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庄子》是战国时期庄子及其后学所写的道家著作,一般认内篇为庄子本人所写,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因汉时尊庄周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又称《南华经》《南华真经》。
魏晋时期郭象对《庄子》进行删定,形成了流传后世的《庄子》33篇,其中包括内篇有7,外篇有15,杂篇有11。《庄子》一书作为道家著作,在思想上崇尚道,着重自然,强调无为而治,物化虚静。而在文学和美学上,《庄子》也极具浪漫主义的语言艺术。
《庄子》一书影响也是广泛的。在中国本土,其对中国古代政治上对无为而治、艺术上的追求自然都有深刻影响。同时,《庄子》一书也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文学。即使是相对传入较晚的欧美,现在也出现了研究《庄子》的学者。
作品概况
作者介绍
作者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姓庄名周,字子休,亦称南华真人,生卒年月不详。《史记》对庄子仅有两百多字记载,简单介绍了其曾做过漆园吏,与魏惠王、齐宣王同时。提到了楚威王曾想要聘庄子为相,然而被庄子拒绝的故事。这显示了庄子一生厌恶污浊的政治,决心脱离仕途,过着隐居的生活。
庄子所处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当时一方面社会动荡,生灵涂炭;另一方面百家争鸣。儒家孟子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稷下学宫之学兴盛,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碰撞与融合。正是在这样一个自由解放的年代,庄子受到激励,开始对动荡的社会进行思考。
庄子本人并不认同儒家学派恢复周礼,提倡先王之道,实行仁义孝悌的主张。而对于当时的显学墨家思想,《庄子》一书则也对其进行批判。老子的学说给庄子提供了理论依据。《老子》虚心弱志的无为之道思想被庄子直接继承,其理论也在《庄子》一书中得到完善化与更为具体化的说明。此外,楚文化对庄子本人也有着影响。庄子本人所在的宋国蒙本就位于楚国旁,其论辩、奇诡的想象,极其富有浪漫主义的文风,以及追求个体精神超越的境界皆可与楚风密切相关。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庄子及其后学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吸收百家思想又加以驳斥,留下《庄子》一书传世。
成书过程
在先秦时期,《庄子》一书已经出现。但并不完全和今日通行的《庄子》一书内容相当。《天地》中提到“上仙”,被认为是汉代思想,《天运》中提到“三皇五帝”,不应早于《吕氏春秋》,外杂篇陆续成属于战国末期甚至汉代。汉代时期,《庄子》一书为52篇。但这些都不是如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可以《庄子》一书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的,而是经过后世门人的不断增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郭象依据各家《庄子》底本,删定《庄子》,最终整理出如今通行的《庄子》33篇。后世《庄子》一书,多以此书为底本。
内容
《庄子》一书由内篇、外篇、杂篇组成。其中内篇有7,外篇有15,杂篇有11,合计33篇。
思想
哲学思想
道的思想
《庄子》一书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自己独立存在,超越时间与空间。道存在于太极之上也不会被觉得高,先于天地也不会被显得长久,其比上古还要老。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又是独立自身的,本身就固有不需要假借外物而存在的的。万事万物都包含在“道”中,“道”也内在于一切万物中,
知的思想
《庄子》一书并不承认知识的地位,否定自我认知。《庄子》一书认为一切认识皆属限制下的成见,一切理论都有一定的限制。所有学说,所有知识,它们都无绝对性。争论在《庄子》一书看来是无意义没有价值的,因为双方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言说,停留在是非之争上。《庄子》所提出不限于是非之争的方法是要站在道的高度来看问题,而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辩论。辩议在《庄子》一书中也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是被语言限制的。明道之人,是不做辩议的,是不落于语言的臼中的。
人生哲学
《德充符》关注人的内在生命力与真美,《庄子·秋水》借对楚王使者说的话赞扬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追求超越与放达;《逍遥游》强调克服主体障碍,达到无待境界。以上种种,都体现了《庄子》一书为抨击“人为物役”的异化现象,倡导独立自主的人生和超然物外的精神所作出的努力。
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其接续了《道德经》一书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一书认为有为的政治破坏了自然的“道”,破坏了人性的朴素。现实政治与纯朴自然的人性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应该提倡的是无治主义与无为而治。《庄子》一书所推崇的理想政治显然是使人们按自然之道生活的政治,是恢复人自然天放理想生活的政治,是“建德之国”,是“至德之世”。
无君思想
在《庄子》的哲学中,君王是没有意义的,顺从自然本性的话,自己就是主人,如果愿意的话,自己可以称自己为帝王。《应帝王》中的告诉的是成为“帝王”的态度与方法,而这个“帝王”,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帝王”,而是生命意义上的“帝王”。
文艺思想
崇尚自然
《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强调神境。《庄子》一书用“庖丁解牛”“轮扁轮”的寓言来喻说这种出神入化、合乎自然的神境。要达到神化妙境,就要摒弃依靠人为的理念。当然,要达到那种自然的神境,也不能完全忽视人为的努力。庖丁之所以能够合乎自然地解牛,也是因为自己不断练习的结果。
得意忘言
在道家的哲学思想思想中,道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由此可见,如果妄想用语言来表述、言说道,那则是不可能的。语言是用来表意的,其是有局限性的。那么如何打破语言这种局限性,《庄子》一书提出了得意忘言的方法。《外物》篇写到“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意思就是要通过语言去体会意义,意义上第一位的。所以,《庄子》一书强调的是通过去言、不言,来超越言说名理之表,进入道无的本体境界,得意忘言。
虚静物化
而对于如何达到自然,进入得意忘言的境界,《庄子》一书则认为要通过虚静与物化。正如《人间世》所论述的那样,作为主体的人要心志专一,用心去领会自然万物,通过“心斋”“坐忘”容纳万物,达到空明的境界。人的内心涤除玄览,排除一切利害关系,不受人欲的侵扰,进入审美的静观状态。
艺术特色
寓言为广
《庄子》一书善用寓言,《庄子·天下》篇中曾写到“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可见《庄子》一书寓言运用的广泛。《庄子》中用庖丁解牛比喻养生的道理,用蜗牛角之上触蛮两国交战比喻诸侯的战争。诸如此类的寓言丰富,数量众多。同时,在崔宜明教授看来,《庄子》一书言说了很多寓言,这些寓言单独拿出来也都有其各自的语义。但从全书的整体来看单个的寓言,却很难将这些寓言联系起来。也就因此,使得读者去思考庄子在怎么说,而不是一味地被动地接受《庄子》一书所灌输的具体道理。也就是在这种过程中,读者逐渐领悟到现实语言的局限性,道的不可表述性。
想象虚构
《庄子》一书具有着超乎寻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想象世界。刘熙载在《艺概》中评论到“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庄子》一书有意避开逻辑论争,把思想融化在故事、人物和与动物的对话中,用幻想世界的事情,来进行言说。如《逍遥游》中的蝉与学鸠、朝菌蟪蛄,《齐物论》中的罔两问影、庄周梦蝶,《人间世》中的螳臂挡车,《庄子·秋水》中的井底之蛙,皆是一个又一个奇妙的虚构。
论辩艺术
《庄子》一书的论辩也同样卓有特色。《庄子》一书不仅善于举出事实进行说理,如《胠箧》举了田常弑君夺权成为窃国大盗的例子,还常常用形象来代替论辩,比如大段大段的寓言。值得一提的是,《庄子》一书论辩时往往诱敌深入,待对方陈述完之后进行反问,展开自己的反驳。《德充符》中面对惠子的一连串追问,先漏出破绽,待惠子提出“不益生,何以其有身”的看法后,再指责惠子浪费精力于外物,使惠子自讨没趣。
语言艺术
《庄子》一书的语言具有散文诗般的美。其虽为说理散文,但继承《老子》韵文特色,多用韵,声调铿锵,音节流畅,节奏和谐。《逍遥游》大树一段,《德充符》末段惠庄问答,一倡一和,全用韵文。《庄子》句式并不十分整齐,用韵较为零散,但其中又有些句子极为工整,《应帝玉》中“无为名尸”一节几乎全部用韵,同时首尾又都是四字,显得整饬。
《庄子》版本
《庄子》一书版本众多,注解纷繁,下罗列主要《庄子》版本。
版本概述
《庄子》在先秦时已有成书。先秦版本具体情况今已不可考,仅可从《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了解只言片语。《荀子》《韩非子》一书对《庄子》一书大加批判,然而其却引用了很多《庄子》书中的篇章,可视为暗引。据此可以推测《庄子》一书在先秦已有成书。现今33篇的《庄子》并非由庄子一人独立完成,而是由后代庄学门人不断累积、添加完成。
《庄子》内外篇的分法始于刘向。西汉时刘向校订群书,将《庄子》分为内篇与外篇。《庄子》一书在汉代为52篇。《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在“道家者流”中记载“《庄子》五十二篇”。这52篇言语佹诞,有些类似于《山海经》或占梦书。之后,魏晋时期郭象等人又从外篇中衍化出杂篇,也就成为于今的《庄子》内篇、外篇、杂篇之始。
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内篇基本为先秦时期所成书,成书年代与《孟子》的成书年代基本一致。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所作。外篇中《庄子·外篇·骈拇》《胠箧》《天地》《天道》《至乐》,因为存在有坚白之辩与辩者之辩,与白马非马、离坚白等说法相似,当是成于公孙龙底时代。
《庄子》注疏
魏晋南北朝
崔写《庄子注》,共10卷,内篇7篇,外篇20篇。该版本《庄子》看重内篇7篇,而对于其他篇目,则将其删减为20篇。该本侧重字词的训、音义的辨正、字词的校订与词性的辨别。
司马彪著《庄子注》,《隋书·经籍志》记载其“本二十一”卷。该注不在于阐发义理,而在于训释字句,重视从方言俗语中找到训诂的依据。
向秀撰《庄子注》。该本大力倡导玄风,提出“无心而任自然”,同时又合儒道为一,受到当时士人的欢迎。
郭象吸取各家学说删订《庄子》,《庄子》从此变为33篇通行开来。郭象注解庄子,采用“寄言出意”与“辩、名析理”的方法,注重融汇贯通,不在乎细枝末节,这也是当时魏晋玄学家惯用的方法。其《庄子注》相比与向秀,义理的阐发更为系统完整,因而该注本有着很高的地位。后世注解《庄子》,多借鉴郭象的《庄子注》。
以上《庄子》版本,除郭象本外,其余均已佚。
隋代
隋代陆德简著有《庄子音义》,共三卷。该本不仅对旧音义进行兼收与校订,而且还在旧音义外自作音义,同时对郭象本进行校勘。该本在《庄子》研究者也具有重要地位,保留了一些已经失传的《庄子注》中的梗概,使得今人得以管中窥豹。同时其对音义的校订,也是集前人之大成。
唐代
唐代成玄英写有《庄子疏》。其对郭象的《庄子注》作疏解,共33卷。《庄子疏》从训释字义入手,探求《庄子》意旨所在。成玄英在郭象《庄子注》的基础上进行引申,对“独化”、“足性逍遥”、“寄之人事,当乎天命”等思想都有自己的阐发。值得注意的是,在疏解中有佛理化思想,当时受到当时佛教思想的影响。
魏徵著有《庄子治要》。该本节录《胠箧》《天地》《天道》《庄子·外篇·知北游》《徐无鬼》5篇文字,附郭象注解,体现唐代初期统治者的治国理念。
文如海著有《庄子正义》,该本发挥《庄子》“经世之用”的思想,又对字词、名物代训解做了一些新的阐释。
马总著有《庄子钞》,录《庄子》一书的警句70多条。
宋代
王雱仿郭象《庄子注》体例写有《南华真经新传》,对《庄子》各篇体例与逻辑进行细密研究与探讨。经过王讨论,《庄子》内篇七篇成为了一个完整不可分割的逻辑体系,对后世人关于《庄子》的理解,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陈景元作《庄子阙误》,重新编排内外篇目次,具有一定道教化的倾向。
林希逸有《南华真经口译》。该书继承儒道合一的思维模式,体现三教合一的态势。同时在海外,也流传甚广。明朝初年,该本传至日本,与当时日本国内三教合流的思想契合,一时流传开来。在日本《庄子》研究界,该本甚至取代原先被奉为圭的郭象本。
明代
朱得之有《庄子通义》,共十卷。其《庄子通义》有儒学化倾向,注重从名物来探讨《庄子》文本。
王夫之作《庄子解》。其研究庄子以义理为主,训释为辅。因处于明清易代,有社会沧桑之感。其对《庄子》一书思想脉络进行梳理,“探化理于玄微”,同时流露出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批判。
钱澄之作有《庄子诂》。其书专诂《庄子》内篇七篇,注重从文章学的角度揭示《庄子》一书行文脉络,也抨击前人庄子研究要害之处。同时因其是明朝遗民,因此流露出愤慨不平之气。
清代
姚鼐写有《庄子章义》。其践行考据的理论,推测《庄子》中某些章段为秦朝以后的作品。其中卓有特色的是注意到了《庄子》文章的字句特点与艺术特征。
郭嵩焘写有《庄子札记》。其对很多前人训诂直接否定,质疑郭象注最多。其早期思想以传统儒学为主,故该札记有浓厚的儒学思想。
郭庆番著有《庄子集释》,共10卷。《庄子集释》每个注解下收录前人郭象、成玄英等人的注疏。该本是清代《庄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当今最流行的《庄子》读本之一。其不仅对《庄子》文本有校勘之功,还训释《庄子》难解字词。该本对于还原《庄子》文本,理清《庄子》文字有很大帮助。
王先谦《庄子集解》。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在征引资料与保持《庄子》一书原貌方面,远比不上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但其却广采重家之长,以简明扼要的语言来阐释《庄子》本意,因此备受读者青睐。王先谦本《庄子集解》自问世以来先后被翻刻或影印了二十多次,可为近百年来最为通行的庄子学著作之一。今人研究《庄子》一书,多从郭庆番《庄子集释》与王先谦《庄子集解》入手。
近代
当代主要的注本有刘师培的《庄子校补》,严复的《庄子评点》,马叙伦《庄子义证》、《庄子下篇述义》,闻一多《庄子内篇校释》,钱穆《庄子笺》,王叔艰的《庄子校释》等。这些书大多采用训话校释的方法注解《庄子》的书,并且往往在注解与校释时加入自己的观点,以《庄子》一书为自己思想服务。比如严复的《庄子评点》就将庄子思想与西方思想进行类比,以期宣扬新思想。其中王叔艰的《庄子校释》结合各个版本进行校订,是比较好的本子。
当代
较好的版本有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方勇、孙通海的《庄子》。
影响
中国影响
人格影响
《庄子》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蕴含的批判精神、平等的自由观和崇尚自然的情怀对后世的影响较大。这种理想人格是一种一切听其自然,视生死为一来一往,既不欣喜,亦不抗拒的人格。正因为《庄子》一书教导读者应当顺其自然,所以人拥有尊重自己自然本性的权利得到发现,政治的虚伪性得到揭示。有骨气的知识分子如陶渊明等,往往从《庄子》中吸取思想,不与现实同流合污,谱写自己的壮志悲歌。
文学影响
言意观
《庄子》书中的思想开创了言不尽意一派。正如《庄子》一书中写到,“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于是,意的重要性得到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受到重视。后世文陆机的“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刘勰的“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也”,钟嵘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等文学批评理论思想,皆由此受到启发。
创作者
《庄子》提出的虚静物化,以及通向此道的心斋坐忘,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创造者产生了极大影响。其美学思想的核心是要创作者超越耳目之表的感性,樊然散乱的道德,以此来以获得精神上自由,进入到自然的“真人”境界。而这,也便是审美的最高境界。阮籍著《达庄论》中的“大人先生”,不避物而处,不以物为累;“竹林七贤”不拘礼法、任诞天放;苏轼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只要“游于物之外”,人生自能“无所往而不乐。其行文也颇似《庄子》,汪洋恣肆。内在姿势合乎自然,天工清新。
寓言
寓言这种文学体裁到了《庄子》时,艺术更加成熟。与单纯的说理不同,《庄子》中寓言更加与哲理、自然融合,想象奇特,开拓了后世寓言的题材。并且寓言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性。直到《庄子》寓言的出现,寓言艺术才有了大的飞越,后世如《韩非子》中成篇大段独立的寓言,正是受到了《庄子》一书的影响。
政治影响
《庄子》一书接续的是《道德经》书中的无为思想,这对后世的政治产生了影响。在刘思禾教授看来,根据这种思想,即使在现实中权力不能被取消,但也应该降低到最小。那些拒绝政治的庄学传人以此为基础,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形态,把权力限制在最低限度之内。汉朝初年无为而治的治理思想,无疑不是从《庄子》书中得到借鉴。
宗教影响
由于《庄子》一书,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真人”,其作品中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心斋、坐忘等被道教吸收作为修行方法。而《庄子》书中提到的寻求生命之本真存在的最高价值理念,也对道教寻求最高价值的修身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外国影响
日本影响
《庄子》一书所蕴含的道家思想在很早就对日本产生了影响。《古事记》与《日本书纪》中就出现了《庄子》一书中的词汇,如“造化”等。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集《万叶集》中句子,如“长带烟霞,逍遥山川之阿;远望风波,出入雁木之间”一句便引用了《庄子》一书中的“出入雁木之间”之说。平安时代,《庄子》即被广泛阅读。平安时代文人如大江匡房等人,将庄子思想理解为相对论与命运观,使日本古代文学中酿出—种超然物外的情绪。在现代日本,对《庄子》一书的研究更为丰富。在20世纪40到70年间,出版的《庄子》研究专著就多达30本,并涌现出森三森三木、金谷治等《庄子》研究专家。
欧美影响
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庄子》一书在欧美地区的传播要远远晚于东亚地区。1593年西班牙多明我会士高母羡在马尼拉将范立本编的《明心宝鉴》翻译成西班牙文并出版,该书收录了格言警句673句,其中便包含有《庄子》一书的只言片语。而1924年瑞典传教士爱立克·福克正式翻译《庄子》,1922年出版《古代中国的思想家》一书。然而传出时间虽然晚,影响却不容小视。日内瓦大学中文系荣休教授毕来德的哲学专著《庄子四讲》,为欧洲读者提供了很好了解与阅读《庄子》的途径。伯尔尼大学的学者大卫·马切尔的论文《不为情动:庄子与斯多葛派的自发情感》,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二者对自觉情感和不自觉情感的差异性,这甚至影响到了中国本土学者对于《庄子》一书的研究。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更是有意将《庄子》思想融入创作中。而近些年来国内的《庄子》英译本也逐渐走出国门,努力改进原先翻译的不足,在海外图书网站上持续发展的。
评价
正面评价
《庄子》一书,金圣叹认定其为“天下奇书”。根据刘景山教授的观点,《庄子》一书对智慧进行猛烈批判,追求自然无为的精神境界,艺术创造强调心斋坐忘,以求达到虚静物化的状态。从多个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庄子》一书所反的不是单纯的人类,其切中肯絮处是批判人的异化状态,是人本真状态的丧失。《庄子》一书出现后,假借礼法统治人民的思想得到揭露,自然的大道得以阐发,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上烙了自由的印章。正如李泽厚所说“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内心却是庄子”。王夫之也推崇《庄子》一书,认为其思想合乎《周易》,并以天为师,学习《庄子》中养生,治天下的方法。早期的闻一多更是盛赞《庄子》一书,写到“中国人的文化上始终留着庄子对烙印”。林纾站在文言文家的角度评价《庄子》一书,认为《庄子》“文节节有条理,均合古文之义法。”
负面评价
在先秦时期,《庄子》一书就收到了一些负面评价。《荀子》的《解蔽》篇评价庄子为“蔽于天而不知人”。认为《庄子》太过于强调外在的天的作用,而忽视了人的力量。《庄子》一书主张“绝圣弃知”,否定知识。虽然庄子本人指出,圣智礼法的创设出发点本来是好的,只是知识反被盗贼所窃,进而为害民众。其批判的是被异化的“绝圣弃智”。同样的,知识虽然不可知,却可以体悟,《庄子》一书也并未否定人可以达到道的境界。但是,在周绍曾教授看来,后世的曲解往往使得《庄子》的思想划入歧途。后世认为礼法不必被遵守,知识不必去掌握的错误思想皆从此书而出。况且“绝圣弃智”后人心如何统一与规范,个人的价值观如何与社会相和,一直是《庄子》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许人人按照自然本性生活可以在小国寡民下得到安生,但是如何确保他人的自然不是虚假被假借的自然,如何确保庄学家口中的自然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这显然是《庄子》一书始料未及的。后世曲解《庄子》思想的人往往拿着《庄子》被异化的思想为自己对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做辩护,这无疑不是《庄子》一书的负面影响。同时《庄子》追求的潇洒,往往会被扭曲为自我安慰的毒药,划入阿Q胜利法而不知道反抗。原先崇拜《庄子》一书的读书人也会发生态度的转变。早期推崇《庄子》的闻一多到了40年代后认为以《庄子》一书为代表的道家为骗子,消磨人民的意志,使人民逃避社会。
衍生作品
参考文献
参考资料
《庄子》通识.豆瓣阅读.2023-03-30
南怀瑾精选集(全十五卷).豆瓣阅读.2023-03-30
庄子精读.豆瓣阅读.2023-03-30
流沙河讲庄子:心斋与坐忘.豆瓣阅读.2023-03-30
庄子发微.豆瓣阅读.2023-03-30
游心之路.豆瓣阅读.2023-03-30
庄子与雅各.豆瓣阅读.2023-03-30