济迅速恢复,工农联盟更加巩固,苏维埃政权不断加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疆域
苏维埃俄国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西北面同挪威和芬兰接壤,西面同波兰毗邻,东南面同中国、蒙古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交界。北临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面和西南面靠大西洋和里海。俄罗斯联邦是苏俄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共和国。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共和国西半部多属辽阔平原,即东欧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平原,乌拉尔山介于其间;东半部则是高原和山地。高加索山脉座落在俄罗斯联邦欧洲部分的南部,主峰为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
疆域变化
各共和国的独立
1917年11月15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签发了《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宣布了苏俄政府解决俄国民族问题的核心原则,就是各民族的平等和在国际主义基础上的联合。
各共和国的加入
国内战争开始后,苏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19年6月1日通过指令,联合俄罗斯、乌克兰、拉脱维亚、立陶宛、白俄罗斯等苏联,建立统一的作战指挥部,和各国的经济、铁路、财政、劳动机关。各兄弟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军事政治联盟开始形成。
到国内战争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开始时,在苏维埃俄国境内,共有:俄罗斯共和国;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五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布哈拉、花拉子模两个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远东共和国。在这些共和国之间结成了军事、经济、外交联盟,也都参加了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行政区划
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月,全俄第三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俄罗斯共和国联邦制度》的决议,批准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宣言明确指出,十月革命后成立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建立于各自由民族的自由联盟的基础上,而成为各民族苏维埃共和国联邦。”
从1918年开始,在俄罗斯共和国内,先后成立了各类民族自治政权,为多民族国家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土尔克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共和国、鞑、吉尔吉斯斯坦、达格斯坦、哥里、克里米亚半岛、雅库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累利阿-芬兰劳动公社;楚瓦什、东方(乌德摩尔特)、马里、卡尔梅克科米、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布里亚特蒙古、奥依罗特、契尔克斯(阿迪盖)、伊奇克里亚车臣共和国等自治州;卡拉恰依-契尔克斯自治区。
随着俄罗斯联邦在多民族国家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及伏尔加河、乌拉尔、中亚地区陆的陆续解放,1920年2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特别委员会,专门研究俄罗斯联邦与加入的各民族自治共和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关于俄罗斯与即将加入的各民族自治共和国之间的关系问题,俄共(布)中央领导人对此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约瑟夫·斯大林坚持“自治化”方案,即大联邦国家以俄罗斯联邦政府为核心,其他共和国只拥有“自治权”。重病在身的列宁得知后,表示强烈反对,毫不客气地批评了斯大林。
1922年9月26日,列宁在休养地哥尔克村约见总书记斯大林,指出必须对方案作原则性的修改一一其他共和国以完全平等的身份、拥有理论上的加人或退出联盟的权利;斯大林最后接受了列宁对方案的修改意见。修改后的联盟方案由斯大林等人签署后,分发给中央委员会全体成员,作为中央全会讨论的正式文本。
人口
根据苏联官方统计数字,1920年苏俄的人口总数为1.309亿,其中城市人口为0.208亿,在全国总人口中的占比为16%;农村人口为1.101亿,在全国占比84%。
国家标志
国旗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帝国的国旗是白、蓝、红三色旗,这是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期间和二月革命后俄国政府采用的国旗。十月革命后,暂时没有苏维埃国旗,只有代表革命的红旗。1920宪法修正案颁布之前,苏俄国旗为左上翼带有金色字母R.S.F.S.R.的红旗(后经细节修改后作为军旗)。
1920年苏维埃政府采用新国旗,由红、蓝两色构成,左边为垂直的蓝条,右边的红色旗面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交叉着的铁锤和镰刀。此旗后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国旗。
国徽
十月革命前伊凡四世时代的、以双头鹰为图案的国徽:红色盾面上有一只金色的双头鹰,鹰头上是彼得大帝的三顶皇冠,鹰爪抓着象征皇权的权杖和金球。鹰胸前是一个小盾形,上面是一名骑士和一匹白马。
1918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的国徽保留了盾牌和红色金色主色调,中央是红色盾牌和镰刀锤子的图案,盾牌两旁是小麦穗,下书铭文“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苏联成立后,新的国徽是由列宁亲自主导设计的,它以金色镰刀和齿轮为主体,镶嵌着一个红色的五角星。新国徽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联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国歌
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帝国的国歌是《天佑沙皇》。1918年1月,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决定把《国际歌》作为国歌,1922年苏联成立后它成为苏联国歌。
文化
19世纪后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不断深入,主要代表是列夫·托尔斯泰。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1922年底后为苏联)涌现了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别德内依、勃洛克、谢尔盖·叶赛宁、吉洪洛夫、伊萨科夫斯基等新老诗人,代表作品有:勃洛克的《十二个》是第一首献给十月革命的长诗;别德内依的《大街》是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时唱的颂歌;叶赛宁的《伟大的进军》《同志》《宇宙的鼓手》;马雅可夫斯基的长诗《列宁》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描写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政治抒情诗;他的长诗《好!》是十月革命胜利10周年时写的“纲领性”长诗,歌颂了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20年代初小说也逐步繁荣。代表作品有:德米特里·富尔马诺夫的《恰巴耶夫》、亚历山大·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亚历山大·法捷耶夫的《毁灭》,这是三部颂扬共产党员的长篇巨著;反映国民经济恢复、表现工人阶级劳动热情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作品有如革拉特珂夫的《水泥》、卡达耶夫的《时间呀,前进!》;反映农业集体化的作品有肖洛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描写新人成长的作品有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史诗性巨著有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阿·托尔斯泰的《苦难的历程》三部曲、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参考资料
俄罗斯联邦概况.中国人大网.2023-12-06
苏俄国旗演变的简单介绍.lofter.2023-11-02
俄罗斯联邦概况(俄罗斯概况).央视网.2023-11-02
留学生必懂: 俄罗斯国徽变更的历程和含义.环俄留学.2023-11-03
俄罗斯的国歌,为啥沿用前苏联国歌的旋律?一种情怀吧!.凤凰网.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