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粹党
纳粹党全称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德语: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 NSDAP),是1920年到1945年间活跃于德国政坛的以纳粹主义思想为思想基础的极右派政党,其前身为德国工人党(Deutsche arbeiterparttei)。
纳粹党以极端德国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指导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与德国国内的共产主义组织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纳粹最初的政治宗旨是带领工人、下层中产阶级及农民进行反大企业、反资产阶级和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然而,随着纳粹党权力的增加,纳粹党的政治宗旨逐渐转向发动反犹太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上。自1921年以来,阿道夫·希特勒一直是该党的领袖,在领袖原则的指导下,希特勒对纳粹党实施了十余年独裁统治。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来临前,纳粹党的民众支持率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恶化和失业率的飙升,纳粹党的支持者持续激增。
纳粹党的宗旨是团结“种族理想”的德国人驱逐持不同政见者、身体或智力低下者及以犹太人为代表的非雅利安民族人员。为了保护雅利安人所谓的纯洁性,纳粹党发动了对犹太人、罗姆人、波兰人、斯拉夫人、身体和精神残疾者的灭绝行动。1939年至1945年间,纳粹党在民族主义政府及被占领国家的招募人员的协助下,造成了至少1100万人的死亡,包括对约600万犹太人的种族灭绝屠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纳粹党被废除,盟军对德国进行“去纳粹化”行动。在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为代表的审判中,以赫尔曼.威廉.戈林为代表的数名纳粹党高级领导人被审判并被处决。
名称标志
名称来源
纳粹党(Nazi)是纳粹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语:Nazi Party)党名的缩写,也是对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党员的非正式、带有贬义意义的称呼。其前身为德国工人党(DAP)。1920年4月1日,阿道夫·希特勒将德国工人党更名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党内成员大多数人称自己为“国家社会主义者(National Socialists)”,偶尔也接受“纳粹”一称,例如党卫队下级特别行动队领袖利奥波德·伊特兹·冯·米尔登施泰因曾于发表在1934年《明报》上的文章中使用“纳粹“”一词。纳粹分子被称为Parteigenosse,女性纳粹党员则被称作Parteigenossin。在纳粹党兴起之前,这些词被用作俗语和贬义词,或被用来形容落后的农民或笨拙笨拙的人。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政府掌权后,除了奥地利的反纳粹分子继续使用这个词外,“纳粹”一词在德国很少使用。反纳粹分子和流亡海外的德国人频繁使用“纳粹德国”和“纳粹政权”。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一词的贬义色彩愈发浓重,并成为独裁暴政、种族灭绝及血腥侵略的代名词。
符号标志
党旗
弗里德里希·克龙为斯塔恩宝的地方小组设计了红底白圈包围着“卍”字徽旗帜。1920年8月,希特勒同意将“卍”字徽作为党的象征物。因为在梵语中,“卍”字徽最初代表着“好运”及“崇拜”。希特勒在此设计上做了修改,将万字徽的字臂延伸方向从左改到右。红色象征社会主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黑色、白色和红色借鉴了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设计的旧北德意志联邦旗帜。
自1933年纳粹党执政到1935年间,纳粹党的党旗被用作国旗和商船旗,但与黑、白、红水平匈牙利国旗交替使用。1935年,黑-白-红水平三色旗再次被废除,纳粹党的“卍”字旗被确立为国旗,并一直保持到1945年。中间有圆盘的旗帜在1935年后继续使用,但该旗帜只作为党旗使用。
党徽
纳粹党采用纳粹“卍”字作为党徽。在“卍”字之上,一只德国鹰伫立在橡树叶花环上。这只鹰被称作是“铁鹰”。当鹰望向它的左肩时,它象征着纳粹党,被称为游击队员。相反,当鹰望向它的右肩时,它象征着国家。纳粹党在德国掌权后,他们在全国和所有机构用修改后的党徽取代了传统版本的德国鹰。
成立背景
政治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意志国赞同并不加保留地签署了《凡尔赛条约》。以极端保守势力为首的右派势力将德意志国看做是“民族叛徒”及“十一月罪人”,以共产党为首的激进左派势力认为德意志国是反对苏俄式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的“革命叛徒”,两方势力都希望颠覆德意志国的统治。1920年3月13日,极右君主主义派代表沃尔夫冈·卡普(Wolfgang Kapp)率陆军数千人进攻柏林,发动武装暴动。为了对抗暴动分子,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党主席奥托·威尔斯(Otto Wels)的带领下,包括鲁尔区工人在内的约1200万工人在柏林发起大罢工。卡普暴动被镇压后,新任总理赫尔曼·密勒派遣国防军和部队于4月2日血腥镇压了鲁尔区工人。
1921年3月19日,在普鲁士内务部长、社会民主党人赛维林和赫尔辛的指挥下,携带重型装备的保安警察发动了推翻政府的武装暴动,在共产党党主席布朗德莱尔(Heinrich Brandler)的号召下,汉堡、劳西茨、鲁尔等地的工人进行总罢工。“三月斗争”很快被镇压下去,共产党的势力被削弱。1922年4月16日,维尔特拉特瑙政府与苏联签署的拉帕洛条约既引发了西方国家的不满,也遭到了极右民族主义势力的反对。1923年1月,威廉·古诺(Wilhelm Cuno)新政府对法国和比利时强占鲁尔区的行为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政策,该政策带来了全方位的经济崩盘,引发了“8·12”总罢工及反政府革命的频发。10月16日,被视为全德工人政府基础的“左派联盟”政府成立。10月23日,在德共中央的号召下,汉堡工人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起义,起义被德国政府镇压。面对社会动荡及魏玛政府的无能,统治阶级越来越希望建立一个能够对外夺取势力范围,对内强化专制统治的强权体制。
经济背景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协约国最终要求德国支付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为了筹集资金,德魏玛政府提高了包括通行税、消费税、保险税、资产税、啤酒税、烟草税在内的税率,并将赔款的重担全部转嫁到民众身上。维尔特政府在偿付了第一笔10亿金马克的赔偿后,德国国内的财政体系开始崩溃。德国统一共产党在1921年发表公开信,信中建议社会民主党和工会领导人共同采取措施反对物价上涨及无底线的剥削,此建议获得了德国工人阶层的广泛支持。1923年,“消极抵抗”政策的提出将德国的经济推向全面崩溃的境地,德国的工业生产急速下降、失业率暴增、国家财政急剧恶化、通货膨胀断崖式上升,小业主和小商人纷纷破产。这一年,马克下跌至18000:1美元,下跌程度与日递增。
1923年底,在美国的帮助下,德国施行了货币改革,德国经济进入局部稳定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农业依旧发展颓废,但垄断资产阶级却得到了迅猛发展。随着垄断资本的迅速扩张,掌握着德国的经济、政治的垄断巨头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帮助德国走出受压制的现状,重新瓜分世界,甚至发动争夺市场和资源的侵略战争。1928年,德国各殖民团体、企业主经济联合会发表《德国殖民总纲》,这一纲领首次将垄断资产阶级要求重新划分殖民地和德国势力范围的想法公开化。1929年,受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中小企业宣布破产,失业人数突破600万大关。
希特勒上台
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后,为了增加党员人数、扩大德国工人党的影响力,他说服了德国工人党委员会接受了以召开会议的形式吸引更多党员的建议。希特勒举行了包括了“霍夫布劳豪斯剧院集会”在内的多次集会演讲,阐述了德国工人党“二十五点纲领”,对政府领导人签订的《凡尔赛条约》给德国百姓造成的巨大灾难给予猛烈的抨击,并指出犹太人的自私、贪婪给德国百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与此同时,希特勒在“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幌子下,提出了建立“民族共同体”的口号,鼓吹所有人都能得到幸福。阿道夫·希特勒极力赞美农民和工人,称他们是德国的中流砥柱,是真正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鼓吹下,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被“血统”及“土地”的种族主意意识形态所倾倒,纷纷选择追随希特勒。
历史沿革
德国工人党时期
党派起源
1918年名为“为了美好和平的自由工人委员会”在德国不来梅州成立,同年3月,慕尼黑铁路工厂的工具制造工人安东·德莱克斯勒在慕尼黑成立了该组织的分部。安东·德莱克斯勒认为德国的政治暴力和社会暴乱都是由德意志国脱离群众所引起的,他希望将工人阶级从红色共产主义的禁中解脱出来后建立一个清除掉以犹太人为代表的所有异己势力的新德国。根据安东·德莱克斯勒的规划。
1918年体育记者卡尔·哈勒说服了德莱克斯勒,他们与“神秘远方协会”的几名成员建立了“政治工人集团”,卡尔·哈勒被推选为党主席,安东·德莱克斯勒被推选为副主席。1918年12月,德莱克斯勒决定成立一个以他所赞同的政治原则为基础的新政党,将他的“为了美好和平的自由工人委员会”分支与“政治工人集团”结合起来。新的政党在1919年1月5日成立,并定名为“德国工人党”(Deutsche Arbeiterpartei, DAP)。为了解除潜在的中产阶级支持者的担忧,德莱克斯勒明确表示德国工人党支持中产阶级。他指出“德国工人党”指导思想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不同,该社会主义政策指的是为德国公民提供社会福利。德国工人党与其他民族主义运动团体一样,都主张通过利润分享来建立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是建立一个按阶级和党派划分的社会。
一开始,德国工人党反对非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尤其反对以德国社会民主党(SPD)及德国共产党(KPD)为代表的左派政治运动。德国工人党成员认为他们的党派目标是与“布尔什维克主义”及为“国际犹太人”谋求福利的势力作斗争。德国工人党强烈反对《凡尔赛条约》。为了躲避左翼极端分子的暗杀及当局的注意,德国工人党的集会相对保密。
德国工人党将其潜在成员定位在以下四种人群中:其一,信奉民族主义及种族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该群体的代表人物为纳粹主义的奠基人安东·德莱克斯勒。其二,有才能的业余知识分子。该群体的代表人物为纳粹党的经济理论家戈特弗里德·费德尔及阿道夫·希特勒的导师迪特里希·埃卡特。其三,有极权主义及保守主义倾向的军人。该群体的代表人物为冲锋队的组织者恩斯特·罗姆及陆军将领埃里希·冯·鲁登道夫。其四,反社会暴徒。该群体的代表人物为党报记者和宣传家赫尔曼·埃塞尔。
党派发展
德国工人党起初是一个不到60人的小型政治团体,但是,它的存在还是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为了巩固统治,当局政府对所有组织都进行了严密的监督。回到慕尼黑的阿道夫·希特勒加入到第二兵团调查委员会,在其谍报工作得到上级的认可后,1919年9月12日,希特勒奉命去参加德国工人党的集会,对该党进行调查。希特勒对这个只有25人参加的集会没有任何兴趣,但在听到鲍曼教授对戈特弗里德·费德尔提出的反对资本主义观点表示质疑并指出巴伐利亚应与普鲁士脱离关系并与奥地利形成一个新的南德意志国家时,希特勒狠狠地驳斥了他。希特勒的发言引起了德莱克斯勒的注意,德莱克斯勒送给希特勒一本自己撰写的包含了反犹主义、民族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宣传小册子,并希望希特勒可以加入“德国工人党”。为了得到德国工人的支持以重建德国军事力量,在上级的命令下,希特勒加入到纳粹党,并成为该党的第555名党员。
德国工人党的早期成员包括后期纳粹党冲锋队的组织者恩斯特·罗姆、被称为“中欧的威廉·詹宁斯·布莱恩”的戈特弗里德·费德尔、被称为纳粹党的助产士及纳粹党的精神教父的埃特里希·埃卡特、纳粹主义理论家阿尔弗雷格·罗森贝格及后期纳粹党的专用辩护律师汉斯·法郎克。
希特勒最初想成立自己的政党,他指出他之所以会加入到德国工人党是因为该党的规模很小,这就意味着他有成为该党领导人的可能。加入到德国工人党后,希特勒对德国工人党进行了改组,使得德国工人党不再像是一个辩论社而是一个活跃的政党。
纳粹党时期
正式确立
希特勒在霍夫勃劳豪斯啤酒馆宴会厅发表演讲后,为了吸引更多的民众,德国工人党于1920年4月1日正式更名为“纳粹主义德国工人党”(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英语: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 Worker's Party),简称为“纳粹党”(德语:NSDAP,英语:Nazi Party)。“社会”一词是党的执行委员会添加上的,这个词的添加旨在吸引左派工人的加入。
1920年4月,纳粹党的第一个分部在巴伐利亚州东南部的罗森海姆市成立。到1920年年底,纳粹党已在慕尼黑外的十个州区成立了分部。此外,纳粹党在1920年12月将《种族观察者报》(即后来的《人民观察家报》)变为党的官方报纸。
纳粹党的本质是一个反动的、残暴的法西斯主义政党。起初,希特勒指出纳粹党是一个带领工人、下层中产阶级及农民进行革命的政党,然而,随着纳粹党权力的增加,纳粹党的性质在后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1920年,纳粹党正式宣布只有“纯雅利安人血统”的人才有资格成为纳粹党的党员。与此同时,如果该成员有配偶,那其配偶也必须是“纯雅利安人血统”。此外,纳粹党还规定,党员不能与“非雅利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为了保护党内成员的安全,并确保集会活动的顺利举行,希特勒任命有过案底的钟表匠艾米尔·莫里斯指挥一队由退伍军人所组成的纠察队。为了不引起政府的注意,该纠察队被命名为“体育运动部”。1921年10月5日,希特勒将“体育运动部”更名为“冲锋队”。
缓慢崛起
随着希特勒演讲规模的不断扩大,希特勒很快成为党内最活跃的演说家,在第一年,他就以演讲者的身份出现在公众面前31次。在演讲中,为了煽动百姓的情绪,希特勒会大肆抨击《凡尔赛条约》和犹太人。虽然纳粹党的人数在增加,可纳粹党仍是不能影响德国政局的小党。到1920年年底,纳粹党党员人数达到2000人,其中部分人是希特勒和恩斯特·罗姆带进纳粹党的,其中一部分是被希特勒的演讲吸引进纳粹党的。
希特勒的崛起引起了党内元老的忌惮,元老们担心希特勒会大权独揽。1921年6月,当希特勒和埃卡特前往柏林筹款时,位于慕尼黑的纳粹党总部发生了一场权变阴谋。元老们对奥格斯堡市地区纳粹党支部提出的将纳粹党与德国社会党合并的建议表示认同,并提议将纳粹党的总部移出慕尼黑从而将希特勒的所有党羽逐出权力中心。
7月11日,希特勒回到慕尼黑后愤怒地递交了辞呈,并于12日宣布退党。他表示除非授予他独断的权利并任命他为党的第一主席,否则他不会重新入党。委员会成员意识到希特勒不仅是纳粹党的宣传代表,更是纳粹党发展壮大的直接因素,他的辞职将意味着该党的结束。希特勒退党后,他的反对者将赫尔曼·埃塞尔开除出党,并印制了3000份小册子,抨击希特勒是纳粹党的叛徒。而希特勒则在几天内的演讲中为自己和埃塞尔辩护。
在安东·德莱克斯勒的努力下,希特勒于7月26日重新入党。1921年7月29日,纳粹党召开特别党代会,通过对党章的修订,希特勒以533票对1票的全胜顺利成为纳粹党的党魁,他被赋予了独裁的权力。
在一系列尖锐的内部冲突之后,“领袖原则”被最终确立。在这一原则下,该党成为一个听命于阿道夫·希特勒这个最高领导人的高度集权的团体,该组织由上而下严格地运作着。希特勒认为纳粹党是一个革命组织,其目标是推翻德意志德意志国,他认为德意志国是由社会主义者、犹太人和“十一月罪犯”控制的。
纳粹党之所以在1921年至1922年间得到发展及壮大,其原因有五点。第一点,希特勒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及其自身特殊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大部分党员的关注和支持。第二点,冲锋队员的招纳在高失业率的德国吸引了大部分无业年轻人的追捧。第三点,随着《凡尔赛条约》带来的经济问题和魏玛政权的无能,巴伐利亚州地区出现了对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政治的强烈反对。第四点,纳粹当地集会活动经常在啤酒大厅举行,在那里受压迫的人可以喝到免费的啤酒。第五点,《人民观察家报》的收购使得纳粹思想得以广泛传播。
权变暴动
受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独裁者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的影响,阿道夫·希特勒在他的执政过程中吸收了法西斯分子元素。意大利法西斯分子经常穿着黑衬衫制服,并使用直臂罗马礼,希特勒借用了他们的直臂礼作为纳粹礼。当贝尼托·墨索里尼通过“向罗马进军”的政变掌权意大利时,希特勒也开始策划自己的政变。
1923年1月,由于德国未能按照《凡尔赛条约》的要求按时支付赔款,法国占领了鲁尔工业区。法国的这一举动不仅造成了德国经济的全面崩溃,还使得德意志国总理威廉·卡尔·约瑟夫·库诺和内阁辞职。在德国政治环境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德国共产党试图发动革命夺权。在此背景下,德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异常高涨,纳粹党成员从1923年初的大约6000人急剧增长到20000人。与此同时,以全权国务委员奥斯塔夫·冯·卡尔、驻巴伐利亚国防军司令奥托·冯·洛索夫将军及邦警察局长汉斯·冯·赛塞尔上校为首的反革命君主主义者试图维护岌岌可危的君主制度以对抗新生的共和国政府。10月19日,全权国务委员奥斯塔夫·冯·卡尔对第七区的指挥官训话,他指出柏林政府已将纳粹党的政治活动视为全国性的军事危机。
1923年11月8日晚,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利用奥斯塔夫·冯·卡尔在慕尼黑啤酒馆举行爱国集会的时机发动了未遂的“政变”,这场暴动被称作“啤酒馆暴动”。在最后登场的埃里希·冯·鲁登道夫的劝说下,卡尔、洛索夫及赛塞尔同意了与希特勒合作。然而,当三人脱离掌控后立刻下令对纳粹党进行镇压,并宣布解散纳粹党、“奥博兰联盟”及“国旗队”。
11月9日上午,希特勒、鲁登道夫、赫尔曼·戈林等纳粹党人和支持者在慕尼黑举行了游行,试图获得支持。在通向音乐广场的街道上,游行人群遭到了“绿衣警察”的阻拦。军队开火,16名纳粹分子被杀。鲁登道夫和其他一些人被逮捕,阿道夫·希特勒后在其支持者恩斯特·汉夫施丹格尔的家中被逮捕。
以希特勒及埃里希·冯·鲁登道夫为首的啤酒馆暴动的参与者于1924年3月以叛国罪受审。在巴伐利亚州最高法院的支持下,希特勒在狱中只待了一年左右,鲁登道夫被无罪释放。在狱中,希特勒口述了他的半自传式政治宣言类书籍-《我的奋斗》。
纳粹党于1923年11月9日被取缔;然而,在民族主义集团的支持下,该党从1924年到1925年继续以“德国党”的名义运作。在此期间,北部的右翼民族主义纳粹党员转投向德国与自由民主党,以约瑟夫·戈培尔为代表的北部左派纳粹成员,仍然支持纳粹党。
政党重建
1924年12月20日,巴伐利亚州最高法院不顾州检察官的反对赦免希特勒。希特勒出狱后于1925年2月16日拜见了巴伐利亚总理海因里希·赫尔德博士,成功说服巴伐利亚当局解除对纳粹党的禁令。纳粹党于1925年2月26日正式重建,《人民观察家报》正式复刊,希特勒称自己为纳粹党的“独裁者”。
希特勒出狱后发现德国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已经稳定下来,极端主义思想的热度也已消退。因此,希特勒认为此刻的纳粹党不再是一个准军事组织,他否认任何以武力夺取政权的意图。希特勒打算改变党的战略,通过他所谓的“合法之路”来获得权力。在1925年,纳粹党被划分为由希特勒任命的“领导团”和普通党员群体,纳粹党与冲锋队分而治之,党内日常工作的合法性得到了特别的强调。为了加强对军事武装的管理,纳粹党要求冲锋队和党卫军(成立于1925年,是希特勒的保镖卫队)的成员必须都是正式党员。此外,纳粹党还开始接受女性党员的加入。
发展壮大
20世纪20年代,纳粹党的势力已经扩张到巴伐利亚州以外的地区。此时,为了调查选民对德国当局的嫌憎点并对纳粹党的宣传策略进行及时修改,纳粹党开始着手于对选民的调查。巴伐利亚民众大多信奉天主教,他们崇尚天主教君主制。而威斯特伐利亚的工人阶级则崇尚“红色柏林”,纳粹党在这两个地区的支持率普遍较低。纳粹党支持率最高的地区在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梅克伦堡、波美拉尼亚和东普鲁士为代表的新教地区以及工人阶级聚集的图林根州等地区。此外,纽伦堡也是纳粹党的重要据点,纳粹党的第一次纽伦堡会议就在纽伦堡举行。
通过频繁的集会和《人民观察报》的媒体渗透,许多新党员加入到纳粹党。受20世纪20年代通货膨胀的影响,以农民、小商人、公务员为代表的下层中产阶级民众越来越惧怕布尔什维克主义。希特勒抓住机会,通过频繁的宣传和渗透将越来越多的下层中产阶级民众吸引到纳粹党中。与此同时,被阿道夫·希特勒的反犹太主义思想所吸引,小型资产阶级对纳粹党的关注也明显提升。此外,在纳粹党极具煽动性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也成为了纳粹党的支持者。据统计,纳粹党的党员人数在1925年是2万人左右,而到1929年,纳粹党的党员人数就超过了17.8万人。
党内改组
希特勒改组纳粹党的第一步是对党内的领导层进行大换血。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是纳粹党名义上的副领袖,然而却没有党内实权。希特勒任命菲利普·布勒为党的管理者。菲利普·布勒是一个执行能力极高的下属,它能够完美的执行希特勒的任何命令。比如菲利普·布勒在1939年执行了希特勒提出的“安乐死计划”,毒杀了“不符合健康的雅利安人形象”的十余万人。弗朗茨·克萨韦尔·施瓦茨被希特勒任命为司库长,掌管着纳粹党的财政大权。此外,阿道夫·希特勒赫尔曼·埃塞尔为宣传主管、戈特弗里德·费德尔为党的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尤里乌斯·施特莱歇尔和阿图尔·丁特为法兰克地区及图林根周的党组织领导人。
到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下面的党内高级领导人是海因里希·路易波德·希姆莱、约瑟夫·戈培尔和赫尔曼·戈林。在党内高层领导组织下面的是纳粹党地区领导人-大区领导,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地区,并依照希特勒的指示指挥着阁地区的纳粹党党组织。1926年,戈培尔以柏林-勃兰登堡州区党书记的身份开始了他的晋职之路。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被任命为法兰克尼亚的大区领导,在法兰克尼亚的他出版了臭名昭著的反犹报纸《冲锋报》。
此外,纳粹党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阿道夫·希特勒参照德国政府的政府结构对纳粹党进行了改组,细化了党内各部门的职能。他还参照了德国的国会划区将党在全国的管理范围划分为34个大区。每个区下面细分成分区、支部及小组等,这套组织体系环环相扣。纳粹党在每个大区领导之下设置了较低级别的官员,包括县领导、支部领导、街区领导等。这是一种严格的等级结构,命令来自最高层,所有下级人员都被要求对上级绝对的忠诚。
根据职责,党内各组织一分为二,以外交部及工会部为代表的政府机构负责打击政府,以农业部、司法部、国民经济部为代表的机构负责党内发展。此外,纳粹党还对冲锋队进行了改组。弗朗兹·里特·冯·埃普将军被任命为新成立的“国防政治处”的领导。为了保卫自己的安全,希特勒成立了一支对他忠诚的党卫队。
在这个时候,阿道夫·希特勒礼和“希特勒万岁!”的问候语被全党采用。
党的选举
纳粹党自1924年起开始参加国民议会和州立法机构的选举,但纳粹党在一开始的选举活动中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1924年12月分的国会选举中,“民族社会主义自由运动”只获得了3%的选票,支持率在1928年下降到2.6%,纳粹党的州选举结果也不尽人意。尽管这些选举结果不尽人意,但纳粹党还是在菲利普·布勒、弗朗兹·施瓦茨、格里哥·斯特拉瑟及马克斯·阿曼等人的管理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此外,民族主义团体的逐渐衰落给纳粹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26年至1928年,纳粹党为了拉拢德国各大工业区内的工人,提出了“城市规划”,该计划以失败告终。约瑟夫·戈培尔提议,与其把所有的宣传都集中在有其他政治团体竞争的大城市,不如将纳粹党的选举中心转向农村。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由于德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贷款,此次经济危机使得德国国内出现了可以与美国相比拟的经济大萧条。1930年-1933年,大量企业纷纷倒闭,失业人员在1933年达到了600万。与此同时,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分歧日益严峻。这些都给纳粹党的扩张提供了机会。希特勒将此次危机归咎于犹太金融家和布尔什维克的说法在广大选民中引起了共鸣。
在1930年9月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赢得了18%的选票,成为仅次于社会民主党的第二大党。此次选举彻底改变了德国的政治格局,传统的德国国家人民党和民族自由党的影响力被大大削弱,民主党派无力形成统一战线,而纳粹党在此次选举中展露锋芒。以德国垄断资本家弗里茨·蒂森为代表的企业界的领袖们在此次选举中看到了纳粹党的实力,他们对纳粹党重视了起来,源源不断地捐赠涌入纳粹党。
1931年,纳粹党改变了策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持续不断的竞选造势活动。1932年1月27日,垄断行业资本家们在杜塞尔多夫召开会议,希特勒应邀出席并发表演讲。阿道夫·希特勒的演讲博得了在场的各位资本家们的一致好感。会后,希特勒及纳粹党开始了与德国工业巨头以及以美国大垄断巨头福特为代表的国际垄断资本的频繁接触。所有资本家都表示对纳粹党和希特勒寄予厚望。
在这一阶段,纳粹党的冲锋队成员人数激增,他们与德国社会民主党党员的武装冲突使得某些地区沦为战区。为了安抚民众,希特勒承诺将恢复法律和社会秩序。与此同时随着海因里希·布吕宁所领导的德意志国与奥地利签署了关税同盟协定,法国撤走了其对奥地利及德国的贷款,德国的经济进一步恶化。这些都为纳粹党的提供了绝佳的展示舞台。在纳粹党人的努力下,到1931年底,纳粹党的党员人数已达到80万,冲锋队的人数超过了22万。
为了争取更多关注,希特勒进行了著名的“飞越德国”之行。然而,在1932年的总统选举中,希特勒还是败给保罗·冯·兴登堡。希特勒在第一轮与第二轮的得票率分别为30.2%和36.8%,兴登堡的得票率为47%和53%。虽然此次选举以失败告终,但这次选举使纳粹党成功身进大党之列。1932年4月24日,普鲁士王国自由邦议会选举结果显示,纳粹党获得了36%的选票和162个席位。在1932年7月31日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从1928年前的2席增加到在国会中占据了230个席位,一跃成为德国第一大党。民主党和共产党成为仅次于纳粹党的两大政党,然而,此两党后期的相互掣肘为纳粹党独揽大权提供了契机。
在11月举行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和共产党牢牢把握着半数国会议席。然而,受阿道夫·希特勒对保罗·冯·兴登堡的恶劣态度及赫尔曼·戈林在国会会议上表现出的怪异行为的影响,纳粹党的支持率降低了4.3%,纳粹党失去了34个国会议席。
1932年11月19日和21日,希特勒、戈林与兴登堡进行了会面,兴登堡间接拒绝了任命希特勒为总理的建议。在兴登堡的支持下,弗朗茨·冯·帕彭继续留任总理一职。然而,12月2日,巴本的内阁抛弃可巴本,兴登堡转而支持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库尔特·冯·施莱谢尔上任后意图将对冲锋队和纳粹党进行拆分。纳粹党成员格里格尔·施特拉塞尔拒绝此建议,并选择辞职。1933年1月,巴本与阿道夫·希特勒会面,表示愿意支持由希特勒领导的内阁。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国会纵火
为了铲除共产党,希特勒策划发动了一场国会纵火案。1933年2月27日21点17分,德国国会大厦遭遇火灾。火灾发生后,政治警察部队的队长鲁道夫·狄尔斯在对守卫温特进行了简单的讯问后指出此次纵火案为共产党暴动。冲锋队柏林·勃兰登堡地区的负责人哈因里·海道尔夫在收到狄尔斯的信后立刻命令冲锋队员逮捕城内的共产党活动家。纳粹党人对共产党员及反法西斯主义人员的逮捕持续了近4个月,近七万人被逮捕。
2月28日,希特勒说服了保罗·冯·兴登堡颁布了《国会纵火令》。该法令不仅取消了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基本公民权,还规定了希特勒可在必要的情况下接管各地权力,并可以对干扰社会治安的“暴徒”判处死刑。
以党干政
1933年3月5日,纳粹党以44%的选票赢得了议会选举,但未能赢得绝对多数的选票。可这次选举为纳粹党争取到了大量的以公务员和白领为代表的新党员。他们被戏称为“三月殉道者”或“三月紫罗兰”。为了阻止不同意识形态持有者的进入并保护党的“纯洁”,希特勒于1933年5月至6月下令减缓党员的发展速度,然而,党员的发展速度仍然急速激增。1935年,纳粹党的党员人数达到250万,该党的党员人数在1945年飙升至850万。
纳粹党对整个公务员体系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它要求所有公务员必须是纳粹党的下属组织-德国公务员联盟的成员,所有公务员都必须订阅纳粹党党报并为该报扩充更多读者。此外,纳粹党还对公务员的私生活进行监管,他们的电话被纳粹党监听,他们及亲友的私人信息被调查。此外,纳粹党政治中央委员会主席赫斯所领导的“元首代表工作室”还参与到了所有政府部门的法律起草工作,政府内部所有文件都要递送赫斯批阅。1934年底,赫斯建立了“纳粹党内部事务处”与“国家事务处”,代表纳粹党干预国政。1934年10月25日,赫斯向全党发布指令,要求纳粹党党员在他的指挥下全面干预政务。
此外,为了对德国政府和社会进行全方位的控制,纳粹党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一场“协调”运动。1933年6月到7月期间,所有相互竞争的政党要么被宣布为非法,要么自行解散。1933年7月14日颁布的《反对组建政党法》在法律上确立了纳粹党的垄断地位。1933年12月1日生效的《确保党和国家统一法》标志着纳粹党和国家机器逐渐交融。根据《确保党和国家统一法》,冲锋队被赋予了准政府的权力,冲锋队的参谋长成了没有职务的内阁部长。根据1934年1月30日的《帝国重建法》,德国境内的各州区将大部分权力拱手让给了纳粹党控制的地方议会,各州区失去了自治权后全部降为帝国政府的行政部门。
1933年3月23日,议会通过了《1933年授权法》。该法案不仅赋予内阁无须议会同意而颁布法律的权利,还允许纳粹党所控制的政府可以在必要的时候违背宪法。这一法案的颁布给了以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独裁的权力。纳粹随后对德国进行了极权化的控制,纳粹党废除了工会和其他政党、监禁了它的政治对手,并建立了集中营。
党内清洗
由于冲锋队队长恩斯特·罗姆仇视传统的军事-工业联合体,不愿成为一个顺从的支持者,希特勒以冲锋队官员密谋发动政变为由于1934年6月30日至7月2日血洗了罗姆领导的冲分队,此次清洗活动是党卫军在盖世太保和国防军的协助下执行的,被称为“长刀之夜”。希特勒剥夺了冲锋队领导层的权力,并下令将以罗姆、冯·施莱彻尔为代表的冲锋队官员杀害。被杀害的大多数人属于纳粹党内的“施特拉塞派”。除了“施特拉塞派”纳粹分子,大量社会民主党员、共产党员及各方政敌也遭到了清洗。在此之后,冲锋队失去了其的重要性,而党卫军被希特勒改组成只听命于他的独立的武装组织。
正式掌权
1934年8月2日,保罗·冯·兴登堡总统去世前,内阁宣布根据之前通过的法律,内阁总理职务将与国家总统职务合并,希特勒正式成为国家元首和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纳粹党党组织-德国联邦政府总理府接管了总统办公室的职能,党和国家之间的区别愈发模糊。此外,海因里希·希姆莱升任德国警察总监、盖世太保首脑和党卫队帝国长官后,党卫军越来越多地发挥其警察职能,党卫队保安局和纳粹德国的治安警察于1939年正式合并为党卫队国家安全部,该组织是国家和政党结构混合而成的组织,它成为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受帝国中央安全总局管辖。
血腥屠杀
1939年至1945年间,纳粹党在民族主义政府及被占领国家招募的人的协助下,造成了至少1100万人的死亡。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授意下,纳粹党成立了特别行动队,该行动队所到之处的所有犹太人都遭到了杀害。纳粹党授权的种族灭绝行动屠杀了三分之二的欧洲犹太人,有550万至600万犹太人被残害。与此同时,为了报复波兰人民,纳粹党对近200万非犹太波兰人的死亡负责。此外,纳粹党还于制定了“东方总计划”,若是该计划顺利实施,将有超过4600万-5100万的白俄罗斯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拉脱维亚人、立陶宛人以及东欧地区的其他居民或被驱逐或被肉体消亡。到1942年夏天,为了容纳更多被驱逐的人,纳粹党扩建了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代表的集中营,其中有几个集中营专门用于屠杀。
除了对犹太人进行种族灭绝外,纳粹党还制定了“饥饿计划”,意图收缴将占领区民众的食品,并将其分给德国军队和德国平民,从而将占领地区的人口减少3000万。“饥饿计划”和““东方总计划”并未完全实施,然而,已实施的部分计划已造成了1930万平民和战俘的死亡。
战败取缔
按照官方说法,纳粹党在德国的统治只存在了12年。1945年10月10日,盟国管制理事会正式废除了纳粹党,随后在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为代表的审判中,包括赫尔曼·戈林在内的纳粹党党内主要战犯接受了审判。1945年签署的《波茨坦协定》要求彻底消灭纳粹党,并禁止其复活。此外,《盟军管制委员会第2号法案》中《关于终止和消灭纳粹组织的条款》还规定废除52个纳粹附属和监督组织,并宣布其活动为非法活动。去纳粹化的行动一直在德国进行,一直持续到美苏冷战开始。
意识形态
政治纲领
1919年10月16日,希特勒完成了进入德国工人党后的第一次公开演讲。集会后,德国工人党共获300马克的捐赠。在接下来的几场演讲中,希特勒为德国工人党谋取了可观的捐赠,故而,在1920年初,希特勒在安东·德莱克斯勒的支持下任职纳粹党的宣传部长。随着在党内威信的逐步提升,希特勒意识到要把德国工人党发展壮大起来,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党纲。在与德莱克斯勒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后,由德莱克斯特撰写大纲,由希特勒整体策划补充的《二十五点纲领》修订本在1920年2月6日正式完成。
《二十五点纲领领》是纳粹德国早期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纲领指出,凡尔赛合约和圣·日耳曼合约必须被废除,所有德意志人民需要在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组成大德意志帝国;所有日耳曼人民享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权利,只有日耳曼血统的人是德国公民,以犹太人为代表的非日耳曼血统的人不仅无法享有决定国家领导人和法律的权利,更无权居住在德国的土地上;子1914年8月2日以后进入德国的所有非日耳曼人必须立即离开德国;在大一统的日耳曼国家中清除所有犹太人是党的重要目标;废除一切非法收入和非劳动所得;一切托拉斯国有化。同时,阿道夫·希特勒还指出为了使所有的日耳曼人都能获得高等教育,所有教育机构的课程必须适应现实生活,学生必须从小被教授公民学。此外,希特勒主张反对传播政治谣言,建立国家新闻报道体系。最后,希特勒还主张撤销常规军,建立国民军。
为了宣传德国工人党,希特勒于1920年2月24日在可以容纳2000人的霍夫勃劳豪斯啤酒馆宴会厅进行了演讲。党内部分成员害怕如此大规模的集会会给党带来负面的影响,卡尔·哈勒甚至以退党表示对希特勒冒险行为的抗议。然而,这次演讲还是如期展开。在此次演讲中,希特勒阐述了德莱克斯勒、戈特弗里德·费德尔和自己共同起草的德国工人党的“二十五点纲领”。此次集会为德国工人党争取到100名新党员,集会后,德国工人党名声大噪。
主要思想
纳粹主义
纳粹主义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纳粹党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民族主义。根据纳粹民族主义思想的要求,强势的民族有权征伐弱势小国,有实力的大国有权统治无能小国。作为有实力的优等民族,德国必须不遗余力的扩张国家的领土并将德意志文化引入其他劣等民族中去。第二,种族主义。纳粹党吸收了种族卫生学的一些重要信息,将其转化成种族主义政治行动。1933年7月14日,第一个种族主义法律《预防后裔患有遗传疾病授权法》随着种族办公室、种族主义杂志和种族主义协会的出现而诞生。根据此规定,若个人患有低能症、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哈廷顿舞蹈症、虚弱、天生盲眼等疾病,这个人可能会被强制绝育。据统计,在1933年至1939年间,共有近四十余万人因此规定被切除精管或被结扎输卵管。
1935年,《德意志血统和荣誉保护法》、《德国公民权法》及《德国人民遗传健康保护法》被通过,这三部法案被称为《纽伦堡法》。这三部法律重新定义了公民权。《德意志血统和荣誉保护法》不仅禁止雅利安人与犹太人通婚或发生性关系,还禁止犹太人悬挂国旗。《德国公民权法》对公民和国民做了新的界定。《德国人民遗传健康保护法》规定新人在婚前必须接受医学检查。这三部法律将犹太人吉普赛人、“莱茵兰私生子”、精神病患者及同性恋人群直接标记为德国血统的玷污者。在第三帝国期间,纳粹党共监禁了一万四千余名同性恋者。
1938年,以阿道夫·艾希曼纳粹党人为代表的犹太人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驱赶犹太人的中央办公室,该办公室将十万余名奥地利犹太人驱赶至巴勒斯坦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道夫·艾希曼等纳粹党人围捕了三百多万犹太人,将他们赶至集中营和犹太人聚居区。在希特勒的指示下,纳粹党人对这些犹太人残忍杀害。
第三,极权主义及领袖原则。领袖原则和极权主义规定德国国内的所有公民必须尊崇一个原则,即领袖是全体人民意志的象征。在这个原则的指导下,为了达到所有民众都可以为领袖牺牲的效果,纳粹党将纳粹主义思想和法西斯主义精神尽数灌输给了德国民众。第四,生存空间论。该思想指出德国要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创伤中走出,恢复其应有的大国地位,就一定要通过对外扩张来获取更多可利用的土地。
反犹太主义
阿道夫·希特勒认为纳粹党的指导思想始终是德国民族主义下的扩张主义和反犹主义,在纳粹党内,反犹太主义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并被写进了《二十五点纲领》中。希特勒曾指出包括英国、法国和苏联在内的外部敌人都已被犹太人控制,在他看来,德国未来的扩张战争必然会导致一场针对犹太人的歼灭战。希特勒上台后,制定了一系列剥夺犹太人生存权利的政策纳粹党子1933年颁布的《行政机构重建法》致使大量犹太人被解雇或被强迫离职。1935年政府颁布的纽伦堡种族主义法律使得犹太人不仅失去了公民身份,还被合理夺了资产。阿道夫·希特勒在他就职总理一周年纪念日的演讲活动中曾将即将发生的世界大战归咎于犹太金融家,并表示若德国再次被卷入世界大战中,那犹太民族将会在欧洲彻底消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在反犹太主义的驱使下,大量的犹太人被驱逐到犹太人聚居区和集中营,大量的犹太人被屠杀。
宗教思想
希特勒曾指出日本的宗教信仰及伊斯兰教都比“温和而软弱”的基督教更适合德国人。在此情况下,希特勒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基督教传统和德国基督教文化,并将天主教的等级组织、礼拜仪式和用语等元素运用到他的日常统治中。
组织结构
政党组织
纳粹党最高领导人是党主席希特勒,党内所有组织和各部门领导都从属于他的职位,必须服从他的指示。阿道夫·希特勒对纳粹党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完全的指挥权,这就是所谓的领导原则。1934年,希特勒成立了一个独立的机构——德国元首总理府,并拥有自己的下属机构。在党主席下面的是纳粹副元首鲁道夫·赫斯。赫斯下面是由马丁·鲍曼负责的党务办公室。
直接听命于希特勒的是纳粹党的全国领导,其数量逐渐增加至18个。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堪比希特勒内阁中的帝国部长。十八位全国领导在慕尼黑布朗府成立了“纳粹党帝国领导层”。与纳粹大管区指导者不同,帝国队长没有单独的地理管辖区域。
纳粹党有许多处理各种政治和其他事务的办公室:
军事组织
除了自己的军事组织外,纳粹党还得到了其他几个准军事组织的“支持”,这些准军事组织的所有成员都被要求在成为正式的纳粹党成员后才可加入他们所选择的团体,德国党卫军帝国师除外。德国党卫军帝国师被认为是党卫军和纳粹党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允许成员在不加入纳粹党的情况下加入,外国志愿者也不需要成为纳粹党成员。纳粹党最主要的军事组织包括党卫队、冲锋队、纳粹主义飞行军团、国家社会主义汽车军团、希特勒青年团及德国少女联盟。出于行政原因,包括盖世太保成员在内的警察经常被授予党卫军军衔,他们也不需要成为纳粹党成员。纳粹党为所辖的准军事集团建立了庞大的准军事军衔体系。在数以百万计的入党申请涌入之后,壮大后的准军事组织和辅助组织吞并了现有的协会和联合会,这是军事“组织化”过程的一部分。
冲锋队
冲锋队(SA)的前身是“体育运动部”。1921年8月8日,希特勒组建冲锋队,并任命其为纳粹党的正式武装力量。冲锋队的前期任务是保障纳粹党集会活动的安全及破坏革命运动,它的前期构成来源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1923年,冲锋队支援了阿道夫·希特勒的啤酒馆暴动事件,暴动事件失败后,冲锋队被解散。1924年12月,恩斯特·罗姆重建冲锋队,希特勒对冲锋队进行了改组,将其改组成整齐划一的武装团体。希特勒执政的第二年,罗姆领导的冲锋队人数已超过250万人。与其他法西斯主义卫队相同,冲锋队很快便具有了攻击性及狂热性。冲锋队不仅是纳粹党灵魂的象征,还是党内不安定因素。随着冲锋队与德国国防军的矛盾日益凸显,以罗姆为首的冲锋队上层领导主张进行“第二次革命”以便取代国防军。1934年2月,恩斯特·罗姆向内阁提出了建立以冲锋队为基础、囊括军队、冲锋队、党卫军等武装力量的人民军的请求。此要求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2月21日希特勒向英国外交大臣艾登透露了裁减冲锋队的想法,此消息引发了恩斯特·罗姆的强烈不满,罗姆与陆军的斗争愈发激烈。
为了整顿冲锋队,希特勒于1934年6月30日在约瑟夫·戈培尔的陪同下赶到冲锋队官员的住地汉斯尔包尔旅馆,枪毙了海因斯队长,并在6月30日至7月2日清洗了整个冲锋队的领导层,罗姆拒绝自杀后在施塔德尔海姆监狱被两名党卫队军官射杀身亡。与此同时,在希特勒的授意下,党卫军及盖世太保对冲锋队进行了清洗。7月26日,冲锋队正式被党卫队所替代。
党卫队
重新掌权后,希特勒与冲锋队领导人恩斯特·罗姆之间的矛盾深化。为了制衡冲锋队并保障希特勒的安全,希特勒的保镖兼司机泽普·迪特里希(Seep Dietrich)奉命组建了一支由117人组成的私人卫队,该卫队被希特勒命名为党卫队(Schutzstaffel)。1929年1月,希姆莱被任命为党卫队的领袖,在希姆莱的领导下,党卫队迅速扩建。1933年10月,所有的党卫队组织都派出了一定数量的优秀成员加入到巴伐利亚州警察部门下属团体-慕尼黑团,并在军营中进行了军事训练及军官训练。1934年6月,以这些成员为骨干的慕尼黑政治预备队(Politische Bereitschaft Munchen)正式成立。1934年9月,希特勒批准成立了听命于希特勒本人的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SS-Verfugungstruppe),部队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包括“政治预备队”(Politische Bereitschaften)、“德意志”旗队(Deutschland Standarten)在内的各地独立的党卫队大队。
1934年7月26日,党卫队完全脱离冲锋队,成为不受司法机关管理的党内独立组织,承担党内警察身份、维护国内政治秩序并监控民众的政治活动。希姆莱一面强调党卫队对阿道夫·希特勒的绝对忠心,一面强化党卫队的经营特性。到1939年秋,党卫队的势力急速扩张,其下属分支分别为普通党卫队、党卫队保安处、党卫队军事组织(武装党卫队)及被称为“骷髅部队”的集中营警卫部队。1932年,瓦尔特·赫克(Walter Heck)将党卫队的队徽设计为两道闪电的图案。
附属机构
德国国内某些名义上独立的组织虽然有自己的法律代表和财产,但它们实际上受纳粹党的管辖。这些组织中有些是各种职业的工会,有些是1933年纳粹党接管德国后被纳粹化了的老组织。纳粹党的主要附属机构如下:
以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股份公司及德国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国际化经营的大型企业的员工大多都是纳粹党员。为了确保纳粹党的领导层可以随时掌握全球企业精英的最新动态和情报,纳粹党规定所有在海外的德国企业必须设有纳粹党组织的联络人。
地方组织
出于集权管理及巩固阿道夫·希特勒独裁大权的目的,纳粹党在其统治过程中建立了严格的等级结构。纳粹党采用国会划区的方式,将党在全国的势力范围划分为34个大区,每个大区都由大管区长官负责。在大区下面,纳粹党又划分了若干个分区、支部、小组。这些确保了纳粹党可以随时掌握各区的最新动态及情报。
纳粹党在德国境内保留了大部分名义上的州和地方政府,但1937年以后新获得的领土上的州和地方政府未被保留下来。德奥合并后,德意志帝国正式建立。在纳粹党控制的区域内,大区长官仍然充当国家代理官。这一安排直接将党和帝国政府的职权完全融合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种区域管理模式也被用在德国吞并的领土上。
194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941年,德国共有42个大区。其中,7个大区位于奥地利,1个位于苏台德地区,2个位于从波兰和但泽自由市吞并的地区。
除了这些区域外,纳粹党在瑞士也建立了一些党支部,大多数以其所在地的首府命名,例如巴塞尔-索洛图恩大区,沙夫豪森大区,卢塞恩大区,伯尔尼大区、圣加仑大区和苏黎世大区。
政党成员
纳粹党的成员主要来自于城市和农村的中下层阶级。据统计,纳粹党中7%的成员属于上层阶级,7%的成员是农民,35%的成员属于工人阶级,其余的51%属于中产阶级。在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之前,党内工人阶级的总人数虽只占党内党员总人数的30%,却占德国国内工人阶级总人数的46%。党内的白领雇员、个体经营者和公务员的比例高于他们在普通人口中的比例。纳粹党的所有党员全部隶属于该党的地方分支机构。有数据显示,1928年,纳粹党的全国地方分支机构共1378个。
纳粹党鼓励有军事野心的纳粹成员加入党卫军,很多党员入党后加入到了国防军或被应召入伍。纳粹党规定,所有国防军成员必须是非政治人士,所有在20世纪30年代加入的纳粹成员都必须退出纳粹党。然而,这一规定很快就被取消了,以“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莱因哈德·特里斯坦·欧根·海德里希为代表的纳粹党官员纷纷入伍。为了鼓励更年学生的加入,纳粹党成立了希特勒青年团(阿道夫·希特勒Jugend)、纳粹主义德国学生联盟(NSDStB)及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大学讲师联盟(NSDDB)。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大学讲师联盟于1944年7月解散。
为了吸引德国女性会员的加入,纳粹党成立了国家社会主义妇女联盟(德语:Nationalsozialistische Frauenschaft,简称“NSF”)。居住在德国境外的党员被集中到纳粹党国外组织,该组织只接收拥有德国国籍的“德意志民族”公民,对于捷克斯洛伐克公民,加入纳粹党将被判处五年至二十年的监禁。
1933年纳粹党上台时,党员人数飙升至200多万。1939年,会员总数更是上升到530万,其中81%是男性,19%是女性。截至到1945年,纳粹党的总人数已达到了800万的顶峰,其中63%是男性,37%是女性(约占德国8000万人口的10%)。
外交关系
为了削弱波兰与法国的联盟,1934年1月26日,纳粹德国与波兰在德国首都柏林签署了阻碍东欧联盟体系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根据此条约,德波双方保证在十年内不对对方使用武力解决任何争端。1934年6月,纳粹德国签署了《东方洛迦诺公约》,公约规定由法国担任该公约的保证国,苏联、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签订互助公约。1935年,纳粹德国与英方签署了《英德海军协定》。1936年7月,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希特勒在收到请求援助的请求后,派兵前往西班牙支持弗朗西斯科·佛朗哥。1936年10月,意大利外交部长加莱阿佐·齐亚诺伯爵(Gian Galeazzo Ciano, 2nd 计数 of Cortellazzo and Buccari)访问德国,齐亚诺伯爵与希特勒进行了私人会晤,双方签署了“九点议定书”,以表达两国的友好关系。1936年11月,纳粹德国与日本签署了《反共产主义协定》。1938年2 月12 日阿道夫·希特勒会见奥地利政治家库尔特·冯·许士尼格(Kurt Schuschnigg),迫使舒施尼格做了一系列旨在发展奥地利纳粹势力的让步。1938 年3 月13 日,纳粹德国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法令。在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签署了意图实施代号为“绿色方案”的侵捷计划。为了避免战争,在英国首相阿瑟·尼维尔·张伯伦的调解下,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签署了《慕尼黑协定》。按照该协定规定,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
参考资料
The Nazi Party.United States Holocaust Memorial Museum.2023-09-24
Die Reden des Führers am Parteitag der Ehre, 1936 (in German).. Munich: Zentralverlag der NSDAP.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